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04:13: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飲食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飲食文化論文

篇1

1.中式烹飪方法的種類和特點

通過加工加熱等方式將食物原料制成色香味俱全的,容易被人吸收的,有益于人體健康的食品,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烹飪。中式烹飪方法一共有14種,分別為:

1.1煮。煮是將原材料洗好置于具中,加水開火進行加熱,待其成熟時出鍋。在煮的過程中,原材料中的脂肪、維生素、蛋白質、有機酸以及無機鹽等會融入湯中,使湯具有豐富的營養。例如米湯蟹黃煮大白菜,米湯煮生魚片等。

1.2燒。燒是將主料用火焯過或用油炸過,并加入輔料和湯汁煨至熟爛。其特點是湯少、汁濃、菜質軟爛、口感較好、容易消化,例如燒茄子、紅燒海參等。

1.3溜。溜可分為兩步,首先,對原材料進行掛糊或上漿處理,并經油炸,然后,將芡汁調料等加入鍋中,略等片刻后放入已經炸過的原料,并使用旺火對其進行快速的翻炒,最后出鍋。溜菜具有口感滑軟柔嫩、味道鮮香可口等特點,例如溜白菜、焦溜肉片等。

1.4燜。燜是先把食物原料用熱油炸到半熟,然后在鍋中加入相應的湯水,用文火燜至熟爛。其操作步驟簡單,所做出的食物具有軟爛而不膩的特點,例如油燜大蝦、黃燜雞塊等。

1.5蒸。蒸可分為清蒸、干蒸和粉蒸三種形式,是采用生料或半熟原料,加調料調味后上籠,通過水蒸氣的高溫將原料蒸熟。其特點是成品能夠保持原有的形狀和味道,物質損失少,營養保持高,且口感鮮嫩,容易消化,操作方法也比較簡單。例如清蒸桂花魚、清蒸大閘蟹等

1.6氽。氽是先將食物原料進行加工處理,并加調料進行調味,然后放開水鍋中煮熟,其特點是操作簡單、重在調味。其特點是清淡、爽口,例如氽丸子等。

1.7炸。炸是將原料在熱油鍋中炸至熟的過程,可掛糊,也可不掛糊。油溫不同,加熱的時間不同,其口味也會有所不同。其特點是外焦里嫩,酥脆香爽,不宜消化,具有較好的飽腹作用,不過其營養價值比較低,且易致癌。例如油條、炸饅頭、炸里脊肉等。

1.8酥。酥是先對原料進行蒸或者煮的處理,使其變熟,然后再在熱油中對其進行油炸處理,待其變得香酥時即可出鍋。其食物的特點是外部焦酥、里面柔嫩、味道也非常的鮮香,常見的有香酥雞、香酥肉、酥炸雞翅以及酥炸大魷魚等。

1.9扒:扒是在鍋內加入適量的油,加熱,然后放入準備好的食物原料用旺火或中火進行翻炒,七成熟后湯汁、主料以及調料等,將火調為文火進行勾芡收汁。其食物的特點是有菜有湯、食物鮮軟、汁濃味美、且比較容易消化,常見的有冬菇扒三鮮等。

1.10燴。燴是經油炸或煮將原料制熟,然后用刀對原料進行加工處理,并放入鍋內加入高湯和調料等進行燴制。其食物具有香嫩、鮮美的特點,但是需要注意火候,用中火使湯收濃。例如燴雞絲、燴三鮮等。

1.11燉。燉是將切好的食物原料進行煸炒,待其五分熟時兌入湯汁,用文火慢煮,最后出鍋即可。這種方法操作簡便,做出的食物特點是有湯有菜,菜軟爛,湯清香。例如清燉雞等。

1.12爆:爆是用旺火熱油對原料進行爆炒。要求刀工精湛、操作迅速、提前做好準備,例如醬爆雞丁、蔥爆羊肉等。1.13炒:炒是鍋內放油,待油熱后將原料放入用旺火或中火炒熟,以減少菜的維生素損失。這種方法比較常見。

1.14砂鍋:砂鍋是將加工過的食物原料放入砂鍋內,并加入適量的配料和調料等,加水或湯汁,用文火慢慢煨燉至熟爛,其特點是食物熟爛,營養豐富。例如砂鍋雞、砂鍋豆瓣燜嘎魚等。

1.15拔絲:拔絲主要分為干熬,水熬、油熬、油水熬這四種方式。方法是將過油預制的熟料放入整好糖漿的鍋內攪攔漿,然后裝盤熱吃。其特點是對技術要求較高,重在掌握炒糖稀,掌握火候,操作要快,食物口味香甜膩。例如拔線山藥、拔絲菜果等。

2.中式烹飪方法的創新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食物烹飪的要求也更高,不僅要求菜品的精致和口感美味,同時還更加注重飲食文化。中式烹飪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同時,還要善于將西餐中比較先進的東西融入到本民族的食物制作中。中式烹飪的創新主要表現在原料的選擇、調料的使用、加熱方法的改進及工藝的革新等方面[1]。例如西紅柿醬、鐵板燒、咖哩粉、可樂、火雞等。也可以借鑒西餐的餐烹調技法,并結合中式的原料和調味品進行烹制。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注重食物的安全性和綠色性。菜品的創新是中式烹飪進步的必由之路,在新形勢下,中式烹飪要在堅持自我的同時,用于創新,敢于進取,不斷進步。

總結語

篇2

1.1西方人的飲食更加關注營養與生存

英美人注重食物吃下去后能夠使身體保持健康結實,能夠抵擋疾病的侵襲,而對食物其他的方面考慮得不多。盡管所吃食物的口味一成不變,但是西方人也認為必須要吃下去,因為食物有營養。換言之,西方人對于食物尤其關注是否具有搭配的營養成分,以及自身能否充分吸收。在西方烹調中處處可見講究營養而忽視味道的現象,例如:開胃冷酒冰鎮后還要在其中加入冰塊,飲后舌表面的味覺神經的靈敏度大大降低,甚至完全喪失,不能分辨飲食的味道;食用的牛排往往要求三分熟甚至還帶著血;白水煮土豆等等。西方人拒絕使用味精,認為味精沒有營養而且還有副作用;生吃西紅柿、黃瓜、生菜、洋白菜、洋蔥、西蘭花等蔬菜。

1.2中國人的飲食更加追求美味和享受

自古以來,中國人在飲食方面追求的是“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在中國的烹調中味道是其所追求的最高準則。中國人認為,“吃”絕不僅僅為了吃飽、有營養,有的時候在“美味”食物的誘惑面前,即使吃飽了還要接著吃點,主要是為了盡情地追求味覺的享受。雖然中國人非常講究食補、食療,主張利用合適的飲食來達到滋補養生的目的,但烹調的第一要求還是美味,因此中國飲食存在的最大弱點便是營養問題。

2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具體差異分析

2.1在飲食方式方面存在的差異

在中國,不管是私人或家庭聚會吃飯,還是因為公務、商務、婚禮等而舉辦的宴席,大家都圍坐在一張圓桌前,這可以從形式上營造一種禮貌、團結、共享樂趣的氛圍。而放在圓桌上的佳肴美味,既供一桌人欣賞品嘗,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席間,人們相互敬酒、讓菜,人與人之間相互體現了禮讓、尊重的美好品德。這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的“和”文化,以及普遍追求“大團圓”的心態。而在西方的宴會上,盡管食品和酒很重要,但是主要還是作為陪襯。舉行宴會的核心是交際,在席間通過主客之間的交談,達到增進友誼的目的。與中國飲食方式存在的更為明顯的差異是,西方一般習慣于自助餐,即陳列出所有的食物,以便于大家各取所需,而且吃飯時也沒有固定的位子,主客人可以自由走動,這樣方便人們相互之間交流感情,這也是西方人尊重自我、尊重個性的表現。綜上所述,增進友誼、交流情感是中西方宴會共同的目的,其中的差別只是中式宴會體現更多的是全體賓客的友誼,而西方宴會體現出的交誼更多的是在個別如相鄰賓客之間。

(1)中國人強調和諧,注重和合與整體。

中華民族向來追求“和”與“合”的境界,體現到烹飪方面則為調和“五味”,在食物烹制的過程中,在保持原料自然味道的同時,遵循陰陽五行的基本規律調和“五味”,從而達到食物的美味可口。因此,中國菜在烹制時都要選用兩種以上的原料,同時選取多種調料來進行調和。因此,中國飲食往往以其味美而獨具魅力。

(2)西方人追求自由,注重個性與分別。

中西飲食文化的特征明顯的差異是中國重“和合”,而西方重“分別”。在西餐中,正菜的各種原料互不關聯,通俗地講:魚就是魚,雞就是雞,烹制時絕不相互搭配或與其他原料搭配,即使有搭配,也只體現在盤子中。例如:“土豆燒牛肉”這道菜,不是在一鍋中烹制土豆和牛肉,而是牛肉燒好后再搭配煮熟的土豆。這充分體現了西方“重分別”的社會文化。

2.2在飲食對象方面存在的差異

在西方人看來,菜肴主要用來充饑,因此往往是大塊吃肉、整塊吃雞,而中國往往隨意性地使用烹調原料,在西方人看來沒有利用價值的原料,在中國可能都是極好的;西方廚師覺得沒有辦法處理的原料,而在中國廚師的手中卻具有神奇的功用。西方人更重視合理地搭配營養,如他們的罐頭、快餐等食品,盡管都是一成不變的口味,但是具有豐富的營養,而且節省時間,所以西方人往往擁有比中國人普遍健壯的身體,個高、腿長、肩寬,肌肉發達。因此,針對具有明顯差異的西方飲食對象,有人認為中國人是植物性格,而西方人屬于動物性格。除此之外,中國人一般是一日兩餐或三餐,而西方人一般是一日多餐。

