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行為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6 01:55: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指導行為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行政職權指導行為論文
行政主體依行政職權實施行政行為是否合法是現代行政法關注的核心問題,并對違法的行政行為設置了多種行政監控的法律制度。但是,在現代行政管理中行政主體還實施許多與行政職權相關的,對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有影響,但不屬于行政行為范疇的行為。對這些行為如何加以規范已成為現代行政法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擬結合現代行政法的原理,就行政指導、行政合同和行政事實這三種典型的行為發表如下觀點,與行政法學界同仁商榷。
一、行政指導行為
(一)行政指導行為界說
行政指導行為是行政主體基于國家的法律、政策的規定而作出的,旨在引導行政相對人自愿采取一定的行為或者不作為,以實現行政管理目的的一種非職權行為。它既是現代行政法中合作、協商的民主精神發展的結果,也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市場調節失靈和政府干預雙重缺陷的一種補救方法。因此,現代行政法中行政指導行為具有了行政職權行為無法替代的法律地位。行政指導行為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1.行政性。行政指導行為行政性這一法律特征表明,行政指導行為作為一種行政現象仍屬行政法學研究的范圍。行政指導行為的行政性可以作如下幾個方面的理解:其一,行政指導行為是發生在行政領域中的一種準法律現象,它雖不是一種行政職權性的行為,但它卻是基于行政職能作出的,行政指導行為的實施者仍是行政主體,其承受人亦是行政相對人。其二,行政指導行為的目的是通過一種非行政職權性的行為,與實施行政職權行為達到殊途同歸的目的,并可能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其三,行政指導行為仍是以調整行政關系為其基本內容的一種與行政相關的行為。這就決定了行政指導行為與行政行為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2.多樣性。行政指導行為的多樣性是指行政指導行為在具體方法上沒有作出明確的法律羈束性規定,而是由行政主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采取具體的指導方法。這一特征既反映了行政主體在行政指導行為中擁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權,也說明了行政指導行為在具體實施中的復雜性以及在法律上防止行政主體濫用行政指導行為的重要性。如常見的行政指導行為方式有引導、勸告、建議、協商、示范、制定導向性政策、官方信息等。
行政指導行為可訴性分析論文
行政指導行為,是行政機關在進行行政管理的過程中,所作出的具有示范、倡導、咨詢、建議、訓導等性質的行為。在我國學術界及司法實踐當中普遍認同對行政機關的行政指導行為不能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觀點。其基本理論根據是行政指導本質上是一種非具體行政行為,承受行政指導的行政相對人是否接受指導取決于其自愿,而不是行政權固有的命令與服從的強制性。相對人即使違反行政指導行為,也不會給其帶來不利的法律后果。但是,這種觀點及其理論基礎在實踐及法理兩個方面都存在著漏洞。
有這樣一個案例:某市物價局調查一起群眾舉報的開發公司違價案件,調查結束后其作出的決定中首先認定被調查的公司違價事實存在,而由于被調查公司已經在工商部門注銷,因此不予處罰。其次,其決定中指出,另一開發公司與被調查的公司有繼承關系,該公司因此應負責返還原公司多收的房款,并建議舉報人可通過民事訴訟方式解決雙方的糾紛。這一決定發到了一千余戶小區居民手中,并經媒體報道,該事件引起社會上的普遍關注。
這里我們暫且不討論物價局是否有權對已不存在的組織的行為進行認定,僅就其后半部分的指導性意見而言,已經對文中提及的企業的商譽構成了侵害,可想而知,誰會購買可能有千余人起訴的人的房子,而且假如真有幾百甚至上千戶居民都來起訴這個企業,其還有沒有精力繼續其開發經營活動。
上述案例中物價局的“決定”不能算是一種具體行政行為,因為其并不是依其物價管理的行政職權作出的,它具備行政指導行為的所有特征,即行政職能性和自愿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法》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各級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為明確行政訴訟受案范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第一條第(四)項又進一步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一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不屬于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依據上述規定,“決定”所涉及的企業只能眼看自己的合法權益受侵害而絕無訴訟救濟的權利,這有違行政訟法的立法目的。產生這種制度設計上缺陷的根源就在于立法者忽視了行政指導所涉及的其他主體的非自愿性的基本事實,即無論他人愿意與否,行政指導本身一經作出即已經涉及到其合法權益。這種牽連是客觀存在的,學術界始終承認具體行政行為既可能會對相對人的權益產生影響,同時也可能涉及其他人的合法權益,就行政指導而言,僅考慮到相對人如不接受指導則不會受到不利影響,卻不考慮可能涉及的其他主體的權益是否會受到侵害,從制度設計的科學性上講,是存在重大缺陷的。行政訴訟的職能并不以解決行政關系當事人雙方的爭議為限,這一點是國內行政法學界的共識,那么,行政訴訟法就應當將行政指導所涉及的社會組織或個人利益的保護納入利害關系人合法權益的保護體系當中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及經濟理論的不斷更新,政府管理經濟的具體手段也在發生著一些變化,行政指導作為一種政府對社會經濟進行“柔軟干預”的重要手段,在政府經濟職能當中必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將行政指導納入司法審查范圍,對行政指導行為的正確運用,意義重大。
