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4 04:27:1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診斷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診斷學

實驗診斷學教學改革研究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檢驗醫學有了巨大的發展,目前已經與世界水平接軌。內容上,檢驗醫學實現了臨床微觀到宏觀的融合貫通,檢驗結果的作用從過去偏向于病后解釋轉變為前瞻性的預測;在技術上,隨著新的實驗方法和制造業方面的進步,實驗開展更具自動化、床邊化和精細化的特點[1]。這些進步在實現疾病診斷跨時代變革的同時,對檢驗人才的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實驗診斷學作為檢驗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檢驗聯系臨床的重要紐帶,也是引導醫學生步入實際工作的橋梁。過去由于教學設備的老化和滯后,教導方式單一和枯燥,學科定位模糊和目標不明,學生學習到的知識與臨床實際應用存在較嚴重的脫節[2]。本教研室自2014年起對實驗診斷學進行教學改革,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現報道如下:

1研究對象及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校對實驗診斷學進行教學改革前后的兩屆醫學檢驗系共10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接受傳統教學的學生共計47名,作為對照組;接受改革教學的學生53名,作為觀察組。1.2方法。傳統教學方式緊貼教學大綱,理論課和實驗課的安排學時安排為3∶1,教學流程為“講課-實驗-考試”;改革教育方式的要點如下:(1)教研室成立實驗診斷學教學小組,師資力量由過去的單純的檢驗科老師增加為由臨床內科、檢驗科專業老師共同組成的團隊,教學小組績效考核項目納入學生對教育質量滿意度的評價;(2)教學目標以訓練學生臨床思維、培養學生實際操作和判斷能力為主,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樹立職業信仰,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3)教學方式增加病例引入式教學、增加學生臨床內科、檢驗科見習課課時、也增加學生在教研室科研項目中的參與機會,力爭教學內容當場消化;(4)課后作業增設文獻調查、案例分析和實驗報告等多種方式,旨在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興趣,拓展學生思維與視野。1.3觀察指標。1.3.1期末成績考察。兩組研究對象均于學期末進行筆試考試和實踐操作考試,筆試考察包括基礎知識25分,檢驗原理25分,臨床思維25分和綜合能力25分,共計100分;實踐操作考察學生動手能力,共計20分;學生總成績中筆試占80%,實踐操作占20%,滿分100分,60分為合格。1.3.2教學整體滿意度調查。由學生在期末時在教務網上評價完成。調查表由課程安排、教學質量和教師教風三部分,共計21道題組成;評價等級分為滿意、一般和不滿意;教學整體滿意率=持滿意評價的例數/總例數×100%。1.4數據處理。收集兩組研究對象期末考試成績、教學整體滿意率等于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研究對象期末考察總成績及合格率。教學改革后,觀察組期末總平均成績和合格率分別為(80.21±9.78)分和88.86%,均高于課程改革前對照組的總平均成績(74.23±10.25)分和合格率85.11%,對照組與觀察組的總成績比較用t檢驗,t=3.2678,P=0.001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的合格率的比較用χ2檢驗,χ2=0.26,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就考核具體內容分析來看,兩組比較用t檢驗,檢驗原理t=2.37,P=0.02,臨床思維t=3.41,P=0.001;綜合能力t=6.64,P<0.001;動手能力t=6.44,P<0.001。以上四項考核內容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基礎知識t=1.44,P=0.1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2.2兩組研究對象對教學整體滿意度評價。教學改革前后,對照組和觀察組學生在課程安排、教學質量和教師教風上的滿意率分別為(57.45%和79.25%)、(63.83%和73.58%)和(76.60%和86.79%),可見觀察組學生對教學整體滿意度較高,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查看全文

診斷學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產教融合背景下,基于臨床醫生工作過程,從教學內容重構、模擬仿真教學、醫教深度融合、評價機制改革等方面對診斷學實踐教學進行有益探索,提升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為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打下基礎。

