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9 01:13: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飲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飲食

飲食習俗與飲食思想探討

摘要:本文通過整理歸類山東諺語中有關飲食方面的諺語,揭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飲食類別和飲食習俗,分析了蘊含其中的節儉、養生的飲食思想,期望可以加深人們對山東飲食習俗和飲食文化的了解。

關鍵詞:山東諺語;飲食習俗;飲食文化

諺語是人民群眾生活斗爭中的經驗總結,是具有傳授經驗和教訓勸誡功能,流傳于人民群眾口頭的固定詞組。諺語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情景。飲食諺語作為諺語的一個分支,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人們飲食習慣與風土人情,是極具代表性的與研究價值的語料之一。地處東南沿海的山東省物產豐饒,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產生了無數的民間歌謠與諺語,其中山東飲食諺語深刻地反映了山東鮮明的地域特色及食風食俗,展現了山東深厚的飲食文化底蘊,對山東飲食諺語的研究,可以加深人們對山東飲食習俗和飲食文化的了解。

1山東飲食諺語反映的飲食類別

作為農業生產主要省份之一,山東省地理環境與氣候環境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影響。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的山東省,北部和西北部有黃河沖擊的平原,毗鄰河北、北京有京杭運河穿過,中部山地丘陵,有利于小麥、玉米、高粱等農作物的生產。山東省歷史文化悠久,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魯、齊文化中心,食風食俗既有齊魯飲食區,又有東臨渤海黃海的海洋飲食區。沿海、平原、山區等不同的地理環境呈現出不同的飲食習慣,反映出不同的飲食類別,從而使山東飲食習慣深深烙上地域印痕。

1.1農作物類

查看全文

中國飲食禮儀

毋摶飯。”吃飯時不可摶飯成大團,大口大口地吃,這樣有爭飽之嫌。

“毋放飯。”要入口的飯,不能再放回飯器中,別人會感到不衛生。

“毋流歠。”不要長飲大嚼,讓人覺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沒夠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時不要讓舌在口中作出響聲,主人會覺得你是對他的飯食表現不滿意。

“毋嚙骨。”不要專意去啃骨頭,這樣容易發出不中聽的聲響,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覺。

“毋反魚肉。”自己吃過的魚肉,不要再放回去,應當接著吃完。

查看全文

中醫飲食護理

1中醫飲食護理的特點

飲食是人體生長發育和體能維持必不可少的物質來源,是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養的源泉,也是人體氣血津液的來源。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說:“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又指出:“夫在身所以多疾此皆由……飲食不節故也。”說明注意飲食營養對保持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指出不注意飲食衛生和飲食不節是多種疾病發生的直接原因。要求:“食能以時、味不重珍,衣不火單熱”和“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只有這樣才能周身無災,保持健康。

飲食對于疾病的治療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每一種不同病況對飲食的取舍,無論主觀是否存有意識,都是一種實際存在的選擇。這種選擇會在患者治療中影響其進程的差異性。所以,自覺與不自覺地實施飲食護理是其客觀存在,作用與反作用是其主觀的區別,這就是中醫飲食護理的特點。

2中醫飲食護理的作用

中醫治療歷來重視食療,《內經》中強調:“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素問·五常政大論》中又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說明藥物配合飲食治療,既可減少“毒藥”對人體的損害,又能補精益之,從而提高治療效果。要求在疾病治療過程中,要在用藥除去大部分疾病后,隨即用飲食調養正氣,祛盡余邪,否則一味用藥治療,必損人體正氣。

飲食雖能維護人體的生長發育,但如果飲食失宜、飽饑無常也可導致疾病的發生。《濟生方·宿食門》中說的:“善攝生者,謹于和調,一飲一食,使入胃中,隨消隨化,則無滯留之患;若稟受怯弱,饑飽失時,或過餐五味,魚腥乳酪,強食生冷瓜果菜,停蓄胃脘,遂結宿滯,輕則吞酸嘔惡,胸滿噎噫,或泄或痢;久則積聚,結為癥瘕,面黃贏瘦,此皆宿食不消而主病焉。”說明了飲食不節,或過食生冷瓜果菜,或肥甘厚味無度,或暴飲暴食等均可導致疾病發生。當然也可因偏食或攝入不良而致病。

查看全文

端午飲食民俗探析

[摘要]端午節是中國3大傳統民俗節日之一,發端于戰國,形成于漢代,定型于宋代。端午節歷經千年的歷史長河,歷朝歷代的演變而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民俗。古時,端午節有飲雄黃酒、艾酒、吃雞蛋、吃粽子等民俗;近代,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端午節開始凸顯出兩大主要象征符號:粽子和龍舟。荊楚地區是端午節屈原傳說型的發源地,也是現在端午節的主要原型地區,荊楚地區的端午飲食民俗的變遷及其文化內涵對于解讀端午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飲食民俗;端午;荊楚文化圈

