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3 15:01: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就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就業論文

創業主導就業解決就業難論文

摘要:大學生創業已經成為新形勢下拉動就業的強大驅動力,是國家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但是,當前我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極低,制約我國大學生創業的關鍵因素是創業支持體系不完善。要想盡快提升我國大學生的創業水平,一定要構建并能落實好一套全方位的高效的創業支持體系。青年大學生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創業的智慧,他們是創業的主力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引擎,理應得到政府、高校及社會的重視,將創業支持的重心轉移到青年大學生身上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實現社會全面、協調、創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就業;支持體系;創業支持體系

創業是具有創業意識、創業技能及創業資源的人發現和捕捉市場機會,為社會創造財富的過程。創業需要良好的創業環境來營造,這與一個國家和地區文化背景、經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全球創業觀察》(GEM)2002年度報告顯示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大學生創業人數占據大學生總群體的20%-30%。特別是斯坦福大學的師生,聞名世界的高科技產業群基地硅谷有60%-70%的企業是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和教師創辦的。據麻省理工學院1999年的一項統計,該校畢業生已經創辦了4000家公司,現在聞名于世的微軟、雅虎、Google等最初都是在校大學生創辦的公司。

相比之下,2002GEM報告顯示我國大學生創業的人數還不到畢業生的1%,2009年《社會藍皮書》也表明,我國自主創業型就業極少,只占1.2%。此外,據2008年江蘇省鎮江市4所高校的大學生畢業去向的問卷調研中發現(見圖1),有自主創業想法的大學生僅占畢業生人數的5%,僅以江蘇鎮江高校為例,說明大學生創業還處在意識萌芽的階段。

大學生就業難是擺在我國面前的突出問題。全國人大十一屆二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設一批投資少、見效快的大學生創業園或創業孵化基地。國外的創業實踐證明,創業是一項涉及全社會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學校、社會等方面共同實施,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完備的創業支持體系,體系構建見圖2。

1宏觀政策保障體系

查看全文

塑造就業力提升就業率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就業力就業率心競爭力

論文摘要:塑造大學生就業力,是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辦學效益,讓大學生謀求人生發展的必由之從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層面提出塑造“就業力”、提升“就業率”的具體路。作者結合工作經驗,措施。

就業力是指一個人能夠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能根據環境變化及時調整自己從而勝任工作、保持工作并實現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能力。大學生就業力,是指大學生通過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開發而獲得的能夠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能力。就畢業生個人而言,就業力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它的基本內容是畢業生個人的持續發展能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自身的專業素質;第二,適應、勝任工作所需要的技術能力;第三,個人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一方面,許多單位感嘆需要人才卻難以找到理想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學生求職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更難,于是出現了就業市場供需之間的鴻溝。造成這種供需矛盾的原因主要有社會因素和畢業生自身因素兩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部分大學生的就業力不強。因此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部門應按照社會對人才實際需求的標準,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努力塑造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促進大學生充分就業,以有效提升高校就業率。筆者結合工作經驗,從大學生就業指導層面提出以下措施。

一、利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有效開發學生就業潛能

學分制使學生擁有更多選擇課程的自由,如果沒有必要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學生將很難明確今后職業發展的方向,導致大學期間的學習目標存在盲目性,使得學習缺乏動力,涉獵知識的結構失衡,適應社會的能力弱化。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有助于尋找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的職業,實現個體與職業的匹配,體現個體價值的最大化。職業生涯規劃應該貫穿大學生活四年:一年級為試探期,應幫助學生了解自我和他人,發展與他人溝通的人際技能,正確認識和處理親情、友情及愛情;二年級為定向期,應該通過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和測評,幫助每一個大學生了解自己的性格、興趣和特長,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初步制定出符合個人發展的職業規劃和努力目標;三年級為沖刺期,通過和學生討論相關的專業出路、行業現狀、職業知識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了解職業環境、職業常識和職業前景,通過用人單位調研、崗位體驗、網絡查詢等方式進行職業探索和實踐,從而為自己在校期間的成長與畢業時的求職就業意向打下基礎;四年級為分化期,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出路都基本有了明確的目標,這時可對前三年的準備做一個總結,檢驗已確立的職業目標是否明確,準備是否充分,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必要的修補,同時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求職技巧和方法,學會制作簡歷,并就面試技巧的細節進行實戰演習。對學生就業心理、社會角色轉換心理進行調適和疏導,幫助畢業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和生涯目標。大學四年全程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大學生不斷地督促挑戰自己,明確大學生活的目標,幫助其從“要我學”轉為“我要學”,不斷挖掘自己的潛力,切實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為將來走人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查看全文

