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23:29: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小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歷史小論文

高考歷史小論文題型失分歸因分析

摘要:高考歷史小論文題型的出現旨在引領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前進方向。積極探索各種突破高考歷史小論文題型失分困境的有效策略是應對高考歷史小論文題型的必經之途。歷史教師應通過重視專題學習、建構“完整的歷史”,厘清答題流程、構思“完形的答案”,品析范文成果、借鑒“完好的創作”,解讀評分標準、明晰“完美的尺度”等策略助力考生順利應對高考歷史小論文題型。

關鍵詞:高中歷史;高考;歷史小論文題;專題學習

高考歷史小論文題型年年有變化,然而變的是外在的“包裝”(材料呈現方式),不變的是內在的“產品”(考察學生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歷史小論文題以其“獨特、新穎、開放、綜合”的外在表征首次出現在2001年上海高考卷中,后來頻繁出現在全國卷的第42題,該題型的出現旨在引領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前進方向,考察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水平達成的境況,指導高中生日常的歷史學習方式。基于此,歷史小論文既是體現歷史高考改革創新成果的重要表征,又是精準測量學生歷史核心素養落地情況的常規題型。對于高考歷史小論文題,所有師生在平時教學中用力頗多,但是高考歷史小論文題失分慘重的現實成為每屆師生心中永遠無法撫平的“傷痛”。那么,考生臨場應答高考歷史小論文題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又有哪些?針對這些問題,有哪些比較好的教學策略呢?本文擬以近幾年高考歷史(全國卷)第42題為例,著力深挖高考歷史小論文題失分歸因并探索應對高考歷史小論文題的有效策略。

一、高考歷史小論文題型的失分歸因

1.選題問題選擇適切的論題是順利完成歷史小論文的關鍵而且是第一步。選擇適切的論題一般要堅守三個原則:一是“宜小不宜大”。這里的“小”和“大”是指論題的范圍,包括論題涉及的領域、時空的跨度、內容的多少等等。在歷史高考中,考生往往因“選題過大”而在小論文論述過程中“泛泛而談”失去目標,或者“蜻蜓點水”失去深度。例如,2020年高考歷史(全國卷Ⅲ)第42題,題目要求考生自擬一個論題,有的考生選擇了“改革開放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這個論題,這個選題范圍太大,論述時難以駕馭。二是“宜新不宜舊”。這里的“新”和“舊”是指論題選擇的視角,論題選擇應該有新發現、新視角、新層面,而不能使選題“老調重彈”“落入俗套”。三是“宜易不宜難”。這里的“易”和“難”是指向考生對論題的熟悉程度,論題選擇應該立足于自己熟悉的歷史知識、立足于自己感興趣的時政熱點和生活熱點,而不是一味地為了“求新求異”去選擇從自己陌生的層面或角度尋找歷史論題。2.論證問題論點、論據、論證、結論是小論文寫作中不可或缺的四個要素[1]。論點是歷史小論文闡釋的具體觀點或者看法,相當于寫作文的標題;論據為論點服務,一般用史實或作者自己的解釋來說明、支撐論點;論證是按照一定的思維邏輯運用相關理論來闡釋論題;結論是緊扣選題對全文進行歸納、總結和升華。考生在論證方面一般會出現的失誤有四:一是論點不明確、閃爍其詞,如2019年歷史高考(全國卷Ⅱ)第42題,材料呈現了一位學者對19和20世紀歷史發展的認識,對此認識要求考生提出自己的見解(贊成、質疑皆可),但不少考生在論證時模棱兩可,具體反對什么,支持什么,贊同什么,不贊同什么,旗幟不鮮明、立場不夠堅定;二是論據素材單一、不典型,或與觀點不吻合;三是論證過程缺乏學科知識的邏輯性;四是結論丟失,或者雖有結論但缺失“點睛之筆”。據此,論證問題方面的失誤是考生在歷史小論文題型失分的又一重要原因。3.表述問題高中生撰寫歷史小論文要求文字語言表述精練精辟,切中要害,層次分明[2]。然而,由于平時對史學閱讀與理解不夠重視、對歷史抽象概念的理解淺嘗輒止、對歷史學科話語體系置若罔聞、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支離破碎,使得高中生不管在平時練習中還是歷史高考過程中,都難以用較為精準的歷史術語或歷史概念組織語言闡述具體的歷史問題。高中生在表述層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表述“無中心”,缺乏主旨意識。比如,2020年歷史高考(全國卷Ⅱ)第42題,考點涉及的是“歐盟”這個區域性組織,但是不少考生在論述過程中沒有緊扣“歐盟”這個主題,而是隨心所欲地寫成其他國際性組織或區域性組織。二是表述“無語序”,缺乏一定的邏輯性。歷史事物本身具有“萌芽→發展→繁榮→衰落”的過程,而且人們認識或研究歷史現象、歷史問題也都是由淺及深、由表及里、由具象及抽象的。這兩個過程便是歷史學科的邏輯性。表述缺乏邏輯性就是忽視了歷史事物本身的發展邏輯,也忽視了對歷史現象和歷史問題的認知邏輯。比如,2021年高考歷史(全國乙卷)第42題,學生在具體敘述自己所選的“黨歷史上的兩次會議”時,出現了時空顛倒的問題,哪個會議在先,哪個會議在后,自己寫著寫著就迷失了方向。

