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改革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02 02:32:00

導語:歷史教學改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教學改革研究論文

一、閱讀歷史課外書,撰寫歷史小論文

每年的高一第一節歷史課,老師講了學習世界近現代史的目的后,要求學生在課后看一些有關世界史的書,并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論文,期末交上來。學生課外的興趣很廣泛,許多學生都喜歡看歷史讀物。199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各地出版了許多有關“二戰”的名人傳記、戰史專著。1996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讀了許多這方面的書,僅從小論文題目上就能看出他們涉獵廣泛,有很大的學習潛力。他們寫的小論文有:《丘吉爾》、《羅斯福》、《戴高樂》、《四星上將——巴頓》、《納粹梟雄——戈林》、《諾曼底登陸》、《決戰中途島》、《太平洋戰場》、《精確的突中伏擊》、《戰爭尾聲——布拉格戰役》等。一位同學寫的《大西洋戰場·上篇》達6800字,參考了《二次世界大戰戰史》、《海軍空戰》、《二次大戰著名統帥》、《從將軍到總統》、《二次大戰三巨頭》等書。學生們說,看課外書能學到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開闊了視野,培養了興趣。有的學生關注海灣戰爭,有的喜歡兵器知識,自己制作了不少艦船及其他兵器的模型。他們的小論文雖然稚嫩,但從選題上可以充分看出,學生們喜歡歷史,關心時事,具有蓬勃的朝氣和少年壯志。更何況寫小論文本身就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很好的訓練。

二、讓學生參與教學,讓歷史貼近現實

1995年,我們對高一的學生作了一次問卷調查,征詢學生對歷史教學的意見。不少學生要求參與教學,希望歷史教學貼近現實。我們以此為契機,對高一世界近代現代史教學進行改革。

讓學生參與教學,是從組織課堂討論開始的。我們組織討論“德意志和意大利統一的異同”、“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下,美國為什么沒有像德、日那樣成為法西斯專政的國家?”等問題。經過探索和實踐,我們進一步要求學生選擇與課本內容有關的題目,自己看課本,看課外書,找材料,再到課堂上演講。例如,講到德國法西斯迫害猶太人時,讓學生上來講《猶太人的血淚史》,剖析德國法西斯瘋狂迫害猶太人的原因,控訴法西斯的暴行;講“蒙巴頓方案”和印巴分治時,學生上來講克什米爾問題的由來與現狀,補充了課本的不足;還有學生講冷戰結束后,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趨勢等等。學生講的題目與課文內容有關,但又超出課本的范圍,這無疑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大有好處。學生們一致認為,這樣的課很新穎,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例如,學生講述“亞非會議中的”,使大家深切感受到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過人的膽識、博大的胸懷,機智巧妙的斗爭藝術,以及他那高大瀟灑的形象、迷人的魅力和豐采。又如,學生講完了曼德拉的傳奇人生之后,老師談了自己的感受。他說,原來我也擔心曼德拉當總統后會對白人進行報復,但他沒有這么做,為什么?同學的講述回答了這個問題。曼德拉說:“在監獄中,我對白人的仇恨減少了,但對制度的仇恨卻增加了。”他恨的是令南非人相互敵對的種族隔離制度,他感謝白人對國家發展所作的貢獻。這是多么寬廣的胸懷!從根本上講,歷史教育人怎么做人,只有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才能使之深切地感受歷史的教育意義,上述例子即是證明。

讓歷史貼近現實,聯系實際,一些復雜的問題則由老師作專題講座。例如,1995年前南斯拉夫和波黑問題成為當時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我們結合教學作了關于前南斯拉夫和波墨問題的專題講座,解除了大家在這一問題上的一些疑團,受到聽課老師的肯定和學生的歡迎。大家一致認為這樣的課生動活潑,把課本的知識學活了,真切地感覺到歷史貼近了現實。

