影視文學研究范文
時間:2023-07-18 17:37: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影視文學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文化意識下英美文學研究需遵循的原則
(一)交際性原則
所謂的交際性原則,主要是指通過研究跨文化文學作品增強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語言不僅是文化的表現形式,還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英美文學研究中若要增強跨文化意識,不僅要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還要熟悉、了解相關的文化特征與社會背景,并對這些文化因素進行深入解讀,從而促進文化交流,實現語言溝通。
(二)實用性原則
這里所說的實用性原則主要指在分析跨文化英美文學作品時,要結合客觀現實的語言環境,運用合理的語言材料,并兼顧語言要素和文化要素。若要全面解讀英美文學作品,就必須提升跨文化意識,充分遵循實用性原則,立足客觀文化特征,并尋找合適的作品切入點。
(三)階段性原則
文化內容的研究和吸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需要綜合考慮接受者的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因此,在進行英美文學研究時,必須遵循階段性原則,根據研究者的實際接受能力,分階段、有層次地研究跨文化的具體內容,由表及里地研究作品中的人文地理、風俗習慣、歷史傳統等元素。
二、文化意識與英美文學研究的關系
文學作品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社會特征、風俗人情、文化習慣和心理狀態,因此,若要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就必須全面解讀這個民族的文學作品。而文化意識又與文學研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思考文化意識下的英美文學研究,就必須首先探究二者的關系,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通過作品研究掌握文化差異
全面解讀和了解英美文學,能夠幫助我們深入了解文化差異,加深我們對跨文化交際的認識。因此,我們要在英美文學研究過程中開闊自身的文化視野,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并探究差異形成的原因,從而加深對東西方文化的認知,提升自身的文化意識。英美文學作品中廣泛涉及英美國家在各個時期的風俗人情、歷史傳統、生活習慣和社會心理,因此,全面解讀英美文學作品有助于我們了解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進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通過作品研究了解英美文化發展
英國文學作為世界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主要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并且先后經歷了文藝復興、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階段,在近現代文學發展階段,英國的寫實文學則趨于多樣化。英國文學的發展歷程也體現了社會的變更和發展。不同時期的英美文學反映了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形態特征。19世紀之前,美國文學還是英國文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到了19世紀末,美國文學的創作特征初步形成,并隨著時間的推移日趨成熟,一批頗有成就的創作者也隨之產生。之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美國文學的創作主題和創作風格也逐漸確立。60年代“實驗學說”盛行,到了70年代文學則趨于多元化,創作方式和創作風格也較之前有了顯著變化。總體而言,美國文學與英國文學的發展充分展現了它們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背景,與社會變遷緊密相連,因此,研究英美文學作品對了解英美文化發展有極大幫助。
(三)通過解讀作品領會英語語言文化
任何文學作品都是對社會文化的綜合反映和歸納,它既源于現實,又超脫于現實生活之上。文學作品是語言文化的有機組合,因此,要全面解讀英美文學作品,就必須了解和認識英語語言文化,與之相對應的,研究英美文學作品的過程也是理解和探究英語語言文化的過程。文學作品不僅體現了作者對意識形態、價值取向、生命狀態的思考和判斷,也反映了時代生活和社會環境,同時也展示了相關的語言文化。因此,在解讀英美文學作品時不僅要結合自身的見解及文學審美,更要結合對應時期的英語語言文化,以文學作品為依托,充分體會英語語言的表現力和演變歷程。
三、英美文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一)研究內容過于陳舊
傳統的英美文學研究和教學更加關注基本文學常識的講授和思考,缺少對英美文學作品社會背景與文化背景的探究,對作品的跨文化分析更是甚少涉及。許多研究者并未從文化意識的角度系統探究英美文學作品,研究內容多局限于文學理論和文學常識,忽視了文學作品中蘊涵的文化意義。
(二)研究方式有待改善
目前,我國英美文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還表現在研究方式上,在研究和教學過程中關注知識的被動接受,這使得研究者未能充分認識作家和作品的獨特性,不能全面了解同一歷史時期作家和作品的共性與差異性,同時,對不同歷史時期也缺乏科學的縱向比較。此外,這種傳統的研究方式根本無法深入研究我國文學與英美文學的差異性,這無疑對中西文化交流發展極為不利。除此之外,在傳統的英美文學教學中采用灌輸式教育手段,與學生的溝通互動較少,導致學生未能全面了解英美文學作品的創作方式、創作背景和創作內容,使英美文學學習和研究都顯得刻板枯燥。
四、文化意識下英美文學研究策略
通過以上對英美文學研究現狀的分析不難發現,目前我國對英美文學的研究存在較多不足和問題,未能從跨文化的角度全面系統地解讀英美文學,這對于英美文化研究和跨文化交際都是極為不利的,因此,若要全面解讀英美文學作品,必須增強研究者的跨文化意識,筆者認為文化意識下的英美文學研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合理運用多媒體
隨著計算機與網絡的普及,多媒體已經成為現代化教學和研究的重要手段,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合理利用多媒體手段,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英美文學作品的研讀。在英美文學研究和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觀看相關的圖像、聲音和視頻,并利用相關的軟件,及時存儲英美文學研究數據,建立文學研究數據庫,以增強英美文學研究和教學的系統性。尤其是在英美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工具,組織學生觀看與英美文學相關的視頻資料,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形態。同時教師也可以制作課件為學生詳細講解英美國家的發展歷程,從而引導學生思考文學發展與社會變遷的內在聯系。此外,教師還可以運用PPT為學生講解英美文學的各個發展階段及相應的文學特征,讓學生充分體會英美文學的動態發展歷程,以增強學生對作品內涵的體悟,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
(二)深入探究英美文化內涵
文化內涵是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獨特領悟,它需要長期的體味和積淀過程。因此,研究者要深入研讀作品文本,結合自己的文學體驗,領會作品的文化內涵,豐富自身的文化積累,增強文化意識。在英美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則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根據作品內容為學生講解相關的英美文化知識,幫助學生全面解讀文學作品,并引導學生從跨文化角度解讀所學的英美文學作品。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所積累的相關文化知識,并引導學生從跨文化角度體會和討論中西文化的差異。當然,對英美文學作品的解讀和研究也不能僅僅局限于對作品的總結和概括,要結合多種文學資料,從不同角度審視作品內涵,進而提升自身的文化意識。