就業期望值立足需要論文

論文摘要:隨著就業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學生擁有了更多的擇業自主權和擇業機會,同時也遇到了更多的困難和挫折。如何正確認識擇業挫折、應對擇業挫折,以良好心態參與社會競爭,克服面臨的挑戰,贏得擇業成功,是社會、學校、大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擇業受挫應對方法

擇業挫折是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使其需要不能得到滿足而產生的一種緊張情緒反應、情緒體驗。對于同樣的擇業挫折情境,不同的擇業認知會產生不同的反應。一般來說,擇業挫折情境越嚴重,所引起的擇業挫折反應也可能越強烈。擇業挫折一般有二種類型:一種類型是擇業時由于知識缺乏、能力缺乏、經驗缺乏、物資缺乏而產生缺乏挫折;另一種類型是由于在擇業過程中所遇到的阻礙而產生的阻礙挫折,這種阻礙可能是物質性的,也可能是觀念性的、社會性的。大學生在擇業時都有可能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如果擇業挫折太頻繁,越過耐受能力而不能正確對待,則有可能會引起擇業心理困惑或障礙。擇業挫折屬正常現象,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會引導大學生對擇業的認知產生創造性的變遷,增長解決問題的能力,尋求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合理就業。

1引起大學生擇業挫折的原因

引起大學生擇業挫折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從客觀因素上來講,首先。大學生就業面臨新的就業形勢。競爭的激烈,大學生在就業時,難免會遇到曲折和艱辛,出現擇業挫折。其次,畢業生政策有著嚴肅性和權威性,如果高校就業指導或政策宣傳不到位,畢業生對政策缺乏了解,這難免在就業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折。再次,受不正之風的影響,往往出現好差學生分配上的“錯位”現象,使得他們自信心動搖,導致價值觀、擇業觀上出現了嬗變,因而不能正確地對待擇業問題。從主觀因素上來講,首先,一個人擇業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固然是自身的知識、能力、素質,但是,當自身條件的限制和需求之間發生沖突時,自然在擇業中受挫。其次,不少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存在認識偏差,就業觀念陳舊,期望值偏高,當理想與現實發生矛盾時,心理困惑,產生消極情緒。再次,擇業動機沖突引起擇業挫折。大學生擇業時不時面臨多個選擇時,“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出現了難以取舍的沖突,即雙趨沖突。有時又面臨兩個不大滿意的用人單位,自己又無法回避,出現“二者必居其一”的心理沖突,即雙避沖突。

2大學生擇業受挫后的影響

查看全文

農民就業研究論文

農民問題是一個關系中國全局的不容忽視的問題。進入21世紀,農民問題中最突出的問題不再是農村土地問題,而是農民的就業問題。它不僅直接影響到農村的發展、農村社會的安定,而且影響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穩定。研究、探討和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政治意義。

農民就業,是我國21世紀的頭號難題。解決農民就業問題,我們面臨著許多重要的不利因素。

從農村內部情況來看。

第一,我國農村耕地少,積聚的人口過多,就業壓力巨大。按照國家統計的勞動年齡人口計算,中國農村勞動力目前的總數是5億多。從農村的實際情況看,18歲以下、60歲以上的人都是要勞動的,如果再把這部分人按"半勞動力"計算的話,那么中國農村勞動力的總數就是6億多。以今天農村生產力的水平,按農業生產資料現有科技含量,現有機械化、現代化水平,我國現有的19.5億畝耕地只需要1億多勞動力就可以解決問題,其余的5億勞動力都需要在農業之外尋找出路。

