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習慣與健康范文
時間:2023-03-29 18:13: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飲食習慣與健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5-0541-02
俗話說病從口入,可見飲食習慣與健康存在著很大的相關性。現實生活中我們做得如何呢?事實上有太多的人在享受食物時過于隨心所欲,而沒有注重與健康的關系。日常生活中到底有哪些不良飲食習慣容易被我們所忽視呢?下面就來談談一些會有損我們健康的不良飲食習慣。
1飲水方式不當
水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我國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的說法,可見飲水與我們的健康密切相關。
有人會說:水,誰還不會喝?是的,大家都知道要喝水,但不一定會科學地飲水。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的喝水習慣是:不渴,就不喝,一喝就喝個夠。這種感覺口渴才喝水的飲水方式叫被動飲水,如果人長期被動飲水,機體會處于慢性缺水狀態,不利于正常新陳代謝的進行,此外,體內水分減少,還會導致血液濃縮及黏稠增大,從而容易導致血栓形成,誘發腦血管及心血管疾病,而且還會影響腎臟代謝的功能。那么,成年人每天應該飲水多少才合適呢?
一般來說,健康成人每天需要的水量為2500ml左右。而我們體內的水有三個來源:飲水(約占50%),食物(約占40%),體內代謝產生(約占10%);其中食物提供的水和體內代謝生成的水約1300ml,其余則要通過飲水補充。因此,在溫和氣候條件下生活的輕體力活動的成年人每天最少飲水1200ml(約6杯),而在高溫或強體力勞動的條件下,則應根據出汗量適當增加飲水量。
我們如何飲用這些水才有利于健康呢?
定時、定量、主動規律飲水,這樣不僅有利于機體代謝,還能起到“內洗滌”作用,有利于身體健康。如:清晨空腹飲用一杯水不?鲇欣詬哐埂⒛運ㄈ燃膊〉姆樂危銥梢源俳ξ溉潿行У卦し辣忝兀煌砩纖?1小時飲用1杯水,可以有效地供應人體夜間水分丟失的需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發生夜間腦卒中;餐前1小時空腹飲水1杯水,到進餐時體內便能產生充足的消化液,從而有促進食欲,幫助消化吸收的作用。
2長期不吃早餐
長期不吃早餐,使我們容易患下列疾病。
(1)消化道疾病人經過一夜睡眠,腸內食物早已消化殆盡,急需補充。如果我們長期不吃早餐,胃長時間處于饑餓狀態,會造成胃酸分泌過多;此外,如果早餐不吃,午飯必然有所增加,從而造成胃腸道負擔過重,從而容易導致胃潰瘍、胃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2)結石人在早餐空腹時,膽囊內膽汁經過一夜,即約12小時候的儲存,使膽汁當中的膽固醇飽和度升高。在正常吃早餐的情況下,由于膽囊收縮,膽固醇會隨著膽汁排出,因而結石不易形成。如果長期不吃早餐,由于空腹時間過長,膽囊內膽汁儲存時間過久,導致膽汁當中的膽固醇過飽和,進而引起膽固醇沉積,逐漸形成結石。此外,長期不吃早餐還容易發生膽囊息肉。
(3)便秘在三餐定時進食的情況下,人體會自然產生胃結腸反射現象,有利于身體排毒;反之若不吃早餐成習慣,就可能造成胃結腸反射作用失調,導致便秘,使代謝廢物不能及時排除體外,從而增大對機體的危害。
此外,長期不吃早餐的人,會因大腦營養和能量不足而影響學習和工作效率。
3晚餐不當
(1)晚餐用餐時間過晚有人說晚飯晚飯就是要晚點吃,因此有不少的家庭晚餐用餐時間比較晚。這與醫學專家向人們推薦的保健良-策晚餐早吃相悖。有關研究表明,晚餐早吃可大大降低尿路結石病的發病率。這是因為人的排鈣高峰期常在進餐后4―5小時,若晚餐過晚,當排鈣高峰期到來時,人已上床入睡,尿液便潴留在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致使尿中鈣不斷增加,從而容易沉積下來形成小晶體,久而久之,逐漸擴大形成結石。所以,傍晚6點左右吃晚餐比較合適。
(2)晚餐葷食過多對于大多數工薪族家庭來說由于沒有充裕的時間準備早餐、中餐,所以早餐和中餐一般都比較簡單,而晚餐則不同,晚餐有的是時間準備,所以大多家庭晚餐吃得都比較豐盛。晚餐時吃大量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會使尿中的鈣量增加,尿中鈣濃度高,罹患尿路結石病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攝入蛋白質過多,人體吸收不了就會滯留于腸道中,滯留腸道中的蛋白質會發生腐敗作用生成氨、硫化氫等有毒、有害物質,進而會刺激腸壁誘發癌癥。其次,晚餐動物性食物吃得過多會使脂肪攝入太多,使血脂升高。研究資料表明,晚餐經常吃葷食的人比吃素者的血脂要高2―3倍。 再就是傍晚時血液中胰島素的含量為一天中的高峰,胰島素可使血糖轉化成脂肪,晚餐吃得太豐盛,久而久之,人就會發肥。因此,晚餐應該偏素,且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為主,而蛋白質、脂肪類吃得越少越好。
(3)晚餐吃得過飽 晚餐過飽可使胃鼓脹,對周圍器官造成壓迫,胃、腸、肝、膽、胰等器官在餐后的緊張工作會傳送信息給大腦,引起大腦活躍,并擴散到大腦皮層其他部位,誘發失眠。晚間一般活動較少,如果晚餐吃得過多,可引起膽固醇升高,刺激肝臟制造更多的低密度與極低密度脂蛋白,誘發動脈硬化;長期晚餐過飽,反復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往往造成胰島素β細胞提前衰竭,從而埋下糖尿病的禍根。因此與早餐、中餐相比,晚餐宜少吃。