(三)加強師生間的互動交流
教育作為英美文學研究的重要環節,同樣需要從文化意識角度出發。單一的英美文學教育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因此,在英美文學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運用多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英美文學的學習興趣,加強師生互動。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講解相關的英美社會發展史,或特定時期的風俗文化。根據學生講解內容引入對英美文學創作背景的介紹。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所學作品知識為學生推薦相關的影視資料,并在下節課中結合作品與影視內容全方位解讀文本。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在英美文學學習中的積極性,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讓學生將文學研究與語言能力、社會背景、文化習俗、歷史演變結合起來,從而加深對英美文學作品的解讀。
五、結語
篇2
在選材方面,編劇通常是選擇自己所擅長的題材進行改編,或者是選擇自己有情感共鳴的作品,選材的準確也為改編奠定了基礎。選擇什么樣的故事,以及把它改編成電影還是電視劇等等,這些問題都解決都需要編劇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英國病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導演安東尼·明格拉通過精巧的手法使電影和原著在敘事結構上保持了一致性,電影也沒有拘泥于愛情故事,而是在愛情故事背后透過歷史背景表現出了深刻而又復雜的人性。如果單純的把《紅高粱》改編成電視劇,故事情節就顯得單一薄弱,所以我們看到的電視劇版的《紅高粱》就是在保留了《紅高粱》故事主線的同時加入了《紅高粱家族》其他小說的元素,主線副線相互交叉配合,故事也更加豐富飽滿。
雖然有了現成的故事和目標觀眾群,但觀眾對好作品的改編結果期待也很高。既然要“利用”原著積累的讀者群,就要把握好改編的度,著名導演謝鐵驪說過關于改編的四個度:一要尊重原著的思想內涵;二要尊重原著的時代背景;三要尊重主要人物的塑造;四要尊重原著的藝術風格。就從選角一方面來說,八七版的《紅樓夢》是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在全國甄選演員,并對演員進行了專業訓練,演員的傳神表演也為這部難以逾越的經典贏得了不少好口碑。反觀當下大部分改編影視劇都是把人物標簽化,再選用擁有同樣或類似標簽的演員,這樣挑選的演員難免差強人意。對名著一次又一次的改編也說明個別導演充分認識到名著本身所具有的極高的藝術性、創造性以及所積累的龐大的讀者群體,這些因素都為改編后作品票房或收視率提供了保障,但有的作品為了吸引眼球加入一些所謂“現代化”的元素,對原著的人物和故事情節做過分的闡釋,這樣的作品即使獲得極高的票房和收視率,還是難以得到觀眾的認可,甚至對小說造成負面影響。
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吸引讀者的除了故事本身之外,別具一格的敘述風格同樣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但可讀性不等于可看性,電影雖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相較小說卻也有更多的時空、人物視角的限制。近年來,由嚴歌苓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獲得一致好評,嚴歌苓的小說除了故事情節豐富外,還包含了大量的影像化元素,比如視聽化的語言、色彩和特寫鏡頭、蒙太奇手法的運用,使得嚴歌苓的小說視聽性很強,這些要素恰恰符合影視文本的基本要求,這是嚴歌苓小說被影視大量改編的重要原因。編劇要想準確表現出原作的風格,就要對故事有深刻全面的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每一個場景、道具,用好了可以為故事增添色彩,用不好也會使原本精彩的故事大打折扣。在徐靜蕾改編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沒有過多的臺詞,一個蘋果,一束玫瑰,卻比臺詞表現出的內容更讓觀眾動容,把原作者茨威格擅長的心理描寫用影像化語言表現的同樣精準深刻。能不能在把故事講好的同時還能保留原作的特色與風格,這也是檢驗改編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
如今活躍在電視屏幕上的大部分影視劇都改編自網絡小說,這個新興的文學群體有著被改編成影視劇得天獨厚的優越性,網絡小說為追求點擊量對小說類型進行了細致的劃分,作者往往根據某一類型群的需要進行創作。這種類型的劃分和電影電視劇的類型化不謀而合,對讀者類型群的劃分固然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形勢,但這樣的劃分卻很容易導致作家的創作缺乏創意性并逐漸走向僵化。改變過程中對人物類型化、標簽化的處理很常見,整個故事是靠人物來串聯和表達它的思想感情,標簽化的處理必然會減少塑造人物的難度,但卻不能表現出原著的精髓和更深層次的主題。
篇3
關鍵詞:茶文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構建
如何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一直是大學英語教改的目的與中心問題。從近年來所涌現出的諸多教改成果中可知,許多同行仍習慣于從教學手段優化、教學內容設計,以及校本教材編撰等方面入手。事實上,在未能建立起學生學習自主性和自覺性的情形下,上述教改成果都難以發揮出預期的效果。因此,當前的工作重點就應努力建立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覺性上來。但現實卻是殘酷的,關于這一點從大學生英語教學現狀中便可窺見一斑。為此,借助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魅力來影響學生和感染學生,則成為了筆者感興趣的問題。其中,在茶文化視角下來研究大學生英語教學模式,以及實現大學生的學習自主和學習自覺,則應作為當前同行所應認真研究的課題。基于此,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1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通過調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大學英語的教學現狀:
1.1教師固化的教學模式
教師固化的教學模式與教材體例的程式化結構有關,就新課而言,教師一般會按照單詞講解、課文翻譯、重點句型講解、課后習題練習等次序來展開,從而這種程式化的教學體例造就了不少教師固化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存在著幾大問題:第一,無法滿足語言類教學所要求的開放式信息傳遞的要求;第二,固化的教學模式將使學生極易出現學習疲勞,從而難以對新課文、新知識產生興趣。然而,當前在教改中卻未能對此有所突破。
1.2學生被動的學習意識
大學英語作為公共英語,因受限于它的學科地位,使得不少大學生對其并不重視。再者,從當前大學生的英語能力構成特征來看,學理式的教學形態無法與他們的學習能力相匹配。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存在著“慵懶散”的狀態。毫無疑問,再優越的教改成果面對學生的上述學習狀態,都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畢竟,課堂知識在學生的腦海里只是進行了鏡面反射而已,而未能進入到他們的心里。
1.3氣氛乏味的課堂環境
課堂氛圍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營造的,同時課堂氛圍又會反作用于教師和學生。從大學英語教學現狀中可知,乏味的課堂教學環境不僅制約著教師的教學心態和教學意識,也同樣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狀態。這樣一來,就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而出現了惡性循環。以上從三個方面所闡述的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實則也相對應的提出了其中所存在的問題。那么,這就需要在茶文化視角下給予思考與破解。