(1)西方堅持科學規范地進行烹調。

西方在菜譜中都以“克”進行原料計量,而且他們往往喜歡帶著菜譜去買菜、烹飪菜肴。但是在復雜的工序面前,他們常常是無能為力,這直接致使西餐缺乏特色。例如:肯德基在烹制炸雞時,不但要依據配方進行配料,而且還要嚴格按照規范控制油溫和炸雞的時間。因此,肯德基在全世界的味道都是相同的。除此之外,烹調的規范還要求配料的準確、添加調料時要以克計、烹調的時間要以秒計。因為西方過于強調規范化地制作菜肴,導致烹調變成一種機械性的工作,從而連機器人都可以代勞。

(2)中國推崇烹調的隨意與特色。

西方人很難理解中國烹調不講究精確和規范化,反而顯得很隨意。在中國的菜譜中,對于菜肴原材料的準備量、添加調料的量常常描述得非常模糊,一般都表述為“少許”、“半碗”、“一湯匙”等等,而究竟是多大的湯匙和碗,“少許”的量究竟是多少,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在中國的烹調中,各大菜系的特色和風味都是不同的,哪怕是一個菜系里的同一菜品,也會由于不同廚師的愛好特點,而選擇不同的配菜和調料。甚至于一名廚師烹制同一菜品,也往往會根據季節、場合的不同,用餐人不同的身份、口味和要求進行相應的調整。中國烹調的這種隨意性的特點,使中式菜肴的菜式豐富多彩。

2.3在飲食習慣方面存在的差異

中國人在烹飪的過程中,喜歡添加醋、姜、蒜、蔥、辣椒等佐料,其作用是消脂、殺菌、刺激食欲、促進消化等;西方人在進行烹飪時不喜歡添加味精,主要是因為味精中含有鈉,過多地攝入不利于身體健康。中國人大多喜歡每天出去購買新鮮的食材進行烹飪,而西方人常常是一周內一次性地把食品購全存放在冰箱里,每天就是吃冷凍食品,而且所吃的罐頭以及腌制品的數量分別8倍和6倍于中國人所吃的數量,而這些罐頭以及腌制品較多地含有防腐劑和色素等,往往不利于身體健康。在飲食結構方面,中國人每天吃的蔬菜要遠遠多于西方人,而西方人每天吃掉大量的蛋白質食品,反而由于食用纖維素太少而影響腸胃的功能,因此與中國人相比,他們的消化系統患病、患癌的比例要高得多;中國人往往相對地吃粗糧,而西方人常常喜歡面粉等細糧,實際情況是,粗糧的營養物質多于細糧;中國人偏愛使用植物油烹飪菜肴,而西方人則喜用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油,而且每天還攝入很多的黃油。

3結語

篇3

一、用餐方式的差異

在用餐方式上,中國與西方社會存在著巨大差異。中國人是喜歡熱鬧的,因而逢年過節,人們都喜歡一家圍在一大桌飯菜前一起就餐;在公司年會時,領導與下級員工也會在一起聚餐,大家有說有笑,邊說邊聊;在吃飯時人們都會很活躍,相互敬酒、勸菜等等,整體營造出一種熱鬧溫暖的氛圍。這樣的飲食方式,在中國的很多場合都會用到,特別是在中秋節、春節等節日里,全家人從四面八方回到一塊兒過節,家里的老人或者是擅長烹飪的人會做一大桌子的菜,其樂融融的一起吃飯,并祝福、拜年等等,講究的是一種和睦、團圓的氣氛。通常中國人在進行聚會時,不會給每個人定食定量,而是會準備很多的飯菜,至于吃多吃少,并沒有量的要求。但是在西方國家,他們的用餐方式就與我國有著很大的不同。西方人沒有中國人團圓與熱鬧的吃飯習慣,他們喜歡在安靜、優雅的環境里就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餐盤,而每個人的食物都是提前分配好、搭配好的,并沒有中國式的一大桌子人圍著一堆菜共同而食。而在吃飯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沒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可以拿著自己的餐盤隨意走動。西方人的這種用餐方式體現了他們注重個體的思維方式,他們強調個人空間,講究個體的尊重。但是,西方人的用餐方式也存在著不足,人們在吃飯時不能進行感情的交流,因而缺少了一些中國人共樂的情調。

二、飲食禮儀的差異

很多人說,中國的餐桌,可以談成合作、可以求婚、還可以聯絡感情,總之中國人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在餐桌上解決。因而,餐桌不再是單純的吃飯的地方,更是一種交際方式,在用餐這種特殊的交際方式中,禮儀文化是最為重要的。一般來講,中國人在進餐時十分看重座次的安排,除非是一些家庭內部的吃飯,其余場合里人們進餐時都十分重視尊卑、長幼。在集體進餐時,人們一般都會等客來齊了才會入席,而座位則有固定的安排,比如正對著門口的位置為最高,其次以東為尊,而請客者或主人一般都坐在門口的位置。宣布開始入席時,會先叫一些位高權重、重要的人先開始,隨后主人才會開始。但在西方,飲食禮儀則與中國存在著很多不同。西方進餐禮儀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紳士風度,男性要對女性表示尊重,遵循女士優先的原則,與女性一起參加宴會時,面對門口的最為重要位置是女主人的,而男主人則座在女主人的對面,即門口的位置,顯示出對女性的尊敬。而在具體的進餐時,男士要起身先為女士拉開椅子,讓女士先入座;在就餐時,男性并不能先進餐,必須要等女主人及其他女士都開始進餐后,男士才開始進餐。在進餐結束時,女主人離席之后,男性才能離席,而男士仍要為女士拉椅子,讓其先行,表示男性的紳士風度。

三、飲食內容的差異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眾多,飲食所包含的內容也很多,其中主食以谷物為主,其次中國的蔬菜種類很多,植物類菜品占主導地位。據相關調查顯示,中國人的食物中所包含的植物最多,是西方國家的七倍,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可吃植物就有六百多種。中國人之所以將植物作為主菜,這與佛教對國家的影響有很大關系。唐朝以后,印度的佛教開始傳入我國,佛教認為,動物是僅次于人的一種生靈,人們不可以將其殺死,也不能把他們的肉用來烹飪;相比之下植物就不然,它是沒有靈魂的,所以中國就形成了以蔬菜為主的飲食內容。因此,有人將中國人的性格稱之為植物性格。中國人在進食時喜歡將菜做熟了吃,因而大部分菜都是熱的,在人們的思想觀念里,菜如果涼了就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只有趁熱吃,菜的味道才真正發揮出來。西方人則與中國人不同,他們的食物中動物居多,這與他們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背景有關。在原始西方社會,很多人以打漁、捕獵與養殖為生,而種植業在西方社會并不發達,因而人們習慣在動物身上完成吃、穿、用的需求。因而在西方國家,食物中動物類居多,如牛肉、羊肉與豬肉等,在烹飪方法上,也十分注重營養的均衡,如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常考慮的因素。由于西方人食物中的動物類居多,因而他們也被稱為是有動物性格的人。此外,西方人不喜歡熱食,他們喜歡冷食,比如色拉、蔬菜拼盤等,一直是西方大從所愛;他們在吃蔬菜時,也喜歡生食,如生菜、黃瓜等,并不將它們做熟,而是直接食用。

四、烹飪方法上的差異

篇4

論文摘要:飲食文化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國與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外國朋友在品嘗中國美食的同時,也想了解每道菜名的含義、使用原料、烹飪方法等。因此,中式菜肴的準確英譯在傳播中華飲食文化上起著重要的作用。英譯中式菜肴,不僅僅是語言層次上的轉換,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層次上的進一步轉換。

中式菜肴的翻譯尤其要注意翻譯與文化的關系,因為許多中式菜肴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而且許多菜點的命名為食客添情助興。比如,許多菜肴常以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和象征榮華富貴的物品來命名,或帶有民間色彩,或帶有藝術性,力求雅典、美妙,富于文采,用以迎合食客們審美的食趣,寓意吉祥的祝愿。通過菜肴名稱這一窗口,食客可以領略中國文化特別是民俗文化的絢麗多彩,領略到中國烹飪的浩瀚繁雜,博大精深。因此,翻譯中式菜肴時我們需要做到“再現源語文化特征和再現源語文化信息”。

一、烹飪文化及烹飪方法的英譯

中國菜烹飪的過程復雜,包括備料、刀工、火候、烹法等方面。要熟練而準確地將中式菜肴英譯,除了熟知菜肴常用原料的英譯外,還必須對菜的加工、烹飪及其在英語中的對應語了如指掌。

1.刀工(cutting

中國烹飪,刀工十分講究,歷來有“三分原料,七分加工”的說法,廚師總是因料施刀,根據不同的原料,采用不同的切割法,橫刀、直刀、厚刀、薄刀、切花等,刀法對菜的質量有莫大的影響。譬如切豬、牛肉,豬、牛肉是有紋理的,順著文理切,纖維長,炒出來的肉就韌。所以,炒肉片的肉,切時要橫著紋理切。

翻譯工作者為了譯好菜名,應該了解中國菜的一些刀法。

有些中國菜的原料正式開切前,要有所加工,如去鱗( scaling)、剝皮(skinning)、剔骨(boning)、脫殼(shelling )、腌制(pick-ling)等。去鱗魚譯為(scaled rsh)、去皮肉(skinned pork ) ,剔骨雞(boned chicken)、蝦仁(shelled shrimp)、咸蛋(salted egg)、皮蛋( preserved egg)、酸菜(pickled vegetables),等等。

