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制度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5 17:51: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濟制度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經濟制度論文

經濟制度與生產關系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經濟制度生產關系生產方式交易費用

論文摘要:本文擬從經濟制度和生產關系各自的概念入手,通過馬克思主義和制度主義的研究方法對二者關系進行分析和探討,最終得出結論:經濟制度對于生產關系的形成、運行和變革起著決定性作用,而生產關系也對經濟制度起著巨大反作用,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一、制度、經濟制度、生產關系

“制度”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兩種含義:一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二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體系。西方制度經濟學者所認同的制度含義與前者相似。

凡勃倫提出:“制度實質上就是個人或社會對有關某些關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習慣”??得⑺拐J為,所謂制度無非是集體行動控制個人行動的一系列行為準則或規則(1934)。舒爾茨說:“我將一種制度定義為一種行為規則,這些規則涉及社會、政治及經濟行為。”諾思則認為制度是“規范個人行為的規則”。其它一些制度經濟學家對制度的定義也沒有實質性的差別,可見,在制度學派看來,制度無非是約束和規范個人行為的各種規則和約束。那么所謂經濟制度,就是在人們從事物質資料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中,約束和規范個人行為的規則。

通過更深人探討,筆者認為制度實為一種具有執行力,即有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協調機制,它在交易中發揮著對權利分配和義務分攤的指導作用。換言之,雖然制度類型眾多,種類繁復,但究其本質都是交易中具有執行力的指導交易主體間利益分配和交易費用分攤的協調保障機制,其差別只在于協調對象、作用方式和保障手段的不同。

查看全文

循環經濟制度發展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科學認識循環經濟;經濟與環境的互作關系及反饋機制;循環經濟與制度創新;發展循環經濟的路徑選擇等進行講述,包括了環境資源是公共產品,市場機制對它配置失靈、生態環境已成為一種短缺的生產要素,應納入生產函數來考慮、建立綠色GDP,樹立科學宏觀決策體系、建立循環經濟激勵機制,構建規制化的市場、建立健全循環經濟的法規體系,嚴格法律約束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建立有效的調控機制和調控政策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本文依據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互作關系及反饋機制,從制度創新的角度探討了發展循環經濟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循環經濟制度創新研究

一、科學認識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是一種新的生產方式,也是一種基于閉環型物質流動的經濟發展模式。傳統經濟活動采用的是“資源消費→產品→廢物排放”的單程線形的物質流動模式,而循環經濟采用的是“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其技術特征表現為資源消耗的減量化(reduction)、再利用(reuse)以及資源再生化(restoration),這通常簡稱“3R”原則。減量化是指減少生產和消費過程中資源的使用量和廢棄物的排放量,實行清潔生產、文明消費,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再利用是指延長和拓寬生產技術鏈條,盡可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目的是防止產品過早地成為廢棄物、減少廢棄物的排放;要求提高資源的重復使用效率,盡可能使用可以多次使用的產品。資源再生化是指廢棄物的資源化,使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重新生產出原產品和次生產品,對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廢舊產品進行回收利用。

