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問題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1 13:38: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就業問題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就業問題論文

篇1

論文摘要:文章簡要評析了在美國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農民工就業形勢所受到的影響。肯定了目前政府所取得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從農民工技能水平、職業中介機構服務水平等諸多就業影響因素角度,提出了農民工就業難題解決的創新性建議。

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在我國沿海地區的出口導向型企業,部分出現了農民工的就業難題,按農業部統計,約有2000萬人失去工作崗位,提前返鄉。

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已采取了減輕企業負擔、加大返鄉農民工培訓力度、強化就業中介服務等系列措施穩定就業局勢。

從勞動經濟學觀點看,這些措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好的,但應該看到,由于牽涉到的農民工群體人數眾多,地域廣大,又由于戶籍政策的靈活性欠缺,中央和地方財權事權不一等問題,在實際運轉中一些措施可能存在執行的偏差。

本文意圖在這些措施基礎上,提出進一步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的政策設想。

一、農民工就業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外出就業的農民工已超過1.3億人。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來,受各種因素綜合影響,部分城市、特別是沿海地區的一些企業經營出現困難,對農民工就業造成影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08年年底進行的“就業情況快速調查”監測分析稱,考慮到部分返鄉農民工暫時失去工作,加上農村部分新成長勞動力,節后需要新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在2000萬人以上。

但根據走訪調研,目前相當多的企業仍然有招工計劃,不同的是崗位數量、招聘需求有所變化,主要表現在:

1.相當多的企業由于生產計劃縮減,空港數量有所減少,招聘時間略有延后。但一些企業由于技術改造和創新所需,追加了一些新崗位的招聘需求。

2.企業對新錄員工的文化和技能水平要求提升。按照人保部的調研結果看,企業對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中級工以上技能的比重,在歷年持續提高的基礎上,又分別上升了2個百分點和2.6個百分點。

綜合上述情況可知,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內,城市企業對農民工的用工數量整體有所下降,招工時間推后,技能要求提高。

因此,農民工就業供求矛盾在一段時期內將比較突出,引導有序流動就業和就地就近安排就業的任務繁重。

二、農民工就業的影響因素

要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問題,不能不系統梳理農民工的就業影響因素。影響農民工就業的相關因素大致如下:

(一)行業及企業外貿關聯度及應對危機的能力

一般來說,一個行業或企業與出口外貿關聯度越大,受到的沖擊就越大。又因為這些企業多屬于來料加工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位于整個產業鏈的末端,故而在這些企業中工作大量農民工群體,首當其沖地受到危機沖擊。而在這些企業中,中小型企業受沖擊程度最大。

但即便在這些企業中,對就業的吸納能力也有區別。一些企業在危機中及時調整對策,推出了產業升級戰略,努力往產業鏈的上端靠攏,這就為其下一步解決就業問題,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另有一些企業以退為進,暫時捂緊荷包,縮減薪酬等開支,和員工一起過苦日子。等到外商有新的訂單調整,立即“反撲”,重新開工,這也是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的希望所在。

(二)區域經濟對就業的吸納能力

整體看,越是區域經濟活力比較強,發展潛力比較大的地方,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就越強。眾所周知,在此次危機中,由于對外開放程度高,沿海比內地受沖擊程度嚴重,在訂單減少、推遲或接不到訂單的情況,企業開工不足或部分企業倒閉,帶來了企業減員或崗位消失問題,使得在這些地區從業的農民工不得不提前返鄉。

而農民工返回的家鄉多是重慶、成都、河南等內地城市。根據筆者觀察,在成都重慶這兩個城鄉統籌綜合改革試驗區,由于經濟體制改革活力釋放,這些地區對于返鄉農民工的安置和扶持力度更好,也有可能有更多的就業崗位給予返鄉農民工就近安置。下一步,需要對這些地方解決就業問題,進行更進一步的政策扶持。

(三)農民工自身文化技能水平

根據前述有關部門對勞動力需求狀況的分析看,目前對高中以上學歷,中級以上技工的農民工需求比重在增加。這與目前正在推進的產業結構升級,對人才技能要求提升有關,也與勞動力市場更激烈的競爭有直接關聯。

(四)政府及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的就業服務水平

由于長期以來,政府及社會中介人才機構中介服務,諸如就業培訓、職業介紹、供需見面會等,多聚焦于本地本市居民,或者有大學以上學歷者,所以,大量高中以下學歷的外籍農民工群體,其就業指導問題一直被忽略。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政府在戶籍制度上給予更靈活的處理,并出臺對社會中介機構或人事企業,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的激勵措施。

三、現有就業對策分析

基于上述就業影響因素分析,可以看到,當前推出的一系列就業解決對策,在取得很大成績的同時,存在以下幾方面局限:

(一)產業升級通盤考慮不足

由上述分析可知,就業的影響因素與宏觀產業經濟環境、區域經濟活力密切相關,也與企業規模有所關聯。

但當前國家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投資,還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民生投資比重較少;在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中,除物流業規劃中,這些投資多集中在國有企業,對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考慮較少。相應地,支持他們進行科研創新和產業升級的資金自然就少。

由此,一些原本就困難的中小企業在外需縮減,產能減少,內部用工成本依然不減的壓力下,很難盡快走出困境。

盡管目前包括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有關部門已經及時安排了200億技改專項資金,擬通過中央財政貼息方式,并帶動地方政府資金投入,一年撬動4000多億的技術改造項目。但整體效果還有待觀察,力度有待加強。

(二)培訓的瞄準性差

由于文化技能水平對農民工“再就業”的影響因素明顯,目前的多項中央和地方政策,都將加大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水平,把其放在突出位置。

但由于現行就業失業率統計口徑,只統計城鎮戶籍人員,對于大量非本地戶籍的外來農民工并未涵蓋其中。盡管當前各地也緊急部署了對這些農民工的就業監測,但由于這些農民工多地往返流動的特點,統計難度很大,對部分人群的掌握并不全面,因而培訓目標人群的確定就比較難。這也是當前眾多勞動力輸入大省普遍存在的難題。

而在中西部等勞動力輸出大省,雖然比較容易統計出返鄉農民工數量,但囿于財政經費不足等原因,就地對農民工的培訓也不現實,并且在培訓后,與企業需求對接方面,也會存在一定問題。

(三)發動社會力量不夠

目前,有關部門密集推出了關愛農民工就業的多項行動,其中作為值得嘉許,但在廣泛發動各種民間力量,包括企業、媒體等一起來解決農民工的就業難題上,還有待加強。

由于涉及的就業人群龐大,單靠政府下屬的各地人才中介機構,提供所有的人才中介服務,并不現實,下一步需要在激勵社會力量參與解決就業問題上下工夫,這當中就包括各種民間培訓機構、各行業中小企業,及時提供信息的各種媒體。

但發動社會力量的同時,需要注意嚴格對社會職介機構的監管,嚴懲非法職介公司“黑中介”等非法行為。四、進一步就業政策探討

(一)就業與產業升級、企業創新相結合

筆者建議集合各區域經濟特色及企業需求,由當地宏觀管理部門——如發展改革委員會等部門牽頭,聯合工商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知識產權局等,對各地現有產業及企業進行梳理,盡快明確政府鼓勵發展的新興行業領域,并對這些行業所需崗位信息細化梳理,及時推出對應的員工技能提高課程,從宏觀上改善農民工技能素質結構。

在農民工就業問題解決上,救活企業特別重要。只有政府或社會資金及時給企業輸血,企業復活了,才有新崗位可用,人才供需市場才會繁榮。

筆者建議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協調,給予企業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的專項補貼,補貼額度建議與其解決就業的人數、工資水平等直接掛鉤,對于不裁員者給予獎勵。

