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護理評估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0 23:50: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康復護理評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骨科患者康復護理效果探討
【摘要】目的本文對在骨科患者中進行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論述。方法選取在我院骨科治療的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康復護理的實際應用效果進行論述。通過數字表法進行分組,通過一系列的對比分析評價康復護理。結果我們對骨科患者的康復護理評價進行合理的分析,通過對了解進行有關康復知識調查,知曉率為88.89%,未知曉率為11.11%,護理后效果,完全自理為52.78,部分自理為44.44%,不能自理為2.78%,患者并發癥為,肌肉萎縮4例,關節痙攣2例,關節畸形2例。結論在骨科患者的臨床護理中運用康復護理效果最為明顯。
【關鍵詞】康復護理干預;骨折;臨床護理效果
患者患病后會對生活產生消極影響,尤其是骨科患者,骨科患者的臨床護理康復效果與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密切關系,因此,我們對骨科康復治療的關注度也逐漸提升。在骨科臨床護理的過程中康復護理尤為重要,康復護理主要是針對骨科患者進行康復性訓練,針對不同患者運用不同的康復護理措施,可以有效的幫助骨科病人恢復正常活動。為此,本文對骨科患者中進行康復護理的效果進行論述。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為了有效探究康復護理在骨科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選取在我院骨科治療的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的臨床資料對護理康復的實際效果進行探究。骨科病分進行手術治療的基本都是創傷性病人,主要是急診手術、脊柱手術、擇期手術、單下肢手術、單上肢手術、雙肢手術。1.2方法。1.2.1護理原則。骨科患者手術前需要進行術前護理,手術過后需要進行術后護理,在創傷骨科患者必須做好術后護理。創傷骨科患者手術后進行康復護理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根據每一位患者的不同情況不同要求對護理人員和骨科患者進行規范指導。第一,骨科患者康復宜早不宜晚,手術過后就因該進行康復訓練。第二,康復訓練不只是身體上的鍛煉,還要求對患者進行思想教育,從而使患者身體和心理同步,從各個方面提升患者的認識,從而保證康復訓練的正常進行。我們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因為患者來自不同的崗位,身體素質也大不相同,我們需要根據每一位患者的身體和實際情況對每一位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復訓練,保證康復訓練的康復訓練的尺度跟患者的需求相對等。1.2.2護理評估。病情評估、心理評估和身體評估是護理評估中三個主要內容。其中的病情評估是護理人員需要對手術后的患者的整體回復情況進行全方位的了解,比如切口的愈合情況和牢固情況等。同時需要根據患者手術后傷口的恢復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心理評估是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知識的宣教,讓患者了解康復護理的重要性,幫助患者消除煩躁、焦慮等負面心理情況。身體評估主要是對骨科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詳細了解,身體機能的活動情況和身體的正常活動情況的了解。在骨科患者的康復護理措施為心理護理、病房護理和階段護理三個方面。患者對康復護理會產生比較大的抵觸心理,護理工作效果不盡人意。因此,我們在對骨科患者進行康復護理之前需要對患者進行心理思想教育,幫助患者獲得自信,讓患者主動進行康復訓練。為了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需要對患者進行病房護理,補定期的對患者的病房進行消毒,保證病房內空氣質量,控制病房溫度。為了可以更好的進行康復訓練,骨科患者需要有一個充足的睡眠,不進行康復訓練的時候需要臥床,不再進行活動。1.2.4效果評價標準。骨科患者穿衣服、吃飯、上廁所、洗澡是對骨科患者自理恢復情況綜合評價的標準。穿衣服、吃飯、上廁所、洗澡這四項活動全部完成視為全部自理,還需要其他人進行幫助視為部分自理,全權需要其他人進行幫助者視為不能自理。
2結果
療養護理培訓實踐與效果分析
培訓方法
通過培訓使學員掌握療養康復專科理論知識和技能,了解學科動態,拓寬專業視野,提高臨床實踐能力,為臨床培養專業素養精深、護理實踐豐富、富有創新能力的實用型專科護士和護理骨干。培訓采取理論與臨床見習(實踐)相結合、基礎知識與專科技能相結合、學科發展與崗位需求相結合的方式。療養骨干培訓班培訓時間為10d,其中理論授課52學時,臨床見習13學時;康復護理培訓時間為2個月,其中理論授課150學時,臨床實踐為160學時。理論授課主要采取課堂講授的方法,授課教員主要安排我院全軍康復醫學中心、信息中心、軟傷組織疾病診療中心、護理培訓中心等專業知識淵博、臨床經驗豐富的學科帶頭人,同時聘請國內、軍內多名知名專家教授進行前沿知識、學科發展等知識授課;臨床實踐主要以模擬操作和臨床跟班形式進行,安排實踐操作能力強、臨床經驗豐富、語言表達清晰、個人作風品質過硬的教員進行帶教[2]。療養機構骨干培訓內容主要包括療養學與療養事業、特勤療養員心理特點及心理干預對策、療養護理咨詢及心理評估方法與技巧、數字化療養院與護理工作、核武器殺傷因素及防護、部隊官兵常見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及干預、潛水減壓病的診治護理與預防、亞健康的評估流程、方法與調理等。康復護理培訓內容主要包括療養康復醫學概論、康復護理發展現狀、頸椎康復、腦癱康復以及卒中康復訓練與護理等;并結合護理工作需要,安排了共同科目授課,主要包括療養康復心理護理、專科護士綜合素質、護理科研、學術論文寫作、戰傷救治、溝通技巧以及護理質量管理等內容。
培訓效果評估
嚴密的組織管理和嚴格的考核評價是保障培訓成效的關鍵[3]。根據培訓對象的不同,我們將考核分為三部分:理論考核、專科技能考核和臨床實踐評估。其中療養骨干培訓只進行理論考試,以筆試形式進行。康復護理培訓除進行理論考核外,還進行專科技能考核及臨床實踐評估。修完規定全部課程并通過考試者,頒發《軍隊療養康復專科護士培訓證書》。培訓后進行問卷調查,主要包括對授課老師教授內容、對教學計劃安排、對編寫的教材、對教學及生活服務保障的滿意度以及學習收獲等方面的內容。調查顯示,通過培訓,開闊思路(75%)、提高理論水平(95%)、提高科研工作能力(52%)、提高操作能力(85%);同時護士對專業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能、人際溝通技巧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需求很高[4]。康復培訓班結束后組織召開學員座談會,讓學員暢所欲言,談體會,講收獲,提建議,對下一步改進培訓方法,調整課程安排,提高組訓能力和教學質量提供依據。