2茶文化視角下破解教學短板的思考
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對破解教學短板進行思考:
2.1茶文化對調適大學生學習心態的思考
從上文的思想中便可知曉,當前在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關鍵應是激發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若不如此再優越的教改成果也只能是“自娛自樂”。而在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第一步則是,通過一定的方法來調適大學生群體的學習心態。盡管大學生群體對于大學英語課程存在著偏見,但目前影響他們學習質量的乃至內心的浮躁與焦慮。處于這樣的心態下,在面對大學英語學習時往往存在著急功近利的思想,從而需要在茶文化視角下給予破解。
2.2茶文化對形成大學生學習自覺的思考
若要形成大學生學習自覺的狀態,應滿足這樣兩個條件:第一,形成群體效應下的學習自覺氛圍。毫無疑問,大學生過著集體生活,形成群體效應將能促動和感染個別學生彼此。第二,建立一定的利益關聯性。事實上,當前大學生都十分關心未來的就業和考研問題,所以通過使大學英語與就業和考研建立起聯系,便能增強大學生的學習意識。從中可以知曉,茶文化對于形成大學生學習自覺的促進作用,便需要通過助力以上兩個條件的形成來實現。2.3茶文化對培育大學生學習氛圍的思考環境塑造人,而良好的學習環境則能振奮大學生的學習心態,從而提高參與到大學英語學習中的意愿。那么茶文化在這里應發揮怎樣的作用呢。首先,茶文化應從自身的思想文化中來感染大學生群體,另外則需要從茶文化所蘊含的國學傳統,在感官上影響到大學生群體。
3茶文化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定位
通過對茶文化作用的認識和思考,這里可以與之對應的建立起以下三點定位:
3.1大學英語教學目的的定位
要使大學生在面對大學英語學習時保有良好的心態,以及在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下來促進他們形成學習自覺,那么這里就需要改觀當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所形成的固有觀點。其中,應對傳統視域下的教學目的進行改觀。筆者認為,大學英語教學應突出語言教學的規律性,以及從大學生職業、學業發展的長遠性著手,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推進模式,以及尊重學生、專業的個別差異性原則,來提升學生的專業視野。可見,這就與茶文化所追求的價值取向相契合了。
3.2大學英語教學手段的定位
使學生逐步形成大學英語學習自覺的狀態,則需要改觀現有的教學手段,即以教師為中心的單項反饋教學模式。在茶文化中存有“感知和體悟”的思想元素,而在踐行感知和體悟時則需要發揮主體的能動性,而不是由第三方在給予強制灌輸。因此,在教學手段的定位上應確定為,首先在尊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基礎上,教師主要以精講和啟發式教學為主。為了適應大學生群體現有的英語狀況,則可以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3.3大學英語教學評價的定位茶文化在我國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還提到著交際的功能,通過品茶來建立起彼此或多方之間的信息互動關系。之所以在這里提到茶文化的上述功能,歸因于大學生對大學英語的學習應著重在于說,通過解決“啞巴英語”問題來全面增進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職能。那么,在教學評價環節也應針對大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進行定量和定性考察。
4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構建
根據以上所述,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構建:
4.1重視對大學生學習心態的關注調適
盡管不少同行在課堂教學中也對部分學生的學習心態進行了批評,但這里的批評只是對課堂效果的一種負面反饋,而未能理性認識到大學生之所以存在這種心態的根源。因此,大學英語教學團隊需要從校園環境、學生英語水平現狀、班風、學生座談等諸多方面來把握大學生的學習心態,從而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手段的應用提供幫助。目前,影響大學生學習心態的因素主要為學習能力和功利性學習態度,所以這就需要在茶文化視角下給予糾正。
4.2實施差別化的教學內容與手段應用
在品茶中不同個體將能獲得不同的樂趣,這就要求在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時需要實施差別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針對教學內容而言,應根據學生專業的學科背景進行校本改造,如對于工科背景的學生應突出閱讀材料的優化,對于經濟管理類學生則需要突出說寫材料的優化。教學手段的應用直接與教學內容的差別化有關。但無論以怎么的教學內容為教學主線,都需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去感知和體悟,并聯系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
4.3引入合作學習促進學習自覺的形成
引入合作學習的目的在于借助群體意識和群體氛圍來感染學生個體,從而來促進學習自覺意識和行為的構成。具體的實施策略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自愿組合來建立合作小組,在教學中通過向學習小組設計出探究性的英語學習問題,來促使他們在課后進行聯合探究,在課堂上則由小組選派代表進行闡述。同時,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偏好和教學內容,合理應用合作學習模式來促進學生獲得學習自覺的氛圍和行動。
4.4基于學生整體表現來進行成績評定
當前高校在對學生進行大學英語學習水平測評時,一般采取閉卷筆試的方式。對此,筆者是不贊同的。正如上文所提到了差別化教學那樣,需要根據學生比較優勢、專業背景、崗位要求等要件,對學生在英語能力上的整體表現進行評價,且這也符合茶文化所蘊含的樸素辯證法觀點。為此,大學英語教學團隊需要結合差別化教學需要,合理確定不同測試板塊的分值權重和評價標準。
5教學實錄
教師在應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建立英語聽力多元教學時,應根據目前大學生的興趣進行內容的選取。上文提到了“走遍美國”,該片可以通過使學生了解美國風土人情的同時,開展他們的聽力訓練。但是,這種原聲英語片卻沒有中文字幕,因此,在聽力訓練初期會增加學生的理解難度。因此,教師可以采取分段播放的形式,來逐一進行語言講解與聽力練習。具體為:以一段完整的情景對話為單元,通過重復播放以及教師對關鍵詞的中文提示,來啟發學生理解對話的梗概。最后,將整個片子進行連貫播放,來建立學生完整的聽力訓練。同時,也可以有選擇的播放英語電影(最好有中文字幕),在電影的選擇上應考慮學生的興趣與理解能力。
6小結
本文認為,借助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魅力來影響學生和感染學生,則成為了現階段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在茶文化視角下來研究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可將從:重視對大學生學習心態的關注調適、實施差別化的教學內容與手段應用、引入合作學習促進學習自覺的形成、基于學生整體表現來進行成績評定等四個方面進行模式構建。
參考文獻
[1]陳霄燕.大數據時代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與方法創新[J].教育,2015(9):300-300.
[2]邵鳳芝.關于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分析探討[J].教育,2016(26):270-270.
[3]劉清浩.試論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J].雪蓮,2015(4Z):78-80.
[4]張燕.基于網絡環境的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求知導刊,2015(6):47-48.