對于在困難時期進行技術創新和崗位改造的企業,給予一定額度的財政資金支持。

(二)創新培訓費用機制

由國家有關部門主導,在勞動力輸出大省與勞動力輸入大省之間建立合作機制,及時共享農民工供需信息,并將崗前培訓和企業需求結合起來,及時調整培訓內容,以適應企業需要。

由于培訓必然涉及經費,靠沿海地區幾個勞動力輸入大省,來解決眾多非本地農民工的培訓問題,顯然不現實;同時,勞動力輸出大省在培訓方面也很乏力,這些省份多是財政困難大省,單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或單靠地方財政都不現實。因而,筆者建議將大量結余沉淀在勞動力輸入大省的養老保險金等利用起來。

長期以來,由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地區分割,農民工在離開一個就業城市轉出社會保險關系時,對于自己的養老保險部分只能推出個人繳費那部分,企業繳費部分作為養老統籌基金,則沉淀在當地政府社保部門。

筆者建議將將這部分養老統籌基金,按照一定比例統一轉入勞動力輸出省份的社保機構,由這些社保機構統一組織,對于大量返鄉農民工進行集體就業培訓。一旦勞動力輸入大省經濟回暖,企業重新招工,就及時將農民工輸送過去,由此既避開了培訓方面戶籍的樊籬,又減輕了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口資源負擔,避免農民工盲目找工作的低效。

(三)健全人才中介服務平臺

建議各地進一步健全勞動力中介服務機構信息披露機制,形成企業與當地就業服務機構信息的強制報送,將崗位需求信息統一梳理至各區縣就業服務機構,并及時,供擇業農民工參考。

對于資金缺乏的中小企業或私營個體企業,要統一由政府出資搭建臨時性的招聘平臺,供供需雙方雙向選擇。

此外,還可以通過媒體愛心熱線,為提供崗位信息的信息人,給予物質獎勵。

(四)打破戶籍樊籬

在就業服務和就業扶持等政策上,應當把政策對象擴大到城鄉所有需要就業對象,形成一體化的城鄉就業政策,消除對農村勞動力的政策歧視。

筆者建議將農村勞動者納入了小額擔保貸款、就業援助、職業培訓和技能鑒定等就業政策范圍,改善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環境,建立了城鄉平等就業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

參考文獻

[1]蔡昉,王德文.化解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就業沖擊[R].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工作論文

[2]申劍麗.200億中央技改資金或將撬動4000億項目[N].21世紀經濟報道,2009-03-24(6).

篇2

以下為查字典為您編輯的:“經濟學理論借鑒西方經濟學就業理論探析我國就業問題”,敬請關注!!

經濟學理論借鑒西方經濟學就業理論探析我國就業問題

以上就是我們為您準備的“經濟學理論借鑒西方經濟學就業理論探析我國就業問題”,更多內容請點擊查字典論文頻道。

篇3

論文摘要: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就業是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本文通過對中等職業學校就業指導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了具體建議和對策。

職業教育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對于一個中等職業學校來說其畢業生被社會認可的程度、對人才市場份額的占有量以及畢業生就業的質量已成為衡量一個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學校吸引生源、擴大規模、謀求發展的重要基礎。所以,近年來,各中等職業學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把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職業崗位需要的高索質的技能型人才作為職業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探索就業指導工作的新途徑,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就業模式,開拓就業市場,不斷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使畢業生就業工作出現了可喜的局面據有關資料統計,我省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已達到了95.23%,有效地促進了我省的職業教育乃至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畢業生就業工作在全國已處領先地位,并受到了國家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和表揚。然而,在突出的成績面前,我們還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和問題。作為中等職業教育工作者,我們要認真分析,冷靜思考。研究對策,不斷改善中等職業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

一、當前中等職業學校就業指導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對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就業和招牛是中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兩個關鍵環節,在狠抓招生工作的同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中等職業學校的就業工作。始終不渝地抓緊、抓好這項工作。因為就業是職業教育的目標指向和永恒主題。但是,在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就業工作的重要性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存在著就業機構、人員、場所、經費落實不到位的現象,另外,有些學校盡管就業機構健全,但與招生工作相比,就業工作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還遠遠不夠,存在著重“進口”輕“出口”的現象。

(二)缺乏完善的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就業機制

近年來,中等職業學校對畢業生就業工作進行了積極探索,為畢業生就業搭建各種平臺,盡可能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如建立就業信息服務網絡和畢業生就業市場,開展就業指導與咨詢。加強畢業生跟蹤服務等等但從社會經濟發展及畢業生就業的要求來看還存在著薄弱環節和問胚。一是缺乏全過程和全方位的就業指導服務。有些學校由于對就業指導工作的系統性缺乏正確的認識,所以把就業指導工作視為是學生畢業前的一項工作。不能較早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成才觀。二是專業的就業指導和職業咨詢隊伍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的就業指導師和職業咨詢師還很少,一般是由就業機構的管理人員和做學生管理的人員來擔任,因此,就業指導和職業咨詢的內容目前僅限于就業技巧的傳授和就業政策的宣講,對畢業生就業幫助不大。三是缺乏有效的就業培訓。許多中等職業學校開展的就業培訓內容很少,一般主要搞對口升學培訓和就業技巧培訓,而職業資格培訓、出國培訓等則很少開展。從而造成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不強,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三)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有待進一步調整在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目標的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教學內容及專業的設置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的矛盾越來越顯現出來。學校由于專業設置及教學內容的不合理,結果無法培養出“適銷對路”的中等技術人才,從而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同樣,職業教育現行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所要求的內容也不完全一致。對于每個中職學生來說,在經過幾年的學習后,如果不參加專門的職業資格培訓,依然不能獲得職業資格證書,也就無法順利地實現就業。

二、建議及對繁

(一)提高認識,進一步增強做好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總理在最近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強捌.民經濟的各行各業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學家、工程師和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因此要不斷提高城鄉勞動力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國民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高技能和高素質勞動者,只有通過發展職業教育才能實現,由此可見。職業教育擔復著重要的歷史使命。然而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就必須做好中等職業學校的就業工作,因為它是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對于學校來說,只有“出口”暢,才能“進El”旺,衡量一個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質量的好壞主要看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就業工作決定著中等職業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只有把就業工作擺到突出位置,學校才能談得上擴招和發展。因此。中等職業學校必須摒棄“重招生,抓教學,輕就業”的思想,站在促進就業和再就業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站在辦好讓人們滿意的職業教育的高度,深刻認識中等職業學校就業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始終堅持并切實把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抓緊抓好。