國家“十一五”護理工作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在臨床專業性較強的專科護理領域,有計劃地開展專業護士培訓,培養一批臨床護理骨干[5]。現代“預防-保健-治療-康復”四位一體醫學模式以及官兵不斷增長的保健需求要求護士必須具備嫻熟的專業技能和較強的綜合素質,作為全軍療養康復護理培訓基地,我們立足于崗位需求,對學員進行了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培訓,通過培訓,使學員的專科技能、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和康復指導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同時,來自全軍各醫院、療養院的學員相互學習探討,交流本單位護理特色、經驗總結、專科技術以及服務亮點,達到了信息共享、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共同提高的目的。當然,基地還在教學設施、師資隊伍、課程安排等方面存在不足,今后我們進一步加強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基地功能,嚴謹治學,科學培訓,為部隊培養高素質的療養康復專科護士,更好地為部隊廣大官兵提供護理服務和護理支持,為維護和提高部隊戰斗力提供有力保障,為護理事業的蓬勃發展和學科長遠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保證。
本文作者:趙艷工作單位:沈陽軍區大連療養院
運動康復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基于護士主導的自我管理結合運動康復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自我管理及心功能的影響。方法:納入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46例CHF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73例和觀察組73例。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干預基礎上實施基于護士主導的自我管理結合運動康復護理。比較兩組心功能、自我管理能力及血漿腦鈉肽(BNP)、醛縮酶(ALD)水平。結果:比較兩組護理前心功能、自我管理能力及BNP、ALD水平,無統計學差異(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后左心射血分數(LVEF)、6min步行距離(6MWT)較高,N末端B型利鈉肽(NT-poBNP)較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BNP、ALD水平均較低,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基于護士主導的自我管理結合運動康復護理能夠增強CHF患者心功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進病情改善。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護士主導;自我管理;運動康復護理;心功能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以及冠心病、高血壓者,具有高病發率和死亡率。該病目前難以治愈,以改善患者相關癥狀,延緩疾病進展為主要目的[1]。藥物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易導致疾病反復,增加再住院率。因此,臨床需采取有效方式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促進病情改善。基于護士主導的自我管理評估患者自我管理情況,據此制定個性化計劃,旨在引導患者依賴自身行為能力促進病情改善,臨床應用愈發廣泛,運動康復護理針對性評估患者身體狀況,制定運動訓練方案,對循序漸進增強患者身體素質意義重大[2]。基于此,本研究以CHF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基于護士主導的自我管理結合運動康復護理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心功能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46例CHF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73例和觀察組73例。對照組男38例,女35例;年齡52~78歲,平均年齡(65.43±2.16)歲;心功能分級:Ⅱ級23例,Ⅲ級32例,Ⅳ級18例。觀察組男33例,女40例;年齡53~80歲,平均年齡(65.79±2.25)歲;心功能分級:Ⅱ級25例,Ⅲ級31例,Ⅳ級17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
綜合康復護理在高血壓腦出血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討綜合康復護理在高血壓腦出血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46例高血壓腦出血偏癱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奇偶分類法將其分為對照組(23例,常規護理干預)及觀察組(23例,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綜合康復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護理干預效果。結果觀察組的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巴氏指數(BI)及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評分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兩組的腦卒中影響量表(SIS)及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分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康復護理應用于高血壓腦出血偏癱患者中,可減輕負面情緒,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綜合康復護理;高血壓腦出血;偏癱