篇2
一、飲食能提供人體大量的熱量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每天要消耗2 000~3 000千卡熱量。在生長發育期或活動量增加、發熱時,消耗的熱量更多,如不及時補足營養,會影響機體的生長發育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每1 g蛋白質產生熱量4千卡;每1 g脂肪產生熱量9千卡;每1 g糖產生熱量4千卡。可根據以上數據制定食譜,合理安排營養。
二、飲食能提供大量維生素、纖維素和微量元素人體需要一定的維生素、纖維素和維量元素。如缺乏維生素B1會引起腳氣病;缺乏維生素C可引起壞血病;缺乏微量元素硒可引起癌;缺乏微量元素鋅可引起生長發育遲緩;缺乏維生素可引起便秘。人體對這些營養素需要量不大,但必須保證從飲食中得到全面補充,否則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三、飲食能提供免疫物質牛奶、蜂乳、甲魚、枸杞、腦等食品含有大量免疫物質,經常食用能增強人體抵抗力,對嬰幼兒、老年人、體弱者尤為重要。
四、飲食能提供大量抗菌物質大蒜、洋蔥、茶葉等食品中含有大量抗菌物質,對革蘭氏陽性球菌、革蘭氏陰性桿菌有明顯的抗菌作用,對沙門氏菌屬、痢疾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明顯的抑菌和殺菌作用。
五、飲食能提供大量的抗癌物質微量元素硒皮龜、甲魚、豆漿等食品有抗癌作用,經常食用可減少癌癥的發生。
六、飲食能調整人體的物質代謝,使人體的合成與分解代謝平衡羊肉、狗肉、鳥肉等有助腎陽之效,熱量較大,食之可治腰膝酸軟,增加抵抗力;銀耳、黑木耳能降低血液凝度,有利于冠心病和血管硬化的防治;茶葉具有抗凝血與使纖維蛋白溶解的作用,不但對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癥 、高纖維蛋白元素血癥有明顯治療作用,而且對胃炎病人的血凝狀態和纖維蛋白沉積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篇3
【中圖分類號】3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817-01
護理職業壓力源因素所致的持續的護理職業風險壓力會進一步影響護士的身心健康,表現為職業倦怠[1]。國內學者楊美玲[2]研究表明,護理職業風險壓力越大,離職意愿越強。為了解武漢地區綜合醫院和中醫醫院聘用制臨時護士壓力源因素與身心健康間作用關系現況,我們針對該群體進行了現況調查,并開展了有效的干預與評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本研究以武漢地區綜合醫院和中醫醫院為現場,對綜合醫院和中醫醫院三年內的臨時聘用護士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對象均符合以下納入條件:(1)連續從事某科臨時聘用制支助護士工作3個月以上(2)畢業于正規護理學校。
1.2 方法
1.2.1 問卷調查編制與調查方法 研究者針對醫院聘用制護士職業特點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5]對該群體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測評。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樣方法,在兩家醫院分別發出問卷和收回答卷均為68份,回收有效率為100%。
1.2.2 干預方法 在研究期間內對醫院干預人群,進行系統的培訓,并針對性地改進原有管理方法。最后再對干預前后的結果進行比較、評估。
1.2.3 統計分析方法 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本研究調查綜合醫院和中醫醫院臨時護士各68名,均為女性,年齡17-35歲,平均年齡22.36±2.46歲;
2.1 干預前后結果比較 經調查比較,其干預前武漢地區綜合醫院和中醫醫院臨時護士護理職業心理狀態均存在嚴重的焦慮與抑郁情緒;而干預后其焦慮與抑郁情緒明顯減輕。對武漢地區綜合醫院和中醫醫院臨時護士干預前的結果進行比較,經統計學分析,結果均顯示,P
3 討論
本研究通過對武漢地區中醫醫院臨時護士調查分析,以我國常模的上限為界,SAS 標準分>50分,表明有焦慮癥狀;SDS 標準分>53分,表明有抑郁癥狀。整體的焦慮、抑郁水平與中國常模比較。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3]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測評發現,該群體干預前的SDS、SAS均值均顯著高于中國常模標準分均值(P
研究證明,有針對性的改進原有的管理方法,如采取個性化心理輔導、職業規劃引導等綜合干預措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郭瑛.護士工作壓力應對與職業倦怠的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4.
[2] 楊美玲,王冉冉,侯淑肖.在職護士離職意愿及其相關因素調查分析[J].現代護理,2006,12(18);1667-1669.
[3] 王長虹,叢中.臨床心理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575-578.
