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派對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貢獻論文

時間:2022-10-10 11:04:00

導語:學派對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貢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派對西方經濟學理論的貢獻論文

[摘要]瑞典學派是現代西方經濟學派之一,其宏觀動態經濟理論、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和混合經濟理論對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因此有必要就瑞典學派對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貢獻進行評述,并對成因加以分析。

[關鍵詞]瑞典學派;宏觀動態經濟理論;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混合經濟理論

瑞典學派又稱北歐學派或斯德哥爾摩學派,是對當今西方世界尤其是北歐有重要影響的經濟學流派之一。該學派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于20世紀20~30年代。當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統治已經建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十分尖銳,又爆發了給資本主義世界以毀滅性打擊的1929~1933年大危機。面對長期的經濟蕭條和嚴重失業,傳統的新古典理論既不能在理論上給予解釋,又不能提出相應的對策。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瑞典學派形成了,并且在戰后得到迅速發展。瑞典學派的創始人是威克塞爾、卡塞爾和戴維森,為該學派的真正建立做出貢獻的代表人物是繆爾達爾、林達爾和俄林,作為后繼者的第三代主要代表是林德伯克。瑞典學派既不同于新古典學派,也有別于凱恩斯學派,有自己獨特的理論特色。該學派最具影響力的理論有宏觀動態經濟理論、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和混合經濟理論,它們是瑞典學派集體智慧的結晶。

一、宏觀動態經濟理論

瑞典學派的宏觀動態經濟理論起源于威克塞爾的積累過程原理,后經林達爾和繆爾達爾等學者不斷加以修正和完善,為瑞典學派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成為瑞典學派鮮明的理論特色。

瑞典學派的創始人威克塞爾(1851~1926年)所處的年代周期性經濟危機頻繁發生,嚴重困擾西方世界。威克塞爾通過研究發現經濟危機與經濟周期性波動總是與價格和利息率的波動相伴。于是他提出積累過程原理,試圖通過對利息率和價格運動的研究,給經濟危機一個合理的解釋。

威克塞爾的積累過程原理是在批判舊貨幣數量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首先將利息率分為貨幣利息率和自然利息率,前者指借貸資本的市場利息率,即實際利息率。后者指在假定沒有貨幣參加的實物經濟中,借貸資本的供求相一致時的利息率。其次,威克塞爾認為自然利息率和貨幣利息率的差異對價格起著漸進的和累積的影響。當貨幣利息率低于自然利息率時,由于生產資料的需求和生產擴張、信用膨脹、投資大于儲蓄、貨幣所得增長,從而導致物價水平累積性上漲的經濟擴張過程。反之,則出現物價水平累積性下降的經濟緊縮過程。當自然利息率與貨幣利息率相一致時,經濟處于均衡狀態,此時的自然利率也稱正常利率或均衡利率。因此,只有使兩種利率保持一致,才能實現物價穩定和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最后,威克塞爾認為貨幣利率對于價格變動的影響要大于自然利息率,因此主張政府應通過利息率的調整來干預物價變動和經濟波動,從而為政府干預經濟提供了理論和政策依據。

當然,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積累過程原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只強調貨幣因素對經濟周期運動的影響,完全忽略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矛盾這一根本因素的作用,因此,無法對經濟危機的根源加以科學的解釋。其次,受傳統經濟學的影響,將充分就業作為假設前提,進而把經濟危機看作是價格波動,而不是就業和產量的波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針對威克塞爾理論的上述缺陷,林達爾(1891~1960年)和繆爾達爾(1898~1987年)不斷對其加以修正,為宏觀動態經濟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瑞典學派的真正建立做出了貢獻。(1)林達爾在把失業均衡當作“特例”的前提下,進一步發展了總量分析法。他一方面指出消費品的總需求和總供給之間的變化決定物價水平的變化,另一方面還考察了物價、就業、產量和利息率等的一些社會經濟總量及其相互關系。

雖然林達爾并未試圖解釋產出和就業的變化,但他的綜合分析所取得的成果對當代西方宏觀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2)將時間因素引入經濟分析中,將靜態均衡理論發展為動態均衡理論。繆爾達爾提出了時點和時期分析方法。他認為時點分析是圍繞一個均衡點展開的分析,它對于研究靜態均衡是重要的。時期分析是對兩個時點之間的間隔的分析,它著重研究的是動態發展問題。繆爾達爾還提出了“事前”和“事后”的概念,從而為解決西方經濟學中的許多紛爭提供了簡單的途徑。很多人認為,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所提出的儲蓄與投資相等之所以令人費解,就是因為凱恩斯沒有明確說明儲蓄與投資雖相等,但必須經過一定的時間間隔,才能達到事后均衡。后來,林達爾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序列分析法,使經濟分析更接近于現實。(3)進一步提出新的貨幣政策目標。林達爾認為威克塞爾的貨幣政策目標不易實現,他主張將調整物價使其與生產力的變動成反比作為貨幣政策目標。繆爾達爾認為應該將完全消除或者最少是緩和價格、產量和就業等經濟因素的波動作為貨幣政策的目標,這是從否定威克塞爾的充分就業假定得出的必然結論,標志著瑞典學派宏觀政策的新發展。