高血壓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若治療不及時會導致患者出現腦出血等并發癥,進而易使患者的神經功能遭到損傷,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及偏癱等癥狀。高血壓腦出血偏癱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低,日常生活能力差,導致其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不利于疾病的恢復[1]。此外,高血壓腦出血偏癱患者的預后還受飲食、環境及肢體鍛煉等多方面的影響,其治療時間長,若護理不當,將會導致患者出現中重度偏癱,進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2]。因此,對高血壓腦出血偏癱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至關重要。目前,常用的護理干預應用于高血壓腦出血偏癱患者中,雖然可以改善患者的偏癱癥狀,但效果并不顯著[3];綜合康復護理是指應用各種措施以減輕患者的身心及社會功能障礙,使患者盡可能的重返社會生活[4]。本研究將綜合康復護理用于高血壓腦出血偏癱患者的護理中,以探討其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46例高血壓腦出血偏癱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奇偶分類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23例。觀察組男13例,女10例;年齡49~75歲,平均年齡(66.36±11.23)歲;出血部位:丘腦5例,腦葉9例,基底節區9例;左側偏癱11例,右側偏癱12例。對照組男12例,女11例;年齡50~76歲,平均年齡(67.11±11.34)歲;出血部位:丘腦5例,腦葉8例,基底節區10例;左側偏癱10例,右側偏癱1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5]中的診斷標準;有高血壓史;經頭顱磁共振成像檢查確診為腦出血;伴有一側肢體偏癱;出血時間在24h內;意識清楚。排除標準:繼發性高血壓;伴有交流障礙;依從性差;伴有精神類疾病;伴有其他臟器功能不全。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常規護理包括以下內容。①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幫助患者整理被褥,定時給病房進行通風,及時幫助患者更換輸液袋等。②告知患者疾病的相關注意事項及用藥事項,囑咐患者要控制食鹽的攝入,清淡飲食。③囑咐患者家屬要定時幫助患者按摩肢體,并多與患者進行交流,待患者可以下床活動時,多協助患者進行力所能及的運動,以促進疾病的早日恢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綜合康復護理干預。綜合康復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健康教育。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詳細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疾病的情況、轉歸及注意事項,讓患者可以正視疾病、了解疾病。健康教育方式可以根據患者自身情況的不同選擇圖文分析式及一對一健康教育式等。②心理護理。因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及悲觀等不良情緒,醫護人員應多與其交談,詢問感受及困惑,進而幫助其排憂解難,給予一定的鼓勵,以降低患者的負面情緒,增加配合度。③肢體功能護理。首先,護理人員每日定時幫助患者按摩四肢,按摩順序由遠心端至近心端,按摩手法先輕后重,以促進患者的四肢血液循環及肢體功能的恢復。其次,根據患者的病情幫助其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對于不能下床活動的患者,護理人員需指導家屬對其進行內旋、外展等被動運動;對于可以下床的患者,護理人員需指導其進行自主運動,并囑咐患者家屬陪同。必要時,給患者制定詳細的康復計劃,讓患者及其家屬能夠按照計劃進行鍛煉,以促進身體早日恢復。④語言康復護理。護理人員在指導患者的病情之外,應多與患者交流,以促進患者語言功能的恢復,其次,囑咐患者家屬多與患者交流,多講述一些患者感興趣的事情,使患者能夠愿意交流、主動交流。⑤飲食護理。患者的吞咽功能較弱,故護理人員應指導其緩慢進食,防止發生嗆咳等。并詳細囑咐患者飲食的注意事項,如多食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刺激性、辛辣類食物等。必要時,打印圖文結合的小冊子,發給患者及其家屬,使其能夠嚴格規范飲食。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1)護理效果。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評估,護理后NIHSS評分降低≥90%,且相關癥狀基本消失為顯效;護理后NIHSS評分降低60%~89%,且相關癥狀有明顯改善為有效;護理后NIHSS評分降低<60%,或相關癥狀無明顯改善為無效[6]。護理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2)心理健康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焦慮及抑郁程度,兩個量表滿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即代表焦慮、抑郁的負面情緒越嚴重[7]。(3)生活自理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采用巴氏指數(BarthelIndex,BI)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滿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自理能力越好[8]。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ugl-MeyerMotorAssess-mentScale,FMA)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上肢運動功能及下肢運動功能,滿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上、下肢運動功能恢復越好[9]。(4)生活質量。采用腦卒中影響量表(StrokeImpactScale,SIS)及健康狀況簡表(the36-itemShortFromHealthSurvey,SF-36)評分進行評估,SIS包括記憶、情緒、交流及移動能力等多方面內容,滿分100分[10];選取SF-36的生理機能、一般健康狀況、社會功能和精神健康4個維度評估,各維度滿分100分[11];兩表的分值高低與生活質量均呈正相關。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骨科護理質量及意義
