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經濟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3 13:54:2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勞動經濟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主流微觀經濟理論探究論文
目前在國內的經濟學教學和經濟研究工作中,學習和使用西方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已經成為風氣。這為我們研究實際經濟問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分析工具,對于提高我國經濟學界的學術水平也很有好處。但是在這樣一股持續性的學習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潮流中,也夾雜著一種有害的偏向,那就是把主流微觀經濟理論中的各種理論原理都當成了可以簡單地使用于一切環境之下的信條,許多人已經把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視為不容質疑的新正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有必要清楚地認識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缺陷,以免受誤導而錯誤地濫用這些理論。
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性質和用途
談到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缺陷,實際上就是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究竟能從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中學到什么。
要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明白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不能教給我們什么,還要明白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在什么范圍內可以是正確的。搞清了這些問題,就等于搞清了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性質和用途。
中國的經濟學人常常是急功近利的,許多人都想在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中找到有關最好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的結論。由于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都是外國人闡發的,這樣一種追求等于認定,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教給了我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是最優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可是在實際上,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不能告訴我們這樣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我在《混亂的經濟學》一書中已經詳盡地說明,這樣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是不存在的(左大培,2002,特別是第五章和第二章)。而精通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大師們自己也清楚,他們的理論絕不能論證諸如“在任何地方都應當實行自由交易的市場經濟”之類的“政策指南”的正確性,因為微觀經濟學的標準教科書都承認,在存在著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地方,自由交易的市場經濟很可能是低效率的。
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也不能告訴我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普遍適用的“經濟規律”。恰恰是當代主流微觀經濟理論本身的分析說明了它的每一條理論原理的局限性,說明了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濟理論,因為當代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每一條原理都是在一系列嚴格界定的前提下論證出來的。誰都知道,“價格上升供給就會增加”之類的規律,只有在競爭性的市場經濟中才能成立。薩繆爾遜曾經說,經濟學中真正到處都成立的是比較優勢規律。可是英國在18世紀的棉布貿易問題上就沒有遵循比較優勢規律——按照這個規律,英國本來不應當生產棉布,而應當從印度進口棉布。違反了這個規律的英國不但發動了產業革命,而且上升成了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左大培,2002,第七章)。
微觀經濟理論缺陷論文
目前在國內的經濟學教學和經濟研究工作中,學習和使用西方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已經成為風氣。這為我們研究實際經濟問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分析工具,對于提高我國經濟學界的學術水平也很有好處。但是在這樣一股持續性的學習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潮流中,也夾雜著一種有害的偏向,那就是把主流微觀經濟理論中的各種理論原理都當成了可以簡單地使用于一切環境之下的信條,許多人已經把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視為不容質疑的新正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有必要清楚地認識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缺陷,以免受誤導而錯誤地濫用這些理論。
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性質和用途
談到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缺陷,實際上就是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究竟能從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中學到什么。
要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明白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不能教給我們什么,還要明白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在什么范圍內可以是正確的。搞清了這些問題,就等于搞清了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性質和用途。