而且,這個基數還將進一步擴大。一方面,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它必將越來越多地排擠農村勞動力;另一方面,由于小農生產方式的人口規律,無論計劃生育措施有多嚴格,每年都有1500萬低水平的人口再生產來增加農村勞動力的后備力量,這使農民就業雪上加霜。

查看全文

就業市場對大學生就業需求論文

論文關鍵詞:就業市場大學生就業需求

論文摘要:目的為了了解就業市場對畢業大學生就業的需求狀況和相關需求標準,以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學校就業工作。方孩對2005年4月參加西安市綜合人才招聘會的單位進行了就業需求狀況問卷調查。拮果發現單位主要通過人才招聘會的方式招聘畢業生,對學生的精神品質、綜合能力、在校情況等都有較高要求,而且單位建議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主要內容應該為社會實踐能力培訓、面試技巧訓練、教育學生自我定位。枯格學生、學校、單位乃至國家一定要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培養,把就業指導工作落到實處,把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做好。

高校大學生的畢業去向,選擇什么樣的就業單位,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已成為家長、學生、乃至整個社會在內關注的焦點。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家對大學畢業生的分配體制進行改革,計劃經濟時期的計劃分配模式不復存在,國家不再安排學生就業,而是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自主擇業,不包分配的雙向選擇就業模式,在這種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就業模式下,大學生一方面獲得了職業選擇的主動權與選擇權,另一方面失去了就業保障,面臨嚴峻的壓力和挑戰。加之大學人學率的提升,大學教育越來越普及,大量畢業生走向社會,大學生就業市場已成為買方市場而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賣方市場了。因此,大學生就業問題就尤為突出。究竟什么樣的大學生受用人單位青睞?大學生應該具有什么樣的能力和素質?高校、用人單位、政府、大學生自己還存在那些問題?等等一系列問題都值得進一步的探討。我們于2005年4月對西安市人才招聘市場的73家單位進行了人才需求標準調查,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對象與方法

對象:2005年4月參加西安市綜合人才招聘會的71個單位,分別為國家機關6個,學校9個,科研單位5個,國營企業7個,鄉鎮企業5個,私營企業16個,外資企業6個,合資企業6個,其他性質的單位11個。其中46個單位來自于大中型城市。

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人才主要需求調查表進行無記名方式填寫,包括內容:①招聘單位的一般狀況、招聘途經及工資待遇等;②招聘單位對大學生的需求標準,包括一般情況、專業技能、政治面貌、身體素質、在校表現、道德品質、綜合能力等多方面;③招聘單位對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建議。

查看全文

直銷對就業創業影響論文

摘要:起源于美國的直銷,走過了50年的風雨歷程。縱觀世界各國,直銷經濟已經步入快速穩定的發展階段。直銷經濟的發展為個人擇業、創業提供了最好機會,為個人發展提供了理想空間。分析了直銷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剖析了直銷對就業創業的深刻影響,并由此推斷直銷將是二十一世紀就業新趨勢。

關鍵詞:直銷;就業;趨勢

1直銷經濟的發展為國民個人擇業提供了最好機會

總理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指出“中國有13億人口,不管多么小的問題,只要乘以13億,那就成為很大很大的問題;不管多么可觀的財力、物力,只要除以13億,那就成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這是中國領導人任何時候都必須牢記的。直銷是現在的趨勢,是國民個人擇業的最好機會。”

起源于美國的直銷,走過了50年的風雨歷程,縱觀世界各國,直銷經濟已經步入快速穩定發展階段。世界直銷協會公布,2006年全球直銷額達到1091億美元,直銷從業人員達到5848萬人。