二、經濟與環境的互作關系及反饋機制

查看全文

農村經濟制度變遷論文

一、改革前農村制度與農業績效

(一)改革前的農村制度環境

1962—1978年,中國農村通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體制。所謂“三級所有”,是指農村生產資料的使用和產品的分配由、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三級分層管理。是政社合一的機構,具有行政管理職能和協調生產大隊生產、分配和交換活動的經濟管理職能。生產大隊乃與生產隊之中介,它一方面是職能的延伸,協調和管理生產隊的生產和分配,另一方面保證所屬各生產隊在權利和義務上處于大致平衡狀態。生產隊作為基本核算單位,是產權的排他性受到嚴格限制的農業生產組織(陳劍波,1994),其土地不能出租和買賣,集體耕地主要用于糧食生產,社員沒有自由遷移和擇業的權利。所謂“隊為基礎”,是指三級集體所有中,生產隊是基本的經濟單位。生產隊的土地、山林、水利設施、耕畜和農機具等,由生產隊自主支配使用,勞動力由生產隊統一調度;受國家計劃指導和、生產大隊領導,生產隊有權因地制宜選擇種植何種作物,有權決定增產措施和經營管理方法,有權分配自己的產品和現金,完成計劃任務后,有權出售多余農副產品。生產隊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有經營自主權。但是,在“三級所有”籠罩下,“隊為基礎”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集體經濟中,農戶依靠“人頭”和“工分”從生產隊取得收入。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級所有,隊為基礎”體制下,農村家庭經濟仍然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只是在不同時期里政策允許的范圍有所不同。例如,在1962年9月27日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通過的《農村工作條例修正草案(“農業六十條”)》中,就劃定了社員家庭副業的范圍。第四十條第一款規定,“自留地一般占生產隊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五到七,歸社員家庭使用,長期不變?!钡谌龡l規定,“社員的自留地、飼料地和開荒地合在一起的數量,根據各個地方土地的不同情況,有多有少,在一般情況下,可以占生產隊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最多不能超過百分之十五?!绷硗?,農村家庭還有權“進行編織、縫紉、刺繡等家庭手工業生產”和“從事采集、漁獵、養蠶、養蜂等副業生產”;并且“各級組織、供銷合作社、手工業合作社和國家指定的國營企業,可以根據社員自愿和公私兩利的原則,分別采取加工、定貨、代購原料、代銷產品、收購產品和公有私養等適當的方式,幫助社員家庭副業生產的發展,并且使家庭副業和集體經濟或者國營經濟聯系起來。”遺憾的是,在當時“極左”的政治氣候里,農村家庭經濟的發展被扭曲了。

(二)改革前的農業績效及解釋

在上述體制下,中國農業盡管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并沒有高效率地利用農業資源。資料顯示,1962—1978年中國農業產出總量和人均量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5.5%和2.6%,糧食產出總量和人均量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4.4%和2.2%。這段時期為什么沒有高效率地利用農業資源?筆者認同的解釋是,受既定發展戰略和當時意識形態的影響,“三級所有,隊為基礎”體制沒有充分地利用農民從事集體勞動的積極性。首先,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中國采取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農業部門擔負著為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提供資金的職能(主要通過“剪刀差”形式),農產品的相對價格被人為地壓低了。其次,社員個人在生產隊中的勞動雖然能夠取得集體成果,但勞動的提供者沒有辦法排斥其他成員也參與集體成果的分享。集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品性質,集體生產被“免費搭車”現象困擾。再次,生產隊主要種植糧食作物,但糧食分配辦法是先扣除“口糧”(每個社員都能夠享受的、固定數量的糧食),剩下來的部分才按照“工分”(社員提供給生產隊集體的勞動的度量指標)進行分配。這種分配方式進一步降低了社員集體勞動的積極性。又次,由于不能從監督中得到相應的好處,生產隊干部沒有監督社員勞動的積極性。對事對人的監督,容易引起直接的對抗;干部的工分不能拿得過多,否則干群關系處于緊張狀態;監督的成果不具有排他性,干部只能得到按工分來計算的份額;干部還不能從認真監督中獲得職位升遷的機會。最后,家庭經濟的范圍盡管有限,但勞動成果都是自己的,社員愿意把相當多的精力投入到家庭生產活動。這樣,社員的勞動要在集體經濟與家庭經濟之間進行選擇(周其仁,1994;伍山林,1998)。

查看全文

經濟制度建設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研究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以人為本”問題,確立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以人為本”的價值目的,從而為經濟發展的價值取向提供學理基礎。在此基礎上,提出能夠代表和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政策建議和人本價值的制度評價內容。