篇4
關鍵詞:英語 影視作品 字符翻譯 技巧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2-0019-02
現階段,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英語影視作品在我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作為一種文化交流工具,影視作品中的字符翻譯在跨文化傳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有很多優秀的英語影視作品因為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忽視了中外文化差異,而導致觀眾在觀看中對作品內涵的理解產生了偏差。為此,翻譯者應該注意了解英語國家與其他國家的文化差異,并針對這種差異確定字符翻譯內容,幫助觀眾跨越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采用簡潔生動、通俗易懂的翻譯方式,合理處理影視作品的形式和內容,在維持英語影視作品原有文化風格的同時,借助于本國的文化特色,翻譯成更加適合觀眾認知能力和欣賞習慣的字符信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影視作品中所包含的真正的內涵意義。
1 英語影視作品中字符翻譯的特點
首先,受影視作品播放特點的影響,在字符翻譯的過程中,翻譯人員尤其應該注意不斷提高字符翻譯的簡潔性,因為影視作品不同于書籍翻譯,字符會隨著影視畫面而不斷轉換,只有通過簡潔清晰的字符翻譯才會讓觀看者更好的理解作品內涵。其次,受到影視翻譯字幕的限制,在進行英語影視作品翻譯時,還應該注意合理把握翻譯字符的字數,因為大多數的翻譯字符都會出現在屏幕畫面的最下方,每一行的字數都應該有一定的限制,并且根據原來字數的多少確定翻譯字符的多少,一方面向觀眾傳達出影視作品的內涵,另一方面確保字符的多少不要超過屏幕空間中所容許的范圍。
2 英語影視作品中字符翻譯的技巧歸納
2.1合理把握字符翻譯的時間和空間
所謂字符翻譯的時間是指影視作品中的聲音或者圖像在屏幕上的持續時間,以及觀眾在觀看翻譯字符時所使用的時間。不同的觀眾由于其自身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在觀看影視作品時對翻譯字符的閱讀時間也有不同,雖然大多數時候的單行翻譯字符在屏幕上的停留時間最長7秒,最短2秒,但是,如果翻譯字符在屏幕上的停留時間過短,觀眾就難以理解影視作品真正要表達的內涵意義,相反如果翻譯字符在屏幕上停留的時間過長,也會影響觀眾在觀看屏幕畫面的注意力,所以,字符翻譯者應該盡量實現翻譯字符的現實時間與畫面中人物講話速度的同步進行。在英語影視作品中字符翻譯的空間主要是指字符翻譯的字數和行數的多少。因為影視作品的屏幕展現空間有限,這就要求翻譯者必須合理控制翻譯字符的多少,不僅要確保翻譯字符與演員的口型相對應,而且還應該實現人物對話、動作、畫面的同步進行過,在屏幕畫面切換的同時,翻譯字符也應該隨之變化,以適應觀眾的閱讀習慣。比如,通常情況下,在英語影視作品的字符翻譯中,一個畫面只能出現一行字幕,每行字幕的字數不能超過12字,而且受屏幕空間的限制,翻譯字符在屏幕上的保留時間平均只有5秒左右,如果對話的速度較快,就會增加觀眾的理解難度。此外,在翻譯字符的顏色設定方面,應該注意字符顏色與電影的主體顏色有一定的對比度,以方便觀眾閱讀。為此,在進行英語影視作品的字符翻譯時,應該注意合理把握時間和空間對翻譯的制約,追求字幕的隱形,進而實現英語影視作品在畫面、視覺效果以及音響等方面的完美統一。
2.2合理濃縮英語影視作品的字符翻譯
影視作品中的字符翻譯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因為,如果從口語向文字轉換,原文就必須縮減,而且說話速度越快,信息的壓縮量越大,為此,字符翻譯者在進行英語影視作品翻譯時,應該充分考慮到信息接收者的認知能力,并對原先文本中不影響觀眾理解的部分細節進行刪減,與此同時,突出一些與作品主題一致的信息內容,這種刪減并不是無關緊要的,而是在影視作品翻譯中所必須的,其不僅不會影響觀眾對影視作品的理解,而且還會加深人們對作品內涵的認知。此外,對于在英語影視作品中已經刪減的文本內容,編輯人員還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對其進行補償,比如,可以通過設置背景音樂、獨白等方式幫助觀眾理解作品的內涵。合理濃縮的技巧性策略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其一,縮減語氣詞,如oh,well,you,you know等;其二,由于對白速度的加快,畫面來不及顯示,而且翻譯字符出現重復的情況下,可以采取刪減無關信息的方法;其三,刪減觀眾所不能理解的英語典故和地域文化。比如,在電影《亂世佳人》中有一處牧師的獨白禱告,這段禱告在英語電影中占用了很長時間,用以襯托戰爭的凄慘,但是在英語字符翻譯的過程中,翻譯者就無需再將這些禱告翻譯成字幕,而是采用壓縮的方式進行。在英語影視作品中的句子進行增減翻譯時,還應該注意增加和刪減兩種翻譯方法的互補采用,根據故事的發展,通過字符翻譯讓觀眾更好的理解影視作品,對信息接受者固有的思想認知中所沒有而且一時又難以理解內容直接刪減,對于畫面和背景音樂中已經提供的信息也進行相應的刪減。
2.3采用明示的字符翻譯技巧
在任何語言交際中都包含著暗含和明示兩種意義,但是在不同的語言文化環境下,人們對于不同于自身文化環境下的暗含意義往往難以理解,進而產生了文化差異,所以在英語影視作品的字符翻譯中,對于作品中的暗含意義,翻譯者應該盡量將其轉化成明示意義,因為對于大多數的異國觀眾,受到其自身文化環境的影響,對于英語文化環境下的暗含意義不了解,甚至會誤解其中的含義。在將暗含轉變為明示的字符翻譯中,而不是僅僅局限在逐字翻譯層面,為此,翻譯者可以采用的翻譯技巧有很多種,比如譯、意譯、解釋和加注等都是為了讓觀眾更好的理解影視作品中的關聯信息。比如在電影《亂世佳人》中有一段對白,Charles:He refused to fight.Ashley:Not quite that Charles,He refused to take advantage of you.對于這段英文對話,翻譯者可以譯成――查爾斯:“不敢接受我的:“挑戰”。希禮:“并非如此,他不過不想占你的便宜”。這種翻譯很顯然不是直譯,但是并不會給觀眾以突兀的感覺,相反,還幫助觀眾更好的理解了這段人物對話,加深了觀眾對影視劇中人物形象的認知。
2.4再現影視作品中人物語氣的字符翻譯
在進行英語影視作品的字符翻譯時,翻譯者不僅要確保字符翻譯的準確性,而且還應該根據不同影視作品的風格特點選擇不同的語言風格,讓觀眾可以感受到與英語原聲影視作品中同樣的情感體驗。比如,在對英語影視作品中一些具有較強情感色彩的內容進行表述時,可以選擇使用動作與聲音相同的字符翻譯方法。在電影《小雞快跑》中,在洛奇第一次被大炮射出,沖到將養雞場時,喊道“FREEDOM”,在翻譯時,結合畫面場景,講翻譯字符利用破折號拉開,“自――由――了――”,讓觀眾感受到洛奇的內心興奮。為此,人物對白翻譯時,翻譯者應該注意盡可能的保全人物的所有說話語氣,向觀眾重現人物形象,讓翻譯字符與原聲信息相互聯系,對于字符翻譯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從原聲信息中得到一定的補償。
2.5確保英文影視作品的原有風格
英文影視作品翻譯的目標是通過各種翻譯方法保持影片原有的風格特點,讓國內觀眾感受到英文影視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為此,翻譯者必須學會準確的理解原文內容,并且深入了解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和人文常識,準確處理各種具有深刻地域文化的詞語。所以在很多情況下,翻譯者可以首先選擇直譯的字符翻譯方法,以確保英語影視作品中原有風格的保持,保留文章的生動和幽默,比如,對英語俗語“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的翻譯,很多人按照中國式思維翻譯成了“一箭雙雕”,但是,如果將其翻譯成“一石二鳥”,就可以展現西方人與國人在借助不同參照物表達同一思想方面的差異。
3 結語
隨著現階段英語影視類作品的不斷輸入,英語字符翻譯在文化傳播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翻譯者自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了英語影視作品的字符翻譯效果,為此,在進行英語影視作品的翻譯過程中,翻譯者在以原文為立足點的基礎上,以觀眾為翻譯對象,選擇合適的翻譯方式,合理增刪原文中的內容,以便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可以更好的理解英語影視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意義,減少不必要的誤解。
參考文獻:
[1]曹華徑.淺談字幕翻譯中的幽默元素翻譯[J].科技信息,2010(36).