端午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具有豐富的民俗內涵。在現在人們的概念中,一提到端午節就會想到:(紀念)屈原、(吃)粽子、(劃)龍舟3個關鍵詞。對這3個詞語進行疊加組合之后,就形成了人們觀念中的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節日,節日中的代表性飲食是粽子,特色活動是劃龍舟。屈原,今湖北秭歸人,因仕途的失意,于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后經歷代政權(宋朝追封屈原,確立端午節的地位)和文人(屈原托夢傳說)的推動,端午節在全國范圍內傳播開來。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中,專家委員會的評審對端午節做了概括性的說明: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比紀念屈原說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詞,已廣泛深入人心,古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詞,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屈原聯系在一起[1]344。荊楚地區———屈原故里,是屈原傳說型端午節的發源地,亦是端午節舉辦最隆重的地域之一。

一、荊楚文化及荊楚文化圈

“荊”“楚”連稱,最初只是族類名。或說荊、楚同義。從實際使用情況看,既有單稱“荊”或“楚”的,也有連稱“荊楚”或“楚荊”的,后來轉為地域名[2]2。荊楚的地域,因歷史時期的不同而有所變異。“荊楚”最早出現在《詩經•商頌•殷武》中,文云:“維女(汝)荊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撻彼殷武,奮發(伐)荊楚。泵(深)入其阻,裒荊之旅。”“荊楚”2字自此而開始連稱使用。劉玉堂說:“作為地域的荊楚,從來沒有公認的邊界。假如以現代的行政區劃為準,那是以今律古;假如以古代的民族、國家、州郡為準,那是以古律今,二者都有鑿枘不入之弊。”[2]2劉玉堂和張正明所撰寫的《荊楚文化志》,依據天然的地理形勢和人為的文化傳統兩個方面對荊楚地域進行了界定[2]3-4。按地理方位來說,荊楚地區就是長江中游地區;按文化氛圍來說,荊楚就是楚人的生活范圍。大致包括今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全境以及安徽西部的部分地區。荊楚地域的劃分與荊楚文化圈密不可分。在《詩經•商頌》毛傳中對荊楚的釋義是:“荊楚,荊州之楚國也。”荊楚指的是古荊州的楚國。楚國和楚國文化是荊楚地區形成的必備條件。荊楚地域在不同的歷史[收稿日期]2016-10-18時期,隨著楚國疆域和楚國文化的影響范圍而變化。“楚文化并不是純粹的單一的,它是一種地域性的文化或者甚至可以說它首先是一種植根于地域本土的文化。”[3]3荊楚文化是在楚地疆域上形成的亞文化,荊楚地域是指荊楚文化影響的范圍,荊楚文化與荊楚地域二者是共生共存的。荊楚文化是一種具有獨特地域性的、以古代楚國都城紀南城(今湖北荊州一帶)為中心向四外輻射的亞文化圈。“1953年9月,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江陵縣郢城、萬城和紀南城展開了初步調查。1956年,楚紀南故城被公布為湖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①荊楚文化的核心地區是楚國都城紀南城,根據考古發現,紀南城在今湖北荊州、江陵一帶,即荊楚文化圈的核心地區。在當下,“荊楚”帶給人們的感覺就是湖北,荊楚文化就是湖北的文化。雖然歷史上荊楚并非僅僅是湖北地區,它是以湖北古荊州地區為中心,面積比現在的湖北轄區大。但是在近現代,唯有湖北人以“楚”或“荊楚”自稱,湖南弘揚的是湘文化,河南和安徽也有各自宣傳的主線文化(文明)。只有湖北地區宣揚的是荊楚文化,稱自己是楚人的后代。故本文對荊楚地區端午節的研究主要立足于荊楚地域的核心區域———湖北地區,即以湖北地區為主要研究地區,輻射湖南全境、河南南部和安徽的部分地區。

二、荊楚地區端午飲食民俗的源流

查看全文

氣象與飲食

世界氣象日

現代營養學研究認為,科學的營養應該是: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低鹽、豐富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等。然而,不同地區、氣候各異、飲食習慣不可能干篇一律,就是同一地區,一年四季,寒來暑往,飲食結構也不盡相同。在炎熱氣候中,炎熱天氣會使人體消化液的生成和分泌減少,胃腸蠕動變弱,食物的消化,特別是蛋白質和脂肪成份的消化、吸收會受到影響,致使食欲