切中國菜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ing)、切絲(shredding) ,切丁(dicing)、切柳(rlleting )、切方塊(cubing )、剁碎(mining)、搗爛(mashing) ,釀( stuffing)等。刀法英譯時往往用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或是名詞表達。如:肉片(sliced pork或pork slices )、雞丁(diced chicken或chicken dices)、肉餅(mined meat或meat mince)、蒜泥(mashed garlic或garlic mash)、等等。

2.火候(cooking temperatures)

烹飪中國菜,掌握火候至關重要。這是因為一方面,菜的原料結構迥然不同,有的軟,有的硬,有的脆,有的韌;另一方面,切的形狀各異,塊、片、絲、條,厚薄不等,長短不一。因此,生菜下鍋,溫度的高低,時間的長短必須恰到好處,才能使菜鮮美可口,保證菜的質量。中國烹飪的火候有文火(slow rre; gentle heat)、武火(high heat)和文武火(moderate temperature )之分。用什么樣的火進行烹飪取決于什么樣的原料和形狀的菜。以雞為例,如果是嫩雞并切片,就宜高溫快炒,這樣炒出來的雞肉鮮嫩可口;要是用慢火煮,雞肉就會硬而韌。如果是老雞,只能炯或燉,若炒食,雞肉會咬不動。

3.烹飪方法(cooking techniques)

中國菜的烹飪方法很多,為了方便翻譯,可把中國菜常用的烹飪技法作如下分類。

一是煲、煮、燉。煲、煮、燉的共同特點是把食物置于有水的炊具中,然后加溫,使食物變熟。煲(stewed ):把食物放人一個煲中,加水加溫煮。如,煲牛脯( Stew Brisket or Stewed Brisket)。煮(boiled ):把食物放在有水的鍋里煮。如,煮雞蛋(Boiled Egg)。煮有快煮和慢煮(instant boiling/quick一boiling and slow一boiling)兩種。燉( stewed ):垠煮食品使之熟爛。如,燉肉(Stewed Pork ) 。

二是煎、炒、炸。煎、炒、炸的共同之處是烹制食品不用水,只用油。將油置于鍋內,加高溫使食物至熟。“煎、炒、炸”譯為英語時均用場( - ing)一詞,只是加不同的修飾語。煎(fried or pan一fried )鍋里放少量的油加熱,把食物置于其中使表面至黃。如,煎魚(Fried Fish)。炒(sti;一fried ):鍋里放少量的油加熱,后放人食物并不停翻炒直至熟。如,炒魷魚(Stir一fried Sliced Squid)。然而,“炒蛋”的英譯卻是Scrambled Egg,不譯Sti:一fried Egg。另有一詞是“爆" ( quick一fried),"爆”是炒的一種方式,快速的炒使食物至熟。如,爆牛肉(Quick一fried Beef )。炸(deep一fried ):把食物放進滾沸的油里使之熟。炸有“干炸”(dry deep一fried )、軟炸(soft deep一fried)和酥炸(crisp deep一fried)之分,翻譯時,一般均譯為deep一fried。如,炸排骨(Deep一fried Spareribs)。

三是燒、炯、扒。燒(braised ):先用油炸,后加進醬油等作料燒。如,紅燒鯉魚(Braised Carp with Brown Sauce )。炯( braised ):緊蓋鍋蓋,用文火把食物煮熟或燉爛。如,黃炯鴨塊( Braised Duck with Brown Sauce )。扒(stewed or braised ):用文火將食物喂或燉爛。如,扒羊肉(Stewed or Braised Mutton ) 。

四是烘、烤、焙。烘、烤、焙共同之處是食物與明火直接接觸或放在鐵架上燒,或者放在烤箱里烤。烘(baked ):用火或熱氣使食物變熱、變干至熟。如,烘面包(Baked Bread )。烤( roast , barbecued ):食物在火上烤使之干、至熟。如,烤鴨( Roast Duck,這是唯一不用過去分詞的譯法)叉烤肉(Barbe-cued Pork)。焙(baked):用干熱使食物變至熟。如、焙土豆片(Baked Potato Chips)。

五是蒸、熏、灼(余)、釀(填)。蒸( steamed ):利用水蒸氣的熱力使食物熱至熟。如,粉蒸肉(Steamed Pork with RiceFlour) 。熏(smoked):用煙熏來調制食品,使其有一種特殊味道。如,熏魚(Smoked Fish)。灼、余( scalded ):如,白灼基圍蝦 ( Scalded Shrimps ) ,永花生米(Scalded Peanut ) 。釀、填 ( stuffed ):如,釀豆腐(Bean Curd Stuffed with Minced Pork ) ,酉良 卿魚(Stewed Carp Stuffed with Minced Pork)。

以上列舉的是中國菜的一些主要烹飪方法。只要熟悉這 些技法,翻譯起來就會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二、飲食文化與菜肴英譯的技巧

現今的中國菜肴英譯方法普遍采用音譯、直譯(寫實)、意譯(寫意)和直譯、意譯相結合的方法,但有一趨向值得注意,即崇尚“寫意”型,也就是另一意義上的“寫實”型,一味摒棄菜名中代表中國飲食文化的“行話隱語”,只圖使人了解菜式的實際意義,而忽略了其中寓含的文化精華,有人說這樣就可以避免使人被復雜古怪的菜名搞的一頭霧水,食欲大減。筆者認為大可不必,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不僅會使食客食欲大減,而且還會使對中國文化神往不已的外國朋友們大失所望。菜名的英譯,應盡可能保留其富含的文化色彩。以下從保留中國文化色彩與中菜命名這兩個方面來探討中菜英譯的技巧。

第一,以菜式原料和烹飪方法命名的中菜,即所謂的“寫實型”,大都可以采用直譯法。中國飲食資源極其豐富,烹飪方法更是難以計數,大都是國外未必有的,所以在這一情況下直譯當然也可以保留文化色彩。這一觀點在現今翻譯界也是大都認同的。如:

清蒸甲魚Steamed Turtle菠蘿鴨片Sliced Duck with Pine-apple紅燒全魚Fish with Brown Sauce香菇蒸雞Steamed Chicken with Mushroom。此類菜名的英譯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烹飪方法一般以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出現;二是一個菜式中如果不止一種原料,翻譯時一般譯作“烹飪方式+主料+with+其他配料”。如:青椒牛肉絲Stir一fried Shredded Beef with Green Pepper。三是一個菜式中,如采用特別的醬料和作料,可在譯名后加“within +醬(作)料”。例如:油浸紹魚Steamed Pomfret in Oil;蠔油雞球Chicken Balls with Oyster Sauce。四是有些菜式,烹飪方法并不十分重要,可以不譯出來。如:蟹粉魚唇Shark’s Lip with Crabmeat。

第二,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在英譯過程中要注意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烹飪技藝和風味。此類菜名可有三種譯法。一是直譯地名原料法。如:廣東香腸Guangdong Sausage。二是菜名反映地方風味時,英譯時可在地名后加style(風味)。如:京醬牛肉Beef Cooked with Soy Sauce, Beijing Style。三是菜名中的原料為地方特產時,其譯名為:烹飪方法+地名+原料。如:南京板鴨Steamed Nanjing Duck。

有些菜式各地皆有,而某處的特別獨到有名,英譯時即使原菜名中無地名,也可在后面加上地名,如粵菜有一名菜叉燒,是香料腌制的一種烤瘦肉,為廣東特有。如果譯為一般的烤肉,譯文就未盡菜譜之意。因此,叉燒可譯為Roast印iced Filletof Pork , Guangdong Style。又如潮洲燒雁鵝,可譯為ChaozhouRoast Goose或Roast Goose,Chaozhou Style。

第三,中國獨有的特色食品的英譯,音譯法是得到普遍認可的。如餃子、粽子、點心、鍋貼、測羊肉都可音譯為Jiaozi,Zongzi , Dianxin , Guotie , Shuanyangrou,再輔以簡明解釋。

第四,以藥膳命名者。中藥是我國獨有的寶貴財富,自古 以來,人們就知道與飲食巧妙的結合起來,制成藥膳,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之一。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藥膳的營養、保健、治病和延年益壽的作用,各大餐廳飯店里均有藥膳菜肴。做好此類菜名的英譯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常見的藥膳菜肴有:構祀粥,西洋參燉雞,雙鞭壯陽湯,杜仲腰花,當歸燉羊 肉等。藥膳菜名的翻譯有一定難度,因為絕大多數中藥材沒有相對應的英文名,如果直譯為拉丁學名,如把當歸譯成Angeli casinensis,天麻譯成Gastrodiaelata,絕大多數食客不會知道是什么藥物,更不用說知道它們的療效和滋補作用了。所以,我們應簡譯藥名,除少數相應英文名或較為熟悉幾種藥物外,一般都譯作herbs(藥草),如“天麻燉雞”可譯為Stewed Chicken with Herbs,然后將療效及滋補作用譯出附在菜名后面。對于某些形象不雅的中藥,如“牛鞭”,按字面意思譯成whips既不雅,又令人迷惑。有人將其譯為ox一tail,采用委婉語,以求與中文“牛鞭”的委婉語一致,筆者認為是可取的。