(二)健全就業機制。進一步完善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

一是要建立高效的就業指導工作機構。學校要確保就業機構、人員、場所、經費的落實,發揮該機構為全校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與咨詢、建立與管理就業信息中心、組織與領導就業指導與咨詢隊伍、開展職業培訓等工作的權威作用,不斷改善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二是完善全過程和全方位的就業指導服務工作體系。發達國家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就業指導與咨詢.不僅僅是畢業生的工作而且是貫穿于職業教育整個過程的系統工作。即從學生入校到畢業的不同階段,開展內容不同、方法各異的職業指導,以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設計,完善綜合素質,提高擇業技巧與能力。比如:一年級主要幫助學生完成各自的職業生涯設計。二年級主要搞綜合素質教育和就業能力、技巧的教育。三年級指導學生進行職業實踐。幫助學生完成求職擇業過程。全方位就業咨詢的重點是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幫助學生進行富有個性特色的職業生涯設計,克服學生因性格、心理、素質、能力等方面的缺陷給職業設計或擇業過程帶來的不利影響。三是中等職業學校應逐步建立起專業的就業指導和職業咨詢隊伍。在發達國家,就業指導和職業咨詢已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而我國這項工作起步較晚,學校的就業管理人員僅在有限的范圍內開展工作,指導與咨詢工作與畢業生的需求反差較大,同時與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也不相適應。因此,就業指導和職業咨詢隊伍的建設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應立足于現實。充分利用校內外現有的人力資源條件,按照專業學科隊伍的建設模式逐步實現由專門化到專業化建設的目標。首先,要從現有的教學管理工作隊伍中挑選一批綜合素質高,責任心強。且涵蓋心理學、法學、管理學等學科的專業人員。組成從事就業指導與咨詢工作的專門隊伍。其次,要給這些人員提供必要的進修、培訓機會。使他們的業務素質不斷提高三是讓這些人擔任就業指導課。使這支隊伍得到充分的教學實踐鍛煉。這樣·通過理論研究與培訓、教學與咨詢實踐。最終使這支隊伍真正成為就業指導和咨詢的專業化的隊伍四是中等職業學校要加強有’效的就業培訓。通常情況下。人們所理解的畢業生就、是指畢業生實實在在地落實工作單位,而實際上在統計畢業生就業狀況時。除上述情況外。還要包括畢業生進一步學習深造、出國學習與就業、畢業生自主創業等方面的內容。如果說完善就業服務體系能夠部分解決畢業生落實就業單位的話,那么提高畢業生就業率、改善畢業生就業狀況就需要靠就業培訓來完成。因為,就業培訓是旨在改善畢業生職業素質,增加畢業生的職業適應性,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與質量的教育活動。它包括1.技巧培訓,主要有人際關系、擇業技巧等方面內容。2.崗前培訓,即針對某一職業或某一行業的崗前教育。3.職業資格培訓,包括律師、醫療衛生、會計等資格培訓。4.升學培訓,如對口升學培訓等。5.出國培訓,通過進行有效的就業培訓。可以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減輕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從而達到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的目的。

篇4

關鍵詞:商譽價值,計量方法,會計處理,問題研究

商譽是企業自身經營形成的結果,作為企業整體價值的構成部分而不能單獨存在。對于商譽會計研究是財務會計比較熱烈、前沿的話題,理論界分歧較大,目前在許多方面尚未形成統一意見。本文對商譽以下幾個熱點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個人見解,供大家批評指正。

一、商譽本質的理解

關于商譽性質問題,會計理論界的分歧較大。美國著名會計學家亨德里克森(ES.Hendriksen)在其所著的《會計理論》一書中,從會計的角度對商譽的性質作了以下三種解釋,稱作商譽的“三元理論”:(一)對企業好感的價值;(二)超額收益價值;(三)總計價賬戶論。筆者認為,企業整體資產包括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商譽是企業整體價值的一部分,不能獨立脫離企業有形資產而單獨存在。因此商譽價值必然依附于企業整體資產,當收購價格高于合并中取得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時,商譽表現為資產形態,否則為負商譽即負債。因此,現行會計理論把商譽當作無形資產認識是不夠全面的,即商譽本身存在正商譽和負商譽的問題。從理論講上企業整體資產價值應取決于企業未來盈利水平,商譽作為企業價值構成部分,其價值內在原因與企業經營的結果分不開,外在表現為企業整體資產收購價值與凈資產公允價值之差,因此不能確切地說商譽一定就是正值即是資產。當然,大多數情況下商譽表現為正值,因此人們往往將其定義為無形資產或者超額收益價值以及對企業好感的價值等,將其負面影響則未予考慮。其實,現實中企業商譽負值的現象并不少見。如企業經營不善、管理混亂或者瀕臨破產的情況下,收購企業以低于被收購企業的凈資產收購時,對于被收購企業來講,其商譽自然就是負值。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會計處理都從收購方考慮,將其計量為收購方的利潤。因此,對商譽的理解不應局限于無形資產或者超額收益價值的認識,事實上,企業既可能有正商譽也會有負商譽,我們既然能把正商譽當作無形資產來認識,又何妨不能把負商譽當作無形負債來認識呢,當然,每一次新的認識或者跨越、突破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更需要的是膽識,正商譽對企業而言,確實是一種無形資產,有可能為企業帶來超額收益,負商譽對企業而言,則產生巨大的破壞力。例如:我國國企改革也就是體制轉變過程,就是將低下變高效、落后變先進、松散變規范的過程,通過建立起完善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使資源得到有效配置,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促進國有經濟壯大與發展,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其目的也是將企業的負商譽轉化正商譽過程。因此對商譽的理解,我們傾向于總計價賬戶論來理解商譽的性質,但與總計價賬戶論所不同是,商譽有正商譽和負商譽,正商譽表現為無形資產,負商譽目前理論界尚未統一認識,應該可以理解為無形負債,因此將商譽作為資產計量具有不確定性。毫無疑問,如果必須對商譽進行重新定義的話,商譽則是企業自身經營形成的,能給企業帶來超額的利潤或者損失的無形資產或者無形負債,與傳統的商譽概念比較,該定義與現實更為符合、貼切。

二、商譽價值的認識

商譽作為企業整體價值的一部分,即可能形成無形資產,也可能形成無形負債。其價值外部表現形式為企業收購價格與凈資產公允價值之差,而內在因素是企業自身經營形成的結果。根據資產、負債的定義,決定資產、負債的價值取決于未來的經濟利益和損失,因此,資產、負債的價值不是以企業現有的資產為基礎,也不認可投入成本,決定資產、負債價值取決于未來持續的現金流入、流出。根據資產、負債的這一特性,其計量模式就是現值,因為只有現值最恰當地反映未來經濟利益和損失,而現值體現出價值屬性是在用價值。因此商譽也不例外,從理論上講商譽應該用現值計量其在用價值。公允價值理論認為,公平、合理的市場價格是公允、有效的,因此公允價值體現是資產、負債的交換價值,而商譽交換價值來源于企業收購價值與凈資產的公允價值之差。因此對商譽價值認識應具有以下特點:首先,商譽與一般商品一樣應該具有交換價值與在用價值。商譽作為企業整體價值的一部分,其價值外在表現形式取決與企業收購價值與凈資產公允價值之差,其內在價值來源于企業自身經營的結果。包括:企業文化、人力資源、經營方式、管理制度、銷售渠道、品牌、激勵機制、殼資源等綜合因素。由于商譽價值計量往往取決企業整體資產收購價格,而收購價格則受競爭程度、買家與賣家的談判能力、經濟宏觀因素、買家的特殊需求、不公平交易等因素影響,因此收購價格不能完全反映其內在價值,即收購價值既可能高于內在價值也可能低于內在價值。公平的收購價格是企業整體資產價值的交換價值體現,它不同與采用現值計量的在用價值,在用價值表現是未來的經濟利益即商譽的內在價值。因此,商譽價值具有內在價值即在用價值和外在價值即交換價值的二種價值特性;其次,在計量商譽價值時,我們必然面臨選擇計量商譽何種價值屬性的問題,即商譽計量必須與反映會計主體資產價值屬性保持一致。如若反映企業整體資產的交換價值,那么商譽應計量其市場價格,如若反映企業主體的在用價值,則計量商譽的現值;最后,商譽價值不應體現為超額盈利能力。我們可以通過對企業并購動機、收購價格、超額盈利能力不確定性等方面剖析,可以得出.超額盈利能力論不能反映商譽本質特征的結論。