不振。因此,不僅熱帶和赤道地區,即使在溫帶的人們,夏季也總是選擇新鮮爽口、易于消化和比較清淡的食物。如在熱帶和赤道地區許多地方的居民,至今仍以香蕉、猴面包、芋頭、木薯、木瓜等為主食。而位于暖溫帶和亞熱帶的我國,夏季也喜食清淡,人們除了吃素食外,還吃冷飲、西瓜等解暑食物,民間常煮綠豆粥,從藥理上說可清涼、解暑、去火。在冬季低溫條件下,人們散失的熱量較多,就需補充更多的食物,而且清淡素食已不能滿足身體需要,這時應多吃含脂肪和蛋白質較多的動物肉類。比如,幾乎終年和冰雪打交道的愛斯基摩人,冬天主要以蛋白質和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脂肪都十分豐富的馴鹿肉和海豹肉為食。夏天還吃些魚。有時吃從凍原上采集的野草莓和野生芹菜,有趣的是,有個丹麥醫學家對愛斯基摩人進行了為期10年的流行病學調查后發現,他們從不患心血管疾病。究期原因,除遺傳因素外,正是因為食用魚肉和海豹肉,才免于發生動脈硬化、腦血栓及心肌梗塞等人類一大死亡疾病,這種獨特的食物營養構成,學者們稱之為“愛斯基摩餐”。在我國的云、貴、川等西南地區,人們特別喜歡吃辣椒,這也是用食物來適應氣候的一種對策。因為人們從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知道,吃辣可以避寒去潮,而這些地區中,冬季里氣溫并不高,許多地區氣候還非常潮濕,冷濕氣候很易使人得風濕性關節炎和腰肌痛等癥,辣椒屬熱性,有祛風濕、發汗健脾胃之效。科學研究還指出,不僅冷暖寒暑與飲食有關,而且食品本身的溫度也很有講究。適宜的食溫可有助于味覺,有助于食欲,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科學家根據味覺與食品溫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度的關系,將食品歸納為喜涼食品和喜熱食品。通過大最試驗,得出了喜涼食品和最適宜溫度為:冰激淋為-6℃,水為8—13℃,果汁為10℃,,汽水為5℃,冷咖啡為6℃,啤酒為9—10℃;喜熱的食品溫度在60—65℃,對人體最為適宜。

查看全文

餐桌飲食禮儀

餐飲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可知,至遲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于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后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后才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臺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

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如分菜、上湯、進酒等方式也因合理衛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禮儀中。中西餐飲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現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是在繼續傳統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于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右側,變通處理,斟酒上菜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后主人,先女賓,后男賓。酒斟八分,不可過滿。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先冷后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后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這些程序不僅可以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體現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活動圓滿周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得到全面展示。

查看全文

綠色飲食思考

綠色飲食,不僅可以拯救地球,更是正在崛起的龐大商機。讀者可從下文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全球企業的最新舉措,感受此趨勢。

英國零售協會(IGD)2006年11月發表的報告指出,“綠色消費主義,將是改變未來二十年全球消費市場最大的一股力量。其中食品市場的綠色風潮將特別明顯。”根據Henlevworld在2006年9月公布的首次全球消費者意愿調查,歐、美及日本消費者,準備花更高價格購買對環境友善的食品比率,都超過了四成。據美國農業局統計,美國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需求,在整個90年代,每年成長率都超過20%。去年,全球有機食品市場銷售金額,已經達到370億美元;綠色飲食風潮在歐洲最為明顯,根據歐洲調查公司Euromonitor調查報告,西歐食品市場,標榜有機或是天然的食品銷售量,已經從2001年的30%,上升至2005年的41%。

□美國最大健康食品集團,獲利九年成長近五倍

綠色消費逐漸成為主流,有機食品就不再是精致小農、小型專賣店的專利,上百億美元的市場,已經吸引大企業紛紛搶進。而“染綠”,對大型企業而言,不但能夠為企業博得注視消費者健康和保護地球的美名,更是金光閃閃賺錢的生意。

麥當勞2004年底開始在全球部分門市推出新素食漢堡,合作對象是圣西斯集團(HainCelestial)。總部設在紐約的圣西斯集團,是美國最大的健康食品集團。十年來以一年至少購并一家公司的速度在全球擴張,光是1998年,該集團就購并了五家公司;十年前該公司品牌還只有21個,如今已經多達38個,產品線幾乎囊括所有種類的食品:飲料、特殊茶品、點心、冷凍食品、調味料;想得到的,它幾乎都有。