中國的經濟學人常常是急功近利的,許多人都想在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中找到有關最好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的結論。由于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都是外國人闡發的,這樣一種追求等于認定,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教給了我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是最優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可是在實際上,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不能告訴我們這樣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我在《混亂的經濟學》一書中已經詳盡地說明,這樣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是不存在的(左大培,2002,特別是第五章和第二章)。而精通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大師們自己也清楚,他們的理論絕不能論證諸如“在任何地方都應當實行自由交易的市場經濟”之類的“政策指南”的正確性,因為微觀經濟學的標準教科書都承認,在存在著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地方,自由交易的市場經濟很可能是低效率的。
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也不能告訴我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普遍適用的“經濟規律”。恰恰是當代主流微觀經濟理論本身的分析說明了它的每一條理論原理的局限性,說明了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濟理論,因為當代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每一條原理都是在一系列嚴格界定的前提下論證出來的。誰都知道,“價格上升供給就會增加”之類的規律,只有在競爭性的市場經濟中才能成立。薩繆爾遜曾經說,經濟學中真正到處都成立的是比較優勢規律。可是英國在18世紀的棉布貿易問題上就沒有遵循比較優勢規律——按照這個規律,英國本來不應當生產棉布,而應當從印度進口棉布。違反了這個規律的英國不但發動了產業革命,而且上升成了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左大培,2002,第七章)。
學派對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貢獻論文
[摘要]瑞典學派是現代西方經濟學派之一,其宏觀動態經濟理論、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和混合經濟理論對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因此有必要就瑞典學派對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貢獻進行評述,并對成因加以分析。
[關鍵詞]瑞典學派;宏觀動態經濟理論;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混合經濟理論
瑞典學派又稱北歐學派或斯德哥爾摩學派,是對當今西方世界尤其是北歐有重要影響的經濟學流派之一。該學派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于20世紀20~30年代。當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統治已經建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十分尖銳,又爆發了給資本主義世界以毀滅性打擊的1929~1933年大危機。面對長期的經濟蕭條和嚴重失業,傳統的新古典理論既不能在理論上給予解釋,又不能提出相應的對策。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瑞典學派形成了,并且在戰后得到迅速發展。瑞典學派的創始人是威克塞爾、卡塞爾和戴維森,為該學派的真正建立做出貢獻的代表人物是繆爾達爾、林達爾和俄林,作為后繼者的第三代主要代表是林德伯克。瑞典學派既不同于新古典學派,也有別于凱恩斯學派,有自己獨特的理論特色。該學派最具影響力的理論有宏觀動態經濟理論、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和混合經濟理論,它們是瑞典學派集體智慧的結晶。
一、宏觀動態經濟理論
瑞典學派的宏觀動態經濟理論起源于威克塞爾的積累過程原理,后經林達爾和繆爾達爾等學者不斷加以修正和完善,為瑞典學派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成為瑞典學派鮮明的理論特色。
瑞典學派的創始人威克塞爾(1851~1926年)所處的年代周期性經濟危機頻繁發生,嚴重困擾西方世界。威克塞爾通過研究發現經濟危機與經濟周期性波動總是與價格和利息率的波動相伴。于是他提出積累過程原理,試圖通過對利息率和價格運動的研究,給經濟危機一個合理的解釋。
高職與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銜接對策
摘要:高職思政課要想實現高職與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的銜接與融合,教師必須加強對高中政治課教材的分析和研究,結合高中政治課教學實際和存在的問題,統籌安排高職思政課的教學內容。高職思政課教師要拓寬和深化教學內容,通過分析比較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與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異同,提高高職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的能力,使他們更加系統地掌握基本理論,從而實現高職與高中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無縫銜接與有效融合。
關鍵詞:高職思政課;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銜接與融合
高中政治教師雖然經過了系統的理論學習,但是很少深入研究政治學與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因此在教學中往往無法充分講解現有教材中的理論難點,容易使學生在認識上產生誤解和偏差。高職思政課教師專業理論基礎較為深厚,但是缺乏高中教學實踐經歷,對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和要求缺乏充分了解,對學生在高中學習期間存在的思想困惑和理論難點也無從把握,導致高職與高中的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內容上銜接不夠緊密,甚至出現脫節現象。
一、高中政治教材內容設置給課堂教學帶來挑戰