作者簡介:
篇4
關鍵詞:小班幼兒;健康飲食;策略研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幼兒園應將“健康”放在首要地位。同時,進一步強調對幼兒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對幼兒健康、和諧的發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筆者作為一名一線幼兒教育工作者,近年來著重對小班幼兒的健康飲食習慣的養成進行了實踐研究。
幼兒健康飲食習慣養成的價值
眾所周知,幼兒期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養成的健康飲食習慣會伴隨幼兒的一生,良好的飲食習慣有利于促進幼兒身體與心理的健康發展,而健康的前提條件是幼兒從小就養成的良好的飲食習慣、進餐習慣。同時,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促進幼兒智力發展,促進幼兒生長發育的前提條件,合理的飲食結構是保證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的物質“基石”。所以,對小班幼兒進行健康飲食習慣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班幼兒飲食習慣存在的誤區
誤區之一:小班幼兒挑食、偏食、厭食現象普遍存在。挑食、偏食、厭食是小班幼兒通常會有的現象。挑食、偏食、厭食會造成小班幼兒營養不良癥,會嚴重制約小班幼兒的生長、發展。小班幼兒產生挑食、偏食、厭食既有客觀因素,又有主觀因素,客觀的環境因素與小班幼兒主觀的心理因素共同發揮作用。比如,有的家長為了自己的“方便”單品種的菜天天食用,每天“重復昨天的故事”,自然會引起幼兒的厭食情緒。
誤區之二:大多數家長過于溺愛幼兒。兩至三歲的小班幼兒身心發展尚不成熟,身體的協調性有待加強。常見的現象是吃飯時滿桌、滿地、滿身都是飯粒,顯得臟兮兮的。針對這樣的現象,部分家長便走進了教育的誤區:家長干脆不讓幼兒自己吃飯。殊不知,家長越是這樣,幼兒便失去了實踐鍛煉的大好時機,長此以往,便會形成惡性循環。有些家長又擔心幼兒吃不飽,干脆家長直接喂幼兒,這樣既省事又干凈,這樣的做法自然導致幼兒對家長的過于依賴癥。
誤區之三:部分家長將幼兒的零食充主食。部分家長為了讓幼兒不受餓,常常會買很多的零食給幼兒吃。有的幼兒吃零食上了癮,對奶油味、巧克力味的零食特別鐘愛。事實上,部分幼兒由于過多食用零食,導致營養不均衡,部分幼兒出現了肥胖癥。
誤區之四:幼兒飲食時間隨意性大。部分家長對幼兒每天的飲食次數無規定,只要幼兒想吃就讓他們吃,不是按照一日三餐的通常做法,而是隨意性很大。
培養幼兒健康飲食習慣的對策
對策之一:教育幼兒不挑食、不偏食、不厭食。為小班幼兒健康飲食構建愉悅的環境,讓小班幼兒在心情愉悅、自由寬松的環境下飲食。幼兒教育工作者與家長應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形象,自己以身作則,同時應用積極的、正面的、富含啟發性的、激勵性的語言引導幼兒做到健康飲食。比如,可以對幼兒這樣說:“今天的涼拌黃瓜又鮮又脆,肯定很好吃的!”“今天的蕃茄蛋湯,色、香、味俱全,看哪一個小朋友吃得多,吃得香!”諸如此類的語言暗示,一定能激發起小班幼兒的飲食興趣,誘發小班幼兒的飲食欲望。此外,為了讓小班幼兒克服挑食、偏食、厭食的不良飲食習慣,幼兒教育工作者還應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時多收集或上網查找關于讓幼兒不挑食、不偏食、不厭食的有關兒歌或專題教育片,組織幼兒學習,組織幼兒觀看,以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對策之二:教育小班幼兒養成自主飲食的習慣。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同樣,幼兒健康飲食習慣的養成需要幼鶴災韉摹⒒極的、主動的投入。離開了幼兒自主的有效投入,幼兒健康飲食習慣的養成只能成為“空中樓閣”,只能成為“泡影”。幼兒教育工作者或家長應放手讓小班幼兒真正自主地參與其中,讓小班幼兒自主進行飲食習慣的培養,克服懶惰心理,自己積極主動地進行飲食,才能受益終生。
對策之三:讓小班幼兒一日三餐吃好主食,少吃或不吃零食。幼兒教育工作者或家長應教育小班幼兒堅持一日三餐進食主食,力求吃飽吃好,吃出營養。當然,需強調一日三餐應定時定量進行飲食,切忌暴飲暴食。要盡可能的給小班幼兒色、香、味俱全的、營養搭配均衡的、葷食與蔬食分配合理的健康食品,以讓小班幼兒健康的成長。
對策之四:讓小班幼兒形成有規律的飲食時間。對小班幼兒飲食時間的安排要合理,一日三餐進餐時間相對固定,讓小班幼兒形成良好的人體生物鐘,按時按規律讓小班幼兒飲食。
結束語
篇5
關鍵詞:大學生; 飲食習慣; 定性
中圖分類號:G4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6-131-001
大學時代是學習專業知識和促進身體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其健康素質水平將直接影響我國未來的建設與發展,而大學生具有健康的飲食行為和良好的營養狀況,是適應未來社會競爭的前提和基礎。相關研究表示,目前大學生的膳食行為普遍存在著不吃早餐、愛吃零食、挑食及忽略三餐的質和量等現象[1]。為進一步探討大學生飲食習慣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影響因素,本課題組于2014年對保定市某高校大學生進行了關于飲食習慣的調查研究。
一、對象和方法
1.對象
保定市某高校在校大學生22名,其中男生10人,女生12人;大一年級8人,大二年級8人,大三年級6人。
2.研究方法
采用方便樣本抽樣方法,每組抽取6~8人,共組織了3個小組的面對面專題訪談。采用自行設計的訪談提綱,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課題訪談小組人員主持,由專人錄音和記錄,訪談結束后及時對訪談結果歸納和整理。
3.資料分析
訪談結束后,將所做錄音逐字逐句轉錄,整理成文字,與筆錄資料整合后,采用歸類方法分析,對調查對象的飲食習慣及影響因素進行歸納分析。
二、結果
1.食用早餐情況
大多數受訪者吃早餐的情況并不規律,是否吃早餐與早上是否有課有著直接的關系。關于不吃早餐的原因,絕大多數同學表示“懶得下去”、“起床太晚了”、“上課會遲到”。關于早餐搭配問題,僅有4個人表示會注意早餐搭配,認為“應該吃一個雞蛋”、“蔬菜和谷類都要齊全”,大多數人并不在意,只會按照個人習慣或者窗口候餐人數的多少去選擇早餐類型。
2.吃夜宵情況
幾乎全部的受訪者表示會偶爾吃夜宵,其中男生居多。夜宵種類主要是一些速食食品如方便面、面包等。問及吃夜宵的原因,部分表示“晚上有社團或者班級活動,消耗的快”,而大多數人認為“熬夜睡覺太晚就餓了”、“在學校晚飯吃的太早,睡覺前自然就餓了嘛”。