關鍵詞:產教融合;診斷學;實踐教學

診斷學是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是實現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臨床基本技能和臨床思維培養的必修課。診斷學的內容包括常見癥狀、檢體診斷、實驗診斷、影像診斷、器械檢查、常用診斷技術等,涉及面廣,實踐性強。近年來,在產教融合背景下,課程組基于臨床醫生工作過程,以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崗位勝任力為目標,對診斷學實踐教學進行了深入探索,分析了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正視當前醫學職業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開展了診斷學實踐教學改革。

1診斷學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1教學內容與崗位要求脫節

傳統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按學科體系構建,強調知識的完整性與系統性,沒有將工作看成一個整體、形成整體認識,表現為教學內容與基層臨床崗位要求脫節。問診教學成了常見癥狀的理論授課,盡管學生已熟悉問診程序,但對教學中的各種陽性癥狀往往也僅有書面知識,缺乏直觀感受[1]。通過檢體診斷理論授課學生熟悉了體格檢查操作流程,但即使是應用標準化病人、心肺聽診與腹部觸診仿真電子標準化病人教學系統等進行模擬仿真訓練,學生也只是獲得初步體驗。模擬仿真教學畢竟不是床邊教學,無法完全模擬臨床,替代真正的臨床實踐,進行濕啰音聽診、墨菲征(MurphySign)陽性檢查、肝脾觸診等。問診、體格檢查等實踐技能教學中還存在醫患溝通、人文關懷及臨床思維能力培養與基層崗位要求有差距的問題。

查看全文

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實習論文

【摘要】醫學影像診斷學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影像成像技術的原理,掌握成像手段的選用原則,掌握常見病的影像表現,培養獨立閱片及分析診斷的能力。但傳統的信息灌輸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獨立分析能力難以達到教學目標,影響教學質量和效果。為達到教學目標和改善效果,文章探索符合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實習的參與式教學法,將參與式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并應用,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及培養學生進行高層次思考的能力,并有助于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從而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傳統教學;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實習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參與式教學列為我國未來十年大力推廣和普及的重要教學模式和方法之一。理念上,參與式教學提倡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強調教學過程中師生平等和共同參與;方法上,參與式教學要求師生平等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共同探討學習中的問題,在教學活動中達到師生互動和教學相長的目的[1]。近年來以參與式教學為主題的教學研究取得較為豐碩的成績[2-4],但有關將參與式教學運用在醫學教學中——特別是將其用于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實習中的文獻鮮有報道,本文將對此作初步探討。

1參與式教學的應用意義

醫學影像診斷學是應用醫學成像技術對人體疾病進行診斷的醫學學科,是臨床診斷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學影像診斷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患者是否能獲得及時、合理、有效的治療。醫學影像診斷學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影像成像技術的原理,掌握成像手段的選用原則,掌握常見病的影像表現,培養獨立閱片及分析診斷的能力。醫學影像診斷學的教學重在實習階段。但常用的傳統的信息灌輸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獨立分析能力,且醫學影像診斷學內容繁雜、理論抽象,在實際臨床應用中很多學生仍不知如何閱片,亦不知如何獲取課外本專業和相關專業的知識以進行分析診斷和鑒別診斷,難以達到教學目標,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和效果。因此,探索一種更好的教學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參與式教學法是一種探索式、開放性、主動性的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生同為主體,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提高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有助于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以及進行高層次思考的能力;有助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溝通和交流,教師可根據教學效果即時調整授課內容和難度。同時,教師在與學生的共同學習過程中,有助于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獲取教學反饋、評價并進行反思,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取得進步[5]。

2參與式教學法在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實習中的應用

查看全文

實驗診斷學實驗課程教學新模式分析

摘要:實驗診斷學實驗課程是診斷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近年來,為了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及綜合素質,本教研室以“崗位勝任力”為培養目標,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條件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對實驗診斷學實驗課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將經典實驗與新理論、新方法有機結合,形成了實驗診斷學實驗課教學新模式,并在醫學本科生中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實驗診斷學實驗;病例引導式教學;臨床技能;虛擬仿真;綜合性評價

