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能力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8 02:16: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應急能力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鄉鎮應急能力建設思路
一、本省鄉鎮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面臨的困難
受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狀況等多種因素制約,本省鄉鎮應急管理基礎相對薄弱,特別是科技信息化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在災害預防方面能力欠缺,應急通信、指揮平臺、裝備配備等軟硬件設施尚不完善;鄉鎮缺乏系統的應急預警預案和相關指揮人才,應急宣傳力度不足,廣大老百姓缺乏避險相關意識等問題比較突出。
(一)部門獨立,信息不共享
鄉鎮作為基層政府,需要對接多個不同的上級職能部門。由于各個部門都有單獨的信息平臺,不同部門的數據很難直接互通、共享。許多部門已經建立了各自的指揮平臺,但這些平臺都自成體系,缺少聯動互通,信息資源很難共享。鄉鎮應急指揮平臺為防災減災提供指揮調度,需要綜合獲取信息,為防災減災的資源保障、緊急處置提供數據支撐,部門間的數據不互通就不利于鄉鎮應急指揮平臺的建立,存在多種弊端。其弊端主要表現為信息割裂、信息整合調度不足、實時監測數據得不到及時分析處理、機構信息聯動不及時等。鄉鎮應急管理部門急需形成跨部門、跨行業的應急信息收集體系。
(二)手段有限,監測不全面
鄉鎮信息化平臺主要監測所轄區域安全生產、消防管理、防災減災、突發事件等多種風險事件,具有轄區面積大、轄區之間跨度大、監測難度大等特點,急需構建科學化、系統化、全覆蓋的監測體系。但目前本省大多數鄉鎮應急管理部門監測手段有限,有的鄉鎮完全依靠上級部門,建設的設施整體覆蓋范圍與監測內容非常少;有的鄉鎮只是簡單將移動、電信等運營商對村民住宅門口的監控數據接入平臺,而這類數據對于應急預警監測沒有任何價值;還有的鄉鎮雖然建設了特定災種的預警平臺,但整體造價較高,使用局限性大,后期維護難,無法全面推廣。
應急醫學救援能力建設思考
我國是一個災害發生頻繁的大國,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各類突發事件均需要應急救援力量快速前出高效開展救治與防疫。為此,多條法律都要求和規定了在參與處置突發事件時,軍隊的指揮員應加入到當地應急指揮機構中,并按需派人員參加軍地共同設置的相應機構,形成軍地融合的應急指揮和控制體系,共同完成應對突發事件的組織、協調、指揮和保障的工作[1]。我院是一家療醫合編的軍隊醫療衛生機構,既承擔軍隊機動衛勤保障任務,又承擔省級應急醫療救援任務,近年來,先后參加了抗臺救災、山體滑坡救援、重大交通事故救援、G20安保等軍地聯合應急醫學救援工作,圓滿完成各項保障任務,軍民融合應急醫學救援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2]。
1軍民融合應急醫學救援的能力素質要求
1.1靈敏高效的聯合指控能力。應急醫學救援中,多方衛勤力量從四面八方集中到災害現場,容易出現多頭指揮、行動混亂的問題[3]。因此,必須建立軍地聯合的指揮體制,做到指揮方式靈活,指揮決策快速,確保救援行動指揮實時、準確、連續、高效。1.1.1配強指揮力量。應急救援中,衛勤力量是救援主力,不僅是“保障隊”,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戰斗隊”[4]。要選配善指揮、精專業、懂保障的軍隊衛勤領導加入到地方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協調應急救援時的傷員分流、物資調配和救援力量整合。此外,還要注重發揮專家作用,吸收部分專業骨干參與指揮決策。1.1.2配套方案計劃。加強各類應急醫學救援保障行動預想、預判、預設,分層次、分類別編制完善各類行動預案、專項預案和配套方案。建立完善的軍民融合應急醫學救援方案預案體系,加強預案方案的多樣性、針對性、靈活性和科學性,做到“一情多案、多情多案”。1.1.3配全指揮手段。加強通信與信息自動化裝備建設,構建以無線電為主,有線、網絡、移動等多種手段并用的軍民融合通信體系,實現救援信息查詢傳輸、輔助決策、指揮控制一體化。1.2快速有序的協同反應能力。軍地之間應急醫學救援力量的協同反應,是軍地聯合救援取得成功的關鍵,也是實現軍地快速、有效救援的橋梁,只有建立軍地之間常態化應急救援協同反應機制,才能確保“一旦有事”快速反應、迅即行動,有效應對[5-7]。1.2.1預警通報及時。軍地應急管理機構和衛生、防汛抗洪、地震、消防、氣象等部門加強協作,建立軍民融合預警通報體系和信息掌控網絡,加強信息收集、甄別、匯總、報送,及時分析預測可能發生的重大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和影響。1.2.2應急響應迅速。依托軍隊現行戰勤值班體系和地方各類應急管理值班體系,建立集值班、應急處突、應急動員等功能于一體的應急值班制度。