3.校外就餐情況
22名受訪者都表示有到校外就餐的經歷。其中,部分人因為參加同學聚會而校外就餐,部分表示校外就餐的原因是“學校飯菜吃膩了”、“改善一下伙食”、“學校飯不合口味”。關于餐館的選擇,“生活費比較緊,大多會選擇一些便宜的餐館”、“選擇離學校近的餐館”、“夏天會在夜市攤上買些”、“高檔的餐廳一年只去一兩次”等。幾乎所有的同學都表示很少在意餐館的衛生問題。
4.吃零食情況
大多受訪者都表示喜歡吃零食,其中女生占多數,他們認為零食是“生活必備”、“消遣時的必需品”等。零食的種類是以膨化、油炸、果脯食品為主。關于吃零食的頻率,15人表示一周吃三次左右,4人表示每天都吃零食,其余調查者視情況而定。
5.健康飲食知識的了解現狀及獲取途徑
大多數受訪者對于怎樣擁有健康的飲食習慣還不了解,更不知道或不重視自己的飲食習慣是否健康。他們多是從老師或同學的口中得知一些健康飲食的知識,也有部分是通過網絡或者電視獲得的。其中,他們對老師或同學提供的知識的信任度較高。“希望學校有專門營養老師給我們每個季度上一節關于健康飲食的講座”,“學校能定期通過飛信、QQ群、微博等途徑將相關知識發到學生手機上,培養學生良好的健康飲食習慣”等。
三、討論
大學生作為一特殊學生群體,其腦力活動消耗大,相關文獻表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往往造成其精神不集中、疲勞、思考問題不集中,影響學習效率和身心健康[2-3]。早餐是一日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能夠保證血糖維持在正常范圍,并賦予充沛精力于工作和學習[4],然而調查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同學早餐食用不規律,且不注重營養搭配。除此之外,以男同學為主,吃夜宵顯現普遍;校外就餐衛生意識差,食用零食普遍且食用頻率較高。該結果提示,應該在大學生人群中進行飲食行為的干預,改善其不健康的飲食習慣。
應利用大學生群體自身特點,采取與之相適應的多種健康飲食教育措施:如組織學生開展形式新穎、靈活多樣的學生活動或借助學校QQ群、微博、飛信等新媒體,向學生有效地傳達與飲食健康相關的信息,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良好的飲食習慣對健康的重要性,增強大學生健康飲食的自我管理能力,從根本上改善大學生的飲食習慣。
參考文獻:
[1]李軍,劉小燕,郭輝,等.大學生營養知識、態度與膳食行為的調查[J]中國臨床康復,2004,8(6):1028-1029
[2]MUTHAYYA S,THOMAS T,SRINIVASAN K,et al.Consumption of a mid-morning snack improves memory but not attention in school children[J]Physiol Behav,2007,90(1):142-150
篇6
[關鍵詞] 膽石病;中老年;飲食習慣;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575.6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4-4721(2011)02(c)-137-02
筆者分析了96例體檢中經腹部超聲證實的中老年膽石病(gallstone disease,GD)患者的飲食習慣,并與同期體檢結論健康者進行1∶1配對(相同年齡與性別)比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3~5月來本院進行健康體檢者。納入標準:①體檢中經超聲檢查證實的GD患者;②年齡≥45歲;③入院時無明顯腹痛、發熱和黃疸等臨床癥狀表現;④居住在沈陽市區5年以上。符合上述條件的共96例,設為觀察組,對照組選擇同期在本院進行體檢的健康者96名,符合GD組納入標準的②和④,并按下列條件進行1∶1配對:①性別相同;②年齡相同。
1.2 方法
1.2.1 GD檢出及診斷方法受檢者空腹10~12 h后,由同一組專業人員按腹部二維超聲操作常規進行檢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凸陣探頭頻率3.75 MHz,患者采用仰臥位及左側臥位,常規檢查肝膽,作多切面觀察,記錄膽囊大小、囊壁厚度等情況以及內部回聲,有結石者對其形態、大小及數目作記錄。診斷標準為膽囊或膽管內強回聲團。
1.2.2 常見危險因素調查方法以問卷形式進行調查,參考有關文獻設計的“GD飲食習慣調查表”,主要內容包括:①葷食習慣;②素食習慣;③嗜甜飲食習慣;④纖維膳食習慣;⑤偏食動物油;⑥偏食動物內臟;⑦嗜食豆制品;⑧餐中飲酒;⑨嗜飲牛奶;⑩飲罐裝水;不吃早餐;夜間加餐。全體對象均在入選后接受調查,由專門調查員統一填寫。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用t檢驗進行組間計數指標顯著性測定,用χ2檢驗進行組間計量指標顯著性檢測,以P
2 結果
共配成96對,其中,男31對,女65對,兩組對象飲食習慣比較見表1。
3 討論
GD即膽道內膽汁的某些成分(包括膽色素、膽固醇、黏液物質及鈣等)在多種因素作用下,析出凝聚,形成石頭而導致疾病,其診斷標準以超聲檢查或膽管造影發現結石為標準。隨著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居民GD發病率居高不下,而且隨著年齡增長,患病率還有上升趨勢,中老年GD住院例數約占同期外科住院同齡患者總數的10%~25%。一般認為,飲食因素在血脂水平、膽汁脂質成分及膽汁酸動態變化中起著調節作用,有關飲食生活習慣與北方地區中、老年GD患者相關性研究尚少,筆者以今年春季在本院體檢的沈陽城區中老年居民為對象,選擇96例經腹部超聲證實的的GD患者以問卷形式進行飲食習慣調查,并按年齡和性別與體檢中未發現結石的健康者(對照組)1∶1配對。統計數字證實,中、老年GD組的葷食習慣、偏食動物油、偏食動物內臟、不吃早餐例數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素食習慣、纖維膳食習慣例數均明顯少于后者,這與其他一些同類觀察[2-3]結果接近。GD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但高脂肪、高膽固醇在食物中比例增加,植物纖維素比例下降導致血脂水平增高可能是其原因之一。血脂水平可直接影響膽汁中磷脂及膽固醇水平,高脂血癥時還可加速膽固醇的飽和,后者有利于結石的形成;另外,在高脂血癥患者膽汁中,促成核因子和抗成核因子失衡也是膽石形成的重要原因,其中包括膽固醇、膽汁酸、磷脂及成核因子等代謝紊亂。總之,膽石形成是環境、飲食習慣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良好的飲食習慣很重要。
鑒于飲食生活習慣與北方地區中、老年GD發病有關,其中葷食習慣、偏食動物油、偏食動物內臟、不吃早餐等飲食特點有明顯的致病可能,這提示中、老年人應注意飲食生活習慣,以降低GD患病的危險性。