1實施方法
1.1成立骨專科小組由醫院護理部領導下成立成立骨專科小組。由組長、副組長及組員組成,負責全院骨科專科護理及會診工作。專科護士的任職基礎:由廣東省衛生廳選派香港培訓的骨專科護士及高年資熟練掌握骨專科理論和能解決骨科復雜疑難護理問題的主管護師以上人員擔任。1.2制定骨科專科護理規范骨專科小組負責全院骨科護理指引的制定與落實。制定與控制骨科疑難危重病例的查房與會診制度、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及骨科各項質量指標的等,并參照廣東省護理規范制定的包括髖關節置換術后預防假體脫位等專科護理單。1.3查房方法及時間由護士長組織專科護士、責任護士每天對骨科病房查房;其他科室在關骨專科護理方面疑難問題,先由需要科室申請,由專科護士到申請科室會診,先由責任護士匯報病情,現階段的護理措施及需要專科護士解決的問題,后由專科護士與責任護士一起對患者進行查體,詢問有關專科問題。查房結束后到一起討論,由專科護士對病例進行整體評估,制訂護理計劃及康復計劃。并提出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法,解答其他科護士提出的問題。1.3做好健康教育的宣教工作骨科專科護士根據本醫院的實際情況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如制定如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須知、深靜脈血栓防護,彈力襪、肌肉泵等的護理使用指引方等宣傳卡,或以講課形式對患者或家屬進行骨科專科知識及康復知識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康復能力。1.4組織護理人員的教育和培訓通過專科護士外出培訓學習,學習回院后向本院護士授課、床邊示范等,對包括專科護理、用具使用及功能鍛煉等進行培訓。提高骨科護士的臨床護理與康復護理的能力,有利于降低患者如壓瘡、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等的術后并發癥,減少了患者的臥床時間,加快了患者康復時間。1.5加強護理質量管理專科護士每天進行護理查房,對患者,特別是危重患者的護理措施及效果實施評估,根據當前存在問題,制定適當及預見性護理措施,促進患者的康復,加強患者的安全管理,總結分析缺陷與不足,并進行質量持續改進。1.6護理能力考核方法理論部分:以廣東省衛生廳[4]編寫的《臨床護理技術規范(基礎篇)》及賀愛蘭等[5]編寫的《實用專科護士叢書(骨科分冊)》為教材,培訓前建立培訓考核題庫,從題庫中隨機抽取試卷對實施專科護理前后進行考核。試卷的平均難度系數為0.51,平均區分度為0.36;技能考核標準統一使用2007年衛生部管理年全國衛生系統護士崗位技能訓練和競賽活動使用的《護理技術操作項目考核評分細則》的考核標準。心肺復蘇必考,包括手衛生,無菌技術等50項。兩項總分均為100分,≥80分為優秀,60~79分為良好,<60分為差。
1.2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實施前后骨科護理人員護理能力比較
快速康復護理在剖宮產產婦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快速康復護理在剖宮產產婦中的應用效果。方法62例剖宮產產婦,依據隨機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1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快速康復護理。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焦慮、抑郁情緒評分及滿意度評分、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護理后,兩組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均低于本組護理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滿意度評分為(95.67±3.12)分,高于對照組的(83.09±2.1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23%(1/31),低于對照組的25.81%(8/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剖宮產產婦實施快速康復護理效果確切,可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減輕產婦的情緒障礙,加速術后康復并提升產婦滿意度。
【關鍵詞】快速康復護理;剖宮產產婦;應用效果
剖宮產作為一種常見的分娩方式,由于手術是創傷性手術,所以手術創傷容易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恢復。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剖宮產護理服務的需求也相應增加。剖宮產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分娩方式,它可以幫助孕婦在很短的時間內終止分娩。從目前的臨床實施情況可以發現,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剖宮產的臨床實施率正在快速提高,為了有效保證剖宮產的臨床護理效果,在優化手術方案的基礎上,需要更加重視護理干預。剖宮產是產科最常見的手術方式。全球平均剖宮產率為15.9%。二孩政策開放后,2018年我國剖宮產率為36.7%,仍高于全球水平[1]。剖宮產在降低孕產婦和新生兒死亡率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家全面二孩政策開放后,醫院產科床位和醫護人員等軟硬件設施沒有同步配備,導致產科人員嚴重短缺,對母嬰護理安全和質量構成極大威脅。加快康復手術,減少產后并發癥,縮短平均住院時間勢在必行。加速術后康復是一種新的圍手術期管理策略和理念,它顛覆了傳統的手術觀念和圍手術期管理原則,旨在以循證醫學證據為依據,采取一系列優化的圍手術期管理措施,減少手術和創傷造成的壓力反應,以實現加速康復[2]。快速康復護理團隊由多學科人員組成,包括外科醫生、麻醉師、護士等,他們密切合作,相互配合。本研究探析了快速康復護理在剖宮產產婦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9月~2020年6月62例剖宮產產婦,依據隨機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1例。其中觀察組年齡21~35歲,平均年齡(28.78±2.56)歲。對照組年齡21~33歲,平均年齡(28.21±2.67)歲。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中醫康復護理在骨科術后恢復期的運用