[2]陳青.電影字幕翻譯特點及策略分析[J].電影文學,2011(03).
[3]翟慧敏.淺析英美影視作品片名翻譯技巧[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01) .
[4]李抗抗.英文影視字幕翻譯研究[J].考試周刊,2010(32).
篇5
關鍵詞: 互動教學 教師提問 提問策略 教學效果
一、引言
課堂教學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形式,它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特別是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水平。課堂參與作為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形式,無論對于學生的學習還是教師的教學都非常重要,并且,它受教師課堂提問的影響。目前,作為師生互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教師提問正受到廣大英語教師的日益重視。好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幫助教師順利完成課堂的教學任務,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并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反之,課堂提問不恰當或偏離學生的實際水平,不僅不能達到教師所預期的課堂效果,反而能大大地挫傷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從而削弱他們的學習興趣并最終影響對語言的掌握。本文首先分析互動教學中教師提問這一教學技巧的重要性,然后通過對教師課堂提問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改善課堂互動教學,增強教學效果。
二、大學英語互動教學中教師提問的重要性
(一)大學英語互動教學
互動式教學法既不同于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法,又不同于放任學生自發學習的教學法,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形成師生之間相互對話、相互討論、相互觀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進的一種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要求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師生之間通過不斷信息反饋,實現互動交流,以達到教學目的。它既要求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按教學計劃系統學習,又要求教師按學生的提問和要求有針對性地重點施教。
英語是一門實踐課,其語言技能的培養和提高需要通過學生本人的不斷實踐。從實踐中學習是提高英語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采用互動式教學對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首先,互動式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動腦和動口能力。其次,大學英語教學的關鍵是營造出一種適宜學習的課堂氛圍,互動式教學有利于營造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幫助其減輕焦慮,從而提高其記憶效率和思維能力,并且,互動式教學有利于教學互長,教師和學生之間經常交流,能夠使教師及時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互動式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學生在這個語言學習環境中主動進行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師生互動教學模式多種多樣,其中課堂提問是使用頻率最高的模式之一,也是互動式教學的基礎。
(二)教師提問及其重要性
教師課堂提問可分為參考性提問(referential question)和展示性提問(display question),在參考性問題中教師不知道學生會怎么樣回答,展示性問題中教師已經知道答案,提問只是讓學生復習之前掌握的知識。針對學生不同回應的預期,教師課堂提問可分為封閉式提問和開放式提問,在前者中教師可以預測學生有可能提供的答案,而后者可能有不同的、多種答案。
研究表明,課堂提問的功能可以分成三種:(1)診斷功能,它是指通過提問,教師能夠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2)指導功能,也就是強調通過提問,推動學生進行思考,學習、吸收新知識,同時將新舊知識進行有條理的整理結合;(3)情感功能,它指的是教師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引導其積極參加課堂活動,調動思考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好的課堂提問有利于學生深入地理解消化課文,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因此,教師應通過提問掌控課堂教學進程,并更多地為學生創造和提供語言實踐與應用的機會。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仍然把四級考試作為重點,過分追求考試通過率,學生依然像高中一樣,采取死記硬背和題海的方式應付各種考試,真正的語言練習機會越來越少。在課后的時間里,學生練習英語表達的機會也甚少,精力都放在詞匯和讀寫上。然而,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效的提問可大量增加學生語言練習和實踐的機會,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就變得更為重要了。
三、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提問設計沒有把握好難易程度。
部分老師由于不太了解學生的英語水平,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很難使其符合學生的實際程度。要么問題太難,大多數學生回答不出,從而造成冷場的局面;要么問題太簡單,缺乏挑戰性,無法激發學生思考和鞏固已學知識,浪費課堂時間;要么問題過于寬泛,學生不知道該從哪一方面回答教師提問。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大受影響,也會阻礙英語水平的提高。
(二)展示性提問過多而參考性提問太少。
有些教師課堂上依然以教授知識點為主,很少組織課堂活動,課堂提問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鞏固已學知識。這樣的問題設計思路導致課堂提問單一機械,過于封閉,缺乏一定的開放性和啟發性,學生沒有任何自由發揮的余地。久而久之,學生就覺得英語課堂索然無味。
篇6
英語文學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在英語文學教學中引入與文學相關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識,使學習者對使用英語人群的價值體系、風土人情有了更深層面的了解。跨文化意識不僅僅是英語文學教學中的點綴,而且是必須著重關注的。在英語文學學習過程中,就是要在對文學的領悟中理解文化,在對文化的探究中提高語言的熟練程度,將教英語文學與提升跨文化意識有機結合起來。盡管近年來我國英語文學教學已經涉足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等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開始研究這些國家的英語文學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沒有建成有效的課程體系,使得學習者形成了一種錯覺:學習英美文學等同于學習英語文學。毋庸置疑,這種認識是極端錯誤的。這里要澄清一個概念,英語作家不僅僅來自于英美兩國,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也擁有著許多極其優秀的英語作家,并且享譽文壇。隨著時代的發展,后殖民英語文學發展迅速,為新時期英語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 William N.New 教授和 W.H.Messenger 教授合作編著的選集《英語文學》一書中,概括了英語文學的發展態勢與研究前景。從盎格魯•撒克遜時代到 20 世紀 80 年代的 1200年間具有代表性的英語文學作品全部收錄在這本書中。背景不同、風格迥異的作家和多種多樣、題材多變的作品讓我們英語文學中的跨文化意識有了直觀的認識,生活在不同階級、不同地域、不同層面的作家在使用同樣的英語在描摹生活、述說歷史。