實驗診斷學課程是從基礎醫學向臨床醫學過渡的橋梁課程,也是培養合格醫師疾病診斷和治療能力的重要必修課程之一[1]。實驗診斷學實驗課是實驗診斷學課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傳統的實驗診斷學實驗教學仍以教師講授型(Lecture-basedlearning,LBL)教學模式為主,缺乏靈活充實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教學重點也未能從對白細胞、骨髓細胞、尿液的形態學觀察轉變到實驗結果的分析判斷及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導致總體教學效果欠佳,難以適應現代醫學的發展需求[2]。本研究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明確了課程培養定位,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將病例引導式教學、臨床技能培訓、虛擬仿真實驗、臨床見習引入到實驗診斷學實驗課教學當中,并建立了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形成了實驗診斷學實驗課教學的新模式,以培養高素質的卓越醫學人才,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引入“病例引導式教學”,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實驗診斷學實驗課作為基礎與臨床的銜接課程,重點強調實驗診斷的實踐操作,突出臨床意義及應用評價,因此本教研室在實驗課教學過程中引入病例引導式教學(Case-basedlearning,CBL)以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病例引導式教學是一種較為直觀的教學形式,教師通過引用或者設計臨床病例,使學生“體驗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3]。在實驗課的教學實踐中,本教研室采用LBL+CBL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首先教師講解實驗原理、操作步驟、細胞分類計數及形態學表現等理論內容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之后引入典型病例,學生對病例進行初步分析→選擇合適的實驗室檢查項目→進行標本涂片的細胞計數及形態學觀察→對比臨床實驗室檢查結果→提出初步診斷→小組討論→教師進行重點分析和點評,通過以上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可以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更利于以后對疾病的臨床診斷及處理。為了更好地推進實驗診斷學實驗的LBL+CBL教學改革,本教研室首先進行了實驗診斷學實驗課病例庫建設。根據實驗診斷學實驗課的教學大綱,本教研室與附屬醫院合作,選取了符合實驗診斷學實驗課教學內容的真實、典型的臨床病例。病例內容包括:患者的臨床信息(包括一般情況、病史采集結果、體格檢查結果)、標本涂片(根據教學內容選擇血涂片、骨髓涂片、尿標本等)、對應的實驗室檢查結果(血常規結果、骨髓細胞學檢查結果、尿常規結果等)。由臨床醫生及檢驗醫學專家對病例進行審核,選取符合教學要求的病例納入該病例庫。目前已經應用到教學中的病例包括血常規檢測病例(急性感染病例、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例)、骨髓細胞學檢測病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病例、貧血病例、多發性骨髓瘤病例)及尿液常規檢測病例(膀胱炎病例、急性間質性腎炎病例、慢性腎小球腎炎病例)等。CBL的引入,讓學生感受到臨床氛圍的同時,通過病例的真實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圍繞患者的臨床表現、標本涂片觀察和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學習時,不僅能夠根據檢查結果對疾病進行診斷,還能通過臨床資料鞏固實驗診斷學的理論知識,因而既培養了學生的形態學觀察能力、臨床病例分析能力、實驗診斷的結果判讀能力,又提高了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4-5]。其邊操作邊講解邊分析的教學模式不僅啟發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而且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團隊協作能力。

2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加強臨床技能培訓內容

查看全文

研究診斷學實驗課教學論文

【摘要】針對目前在實際教學中重視理論知識教學而忽視基本技能的訓練,學生動手機會少、臨床實踐不足、體格檢查操作不規范等問題,探討新的教學方法并盡量在實際教學中運用,以促使學生更加重視基本技能訓練,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診斷學教學質量。如何在實驗課教學中提高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值得探討。

【關鍵詞】診斷學實驗課教學

診斷學是運用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對疾病進行診斷的一門學科[1]。良好的教學方式是讓同學掌握基本的臨床醫學診斷方法的重要途徑。診斷學的教學方式與基礎課程比較,存在較大的差別。基礎課程主要是在課堂上和實驗室完成,而診斷學有大量教學活動在醫院中進行。這就成為診斷學實驗教學的一個難點和關鍵。