【摘要】目的:研究中醫康復護理模式對于骨科術后恢復期患者的作用與效果。方法:選出本院在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采用常規護理的25例骨科術后恢復期患者,將其作為A組,另選出在此基礎之上采用中醫康復護理模式的25例患者,將其作為B組,觀察比較其結果。結果:B組患者在護理后其護理效果優于A組患者(P<0.05)。結論:對于骨科術后恢復期患者來說,在運用中醫康復護理模式后,能夠促進其護理最后的效果與質量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
【關鍵詞】骨科術后恢復期;護理;中醫康復護理模式;效果;影響因素
患者在產生骨折后,其各類行為與行動等都會被影響,處于恢復期中,患者各身體功能也會被制約,所以,對患者平日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且較易使得患者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所以,對于骨科手術患者而言,在其恢復期中應開展高效且科學的護理[1]。本文作者主要就對比與分析了中醫康復護理模式與常規護理對于骨科術后恢復期患者的作用與效果,并將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資料。選出本院在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采用常規護理的25例骨科術后恢復期患者,將其作為A組,另選出在此基礎之上采用中醫康復護理模式的25例患者,將其作為B組。A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其年齡42~55歲,平均年齡(48.00±8.00)歲。B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其年齡43~54歲,平均年齡(48.00±7.52)歲。對比兩組各項臨床資料,其結果顯示差異不顯著(P>0.05),可比較研究。1.2方式。A組:對患者施予常規的護理:定時對病房中開展換氣與消毒,對患者構建更為舒適且適宜的住院條件與環境;進食要更為清淡,且多吃各類瓜果蔬菜,輔助骨骼功能盡早得到康復。B組:對患者施予中醫康復護理模式:1)生活方面的干預:告訴患者注重休息,保障睡眠更為充分,以輔助其保持十分健康的精神狀態;激勵患者盡快下床開展活動,適宜地進行步行等各類簡易的活動,不要大于患者所具有的耐受程度,以提升骨骼功能的康復速度。2)情志方面的干預:情緒有所波動與各個器官功能間緊密聯結,所以,保持患者心態與情緒得到穩定,提升情志方面的干預十分關鍵,其能夠防范病情有所加劇。被病癥所影響,患者大多會產生焦躁、懼怕等各類負性心理,如果沒有立即加以處理,就會阻礙到康復的進程。所以,醫護人員要增多與患者開展交談,增強對其實施心理方面的開導,輔助提升其對于康復所具有的自信心。3)進食方面的干預:中醫指出了,骨科術后恢復期患者大多會產生血氣缺損,因此,進食要注重補足氣息。在術后恢復的早期中,進食要更為清淡,多吃各類瓜果蔬菜。在術后恢復的中后期中,要補足氣血,多吃骨頭湯、豬肝等食品。同時,激勵患者多喝水,進食嚴禁過辣、過油。4)恢復方面的引導:引導患者對患側肌肉開展等長收縮,每日3次,不應大于患者所具有的耐受程度;對于沒有固定的關節來說,要開展主、被動方面的運動,且要注重保持骨折端所具有的穩定性;引導患者開展健身操,以輔助其保持更為放松的身心狀態;引導患者開展深呼吸、咳嗽方面的鍛煉,提升肺功能,每日兩次,單次共15~30min;引導患者鍛煉吹氣球,提升其肺活量。5)中醫特色方面的干預:參照患者的康復情況,對其施予耳穴埋豆,單耳進行取穴,穴位主要就包括了神門、心、交感、皮質下等。運用乙醇對局部皮膚加以消毒,把小膠布黏上一顆王不留行籽,緊貼住所選取的耳穴,運用拇指與食指實施按壓,由輕逐步至重,在患者感受到酸脹與耳闊有所發熱后為宜。每日八時、十時、十七時、十九時開展按壓,單次60~120s,間歇3d換置耳貼穴,雙耳交叉實施;穴位貼敷:運用大黃顆粒,用乙醇調為糊狀,貼敷在神闕穴,每日一次,以促進腸腑運行,預防便秘;還能夠聯合中藥透化、磁振熱等相關的治療,促進患者盡早得到恢復。對長時間進行臥床而引發壓瘡的患者來說,醫護人員要定期輔助患者進行翻身,并對其受壓位置加以按摩;激勵患者平日要多喝水,如果產生了不適感,要立即告訴醫生加以處理。1.3指標觀察。估計對比兩組患者在護理后其護理效果:治愈:疼痛感全部得到消退,恢復十分良好;有效:只產生了微痛感,恢復較為良好;無效:疼痛感十分突出,恢復不夠理想;總有效率即為治愈率與有效率相加而得的總和。1.4統計學分析將本研究所收集的數據錄入到SPSS19.0統計軟件中,并對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珔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代表,行χ2檢驗。P<0.05,表示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吞咽障礙患兒穴位按摩護理研究
[摘要]目的:觀察穴位按摩聯合康復護理干預對腦性癱瘓吞咽障礙患兒的臨床效果。方法:將60例腦癱吞咽障礙患兒按就診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口腔感知覺促進技術、口腔運動訓練技術和舌控制訓練技術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穴位按摩聯合康復護理干預,應用DDS、TDS及臨床療效評價治療效果。結果:治療3個療程后,兩組患兒DDS評分和TDS評分與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觀察組改善幅度較對照組更加顯著(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穴位按摩聯合康復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腦癱伴吞咽障礙患兒的吞咽功能,增加有效吞咽動作,減少流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面神經炎;中醫護理;理療;生活質量;抑郁腦性