查看全文

職業訓練就業導向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目前就業市場存在的問題;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步驟;以職業訓練為背景、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教學模式的優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大學生就業困難使得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認識到實踐教學環節在整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人荒”嚴重,無人可用、新員工培訓費用高昂、與實踐對接慢,找工作困難、對自己的職業能力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與用人單位結合,找出用人單位對本專業人才能力的需求點、建立基于崗位需求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崗位能力定量化評價指標體系為依據對學生進行針對訓練、實踐教學目標化和可考核化、實踐教學目標與用人單位需求一體化、實踐教學與學生就業結合化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大學教育中實踐教學環節是課堂理論轉化為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主要環節,實踐教學也已經越來越被各個高校所重視。本文從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兩個方面入手,詳細分析了目前就業市場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職業訓練為背景,“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教學模式”,并對這種教學模式的具體操作步驟和其優勢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分析。

大學生就業困難使得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認識到實踐教學環節在整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但單純增加課時的做法并不理想,要想讓實踐教學有機地把學校教學和促進就業聯系起來,就要從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出發,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對學生進行實際訓練。

一、目前就業市場存在的問題

從用人單位方面看:

1.“人荒”嚴重,無人可用。在與用人單位的接觸中,發現很多單位實際是處在“人荒”之中。員工身兼數職,疲勞工作,但是用人單位卻很少用應屆畢業生,他們常參加各種招聘會,但是卻很難找到合適的、能馬上頂崗的新員工。

查看全文

強化就業再就業功能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提高失業保險制度的立法層次,健全失業保險法律體系;謹慎的擴大失業保險制度的覆蓋面;強化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功能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國的失業保險制度缺乏最高層次的立法、適用對象擴大到鄉鎮企業及城市的合同制農民工、將失業保險的適用范圍擴充到鄉鎮企業及城市的農民勞務、考慮大學生的失業保險問題、失業保險制度應該包括生活保障和促進就業兩個方面、加強職業培訓、加強再就業培訓針對性,提高再就業培訓效果、加大基金對再就業的傾斜、加大失業保險基金對再就業的支出比例、失業保險金的發放與再就業相聯系等,具體請詳見。

一、提高失業保險制度的立法層次,健全失業保險法律體系

目前我國失業保險的法律依據主要為1999年國務院頒布的《失業保險條例》。《條例》只是一個行政法規,而立法層次直接決定制度的束力。由于我國的失業保險制度缺乏最高層次的立法,一方面,導致失業保險基金的收繳困難。據1998年下半年的統計,全國企業拖欠保險費總額達365億元;另一方面,導致各種挪用、擠占、截流社會保險基金的行為層出不窮。從影響失業保險基金的收支,妨礙失業保險基金用于就業促進方面的支出。因此,應該借鑒國外的經驗,制度的實施需要立法層次的保證,這也是我國失業保險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基礎。

二、謹慎的擴大失業保險制度的覆蓋面

(一)適用對象擴大到鄉鎮企業及城市的合同制農民工。目前我國失業保險主要限于城鎮勞動者,而不包括鄉鎮勞動者和城市農民勞務者。考慮到失業保險的本質特征--普遍性,從理論上講,所有的有勞動能力且愿意就業的勞動者均應包含在失業保險的保障范圍之內。失業保險的對象應包括各種勞動者。

鑒于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之時,尤其是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以及城鄉勞動力的流動,在制訂失業保險條例實施細則或修改條例時,應適當擴大失業保險的適用對象,將失業保險的適用范圍擴充到鄉鎮企業及城市的農民勞務,應該允許在城市從事較固定工作的外來務工人員,按屬地原則加入失業保險。

查看全文

失業保險促進就業論文

一、采用"失業保險+失業救濟"銜接型的復式保障結構模式

這種模式規定如果失業者在規定的失業保險金給付期間仍未找到工作,則在接受勞工局對其本人及家庭的例行調查并被確認后,再經過規定的過渡期開始領取失業救濟金。失業救濟金的待遇水平要比失業保險金的給付水平低,但比社會救濟金略高,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失業者的再就業。