二、高考歷史小論文題型失分的應對策略

查看全文

命題研究歷史論文

歷史小論文,集論述、論證和評析于一體,作為一種訓練題型,能較全面地考查《考試說明》中規定的各項能力,具有高效率地幫助學生加強思維訓練的重要作用。這種題型,高考中雖然尚未出現,但是全國高考歷史試卷中已出現的人物評述題和史料評論題,卻與之有相通之處。特別是頗具特色的上海市高考試題,其中的分析論證題實際上已經具備了歷史小論文的特點。根據上述理由,可以認為,歷史小論文在高考試卷中出現是有可能的,進行這方面的訓練也是必要的。本文著重探討歷史小論文的基本特點和訓練技巧。

一、基本特點

歷史小論文,實際上就是“小型的政論文”,篇幅不大,強調史論結合,具體地說有以下特點:

1.議論的方式,有立論與駁論之別

①立論題,就是從正面論證某論點的正確性,或談談對某一正確觀點的理解與認識。如范文瀾先生說過:“腐爛了的封建主義決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請結合鴉片戰爭前后的中國情況對這一觀點進行分析。

②駁論題,就是對錯誤的觀點或立論進行反駁,否定對方的錯誤之處,以辯正是非,形成正確的認識。如,趙爾巽在《清史稿》中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國危亡,實兆于此。”這一觀點對不對?請圍繞階級斗爭的進步作用,結合太平天國革命作一小論文。

查看全文

高中歷史探究活動課研究

高中歷史人教版新課標必修教材中每冊都設有探究活動課,其目的是推動高中新課程改革,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精神,發掘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筆者通過教學實踐,認為探究活動課在教學中并非可有可無,歷史教師應重視此類課型的開發。

一、要準確定位探究活動課的兩個環節

探究活動課,顧名思義,重在“探究”,實在“活動”。探究是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通過探究,在充分搜集占有資料的基礎上總結提煉,才能使“活動”深入有內涵。“探究”要凸顯老師指導,明確主題,圍繞目標,發揮集體合作的力量。活動是探究的體現和落腳點,通過活動,才能展示探究的主題和成果。一堂探究活動課需要較長準備時間,對老師學生的能力要求較高。學生查閱資料,社會走訪,設計展景,撰寫小論文等活動需要利用課外時間。既要個人獨立探討,還要小組分工合作;既要文字總結,還要資料視頻課件;既要撰寫小論文,還要設計活動。此類課型重在抓住“探究”“活動”兩個環節,要力求探究有廣度深度,活動有主題重點,還要注意課堂形式靈活,活動主題鮮明。