圣西斯集團2006年營收達7.38億美元,獲利0.39億美元,營收九年成長4.2倍、獲利成長4.88倍,堪稱是全世界最大的綠色搖錢樹。

查看全文

中華飲食文化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情深、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饑,它往往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折理,一個小孩子生下來,親友要吃紅蛋表示喜慶。“蛋”表示著生命的延續,“吃蛋”寄寓著中國人傳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歲時要“吃”,十八歲時要“吃”,結婚時要“吃”,到了六十大壽,更要觥籌交錯地慶賀一番。這種“吃”,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理內涵。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通過中西交流,我們的飲食文化又出現了新的時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外又講究營養,就是一種時代進步。十大碗八大盤的做法得到了改革,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華飲食文化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碰撞中,應該有一個堅固的支點,這樣它才能在博采眾長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和發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覺得,這個支點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也就是中華飲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內涵。因此,對于中華飲食文化基本內涵的考察,不僅有助于飲食文化理論的深化,而且對于中華飲食文化占據世界市場也有著深遠的積極意義。我認為,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來廛,可以概括成四個字:精、美、情、禮。這四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

精。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先民對于飲食的精品意識。當然,這可能僅僅局限于某些貴族階層。但是,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一個“精”字。

美,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征。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晏氏春秋》中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美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

情,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于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于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泄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

查看全文

韓國的飲食禮儀

韓國飯館內部的結構分為兩種:使用椅子和脫鞋上炕。在炕上吃飯時,男人盤腿而坐,女人右膝支立——這種坐法只限于穿韓服時使用。現在的韓國女性平時不穿韓服,所以只要把雙腿收攏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坐好點好菜后,不一會兒,飯館的大媽就會端著托盤向你走來,她從托盤中先取出餐具,然后是飯菜。

韓國人平時使用的一律是不銹鋼制的平尖頭兒的筷子。中國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飯碗吃飯的習慣,但是韓國人視這種行為不規矩。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觸飯碗。圓底兒帶蓋兒的碗“坐”在桌子上,沒有供你手握的把。再加上米飯傳導給碗的熱量,不碰它是合情合理的。至于碗蓋,可以取下來隨意放在桌上。

既然不端碗,左手就一定要聽話,老實地藏在桌子下面,不可在桌子上“露一手兒”。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從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湯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飯,然后再喝一口湯、再吃一口飯后,便可以隨意地吃任何東西了。這是韓國人吃飯的順序。勺子在韓國人的飲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負責盛湯、撈湯里的菜、裝飯,不用時要架在飯碗或其它食器上。而筷子呢?它只負責夾菜。不管你湯碗中的豆芽兒菜怎麼用勺子也撈不上來,你也不能用筷子。這首先是食禮的問題,其次是湯水有可能順著筷子流到桌子上。筷子在不夾菜時,傳統的韓國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兩根筷子要攏齊,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這是為了便于拿起來再用。

韓國人是一個好動感情的民族,對于他們這種把感情通過聚餐表現時,應該給予充分的理解,同時又必須在理智上承認它是一種不衛生的“食禮”。

查看全文

飲食健腦方法

隨著人類壽命的提高,長壽者越來越多,在這些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因為老年人的肌體和機能會隨年歲增大而逐漸衰退,尤其是大腦。腦衰老是腦細胞退化所致,以致反射與傳達刺激系統遲緩,造成慢性智能缺損,稱之為“老年性癡呆”,可以造成言語幼稚、反應遲鈍、精神煩躁、哭笑無常、記憶力減退或喪失等等不良表現。老年性癡呆癥通常是逐漸起病和加劇的,但一經形成用藥物治療是很難奏效的。

人生在每個階段都需重視健腦、護腦,因為腦部與身體其他部位有所不同,其生長發育必須給予充分營養,增進益智補腦食物,以盡量使之健康發育、保腦護腦延緩大腦的衰老,一旦營養失調,日后亦不可能用任何方法加以補救。

有不少專家認為飲食健腦對大腦健康有很重要的影響,而且食品營養是家庭能夠辦到的,也是簡易而切實可行的。飲食健腦首先得了解人體腦細胞需要什么營養素。大腦需要的營養素主要有脂質,乃指脂肪中的不飽和脂肪酸,主要為亞油酸和亞麻酸;其次是蛋白質,尤其是蛋白質中的谷胱甘肽,還有糖類,即已被人體消化系統分解成的葡萄糖;以及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和鈣質。

目前一些家庭對飲食健腦知之不多。筆者將日常食品分成十類向讀者朋友介紹一下,每個大類中有哪些是營養專家提出的有利健腦、護腦的食物。

谷物類

麥芽是補充大腦磷、鈣質的食物,還含有能使人保持良好記憶的鎂。麩皮亦是,麩皮面包是優良的健腦主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