1目前不同專業層次的診斷學實驗課的安排

隨著經濟的發展,高校辦學越來越趨向多樣化、綜合性。就目前中醫院校開辦的專業而言,中醫專業、針灸推拿專業、骨傷專業、護理專業、臨床醫學專業、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等,實驗課學時在20學時左右;而像非醫學專業如醫學心理學專業、預防醫學專業、醫學英語專業、口腔工藝專業等總課時相對醫學專業來說少,實驗課在10學時左右。

2診斷學實驗課的教學環節

查看全文

超聲診斷學混合教學模式分析

摘要: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是由慕課(MOOC)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型課程模式,其在繼承MOOC優點的同時,還能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把SPOC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并將其應用于教學中,有利于整合優質教學資源,對促進學科發展、提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SPOC;超聲診斷學;混合式教學

超聲診斷學要求學生具備較扎實的專業基礎及較強的臨床操作能力,能針對特異超聲圖像進行獨立分析以及思考,在校大學生要想學好這門課程會面臨很大挑戰。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基于由慕課(MOOC)發展而來的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的混合教學模式興起,并被廣泛應用于教育系統[1],為醫學影像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及方向[2]。

1SPOC概述

SPOC即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相對于MOOC而言,其對授課對象有更為嚴格的要求,有利于為在校生定制相關課程,其本質是一種結合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的混合學習模式[3]。混合學習是不同學習時空、不同學習資源及不同學習方式的混合。將面授與網絡虛擬學習時空有機結合,使教學活動更人性化[4]。將課堂資源與視頻、文本、動畫等不同形式網絡學習資源混合,使教學內容更豐富;將傳統講授與翻轉課堂、PBL教學、案例教學等相結合,使教學形式更多元化[5]。

2基于SPOC的混合教學模式在超聲診斷學教學中應用的優勢

查看全文

物理診斷學教學論文

摘要物理診斷學是基礎醫學向臨床醫學過渡的一門橋梁課,也是學習臨床專業課的基礎。在診斷學教學中,必須優化教師隊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重視集體備課,改善教學模式,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效果,著重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重視全面素質培養,使學生獲得扎實的基本功。

關鍵詞物理診斷學教學

診斷學是醫學院校學生首先接觸的臨床醫學課程,它是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是研究疾病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臨床思維的學科,對醫學生尤其是臨床醫學生而言,既是學習臨床醫學課程的基礎,也是將來從事臨床醫學工作的基石。現代醫學科學發展迅速,其趨勢是由傳統的經驗醫學向實驗醫學模式發展,但是醫學是一門實踐性、經驗性很強的學科,新的診斷技術并不能取代一般物理診斷學的重要地位。在疾病的診斷中,問診、體檢等物理診斷方法與實驗室檢查及影像檢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物理診斷學是臨床醫師必備的基本功,任何時候都不應忽視[1]。但是,由于教學方法、內容和時間安排等方面的原因,使物理診斷學臨床實踐和體檢操作基本技能往往不過關,這就要求我們在診斷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努力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其教學方法非常值得探討,現就本人1991年至今15年診斷學教學實踐中的感受,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重視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教師隊伍

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重視物理診斷學師資隊伍的建設才能提高教學效果。物理診斷學教學內容看似簡單,但其內容多而枯燥,有些內容還比較抽象,難以講解,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理論課最好由具有良好臨床技能及教學經驗的高年資醫師講解。為了讓學生得到正確、標準、統一的診斷學知識,必須重視集體備課,共同參照國內外重點醫學院校編寫、拍攝的教學資料,統一標準、規范的操作程序和檢查手法,統一教學方案。對于初次從事診斷學教學的年輕醫師,應通過集體備課的形式,以老帶新,互助互學,幫助其明確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及講解技巧,并從帶教實習課和見習課開始,不斷積累經驗,走向成熟。