二、要明確活動的主題、任務、目的

探究活動課都有后綴標題,如“歷史素材閱讀與研討”“歷史展覽”“歷史小論文”等,這些標題就是我們探究活動的目標和落腳點。要指導學生圍繞主題和目標進行探究活動。在探究目標上要追求小而實,防止大而空。老師可指導學生分小組進行探究,將探究目標分散細化,使學生搜集占有資料有針對性。如我在《“黑暗”的西歐中世紀》教學活動中,設計了五個探究問題:1.中世紀是指歐洲歷史上哪一時期?為什么說西歐中世紀是“黑暗”的?2.西歐主要封建國家是怎樣形成的?3.概括西歐中世紀封建社會的政治特點。和中國封建社會有何不同?4.形成西歐中世紀封建社會政治特點的原因是什么?5.如何認識西歐中世紀的“黑暗”和王權的受限?這五個問題統攬了本課內容。在學生探究形成西歐中世紀政治特點的成因時,又讓學生分四個小組從體系嚴密的封建制度、政教沖突、城市的興起、封建等級代表制等不同方面分析原因。學生聯系教材提供的背景資料,查閱搜集更多的史料素材,還和中國封建社會聯系比較,很好地解決了問題,完成了活動任務。

三、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查看全文

歷史教學改革嘗試分析論文

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我校歷史教師在學習和研究中形成共識:歷史教師應在處理教材、改進教學方法和考試方式等方面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積極探索提高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途徑和辦法。基于上述考慮,我們選擇了在非畢業和非會考年級進行教改的嘗試。

一、閱讀歷史課外書,撰寫歷史小論文

每年的高一第一節歷史課,老師講了學習世界近現代史的目的后,要求學生在課后看一些有關世界史的書,并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論文,期末交上來。學生課外的興趣很廣泛,許多學生都喜歡看歷史讀物。199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各地出版了許多有關“二戰”的名人傳記、戰史專著。1996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讀了許多這方面的書,僅從小論文題目上就能看出他們涉獵廣泛,有很大的學習潛力。他們寫的小論文有:《丘吉爾》、《羅斯福》、《戴高樂》、《四星上將——巴頓》、《納粹梟雄——戈林》、《諾曼底登陸》、《決戰中途島》、《太平洋戰場》、《精確的突中伏擊》、《戰爭尾聲——布拉格戰役》等。一位同學寫的《大西洋戰場·上篇》達6800字,參考了《二次世界大戰戰史》、《海軍空戰》、《二次大戰著名統帥》、《從將軍到總統》、《二次大戰三巨頭》等書。學生們說,看課外書能學到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開闊了視野,培養了興趣。有的學生關注海灣戰爭,有的喜歡兵器知識,自己制作了不少艦船及其他兵器的模型。他們的小論文雖然稚嫩,但從選題上可以充分看出,學生們喜歡歷史,關心時事,具有蓬勃的朝氣和少年壯志。更何況寫小論文本身就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很好的訓練。

二、讓學生參與教學,讓歷史貼近現實

1995年,我們對高一的學生作了一次問卷調查,征詢學生對歷史教學的意見。不少學生要求參與教學,希望歷史教學貼近現實。我們以此為契機,對高一世界近代現代史教學進行改革。

讓學生參與教學,是從組織課堂討論開始的。我們組織討論“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異同”、“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下,美國為什么沒有像德、日那樣成為法西斯專政的國家?”等問題。經過探索和實踐,我們進一步要求學生選擇與課本內容有關的題目,自己看課本,看課外書,找材料,再到課堂上演講。例如,講到德國法西斯迫害猶太人時,讓學生上來講《猶太人的血淚史》,剖析德國法西斯瘋狂迫害猶太人的原因,控訴法西斯的暴行;講“蒙巴頓方案”和印巴分治時,學生上來講克什米爾問題的由來與現狀,補充了課本的不足;還有學生講冷戰結束后,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趨勢等等。學生講的題目與課文內容有關,但又超出課本的范圍,這無疑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大有好處。學生們一致認為,這樣的課很新穎,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例如,學生講述“亞非會議中的”,使大家深切感受到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過人的膽識、博大的胸懷,機智巧妙的斗爭藝術,以及他那高大瀟灑的形象、迷人的魅力和豐采。又如,學生講完了曼德拉的傳奇人生之后,老師談了自己的感受。他說,原來我也擔心曼德拉當總統后會對白人進行報復,但他沒有這么做,為什么?同學的講述回答了這個問題。曼德拉說:“在監獄中,我對白人的仇恨減少了,但對制度的仇恨卻增加了。”他恨的是令南非人相互敵對的種族隔離制度,他感謝白人對國家發展所作的貢獻。這是多么寬廣的胸懷!從根本上講,歷史教育人怎么做人,只有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才能使之深切地感受歷史的教育意義,上述例子即是證明。