讓學生參與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進一步引發了同學們的參與意識。到高一第二學期,每個班都有十幾個同學講過課,發表過自己的見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始終遵循平等參與的原則。老師不是居高臨下地指導,而是與學生平等地討論問題,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學生會問老師:“你看的是什么書?”,老師也會問學生:“你這個看法是從哪里來的?”讓學生參與教學,密切了師生之間的關系。

三、在初中加強北京鄉土史的教學

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是我們遠古祖先的故鄉,也是世界文明發祥地之一。對學生進行北京鄉土史的教育,在提高學生素質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從1995年的初一年級開始,我們把北京鄉土史的內容分解到九年義務教學教材(人教版)中去,況且有的北京史內容本身就是教材的重要內容。例如,原始社會的“北京人”、“山頂洞人”、元大都和明清的北京城等等。但是也有不少內容沒能列入教材,如屬于新石器時期的北京平谷縣上宅遺址、北京城的起源——商周時期燕國都城房山縣琉璃河遺址、戰國時期燕昭王的改革、妙應寺白塔、近代北京工礦業的興起、抗日戰爭時期順義縣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等等。我們把這些內容分別列入教材相應的章節中去,這樣做不但保證了北京鄉土史的教學,還體現了北京史在祖國歷史中的地位。

在進行北京鄉土史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指導學生從報紙雜志中收集有關資料,要求學生每個學期參觀一處北京名勝古跡,寫簡介和觀感。有的課,老師讓學生按課本內容,先去參觀、考察一處相關的名勝古跡,然后在課堂上結合課本談收獲和體會。這樣,學生就能夠把課本知識和形象的歷史文物結合起來,真切地體會到歷史就在自己身邊。我們相信,這對“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牢固的愛國主義思想”(新編《中學歷史教學大綱》),有重要的意義。

四、改革考試方式

以往的考試,大都是閉卷的筆試,一張試卷一份標準答案。由于試題和答案出自課本,死記硬背也就成為學生應付考試的主要辦法。隨著教學改革的開展,考試的方法也在改革。1996年12月,初一歷史試題著重考查學生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有一道題要求學生根據北魏時期的文物資料,說明當時的民族關系。課本上講過北魏時期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我們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文物資料,并解釋、說明,然后得出北魏時期出現民族大融合的結論。這種考試方法訓練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及解釋和說明歷史的能力。學生覺得這樣的考試靈活,不用死記硬背,能考出真正的水平。

考試改革的又一嘗試,是1997年6月的初二歷史期末考試。教師根據學生負擔過重和學生學習能力存在差異的實際情況,出了兩份程度不同的試題,A卷的復習范圍較窄,試題相對容易;B卷的復習范圍較寬,試題相對較難,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試卷。結果大多數學生選擇了B卷,其中有一個班的學生全部選了B卷。我們認為,考查學生的成績主要在平時而不是期末的一次考試。期末考試各科都要考,學生負擔重,不能讓學習有較多困難的學生被分數壓得抬不起頭來,應該讓每個學生在期末都有機會得到成功的體驗。

我們對歷史教學和考試的方式、方法進行了一些改革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和輿論的關注。我們認為這一切僅僅是開始,不少問題還有待深入探討。比如,讓學生參與教學,補充了不少課外新鮮的知識,但課堂時間不夠怎么辦?在現有情況下,怎么把素質教育、學習能力的提高與應試能力統一起來?就我們的體會而言,改革最大的阻力其實在我們自己身上,在于習慣勢力對我們的束縛。上海控江中學提出:學生能看懂的東西不必講,每節課都留時間讓學生自己討論。聽了他們的課覺得不錯,很受啟發,但自己做起來卻很難,老不放心,不管什么問題,都得講到。這首先需要觀念的轉變,要不斷沖破習慣勢力的束縛。我們要繼續努力,發揚開拓、創新和改革的精神,使我校的歷史教育和教學水平有較大的提高,使學生的歷史素養和全身心的素質有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