高中一年級思想政治課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統編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經濟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經濟知識,了解社會經濟生活的特征和本質,從而學會把握和規劃自己的未來和實現自身的發展。高中“經濟生活”課程任務多樣,內容豐富,既包含經濟學的一般知識,如價格波動、價值形成、生產投入等,又涉及學生日常生活和未來發展的相關知識,如貨幣認知、理性消費、保險理財、就業創業等,還融入了思想教育的內容,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勞動價值論、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等。這些知識內容匯聚在一本教材中,要求高中生在一個學期內全面掌握并能熟練運用,給高中政治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一是內容多,涉及面寬,不僅高中生難以理解與把握,而且超出了教師的專業知識覆蓋面。“經濟生活”的教學內容不僅涉及經濟學基本理論,如價值理論、經濟制度、生產理論、消費理論等,還涉及金融、財政、稅收、國際貿易、企業經營、勞動就業等內容。“經濟生活”課所用教材對這些知識內容沒有充分展開論述,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加以補充,增加了教師備課的難度。以教材《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第一課中的“信用工具和外匯內容”為例,當前銀行卡結算主要使用借記卡,但是該教材卻沒有介紹借記卡,反而直接介紹信用卡。學生和教師如果缺乏相關的金融知識儲備和實踐經歷,僅憑教材的介紹無法實現對信用知識的基本認知,因為高中生在生活中接觸的基本上都是借記卡或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方式,而不是信用卡。此外,教材還介紹了支票,但是對于學生乃至普通大眾而言,支票是很少接觸的一種金融票證和支付方式。二是在教材介紹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結構中存在矛盾。高中政治課具有特殊屬性,必須體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如《經濟生活》教材第一課介紹了勞動價值論,第二課《多變的價格》在“專家點評”板塊中強調了商品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這一觀點。但是,該教材對相關內容缺乏深入剖析與論述,容易引發高中生認知上的偏差和理解上的困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論述邏輯而展開的,脫離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體系單純強調某一結論,不利于學生經濟學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此外,商品價值的形成和構成是學界長期爭論的經濟學理論焦點之一。勞動創造商品價值在勞動力作為商品生產主體的情況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是多元的,僅把商品價值歸因于勞動就難以理解商品的本質。如果《經濟生活》的目的是希望學生掌握系統的經濟學知識和認識社會經濟生活的本質,就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為導向編制框架、設置內容;如果《經濟生活》的目的僅僅是介紹當前經濟學界形成共識的內容,就可以簡單地對某些觀點做一般性知識介紹。顯然,《經濟生活》在勞動價值論內容介紹方面傾向于后者,這容易使高中生對商品價值量的度量、勞動時間的計量單位、商品價值量與價格對應等問題產生疑惑,教師在教學中也難以解答學生的疑問,最終影響了高中生對經濟學理論的系統認知。三是教材從學生思想實際出發的內容呈現與理論體系的系統性要求之間存在矛盾。《經濟生活》教材第一課首先介紹貨幣的起源和基本職能,是因為學生對經濟生活的感受與認識是以貨幣或錢物的使用為起始的。教材的這個開端雖然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經濟生活的認知興趣,但是與經濟學一般理論體系的起點存在較大差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從商品分析入手的,進而圍繞勞動價值論與剩余價值論逐步展開,深入發掘了剩余價值的來源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屬性。《經濟生活》教材沒有從經濟學的基本邏輯起點出發,而是從學生身邊的經濟生活現象入手展開論述,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卻因缺乏理論邏輯的支撐而導致知識呈現碎片化。四是教材內容相對單調且與高職課程存在一些重復。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思維敏捷,喜歡接觸新鮮事物,愿意學習和接受新知識,特別喜歡關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發展的新動態和社會發展的新成果。但是,高中政治課教學難以將學生的良好愿望與課程教學實際聯系起來,教師往往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和原有的課程安排講授教學內容,而有些內容往往滯后于我國社會高速發展的現狀,也難以滿足高中生的學習需求。教學方式的單一和知識內容的相對滯后,既無法調動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無法滿足中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由于部分內容在高中“經濟生活”課程教學中已經有所介紹,高職生在學習思政課時缺乏濃厚的學習興趣,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大大削弱了學習實效。
二、高職思政課與高中政治課在教學內容銜接上的困惑
政治經濟學影響論文
內容摘要: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是由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經濟學和哲學有機結合的產物,更是馬克思主義精髓所在,它對市場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理論貢獻,本文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對中國市場經濟的核心作用。
關鍵詞: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市場經濟核心作用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對市場經濟所產生的影響
經濟學領域必須堅持以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流經濟學地位。這是在我國具體國情下繁榮和發展經濟科學的內在要求和正確道路。長期以來,隨著西方經濟學的大量引入,我國出現了從否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主張應當有包括西方經濟學在內的兩個基礎,發展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流經濟學地位遭到削弱甚至被邊緣化、西方經濟學逐步成為主流經濟學的情況。在一些人的思想中,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應不應當作為主流經濟學,能不能成為主流經濟學,發生了疑問。