二、激勵就業

它是通過失業保險待遇與再就業掛鉤的辦法,激勵失業者盡快就業。具體措施:(1)拉大保險待遇的差距。根據失業期長短,失業期越短給付額就越高。如阿根廷規定,失業四個月以內可獲相當于原工資收入100%的失業保險金,而失業期超過四個月便逐月降低給付,直到降至60%。(2)提前就業可獲就業補助。在享受失業保險給付的法定期限內,失業者如提前找到工作便可得到一部分尚未支付的保險金。如在日本,失業者只要在給付期還剩一半以上的時間內找到可持續一年以上的工作,便可領取30~120天的失業保險金作為就業補助。(3)愿意從事簡單工作可獲工資補貼。為促進就業,不少歐洲國家的失業保險機構對于愿意從事比自己能力低下的工作的失業者均給予一定的工資補貼。

三、抑制解雇

通過失業保險制度,抑制企業的解雇行為,從而既減輕失業保險的負擔,又達到促進就業的目的。日本、韓國和美國在這方面進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在日本,失業保險機構從穩定就業出發,對某些企業予以資助。例如,資助不景氣而被迫縮小經營規模的企業,力爭企業在不裁員或少裁員的情況下,內部消化過剩人員;資助留用、吸納高齡和殘疾勞動者的企業,避免這些就業弱者失業;資助一些條件差的企業,幫助其改善就業環境,減少離職、跳槽等情況的發生。在韓國,失業保險機構也實行了類似措施,例如,對那些雖面臨經營困難但不解雇勞動者的企業,提供相當于這些勞動者停產工資50%的資助;對企業為職工內部轉崗培訓所需設施提供長期低息貸款等,使轉崗職工能在企業內部重新上崗;對雇用55歲以上勞動者占所有勞動者比例達6%以上的企業,每人每年支付36萬韓元的雇用補貼。在美國,則是以浮動失業保險費率的做法,鼓勵企業盡量保留雇員和限制企業的解雇行為。雖然聯邦政府規定失業保險費費率為應稅工資總額的5.4%,但美國大多數州的企業都是按各自的就業穩定記錄交費,這在美國被稱為"經驗定額法",既根據企業以前支付雇員的失業保險費所需費用來計算現在應付保險費。目前,美國還有少數州實行根據企業解雇人數來決定企業失業保險費率的辦法,企業解雇的人越多,企業繳納的保險費率越高,最高可達職工工資的10.5%。

查看全文

畢業生就業市場特點論文

論文關鍵詞:畢業生就業;信息經濟學;動態博弈;貝葉斯均衡

論文摘要:論文基于信息經濟學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理論中的信號博弈和貝葉斯均衡原理,分析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博弈過程。

一、前言

1996年詹姆士·莫里斯和威廉姆·維克瑞,2001年喬治·阿克爾洛夫、邁克爾·斯賓塞和約瑟夫·斯蒂格里茨因為對信息經濟學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獎,激起不少學者進一步關注信息經濟學的興趣,但是因為很多人不太了解信息經濟學的內涵,而視其為高深莫測的理論。其實信息經濟學原理非常簡單,只要我們肯做有心人,善于用所學知識分析身邊事情就會發現信息經濟學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就像筆者所在的高校,許多事情和現象,比如招生、教學、評職稱、就業等均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這些事情都可以用信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進行分析。

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是一個廣闊且發育較成熟的市場。這個市場為了迎合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獲取充分信息的需要,通常要制定各種政策、規章并通過提高交易成本來減少和消除彼此的信息不對稱。本文用博弈論(gametheory)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進行博弈分析。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候的決策以及這種決策的均衡問題。也就是說,當一個主體,比如說一個人或一個企業的選擇受到其他人、其他企業選擇的影響,而且反過來影響到其他人、其他企業選擇的決策問題和均衡問題。這里的主體可以是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也可以是一個機構或者群體,如本文涉及到的高校畢業生、接收單位。

根據博弈論中局中人的概念,即博弈過程中能夠獨立決策、獨立承擔責任的個人或者組織,設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博弈中。有兩個局中人:高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本文在研究中用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分析高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博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