[關鍵詞]制度經濟制度以人為本和諧社會

制度本質上是人們設計出來用于調節利益關系的一種社會機制,其基本功能就是規定、調節各種經濟、政治、社會生活中基本的利益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實現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中,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制度的作用。

一、制度本質上是調節利益關系的一種社會機制

制度是社會成員共同遵守、按一定程序辦事的行動準則。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依靠一套制度規范來調整和維系。道格拉斯.諾思認為:“制度是人類設計出來用于調節人類相互關系的一些約束條件?!敝贫缺举|上是人們設計出來用于調節利益關系的一種社會機制,其基本功能就是規定、調節各種經濟、政治、社會生活中基本的利益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利益對立和摩擦會變得很頻繁,經濟社會不可能達到健康發展。因此,在實現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中,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制度的作用。

1.制度是現實社會關系中不同人們必須遵循的共同規則?!皼]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社會分層加劇、社會關系復雜多樣,如何使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人們有一個共同的規則可循,制度在此就提供了準則。在經濟發展中,工作千頭萬緒,最根本的起基礎和保障作用的是制度建設。

查看全文

知識經濟制度研究論文

一、引言

首先必須澄清這個副標題里面“批判”的涵義,因為在中國現代語境里這個語詞被污染得很厲害??档伦鳌都兇饫硇耘小凡⒎且獙硇约右耘校_宗明義提出要對“理性”的適用范圍加以界說?!芭?kritik)”就是揚棄和理解。理性反省理性自身,于是有了“批判理性”。我們今天反省“知識經濟”,于是可以有“知識經濟批判”。對一件事情加以“批判”地理解,這可以理解為是出于人類理性要運用自己能力的“沖動”,也可以理解為是出于人的追求“自由”的天性。因為所謂“自由”首先便意味著“思想”的自由。當一件事情例如“知識經濟”變得如此時髦以致獲得了“意識形態(意蒂牢結)”般的話語權力的時候,思想的自由便意味著要對這一新生的“意蒂牢結”加以批判,通過批判,思想才獲得了獨立。

“知識經濟”,把知識與經濟聯在一起使用,我以為始自德魯克(PeterDruker),至少經過他1994年出版的《后資本主義社會》而獲得廣泛認可。德魯克定義的“后資本主義”社會的特征是階級沖突的形態從古典的“有產階級—無產階級”的沖突演變為“知識階級—無知識階級”的沖突。他把這一社會形態叫做“知識社會”。在我看來,“知識”作為一種經濟物品,固然表現出特殊的技術屬性(例如“規模收益遞增”),但當它被當成經濟物品時,它的基本屬性仍然是“資本品”。換句話說,作為“知識社會”的資本主義社會并沒有改變知識的“資本”性質。其實只要存在謀利動機,就永遠存在著將知識轉變為商品的動機,從而永遠存在著以“知識”為手段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資本化”的過程。但是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知識被納入經濟發展的范疇。換句話說,只要“資本”還具有積極意義(除非我們不要經濟發展),作為“資本品”的知識也就具有積極的意義。

把知識與經濟發展聯系起來,在中國還有其特定的政治經濟淵源。這一淵源可以由“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來概括。這一口號一方面是對“文化革命”反智傳統的否定,具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它作為“科學主義”意識形態的延伸,正在或已經成為市場化制度變革的障礙。在這一雙重的背景下,澄清“知識”與“經濟”之間的復雜聯系和二者間互動演進的多種可能前景,就超出了單純學術探討的范圍,進入社會批判領域。

下面我將要討論的,首先是“知識”的經濟學性質;其次,“知識”能否,以及在何種社會條件下成為“生產力”,從而解答“知識救國”與否的問題;再次,被當成生產力的“知識”對中國目前經濟發展階段意味著什么,從而,我們應當在多大程度上追求“發展”;最后,在“格物致知”的知識與“權力意志”的知識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差異,這一差異以何種方式影響著中國人的心靈與人生。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夠在這樣幾個層次上把握“知識”與“經濟”問題,我們也就初步完成了對“知識經濟”的批判,從而獲得這一問題上的思想自由。