二、改善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加強技能訓練

查看全文

診斷學教學PBL教學法綜述

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BL)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其核心是采用將基礎科學和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和訓練,使醫學生樹立整體醫學觀,掌握系統整體性的方法和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意識,同時培養學生必要的社會性品質,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西方國家許多院校采用了這種教學方法,多年的教學經驗已經證實,PBL教學法能最大程度地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在學生能力培養方面也已得到了師生的普遍認可。國內引進PBL教學法后,也肯定了PBL教學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克服了傳統醫學教育分割基礎醫學知識和臨床技能的弊端。診斷學是臨床醫學的基礎課程,是過渡到臨床醫學課程的橋梁學科。如何提高診斷學教學質量,讓學生掌握診斷學的原理和方法,學會采集、分析、綜合客觀的人體資料,培養臨床技能,為進一步學習臨床醫學課程打下基礎,是值得研究的課題。為探討在診斷教學中施行PBL教學法的可行性,筆者在2010年下學期對我校臨床醫學系的學生采取以問題為基礎學習、案例分析、多媒體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以我校2009級臨床醫學專業二年級專科班1—9班共459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班級為單位隨機分為2組,實驗組(230名)和對照組(229名)。學生的來源、入學成績、診斷學課程學習內容及學生年齡、性別均無顯著性差異。

1.2方法

2組學生按照統一教學計劃、統一教學大綱、統一教材及統進度學習。診斷學理論課教學均由具有豐富臨床經驗和多年帶教經驗的教師授課。對照組采用傳統及多媒體綜合教學法,實驗組則在傳統及多媒體綜合教學的基礎上突出以問題為基礎學習(PBL)+案例分析導人,然后逐漸展開的教學法。實驗指導和臨床技能操作訓練由統一的教師帶教。考試從試題庫中隨機抽題組卷,2組學生采用相同試卷,閱卷采取幾位教師流水作業。分別比較2組學生的實驗課成績、理論課成績和總成績(實驗課成績×0.4+理論課成績x0.6)。

查看全文

物理診斷學教學論文

一、重視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教師隊伍

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重視物理診斷學師資隊伍的建設才能提高教學效果。物理診斷學教學內容看似簡單,但其內容多而枯燥,有些內容還比較抽象,難以講解,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理論課最好由具有良好臨床技能及教學經驗的高年資醫師講解。為了讓學生得到正確、標準、統一的診斷學知識,必須重視集體備課,共同參照國內外重點醫學院校編寫、拍攝的教學資料,統一標準、規范的操作程序和檢查手法,統一教學方案。對于初次從事診斷學教學的年輕醫師,應通過集體備課的形式,以老帶新,互助互學,幫助其明確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及講解技巧,并從帶教實習課和見習課開始,不斷積累經驗,走向成熟。

二、改善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加強技能訓練

(一)改變教學模式。目前我們的教學模式仍然多是傳統的“灌輸式”及“填鴨式”[2]。教師在講臺上照本宣科,學生在下面埋頭記筆記;見習時,教師示范,學生則多以看為主,動手機會少,也沒有動手的意識;考試時死記硬背應付考試。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互動少,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診斷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積極參與才能獲得良好效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變“填鴨式”為“啟發式”,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和發揮學生的聯想能力、提問能力,提高學習興趣。