瑞典學派的宏觀動態經濟理論對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1)傳統經濟學把貨幣視為覆蓋在經濟活動之上的“面紗”,將貨幣因素排除在實際經濟運動的分析之外。威克塞爾將貨幣利率的變動和經濟均衡聯系起來,將傳統的經濟理論與貨幣理論融為一體,彌補了傳統理論的缺陷。(2)瑞典學派注重時間因素在經濟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克服了靜態研究的局限性,使經濟分析更接近資本主義經濟過程的現實。但其動態均衡理論僅注重經濟運動擴張、收縮時序先后的數量分析,忽視對運動過程質的分析,這是片面的。(3)傳統經濟學信奉“薩伊定律”,認為總需求永遠等于總供給,因此只注重研究微觀靜態均衡,無從建立宏觀經濟均衡體系。威克塞爾的積累理論認為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失衡以及價格的震蕩是常態,從而將微觀靜態均衡分析轉為宏觀動態均衡分析。但由于威克塞爾的宏觀分析只說明了生產的擴大和收縮的趨勢問題,沒有闡述總產量和就業量的變化及決定問題,因此只是建立了現代宏觀經濟體系的雛形。(4)在經濟自由主義思潮占主流的條件下,瑞典學派主張國家干預經濟,這是難能可貴的。

二、生產要素稟賦理論

1890年以后,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已取代勞動價值論成為西方經濟學的基礎,但勞動價值論仍在國際貿易理論中占支配地位。俄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就是為迎合這種“改革”的需要提出來的。俄林在綜合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約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論、馬歇爾的均衡價格論和陶西格的比較成本學說的基礎上,在老師赫克歇爾(1879~1952年)的鼓勵下,創立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該理論又稱作赫克歇爾—俄林定理。俄林也因此而獲得197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生產要素稟賦論理中,俄林認為貿易的首要條件是商品在地區間存在價格差異。這種價格差異從需求的角度講,由消費者的欲望和生產要素所有權(這影響消費者的收入)來決定;從供給的角度講,由各地生產要素的生產規模決定。在各地對商品的消費偏好相同,需求狀況不變和各地的生產技術水平相同,規模報酬不變的假定下,俄林認為區域貿易的‘充足’條件是生產要素稟賦的不平等。由于每一地區的出口商品中含有較大比例相對豐裕而廉價的要素,從而這些要素變得比以前稀缺了。而進口中包含著很大比例的稀缺要素,從而這些要素就變得不那么稀缺了。因此區域貿易的后果是使商品價格均等化,生產要素的價格也有趨向均等化的趨勢。

生產要素稟賦理論開辟了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開端,后來很多經濟學家對要素票賦理論不斷進行驗證和發展,出現了里昂惕夫之謎和林德爾的需求相似理論。

(一)里昂惕夫之謎

根據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美國應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里昂惕夫運用投入產出法對此進行了驗證。他于1947年和1951年先后兩次借助于200個行業的投入產出表,對價值160萬美元的出口商品和進口替代商品所需要的資本和勞動的比率進行比較,結果發現美國出口商品的資本/勞動比率低于進口替代商品的資本/勞動比率,即出口商品是勞動相對密集型的,進口替代品是資本相對密集型的,與俄林的理論正好相悖,這被稱為里昂惕夫之謎。里昂惕夫認為矛盾的根源在于美國勞動者素質較高,單位時間的勞動是其他國家的若干倍,若經一定的折合計算,結論應與俄林的理論相符。里昂惕夫之謎引發了人們對人力資源問題的廣泛關注。凱南根據這一理論對美國進出口商品的資本與勞動的比率重新進行計算,結果發現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完全正確,里昂惕夫之謎根本不存在。

(二)林德爾的需求相似理論

俄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雖可以解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初級產品的貿易格局,但無法解釋戰后工業品貿易主要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的格局。林德爾從需求的角度出發認為,人均收入水平相似的國家需求結構也相似,成為貿易伙伴的可能性較大,因此,戰后工業品的貿易主要在人均收入水平相似的發達國家之間展開。林德爾的需求相似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俄林只從供給角度解釋國際貿易問題的不足,但林德爾只從需求的角度或者說僅從人均收入的角度來說明問題也是有失偏頗的,因為一國的需求結構,除了受人均收入的影響,還受風俗習慣,產業結構和生產的技術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此外,美國的經濟學家弗農還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放棄了俄林學說中關于各國生產技術水平都相同的假設,從動態的角度考察了技術進步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進一步發展了俄林的學說。

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的提出對西方經濟學的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俄林繼承和發展了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李嘉圖認為最有效和最合理的貿易原則是各國只生產自然條件較為有利、成本較低的商品并進行交換。俄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進一步說明了為什么各國的比較成本具有差異,在理論上有所發展和創新。其次,俄林認為國際分工和自由貿易彌補了各國在生產要素方面的先天不足,使雙方在貿易中獲利。這一觀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貿易保護主義的蔓延,促進了國際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俄林的理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國際和國內市場均處于自由競爭狀態、各地對商品的消費偏好相同、需求狀況不變等假設與現實相距甚遠,使理論不能真正地解釋現實世界;只強調供給因素,忽視需求的作用,導致該理論無法解釋二戰后出現的工業品的貿易格局,降低了該理論的應用價值。