第五,以歷史典故命名的菜名的英譯。在中式菜肴中,有 一部分是由某個人創始,或與某人有關,因而以其姓名命名,如 東坡肉、狗不理包子、麻婆豆腐等。有一部分則是與某個歷史 事件或傳說有關而直接以該事件或傳說而命名,如佛跳墻、大救駕(安徽壽縣名點。傳說趙匡胤圍困壽縣九個月才得以占領,進城后勞累過度致病。廚師以豬油、面粉、果仁等精制一圓餅進呈,趙食后不久即康復。趙匡胤當皇帝后,賜該點心名“大救駕”。這類菜名一般比較復雜,不可以大而化之以某一固定譯法為定則,應當靈活處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這些深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典故,讓外國食客吃得香,“想”得美。這類菜名的英譯一般有以下幾種處理辦法。

一是以人名及其典故命名的,人名用音譯或直譯,菜名用直譯方法。例如:東坡肉Dongpo Braised Pork麻婆豆腐MapoBean Curd宋嫂魚羹Sister Song’s Fish Potage叫化雞Beggar’s chicken;在譯名后還可以輔以典故的解釋,如“宮保雞丁”,傳統譯法通常為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invented by Gong Bao in the Qing Dynasty),雖然后面括號里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該典故,保留了部分文化色彩,但仍給人一種喧賓奪主的感覺,反不如譯為:Gong Bao Diced Chicken(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invented by Gong Bao in the Qing Dynasty)也就是上面所說的直譯法輔以簡單解釋的方法。 二是以傳說、典故命名者,傳統譯法也是按“寫實”型菜名譯法直接譯出該菜式的原料及烹調方法,然后用括號加上該菜的直譯。筆者認為這也是一種反賓為主的做法,只讓外國客人了解了菜肴所包含的淺文化層次的外在表象,而把讓客人了解其深文化層次的內在表現放在了次位,其實這些外在表現客人是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而有所了解的,而其內在表現你不講,客人是無從知曉的,而這內在表現又是尤其重要的,所以此種譯法是不妥的。而先直譯或音譯,保留濃重的文化特色,再在括號里輔以“寫實”型菜名譯法直接譯出原料、烹法是更可取的。如“佛跳墻”,原先譯作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Fotiaoqiang一lured by its smell,even the Buddha jump the wall );不如譯作Fotiaoqiang一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for Luring by Its Smell( Assorted meat and vegeta-tiles cooked in emb。二),這樣豈不更加明了,主次分明,相得益彰。還有前面講的“大救駕”,譯作Dajiujia—A Kernel Pastry Snack of Shouxian ( A town),that once came to the rescue of an Emperor。

三是由于這類菜式含有很深的文化內涵,短短的菜名翻譯無法解釋得透徹,劉增羽先生的意見頗有道理,“在英譯名之外再提供一個簡短的背景說明”,以便食客加深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隨著當今世界學漢語的熱潮再次升溫,像此類含典故的名菜可以偏向于先音譯后解釋的方法,如上所說的佛跳墻、大救駕、東坡肉等。

第六,以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和象征著榮華富貴的物品來命名者及以吉祥語命名者。在中式菜譜里,以“龍”、“鳳”、“鴛鴦”、“如意”、“芙蓉”、“翡翠”、“元寶”、“荷包”等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和象征著榮華富貴的物品來命名的菜名比比皆是。如“鳳凰展翅”、“祥龍獻瑞”、“龍鳳呈樣”、 “鴛鴦魷魚”、“芙蓉雞片”、“元寶魚翅”、“翡翠妒魚卷”等。菜 名悅耳動聽,象征著吉祥如意,榮華富貴。以吉祥語命名的菜 名往往用來表示祝福,多用于節日、生日、結婚等喜筵上,反映了中國人民趨吉的文化心理如“全家福”(山東名菜。由二十多種原料組成,主要有海參、鮑魚、魚肚、雞、鴨、冬菇、菜心等。在山東各地多用老年壽誕、新婚喜慶、嬰兒滿月、合家團圓的喜慶宴席,以取吉祥之意)。這類菜名還有”老少平安’。等:此類菜名的英譯,不少人崇尚所謂某些原料的“轉譯”,比如“鳳凰玉米羹”中的“鳳凰”,不譯成英語意為長生鳥的“鳳凰”( phoenix ),而轉譯作其真實原料“雞蛋”( egg ),甚至于粵菜的“西湖牛肉羹”中的“西湖”,也被人轉譯為所謂真面目的“’雞蛋”。如此,“鳳凰”所代表的吉祥如意便不可知,“雞蛋牛肉羹”中的雞蛋在其中也無法使人聯想起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所以將“鳳凰玉米羹”譯作Phoenix ( egg ) Corn Thick Soup ,“西湖牛肉羹”譯作West Lake ( egg) Beef Soup較好。還有人將“鳳凰拼盤”譯作Assorted Cold Dishes in the Shape of a Phoe-nix,也是好的例子。還有一個“龍虎鳳大燴”,人們一般將“龍虎鳳”轉譯為三種原材料“蛇貓雞”,即Thick Soup of Snake,Cat and Chicken,筆者認為,這種譯法是叫人大倒胃口的,“龍虎鳳”,多么漂亮吉祥的名字,卻譯作“蛇貓雞”下三濫般的名字,所以還是譯作Soup of Dragon ( snake ) Tiger ( cat ) and Phoenix ( chicken)好。有人認為“一卵孵雙鳳”不可譯為Two Phoenix Hatched from One Egg,應譯作Chicken Steamed in Water Melon,為什么不把二者結合起來呢?譯為Two Phoenix Hatched from One Egg (tow chicken steamed in water melon )。還有含有“芙蓉”這類美麗事物的菜名如“‘芙蓉雞片”、“甜芙蓉燕窩”、“出水芙蓉鴨”和“芙蓉蟹片”的芙蓉都被轉譯為其原材料“蛋白”( egg一white ),不能不說是使這些菜肴大失色彩,大減魅力。有人將一芙蓉海參”譯為Sea Cucumber in the Shape and Colour of H363SCUS,將“鴛鴦菜湯”譯為W ater一shield with Floating Manda-rin Duck就很貼切,有美感,筆者認為很值得借鑒。以上談的是以吉祥事物命名的菜名,再看看以吉祥語命名的中菜的譯法。人們通常采用意譯為主,后加注釋的方法,如菜名“老少平安”譯為Steamed Bean Curd and Minced Fish( the whole family is well ),而從我們關于中國文化與中菜英譯的關系來看,使人們領略到更深層次文化的內在表現顯得更加重要,所以譯出菜名所蘊含的祝福含義更重要,而菜肴本身的原料和制法便在次要,所以不如譯為The Whole Family Is Well ( steamed bean curd and minced fish )。還有菜名“全家福”便可譯作Happiness to the Whole Family(stewed assorted meats/hotchpotch,mixed with sea cucumber, squid, abdomen of fish,chicken,duck,fish ball, shrimp, black mushrooms and fungus etc.)。

第七,以一些美麗漂亮有趣的事物或形象情景命名的菜式。對于這類菜名的英譯,不少人認為可摒棄中文菜名中美好形象和韻味,而只要使外國朋友明白菜是由什么做的,怎么做的就行了,筆者認為這只是停留在表現菜名的外在表象文化上,所以是不可取的。有些人認為“白雪映紅梅”(蒸蝦蟹肉餅,面上點綴著蟹卵)不可以譯作Red Plums Reflected on White Snow,要譯成Steamed Patties of Crabmeat and Minced Shrimp with Crab Roe on Top;“金華玉樹雞”(浙江金華特產火腿而著名,青菜形似玉樹,即火腿青菜雞)不可以譯成Chicken Cooked with Golden Flower and Jade Tree,要譯成Sliced Chicken and Ham with Greens;"翡翠蝦仁”只可以譯成Stir一fried Shrimps with Peas;“百花釀北菇”應譯成Mushrooms Stuffed with Minced Shrimps ;“雪積銀鐘”應譯成Stewed Mushrooms Stuffed with White Fungus;“雪耳余架裝”只能譯為Scalded White Fungus wish Veiled Lady ;“螞蟻上樹”應譯成Bean Vermicelli wish Spicy Meat Sauce。這類譯法要么完全不保留菜名的美麗豐韻,要么扭曲這種美麗豐韻,都是對中國美文化的損害。筆者認為可以找到保留這些美麗豐韻的方法:

白雪映紅梅Red Plums Reflected White Snow( steamed patties of crabmeat and minced shrimp with crab roe on top)金華玉樹雞Sliced Chicken with Golden Flower(Jinhua ham)and JadeTree(greens)翡翠蝦仁Stir一fried Shrimps with Jade ( peas )百花釀北菇North Mushrooms Stuffed with Flowers( mined fungus) 雪積銀鐘White一snow on Silver Clock ( stewed mushrooms staffed with fungus)雪耳余架裝White一snow Ear Lady ( scalded white with veil)螞蟻上樹Ants Climb Tree ( bean vermicelliwith spicy meat)有人將“紅燒獅子頭”譯為Lions Head Casserole ,“白雪蟹斗”譯為Snow一white Crab in Shell也是絕好的例子。

篇5

一、餐飲企業的文化營銷

文化營銷以文化價值為紐帶將企業內外各方面利益維系在一起,既是滿足消費者文化需求的方式也是營造和傳播企業文化的途徑。實施文化營銷可以起到創造差異化、增強內部凝聚力、增進企業外部形象等作用,有效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

二、餐飲行業與餐飲文化

人們飲食活動過程中關于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諸多方面的獨特文化意蘊。餐飲業是典型的服務行業,具有實物產品和服務產品相結合,生產與消費同時發生等特征。除了飯菜的質量和價格,消費環境、服務態度等因素都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因此,餐飲行業所蘊含的文化傳統以及其自身的特點決定了餐飲企業必須重視品牌文化和企業文化的塑造,并通過有效的文化營銷提升企業競爭力。