二、“知識”與其“互補性”

查看全文

假賬新經濟制度論文

最近一段時間來,美國接連不斷的大公司“假賬”丑聞成為了輿論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6月25日,第二大長途電話公司的世通公司承認夸大盈利達38億美元。6月28日,最新審計表明,2002年4月已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就虛報收入罰款的辦公設備制造商施樂公司虛報的收入額可能高達60億美元。7月7日,藥品制造業巨頭默克公司虛報124億美元營業收入的財務丑聞又被媒體揭出。

一系列令人難堪的事件令人們發問:美國的大企業怎么了?

當前,人們最容易想到的答案有二:一是誠信,二是監管。

毫無疑問,“假賬”是對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誠信原則的背叛。導致這些企業造假的原因首先在于社會出現了誠信缺失。但僅靠提倡“誠信”能不能解決“假賬”問題呢?不能。所有的經濟學都有一個共識,即市場經濟下的企業都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社會”的。企業其實沒有自覺遵守誠信義務的動機。企業之所以會注重“誠信”,那是制度外在約束的結果。

那么靠加強“監管”能不能解決問題?

也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因為社會不可能對每一個經濟運行環節都在資源支配者背后派一個“監管人”,然后在“監管人”背后再建立一個監管“監管人”的體系。一方面,這樣一個依靠監管維持經濟運行的制度成本實際上是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承受的;另一方面,客觀上也很難保證監管人不被收買以及和被監管方串通。

查看全文

經濟制度變遷研究管理論文

現有有關個人收入、消費和儲蓄的理論,均沒有考慮制度性變量,即在假定制度(如經濟體制、市場制度等)不變的條件下,來研究個人儲蓄行為。例如每人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先決定消費與儲蓄的比例,然后再決定儲蓄所分布的金融資產,以期達到生命周期的效用極大化。然而,從中國20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看,個人的消費行為和儲蓄行為出現了一些用新古典經濟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本文旨在把一些制度變量納入對個人儲蓄行為的分析,進而說明,在制度變遷過程中,制度變量是影響個人預期的重要因素,從而對個人儲蓄行為發生著重要的作用。

一、問題的提出:中國20年來儲蓄的基本情況

中國經濟改革20多年來,個人收入增加很快,這是個人儲蓄增加的基礎。表1給出了中國這段時期個人收入與儲蓄增長的基本情況。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儲蓄指中國居民個人在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儲蓄存款,它僅是個人總金融性儲蓄的一部分(約占70%),其他個人金融資產還有手持現金、國債、股票等有價證券。因為現有統計文獻中對個人儲蓄存款的統計比較準確,所以本文以此為主要分析基數,以方便與其他統計指標的對比分析。表2列出了利率水平與儲蓄存款的變化情況,表3則列出了居民個人儲蓄的增長率與其他相關指標增長率的對比情況。

表1:1978-1999年:中國居民收入水平與儲蓄存款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中國統計摘要》,第53頁

表2:1978-1999年:存款利率水平與居民儲蓄

查看全文

物理市場經濟制度論文

【內容提要】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體育競技制度與市場經濟制度在基本價值、形式特征、基本原則、運行規則等方面具有同一性,發現這種同一性并積極促進二者的良性互動,不僅對拓展體育的文化功能、促進我國體育運動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而且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具有積極的文化影響。

【摘要題】體育與經濟

【英文摘要】Fromthepoint……

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現象是,體育發達的國家,往往是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的國家,體育的發展與市場經濟的發展同步。產生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是體育規則與市場規則具有同一性。由此產生了體育文化與市場文化的雙向互動效應。發現這種同一性并主動地促進二者的良性互動,不僅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建構具有積極作用,而且對促進我國體育運動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