出現這種狀況,從客觀上說,一是由于世界社會主義現在處于低潮,而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科技、管理和人民生活等方面明顯落后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加上由于缺乏經驗和主觀上的失誤,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曲折發展,由此一部分人容易對社會主義喪失信心;二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而長期以來關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否定市場經濟的傳統觀念,使有些人認為現在只有西方經濟學才能提供理論指導。再加上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和平發展的敵視,努力通過傳播他們的包括經濟理論在內的價值觀念向我國進行“西化”和“分化”,使得與馬克思主義相對立的理論觀點、價值觀念和它的思維方式嚴重影響了一些人的思維方式。
現實情況表明,當前在經濟學領域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面臨嚴重的挑戰。怎樣在西方經濟學大量引進的條件下保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政治經濟學的主流經濟學地位,是一個需要嚴肅對待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從根本上說,必須實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與時俱進。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馬克思主義經濟論的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理論
論文摘要:馬克思主義是認識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列寧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概念的創始人,斯大林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是一種傳統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理論和模式,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找到了社會主義國家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方向,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發展。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19世紀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過程中創立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資本論》等著作中,對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商品交換關系作過深入的研究,揭示的商品經濟的一般原理,為我們認識市場經濟提供了理論基礎。他們提出過計劃和市場這些概念,并沒有提出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并認為社會主義不存在商品經濟。他們認為,商品是私人勞動的產物,商品交換是私人生產者的一種勞動交換關系。因此,一旦社會占有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程中,對未來的社會主義作過一些科學的預測,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沒有商品貨幣關系的社會,在那里,人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并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1]。整個社會生產過程是在直接的有計劃的調節下進行的。由于消滅了生產資料私有制,人們之間不存在經濟利益的矛盾,因此,整個生產過程和生產關系都是簡單明了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社會一旦占有生產資料并且直接社會化的形式把它們用于生產,每一個的勞動,無論其特殊的用途是如何的不同,從一開始就成為直接的社會勞動。那時,一件產品中所包含的社會勞動量,可以不必首先采用迂回的途徑加以確定,日常的經驗就可以直接顯示出這件產品平均需要多少數量的社會勞動。”在這種條件下,“人們可以簡單地處理這一切,而不需著名的‘價值插手其間’”[2]。通過上述一系列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論述未來社會不存在商品貨幣關系是有前提條件的:第一,全社會的單一的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第二,個別勞動直接表現為社會勞動;第三,每個人都成為“自由人”。具備這些條件需要相當豐富的物質基礎,并要求人的全面發展。現在看來,沒有一個國家具備這些條件,不能用這些論述來否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首先提出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概念的是列寧。列寧提出了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和市場機制、利用對個人經濟利益的關心、利用國家資本主義和經濟核算制等一系列中介環節建設社會主義的政策主張,在列寧看來,對于市場的利用只是過渡時期的一種特殊情況,對于未來社會主義經濟中是否還應保留商品貨幣和市場機制,他沒有來得及對理論作進一步的修正。社會主義制度的真正建立是在斯大林時期完成的,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和計劃經濟理論也是在這一時期最終確立的。斯大林在領導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時,發現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是沒有資本家參加的特種商品生產,它注定要與貨幣經濟一起為社會主義服務。并指出價值規律是“很好的實踐的學校”,它使我們的干部迅速地成長起來,成為社會主義生產的真正領導者。但是,斯大林對市場的這種認識仍然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從總體上還沒有超出傳統計劃經濟的認識框框。斯大林在蘇聯建立了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傳統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理論和模式,被大多數的社會主義國家所采用,并在很長時期內占據主導地位。這一模式的確立,一方面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商品貨幣的計劃經濟思想,同時也反映了社會主義原始積累階段大規模的工業化的客觀要求。從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實行計劃經濟的原蘇聯和東歐各國的經濟增長日益緩慢,計劃經濟中運行動力不足、經濟結構僵化、經濟效率低下的弊病日益明顯。引入市場成了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各個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對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進行一些改革,從而使傳統的計劃經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對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在這種改革過程中,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也在逐漸被沖破。市場機制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從那時起,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成了社會主義經濟運行中的核心問題,對于這一問題的探討構成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發展的基本動力,使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逐步擺脫了傳統計劃經濟思想的束縛,大大推動了對市場經濟的認識。