癱瘓(Cerebral.Palsy,CP)簡稱腦癱,是兒科常見神經系統疾病。文獻報道,57%~92%的腦癱患兒合并吞咽障礙[1-2],臨床表現為流涎、飲水嗆咳、咀嚼能力不足、構音不清等;吞咽障礙會導致患兒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進食過程中窒息、慢性肺病等一系列繼發性障礙,嚴重者可致患兒死亡[3-4]。因此,吞咽障礙干預對腦癱患兒的康復護理和康復療效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常用的吞咽障礙治療方法為口腔感知覺促進技術和口顏面功能訓練,筆者在此基礎上應用穴位按摩聯合康復護理干預,觀察腦癱患兒吞咽功能改善情況,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南海婦產兒童醫院就診的腦癱伴吞咽障礙患兒60例,按就診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11~66(31.37±13.92)個月;痙攣型腦癱15例,不隨意運動型腦癱8例,混合型腦癱7例;輕度吞咽障礙20例,中度吞咽障礙7例,重度吞咽障礙3例。觀察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12~69(32.19±13.27)個月;痙攣型腦癱16例,不隨意運動型腦癱8例,混合型腦癱6例;輕度吞咽障礙19例,中度吞咽障礙7例,重度吞咽障礙4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腦癱分型、吞咽障礙嚴重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診斷標準。①符合《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2015)》中痙攣型腦癱、不隨意運動型腦癱和混合型腦癱的診斷標準[5]。②吞咽障礙參照文獻[6]擬定:符合進食緩慢、吞咽困難的臨床表現,伴有流涎、咀嚼無力、飲水嗆咳、構音不清、咽反射減弱或延遲等。1.3納入與排除標準。1.3.1納入標準。①男女不限;②年齡11個月~6歲;③智力水平:Gesell發育商數≥45分;④簽署知情同意書。1.3.2排除標準。①染色體疾病、遺傳代謝性疾病等原因導致的吞咽障礙;②癲癇發作期;③腭裂等先天性咽喉部畸形患兒;④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等系統疾病。1.4干預方法。1.4.1對照組。給予口腔感知覺促進技術和口顏面功能訓練,每次40min,每天1次,每周6次,3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①冷刺激技術:利用溫度(冰)刺激外臉頰、口腔內、舌頭及頰部,每個部位輕觸5s/次,可重復刺激5次,在患兒進食30min前進行,每天4次。若在訓練中患兒的吞咽動作有改善,可將冰刺激時間縮減為3s/次,擦干刺激部位后立即進行動作訓練。②口腔運動訓練技術:治療師用手指輕觸臉頰,誘發唇閉合動作,或采用將頭和肩膀往前傾斜,以手指固定下頜,用穩定的力量下壓,誘發唇閉合動作。口腔運動訓練開始時以被動訓練為主,然后隨著各結構功能的好轉,逐漸轉向主動訓練。③舌控制訓練技術:治療師用壓舌板將舌尖下壓,當壓力放松時舌頭自然彈回,再以壓舌板協助舌上抬;使用壓舌棒協助舌頭向側方運動。1.4.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穴位按摩聯合康復護理干預措施。①穴位按摩:點按百會、風府、啞門、翳風,拿揉風池,按揉承漿、頰車、地倉、大迎、廉泉及咽喉部氣管兩側肌群。痙攣型腦癱患兒和張力障礙、徐動-痙攣為主的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患兒按摩手法宜輕柔、緩慢,舞蹈-徐動為主的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患兒按摩手法用力稍重、快速。按摩治療開始手法宜輕柔、然后緩慢增加手法力度,以患兒耐受和不引起患兒哭鬧反抗為度。每次20min,每天1次,每周6次,3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②康復護理干預:入院時由管床護士應用科室自擬的《吞咽障礙評估表》對患兒進行初步評估,內容包括管道、進食方式、進食時間、進食餐具、食物種類、嗆咳、痰液、意識水平、精神狀態、頭部活動、呼吸功能、口顏面功能、喂食體位、原始反射,根據評估結果,指導家長進食方式、進食姿勢及技巧等。同時,根據患兒營養狀況,中醫辨證制定食療配方,指導家長制作并喂食。指導家長揉按中脘、足三里、脾俞、梁丘及摩腹、捏脊。每周指導1次,每次時間不少于30min。1.5觀察指標。①吞咽障礙調查問卷(DDS)[7]:該量表共有8個問題,從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3個方面全面評價吞咽功能,1分表示存在問題,0分表示完全正常,總分24分,分數越高表示吞咽功能越差。②TDS分級[8]:該量表根據患兒流涎的嚴重程度分為I~V級,I級正常,V級流涎最嚴重。采用1~5分的評分方法,即I級計1分、II級計2分、III級計3分、IV級計4分、VI級計5分,分值越高表示流涎越嚴重。③療效標準[6,9]:患兒能自如進食,吞咽障礙完全恢復為顯效;咀嚼、嗆咳或嘔吐次數開始下降,吞咽障礙明顯好轉為有效;癥狀均無減輕,吞咽障礙無明顯好轉為無效。1.6統計方法。計量資料以均值加減標準差(sx±)表示,兩組間均值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t′檢驗;自身前后對照均值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兩組構成比和等級資料比較,以頻數(f)、構成比(P)和平均秩次(R)表示,采用Mann-WhitneyU檢驗。兩組百分率比較采用Fisherχ2檢驗;均由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α=0.05。
2結果
康復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治療的應用
【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時應用康復護理的價值以及對患者認知能力的影響。方法本試驗抽取本院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平均分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康復護理,觀察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社交功能缺陷(SDSS)評分、認知功能評分(MMSE)以及精神狀態評分(BPRS)。結果干預前,兩組MMSE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對照組的MMSE評分顯著較觀察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BPR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對照組的BPRS評分顯著較觀察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ADL評分顯著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2856,P<0.05),觀察組的SDSS評分顯著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8216,P<0.05)。結論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時應用康復護理的應用價值顯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認知能力。