可訴性行政指導行為一般是涉及管轄權、法律依據或者信賴保護方面的問題的行為。換句話講,就是如果利害關系人及被指導的相對一方認為作出行政指導行為的主體作出與其職能無關的指導決定,或者指導行為有悖法律、法規的規定,以及行政機關濫施行政指導并致使其的合法權益受損而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法院都應受理。這里所說的管轄權與行政職權有關,但又不等于行政職權,其是指特定行政機關管理行政事項的范圍,行政指導的事項不得超越該行政機關自身事權范圍;這里所說的法律依據,是指行政指導的具體內容必須與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的規定相一致,行政指導的內容違法,會導致行政相對人基于對政府公信力的信賴而實施的行為無法實現其預期,又由于作出行政指導行為主體知識的局限性及受思維空間的限制而往往使利害關系人更受到不利影響;違反信賴保護原則的行政指導最常見的表現形式是助成性指導行為朝令夕改,行政指導在作出時可能不會對相對人產生不利的影響,但假如在相對人接受并實施行政指導之后政府又作出限制甚至是禁止性規定,勢必會對相對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害,濫施行政指導的行政機關就應當對其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
行政訴訟作為行政法制監督的最后和最有效的手段,必須考慮到法律對社會主體合法權益保護的全面性和公平性。本文提出行政指導的可訴性問題的目的就在于此。我國目前的行政訴訟制度還很年輕,許多制度在設計上還不十分完善,這就更需要法律工作者和法學工作者不斷總結新情況,發現新問題,提出新方案,使行政訴訟制度在我國法治建設進程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大班表演游戲教師指導行為研究
摘要:游戲是幼兒園基本活動,表演游戲是一種典型的游戲活動,可以促進幼兒想象力、語言肢體表達能力的發展,教師適宜指導可促進幼兒游戲水平的提高。運用觀察法和訪談法對大班表演游戲中教師的指導行為進行研究,發現教師指導主題豐富且情緒態度積極,但也存在以下問題:教師指導頻次較高;教師指導控制性強,權威性高;教師對幼兒鼓勵少;指導多以教師身份進行,身份單一;對表演游戲理解不足等。提出弱化指導權威,樹立師幼平等觀念;強化“消極”等待,把握先觀察后指導的原則;加強游戲理論學習,樹立角色規范意識;多采用鼓勵的指導態度等建議。
關鍵詞:表演游戲;教師指導行為;大班
一、問題提出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基本活動”奠定了游戲活動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同時,《幼兒園工作規程》第二十四條提出“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和指導游戲?!盵1]社會文化歷史學派強調游戲的社會本質,強調成人與幼兒的積極互動在游戲的發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2]不難看出游戲活動中教師對幼兒指導非常有必要。表演游戲的“表演性”和大班幼兒表演游戲的一般規律和年齡特點決定了教師有必要對幼兒表演游戲進行指導。幫助大班幼兒實現從故事情節一般性表現到人物性格生動性表現的轉換、從目的性角色行為到嬉戲性角色行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為的螺旋上升是教師有針對性指導表演游戲的目的和任務。[3]筆者在實習的過程中發現幼兒教師指導表演游戲存在一些問題,教師念一句然后指揮幼兒做出相應動作,形式機械化,指導方式死板缺乏科學性。研究旨在探討大班游戲中教師的指導行為,了解教師指導頻次、指導內容、指導方式以及指導的情緒態度和指導結果的現狀,應然結合實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提出建議。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及目的。本研究通過目的性抽樣方法選擇S幼兒園大班幼兒教師做為觀察對象。之所以選擇大班教師是因為大班幼兒的經驗積累和認知發展都相對中小班豐富,表演游戲需要從一般性表現向生動性表現過渡,大班幼兒處于表演游戲發展的重要階段,教師的適宜指導對于幼兒表演游戲向更高水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觀察法了解大班表演游戲中教師指導行為,通過分析教師指導行為及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性建議,為改進教師指導行為提供參考。(二)研究方法及數據收集。本研究力圖在自然情況下對石河子市S幼兒園大班表演游戲活動中教師指導行為進行非參與式觀察,選取3個大班進行觀察,在進行正式觀察之前,研究者需對相應班級進行一次預觀察,便于研究者了解該幼兒園大班表演游戲的大致情況。正式觀察時間段為:周一到周四的16:50—17:20,約30分鐘時長,一共觀察五次。