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從總體上看是以前蘇聯模式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建國初期,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已經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開辟了廣闊的天地。但是,當時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市場和市場機制的作用,忽視價值規律的作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體現。有時由于實踐的需要在經濟政策上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市場因素,但這只是度過經濟困難的策略,一旦經濟情況好轉,主張取消限制市場的思想又會占上風。在我國,對于社會主義經濟中商品貨幣關系和市場問題的認識從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時就開始了。但是,當時對于這一問題的認識從總體上沒有超出傳統計劃經濟理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引下,突破傳統觀念,對社會主義經濟模式進行了大膽探索,經歷了從實踐到理論不斷深化的過程,開始了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真正認識。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正確理解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針對當時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首先提出要“在堅持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前提下,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的改革原則,確立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改革措施。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認真總結了農村改革和城市企業改革的經驗,把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明確表示為“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進而又提出了改革計劃體制,加強市場調節的改革思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市場、市場調節和市場機制在現實的經濟過程中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基于這些新的認識,黨的十三大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新思路,即提出建立“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和“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運行機制。自1989年下半年開始,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三年治理整頓時期,與此相適應,在經濟體制上,也著力于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改革。1992年春,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的談話,明確地把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看作是“體制性”的范疇,而不是區別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制度性”的標志。鄧小平同志的這一思想,為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同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詳細論述了改革的理論原則。由此開始了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實踐。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本世紀初建立起新的體制,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偉大歷史任務。黨的十五大則進一步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成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和重要內容之一。公務員之家
黨的非公經濟理論創新探索
溫州民營經濟作為國內非公經濟發展最為突出的典型,在黨非公經濟理論指引下創造了聞名遐邇的溫州模式。溫州人對此有著生動形象的闡述:溫州民營經濟是放出來的、逼出來的、創出來的、扶出來的。
一、概念差異
公眾與學術界習慣把非公經濟等同于民營經濟,其實不然。非公經濟是一個法律概念,現有政策法律與實務作均從所有權的歸屬上界定非公經濟的性質、類別與地位。黨的文獻中涉及的非公經濟主要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以及混合經濟中的非公有制成分。國務院2005年頒布的《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中也使用非公經濟這一概念,政府統計機構在實務操作中也以財產所有權來劃分經濟部門的歸屬。民營經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經濟概念與學術話語,與國營經濟相對應,民營經濟包括國有民營、集體民營、混合民營、民有民營四大類。