1.并購動機。目前人們已經提出許多理論來解釋為什么并購活動會發生,其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是效率理論。它認為,通過并購可獲得財務協同、經營協同、規模經濟效應等,并能實現多樣化經營戰略,分散風險。因此,并購的發生很少是因為被收購企業具有較高的商譽。但是在并購中收購價格超過被收購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的現象卻極為普遍,收購企業支付的超過被收購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價款,必然是用于支付被收購企業的商譽。事實上,在實務中有很多經營不善甚至惡化的企業,在并購中也能以高于其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價格出售,而這些企業或許根本不存在超額盈利能力,因此以超額盈利能力觀點理解這些被收購企業應該沒有商譽,而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因此,我們認為,超額盈利能力的觀點不能解釋上述收購動機,其理論缺乏依據。

2.收購價格。從理論上講,收購價格應是被收購企業未來預期現金流量的現值。但在實務中,收購價格受到市場供求關系、交易雙方的談判技巧等因素的影響,往往偏離被收購企業的內在價值,如果企業的超額盈利能力未發生變化,則商譽價值保持不變,但如果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話,通過收購價格“倒軋”出的商譽在不同時點、不同對手之間會產生不同的價格,對此,超額盈利能力的觀點無法給以解釋。

3.超額盈利能力的不確定性。自從本世紀90年代以來,并購溢價越漲越高,有時達到驚人的地步,但事實證明高溢價收購未必會給企業帶來超額盈利能力。據統計,并購后的收購企業能從商譽中獲取超額盈利能力的,只有30%左右。將這種“未必可能”的超額盈利給予確認,有悖于謹慎原則,這種高額的并購溢價不是企業未來超額盈利的結果,因此商譽價值來源于超額盈利能力觀點與客觀現實不符。

三、商譽價值的計量

現行商譽計量有三種方法,(一)收益資本化法。它是將企業未來可賺取的“超額收益”按照一定的貼現率折現,以其現值總和確認為商譽的價值,其計算公式為:商譽=(企業年預期收益-行業年平均收益率×企業可辨認凈資產總額)÷貼現率,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它僅僅將“超額收益”量化,其結果不受買賣雙方談判能力的影響;其缺點1.在于缺乏可驗證性,且計量結果會由于人為地調整貼現率而不準確,2.商譽價值如果不能表現為資產的話,則超額收益量化缺乏依據;3企業的預期收益不是固態的,那么商譽價值也隨企業經營發生變化,則收益資本化法計算出商譽價值不具有真實性。(二)收益現值法。這種觀點認為商譽是潛在超額利潤或者損失的價值。具體計量時,通過對企業超額利潤或者損失的量化從而對商譽進行估值。在這里確定企業的超額利潤或者損失是關鍵。計算商譽價值是按未來超額利潤或者損失折算為現值來確定商譽的價值。其計算公式為:商譽價值=每年的超額利潤或者損失×年金現值系數。(三)、總體評價法。計算公式:商譽價值=購受企業投資成本-被并企業凈資產的公允價值。它是將企業凈資產的收買價與其公允價值總和之間的差額作為企業商譽的價值,而這種差額的大小主要取決于交易雙方的談判結果,其計算公式為商譽=企業轉買價格-賬面評估凈資產的公允價值總和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操作較簡單,且能合理體現不同利益集團對企業整體價值的專業判斷,因而具有可驗證性和公平性。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方法計量商譽與企業現[資料來源于貴州學習網]金流量密切相關;其缺點在于收買價格不僅取決于企業的內在價值,而且取決于買賣雙方的談判能力及其投資動機的不同。如果買賣雙方地位不均等,那么通過收買價格倒軋出的商譽,就必然含有非商譽的因素,從而不能體現客觀與公平原則。對此,我們認為,(一)、對于商譽計量應該與商譽的價值屬性保持一致。商譽價值屬性決定于商譽計量方法,不同的商譽計量方法體現商譽不同價值屬性,不同的商譽價值屬性體現的價值量是不同的。因此,在商譽價值計量方法使用應根據反映會計主體的價值屬性進行確定。如若反映企業整體資產的公允價值時,商譽應該采用總體評價法計量商譽的交換價值,而不能采用收益現值法,因為二者計量方法體現的價值屬性不同,不同的價值屬性不具有可加性、可比性,表現在價值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同樣,如若反映企業資產的在用價值,那么就應該用現值計量,而不能用公允價值代替現值,表現計量方法使用上,商譽計量應該采用收益現值法而不是總體評價法;(二)、收益資本化法計量商譽價值缺乏理論基礎。1.該方法無法體現商譽的價值屬性。計量方法與價值屬性之間存在一致性、相關性,計量方法是外在的,而屬性是本質的,計量方法應該體現價值屬性。采用收益資本化法計量商譽價值是何種價值屬性,收益資本化理論未給以明確解釋;2.收益資本化理論依據在于,收益是有資本產生的,因此收益與資本價值之間必然存在正向關系,因此當商譽作為資產時,必然表現為是一種超額收益價值,如果收益與資本價值發生不對稱時或者未發生正向變化時,收益資本化理論缺乏依據,換而言之,企業如果沒有超額收益價值則沒有商譽的觀點,與客觀情況不符;3.企業的預期收益不是固態的,商譽價值也隨企業經營發生變化,那末計量商譽價值時人為規定貼現率,不斷不夠準確、缺乏可驗性,甚至其計量方法的可行性、科學性,價值信息的真實性都值得懷疑,因此在計量商譽價值時,不宜采用收益資本化方法。

四、商譽價值的會計處理

目前國際上有以下幾種方法:1、將商譽確認為一項資產,并在有用年限內有規則地加以攤銷、沖減各期的利潤。如美國規定,商譽的攤銷年限最長不超過40年,我國規定:商譽的攤銷不得超過10年。其理由是:商譽所代表的,是可望取得未來收而發生的支出,按照配比原則,商譽必須攤銷;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同行業的競爭,商譽不可能永遠存在,所以應分期攤銷;每年的超額利潤沒有減少,并不表示商譽的價值沒有減少,因為其有效年限確實減少了,商譽的價值總有一天會消失。2、商譽作為一項永久性資產。其理由是,購買商譽是為了將來的超額利潤,只要仍超額利潤存在,商譽即存在,所以,不應該攤銷。就時間因素而言,反面有所增加,予以攤銷不符合實際。在企業衰落時期,獲利減少,商譽日衰,價值日漸減少,此時予以攤銷,似更合理;在商譽的存續期內,企業采用一定方式,支付各種代價,以維護商譽價值,這些支出均作為當期費用處理,如再對商譽進行攤銷,勢必造成雙重負擔。盡管這一處理方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實務中采用此法的尚屬罕見。3、商譽在購買企業收購被并企業時,即調整當期的股東權益(盈余公積或資本公積)理由是:商譽不能單獨變現,其使用無法確定,從而任何攤銷方法均顯主觀臆斷,既然自創的商譽不予確認入賬,在購買企業時產生的商譽也不宜確認。英國目前雖采用此法,但已有改變為確認一項資產的傾向。我們認為,如果商譽能滿足資產的確認標準,那么就應該作為一項資產加以確認,如果剛剛確認就對其進行沖銷,這種做法是很難解釋的。對于永久保留,也沒有充分的理由。商譽雖然不像其他有形資產那樣,存在必然的損耗,但是也不意味著他的價值能夠永久保留,事實上,商譽的價值會經常性的發生變化。但是同樣的,對所有的商譽采用相同標準,在一定期限內按直線法攤銷也同樣過于武斷。并不是所有的商譽都會減值,甚至會出現升值,因此人為規定的期限內對商譽采用直線法攤銷并不能反映其價值,因而也就不能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因此,應該采取逐年重估的辦法克服這一缺陷,通過對企業商譽的逐年重估來確定企業商譽的升值與減值測試,決定計提的減值損失和升值盈余,否則不能客觀、真實反映商譽的價值。