[參考文獻]
[1]施健,劉蘇,謝渭芬.我國膽石癥發病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胃腸病學,2005,10(4):217-219.
[2]張冬梅,陳飛虎,李濤.飲食因素與中年婦女膽石癥關系的探討[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02,37(4):276-279.
[3]龔偉達,楊松,喻榮彬,等.飲食因素與膽石病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J].江蘇醫藥雜志,2003,29(1):44-46.
篇7
一、隔代教育對幼兒飲食習慣的影響
(一)祖輩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影響幼兒的飲食習慣。
1.祖輩在家庭中是幼兒的主要看護人。幾乎所有三代同堂家庭中祖輩都是幼兒的主要看護人。年輕的父母大多數有全日制工作,每天早出晚歸,空余時間遠不如已退休的老人多,幼兒和老人相處的時間多于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在三代同堂家庭中,幼兒和老人接觸時間多是普遍現象,老人在家的主要任務就是看護孩子。
2.祖輩是家庭中食物的主要購買者。三代同堂中祖輩絕大多數已無日常工作,有時間買菜、做飯。祖輩們會根據自己的喜好買菜,同時會少不了地給孩子購買零食。
3.祖輩在家庭中承擔著食物的烹調工作。在家庭中主管飲食的老人,通常按照自己的飲食習慣和口味選擇烹調方式。北方的老人做面食較多,南方的祖輩則喜歡米飯和炒菜,口味偏咸的老人做菜時鹽放得較多,喜歡清淡飲食的老人則家中油脂的消耗量較少。幼兒的飲食習慣從小就受烹調方式和口味的影響,家里經常吃面食的孩子,喜歡吃面食;家里的飯菜清淡的孩子,吃不慣重口味的飯菜;家里口味偏咸的孩子,不喜歡吃清淡的菜。
(二)祖輩對食物的錯誤認知,促進幼兒過度進食的現象。
1.用食物獎勵或懲罰幼兒的行為。將食物作為獎勵或懲罰的工具是絕大多數祖輩的做法,“我孫子真乖,都得獎了,快告訴奶奶,今天想吃點什么?”。當幼兒表現好時,多數父母只給予口頭表揚,而祖輩則喜歡用食物獎勵幼兒。食物是很多家庭塑造幼兒行為的媒介,幼兒的良好行為往往跟隨食物獎勵,不好的行為則常常以不給予某種食品作為懲罰手段。
2.用食物表達愛。大多數祖輩對愛的理解和表達經常通過食物體現,老人認為首先要讓兒童吃好,有的父母表示孩子已經很胖,他奶奶卻還經常追著孩子喂飯。老人通過滿足小兒的進食要求表達自己的愛。現在的孩子多是獨二代,老人對孫輩就更是寵愛,總是會追著孩子問想吃什么,奶奶買給你。老人不僅盡可能地滿足幼兒的食物要求,而且經常提醒和刺激幼兒的攝食欲望。
3.對食物的自身體驗影響其對喂養行為和幼兒飲食習慣。祖輩關于飲食的自身體驗是影響其對幼兒喂養行為和幼兒飲食習慣的因素之一,老人對饑餓和飽足的記憶,使得他們愿意讓幼兒過度進食。他們認為從前有錢買不著吃的,或者食物太貴買不起,現在日子富足了,應該讓小兒體驗想吃就能吃的快樂。擔心小兒沒吃飽是大多數祖輩經常的想法,小兒表示吃飽了,總要再三追問是否真的吃飽,鼓勵再多吃一點。
(三)祖輩過度的遷就、縱容,忽視飲食習慣的培養,助長幼兒不良飲食習慣的養成。
祖輩對孩子的各種要求是有求必應。花樣百出的零食深受孩子的喜愛,這樣勢必會影響正餐的進食,而零食是不能滿足孩子的營養需求的。拿飲料代替水給幼兒喝即使幼兒已經吃飽了,遇到他喜歡吃的東西,也會毫不猶豫地買給幼兒。三歲的孩子早就達到可以獨立進餐的時候,但需要喂食的現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游食、玩食的孩子比比皆是。對孩子出現的各種不良飲食習慣,祖輩大多采取姑息、縱容的態度。祖輩童年時生活的年代,由于歷史的原因,物質條件比較差并且經受一系列的磨難。相當多的祖輩出于補償心理,不希望孩子再重復自己的童年經歷。再者現在的孩子普遍是獨生子女,祖輩容易對孩子過于關注,孩子就像糖娃娃一樣,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只注重吃飯的結果而忽視吃飯過程中養成的種種不良飲食習慣,忽視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在孩子剛產生不良的飲食習慣時沒有及時糾正,祖輩降低對教育的要求,這種縱容和遷就助長了孩子不良飲食習慣的養成。
二、對策
(一)改變祖輩在家庭中的地位。
1.從主要看護人改變為輔助看護人。雖然在家庭成員中,年輕的父母一般都有全日制的工作,比較忙,與孩子的接觸相對較少。但家長可以利用下班后的時間,多與孩子玩耍溝通,不要因為工作太累,到家就忽略孩子的存在,做孩子真正的看護人。雖然父母的工作忙,但在孩子的一天三餐中,除了午餐孩子在園解決,其他兩餐父母還是可以與孩子一起進餐。父母應該利用好這兩餐的時間,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
2.聽取孩子父母對購買食物和烹調方式的建議。現在的年輕父母的知識一般都豐富,接觸了解的食物的種類和烹調方法較多,在這方面祖輩有所欠缺,父母可以給祖輩提出一些建議,多改變食物的種類和烹調方式,吸引幼兒進餐的欲望。
(二)幼兒園、家庭、社區三方合作,共同改善幼兒的飲食行為。
1.幼兒園方面。一方面,幼兒園可以通過幼兒園的網站、廣播、信息欄、班級家庭之窗等向家長宣傳幼兒的飲食營養,并定期向家長推薦一些營養合理搭配的食譜。另一方面,幼兒園還可以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給家長一個直接交流彼此在幼兒早餐方面的經驗的平臺,幫助家長針對幼兒飲食習慣中存在的問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糾正家長在幼兒早餐認識上的誤區;還可以通過開放日,讓家長自己來幼兒園參觀一下,幼兒在園是怎么吃飯、吃點心的,與教師交流經驗,進行直觀的學習。
2.家庭方面。家長要將幼兒在家表現出的不良早餐行為及時地反映給老師,聽取教師的意見。另外,可以通過家長委員會,將自身在幼兒飲食習慣方面的經驗或是疑惑反應給幼兒園。家長還應主動地獲取相關的幼兒教育知識,樹立正確的幼兒教育觀。家長要樹立良好的早餐飲食榜樣,和孩子一起圍坐在桌前吃早餐,盡力做到吃早餐時不看書看報看電視,少說話。
篇8
一、教師須掌握健康飲食的科學知識