二、現實表現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非公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之前,黨對非公經濟基本上采取了限制甚至否定的態度。改革開放后,黨緊緊圍繞兩個層面不斷深化對所有制結構的認識:一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作為所有制改革的基礎與前提;二是將發展非公經濟作為所有制改革的重點與難點。30年來,黨不斷創新非公經濟理論與政策,歷經家庭副業的鼓勵———個體經濟的支持———私營經濟的容許———股份制經濟的保護———混合經濟的引導;歷經提出發展方針———形成并存制度———確定發展原則———保障法律權利,民營經濟發展呈現可喜的態勢。在黨的非公經濟理論指引下,民營經濟成為推動溫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支柱,2010年民營經濟總量占溫州全市國民經濟比重達到81.6%。溫州依靠民營經濟成為浙江省繼杭州、寧波后第三個進入“2000億GDP俱樂部”的城市。三、歷史關聯非公經濟理論創新是黨不斷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選擇的歷史;溫州人民把黨非公經濟理論應用于溫州實踐形成溫州模式的民營經濟,這也是選擇的歷史。建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黨不斷致力于非公經濟理論創新,致力于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是對經濟形態、體制、制度、權屬等重大經濟理論問題的深化,黨選擇發展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通過積極探索非公經濟變革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在這段選擇的歷史中,黨不斷做出符合歷史發展規律與滿足人民主體訴求的正確選擇,其非公經濟理論成為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30年來,溫州民營經濟從第一個體戶的誕生、第一座農民城的興建、第一個股份合作制地方性規章的頒布、第一條股份制鐵路的建設、第一個民營財團的組建、第一家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成立等等,都是溫州人基于黨非公理論創新,發揮自身特點與文化底蘊在不同時空境遇中不斷選擇的結果。這啟示我們:一個地方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形成一種發展模式,才能彰顯一個地方特色。
四、理論淵源
注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及西方經濟學
作為特定歷史階段和特定發展階段人類智慧的結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皆對客觀世界和經濟實踐活動進行了相對正確的理論分析。兩者既有明顯的相互對峙、相互競爭的分歧,也有顯著的相互補充、相互耦合的聯系。研究兩者之間的分歧和聯系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其結合之處,對中國經濟學的構建不無裨益。
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分歧
作為以公有制和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勞動的經濟學和作為以私有制和效用價值論為基礎的資本的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和主要觀點,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上具有很大分歧。
1.研究目的的分歧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揭示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目的,它不僅包括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也包括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當然,前者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出發點,而后者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承接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剖析的目的在于探索、研究生產關系跟生產力結合的形式,以便于更好的促進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為分析、研究、預測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并最終為使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奠定理論基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雖有反映自身經濟運行特性的個別規律、特殊規律,也有反映社會化大生產和經濟運行共性的普遍規律、一般規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探索、分析、揭示經濟規律的科學。與此不同,西方經濟學探索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運行機制,其目的在于實現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生產者利潤最大化及資源效益最大化。西方經濟學在以私有制和“經濟人”假設作為內在規律和根本前提的基礎上,利用嚴密的邏輯推理和嚴格的計量檢驗,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研究規范,它不僅對商品、市場、現代經濟的微觀機理進行了深刻剖析,也對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等宏觀機理進行了研究。總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經濟活動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生產關系極其變動的規律,例如剩余價值規律和兩大部類協調發展規律,而西方經濟學注重研究經濟運行的具體過程和細致環節,其所謂建立在主觀心理上的規律例如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經濟規律。
2.研究方法的分歧
經濟傳統理論論文
[摘要]美國“新經濟”中確實出現了一系列難以簡單地用傳統經濟理論加以闡釋的新現象,從而使傳統經濟理論受到了嚴重挑戰。然而,我們認為,這種挑戰并不會使傳統經濟理論的基本框架和整個體系發生根本改變。不少新現象仍然可以在傳統經濟理論框架內得到說明。例如,邊際成本遞減,規模的報酬遞增,低失業和低通脹并存等,在傳統理論中本來也有過論述,只是有些假定條件有所變化,因而有了新的情況。就是說,不是傳統理論過時了,不靈了,而是需要補充、修正和進一步完善。
(世經評論·北京)舉世矚目的“新經濟”現象,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帶動下,以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環境技術和管理技術等高科技產業為龍頭,具有明顯的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率的特點,從多方面形成了對傳統經濟理論的挑戰,筆者認為,新經濟對傳統經濟理論的挑戰,充其量只是舊理論需要進一步補充、完善,而不是標志舊理論的否定和終結。下面我們舉三個例子加以說明。
一、經濟周期理論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美國經濟已經連續9年保持2-4%甚至更高的年增長率,成為美國歷史上最長的一次,超過二戰以后20世紀60年代106個月的繁榮,這與經濟學家預測的經濟周期現象已大相徑庭。這樣,經濟周期理論,尤其是短周期理論是否還成立,或者說是否還適用?