五、結語

商譽是企業自身經營形成的結果,不能獨立于企業其他資產而單獨存在,因此商譽是企業整體價值的構成部分,其價值必須予以計量。商譽有正商譽和負商譽。正商譽形成企業無形資產,給企業帶來超額收益價值,負商譽對企業來講,則形成無形負債,對企業經營生產產生破壞性的副作用。同樣,商譽與一般商品相同具有在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交換價值表現為企業收購價值與凈資產公允價值之差,在用價值表現為企業超額利潤或者損失的現值,二者因為價值屬性不同,在價值量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計量商譽價值時,必須考慮計量何種商譽價值屬性,并采用何種計量方法計量,同時在計量上應與企業整體資產價值屬性和方法上保持一致,由于收益資本化方法存在理論性的缺陷,我們并不贊同使用該方法計量商譽的價值。商譽在企業持續期間,其價值會發生變化,即存在升值或者減值的可能,因此現行會計對商譽攤銷或者減值的處理不符合商譽價值的實際變化情況,建議采用逐年重估的辦法決定計提的減值損失和升值盈余,否則不能客觀、真實反映商譽的價值。

參考資料:

1.E.S.亨德里克森著。王澹如,陳今池譯。會計理論[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6.

2.葛家澍。中級財務會計[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

3.張翠波。《關于商譽問題的探討》《上海會計》2002年第2期

篇5

就在移動通信業務正以空前的發展速度迅速普及的情況下,人們很自然地會聯想到在移動網絡中開展視頻業務,人們可以不受位置的限制,隨時隨地利用手機進行視頻點播、可視通話、召開視頻會議和觀看球賽直播等。然而,為什么這種基于無線網絡的視頻業務卻遲遲沒有進展?因為它正受無線網絡帶寬、時延、抖動、誤碼以及手持終端體積、耗電等限制。

隨著2.5G移動通信GPRS和CDMA-1X(PDSN)成功商用,使移動網絡數據傳輸速率成倍增長,再加上固網移動流媒體技術的不斷成熟為移動網絡中開展視頻業務創造了條件。

流媒體是指在分組網絡中使用流式傳輸技術的時基媒體,這些時基媒體系指實時音頻、視頻或多媒體。流媒體技術是將連續的影像和聲音信息經壓縮編碼后,放到網絡服務器上,讓用戶終端能夠一邊下載、一邊播放,而不是將整個多媒體文件下載完畢后才開始播放的“下載”播放技術。流媒體技術是從互聯網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在線多媒體技術,具有以下三大特點:(1)能夠實時播放音視頻和多媒體內容,即“邊下載、邊播放”;(2)與“先下載,后播放”的“下載”方式相比較,所播放的流媒體文件只需在客戶端作少量的緩沖保存,降低了客戶端對存儲空間的要求;(3)不在客戶端保存整個媒體文件,有利于媒體文件的版權保護。

由于流媒體技術的上述特點,決定了流媒體在移動通信網絡中應用的廣闊前景。首先流媒體技術在客戶端所提供的緩沖存儲,有效的降低了對傳輸帶寬、時延和抖動的要求,使得在無線環境下實現實時媒體播放業務成為可能。其次,移動終端體積小、低能耗的要求,決定了終端有限的存儲空間,而整個媒體文件無需在終端中保存,避免了過大的終端存儲空間。再加上有效的保護版權,能夠確保移

動流媒體應用的商用模式。

移動流媒體的技術特點

在我國3G移動通信網尚處于試驗階段,當前的移動流媒體業務承載在GPRS和CDMA-1X的中速數據通道上。因為GPRS和CDMA-1X已解決了承載層的移動性問題,故剩下來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帶寬窄、干擾大,傳輸不穩定的無線環境中以及在體積小、低耗電的終端中完成流媒體的傳送與回放。由此移動流媒體技術相對于固網流媒體技術而言,還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1.高壓縮比及低運算量

與有線信道相比較,無線信道所能提供的帶寬是受限的,且移動用戶所付費用與該用戶在無線鏈路中所傳送的總數據量成正比。要想在有限的帶寬情況下傳送海量的數字視頻信號,這就要求流媒體傳輸系統對流媒體編碼時,需要采用某種極低比特率的視頻壓縮編碼算法,即要求有很高的壓縮比。在選擇視頻編碼標準時,不僅要考慮髙壓縮比,還需要考慮該標準壓縮、解壓縮運算的復雜程度。采用較高計算復雜度的編解碼標準,不僅會提高移動終端的硬件成本,而且增加了終端的功耗。一般情況下壓縮比越高,運算越復雜,故往往選擇一種折衷的方案。

2.高容錯性

相對于有線信道,移動通信所使用的無線傳輸信道的環境要惡劣得多,數據包的接收誤碼率比有線信道要高幾個數量級,且隨著基站和終端的位置、方向的變化,誤碼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而壓縮的視頻流對誤碼十分敏感,即使是不髙的誤碼率,也會嚴重影響終端回放的圖像質量。為了盡可能地減少誤碼對視頻質量的影響程度,需要提髙信道的容錯能力,即通過增強信源編碼算法的容錯性、使用強有力的信道編碼方式和采用最佳接收檢測技術來滿足視頻傳輸的要求。此外,承載流媒體業務的網絡傳輸層及底層移動通信系統也可以進一步改善流媒體傳輸的抗誤碼性能。.實時適應網絡帶寬的變化

在移動通信系統中,受環境的影響網絡傳輸速率變化很大,要想在移動網絡上開展流媒體業務,必須使流媒體系統能實時適應網絡傳輸帶寬的變化。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點是應盡量減少在播放過程中的中斷,以保證終端用戶有良好的感受。要想滿足以上要求,媒體服務器首先需要知道網絡帶寬的情況。為了判斷每個終端的帶寬,可以使用實時傳輸控制協議(RTCP)中擴展的接收方報告(RR)。移動終端通過RR向服務器報告。媒體服務器根據報告中的平均丟包率(FR)、最近一小段時間的累計丟包率(CNPL)和終端緩沖區內的流媒體數據存儲時間(BF),三個參數可以確定目前每個終端的可用帶寬和當前可提供的服務水平。由此服務器對傳送給終端的音視頻流進行相應的調整。

事實上,目前不少系統將以上兩種技術混合使用。在網絡情況正常時,系統可根據網絡情況靈活的在多種速率中進行選擇與切換。當網絡阻塞,系統無法采用可選擇的最低的速率傳送時,系統會采用關鍵幀技術,只傳輸I類型的視頻幀。

4.終端適配與耗電問題

移動用戶數量龐大,用戶終端種類繁多,且它們之間的差異很大。例如:終端對文件格式的支持能力、圖形與字符的顯示能力(屏幕大小、比例、分辨率、色彩域)、音頻能力(單聲道、立體聲)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這些差異造成了同一個節目在不同終端上回放的效果不一樣,甚至在某些終端中無法回放。因此,在移動流媒體解決方案中,媒體服務器必須與終端設備進行交互,要根據終端設備的特點,傳送相應的節目類型。

5.內容的版權管理問題

隨著版權意識的增強,為了保護內容提供商的利益,要求終端用戶下載的節目內容無法進行錄制或將節目內容轉發給其他用戶;即使轉發給了其它用戶,其他用戶在沒有通過版權認證情況下亦無法觀看。因此在流媒體系統設計中,需加入OMADRM2.0的管理規范,提供對內容版權管理的支持,保障節目的版權,最大程度地保障節目制作者的權益。