主要采取了事件取樣法進行觀察,使用觀察記錄表記錄教師在表演游戲中的指導行為,用攝像拍照的方式輔助記錄,確保資料的完整性。同時用訪談法進一步了解教師指導行為背后的表演游戲理念與看法,即了解隱性不容易從外顯行為中觀察到的東西,比如教師對表演游戲的含義理解以及對游戲指導反思等。訪談采用非正式的方式進行,主要是在下一次觀察之前抽取15分鐘時間對相關教師進行訪談,并在取得教師同意的情況下進行錄音,進行文本轉錄和整理分析。訪談提綱主要是根據本研究中的實際研究問題進行編制,主要包含對表演游戲的基本理解、指導反思方面的內容,以半開放式問題為主,問題:1.您認為大班表演游戲有什么特征?2.大班表演游戲與中、小班有什么不同?指導時有什么側重點么?3.教師在指導大班表演游戲時應扮演什么角色?4.如何判斷哪些幼兒需要指導?什么時候指導最有效?這個表演主題開展多久了?進入到什么階段?5.您會反思自己的指導方式么?怎么反思?(三)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與分析軟件對觀察記錄的結果進行定量分析,對描述性記錄進行定性分析。
熟手型幼兒教師角色游戲指導行為探討
摘要:在幼兒教育當中,針對幼兒的心理性格特點,采取角色游戲的方式,讓幼兒在玩中學到知識和技能。在游戲教學當中,教師的指導行為較為重要,而熟手型幼兒教師的角色游戲指導行為則更為關鍵,將會對幼兒參與角色游戲的效果產生直接的影響。本文對熟手型幼兒教師角色游戲指導行為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熟手型;幼兒教師;角色游戲;指導行為
一、熟手型幼兒教師角色游戲的指導行為
1.關注游戲情節和游戲材料。很多熟手型幼兒教師,對于游戲情節的合理性、豐富性等,往往十分重視,同時會對準備、使用游戲材料較為關注。在角色游戲當中,能夠有效地鍛煉和提升幼兒的創造力、想象力。但是,熟手型幼兒教師在進行角色游戲指導的時候,對于一些細節往往會過度關注,例如服飾穿戴完整性、材料擺放整齊性等。在進行角色游戲指導的過程中,通常會根據自己的想法,告訴幼兒如何對游戲情節進行設計。雖然游戲過程較為熱鬧,但是在幼兒在實際游戲當中卻是處于被動位置,其主動性、主體性等無法發揮。
2.與幼兒之間的非對稱性相倚型互動。以幼兒角色扮演游戲為例,在游戲中,扮演“父母”的幼兒發現自己家的“寶寶”生病了,“爸爸”就讓“媽媽”帶著“寶寶”去醫院看病。扮演“媽媽”的幼兒A抱著“寶寶”朝醫院走去。在醫院游戲中,有兩個醫生的角色,而此時已經有兩名幼兒。所以,當教師看到幼兒A朝醫院走去的時候,就對她說:“醫生的人數已經夠了,你去玩別的游戲?!庇變篈聽到后,仍然朝著醫院走去。此時,教師一把拉住幼兒A,責備幼兒道:“這里的人已經滿了你沒看到嗎?明天再玩?!庇變篈迫于教師的命令,而不得不離開。在這一游戲當中,教師在介入游戲之前,沒有注意到之前“爸爸”和“媽媽”的對話,也沒注意到幼兒A手中抱著的“寶寶”,就根據自己意志對幼兒A進行阻止。這樣的互動,屬于非對稱的相倚型狀態,教師只是根據自己的意愿,對幼兒角色游戲進行指導,將幼兒放在被動的位置上會對幼兒的行為、心理等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教師應當基于幼兒的游戲意愿和活動需要進行適當的指導。
3.重視游戲指導但忽視材料和同伴的媒介作用。在幼兒角色游戲當中,熟手型教師往往更愿意介入,并且是從上到下進行介入和指導。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和幼兒的身份不對等,因而忽略了材料、同伴的媒介作用。例如,在超市角色游戲中,扮演工作人員的幼兒對購物籃、貨架、收銀機進行整理,扮演顧客的幼兒到超市中購物。扮演收銀員的幼兒A提醒顧客:“要排好隊才能結賬?!卑缪莨ぷ魅藛T的幼兒B提醒顧客:“買的東西多,可以用貨架旁邊的購物籃?!逼渌變喝×速徫锘@,繼續進行購物。而這時,教師突然拉著幼兒B問:“在貨架旁邊放購物籃是對的嗎?”幼兒B不知如何回答,而教師又說:“超市里的購物籃都是放在收銀臺旁邊的。”幼兒B解釋道:“可是放在貨架旁邊更容易拿啊?!钡處焻s并不理會,繼續對幼兒A說:“先停下別玩了,顧客進門的時候,你怎么沒有說歡迎光臨?這樣多沒禮貌啊,客人還會來購物嗎?”然后徑直離開。在游戲過程中,教師發現,幼兒A沒有對顧客說歡迎光臨,而幼兒B沒有將購物籃放在收銀臺旁。教師認為這不符合正常的生活實際,因而對幼兒進行糾正。但是在指導過程中,教師只是粗暴地終止游戲,并命令性地糾正幼兒,忽略了材料和同伴的媒介作用。
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及行為指導
【摘要】當今“大學生就業”,“形勢”當屬“嚴峻”,龐大的就業大軍讓競爭顯得異常激烈,而就業能力則是影響大學生順利、持續就業的根本因素?!案叩冉逃情_發大學生就業能力最主要的形式,高等院校教育教學實踐模式決定了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的程度”,引導學生鍛煉、提高就業能力就成為高校教學管理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行為指導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概念界定
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學習能力為基礎上發展的與崗位工作能力相關和職業發展相關,并嵌入在個體心理的一種綜合能力。對個人而言,就業能力包括個人獲得成功就業、維持就業以及獲得晉升的能力,個人擁有可以隨時獲得成功就業的相對機會;對組織而言,就業能力能夠滿足組織發展的需求。目前,高校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認識近似,實際上,“就業能力”內容中除了含有‘實踐能力’外,還包括就業者的學習能力、思想能力、應聘能力、適應能力等多方面。
二、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現狀及原因探析
1、學生“能力”鍛煉途徑