我們認為,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多次出現過的經濟周期性波動是客觀的歷史事實。經濟學家從各個角度對此作出解釋和描述,形成了種種經濟周期理論。這些理論,有的從內在因素,有的從外在因素去尋找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其中,從投資波動和技術創新角度說明波動的理論特別引人注目,而投資波動和技術創新又有著內在聯系。創新,尤其是技術創新,往往會帶來新的投資契機和需求,進而逐步形成新一輪經濟高漲和繁榮,一旦創新熱潮過去,投資會減少,經濟會衰退。如果用這種理論思考美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長盛不衰就不難理解了。原來,美國經濟這么多年高增長,是科技進步在生產增長中作用日趨增強的結果。從1994年到1998年,高科技部門占美國GDP比重已達到27%,預測21世紀初將達到50%。正如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在1996年7月的一份報告中所指出的,技術進步是決定經濟能否持續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至于要問,為什么今天美國的高科技能如此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推動經濟持續增長,那么,應當說風險投資的制度創新功不可沒。可以這樣認為,新經濟與其說是高技術催生的神話,不如說是硅谷技術與華爾街資本市場聯手導演的結果。風險投資通過一定機構和方式向各類機構和個人籌集風險資本,然后將它投入到不確定性的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或項目,并以一定方式參與所投風險企業或項目的管理,期望通過實現項目的高成長率并最終出售股權獲得高額中長期收益。盡管所投企業或項目大多失敗,但10項中只要有1項成功,除了能彌補失敗的損失,還能給創業投資者帶來巨額回報。在美國,1996年創業投資回報率為19.7%,近5年來的平均回報率為18.4%。風險投資主要投向高科技中小企業,包括生物工程、電子工程、醫療技術、現代通訊、計算機等。正是這種風險投資機制,不斷推動美國生產率提高,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生產率這樣不斷提高,使美國經濟的調整在快速增長中完成,改變了周期性波動的局面,但并沒有表明傳統周期理論對這種現象就毫無解釋力。一旦風險投資遇到重大障礙,經濟波動也許仍不可免。
二、菲利普斯曲線
廣義虛擬經濟對農業發展啟迪
進入21世紀,經濟形態、社會形態和生活形態都出現了新的變化,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引爆并延續至今的經濟危機,引發了經濟學界對新經濟的重新定位、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反思。廣義虛擬經濟理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孕育、發展并逐步壯大起來的,林左鳴教授的《看不見的心》《廣義虛擬經濟———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等著作作為廣義虛擬經濟理論發展的里程碑,受到國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隨著廣義虛擬經濟理論學術陣地的不斷發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主設立了“廣義虛擬經濟研究及管理”二級學科博士點報教育部備案;《廣義虛擬經濟研究》專業雜志出版發行),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學術機構學者積極投身到廣義虛擬經濟理論研究中來,并引向不同的應用領域,廣義虛擬經濟學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中國農業已經進入現代化發展的快車道,以農業科技進步為牽引的快速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并將繼續引領我國農業向前發展。然而僅僅依靠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發展在現階段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必須同時探索農業發展的模式創新、體制創新和理念創新。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發展的同時也必然引發農業發展模式、發展體制、發展理念等方面的新需求,現實當中也得到各種鮮活案例的印證。對于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新體制、新理念的探索,除了總結經驗,向最新發展的理論尋求啟發無疑是一條明智之舉、便捷之路。廣義虛擬經濟理論是對現時代、新經濟、舊理論、多行業進行總結發展起來的新理論,對現代農業發展具有指導和啟發意義[1-2]。