查看全文

歷史教學改革研究論文

一、閱讀歷史課外書,撰寫歷史小論文

每年的高一第一節歷史課,老師講了學習世界近現代史的目的后,要求學生在課后看一些有關世界史的書,并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論文,期末交上來。學生課外的興趣很廣泛,許多學生都喜歡看歷史讀物。199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各地出版了許多有關“二戰”的名人傳記、戰史專著。1996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讀了許多這方面的書,僅從小論文題目上就能看出他們涉獵廣泛,有很大的學習潛力。他們寫的小論文有:《丘吉爾》、《羅斯福》、《戴高樂》、《四星上將——巴頓》、《納粹梟雄——戈林》、《諾曼底登陸》、《決戰中途島》、《太平洋戰場》、《精確的突中伏擊》、《戰爭尾聲——布拉格戰役》等。一位同學寫的《大西洋戰場·上篇》達6800字,參考了《二次世界大戰戰史》、《海軍空戰》、《二次大戰著名統帥》、《從將軍到總統》、《二次大戰三巨頭》等書。學生們說,看課外書能學到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開闊了視野,培養了興趣。有的學生關注海灣戰爭,有的喜歡兵器知識,自己制作了不少艦船及其他兵器的模型。他們的小論文雖然稚嫩,但從選題上可以充分看出,學生們喜歡歷史,關心時事,具有蓬勃的朝氣和少年壯志。更何況寫小論文本身就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很好的訓練。

二、讓學生參與教學,讓歷史貼近現實

1995年,我們對高一的學生作了一次問卷調查,征詢學生對歷史教學的意見。不少學生要求參與教學,希望歷史教學貼近現實。我們以此為契機,對高一世界近代現代史教學進行改革。

讓學生參與教學,是從組織課堂討論開始的。我們組織討論“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異同”、“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下,美國為什么沒有像德、日那樣成為法西斯專政的國家?”等問題。經過探索和實踐,我們進一步要求學生選擇與課本內容有關的題目,自己看課本,看課外書,找材料,再到課堂上演講。例如,講到德國法西斯迫害猶太人時,讓學生上來講《猶太人的血淚史》,剖析德國法西斯瘋狂迫害猶太人的原因,控訴法西斯的暴行;講“蒙巴頓方案”和印巴分治時,學生上來講克什米爾問題的由來與現狀,補充了課本的不足;還有學生講冷戰結束后,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趨勢等等。學生講的題目與課文內容有關,但又超出課本的范圍,這無疑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大有好處。學生們一致認為,這樣的課很新穎,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例如,學生講述“亞非會議中的”,使大家深切感受到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過人的膽識、博大的胸懷,機智巧妙的斗爭藝術,以及他那高大瀟灑的形象、迷人的魅力和豐采。又如,學生講完了曼德拉的傳奇人生之后,老師談了自己的感受。他說,原來我也擔心曼德拉當總統后會對白人進行報復,但他沒有這么做,為什么?同學的講述回答了這個問題。曼德拉說:“在監獄中,我對白人的仇恨減少了,但對制度的仇恨卻增加了。”他恨的是令南非人相互敵對的種族隔離制度,他感謝白人對國家發展所作的貢獻。這是多么寬廣的胸懷!從根本上講,歷史教育人怎么做人,只有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才能使之深切地感受歷史的教育意義,上述例子即是證明。

讓歷史貼近現實,聯系實際,一些復雜的問題則由老師作專題講座。例如,1995年前南斯拉夫和波黑問題成為當時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我們結合教學作了關于前南斯拉夫和波墨問題的專題講座,解除了大家在這一問題上的一些疑團,受到聽課老師的肯定和學生的歡迎。大家一致認為這樣的課生動活潑,把課本的知識學活了,真切地感覺到歷史貼近了現實。

查看全文

教師評職稱個人述職報告

一、教育工作講究特色

本人在擔任班主任期間積極營造寬容、理解、和諧的班級氛圍,努力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與學生一起共同學習,激發學生的創造渴望。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獨樹一幟的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既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長,為學生特長的發揮積極創設條件,同時又把全班凝聚成一個團結上進的集體,班級學生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奉獻精神。因此所帶的班級在各項大型活動中表現出色而受到表彰,班級成績也處于年級前列。