三、餐飲企業文化營銷策略

篇6

除了一些朗朗上口的歌曲曲目外,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標志性樂器和舞蹈,也是高中學生們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有效媒介。比如已經較為人們所熟悉的葫蘆絲、塤等,還有一些大型的民族舞蹈表演,也早已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這些都是民族音樂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樣值得高中生學習和了解。

當然,除了國內,高中生的眼光也應面向全世界,在音樂文化上更是如此。現今有不少的國外音樂在國內也受到非常廣泛的歡迎,其背后所蘊含的音樂文化也深深影響著高中生們的心靈。全世界有許多國家在音樂文化的發展上遠勝于我國,對這些文化知識擁有全面的認識,將為我國未來的音樂文化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因此,高中音樂教師進行音樂教學時,應當合理分配不同國家的特色音樂教學活動,以達到全面提升高中學生音樂素養的教學目的。

在對高中學生進行音樂教學時,要注意他們在音樂知識上的全方位培養,不可只關注單類的音樂形式,而忽視了音樂文化上更加多元的文化。學生當然不可只關注教師教授的音樂,在平時也應在音樂的多種形式上都要有所涉獵,對音樂文化要有全面立體的學習和了解。當然,如果興趣濃厚的情況下,可以對其中某個領域進行深入了解,形成自己獨特的認識和分析,這將有助于學生形成自己學習音樂的個性化模式。

二、分析現有問題,創新教學模式

音樂是高中學生在藝術和文化交流思想上的升華,理應受到重視。然而,在我國高中學校的音樂課堂中,其教學模式一直存在著單一性,缺少變化;在教學觀念上,有部分學校或音樂教師甚至對高中音樂教學存有偏見,在本身就占學時較少的音樂課堂上,也未能實現對音樂文化教學的足夠重視。單一的教學模式在調動學生興趣、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方面存在不足,學校和教師的不重視讓音樂教學的質量大大降低。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生容易自我放棄音樂學習,甚至對其產生厭煩心理,不利于音樂教學。改變這一現象的唯一方法,便是教學模式上的創新。

首先,各高中學校和音樂教師應當重視學生對音樂教學擁有正面認識。其次,音樂作為學生較為喜愛的學科,應避免由于教學模式上的枯燥單一而影響到學生們學習音樂時的心情。對此,我們可吸取國外優秀的教學模式,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創造性,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結合此種教學理念,將其運用到我國的高中音樂課堂中,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優化音樂教學模式。可利用諸如啟發誘導模式、師生互動模式、引導創作模式、創設情境模式、創造教學模式等,結合各種教學模式的優點,注重和學生之間音樂情感上的交流,鍛煉他們的創造力,提高其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教師在上課時,利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除了教會學生一些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應善于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不同的民族音樂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所表現出來的音樂文化都會有所不同。教師要引導學生分辨這些音樂文化的不同之處,進行比較,找出節奏和韻律等音樂要素,促使他們對各種音樂風格都有所領悟,從而通過音樂感受到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

篇7

關鍵詞:文化倫理;飲食男女;李安

從文化視域來評論《飲食男女》這部影片,無非是三個大的方面:一是飲食,二是家庭,三是中西文化的差異。這兩個要素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事物。

一、《飲食男女》中的飲食文化

飲食在最早的時候是滿足人的生存的必要事物,所以說飲食對于整個人類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離開了各種水和食物,人們根本無法生存下去,更遑論其他任何了。所以在世界范圍內,飲食都是基礎性的食物。隨著時代的發展,飲食已經從傳統的果腹發展為一種文化,特別是中國,飲食自古以來就不僅僅是果腹的工具,而是深深映射出中國社會層面的重要載體。在《飲食男女》影片中,飲食文化的傳揚和描述是直接又具體的。李安將主角老朱身份設置為一個大廚,自然在影片中就會充斥著關于做菜的畫面。在電影中,老朱做菜的畫面沒有任何的畫外音,做菜在這一刻不是表演,也不是演繹,而是真正地做菜。此時,觀眾的感官隨著老朱的各種做菜細節,將精神與影片融為一體。真正將影片升華的并不是做菜本身,而是以一桌菜為敘事的鋪墊和見證者。在影片前兩次的家庭聚會中,老朱做了滿滿當當當的一桌飯菜,這些飯菜都是老朱精心準備的,無疑是美味的。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大家都無心真正將關注點放在飯菜上。二女兒宣布搬離這個家庭立馬讓一桌飯菜營造出的團圓氣氛消失殆盡。影片中我們可以通過導演的細節設置---屋內的照片看出二女兒在老朱心目中有多重要,二女兒的離開標志著整個家庭牢不可破的情感關系開始岌岌可危,喪失味覺的老朱本就已經失去了一部分的功能,女兒的離去更加剝奪了老朱在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二、《飲食男女》中的家庭倫理

飲食二字代表的是中國的傳統,也就是家庭,而男女則并不特別指代的是親情,這里的男女指的是超出老朱和女兒親情之外的其他人的男女愛情。老朱的大女兒是一個老姑娘,表面上她是因為大學時候受到的感情傷害而將自己封閉起來,事實上這只不過是她給自己找的借口而已,她將自己封閉起來,其實與自己的父親是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的。老朱喪失的是味覺,實則是將自己的情感封存起來,大女兒亦是如此。直到她遇見了合適的人,所有的偽裝全部粉碎,她在家庭聚會上宣布了喜訊并離開了老朱。二女兒是最離經叛道的,她從小就想要當大廚卻被父親極力阻止,卻在最后整個家庭都分崩離析之后向父親大展身手。她的感情生活同樣充斥著不可思議,她不僅跟前男友保持著曖昧的男女關系,還跟同事也發生著不清不楚的感情。她是整個家庭走向崩塌的始作俑者,也正是她的離開,讓滿桌飯菜所代表的其樂融融徹底毀滅,將深層次的不滿與裂紋暴露出來。三女兒的情感則相對簡單得多,愛情觀也簡單直接,有喜歡的人就搶到手并毫不猶豫地準備結婚。

《飲食男女》中與其說在塑造一個走向破碎的家庭,不如說是在刻畫一個家庭倫常中最為重要的角色---老朱。他是一個老人,他是一個父親,他是一個單身的老父親。老朱的性格是含蓄的、內斂的。一方面,這肯定與老朱的工作有關系,作為大廚不需要太多的語言,只需要做就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的家庭情況,他需要把三個女兒拉扯大,歲月磨去了老人的言語。老朱的形象與中國大多數老父親沒有什么區別,默默奉獻,默默地為子女準備一桌的飯菜甚至是生活,卻不知道子女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卻總得不到子女的理解。

三、《飲食男女》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李安作為中西合璧的導演,自然在其影片中不可避免地會提及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在《飲食男女》中,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是潛移默化的,是不太明顯的。老朱看起來似乎是一個慈祥的中國老父親形象,但是最終他卻跟與女兒差不多年紀的錦榮相愛。這既是對中國傳統倫理的一次挑戰,也是對整個人性的一次挑戰。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綱常中,相互結合的兩個人可以有年齡的差距,但是這個差距不能太大,否則就會亂了輩分。而在西方的文化中,情感是最重要的,西方人并不在乎人的真實身份,而在意的只是個人的本心。我們不能夠去斷定哪種文化是正確的,因為兩種文化都是在悠久的歷史積淀中才形成的,但是我們可以知道的是,李安將這部影片的主角放置到中國,就是為了突出著一種對傳統倫理綱常的挑戰,給人們以深思。

影片中,老朱作為一個大廚,具體做了松鼠鱖魚、蒸臘肉、小籠包等極具中國特色的菜肴,其向西方的觀眾很好地展現了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在西方人看來,飲食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填飽肚子,而對于中國人來說,飲食更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文化。所以西方都是大塊吃肉,各種簡單食材的簡單料理和混搭就行;中國的飲食需要經過煎煮烹炸各種不同的方式,還講究色香味等多重的要素,不啻是一種文化特征的體現。并且上文已經說了,在中國,飲食是具備深刻的含義的,一大桌的團圓飯映射的是親情。這也是中西飲食文化中最大的差別。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韓劇;文化因素;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0-0149-02

什么是韓劇?狹義的理解,韓劇是一種特定的藝術形式;廣義的延伸,實際上我們常說的韓劇有著的定勢的文化內涵,是對外來韓國文化的別稱。因此,本文基調是,韓劇本身實際上不能簡單地作為一般電影藝術形式來看待,在很大程度上,我們還是把它看做一種以連續的電視劇為載體的流行文化。我們首先對韓劇作一個大致的了解。

一、韓國電視劇的制作與播出介紹

(一)韓國電視劇的類型

韓國電視劇的類型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家庭倫理劇、青春偶像劇、歷史劇或雜劇。家庭劇篇幅很長,100~200集不等,內容主要是以倫理親情為主線,體現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維護。情景喜劇也包括在內,以小人物的生活為背景,主題更為突出,針對現實矛盾,以探討為主,演出形式主要是日日劇,每集20~30分左右,周一至周五播出。青春偶像劇以愛情為主線,是“韓流”的中軸,青年人的最愛。月火劇(周一周二播出)和水木劇(周三周四播出)是主要形式,每周更新,每集1小時左右,長度最短,以16集居多,20集左右的也不少。歷史劇則以歷史上的宮廷生活、歷史人物、歌妓、商人等為對象,意在對韓國歷史文化的傳承與贊揚,對民族文化認同的維護和民族精神的歌頌。集數劇中,有長有短,30~50集不等。

