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飲食護理
時間:2022-03-12 11:23:00
導語:中醫飲食護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飲食是人體生長發育和體能維持必不可少的物質來源,是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養的源泉,也是人體氣血津液的來源。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說:“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又指出:“夫在身所以多疾此皆由……飲食不節故也。”說明注意飲食營養對保持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指出不注意飲食衛生和飲食不節是多種疾病發生的直接原因。要求:“食能以時、味不重珍,衣不火單熱”和“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只有這樣才能周身無災,保持健康。
飲食對于疾病的治療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每一種不同病況對飲食的取舍,無論主觀是否存有意識,都是一種實際存在的選擇。這種選擇會在患者治療中影響其進程的差異性。所以,自覺與不自覺地實施飲食護理是其客觀存在,作用與反作用是其主觀的區別,這就是中醫飲食護理的特點。
2中醫飲食護理的作用
中醫治療歷來重視食療,《內經》中強調:“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素問·五常政大論》中又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說明藥物配合飲食治療,既可減少“毒藥”對人體的損害,又能補精益之,從而提高治療效果。要求在疾病治療過程中,要在用藥除去大部分疾病后,隨即用飲食調養正氣,祛盡余邪,否則一味用藥治療,必損人體正氣。
飲食雖能維護人體的生長發育,但如果飲食失宜、飽饑無常也可導致疾病的發生。《濟生方·宿食門》中說的:“善攝生者,謹于和調,一飲一食,使入胃中,隨消隨化,則無滯留之患;若稟受怯弱,饑飽失時,或過餐五味,魚腥乳酪,強食生冷瓜果菜,停蓄胃脘,遂結宿滯,輕則吞酸嘔惡,胸滿噎噫,或泄或痢;久則積聚,結為癥瘕,面黃贏瘦,此皆宿食不消而主病焉。”說明了飲食不節,或過食生冷瓜果菜,或肥甘厚味無度,或暴飲暴食等均可導致疾病發生。當然也可因偏食或攝入不良而致病。
有的放矢地結合病類、病情、病狀、病程的不同選擇有針對性的中醫飲食護理,能有效地提高治療效果或是鞏固、改善療效,反之,則會影響或是延誤病情的治療。如:在1例肝硬化引起胃大出血的病例中,我們用中醫飲食護理配合治療方案的實施,在不同病程時期佐以最佳食療手段,取得了非常好的輔助効果,對于病情的鞏固和康復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當病人經治療渡過了大出血危險期,可以少量補充流質時,我們選用粳米作為基料,輔以花生仁、新鮮蠶豆葉汁及包菜汁熬粥,因為粳米、花生仁衣及蠶豆葉汁和包菜汁都有收斂、止血的作用,且也能較好地補充蛋白質及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等營養,一舉多得,促進了病況愈合康復的有效性和時間性。
鑒于飲食對人體生命活動和提高治療效果、促進病人康復有這樣重要的作用,護理上應遵循中醫理論體系,做好飲食調護。
3中醫飲食護理的原則
3.1辨證選擇食物
病癥有寒、熱、虛、實之分,食物亦有四性五味之別,在飲食調護上應按病癥的性質不同,選擇相宜之食品。
所謂“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不同性質的食性。《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同樣適用于食性選擇的原則。由于寒涼性食物,具有清熱、瀉火或解毒的作用,因此可選用于熱癥病人,如糧食中的陳倉米、小米、高梁米、大麥、苡仁、赤小豆、綠豆等;凡屬熱性溫性的食物,同樣具有溫中、祛寒之功效,如:糯米、黃米、小麥等甘溫食物,可選用于寒癥病人。如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癥,可用蔥、韭、姜、蒜、辣椒等辛熱之品,以達健脾通陽溫中之效。而各種水果及一些瓜類,性味多偏寒涼,多有清熱解渴之效,可選用于溫病熱盛傷津者。
所謂“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種食味。食物的五味不同,具有的作用也不相同。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素問·臟氣法時論》中又指出:“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別,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如辛味,有能宣散、行氣血、能潤之功效,對于表寒證及氣血阻滯病癥應注意選用之。甘味,有補益和中緩急的作用,在人體五臟氣血陰陽任何一方虛癥時可用甘味緩和拘急疼痛等。如糯米紅棗粥可治脾胃氣虛或胃陽不足,糯米酒加雞蛋,煮熟后食用以供產婦補益等,均取糯米、紅棗之甘味,再合其溫性,而求其補氣、溫陽、散寒之功效。又如酸味,有收斂固澀之效,適用于氣虛、陽虛不攝而致的多汗癥,以及泄瀉不止、尿頻、遺精、滑精等病癥。再如苦味,有能泄、能燥、能堅的作用,多用于解除熱癥、濕癥、氣逆等病癥。例如: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炒菜,即取其苦能清泄之功,而達到清熱、明目、解毒的目的。常吃苦瓜,對熱病煩渴、中暑、目赤、瘡瘍腫毒等癥極為有利。同樣,咸味有軟堅散結,亦能瀉下的作用,用治熱結、痰核、瘰疬等病癥。
此外,食物性味之偏,它們對五臟的作用也不一樣。如《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記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說明酸、辛、苦、咸、甘五味分別對五臟產生特定的聯系和親和作用,它們進入哪一臟,就會對該臟發揮有益的生養作用。
總之,在選擇食物時,必須根據病證的性質,結合食物的性味歸經,選用相宜的食物配膳,做到寒熱協調,五味不偏,有益于健康。
3.2飲食禁忌
飲食禁忌,在飲食護理中也是十分重要的。臨床上許多疾病難愈,或愈而復發,不少是與不注意飲食禁忌有關。《千金方》曾說:“大凡水腫病難治,瘥后持須慎于口味,又復病水入多嗜食康,所以些病難愈也。”《醫學六要》對血證飲食禁忌強調“血證不斷酒色厚味,縱止必發,終成痼疾”。其它如黃疸忌食膩;溫病高熱忌食辛辣葷腥;脾虛泄瀉,忌食生冷瓜果;肺癆、痔瘡、癰癤忌食燥性食物;產后、經期忌食寒涼食品等經驗,均應在飲食護理中加以運用。
此外,飲食禁忌除以上內容外,還應注意食物與藥物,食物與食物之間的關系。如服用中藥一般忌嗜茶,服參類補品,忌食蘿卜。還有習慣服蜂蜜忌蔥,白術忌桃、李,鱉甲忌莧菜,荊芥忌鯽魚,天門冬忌鯉魚,膳魚忌犬肉,雀肉忌白木耳等,也可供參考。
3.3飲食適量,軟硬相宜
食量要因人因證而宜,勿太過或不足。食量太過,運化不及,反損傷脾胃,對健康不利;食量不足,機體得不到水谷精微之品,導致正氣不足,無以驅邪,久之氣血虧損而病生。
食物的軟硬應根據病人脾胃功能酌定。大多數病人,脾胃功能低下,應給以軟、精、細的食物為原則,即使與病證相宜的,也應適當控制,以免加重脾胃的負擔,而使余邪難清或愈而復發。
綜上所述,中醫飲食護理實質上是疾病治療體系中一項重要環節,更是人的生命健康體系中一項非常重要的系統。中醫飲食護理以中醫學為基礎,是中醫學的延伸,更是與現代醫學發展相結合的產物。我們相信在未來的醫學發展空間里,中醫飲食護理不僅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會發場光大,愈來愈受到重視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