二、教學科研追求創新

本人積極關注新課改,刻苦學習新理念,努力探索新教法,把提高教學效率當作首要的任務。在平時的教學中做到把教育心理學與歷史教育兩者結合起來,注重研究教學規律,大膽改革歷史課的教學模式,實現授課、實踐報告和活動等雙向交流方式的多樣化。同時運用現代化手段,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所任班級的歷史成績優秀,特別是所任初三班級的歷史會考合格率都接近100%。

本人還積極從事教育科研,注重對教學的反思和積累,成果斐然,所撰寫的論文《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規律”教學》在20*年12月獲得無錫市優秀歷史教學論文二等獎;論文《理解——開啟歷史之門的鑰匙》在20*年12月獲得江陰市中學歷史教研論文二等獎;論文《再論前概念在歷史教學中的意義》在20*年1月獲得江陰市歷史學科優秀教研論文二等獎。同時還多次在比賽中獲獎:20*年獲江陰市歷史學科新課程新理念新方法說課比賽初中組二等獎;20*年獲江陰長涇片中學歷史教師說課比賽一等獎;20*年獲長涇中學“教育論壇”演講二等獎。

三、課外輔導重視實效

查看全文

物理教學改革論文

一、為什么要強化科技意識教育

(一)由社會發展的需要所決定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進程,就要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進步與發展,關鍵在于提高人才的素質和造就大量科技人才。教育是發展科技的基礎工程,強化科技意識教育的實質就是使教育與科技、社會發展相適應,以主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需要。

(二)由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所決定

《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質,要從小學抓起。師范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小學教師。為此首先要深化師范學校的改革,徹底改變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師范生的素質,使他們具有為發展小學教育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強化科技意識教育是深化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只有當師范生有了濃厚的科技意識,才能在小學教育中把這種意識滲透到青少年中,從而激發小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樂趣,培養小學生勇于動手,敢于創新的進取精神,為培養浩浩蕩蕩的科技隊伍打下基礎,這是一個有戰略意義的大事。

(三)由物理學科的特點所決定

作為自然科學基礎的物理學在科技意識教育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現代化高科技領域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物理學發展的成果。如能源技術、電子技術、空間技術等,作為信息時代核心的電腦也與物理學密切相關。可以說,沒有物理學的發展,就沒有今天的高科技,也沒有人類社會的現代化。物理學還滲透著科學方法教育和科學精神培養,包含著豐富的科技意識教育內容。所以通過物理學來加強科技意識教育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此中師物理應在以下幾方面作出努力:

查看全文

韓國文學課程教學模式優化策略

摘要:文學課程中最重要的是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來增添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然而朝鮮語專業普遍存在文學課死記硬背的現象。為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課程質量和專業質量,因此有必要對文學課程進行優化改革。

關鍵詞:韓國文學課程;教學模式;朝鮮語專業

1韓國文學課程改革的必須性

韓國語的學習不應該僅僅是熟背單詞、語法等基礎內容,更需要學生了解韓國的歷史、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等內涵。而文學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語言的瑰寶,因此文學課程是韓語學習中的一門重要課程。通過文學史和文學作品的講授,系統地介紹各個歷史時期文學發展概況、不同文學體裁的發展演變過程、重要作家的創作成就,探討韓國文學的文化特征、文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等基本問題,會使學生清晰地把握韓國文學發展的源流及其規律。使學生把握文學中的藝術形象與思想內涵,完善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對人性的探討、對歷史的反思、對現實的感悟,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審美能力,開放學生的思維和創造空間。文學課程中最重要的是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交流,碰撞出火花,進一步提高學習的熱情。但是有一部分教師還沒有意識到文學課程的必要性,在教授文學時,生硬地上成了基礎語法課,更多的是在講授課文中出現的單詞、語法、句型。這種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不僅完全不能達到文學課程的教學要求,更不能保證教學質量,使得主講教師激情缺失,學生聽得無趣無味。因此優化韓國文學課程課堂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提升審美能力,還將有力促進學生科研創新和綜合素質的培養,進而提升專業教學質量、人才培養質量。