移動流媒體的應用

篇6

一、政府支持

面對目前我國人力資源市場應屆生供過于求,部分一線地區就業更加困難的現狀。筆者認為政府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進,改變應屆生就業難的現狀。1.建立科學完善的應屆生就業保障體系建立應屆生數據庫,包括專業人數、就業人數以及就業后的回訪調查。成立由專業人士或者資深人士為主體的調查機構,依據勞動力市場的現實需求,不斷調整當年的應屆生畢業數量。同時,這些專業人士的分析數據,也可以作為各大高校開設專業、招收學生的依據。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高校畢業生供過于求、專業設置與人力市場需求不對等的矛盾。2.完善應屆生求職信息平臺在企業與應屆生之間搭建一個專業信息平臺,方便大學生求職,同時也便于企業根據需求了解挑選適合企業的畢業生。3.健全就業指導機構創建一個以應屆生為服務對象,以咨詢、指導、科學分配為理念的就業指導機構。大學生到這些機構咨詢,最開始不是茫然地面對招聘企業,而是接受專業人士的咨詢服務,也可以叫做測評,通過面談來了解求職者的內在素質和外在基本能力,依據其所學專業給予就業指導,并提供與其相匹配的職位信息。4.實行應屆生就業援助計劃此計劃主要是針對那些心理素質差,因多次求職受挫造成難以愈合的心理陰影的應屆生,對他們進行心理治療。如果在就業中遇到問題,應屆生可來此進行咨詢,工作人員會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對于一些多次就業無果的應屆生,進行失業登記,可安排其學習一些適合的技能技術,類似現在的再就業培訓,只是服務培訓主題不同。5.采取措施,減少一線城市的就業壓力近幾年我國相繼提出很多緩解就業壓力的政策,諸如鼓勵大學生到基層服務等。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隨之而來的人口增長問題又成為新的難題。許多外來學生考村官的目的不是為了服務社會,而是為了解決戶口,并以此為跳板成為一線城市的主人。因此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加強戶籍制度的管理與改革,在引進人才的同時,嚴格控制大城市人口。

二、高校教育改革

高等院校以“畢業率”“升學率”為標準的評價標準應該轉變為以“培養社會需求的新型人才,為社會造福,為國家造福”為目的的評價體系。首先,優化各大高校的內部教育體制。就所設置的專業而言,大體上可分為學術研究型與社會實操型,幫助應屆生規劃出清晰的職業道路。為學生們提供專業、精準的培訓與學習內容。各個院校應形成有規劃的教育方案,高校主要是以引導學生們的自我能力和愛好為主,實現職業規劃的初步引導;各大職業、專、本科院校積極鼓勵學生自我探索和實現自己的職業規劃,將“畢業即失業”轉化為“入學即為就業”。其次,每個高校都應該有自己的職業規劃機構或者就業指導小組,他們可以是學校的專設部門,也可以是第三方組織。其目的是幫助大學生了解就業形勢、信息和政策,更好地做出職業生涯規劃,以及提供就業指導、就業咨詢、就業培訓等服務。從學生入學的第一天起,學校就開始教導學生應如何為自我建立科學的職業規劃,也讓學生明白職業規劃對于自我今后發展至關重要,并為學生解疑答惑,幫助學生解決探索中所發現的問題以及困惑。對高校而言,為學生們提供良好的實踐平臺也是很重要的。考評一個學生不能僅停留在試卷上,學校可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課堂的面授與社會的實踐相結合,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學時與學分,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同時,還可以開設法律講座課堂,讓大學生了解并學習就業的相關法律法規,比如應屆生就業政策、如何簽訂勞動合同、我國的社保制度與內容、勞動保護及勞動爭議等,鼓勵應屆生依靠法律進行自我維權。

三、指導企業招聘

篇7

從已有的文獻來看,探索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產生的根源是國際上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的基礎。大部分的研究分別從需求、供給以及供求匹配三個角度來進行(NiallO,Higgins,2002)。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工作崗位的數量與結構都存在問題。就數量而言,工作崗位的增長速度與大學畢業生增加的速度不一致,當緩慢的工作崗位增長速度無法吸納快速增加的大學畢業生時,就產生了大學生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工作崗位的供應也會受宏觀經濟起伏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說,大學畢業生成為企業應對外部環境的“就業調節器”。就就業結構而言,經濟社會上既大量存在著大學畢業生不愿意從事的工作崗位,也存在著因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達不到要求而無法從事的職業。從供給角度來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核心在于就業能力的不足。對具體的個人而言,就業能力取決于其所擁有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等資產,取決于他們配置和使用這些資產的方式與向雇主展示這些資產的方式以及他們尋找工作的特定環境(Hillage,J.&Pollard,E.1998)。從供求匹配角度看,就業服務是關鍵。國外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的角度是有關在校大學生收入預期的研究。相關的研究有Betts(1995),Dominitz和Manski(1996)。他們的研究方法各異,研究的側重點也不同,但都獲得了一致的研究結論:高校學生通常會高估自己的預期收入,也就是會表現過度自信。國內已有的研究主要從教育學、社會學、經濟學的角來研究大學生就業問題。教育學的文獻一般是研究大學擴招后畢業生面臨著就業難問題,國家、高校與學生如何調整相互的關系、角色。陳巖松(2004)通過向畢業生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進行分析。楊偉國(2004)從基于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的分析大學生就業出現的供求困境:大學生的就業困難與不愿到艱苦地區就業的矛盾。認為國家應通過提供外部激勵的方式鼓勵學生到艱苦地區就業。社會學的文獻一般更注重從學生的個人屬性上來探討對就業各方面的影響,如就業期望、就業途徑等,相關的文獻有潘錦堂(2001),瞿振元等(2001)。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有,曾湘泉(2004)運用勞動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分析大學生就業發生困難的原因及對策。賴德勝(2001)認為,大學生就業難是勞動力市場分割這一特定制度背景下,大學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相互搜尋的結果。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相對的,具有轉型性和結構性的特點,即在某些大中城市,大學畢業生的供給量是相對過剩的,但在廣大農村地區和西部地區,他們則是絕對不足。宋福進(2002)分析了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指出替代程度與價格彈性不同是研究生、本科生及專科生三個層次就業率不同的原因。此外,也是學者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李穎等(2005)從工資水平、工作環境、工作地點、工作興趣相適度等多個方面比較了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分析得出了大學生就業能力會影響就業質量的結論。總結上述的研究發現,國內外現有的研究重點放在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產生及解決上,還較少關注大學生的就業質量,更鮮有從學生所學專業的角度來研究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本文擬研究金融專業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包括就業率,就業質量以及學生的特征對就業質量的影響。

2研究的方法

我們以廣西南寧某高職院校2013屆67名高職金融專業畢業生為調查對象,向他們發放調查問卷。問卷的內容包括畢業生的籍貫,從事的工作,所在單位(或公司)的性質、規模,第一份工作及獲得的途徑,當前工作及獲得的途徑,當前工作與專業的相關度、收入狀況,在校期間是是否職業教育擔任過班干部或學生會干部或是否參與過社團活動等內容。截止至2013年11月底,回收有效問卷52份,問卷回收率為77.6%。我們把學生的就業質量按收入、職業的穩定程度、職業類型進行分組,把學生在校期間的總成績作為學生學業表現的衡量變量,采取對比研究的方式研究學生就業質量的影響因素。