(二)韓國電視劇的制播環境

韓國電視劇制作以國家廣播公司KBS(國營)、文化廣播公司MBC(民營)、首爾廣播公司SBS(民營)為主,三大廣播公司自己獨立制作的電視劇占韓國總電視劇的65%。另外,也與獨立公司合作制作,近年來,獨立制作公司的份額在逐步增加,從2000年開始,由獨立公司制作的電視劇占韓國市場的1/5,并以上升勢頭發展[1]。在電視劇制作過程中,韓國的PD(producer director)和編輯有著特殊的地位。PD相當于中國的導演和制作人,一部電視劇,PD是核心。他掌管故事大綱、演員選擇、拍攝、費用開支、后期制作等所有過程,工資很高,但也最累。編劇構思一部劇的輪廓,寫上約1/5的內容就可開始拍攝,但是在拍攝過程中,編劇要不停進行構思創作和修改,由于韓劇采用邊制邊播的制作模式,在接下來的3個月的時間里(一部韓劇的一般的制作周期),編劇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從第一集電視劇開始到最后一集結束,編劇要不停地修改自己的作品,其工作量之大和PD不相上下。韓劇的播出機制采取分級制和伸縮長短集數,以市場和收視率為導向,停播或延長集數主要在于觀眾的喜愛程度,競爭非常激烈。

二、韓劇在中國流行的文化原因

(一)韓劇自身的文化特征

韓劇最初是在學習借鑒日劇的制作經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在借鑒的過程中,韓劇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總的來說,韓劇體現了以東方文化為底蘊,整合西方現念,融合民族特色的韓國文化,融傳統和現代為一體,非常受觀眾喜愛。

1.家庭劇對傳統的繼承

韓國的家庭倫理劇體現了對儒家傳統文化的很好繼承與維護。三世同堂,長幼有序,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婆媳融洽是彰顯的主題。傳統倫理貫穿人物行為,尤其是劇中家長,刻意突出“家”的特色,在細節上不遺余力描繪。通過家長里短的小事來反映現實生活。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如《看了又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們》《傳說中的七公主》《不屈的兒媳》。

2.偶像劇的唯美和時尚主題

韓劇的戀愛是柏拉圖式的,非常純凈與夢幻,像夢一樣美麗,同時又非常時尚。不僅是演員本身,俊男美女,非常亮目,而且劇中演員的職業(醫院、音樂廳、電臺、T臺、服裝公司等)都與時尚有關,劇中人的生活方式都時尚化,包括穿衣打扮配飾、居住的房子家居布置、交通(名車)、出游(風景非常美)和說話風格等[2]。如《星夢奇緣》《天橋風云》《我叫金三順》《秘密花園》。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有將古代和現代融合的傾向,虛構的歷史愛情故事,有著古代的背景和現代的青春愛情。頗為成功的如近期熱播完畢的《擁抱太陽的月亮》。

3.歷史劇的韓國文化特色

韓國歷史劇處處體現著韓國的歷史文化。韓國宮廷生活,韓國的禮儀,古式的穿著打扮,美麗的韓服,精致的韓國美食,韓國傳統的歌舞表演,韓國特有的說話、行走、行為方式等。同時,韓國歷史劇又體現著現代性,鮮明的人物性格讓歷史人物成為觀眾心中的人物。如《大長今》《黃真伊》《同伊》《李算》。

總之,韓劇以親情、友情、愛情三大主題演繹人生的悲歡離合,用健康向上、堅定執著的生活基調譜寫人生真諦,用時尚元素和巧妙包裝把傳統美德與現代都市生活淋漓盡致展現出來[3]。漂亮的演員,精湛的演技,細膩的情感,精美的畫面,感人的音樂,精致的包裝,使韓劇成為炙手可熱的電視大餐。

(二)中國社會的客觀環境

韓流的受眾主體是青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中國人民大眾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物質財富的增長并沒有帶來文化的同步發展。中國的文化產業相對滯后,文化生產力滿足不了大眾的文化需求。尤其是青少年文化表現出巨大的空白,越來越缺乏原生性和創造性。對于文化觸角異常敏銳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求新求異的特點得不到主流文化的重視,自然將視線轉向外來文化。而現代傳播技術和強大財力將韓流引入中國社會。韓劇順勢迎合了中國電視大眾尤其青少年的審美觀賞需求。

篇9

國有金融業是國家經濟安全的根本,根據許多國外經驗來講,如不做好準備就開放就可能造成危機。金融穩定實際上是穩定整個經濟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是穩定整個社會的關鍵,而銀行系統的穩定是金融穩定的核心。因此中國政府明智穩妥的辦法就是按照國內經濟改革的進度、金融業完善的程度尤其是本國經濟力量與國外資本力量對比的情況來開放本國的金融體系。國家的經濟安全在決策權重中要高于經濟效益。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經濟與政治環境都極為復雜的發展中的大國來說更是如此。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和對外資開放這類政策的推行必須慎之又慎,必須符合國家的長期經濟與產業戰略,必須最大限度地有利于本國的經濟與經濟安全。

國有商業銀行壞帳數額巨大和利潤低下是執行了國家宏觀經濟與金融政策的結果,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是多年積聚起來的,是國民經濟深層次矛盾的綜合反映。國有商業銀行作為國家銀行,承擔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及國有企業改革的大量成本。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雖然增多了,但換來的是中國社會政治的穩定、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是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沒有銀行承擔這些成本,中國不可能在二十三年的時間里gdp從占世界的第11位上升到第六位。歷史問題要有較長的時間來解決,而不是試圖以賭博投機的手段在極短的時間內消除。

雖然中國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率達25%(實際上有可能高達40%),之所以沒有象真正的商業銀行那樣倒閉或者引發重大信用和金融危機,完全是因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事實上是在享受類似國家的信用。其社會信用程度相當高,只要不在現金流通上出現問題、發生支付困難,就能維持正常運轉。這是目前中國國有銀行系統的一大優勢,再沒有獲得更好的保障以前,這樣的優勢不應該自我放棄。正因為這個原因,中國國有銀行系統雖然有很高的銀行壞賬,但是卻沒有與之相應的金融風險,金融風險仍在政府可控制范圍之內。如果在政府喪失資本管制手段的前提下,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和外資控股導致國內儲蓄者喪失對政府對其銀行存款提供的擔保的信心,將造成居民擠兌的局面。部分大銀行的支付問題演變為全局性的流動性危機。中央銀行履行最后貸款人職能,加大貨幣供應量,造成高通貨膨脹。最終居民將減少以銀行存款形式保有的儲蓄,導致支付體系崩潰和信貸萎縮,并最終形成全面的經濟危機。

國有銀行不良資產的居高不下,歸根結底也是因為國有企業的困境無法得到解決。由于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均以盈利行為主要目標,因此對效益低下的國有企業進行“斷血”,引發了連鎖反應——國有企業難以償還貸款,導致國有商業銀行的呆壞帳增加。這些呆壞帳缺乏消化的渠道,因此國有銀行的上市計劃可以說是最后的救命稻草。值得注意的是上市要求呆壞帳率必須在10%以下,實際上很難達到這樣高的標準,最終手段還是要將國有商業銀行的損失轉嫁給普通投資者。《巴塞爾協議》規定,銀行資本充足率,也就是銀行資本(核心資本加附屬資本)同加權風險資產的比率必須達到8%,其中核心資本充足率必須達到4%。1995年的《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必須達到8%。發行股票籌集資金補充銀行資本甚至引進外資,就成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一個合理的甚至是必然的選擇。同樣計劃上市的交通銀行就打算把15%的股權出售給美國花旗銀行。根據亞洲金融危機何阿根廷金融危機的教訓,如果經濟增長甚至是經濟結構調整嚴重依賴外國資本,并且流入的大量資本是由動蕩不安的國際環境決定的,良性循環可能迅速變成惡性循環。

現代金融體系有兩個重要部分,一個是銀行體系,另一個是資本市場。證券市場的混亂是很危險的,但如果證券市場跟銀行的關系不是很密切,即證券市場發生的風險不波及到銀行的話,那么后果不會很嚴重。但是如果國有商業銀行上市,那么不可避免地將要受到股市風險的影響。國有銀行系統原來與股市存在著的互相制約功能將不復存在,其間的弱點將完全被國外巨額金融游資所利用,極易引起98年亞洲金融危機那樣的大災難。眾多普通儲戶和小投資者的資金安全更加得不到保障。因此,從社會穩定和經濟穩定的角度出發,國有商業銀行的上市計劃弊大于利。同時由于國有銀行資本金數額較大(我國四家國有銀行的資本金有四千多億元,僅工商銀行一家就達兩千億元),而股市總容量相對有限(目前將近五萬億元),因此,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將引發大規模的投機與通貨膨脹。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結果正是某些利益集團所預期的,與其一貫主張的拯救股市與消除通貨緊縮的主張高度一致。

我國經濟改革與開放進程總是被新自由主義經濟意識形態所誤導,被跨國資本勢力一步步逼上梁山。從國有企業的改制、到國有企業的上市,再到國有企業的減員增效。帶來的是對外經濟安全度的降低、國有資產流失和失業人口劇增的結果。在wto條款的威逼下,醞釀中國有商業銀行的上市計劃已經是黔驢技窮的最后一招。此次國有銀行的上市計劃實在是最后的冒險與最大的賭博,帶有極為盲目的投機性。從力量對比的角度來分析,即便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全部上市,吸納國內股市的全部資金,它們的力量還是不足以與國際巨額金融游資相對抗。而且脫離了國家政治力量的保護,國有商業銀行系統在跨國壟斷資本面前不堪一擊。最終不得不按照國際規則辦事,自身完全被控制。國有金融系統的崩潰將使得中國經濟的最強有力的一道防線失守,其最終的結果將是中國經濟被跨國壟斷資本集團全面控制。這將在政治上和國家安全方面造成極為不良的后果。