幼兒教師要對食物的新鮮、所含營養的多少要高度重視,還要向幼兒介紹每種蔬菜對人體有什么好的作用,介紹菜肴的時候還可以讓幼兒從中認識不同的蔬菜,對食物的造型也有所重視。教師要仔細觀察每一位幼兒進食量,每位幼兒食量的大小和其生理物質、成長速度、情緒狀態、健康情形等因素有關。并且還要保持愉快的進餐氣氛,一方面享受美味的食物,一方面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是個同樂的時光。幼兒教師在一日生活中教導幼兒在餐桌上不可以罵人,不可以討論不愉快的事,不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或把食物當成是賞罰的工具。進餐應是一種美好的經驗,絕大部分的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因此應鼓勵幼兒去嘗試,和幼兒一起吃(一起試試看),但不要以強迫的方式進行,以免適得其反,使得更加害怕或拒食之外,當成人不喜歡某些食物時,尤其不要以負面的詞語或表情去批評,這會造成幼兒對這些食物有先入為主的感觀,更加不愿意去嘗試。幼兒教師要經常鼓勵幼兒,詢問幼兒“今天吃的食物的顏色、形狀、口感”等。這樣不僅增進幼兒的食欲還可以讓幼兒學到了知識,明白做菜人用意,知道老師和家長是愛她們的。
二、幫助家長形成飲食的正確認識
1.父母要以身作則,要用耐心、溫和的語態去教育幼兒
食物的色香味與培養幼兒的獨立進食和進食欲望非常重要。作為父母,要適應幼兒的進步,要學習一些幼兒食品的制作方法,將幼兒的食物做得色香味形俱全,滿足幼兒營養和心理發展的需要。將食物做得有色彩,幼兒會對食物產生興趣。一盤香噴噴的菜,也會把幼兒吸引過來。食物的味道是最重要的問題,當幼兒聞到菜的香味,會跑過來問:“這是什么菜,好香,我想吃”。幼兒的食品,不要求味道太重,但也不要沒味道,要適中。調味道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每個家長可以學習一點基本操作方法。不和幼兒交換條件解決偏食的問題,要讓幼兒多與父母采購和烹制飯菜,多和幼兒溝通,這樣父母還能了解幼兒對食物的喜好。在幫爸爸媽媽打下手時,父母應常常鼓勵幼兒幫忙采購烹制食物。這樣,父母還能和幼兒共享一些親子時光。
2.父母的營養知識對幼兒飲食行為有明顯影響
在營養的知識方面,多數家庭幼兒營養飲食主要由母親安排。由于大部分家長營養知識比較缺乏,在提示幼兒吃什么食物時存在觀念偏差,例如看重高蛋白食物,輕視新鮮的蔬菜、水果;看重孩子的口味,輕視營養均衡和科學制作等。因此,提高父母的營養知識水平非常重要。
3.父母避免強迫幼兒吃不喜歡的事物
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增強各種美德教育。三餐安排再合理,飲食結構再周密,也都是外部因素,要真正發揮其作用,必須教育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以此為基礎,讓幼兒自己認識到習慣的重要性,從而調動其自身積極因素,而達到各種綜合素質教育的目的。如一直堅持教育幼兒飯前便后要洗手,吃生瓜、梨、棗等要洗凈等,這種習慣養成性教育將使幼兒終身受益。
4.孩子的飯要定時定量,預防幼兒養成偏食、厭食等壞習慣
家長要加強說教,客觀地說,幼兒編食或挑食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其中受家長的“傳染”,也是不可忽視的。我們知道,幼兒們主要是模仿身邊的大人,如果家中的成年人有偏食、挑食的不良習慣,幼兒就很容易形成同樣的毛病。當然,幼兒偏食或者挑食也有自己的原因,比如幼兒的口味比較挑剔、吃零食影響進餐時的食欲、飯前或吃飯時喝過多的果汁或食糖飲料等。對此,如果家長不加以教育和引導,不及時糾正,也會使幼兒的飲食行為進一步發展成為偏食、挑食的不良習慣。要糾正幼兒偏食和挑食并不難,就是堅持不懈地要求幼兒各種食物都要吃,盡量避免不愛吃的食物少吃,愛吃的食物多吃的現象。
三、家校共同建立良好的飲食制度
篇9
關鍵詞:不良行為;護理效果;糜爛性胃炎;效果評價
Summary of Clinical Research on Erosive Gastritis Patients with Bad Habits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FAN Ji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uanbei Medical College,Nanchong 637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he main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bad habits and take appropriate care measures evaluated.Methods Select erosive gastritis August 2013 to August 2014 in our hospital a total of 120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full terms of care, and regular health education) and control group (routine clinical care) clinical results were compared care.Results The study resul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60~70) points total of 16 cases (26.67%), (70~85) points total of 32 cases (53.33%), (85~95) points total of 12 cases (20%) ; 3.33% recurrence rat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16.67, therefore, bad behavior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verall scor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Bad behavior;Care benefits; Erosive gastritis; Evaluation