2教學方式的改革

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針指導下,課程建設過程中應樹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以“自主學習+提升能力”為教學目標,針對文學課程的特性構建采取“自學+交流”的教學新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有效地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利用信息化教學的優勢,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平臺,教師與學生的多向互動得到融合,實現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融合。加強能力鑒定或是技能鑒定等形成性評價形式,促進和監督學生學習。通過論文寫作、劇本編排等多種教育形式,實現由“要你學”到“我要學”的教學狀態的根本轉變。具體的優化措施從以下幾點開始展開。

查看全文

教師評職稱個人工作總結

本人思想進步,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擁護黨的領導,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熱愛學校,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工作,在廣大師生中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具體表現如下:

一、教育工作講究特色

本人在擔任班主任期間積極營造寬容、理解、和諧的班級氛圍,努力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與學生一起共同學習,激發學生的創造渴望。在班級文化建設方面獨樹一幟的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既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長,為學生特長的發揮積極創設條件,同時又把全班凝聚成一個團結上進的集體,班級學生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奉獻精神。因此所帶的班級在各項大型活動中表現出色而受到表彰,班級成績也處于年級前列。

二、教學科研追求創新

本人積極關注新課改,刻苦學習新理念,努力探索新教法,把提高教學效率當作首要的任務。在平時的教學中做到把教育心理學與歷史教育兩者結合起來,注重研究教學規律,大膽改革歷史課的教學模式,實現授課、實踐報告和活動等雙向交流方式的多樣化。同時運用現代化手段,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所任班級的歷史成績優秀,特別是所任初三班級的歷史會考合格率都接近100%。

本人還積極從事教育科研,注重對教學的反思和積累,成果斐然,所撰寫的論文《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規律”教學》在20*年12月獲得無錫市優秀歷史教學論文二等獎;論文《理解——開啟歷史之門的鑰匙》在20*年12月獲得江陰市中學歷史教研論文二等獎;論文《再論前概念在歷史教學中的意義》在20*年1月獲得江陰市歷史學科優秀教研論文二等獎。同時還多次在比賽中獲獎:20*年獲江陰市歷史學科新課程新理念新方法說課比賽初中組二等獎;20*年獲江陰長涇片中學歷史教師說課比賽一等獎;20*年獲長涇中學“教育論壇”演講二等獎。

查看全文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探究性學習方式論文

論文摘要:關于探究性學習,有廣義上的理解,又有狹義上的理解,本課題所指的探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

本課題著重從探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即內容設置既要體現教材知識的主體性又要具有現實性,以興趣為前提,以“疑”為依據)和探究性學習實施的操作程序(即確定任務、收集和處理信息、互相交流、與他人合作學習)這兩個方面進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探究性學習方式的實踐研究,通過近兩年的實踐研究,得出探究性學習的實施效果(學生具有了初步收集資料的能力、運用資料分析問題的歷史思維能力、聯系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與人交流、合作學習的精神)以及在實施探究性學習中的幾點思考(開展探究性學習必須有勇于接受挑戰的教師、必須利用校外的教育資源和對評價方式的改革)。

提出問題

關于探究性學習,從廣義上理解,泛指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未知問題的學習活動;從狹義上理解,它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

長期以來,歷史這門思辨很強的學科多被看成是單純的復述性的學科,強調記憶性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教師較多的是將現成的結論教給學生,而不要求知道是如何分析得出這一結論的。歷史教育要真正給人以智慧和啟迪,使學生成為有情操、會思考的人,就必須有效地改變以往歷史教學中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的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形成并倡導探究性學習。

現代教學論突出思維教學,它著眼于學生的思維過程,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僅是熟知某些知識,而是要真正了解知識的產生過程。歷史探究性學習不是把學生當作被動的接收器,把現成的知識認識成果放在學生面前,而是把學生當作主動參加知識獲得過程的人,關注的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強調的是如何得出歷史結論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論本身。它要求引導學生在收集、整理、比較、篩選、分析、歸納、運用史料的過程中,不僅掌握基本的史實、概念,同時了解歷史研究的基本理論、方法和過程,這種學習方式才符合現代教學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