城建委施工行為指導方案
按照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開展嚴厲打擊非法違法建筑施工行為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開展嚴厲打擊建筑施工行為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如下:
一、總體要求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于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依據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嚴厲打擊各類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堅決停產整頓、關閉取締一批各類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建設單位,依法嚴懲非法違法行為,規范安全生產法治秩序,堅決杜絕和有效防范較大事故,減少一般事故,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我市建筑市場經營秩序持續穩定好轉,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創造良好的建筑安全生產環境。
二、組織領導
為切實加強打擊非法違法行為專項行動的組織領導,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決定成立集中開展嚴厲打擊非法違法建筑施工行為專項行動領導小組。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委建筑業管理科,辦公室主任由時廣遠同志兼任。主要負責打擊非法違法生產建筑施工專項行動的組織協調和督促檢查工作,組織指導建筑施工、城鎮燃氣和村鎮建筑等行業和領域的“打非”專項行動。
深化行為習慣養成指導意見
各學校整體規劃,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作。重點突破,分步實踐,認真落實,抓出實效。
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作。多年來,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教育內容之一。區各中小學在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積累了大量的好經驗,為了貫徹落實《區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綱要》進一步推動此項工作,特制定指導意見。
一、進一步提高對加強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通過習慣培養教育可以形成學生良好的外在行為方式和行為傾向,區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綱要》中指出:培養良好習慣是為學生終身發展和一生幸福奠基;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在需要;優質教育品牌的突出特色;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有效途徑;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習慣養成教育是做人教育。各中小學要認真落實《區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綱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既要納入學校的總體培養目標,又要納入各處工作的議事日程和教師教學的全過程,要根據學生特點,明確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目標,制定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計劃,探索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方法,積累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經驗,各中小學還要特別注意在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中品德習慣、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一同抓,貫穿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扎扎實實,鍥而不舍。
二、進一步拓展教育途徑。實現“律”向“自律”轉變
特別是教育的訓練和矯正形成的穩定的行為方式或行為傾向。要充分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不同的教育功能,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是臨時的生活、學習和活動中經過環境影響。通過不同的環境培養、影響和熏陶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小議話語行為指導英語教學
論文關鍵詞:話語行為聽覺感知理解
論文摘要:話語行為理論是一種語言意義理論,它對提高大學生聽覺感知理解英語能力有重要價值和作用.論文分析了造成大學生聽覺感知理解英語困難和理解反應失誤的原因及外在影響因素,并以話語行為理論為指導思想,就如何規范聽覺感知理解英語話語的方法、如何增強聽覺感知理解英語言語的能力等方面提供了策略性的建議.