糜爛是指黏膜破損,糜爛性胃炎是由于胃的內壁黏膜及皺襞破損導致潰瘍,腺頸部細胞遭到破壞而引起的一種淺表性胃炎。這種疾病多與患者的一些不良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及濫用免疫抑制劑、抗生素等藥物有關,因此醫務人員加強對患者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進行系統性科學教育及指導,有助于患者的健康早日得到恢復,也是減少患者舊病復發的關鍵因素。由于本調查隨訪時間短、病例少,總有些不足之處,還需研究人員探討。本文通過選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于我院就診的糜爛性胃炎患者共120例,主要分析患者不良的行為習慣,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對其進行評價,現將具體研究內容整理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通過選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于我院就診的糜爛性胃炎患者共12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入院標準:全部患者經過胃鏡檢查,確診為糜爛性胃炎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依據隨機原則將患者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與干預組。對照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35.15±2.14)歲;干預組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齡19~64歲,平均年齡(39.24±2.32)歲;文化程度:小學25例、中學36例、高中46例、大專13例。均有胃炎病史2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后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具體如下:①進行常規的呼吸、心率、血壓、脈搏等檢查;②相關護士給予患者提供飲食、用藥方面的幫助,涉及常規的心理護理干預;③未進行專業的不良行為習慣護理干預并詳細記錄數據。
1.2.2干預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全方面的護理服務,糾正患者不良行為習慣。具體如下:①依據糜爛性胃炎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相應的健康宣教,向其講解糜爛方面的知識(分型、癥狀、病因),交流經驗,相互討論;②制定健康運動與食普方面的計劃,讓患者循序漸進,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以健康的態度、樂觀的對待生活,加強自我護理能力;③加強針對性心理護理,緩解患者由于心理不健康,產生的過于緊張、抑郁等狀態。加大院內管理力度,綜合治理,與患者積極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讓糜爛性胃炎患者靜心休養,養成定時排便的生活習慣,嘗試運動,完善胃腸運動的功能,盡可能減少不良行為發生的幾率;④服用容易消化的食品,禁暴飲暴食,應該少食多餐,多休息,派相關護理人員,合理控制患者的飲食,使生活水平規律化。
1.3觀察指標 派相關護理人員進行入院后、出院前后90 d、180 d左右,隨訪,及時了解患者不良行為習慣狀況,總結并填寫生活習慣調查,對患者的生活習慣改變程度、疾病認識、復發率以及治愈情況進行評價(總分100分),同時并分析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并詳細記錄。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兩組護理情況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結果
通過比較得出對照組中(60~70)分共31例(51.67%)高于干預組、(70~85)分共27例(45%)低于干預組、(85~95)分共2例(3.33%)顯著低于干預組;同時,干預組復發率3.33%顯著低于對照組16.67,因此,干預組實施全方位護理,有助于糾正不良行為習慣,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胃炎是患者消化系統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由于胃炎與人們的不良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及濫用免疫抑制劑、抗生素等藥物有關,因此其發病率往往都比較高,根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胃炎患者的發病率已經達到50%左右,針對不同的胃內壁形態,胃炎可分為出血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皺襞肥大性胃炎、糜爛性胃炎、紅斑滲出性胃炎和返流性胃炎。本文側重分析研究糜爛性胃炎,其包括隆起糜爛性胃炎和平坦糜爛性胃炎,有針對性地研究其發病的特點并采用護理學干預措施發揮積極的作用。
在本文研究中,主要分析2013年8月~2014年8月于我院就診的糜爛性胃炎患者共120例的資料,比較兩組護理方式,得出對照組中(60~70)分共31例(51.67%)、(70~85)分共27例(45%)、(85~95)分共2例(3.33%);干預組中(60~70)分共16例(26.67%)、(70~85)分共32例(53.33%)、(85~95)分共12例(20%);干預組復發率3.33%顯著低于對照組16.67,在治療糜爛性胃炎護理中實施全方位護理服務,能大幅度降低復發率。同時,改正患者的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且不僅可以改善其癥狀,甚至可以達到治愈的效果。同時,有助于患者及其家屬能自愿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減少或消除影響其健康的危險因素,提高治愈率,可大大促進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在臨床上制定出患者及家屬都能參與的綜合性干預方案,且需要認真實施。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需求和疾病治療水平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尤其是對與一些不良生活習慣關系密切的的慢性疾病,進行系統性健康科學教育及指導是卓有成效的。
綜上所述,糜爛性胃炎普遍是由于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等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所引起的。這種疾病的療效及是否復發與患者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的改善關系密切。在治療糜爛性胃炎患者的同時醫護人員幫助患者改正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楊冰,陳團友,林巧玲,等.糜爛性胃炎患者不良行為習慣護理干預效果評價的臨床研究總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8,14(18):97-100.