三、混合經濟理論

瑞典混合經濟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以私有制為主體,實行部分國有化。瑞典學派從威克塞爾到林德伯克都十分注重對混合經濟理論的研究,林德伯克的研究尤為深入。

林德伯克的混合經濟理論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當時美國出現了對資本主義現實進行批判的新左派思潮。林德伯克站在維護資產階級經濟學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立場上,首先從經濟制度的分析開始,對新左派思潮進行評論。林德伯克反對把經濟制度劃分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傳統方法。他將經濟制度定義為為完成生產、投入和消費決定而實行的一整套的機制和組織機構。林德伯克之所以放棄傳統的經濟制度的劃分方法,而將經濟運行的方式,即經濟模式稱為經濟制度,將瑞典的混合經濟模式稱為混合經濟制度,目的在于從更深的制度層面為瑞典的“第三條道路”尋找理論依據。

林德伯克根據上述標準,將所謂的經濟制度(實際是指經濟模式)劃分為三種類型:以瑞典為代表的西方混合經濟模式、以原南斯拉夫為代表的市場社會主義模式和以原蘇聯為代表的中央集權經濟模式。林德伯克對混合經濟模式表示贊同。他的混合經濟理論主要內容有:(1)保持權力分散化和集中化兩者平衡的決策結構。(2)保持市場調節與中央計劃結合的資源配置機制。(3)堅持以私有制為主體,實行部分國有化。(4)強調經濟刺激與行政命令相結合的激勵機制。(5)各個不同決策單位應保持競爭與壟斷同時并存的關系。公務員之家

混合經濟理論對瑞典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該理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私有制占主導地位的基礎上實行部分國有化。這一理論是國家作為資產階級總代表為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所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的自我調整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瑞典在50、60年代擺脫了貧困落后,并一躍成為西方“福利國家”的典范就印證了這一點。但是也應該看到,混合經濟理論不能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矛盾和社會矛盾,瑞典70年代出現的“瑞典病”即高通脹、高稅收和低效率就是明證。

四、瑞典學派理論貢獻的成因初探

瑞典學派的三大理論對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為瑞典學派成為當今西方世界主要經濟學流派奠定了基礎。瑞典學派為什么能在經濟學理論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本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重要歷史事件的出現和時代潮流的發展呼喚新理論的出現。瑞典學派的宏觀動態經濟理論是在新古典學派面對頻繁發生的周期性經濟危機而無能為力的條件下創立和發展起來的。俄林的生產要素理論是在均衡價格論已成為西方經濟學的基礎,但勞動價值論仍在國際貿易理論中占支配地位的條件下,為迎合“改革”的需要提出來的。混合經濟理論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由于篇幅所限,這里不展開說明。總之,正如戈登所言:歷史事件的結果常常向理論家提出挑戰,并將理論推翻,從而導致新理論的出現和發展。

第二,瑞典具有特殊國情,為瑞典學派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瑞典經濟對外高度開放,國際貿易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很大。當世界性經濟危機或國外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時,瑞典經濟在劫難逃。宏觀動態經濟理論和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就是為應對這些對經濟發展不利的因素創立起來的。同時瑞典又是一個社會民主主義傳統濃厚的國家,工會、雇主協會和政府是瑞典三大權力中心,同時作為長期執政黨的社會主張經濟平等和民主,致力于消除貧富差距。這些為瑞典推行混合經濟模式,即以私有制為基礎,實行部分國有化提供了前提條件。

第三,瑞典學派注重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三大理論的創立和發展無不集中了幾代人的智慧和努力,使得理論的研究具有繼承性,也可能向縱深推進和有所創新。宏觀經濟理論的創立者是威克塞爾,林達爾和繆爾達爾對威克塞爾的理論從假設到分析方法都加以修正,尤其是對動態分析方法的不斷完善,對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巨大影響。俄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是在對瓦爾拉斯-卡塞爾模型加以修正的基礎上提出的。林德伯克也是在繼承瑞典學派傳統理論的基礎提出混合經濟理論的。

第四,瑞典學派重視與政府部門合作,使彼此理論和實踐優勢互補。他們注重從理論分析中引出政策建議,供政府部門參考,其主要成員還直接參與瑞典政府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工作,從而實現了理論和實踐互動的良性循環。

瑞典學派理論成就的取得對我國的理論發展不無借鑒意義。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迫切需要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加之中國國情復雜,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很不均衡,這些既給理論創新帶來挑戰,也給理論發展帶來機遇。希望經過中國幾代學者的共同努力,創立在世界上有影響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派和經濟理論。

[參考文獻]

[1]威克塞爾.利息與價格-關于調節貨幣價值問題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2]繆爾達爾.貨幣均衡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俄林.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4]丁冰.瑞典學派[M].武漢:武漢人民出版社,1996.

[5]黃范章.瑞典“福利國家”的實踐與理論—“瑞典病”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