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速度,從全球來看,屬于較快之列。許多發達國家雖然加入了wto,簽署了服務貿易條款,但迄今為止仍未對外資銀行開放本幣業務,并對外資銀行實行地域限制。目前,外資銀行資產占中國銀行體系總資產的比重將近3%,低于大部分新興經濟體的比例。但通過調查發現,美國外資銀行資產僅占其全部銀行體系資產的3%,澳大利亞、比利時為5%,加拿大為7%,法國為8%,南非為2%,意大利、瑞士、挪威為1%,而丹麥、芬蘭、瑞典竟為0%.這說明,即便是號稱自由開放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也并不意味著必須完全開放金融業務。因為過度依賴外資銀行,讓外資控制整個銀行體系,將導致國家金融削弱甚至喪失。而從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來看,封隔或限制非本國居民獲得本幣是遏制貨幣投機的有效手段。國內外的經濟學家們已經指出,當時中國如果不是對資本賬戶進行了嚴密控制,那么中國將成為亞洲金融危機的最大受害者。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一針見血地指出,國際貨幣基金掠奪發展中國家的財富和控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的步驟是:首先鼓動進行私有化,更準確的說是腐敗化,動輒數億美元的項目意味著數千萬美元的回扣,誘惑官僚出賣本國利益充當買辦;私有化之后,緊接著就是資本市場自由化,允許西方金融資本自由進出;一旦外資流出造成經濟危機壓力,國際貨幣基金就會要求這些國家將大幅度提高利率,經常達到30%、50%甚至80%的高利貸水平,結果打擊了民族工業并耗光了國家財富;最后就是發展中國家喪失了一切自我保護的手段,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要求百依百順。斯蒂格利茨還指出阿根廷爆發金融危機的原因,不是因為違背而恰恰是遵循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旨意。阿根廷曾經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議,推行最徹底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最終卻陷入了全面的社會政治經濟危機。這值得我國在經濟體制尤其是金融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引以為鑒,謹防也跌入新自由主義經濟意識形態的陷阱。

一個運轉良好,能抵抗各種危機的市場恰恰就是受到國家力量嚴密保護的市場。中國國有金融體系是中國國家經濟權力和自我保護能力的集中體現。中國國有金融體系必須揚長避短來面對wto的壓力,對外資以及民間資本開放何種領域,必須按照有利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民族工業體系和健全的金融宏觀調控體系標準來衡量取舍。國有商業銀行的諸多毛病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有其深刻的經濟政治根源,不可能設想一旦上市之后就藥到病除。對一個大國來說,單純的市場效益遠遠不如產業政策與發展戰略的現實有效性來得重要。市場化與股份制不能解決任何經濟現實問題,只是存在一個危機轉嫁與利潤集中機制。國有商業銀行的種種上市計劃是從個別利益集團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從國家經濟安全與經濟的立場上來看待經濟問題。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與發展戰略就是改善就業環境、扶植戰略力量以及增強國民經濟的對外競爭地位。國有銀行體系的改革措施必須以實現國家經濟安全與國家長期經濟戰略為最高目標。

篇10

大力推進銀行卡產業化發展,不僅可以更加有效地挖掘產業內部蘊藏著的巨大商機,刺激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而且還可以通過銀行卡的產業化發展,帶動通訊、軟件、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對于推動中國的市場經濟建設和發展,以及推動金融業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等都具有深遠意義。

一、世界銀行卡業格局

信用卡的發展和完善程度是已經成為現代商業銀行競爭力的重要表現之一。競爭的加劇,推動了銀行卡附加價值服務,如急救醫療、緊急墊付、附加保險費等。市場的作用促進了資源整合,不僅誕生了花旗這樣的業界航母(其信用卡具有150種功能),而且催生了幾大世界級大銀行卡組織。

目前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發卡機構有五家:VISA國際組織、MASTERCARDINTERNATIONAL、JCB、AMERICANEX?鄄PRESS和大萊(DINERS)信用卡公司。除了JCB誕生于日本外,余皆來自美國。這些國際銀行卡組織正各雄踞一方,大力進軍國際銀行卡市場,以其資金、技術、服務的優勢正在滲透占領著世界銀行卡市場。

二、中國目前銀行卡業現狀

(一)發展脈絡。1978年中行廣州分行首先同香港東亞銀行簽訂協議,開始國外信用卡業務,信用卡從此進入中國。1985年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發行了我國第一張信用卡珠江卡,標志著我國信用卡業的開端。

以下的一系列里程碑事件可勾勒出中國銀行卡業的大致發展脈絡:

1.“金卡工程”實施12周年。自1993年7月在同志倡導下實施以來,我國金融電子化建設日新月異,銀行卡網絡建設正取得長足進展,用卡環境得以改善,信用卡的使用已進入諸多行業和普通家庭。

2.“314”目標基本實現:經過十年多的艱苦努力,銀行卡聯網通用“314”目標(即300個城市同行異地聯網、100個城市同城跨行通用、40個城市銀聯標志卡異地跨行運用)基本實現。從而推動了我國銀行卡業務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及商業銀行經營理念與運營機制的轉變。

3.中國銀聯于2002年3月在上海成立:成立中國銀聯是金融領域應對WTO挑戰的積極舉措,有利于推行統一的銀行卡業務規范和技術標準,進一步促進資源共享聯合發展,和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形成,同時也將推動與銀行卡密切相關的龐大產業的發展。

4.銀行卡中心開始獨立運行:2002年5月工行牡丹卡中心成立。

5.央行設立征信管理局。

6.一卡雙幣:招行首發的一卡雙幣對于其爭奪高端客戶,提高自身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7.發卡量2004年突破7億張大關。

8.2003年3月,我國首家銀行卡產業園在上海浦東張江奠基。

(二)中國銀行卡業目前的進展狀況及其廣闊前景

1.個例:中國銀行卡業先鋒———招商銀行。

作為新一代綜合理財工具,招行的“一卡通”融“儲蓄、結算、融資、消費、網上支付、證券轉賬”等30多項個人金融服務功能為一體,對于在中國目前四大國有銀行占壟斷地位的競爭格局中,彌補其規模小、網點少的不利因素,爭奪高端客戶,從而增強其競爭力提供了有效且前景廣闊的工具。截至2005年6月底,“一卡通”累計發卡量近3800萬張,卡均存款余額超過4700元,居全國銀行卡首位。

另外,該行去年成為全國首家“一卡雙幣”國際信用卡突破百萬大關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每月刷卡消費已達10億元,也是國內“一卡雙幣”國際信用卡交易量最高的發卡銀行。

2.有關中國銀行卡的2004年數據

2004年人民幣卡交易量57.49億筆,交易總金額26.45萬億元,分別比2003年同期增長27.76%和46.94%。發卡量累計達到7.62億張,其中借記卡6.63億張,貸記卡0.98億張。當前,中國已成為銀行卡發卡量第二大的國家(美國8.5億張),平均人均持卡量為0.6張。但銀行卡交易量在全球的比例僅為1.2%,僅為美國的十五分之一、韓國的五分之一。2004年持卡消費金額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僅為5%左右(2001年這一比例為2.1%),而瑞典、法國、美國、韓國相應的比例分別高達63%、55%、27%和35%。

雖然與龐大的借記卡數量相比,貸記卡的數量還微不足道,但是其增長速度卻顯示出它強大的成長性。隨著聯網通用的深入,中國銀行卡產業規模保持了高速增長。以前三年發展的趨勢估算,2005年底全國銀行卡累積發卡量將超過8億張。幾年后就要到來的2008年奧運會和2010年世博會,更會將我國銀行卡產業推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

(三)主要問題與挑戰

1.一強兩弱:截至2004底,發卡機構累計達152家(2003年109家),發卡7.62億多張,但信用卡只占12.86%,.而在發達國家,信用卡的比例高達70%~80%;特約商戶達30.6萬個,但占商戶總數的比例仍很低,成為目前銀行卡業發展主要瓶頸;ATM機超過五萬臺,但僅占美國總數的1/6;POS機45萬臺,年交易總額超過20萬億元、但消費僅占5%,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貸記卡)發展緩慢,因此,我國銀行卡在促進消費、推動經濟增長方面所起作用非常有限。這與中國傳統的消費觀念、商業信用不夠發達、個人信用體系不健全等因素都有關。

2.地區差距:與中國的二元經濟特征相對應的是銀行卡業的巨大城鄉及東西部差距。根據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目前收入較低,占中國人口六成以上的農民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將是潛在的巨大的持卡人群體。但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薄弱、商戶、銀行網點很少,ATM機、POS機只有零星布放,導致需求與供給的巨大差異。當前的金卡工程重點亦只放在一些大中城市。

3.無序競爭:目前雖有一些銀行卡中心成立,但尚不成氣候,尚無力與國際銀行卡組織競爭抗衡。

4.缺乏統一的業務規范和技術標準:如果國內銀行卡產業的標準、規范及產品創新都由國外跨國公司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會影響外匯管理等金融監管政策的有效性,削弱中國政府對個人支付體系的監管效率,甚至威脅著我國個人支付體系的安全和穩定。