1廣義虛擬經濟理論
廣義虛擬經濟的提出是相對于狹義虛擬經濟、傳統實體經濟而言的。狹義虛擬經濟一般泛指由金融活動構成的虛擬經濟,而傳統實體經濟是滿足人的物質需求(生理需求和使用功能要求)。只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經濟現象可視為純粹虛擬經濟。廣義虛擬經濟定義為:同時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經濟,包含了實體經濟、純粹虛擬經濟和狹義虛擬經濟等。2010年,林左鳴教授將廣義虛擬經濟由實物價值與虛擬價值相互滲透生成的這種特性稱之為經濟上的容介態。生活價值論是廣義虛擬經濟理論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其理論基礎。人類活動的本質是具有社會性,人類活動不是肉體的(生理的)更是基于精神的(心理的)活動。馬克思總結人類活動的最一般圖式時稱之為“人類生活的對象化”,與現在的說法“以人為本”異曲同工。勞動對象化是馬克思對人類活動圖式“勞動和生產商品的人類活動”的內涵進行的精辟概括,而今天的商品是在使用價值的基礎上疊加了諸如品牌等的信息內容,產生了虛擬價值為主導的市場價值,因而對人類活動圖式的經濟學概括就從勞動對象化進化到了生活對象化。以上是生活價值論的基本內涵。廣義虛擬經濟理論產生于對當前經濟社會生活本質的思考,有其廣闊而雄厚的時代背景、哲學基礎和實踐基礎。因此,廣義虛擬經濟理論在實現和檢驗其指導意義、回歸到生活當中去時注定有著廣泛的應用空間。林左鳴教授選取“微觀層面的產業實踐”和“宏觀層面的產業實踐”作為廣義虛擬經濟理論的應用領域進行解析,涉及當前經濟生活的核心內容:金融產業、“三農”問題、房地產、教育與衛生等民生問題,文化、旅游產業,商業模式、品牌價值、人力資本等企業管理。
2廣義虛擬經濟三要素
“心理、信息、生活”貫穿于廣義虛擬經濟理論當中,各自都有著豐富的內涵并相互容介,構成了廣義虛擬經濟的核心三要素。廣義虛擬經濟理論當中的“心理”主要是指人的心理需求,是相對于人的生理需求(物質需求)而言的。易于外在化為生活的心理(需求)稱之為顯性心理,不易于外在化為生活的心理(需求)稱之為隱性心理。在物質匱乏年代,人們主要是為了滿足生理需求(物質需求)。生理需求是有限的,相對于無限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可以看作是心理需求的某種特殊形式或者轉化。隨著物質世界的不斷豐富發展,顯性心理的比重越來越大,也就是心理世界外化為生活的障礙越來越小,可以簡單理解為心理外化的物質技術難度降低了,生活世界的多樣和開放縮小了隱性心理世界的疆域。心理還與心靈、精神等相連相通。人的心理(又有正向與負向,積極與消極等的分類)研究是一個復雜而廣闊的領域,從廣義虛擬經濟的視角看,心理需求是經濟發展的本源、資源,現時代是心理需求外顯化的廣義虛擬經濟時代。
廣義虛擬經濟理論的發展得益于信息理論和信息哲學。在宇稱不守恒的啟發下假想:宇宙是由物質態和信息態構成的,進一步由物質態衍射到社會活動中的是載體信息,信息態衍射到社會活動中的是主體信息。人們的心理就是主體信息。因此,基于心理需求的廣義虛擬經濟是信息態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衍射。經濟活動中的信心是人們心理集合反映出來的存真度更高的主體信息。廣義虛擬經濟時代,財富的產生、棲身之所、增值貶值都與信心密切相關。“人氣”是廣義虛擬經濟的重要資源,人氣、文化、信息、財富前所未有地統一到基于生活廣泛對象化的廣義虛擬經濟門下。人氣是人們生活趨向的體現,固化下來的人氣凝聚結晶為文化,人氣、文化的介質內涵是信息,是信息的符號化表現。人氣、文化、信息在廣義虛擬經濟時代的創富案例比比皆是,并呈相互交錯、凝聚、裂變式發展,但其共同源泉就是人類生活的對象化、無限的心理時空。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在廣義虛擬經濟時代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是廣義虛擬經濟不可或缺的內容。“生活”在廣義虛擬經濟理論當中,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具體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是不同人的差異化生活,共同構成了生活資源;對象化的生活是抽象的,是生活資源凝結為價值“生活”。“生活”是主觀的,生活的目標是追求幸福;“生活”也是客觀的,生活本身覆蓋了財富創造的全部過程。廣義虛擬經濟是人本經濟,是以生活價值論為基礎的經濟。廣義虛擬經濟三要素(心理、信息、生活)之間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統一于生活價值論,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