英語文學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拓寬了英語文學的層面
跨文化意識是當今人們處于全球化進程中所必須掌握的能力,也是學習英語文學要達到的主要目標之一。當基于文化傳播背景的作者借助于文學作品傳遞出某種訊息,希望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接受并理解時,此時就需要讀者具備較高的跨文化意識。培養跨文化意識對在全球化環境中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并獲得生存與生活的認知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跨文化意識不單純是幾個文化符號的疊加或單純意識的復制,而是人體潛在的能力之所在,可以客觀地對待文化差異,有效地消除文化陌生感。作為英語文學的扛鼎之國,美國很早就開始了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為了提升本國的外交水平,二戰后的美國決定成立華盛頓外交學院,以教授外語并提升跨文化知識為辦學目標。英語文學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使得讀者,尤其是非英語語種的讀者在閱讀欣賞英語文學的過程中必須提升跨文化意識。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關注的敏感程度、融合程度和靈活應對構成了跨文化意識的主要因素,培養跨文化意識必須要理解母語自身的文化內涵和英語語境的文化內涵,才能有效建構、培養跨文化意識。
英語文學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路徑
培養、提升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和對文化的領悟力是跨文化英美文學教學中的重中之重。
(一) 以文化心理為抓手來分析文化的差異,以文化識別力提升跨文化意識
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使英語語言學習者不是簡單地掌握一些文化表象的東西,而是要建構起文化的框架,深入思考和理解文化,最終做到能夠剔除自己原有的文化觀念,以一種科學客觀的角度去分析英語語境下的文化。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堅持語言學習與理解作品的文化內涵有機結合。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情況,知曉了作品所講述的故事情節、掌握了創作作品的時代背景、分析出作品蘊涵的主題思想等一些文學基礎常識之后,還應從英語文學作品中尋找隱藏在里面的文化內涵。
(二)以英語文學作品中的表層文化探究文化深層次的內涵
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文化的表象層面內容人們可以直接學習獲得,天文地理、文史哲學都屬于文化的范疇,但文化不止于此,行為習慣、文明傳承、人文精神甚至于人們的價值取向、審美觀念等都是文化。學習英語文學時,就必須從兩方面著手,既要全面理解作品涉及的表層文化,又要深刻領悟作品涵蓋的深層文化。表層文化比較容易理解,當一個社會群體歷經多年的發展,在人與人的交流過程逐漸形成了這個群體共同認可的生活、交往方式和帶有強烈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行為模式。在學習英語文學的過程中,讀者必須將自己的情感情緒主動地向書中人物靠攏,將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幻化成自己的感受,全身心地進入文學作品所描摹的情境氛圍之中,在潛移默化之中汲取文化營養。例如作品中的人際關系就折射出文化的特質,家庭關系、朋友關系、同事關系就透露出在文化層面的倫理道德。從看似簡單的對人際關系的描寫來探究英語文學文化中的內涵。從風土人情、禮尚往來之中也能夠提升跨文化意識,從而分析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們表現出的差異性。正視和調解這些差異是培養和提升跨文化意識的必由之路。
(三)以文化移情能力提高跨文化意識
篇7
一、學校適應的內涵
(一)學業適應。隨著開學的到來,兒童每天都會有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不再只是在游戲玩樂中學習,因此被公認能否適應學校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學業完成得是否順利。而學習成績是一項重要的檢測學業適應的指標。教師、家長對兒童學習情況的評價主要依據學習成績,而兒童在班級中所處的學習地位也是依據學習成績判斷。
(二)行為適應。剛進入小學校門的兒童心智尚未發育完全,他們在困難面前通常不知道該做什么,而哭是他們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在生活學習中,由于兒童不能很好地適應、難以調整自己,沒有適當的指導幫助會讓兒童產生一些行為問題。
(三)情緒適應。幼兒園通過玩游戲學習,而小學對學習有明確的要求,兒童面對新的環境跟教師家長的要求,由此帶來兒童的一些影響學校適應問題,如與學習、同伴關系有關的孤獨感、考試焦慮等。
(四)人際適應。進入小學后,兒童離開原來熟悉的環境和小伙伴,進入一個新的環境中,結交新朋友、適應新的班級、新的老師,容易感到陌生和壓力。而人際適應中,最主要的是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
二、家長要做好小學新生入學適應的準備
(一)給兒童樹立學生意識。在知道自己要進入小學時,大多數兒童的反應是抗拒的。在《一年級》中李昊煜的媽媽很認真地告訴他:“一個大事情,很大的事情,你馬上要上一年級了,幼兒園輔導師打電話過來說,昊昊大班畢業了,你要讀一年級了。”此時,家長以一種認真的態度告知兒童要上一年級這件事情,幫助兒童樹立一種學習意識,在心理上對自己小學新生的身份有一個準備,從而很好地適應小學新生的生活。
(二)幫助兒童盡快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學習準備。首先應該培養兒童的學習興趣。《一年級》中即將步入小學時,西蒙子的家長在家中教他寫自己的名字,媽媽告訴他不用寫得很好,會寫就可以。其次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教給兒童學習方法。由于小學生身心還處在發展階段,因此家長應對兒童在課堂上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給予詳細的引導,再者應教會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及需要的生活學習用品的能力。
(三)疏導適應不良的兒童。安淇爾進入小學生活后出現不適應的情況,在家中拒絕去學校,父母提出為其轉學后又不同意。家長一旦發現剛進入小學的小學新生們出現適應不良問題時,應及時對兒童進行疏導。
首先要耐心傾聽,表達溫情。當小學新生出現適應不良,向父母打電話進行哭訴時,父母應給予耐心的聆聽,讓兒童的情緒得到宣泄。要明確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送他去學校是為了學習更多的知識,變得更有文化、懂事,而不是不要他。其次轉移注意力。在兒童表示不想在學校時,家長可以告之學校里有可以一起玩游戲的小伙伴們,還有很多知識豐富關愛他的老師轉移兒童的注意力,以便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再者與老師溝通,共同面對。當兒童出現適應不良時,家長應該積極地與學校的老師溝通,家長積極配合學校老師制訂計劃,以便幫助小學新生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
三、學校、教師應為小學新生入學適應提供良好的幫助
(一)引導學生盡快了解學校環境。踏入校門的《一年級》新生很快就接到自己的第一個任務,以小組出發尋找學校的體育館、醫務室、操場等地方。小學新生在好奇與尋寶中跑到這些學校中的地方,熟悉校園環境。進入一個新的校園一切都是未知的,以這種小組尋寶方式讓新生很快熟悉校園的布局。小學新生面對種種適應問題,最基本的就是學校的環境適應問題。因此,學校應及時幫助新生對學校有一個快速地了解,熟悉校園環境,才能更好地幫助小學新生適應小學生活。
(二)美化教室環境。教室是兒童學習的主要地方,為了讓兒童盡快地適應新的環境,《一年級》的老師在兒童入學前就認真地打掃教室,用溫馨的顏色、可愛的小工藝品點綴教室,既活躍氣氛,又增強生活氣息,對學生的心理有緩和的作用。
篇8
[關鍵詞]英美文學 跨文化 文化意識
[中圖分類號]I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10-0093-02
引言
跨文化交際學的創始人霍爾在《無聲的語言》一書中指出,文化存在于公開的文化和隱蔽的文化。公開的文化層主要指已暴露的物質文化,包括服裝、道路、建筑物、街道、村莊等。而文化所隱蔽之物大大甚于其揭示之物。美國符號學家迪利在20世紀80年代把文化看作是“后語言結構”,包括繪畫、建筑、民俗、文學、儀式、音樂、電影、其他等等(Deely,1986:xii)。對表層文化的研究是必要的,它也是深層研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步,民族文化的深層結構體現在民族思想觀念等十分隱蔽的領域,在眾多研究目標中,文學寶庫是最重要的目標之一。顧嘉祖(2002)在《語言與文化》一書中指出,文學文本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重要對象。瀏覽英美文學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