【關鍵詞】康復護理;精神分裂癥;認知能力;護理;精神科;治療
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是精神疾患的一種,屬于慢性疾病,當前臨床對其發病原因尚未形成統一意見,多以先天遺傳、分娩時期大腦結構異常以及后天環境影響因素為主。患者多存在異常行為,也可能失去情感感知能力,給患者生活質量及家庭經濟帶來極大負擔。盡管臨床可通過藥物治療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僅依靠藥物治療,只能維持短時間的藥效,患者復發率極高。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臨床上治療精神分裂癥不僅局限于降低疾病復發率、緩解臨床癥狀等方面,而是追求患者在社會交流、軀體健康、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狀態[1]。有資料顯示[2],藥物治療同步輔以科學的護理干預,通過適當的康復護理訓練,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患者出現精神殘疾,用最快速度恢復患者認知水平,使患者重新獲得社會職能。因此,為分析康復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治療中的應用價值,以及影響認知水平恢復情況,研究人員選取80例患者,分別予常規護理及康復護理,分析探究其臨床護理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抽取本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住院治療的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80例作為研究觀察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為(55.14±10.13)歲,平均病程為(13.21±2.51)年,男25例、女15例;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為(52.56±9.22)歲,平均病程為(14.21±3.11)年,男23例、女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同意參與本研究。(2)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的診斷標準(《中國精神障礙的分類和診斷》所制訂的精神分裂診斷指標)[3],并經過精神科醫生診斷確診。(3)患者的年齡均在18歲及以上。(4)在患者癥狀的急性期經過臨床的治療已有大幅度好轉。排除標準:(1)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2)患者有其他惡性腫瘤;(3)患者無法和醫護人員交流,意識不清醒,病情較重,單純藥物治療無法保障療效;(4)患者的依從性差,患者無法和醫護人員配合,不能依照醫護人員指導進行研究;(5)排除肝、腎等重要器質類器官病變患者合并心、肝、腎等臟器重大功能障礙;(6)肢體功能不全。1.3方法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在定期查房時關注患者和恢復情況,提供用藥咨詢,做好健康教育,為患者布置溫馨舒適的療養環境等。觀察組行康復護理,具體包含以下方面。(1)進行語言訓練:全程保持耐心和溫和的預期,對患者進行心理暗示,激發患者的語言表達欲望,多和患者進行交流,引導患者多說出和自身相關的一些事情,例如家長里短、自身興趣、喜歡的飲食類型、運動種類等,提高患者語言水平。在患者語句逐漸連貫之后,應適當進行獎勵,樹立患者力求訓練成功的自信心。(2)提高患者生活能力:生活能力主要包含自理能力、社會能力等不同方面。自理能力聚焦于患者日常生活涉及的事項,包含自主穿衣、梳洗、如廁等;社會能力聚焦于和人電話交流、逛公園、洗涮、購物等。具體訓練項目,可以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相對照,并結合量表的具體評分標準,為患者打分,從而設定評分標準,促使患者不斷進步。(3)提高患者人際交往能力:護理人員應保持耐心態度,樹立患者治療康復的信心,引導患者改變與人隔閡的狀態,加強和其他人的交流。護理人員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導患者適應不同角色,針對不同角色鍛煉自身語言能力,以加快患者回歸社會的速度。若患者存在無法說出內心想法的狀況,護理人員應當對原因進行分析,從而強化患者的社交能力。(4)認知訓練:制訂對應的認知訓練計劃,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做簡單數學運算等,刺激患者的語言中樞,鼓勵患者多交流。(5)心理技能鍛煉:精神分裂患者極易沖動,護理人員應該對患者制訂相對應的心理技能訓練計劃,多與患者做互動交流,鼓勵患者整理房間內物品和日常勞作,根據患者的癥狀及時進行調整,應用小獎勵鼓勵患者參與其中。1.4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DL評分,社交功能缺陷采用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S)評分,認知功能評分采用簡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精神狀態評分采用精神病評定量表(briefpsychiatricratingscale,BPRS)。ADL評分總分值是100分[4],分數越高則顯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100分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良好,>60分為良,存在輕度障礙,41~60分為中度障礙,21~40分為重度障礙,≤20分為完全殘疾;SDSS量表包含10項目內容,總分值是20分,功能障礙和分數高低呈正相關[5];認知功能的評估采用MMSE,滿分為30分,認知正常為27分以上,輕度認知障礙為21~26分,中度認知障礙為10~20分,<10分則為重度認知功能障礙[6];患者的精神狀態評估采用BPRS,該量表包括5個方面,焦慮抑郁、活力缺失、猜疑敵對、思維觀念障礙、激活性。每方面的評分為0~7分,總分越高則表明患者的精神狀態越差[7]。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綜合消腫治療在乳腺癌術后的應用