一、話語行為理論闡釋
話語行為理論是一種語言意義理論,屬語用學范疇,是語言在使用中的學問。由于話語行為具有可觀察性和可感知性(如話語的語音、語調、重音、停頓位置、語速等),交際雙方均可根據話語中各種不同的現象進行預知推側。英語言語和一切其他語言言語一樣既具有可觀察性、可感覺性又具有多變性和個體性。要成功地理解英語話語,只靠一般的語音,詞匯,語法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同一個話題,同一種語境,甚至同一命題的話語,會因為交際雙方的動機、目的、意向不同,采用不同的可感知信號令話語的內在含義(深層語義)不同a話語(discourse)分為口頭話語(spokendiscourse),交際話語(interactivediscourse)和非交際話語(non-interactivemonologue);話語行為分為話內行為、話外行為、和話后行為。話內行為是指話語字面可見的含義;話外行為是說話者想通過話語傳遞某種隱含的信息或意向;話后行為又稱為言語效應行為,是指說話人所說出的話語對聽話人產生影響而取得某種效果反應的行為。
二、造成大學生聽覺感知理解英語困難和理解反應失誤的原因分析
人們在用言語進行交際活動過程中,常常出現句法、語音變異現象以及呈現獨特的文化習慣現象。在描述或表達同一事件時,常常會因個體的知識水平、生活經歷、職業、地位、觀點、情緒等不同顯示出言語表述方式和表現風格上的差異或產生許多音群變體。
環境違法行為舉報指導意見
為鼓勵公民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改善我市的環境質量,促進我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省環境污染監督管理辦法》之規定,決定在我市開展環境違法行為有獎舉報活動,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一、有獎舉報的范圍:
我市范圍內的被列入名單的制藥化工、電鍍、酸洗(磷化)及印染(洗衣)工業企業(名單附后,每年調整一次),有下列行為者,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利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舉報:
1、企業廢水治理設施擅自拆除、閑置或不正常使用,或偷排、直排、漏排工業廢水,造成超標排放的;
2、企業廢氣治理設施擅自拆除、閑置或不正常使用,造成大氣污染的;
3、企業沒有嚴格執行危險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的特別規定,隨意傾倒危險廢物,造成環境污染的。
關于民族精神對人們的主觀行為指導性強度的調查研究
關于民族精神對人們的主觀行為
指導性強度的調查研究
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系章俊賢
一、研究課題的確定
從哲學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因此,中國人應當具有中華民族的精神,而民族精神又能指導中國人的行為。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激勵人民為國家、民族振興而英勇奮斗的強大思想動力。原創:傳承中華美德,培養民族精神,對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振奮民族精神,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要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要求當代青年必須清楚把握好民族精神的實質,把報效祖國作為自己的偉大理想。理想要變為現實必須通過實踐,而這個“實踐”又必須以民族精神為指導。那么,民族精神對人的主觀行為必然起著指導作用。但從實踐角度看,在很多方面,民族精神對人的主觀行為的指導作用有時弱或者有時根本沒有。也就是說:理論與實踐產生一點偏差。為什么理論與實際會出現這種偏差?導致這種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讓民族精神更好地指導人們完成實踐活動?為此,我進行了“關于民族精神對人們的主觀行為指導性強度的社會調查”,并希望通過此次調查,讓全社會都參與到弘揚民族精神的活動中來,以民族精神促進公民道德建設,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的社會風氣,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不斷提高,全面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