一、文化意識與英美文學研究
文學作品是了解一個民族的性格、心理狀態、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社會關系等方面的最生動最豐富的材料,而在語言學習者所學的眾多科目中,英美文學屬于有著一定難度和深度的課程。如果對西方文化一竅不通,那么英美文學的學習勢必枯燥、晦澀難懂,這樣作品的美感和作家的獨到就無從領會。因此英美文學的學習與文化學習相得益彰。英美文學和英語文化的學習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
(一)英美文學的發展與英語文化的體現
英國文學的發展經歷了文藝復興、浪漫主義時期、現代主義時期等,戰后英國文學浮現出從寫實到試驗和多元的走勢。在這樣的發展進程中,文學文本以外的各種現實、歷史、政治、文化的力量對文學呈現著反映。美國文學在19世紀末就不再是英國文學的分支,美國作家在創作風格和體裁上找到自我,進入20世紀更是日趨成熟,戰后歷經50年代新老交替,60年代的實驗學說,70年代到該世紀末的多元發展階段,形成不同于以往歷史時期的鮮明特點和特征。文學的發展趨勢鮮明地反映出社會的變遷、文化的沉淀。
(二)英美文學的認知功效、藝術價值與英語語言文化的關系緊密
文學作品隱含對生命的思考、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英美文學是對時代生活的審美表現,是西方人對其人生體驗的文化表征。文學名著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生動的人物形象、豐富的藝術技巧,孕育著學生的審美意識,還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在對文學作品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辨能力也能有所提高,有助于養成高尚的人格。同時英美文學是英語使用者創造性使用英語語言的產物。英語表意功能較強,文體風格變化多樣,有的高雅、通俗,有的含蓄、明快,有的婉約、粗獷。這些語言豐富的表現力和獨特的魅力在英美文學作品里得到了詳盡的發揮。研讀英美文學作品,可以領略和感受英語富有音樂性的語調和簡單而又意義深遠的詞匯。
(三)英美文學作品的剖析有助于了解文化的差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學習英美文學就要開展對文學作品的解讀和剖析,這有助于我們開闊眼界、懂得外國文化,增加我們的知識,啟發我們的智慧,繁榮我們國家的文學作品和創作方法。與此同時,更能品味異域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理解了文化差異才能消除交際障礙,這樣才能更好地與人交流,融入世紀多元化發展,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潮流中,從而促進了處于不同文化之中的人們之間的交流,提高了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從語言學習者蛻變為語言使用者,實現了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
二、英美文學教學的現狀及改進建議
我國現階段高校英美文學的學多還依循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文學史+選讀”的模式。文學教學以外部研究為主,教師往往羅列文學史實,學生也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講授。這使學生對作家作品的獨特性認識不夠,處于同一時期的不同作家作品往往處于“千文一面”的尷尬境遇。這種傳統的英美文學教學過程使文學課成為各種史料和純理論的簡單堆砌,使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失去生機。學生的文學素養不會有多大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有力的鍛煉。
另外,傳統的英美文學課大多是講授式,也就是以“教”為中心,教師是主體,承擔所有的解釋責任,從作家生平、創作背景、作品內涵、人物分析、意象等。這種教學使學生不能主動地與作品交流,而作品的生命力是讀者和作者共同賦予的,如果讀者不去更多地接觸作品,只是聆聽和記憶作品及其相關內容,那么再好的作品也失去了它鮮活的生命力,難以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和批評能力。
再者,傳統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過多注重文學知識的學習,而忽視文學所折射出的文化知識的學習。教師不是很在意學生是否在一定的文化意識基礎上研習英美文學作品。這樣原本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就有些單薄且略顯晦澀。
針對上述英美文學課上存在的問題,筆者對新時期的文學教學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和改進方法:
首先,利用隨機通達教學模式(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進行“多角度切入”學習。隨機通達教學是讓學者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相同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多方面的認識和理解。使用這一模式的英美文學教學可避免抽象地談文藝理論,對同一文學作品的多角度意義探討可以使學習者獲得對事物全貌的理解。
其次,將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這樣既強調了學習者的認知主體地位,又不忽視師者的指導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組織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建構理解所需的基礎,同時要給學生留下廣闊的建構空間。然而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又不客觀,因此課堂上教師應側重欣賞作品的方法講解。課堂上教師重視作品閱讀與分析,更多、更具體地向學生示范各種理解策略的使用方法,指導學生如何欣賞和分析作品,適當介入到以學為主的教學活動中,適時刺激學生的好奇感,使其主動去探索,進而培養學生理智上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另外在教學手段上,要充分利用好多媒體課堂,恰當地使用英文原版電影,讓學生可以直觀地領略西方文化,形象地欣賞文學作品。
最后在檢驗學習效果的方法上,應盡量減少甚至放棄傳統的閉卷考試,用不同的題型考核學生對不同文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應多鼓勵學生撰寫論文或讀后感。文學作品可以為寫作提供題材和內容,寫作又深化了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學生若能主動參與到文本意義的尋找、創造過程中,勢必養成敏銳的感受力,掌握分析方法。學生的英語水平自然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結語
英美文學的研究應包含語言習得和文化習得兩個目的,從文學的性質上看,利用英美文學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價值要遠遠超過語言教育的價值。英美文學是一面鏡子,它反映著英語民族的歷史與文化,英美文學研究的意義和作用在于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深化學習者在基礎階段所學的知識,增強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這就要求英美文學的學習者要不斷地強化文化意識,才能成功地進行語言的學習和使用,而且在文化多元發展的今天,能更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免受交際障礙的干擾,因此,英美文學的研究要有文化意識并逐步展開、深入。
【參考文獻】
[1]Deely,J&B.Williams,F.Kruse(ed).Frontiers in Semiotics[C].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
[2]Hall,Edward,T.The silent Language[M].Doubleday:Anchor Press,1973.
[3]畢繼萬.第二語言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J].中國外語.2005,1.