[2]尹紅梅,姜洪霞,田華,等.糜爛性胃炎患者的護理[J].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2012,3(11):315-315.
[3]黃海榮,王沐.術前心理干預在氬離子凝固術治療隆起糜爛性胃炎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2):91-92.
篇10
關鍵詞:不同年齡;兒童;口腔健康行為;影響因素
許多疾病的發生都與口腔問題有關,尤其是兒童的口腔健康行為更是與其成長健康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1,2]。本次研究選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體檢或就診的874例0~7歲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對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口腔健康行為進行調查和分析,旨在為口腔健康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據,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選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與我院體檢或就診的876例0~7歲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其年齡將其分為三組,分別為0~3歲組287例,4~5歲組298例,6~7歲組289例。0~3歲組兒童中,男性151例,女性136例;4~5歲組兒童中,男性162例,女性136例;6~7歲兒童中,男性156例,女性133例。三組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在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通過查閱大量參考文獻[3,4]的方式制定出專門的關于兒童口腔健康影響因素的調查問卷,調查三組兒童的口腔健康行為及了解口腔健康的相關知識的情況,調查問卷由兒童家長根據兒童的真實情況進行填寫,并當場回收。問卷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兒童存在的口腔健康問題、日常的飲食習慣、生活中的保健行為及口腔健康相關知識知曉情況等內容。
1.3觀察指標 ①觀察和記錄三組兒童存在的口腔健康問題,并進行對比分析;②觀察和記錄三組兒童的日常的飲食習慣和生活中的自我保健行為,并均分為良好、較好和差等3個標準來進行評價[5];③調查兩組患者的口腔健康相關知識的知曉情況,分值為0~100分,其中非常了解為90~100分,比較了解為60~89分,熟悉為30~59分,不熟悉為0~29分[6]。知曉率=非常了解率+比較了解率。
1.4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數據納入SPSS20.0統計軟件中進行統計和分析,采用χ2比較對計數資料進行比較,以率(%)表示,若(P
2 結果
2.1三組兒童存在的口腔健康問題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三組兒童中,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其牙齦炎、齲齒及牙石等問題的發生率逐漸降低,(P
2.2三組兒童的飲食習慣和保健行為情況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三組兒童中,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其飲食習慣和保健行為評價的良好率逐漸上升,(P
2.3三組兒童口腔健康相關知識的知曉情況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三組兒童中,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其口腔健康相關知識的知曉率逐漸提高,(P
3 討論
口腔疾病在兒童人群中的發病率比較高。口腔健康行為包括以下幾個方面[7]:①口腔衛生行為:刷牙和牙線使用等;②口腔保健行為:自我預防、診斷和治療等;③口腔服務設施使用行為:采用含氟牙膏、定期就醫或口腔體檢等。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三組兒童中,隨著兒童年齡的增加其牙齦炎、齲齒及牙石等問題的發生率逐漸降低,而其生活飲食習慣、自我保健行為的良好率及口腔健康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均明顯上升,(P
綜上所述,不同年齡兒童的口腔健康行為與其飲食習慣、自我保健行為及健康相關知識的知曉情況等有關。
參考文獻:
[1]楊蘭,陶永煒,馬力揚,等.甘肅省5歲兒童口腔健康行為及其家長口腔衛生知識狀況調查[J].山東醫藥,2010,50(24):89-91.
[2]劉紅心,王文輝.北京市密云縣部分幼兒園學齡前兒童口腔健康行為調查[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43(1):157-159.
[3]王廷斌,趙今.兒童乳牙患齲狀況及社會因素和祖輩口腔健康行為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31(9):146-148.
[4]黃薇,臺保軍,杜民權,等.湖北省3~6歲兒童口腔健康行為及母親的知識和態度[J].口腔醫學研究,2009,25(4):518-519.
[5]劉曉紅,呂斌,王桂香,等.城鄉3~5歲兒童家庭口腔健康行為與乳牙患齲狀況對比觀察[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0,26(6):36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