(二)關于理論課教學的教學方法。物理診斷學教學過程一般分三個環節,一是課堂講授,二是實驗課,三是臨床見習。課堂講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教學法,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手段,在講授中教師可以親自向學生呈現學科的基本內容,直接鼓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可用學生易懂的形式有效概括學科內容。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備課,教師首先應該對所講授的內容加以深刻理解,對內容結構進行合理安排設計,將自己的臨床經驗和工作體會融合于教學中,并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理解能力,進行備課并反映到教案中。診斷學內容繁多,理論課講授應該做到基本內容少而精,重點突出[3],易于理解的內容和查體等技能操作可以放在實驗課或見習課結合實際進行講解、練習。物理診斷學中,有些內容很抽象、枯燥,在理論課講授中,應充分利用診斷學教師多為臨床醫師,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的優勢,在講解中多舉臨床病例,以增加系統性、完整性和趣味性,使學生猶如接觸病人一樣,提高學習物理診斷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在理解中記憶。比如,在講解胸部的體表標志“胸骨角”時,可以穿插一張自發性氣胸的胸片,并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簡單介紹該病例的病情,然后引出治療方法——胸腔穿刺術,并介紹胸腔穿刺抽氣時,胸骨角是一個重要的定位標志,使學生在理解中記住了這個重要內容。教師要善于調動和控制課堂氣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會逐漸下降,為克服這一缺點,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舉一些易引起學生興趣的臨床病例,并穿插一些簡短的提問和對話。隨著科技發展,各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已廣泛應用于教學中。多媒體在教學中地應用,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儲存、傳播和提取方式,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交互性強,共享性好,知識組織形式更佳,利于知識同化[4]。通過教學設計,以多種媒體地交互作用,形成了聲、光、形、色、動等直接對學生地視覺和聽覺器官共同進行作用地情境,具有良好的強化效果和整體效應,有利于最佳教學效果的獲得,又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和簡潔性,使一些抽象的癥狀、體征的描述更形象,易于接受與記憶。比如心臟檢查這部分,利用多媒體制作技術,可以動態顯示心臟的“泵”作用機制,結合血流動力學變化圖譜,可以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記憶。做為一名診斷學教師,應該熟練掌握網絡教學技術,以其能將自己精彩的教學構思用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進行淋漓盡致的表現。診斷學是基礎與臨床之間的橋梁,對于不易理解掌握的內容,可以運用已學過的生理學、解剖學、病理學知識,應用循序漸進式的教學方法進行啟發式教學,使其變得通俗易懂,簡明扼要。比如在講解肺與胸膜的觸診時,先講解觸覺語顫的檢查方法,再分析手掌觸到的震顫是如何產生的,引出產生原因為喉發音沿氣管、支氣管、肺泡、胸膜腔,傳導到胸壁,由手掌觸及。理解了產生機制,語顫增強及減弱的臨床意義,學生就自然而然的非常容易理解與記憶了。物理診斷學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就是檢體診斷,檢體診斷的傳統教學模式是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學習,所以如果條件允許,檢體診斷的理論教學應采取小班教學形式,每班10~15人,便于教師授課輔導,個別答疑,還可以手把手進行操作示范,近距離接觸還有利于師生互動了解、因人施教。課堂講授時,教師還可以借助模型、模具、掛圖、標本來輔助教學,比如講授肺與胸膜的體表投影時,可利用肺的解剖標本講解,可以增加學習興趣,加深印象,便于記憶。為增加趣味性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講授一些簡單的體檢時,可以穿插1~2分鐘學生自檢或相互檢查,以活躍氣氛,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使枯燥的講解變得生動形象。不易描述、模仿的體征,比如各種呼吸音、心臟雜音等,可以利用錄音、錄象、VCD等直觀形式輔助教學,往往可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三)實驗課注重理論聯系實踐,加強基本技能訓練。學習物理診斷學,要適應基礎醫學向臨床醫學的轉變,講究學習方法,不應一味的死記硬背,而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加強基本技能訓練。為了增加更多的實踐機會,物理診斷學課程安排可適當壓縮理論課時,安排一定比例的實驗示教課,播放生動形象的體檢錄象或光盤進行示范,統一手法,規范操作,再由教師示范并指出常見體檢錯誤和注意事項,最后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相互之間檢體練習,教師巡回對學生進行手把手的指導,及時糾正錯誤手法。隨著科技發展及教學條件的改善,我院自2000年已建立了物理診斷實驗室,學生在學完理論課進入臨床見習前,可采用教師輔導或自學形式在全天開放的物理診斷實驗室的電子標準化病人模擬教學系統上進行檢體訓練,加深對理論課的理解記憶,熟練檢體內容,培養正確的檢體手法,為進入臨床見習打下基礎。同時,這一教學手段也有效的彌補了教學資源的不足。