篇9
隨著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的實施,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性學習,已正式列入課程計劃。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設置研究性學習,其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顯而易見,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色,特別是教師如何適應研究性學習的要求,將影響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和收效。
首先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要走出對研究性學的認識誤區,不少教師認為,中學屬于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打基礎的最佳時期,其主要任務是學好各門文化課,搞研究性學習應放在課外,不應作為必修課;搞研究性學習,農村中這的教學條件還不足、執行有困難,很難搞出名堂來;搞研究性學習會影響學生的學習
成績,降低升學率……顯然,這是受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所產生的顧慮,教師應加強對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意義和實施方法的認識,消除上述顧慮,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學會了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把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這不僅使學生看到了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價值,提高學習積極性,還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要充分認識研究性學習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和重要意義。要改變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習與教師一樣能通過互聯網,各種媒體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而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
其次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質的提高。研究性學習是一門全新的課程,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探索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對習慣于純學科課程教學的廣大教師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教師必須加強學習,要重視自身科研素質的提高。要學習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具體方法,懂得如何做課題,研究性學習中課題實施的一般過程是:選題立題─成立小組、制訂方案─課題實施─課題結題─成果展示。選題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著手:(1)從學科學習的疑難中找課題,如“濃硫酸氧化性的實驗研究”、“水中含氧量的測定”;(2)從學生身邊找課題,如“對人體無害的修正液”、“空調滴水問題的解決”;(3)從各種媒體上找課題,如“長江三角洲7000年來岸線演變和未來預測”等。成立小組、制訂方案,主要是選聘好指導教師,確定課題組長、寫好課題開題報告,開課報告應包括課題背景、研究的目的意義、人員分工、研究步驟、所需條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課題實施主要為文獻閱讀─網上查找─實地考察─專家走訪─資料整理─實驗論證,課題成果可以是課題報告、論文、作品、產品或設計方案、建議等,課題報告主要有課題名稱、指導教師、課題組成員、執筆人,正文包括引言、論點、論據、結果等。要學習本學科甚至跨學科的最新科研成果發展動態,掌握信息技術,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重視相關資料的積累、逐步豐富適合本地本校實際、受歡迎的研究課題的綜合性資料儲備。
篇10
1跨文化視角下高校英語教學模式中的問題
1.1高校英語教學理念有待提高
高校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高素質的英語專業應用人才,從而更好地實現國家文化以及經濟之間的交流,這就需要英語人才不僅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還需要了解其他國家相關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實現與其他國家的溝通交流。然而,我國高校英語教學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更加注重純英語語言教育,對于其他國家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識內容的融入沒有引起重視,導致高校英語教學的內容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導致英語教學的目標不能盡快實現。
1.2高校英語教學內容缺少跨區文化內容
跨文化當中不僅只有語言一種內容,語言只是一種文化符號,只有與文化相互組合才能發揮出作用,在學習其他國家的語言之前最重要的是了解其他地區的文化,這樣才能實現語言水平的提高。然而目前的英語教學中,僅把培養學生的語言內容當成了重點的內容。在英語教學課程內容的設置中幾乎沒有涉及語言的文化背景內容,即便有相關內容設置,所占比例也比較少,從而導致學生在實際的英語交流中不能夠很好地應用。
1.3高校英語教學的方法與手段相對簡單
在高校英語教學的過程中,由于跨區文化內容在教學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重,因此,教師沒有對跨區文化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更偏重于語言符號以及語言的講授工作,在教學方法上也主要是以課堂上教授為主,對學生進行反復的訓練,從而導致課堂缺乏生動性,不僅不利于學生對跨區文化的掌握,而且導致學生失去了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無法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
2跨文化視角下改革高校英語教學模式的措施
2.1改變高校英語教學的理念
教師是高校英語教學工作中最重要的引導者,在高校英語教學工作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英語教師的教學理念決定了跨文化是否能夠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因此,英語教師首先要更新英語教學理念,逐步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融入跨文化內容。教師要明確跨文化知識在教學工作中融入的重要性,并要加大對跨文化知識教學進行宣傳。英語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的要求,制定教學目標,把學生語言實際運用能力以及交際能力當成最終的培養目標,教師自覺在教學中逐漸加大對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全面培養。另外,教師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方式加大對跨文化的基礎,不斷開闊自身的視野,加大對跨文化的積極理解,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跨文化的教學水平,推動跨區文化在英語教學工作中的深入開展。英語教師還要不斷改善英語教學的方式,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把詞匯與語法傳授給學生,還要為學生講解與分析此種語言的文化背景以及習慣,從而使學生在遇到相關方面的問題時能夠找到新的思路與方法,從而促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提升英語實際應用能力。
2.2開展英語跨文化教學
在跨文化視角下,英語教學工作改革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并不能在短時間內看到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在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對英語教學進行改革,逐步融入跨文化內容,實現跨文化教學,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跨文化教學的深意,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以提升,最終使英語教學的水平得到提升。英語教師要采取措施把跨文化內容逐步滲入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從而使英語教學內容得到豐富,進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維。在英語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加大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層地掌握跨文化知識內容以及語言文化背景,使學生的文化綜合能力水平得到提升。
2.3改革英語教學內容,逐步融入跨文化內容
英語教學內容的改革需要以英語教材為依據,而且英語教材對教師的跨文化教學的內容與認知有很直接的關系。教材既反映了教學內容,也接影響了教學課程內容的設置,是促使英語知識以英語教學理念以及意識傳播的主要教學工具載體,要使教學內容得到根本改善需要在英語教材中融入跨文化內容。因此,高校要根據當前英語教學情況選擇科學合理的教材,可以在教材中適當地加入跨文化方面的內容,促使英語跨文化教學意識逐漸得到強化,使學生在跨文化的教學學習中不斷提升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同時英語教師還要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斷收集與查閱相關的民族文化知識以及相關的語言文化背景知識,不斷擴大跨文化的視野,從而為英語跨文化教學的深入打下堅實基礎,逐步提升英語教學的水平。
2.4改革高校英語教學的方法
為了能夠盡快實現高校英語教學目標,高校需要改革教學方法,以提升高校英語教學的質量與教學水平,并促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高校英語教學方法改革的過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方法促使跨文化教學的深入開展。
首先,在高校英語教學中保留部分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雖然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才發展的需求,但是傳統教學在知識傳遞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優勢,因此可以保留傳統教學的優勢部分,從而使跨文知識信息更好地傳遞。其次,要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放法。比如,翻譯法、聽說法、交際法以及直接法等并結合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從而創造出更加適合我國教學的新方法,不斷提升英語教學的效果,使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以及交際能力得到提升。最后,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比如說任務驅動法。任務驅動法是比較先進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通過設定相關的教學任務來引導學生,從而使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開展。任務驅動法是一種實踐性的教學方法,主要強調要在實踐活動中完成教學的任務。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計劃等,制定出適合的教學任務,而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以及與小組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來逐步完成教師提出的教學任務,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構建跨文化知識體系,使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提升。
2.5充分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
隨著現代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高校教育業也逐步向著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多媒體技術也隨之在高校教育事業中得到發展與應用,多媒體技術不僅具有信息處理能力,更具有影像圖形的展示能力,能夠幫助英語教學更快實現預定目標。在教師的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先進的多媒體信息技術,比如:可以為學生設置真實的英語環境,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原版的電影片段以及原版英語歌曲等,不僅能夠吸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跨文化內容很好地融入英語教學中,以提升英語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