一、“制度”的本質和一般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正在進行著舉世矚目的深刻的制度變遷,而制度的變革與創新構成了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動力。因此,探索制度創新,尤其是非正式制度創新的文化動力,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體育是社會影響力最大、社會滲透力最強的文化形式,探索體育競技制度與市場經濟制度的相關性及其良性互動的可能性,顯然應當成為體育研究的重要課題。當然,這一切應當從“制度”的概念說起。

查看全文

國民經濟制度理念的創新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經濟;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

論文摘要:為適應新經濟發展階段的需要,中國國民經濟管理的制度理念需要系統創新:國民經濟管理職能理念的創新;國民經濟管理特征理念的創新;國民經濟管理內容理念的創新;國民經濟管理視野理念的創新;國民經濟管理組織理念的創新。

中國經濟的發展正在從傳統工業經濟向現代信息經濟、知識經濟轉型,產業結構正在從第二產業為主導向第三產業為主導轉型,經濟發展的模式也正在從高成本、低產出的粗放型經營向低成本、高產出的集約型經營轉型,科學發展、民主發展、和諧發展,盡快建成創新型國家已經越來越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新的發展階段、新的產業結構、新的發展模式需要有新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作保障?,F有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是適應傳統工業經濟發展階段的要求,適應第二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要求、適應粗放型發展模式的要求建立的。既然現在發展轉型了,制度也需要轉型,轉型意味著創新。

雖然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的創新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但現有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已經運行了幾十年,形成了一種制度的慣性,它的創新必定是一個需要持之以恒的長期系統的工程。從目前的創新起點看,為了順利啟動國民經濟管理制度創新,國民經濟管理理念作為必要的思想前提必須先行創新,在舊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還沒有改變,新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還沒有確立之前,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的系統創新難以起步。

一、從本質層面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的理念創新環節

國民經濟管理的職能理念的創新。在傳統工業經濟發展中,國民經濟管理的職能是促使微觀主體創造出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的財富,達到宏觀層面物質財富供給與物質財富需求的均衡。為了達到這種均衡,國民經濟管理在勞動力供求均衡、生產資料供求均衡、消費資料供求均衡、進出口供求均衡等要素均衡中進行宏觀調控。這種以社會物質財富供給滿足物質財富需求為職能的國民經濟管理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中會造成嚴重的管理缺位,因為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的生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的形成,表明人們的經濟需求已經從單純的物質需求層次上升到了社會和精神需求層次。合格的國民經濟管理,就不能只是關注人們的物質需求,更要關注人們的社會和精神需求,在物質產品供給與物質產品需求均衡公式的基礎上圍繞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去建立社會與精神產品供給與需求的均衡公式,要像了解人民的物質需求一樣,了解人民的社會和精神需求,像引導和開掘人民的物質需求一樣,引導和開掘人民的社會和精神需求,需求管理比傳統工業經濟時期具有更多的社會和文化嵌入性。

查看全文

經濟制度完善發展管理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體制障礙;完善對策等進行講述,包括了稅收制度上存在的障礙;經濟核算制度上存在的障礙、稅收制度上、經濟核算制度上、審計制度設計、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建立起一整套符合其范式要求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體制、消費稅是對特定的消費品和消費行為征收的流轉稅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循環經濟稅收制度經濟核算制度

論文摘要:本文從分析經濟社會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入手,借鑒了發達國家循環經濟立法的經驗,為建立和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稅收制度和經濟核算制度提供參考。

我國正處于傳統產業經濟向新型循環經濟轉變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社會各個領域都在發生著巨大變化,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始終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與協同進化,才能推進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盡管我國已頒布相關法律法規,為發展循環經濟奠定了一定基礎,但是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中還存在諸多與循環經濟理念不相適應的制度規定,對循環經濟的形成與發展設置了障礙。

一、體制障礙

1.稅收制度上存在的障礙。我國現行稅制不僅缺少以環境保護為目的、針對環境污染的行為或產品課征的專門稅種而且還存在某些不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稅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