3研究過程

3.1就業分布狀況2013年,金融專業畢業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包括專升本)為96%,比全國高職院校畢業半年后的89.6%(2011年數據)高出6.5個百分點,主要流向是民營企業,其次是銀行類及非銀行類金融機構,進入到金融機構的學生比例占到22%,,超過70%的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無關,遠高于全國高職院校40%(2011年數據)的比例。對樣本學生半年的就業經歷進一步的考察,從事過或正從事專業相關的工作人數有28人,占比58.3%,部分從事過本專業工作然后放棄的主要以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及貴金屬投資公司的理財產品銷售代表為主。放棄的原因在于工作業績的壓力大,收入沒有保證。從畢業生的收入水平來看,畢業半年后的畢業生月收入水平集中于1000~2000,2000~3000的水平,收入水平與行業有關,同時也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關。本次調查樣本學生集中于廣西地區就業。而收入水平處于月收入3000~4000及4000以上的樣本學生從事的行業有銀行行類金融機構、房地產。校園招聘是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主要來源,原因在于校園招聘是絕大部分學生第一次參加招聘會。畢業半年后所從事工作主要來源是通過親戚朋友介紹及參加社會招聘,校園招聘占比較低。在與社會磨合初次就業的過程中,校園招聘會提供的職位還滿足不了畢業生的心理預期,親戚朋友的介紹及直接參加社會招聘更能促進畢業生與就業職位的匹配。

3.2就業質量及影響因素為了考察就業質量與學生特征的關系,我們把已就業學生按收入、職業的穩定程度、職業類型進行分組,收入位于區間3000~4000,4000以上及就業于銀行類金融機構、國有制非銀行類金融機構、事業單位、公務員及國有企業的定為高質量組,其他的定為一般質量組,同時把自主創業的獨立出來。并考察他們的成績、參加社團活動的實踐及就業所在地等學生特征。成績按學生在校區間的總成績來排序,把排在前十位的定為優良,排后十位的定為差。參加社團活動的實踐用是否擔任過班干部、學院的學生會干部或社團活動來衡量。如表6所示。通過對比就業高質量組及一般質量組的情況可以看到,學業成績、是否積極參與組織活動及親戚朋友的幫忙對畢業半年后的高職金融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并沒有顯著性的影響。而考察就業所在地、入學所在地與畢業生的籍貫的關系,因有部分學生籍貫、大學所在地及就業所在地是重合的,重新整理數據可以發現一般質量組學生有60%放棄回到籍貫所在地工作,90%是選擇在入學所在地南寧工作;高質量就業組的學生中,超過90%是選擇在籍貫所在地工作,80%的學生籍貫與大學所在地不同,選擇回到原籍工作成為高質量就業組學生與低質量就業組相區別的顯著性因素,這是因為大學所在地南寧是廣西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就業的競爭激烈,高職生的競爭力不強。

4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廣西某一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情況、就業質量進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①高職院校在培養高職金融專業學生的過程中,學生的就業與社會的需求之間的銜接還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表現在學生所從事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低,當然這其中部分原因也包括:a多數銀行類金融機構在招聘條件設置上把高職類學生排除在門外。b部分非銀行金融機構所提供業務類崗位工作業績壓力大,與資本市場周期性密切相關,留不住資源匱乏的畢業生。

②學生的就業質量與學業表現、參加社團活動的積極性及是否有親戚朋友的幫助關系并不明顯,而回到原籍工作的學生反比留在大城市就業的學生能獲得較高質量的工作。因此,鼓勵學生回原籍就業是提高就業質量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篇8

關鍵詞:英語專業;畢業論文;選題;創新性;研究

對于英語專業即將畢業的學生來說,要想順利獲取學士學位證書,其畢業論文就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特色,展現其專業水平。進行畢業論文題目的設計不僅能夠反映出畢業生對所學專業的掌握情況,還能夠體現出畢業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而當下許多英語專業的學生在進行畢業論文的設計時,不能夠充分利用所學的專業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和考慮,這也主要表現在進行畢業論文的選題時沒有創新性。因此,研究高校英語專業畢業論文選題的創新性十分有必要。

一、英語專業在畢業論文選題方面缺乏創造性的原因

根據調查表明,許多高校的英語專業在畢業論文選題方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第一,畢業論文的題目和英語專業沒有直接的聯系。例如,“得體的禮貌”、“日本的茶文化”等。第二,選題的題材過于單一和傳統。大多數的學生多是選擇文學類的題材作為自身選題的主要方向,尤其是對文學名著的分析,在畢業論文中更是十分普遍。例如,關于世界名著《呼嘯山莊》,英語專業的學生就只是簡單地將題目設計為《呼嘯山莊人物分析》或是《呼嘯山莊人物性格特點分析》。借用別人的畢業論文題目進行局部修改,再次套用,缺乏自身的思想和觀點。第三,題目設計沒有立足于實際,過于空、大。

二、提升英語專業在畢業論文選題創新性的建議

(一)充分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畢業論文的選題

英語專業作為一個大的專業方向,不僅有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還有英語技能的掌握,有著非常多的英語語言學習方向。例如,英語語言學專業、英語文學專業、英語翻譯學專業、旅游英語專業、科技英語專業等。所以,英語專業的學生在進行畢業論文的選題之前,要結合自身所學的專業方向,并運用自身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對寫作材料進行收集。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就要有創新意識,對相關資料進行全面綜合地收集,不可只局限于文學方面。當前英語專業的學生在畢業論文選題方面沒有創新性,主要是由于大部分的學生將文學方面的題材作為最重要的一個選題方向。除了一些學生偏愛文學題材以外,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在于,文學資料相較于其它的資料,方便查找和理解,可供參考的文獻也比較多。所以,許多學生認為選擇文學類選題更好進行畢業論文的創作。針對這種情況,英語專業的學生必須立足所學專業,根據自身的專業進行有針對性的資料收集,同時,還要勤于觀察和思考,著眼于大處,著手于小處。例如,英語語言學專業的學生在進行畢業論文的選題時,就可以將落腳點放在語言方面,針對我國公民對英語語言的學習情況進行論文創作。而旅游英語專業的學生則可以將旅游和英語有機結合,針對旅游和英語的關系進行論文創作,而不必要將選題局限于文學方面。

(二)專業知識結合日常生活進行畢業論文的選題

將專業知識結合日常生活,就是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總的來說,英語專業的畢業論文在選題方面有許多的素材。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的速度加快,英語被廣泛應用于我國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例如,商務英語;英語教育;英語電影、英語歌曲等都可以作為論文題目。當然,理論來自于實踐,應當為實踐服務。因此,英語畢業論文選題的創新性必須要建立在實用性的基礎上,只有具備了實用性,方可談創新性。英語專業的學生在進行畢業論文的選題時,要選擇那些具有現實意義的題目,還要考慮其是否具有理論價值和認識價值,是否具有普遍性的意義,是否能對其進行理論分析和綜合認識。對于那些與實際生活相脫離、過分咬文嚼字、追求時髦沒有意義的題目,要果斷摒棄。除了將專業知識結合日常生活以外,還可以將專業知識結合社會熱點問題進行畢業論文的選題。社會熱點問題就是指那些在社會上乃至全世界范圍內,人們都高度關注的問題。而且對于學生來說進行這方面的論文創作,其好處在于,第一,在一定的時間里,各種媒體都會對該事件進行跟蹤報導,資料便于收集。第二,在現實生活中,關于這類問題有著自身的切身感受,更加容易找到切入點。第三,由于許多人都關注這類問題,更加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共鳴。通過把人們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結合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更加能夠體現出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鍛煉。例如,有一段時間里,美國槍擊平民案件經常見諸報紙,引起了我國公民的廣泛關注,不少人都在討論這些問題。結合這種現象,英語專業的學生就可以把“美國槍支文化”當做畢業論文的題目進行相關的論文創作,以此,做到題目上的創新,獨具一格,吸引老師的眼球。