5.有關銀行卡的立法沒有跟上。我國針對信用卡犯罪的立法工作比較滯后,對信用卡犯罪的打擊力度不夠,亦影響了信用卡市場的健康發展。

(四)綜述

近二十年來,中國的銀行卡業隨著中國的經濟的改革開放迅速發展,取得了初步成就,但仍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隨著2006年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國際上實力強大的銀行卡組織及銀行業巨頭在中國的布局將使中國銀行卡業競爭白熱化。而一旦失去競爭力,則等于將中國巨大的銀行卡市場拱手相讓。

三、上海目前銀行卡業狀況

上海的銀行卡產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初具規模,在中國處于領先地位。從上海銀行卡業的發展,可以管窺預見中國未來銀行卡業的發展趨勢。

作為國家戰略規劃中的國際金融中心,上海的商業、金融業在中國都相對發達,市場化程度也較高,在中國銀行卡業的發展中占有得天獨厚的地位。不僅一半以上的國際銀行業巨頭都紛紛搶灘上海,中國銀聯、銀行卡中心等也相繼在此落戶,行業集聚效應凸顯。上海市政府亦將銀行卡產業放在重要的戰略地位高度予以扶持,并在信息基礎設施、政策、戰略規劃方面強力布局。

(一)上海發展銀行卡業的有利因素及舉措

1.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戰略目標創造了良好的外在環境。

2.政府扶持是銀行卡業初期發展階段的主要推動力。

3.信息基礎設施相對發達。

4.人均GDP水平較高、持卡人群體用卡意識相對強。

5.征信體系建設情況在中國領先一步:2000年上海市率先開展個人信用聯合征信試點工作。2002年上海市企業信用聯合征信系統建成開通,成立了上海資信評估公司。

經過5年的發展,個人征信業務在上海已形成了較好的市場基礎。截至去年6月底,上海本市征信系統的入庫人數已達462萬,覆蓋全市信用消費者總數的60%以上;近60萬戶企業的信用記錄被納入系統,幾乎涵蓋了所有在滬經營企業。個人信貸消費突破1000億元,個人信貸消費余額已占到所有商業銀行消費信貸余額的15%。點點滴滴的努力,使得上海綜合征信體系日益完善。作為全國已建成的最大的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系統,上海資信有限公司已與本市所有中資銀行、6家外資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移動通信行業和公用事業單位等,實現了業務合作。

6.人才和服務環境相對較好。

(二)目前進展:自1993年上海啟動“金卡工程”以來,銀行卡業在逐步發展推進,其間進行了銀行IC卡試點POS機直聯改造,初步形成了國內銀行卡產業中心。

在國際合作方面,2004年1月,匯豐與上海銀行發行了美元單幣種的“申卡”,標志著已由原來的戰略性合作向更趨緊密的業務領域深入。2月17日花旗更與浦發合作發行聯名卡,邁出了整個中國信用卡市場開放的一大步。因為它是中國首張由外資銀行提供管理與技術,并獲批打上外國品牌的雙幣信用卡。世界一流信用卡現身中國市場,在給中國銀行業帶來巨大正面沖擊的同時,卻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示范與培育市場的作用。

在銀行卡的應用方面,太平洋卡實現了與公共交通卡對接,東方卡與上海圖書館發行了聯名卡,目前中國銀聯正計劃“捆綁”社保卡和銀行卡兩大卡的功能。即一張社保卡和一張銀行卡進行信息對接。居民就醫支付自費部分的醫藥費時,只需通過綁定過的社保卡,就可以完成付費了。

(三)綜述:上海的銀行卡業盡管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但對比國外成熟的銀行卡業,仍處于初級階段,其規模和普及程度與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在政府加大推動發展銀行卡力度的同時,更應積極引入市場競爭,展開國際合作,使這一產業發展壯大,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戰略制高點,不僅使上海的銀行卡業引領全國,更應從長遠的角度把握中國整個巨大市場和無限商機。

四、中國銀行卡業展望

各國銀行卡業的發展與其所依賴的宏觀經濟發展程度是正相關的,與金融業、消費市場的狀況亦密切相關。由于2006年金融業將全面對外開放,其改革步伐日益加快,這對中國銀行卡業的發展是積極的推動因素。但在加入國際競爭中發展的同時,亦將面臨著重大挑戰。如何學會與國際上的業界群雄共舞,在競爭與合作中謀求發展,戰略布局,長遠規劃,保住中國巨大的銀行卡市場,促進中國經濟整體效率的提高,已經成為中國銀行卡業的重大課題。

銀聯總裁萬建華這樣看中國銀行卡產業的前景:“中國已成為全球公認的最具發展潛力的銀行卡產業大國,無疑擁有全球最大的發卡量、最大的發卡業務市場、最大的個人支付產業,也將出現強大的發卡銀行……我們應該共同努力,提升整個民族銀行卡產業的素質。”

然而,在展望美好前景的同時,還應在如下幾方面進一步推進中國銀行卡產業的發展:

1.宏觀層面上,豐富完善銀行卡法律法規體系。國務院法制辦正在組織有關部門制定《銀行卡條例》,以法規的形式規范受理市場和專業化服務;人民銀行也正在研究制定對專業化服務機構監管辦法,為銀行、商戶及持卡人提供規范、高效、安全、統一的服務環境。

中國應抓住改革契機,在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基礎上,繼續推動中國市場經濟建設、加速政治體制改革、完善法制市場環境,形成一個高效配置資源的機制,盡力消除阻礙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和瓶頸問題,當前尤其應重點推進金融業改革,建立起真正的現代銀行制度。金融是經濟的核心,其興衰與一國的政治安全都攸命相關。只有經濟發展了,市場環境優化了,銀行卡產業的發展方有深厚的土壤。

2.微觀層面,科學制定銀行卡產業戰略規劃。結合當前中國銀行卡業的發展現狀、國際競爭環境,以及中國未來的宏觀目標,有關當局應站在戰略高度,科學制定整體規劃和布局,以占據銀行卡產業的制高點,從而控制關卡,保持持久的競爭力。同時認真落實集成電路軟件系統,集成信息服務等企業的有關產業政策,大力培育各類專業化服務機構,推動銀行卡產業鏈的形成、發展與不斷完善。

3.在國際競爭與合作中增強競爭力:在中國銀行業逐漸開放、市場用卡環境日趨成熟的情況下,外資銀行的發展戰略將對中國銀行卡市場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外資銀行在信用卡業務方面優勢明顯,一是業務經驗,二是技術優勢,三是研發優勢及專利優勢,四是財力優勢,五是戰略安排,六是對政府攻關能力即對政策走向的影響力。但是,外資銀行的發卡戰略也會受到諸如市場準入、管理形式、管理理念以及文化差異各種因素的限制。

中國應在技術等諸多方面提高整體競爭力。聯網通用是增強銀行卡產業競爭力的必由之路,要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技術改進,完善服務功能,減少處理差錯處理,擴大聯網通用的范圍和效果;同時要努力擴大銀行卡的受理市場規模,改善銀行卡的受理市場布局和環境,大幅度地提高銀行卡特約商戶的比例;另外,還要著力培育我國的銀行卡品牌,以此來增強產業發展的競爭力。

掌握核心競爭力最重要的是關卡,即未來的主動權,這是控制整個行業利潤流向的關鍵所在。在我國當前格局下,整個國家和社會層面應全方位營造和完善以持卡人為核心的多元化服務體系—一種宏觀的均衡發展的環境和一種整體的協作的力量,對掌握關卡至關重要。

總體而言,外資銀行的發展戰略在對本土銀行形成競爭和沖擊的同時,亦將對銀行卡市場會產生推動和激活作用,從而將中國的銀行卡業務推到與國際市場相同的水平。

4.引導國民消費觀念的轉變、培養持卡人群體。尤其應由國家扶持,鼓勵向廣大農村布放ATM,以培育更多潛在持卡人群體,培養信用消費觀念,以求銀行卡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5.加強銀行卡的風險防范。防范風險是銀行卡產業穩健發展的必要保證,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加強企業和個人征信體系的建設,創立統一完備的征信系統,同時也要針對銀行卡交易中客觀存在的惡意透支和欺詐行為,積極開發案件協查協防系統,努力降低銀行卡的信用風險,以促進銀行卡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與此同時,應加快制定金融智能卡EMV規范。金融智能卡EMV規范的實施,將帶動芯片、卡片、終端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人民銀行正在組織制定我國金融智能卡EMV規范,在原規范(PBOC1.0版)的基礎上,完善電子錢包/存折應用,增加借/貸記應用、安全控管機制,增加非接觸式智能卡物理特性標準。

6.關注銀行卡,重視人才的培養。銀行卡行業是銀行業務與IT技術交叉的新興行業,需要專門、復合型人才。面臨競爭性日益加大而又不斷變化的市場,擁有了人才就擁有了持續發展的能力,掌握了先進技術就掌握了業務發展的先機,人才和技術是銀行卡業務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中國應具有與發卡大國相匹配的科研、教育、培訓體系。

7.積極推動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銀行卡業務發展仍然滯后很多,特別是與產業化發展的要求相距甚遠。在初級發展階段,政府給予適當扶持是必要的。但是,銀行卡業的發展需要持卡人、特約商戶、發卡行、收單行等主體的利益協調均衡,只有通過市場競爭,資源優化整合,方可真正促進這一產業的騰飛。其間關鍵是圍繞持卡人和特約商戶兩個市場主體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條,促進發卡機構剝離改制,利用兼并重組的巨大空間,進行資源整合,造就業界的航母。在開放市場、公平競爭合作的環境中,實力強勁的第三方服務公司也將脫穎而出。所以,從政府主導逐步向市場為導向轉變是中國銀行卡業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張成虎.金融電子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2]葉偉春.金卡工程[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