研究顯示乳腺癌手術治療后,超過1/5的乳腺癌女性會發生與乳腺癌相關的淋巴水腫(BCRL)[1]。除了積聚過多液體導致組織腫脹外,BCRL還會引起患者疼痛、運動受限、麻木、心理疾病以及生活質量的下降,如果不及時治療,BCRL受影響區域的皮膚可能會失去彈性,并且容易反復感染和纖維化,造成身體殘疾甚至死亡等[2]。臨床上BCRL的標準治療方法綜合消腫治療(CDT),療效確切,但是BCRL的康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長期住院治療會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可能會造成患者依從性變差,對CDT的長期治療結果產生負面影響[3]。因此,通過一種補充性的方法如居家康復護理聯合CDT共同完成對BCRL的康復治療至關重要。為探討居家康復護理聯合CDT在BCRL患者康復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擇本院70例BCRL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確診為BCRL患者70例,采用單盲隨機對照的方法將7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年齡49~77歲,平均(66±9)歲;乳腺癌分型Ⅰ期14例,Ⅱ期21例;BCRL部位為左側17例,右側18例。觀察組患者年齡51~79歲,平均(67±8)歲;乳腺癌分型Ⅰ期15例,Ⅱ期20例;BCRL部位為左側18例,右側17例。2組患者在年齡、乳腺癌分型、手術部位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患者經相關診斷確診為BCRL并接受CDT治療;②患者及家屬知情并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原發性或雙側淋巴水腫;②合并肝、心、腎、肺等臟器病變;③嚴重感染或蜂窩組織炎;④患有精神疾病或嚴重認知功能障礙不能正常溝通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1.2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CDT干預,由同一經驗豐富的淋巴水腫治療師在住院部進行指導。每次訓練持續40min,包括徒手淋巴引流(MLD)(10min),壓力療法(10min),運動療法(10min)和皮膚護理(10min)。①MLD:治療師首先將手貼合在患者皮膚做靜止旋轉動作,能夠促進局部纖維化的軟化;然后做環形前推動作,用虎口握成一個環形緊貼在患者患側的前臂皮膚上面,在環形前推的時候有一個稍微往下壓的力度;第三個動作為旋轉前推,把內側的淋巴液往外側去旋轉,同時往前推;第四個動作是一個排空的動作,可把腹部周圍的淋巴液往排到乳糜池,然后順著胸導管往上回流入靜脈。②壓力療法:MLD結束后對患者采用壓力療法,即用多層加壓繃帶對患肢進行包扎,首先用固位繃帶包扎手指及腳趾,后用管狀繃帶緊貼皮膚進行包扎,起到保護皮膚的作用,接下來襯墊繃帶包扎用于均勻壓力和保護皮膚,最后包扎帶有一定硬度的低彈性壓力繃帶提供穩定的低靜息壓力,后檢查末端血液循環情況,如出現肢體末端發青或疼痛則需立即拆下繃帶。③運動療法:包扎繃帶完成后,指導患者進行壓力下運動療法,包括拉伸胸肌、斜方肌等;增加肩關節活動度:包括屈伸、內收、外展、外旋、內旋、上舉等;抗阻訓練:增加肌肉力量,阻力應從小緩慢增加到大。④皮膚護理:患有BCRL的人患皮膚感染的風險增加,淋巴液的高蛋白含量可作為細菌繁殖的媒介,從而引發蜂窩織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穿戴壓力衣,避免長時間水浴,保持皮膚衛生清潔,多用溫和的潤膚霜保持皮膚柔軟,經常修剪指甲,避免刮傷皮膚,使用pH中性乳膏或乳液以及低pH肥皂來阻止細菌定植。患者出院后繼續在家進行CDT操作,持續3個月。觀察組在常規CDT干預的基礎上聯合采用居家康復護理措施,正確佩戴尺碼合適的彈力袖套,每日抬高手臂做輕柔舒緩的運動,沿淋巴走向自下而上向心性按摩;每日做手臂功能恢復訓練;每日肩關節做前后屈伸、平面外展內收或內展外收運動,交替進行;采用多種功能康復器械訓練,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如肢體出現變紅變硬,或發生嚴重水腫時應考慮有感染,及時抗感染處理;如肢體明顯酸脹或疼痛感加重,或水腫組織突然變硬等,應立即咨詢醫師,指導調整居家康復護理方案。每周患者及其家屬應向指導醫師匯報CDT和居家康復護理情況,咨詢期間出現的問題,持續3個月。1.3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患者出院3個月后患側和健側上肢肘關節上10cm處周徑差。②比較2組患者出院3個月后總有效率,臨床效果包括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癥狀基本消失,關節活動健康;有效:癥狀多改善,關節活動較好;無效:癥狀無改善,關節活動困難;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③比較2組患者出院3個月后疼痛情況,由視覺模擬評分(VAS)進行評估。0~10分,分數越高疼痛感越強。④比較2組患者出院3個月后生活質量評分(Karnofsky評分)。Karnofsky評分是通過日常生活能力調查評價腫瘤患者健康狀態的量表,共分為0~100分,0分表示死亡,100分表示正常、無癥狀和體征,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自理能力越強,健康狀況越好。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出院3個月后總有效率比較: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為72%;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1%,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2組患者出院3個月后患肢與健肢周徑差比較:與對照組(3.31±0.32)cm相比,觀察組患者患肢與健肢周徑差(2.18±0.24)cm明顯減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6.71,P<0.05)。2.32組患者出院3個月后VAS評分及Karnof-sky評分比較: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出院3個月后VAS評分明顯降低,表明疼痛程度明顯緩解;同時Karnofsky評分明顯升高,表明生活自理能力明顯加強,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