三、結束語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英語專業的學生在畢業設計的選題方面,其創造性還有待加強。本文簡單地對一些方法進行了介紹。但是,對于強化畢業設計選題的創新性還有許多方法,需要英語專業的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探究和創新,從而更好地提出問題進行畢業論文的創作。

作者:王連雙 單位: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高職院校;外語專業;就業;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7.38 文獻標識碼:A

一、高職院校外語專業主要就業問題分析

1.畢業生層面問題

由于外語類專業報考人數多,招生門檻低,如今外語類畢業生總體上出現供過于求的局面;隨著企業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單一型的語言人才已失去就業競爭優勢。另外,許多高職院校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只考慮自身利益,看重工作待遇,忽略自身特點和長遠發展。

事實上,許多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質量不高,根本原因是學生就業能力差以及就業心態出現問題,這主要是高職院校缺乏對大學生情感與態度方面的培養,造成學生的自我定位低,心理素質較差,缺乏自信心。

2.學校層面問題

從學校層面分析,造成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出現就業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專業定位、師資隊伍、課程建設等方面出現問題。在專業定位方面,主要表現為專業內容設置不合理,過分追求升本率,忽略市場對綜合型人才的要求;就業指導課程過于形式化,學校的就業指導中心建設落后;在師資隊伍方面,部分高職院校對外語專業就業指導師資隊伍的建設重視程度不夠,就業師資力量緊缺。

3.社會層面問題

受我國傳統文化觀念影響,社會對高職院校的認同度不高,這也造成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學生心態比較消極,在學習過程中熱情與投入度都不夠高,導致他們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對就業產生較大的影響。此外,用人單位設立的招聘門檻較高也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就業心態。一些家庭因素也是造成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一個誘因。

二、解決高職院校外語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對策研究

1.畢業生層面

第一,針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學生在校期間應該重視自己的學習和工作能力的培養,認真學習外語專業的相關課程,提高專業能力,樹立信心,在求職前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為成為復合型人才做好準備。第二,在求職過程中應緊緊抓住機會,不片面看重薪資和福利待遇,應循序漸進,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積累經驗、奠定基礎。第三,學校應對W生加強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調整就業期望,準確自我定位,樹立正確的“三觀”,把個人利益同國家、社會利益相結合。

2.學校層面

一方面,高職院校應全方位考慮,根據市場對人才的能力要求,調整優化外語專業的專業課內容,確保學生在校所學的能用到實際工作中。要加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應聘教師的學歷、素質、工作能力應滿足學校的發展要求,加大對現有教師的培訓力度,引進國外優秀人才,科學建設師資隊伍。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積極與相關企業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合作伙伴關系,為企業培養需要的人才,構筑雙贏的合作機制。此外,學校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促進學生的全方位、多層次發展,為社會提供復合型人才。

3.社會層面

針對高職院校的特殊性,政府應在學校、企業、政府部門三者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高職院校為國家提供人才,政府相關部門在政策上應該一視同仁,給高職院校學生提供與普通大學生一樣的待遇。另外,企業應加強與高職院校的合作,將高等職業院校設為培訓機構,不要存在院校歧視心理。

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家長應該正確認識子女的就業問題,給子女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引導子女對自己選擇的專業進行合理的定位,最終實現子女的順利就業。

參考文獻:

篇10

1.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相關研究

盧宇剛《對我院16屆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選題的調查分析通過分析研究,發現學生選題方向偏向于技戰術分析類,選題方式偏于文獻綜述類,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獻資料法。于媛媛?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畢業論文選題現狀的調查研究表明學生論文選題方向偏重于專項類,但近幾年來呈下降趨勢;學校體育類、社會體育類論文呈增長趨勢;學生的理論知識修養不足。

魏祝穎《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分析一一以天津體育學院2008—2011屆學生為例》中發現學生論文在研究領域上學校體育類和運動訓練類的所占比重未50%?60%,其中學校體育類的比運動訓練類的少,社會體育、心理學、生理學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學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確定選題,來源單一,缺乏創新性。趙永才在《高校體育專業畢業論文選題情況的調查研究得出:體育專業學生畢業論文教學訓練類選題較穩定,社會體育類和基礎理論類的選題有增多趨勢,傳統技戰術分析的選題有下降趨勢,學生選題呈方向多元化,但學生選題方式更多依賴于教師建議,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獻資料法、調查法等單一的方式,而體育專業學生知識儲備不足成為了困擾學生選題的主要原因。

周小平在《湛江師院體育系畢業論文選題熱點與走向》中得出學校體育教學與訓練的研究仍然是廣大體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熱點,隨著社會與體育的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體育消費和產業的開發也成為廣大工作者關注的熱點。

從上述文獻我們可以看出,從20世紀80年代至現今,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各方面既存在許多相似之處,也產生了些許變化,例如:在選題方向上,技、戰術類的比重開始呈下降趨勢,體育教學訓練類、社會體育類的呈現上升趨勢;但是在選題方式上,學生依舊趨向于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的途徑或是指導老師的建議獲取選題,通過思索創新進行選題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集中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學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較單一。

2.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及存在的問題相關研究

胥志敏《淺探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畢業論文撰寫中存在的問題》一文中列出了學生在論文撰寫中存在的問題有:重視程度不高,缺乏實踐性,針對性不強,論文成果一般。并針對問題提出了改進措施。朱少華,龍昆等在《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分析一一以南昌大學2008—2010屆畢業論文為例》表明學生論文在研究領域偏重于體育教育方面,研究方法單一,實驗研究能力嚴重不足,并且在論文結構、規范性、邏輯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建議。

戴衛東在《提高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建議》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論文存在的問題有:論文的選題過于理論化;論文抄襲,等現象嚴重,學生缺乏相關的論文寫作技巧;指導教師投入不夠;未形成論文質量考核體系。并提出高校教學部門的失范,師生對本科畢業論文的不重視,學生論文寫作系統訓練的缺乏等原因。

從上述文獻可了解到,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質量問題一直都存在,并且普遍呈下滑趨勢,大部分研究主要是從選題和過程管理等方面進行分析,選題存在陳舊、重復,缺乏創新等問題,如何提高學生選題的質量,完善過程管理體系方面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熱點。

3.非體育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與質量問題相關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分析一一以S大學2010-2012屆為例》提出:學生部分選題脫離專業培養目標、缺乏實際應用價值、選題研究內容“撞車”、選題陳舊,個別選題范圍過大,可操作性不強。董秀茹在《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分析》一文中闡述學生選題出現大而廣,題目越大越好寫的誤區。鼓勵學生在感興趣的研究方向選題,但選題不能過于陳舊或追求熱點問題,選題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要適宜。

張菁《英語本科畢業論文寫作質量問題探討》中提到英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存在態度不端正認真、論文質量低劣等問題。郭劍平、姜艷《論如何提高法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質量》中提到學生論文存在選題重復、缺乏新意、過于寬泛等問題,并分析其影響因素,包括學生無暇專心于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積極性不高、畢業實習定位出現偏差、圖書資料方面的缺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專業的本科畢業論文選題都有著各自的優缺點,大部分本科生的選題研究方向與本身專業關聯緊密,能夠圍繞本專業的特色展開研究,不足之處仍然是有的選題內容過于陳舊,缺乏創新點,或是題目太大,學生亦難以把握其深度和廣度。同時論文撰寫時間的安排與學生考研、找工作的時間沖突、師生的態度等亦是影響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原因。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