(四)通過臨床見習,強化臨床技能。診斷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問診、體檢及病歷書寫是醫學生必須熟練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學好這些技能對臨床醫生是終生受益的。由于臨床教學資源的不足,目前的物理診斷教學大多是理論講的多,實踐體驗少,學生缺乏與病人接觸與交流的親身體驗,不知如何進行問診與體檢[5]。物理診斷學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與患者良好的溝通,熟練問診、查體。這一步的完成主要依靠臨床見習。臨床見習是完成理論向實踐過渡的重要一步。在課時分配時,應增加見習課時,如肺與胸膜的檢體診斷應安排兩次以上的見習。見習前帶教老師應精心挑選病人,向病人解釋以取得配合幫助,并安排好見習順序,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多接觸各種病種和體征。見習可以分為四步完成,第一步是安排觀看體格檢查錄象或光盤熟悉見習內容;第二步是教師示范問診、查體,囑學生仔細觀察老師如何與患者溝通交流,如何問診、查體;第三步是學生與患者直接接觸,鍛煉溝通交流技巧,練習問診方法及檢體手法,學習異常體征,教師在一旁指導糾正;第四步是設計、組織典型病例討論,聯系學生所學內容進行分析,啟發學生主動性思維,使學生從中得到診斷疾病的樂趣和成就感,也有利于對所學知識的記憶、理解。見習中教師還應注意對學生進行醫德醫風的教育培養。為解決臨床見習中學生多病例少的矛盾,可以通過增加教學醫院、適當給患者一些報酬以取得配合、收集并制作典型少見病例的聲像教材等方法改善教學條件。

查看全文

模擬化診斷學實踐教學模式研究

摘要:診斷學作為臨床醫學的重要以及基礎學科,是醫學院學生轉入臨床的關鍵橋梁課程,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臨床醫療能力的關鍵環節。以往的診斷學教學更加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沒有強調對學生自學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鍛煉,導致學生在畢業后難以快速適應臨床崗位,引入翻轉課堂模式可以切實改善這一問題,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進而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文章主要針對基于翻轉課堂的模擬化診斷學實踐教學模式構建進行分析和闡述,希望給予相關教育同仁以參考。

關鍵詞:翻轉課堂;模擬化實踐教學;模式構建

在臨床醫學教學中,診斷學是其基礎課程,是學生夯實基礎技能、基本知識以及基本理論的關鍵學科,其教學質量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醫學素養以及臨床思維培養具有直接影響。實踐教學作為診斷學的關鍵組成部分,通過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和培養,可以切實提升學生的臨床醫療水平。但是受到固化教學思維的影響,傳統的灌輸式實踐教學質量較低、效果不佳,難以激發學生的實踐熱情,在此背景下,教師要更新理念、轉變思想,以實踐操作為主、以理論講解為輔,積極引入翻轉課堂模式,并以此為基礎,重新構建模擬化診斷學實踐教學模式,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1診斷學實踐教學中出現的幾點問題

1.1忽視實踐重視理論。當前,受到傳統教學思維的制約,教師在開展實踐教學過程中,更加重視傳授理論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進行鍛煉,雖然很多醫學院都引入了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手段,并且加速了CBL、PBL等教學模式創新[1]。但是在固化思維的束縛下,學生依然缺乏大量的實踐機會,對學生醫療技能和臨床水平的提升十分不利。1.2知識點繁雜凌亂。診斷學臨床實踐教學具有知識點繁雜的特點,尤其是肺臟、腹部肝臟以及心臟瓣膜等臟器觸診,更是實踐教學的難點以及重點內容,如果學生不進行反復實踐,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相關技能。同時,呈現陽性體征的臨床病人較少,而隨著醫學院校招生數量的不斷增加,學生見到陽性體征和病種的機會也逐漸減少,導致很多學生只能反復見習同一病人,長此以往,病人也不愿意配合。1.3患者保護意識增強。當前,隨著我國醫療環境的變化,病患矛盾不斷增加,很多病患的自保意識更強,不愿意配合醫學院開展臨床教學。同時,隨著醫學院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教學資源相對緊張,學生直接參與臨床實習的機會更少,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實踐熱情和積極性,對實踐教學質量帶來直接影響。

2翻轉課堂模式在我國醫學教學中的應用概況以及應用優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