完善各類突發事件處置程序,綜合運用多種通信手段和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傳媒,廣泛收集并快速傳遞情報信息,準確判明事件性質、內容、等級,按照分級分類要求,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機制,迅速組織衛勤分隊有針對性展開各項準備。1.2.3出動展開快速。制定抽組靈活、功能齊全、統分結合、適應不同任務需要的軍民合編人員裝備編組模式,優化緊急出動程序、內容和方法,制定鐵路、公路、空運等多種方式機動方案,確保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抽組集結、遠程馳援、快速機動、迅速展開。1.3技精業全的專業處置能力。應急醫學救援能力蘊藏于軍隊醫療機構的各個層面,集醫療、科研、訓練、后勤保障于一體,是一種特殊的智力資本,這種資本能夠確保醫療機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及優勢更有效地從事應急醫學救援活動[8]。因此,應急醫學救援隊應突出專業特色,確保人員精干、業務精湛、裝備精良。1.3.1選配精干專業人才。挖掘軍隊醫療機構現有人才資源,吸納地方各領域專家,建立軍民融合應急救援專家組。把既精通臨床、急救、防疫等專業知識,又熟悉應急管理、法律法規、宗教民俗等常識的復合型人才納入力量編組,使他們既精操作、會處置,又懂干預、能指導。1.3.2調配精良專業裝備。應急醫學救援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現場傷情復雜、傷員產生量大,對急救裝備和器材的要求高[9]。可在軍隊醫療機構機動衛勤分隊現有裝備基礎上,采用軍地間調配、聯合研制、定向采購等多種方式,增配小型化、便攜化、模塊化、集成化裝備,適應高寒、濕熱、高原、沙漠、沿海等多種氣候和環境保障,滿足搶險救災、反恐維穩、援外維和等多種任務需求。1.3.3鍛造精湛專業技能。軍地聯合,攜手加強災害醫學及核化生救援、衛生防疫防護等學科建設,優化專業結構,完善技術平臺,積極開展重難點課題攻關,著力提升技術支撐水平。強化專用裝備操作和必備技能訓練,積極組織適應性實戰化訓練,著力提高應急醫學救援能力。1.4獨立保障的環境適應能力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后,災區設施破壞嚴重,生活保障能力有限,應急救援力量自身生活保障能力和人員適應能力是順利開展災后傷員救治工作的基礎[10]。因此,在某些特殊環境、特殊情況下,應急醫學救援力量應具備獨立實施應急救援的能力。1.4.1配套綜合保障設施,具備自然環境適應能力。著眼獨立執行任務、獨立實施保障,配齊藥材、給養、宿營、通信、動力等必備物資器材,因地制宜,建立強力支撐的綜合保障體系,適應惡劣的地理和氣候環境。1.4.2完善信息資料預儲,具備社會環境適應能力。加強與任務區軍地部門協調,全面收集掌握并實時更新屬地及任務區內的地理、氣象、水文、道路、民情、社情等信息,加強社會交往和溝通交流能力,確保在應急醫學救援行動中能夠迅速熟悉和適應事件發生地區的社會背景與人文環境,調動各種資源完成任務。1.4.3強化戰斗精神教育,具備心理控制適應能力。大力開展理想信念、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心理適應訓練,靈活運用領導行為暗示、自我暗示、幽默調節、精神放松等方法,調整心理狀態,培養良好的心理適應力、承受力和自我調控力,提高各種惡劣條件下應急救援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
2軍民融合應急醫學救援能力建設的制度機制
2.1應急信息軍地聯享機制。目前,軍地雙方各自組建了多種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提高了區域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救援能力,但存在職能交叉、力量重疊的問題,既影響建設效益又影響使用效果[11]。因此,要建立軍地應急信息共享機制,軍地間信息互通、相互協作,確保各類信息實時掌握。2.1.1建立聯絡制度。軍地雙方分別指定專人負責聯系、協調應急管理的相關事宜。建立軍地互聯互通網絡和電信聯系方式,依托國防動員網、地方政務網和地方政府應急平臺,建立通暢便捷、快速高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實現應急信息軍地共享。2.1.2建立通報制度。地方政府應急管理機構為地方政府的牽頭協調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和實際需要負責接收和通報相關信息;駐地省軍區或軍分區為駐地部隊的牽頭協調單位,按照分級對口通報的原則,負責接收和向地方有關部門、相關部隊通報相關信息。2.1.3建立會議制度。軍地衛生部門定期組織應急救援工作交流,圍繞軍地應急醫學救援重點、難點問題進行研究交流,不斷深化軍地合作。對于重大救援行動保障,軍地雙方要積極溝通、充分醞釀,召開聯席會議共同研判會商,為聯合行動提供信息支持和輔助決策。2.2應急響應軍地聯動機制。應急醫學救援突擊性、時效性強,需要建立方案制度,規范軍地行動,既包括軍隊醫療機構之間的協同,又包括軍地救援力量之間的聯動。2.2.1建立軍地聯合指揮體系。平時將軍隊醫療機構應急救援負責人吸納為地方政府應急管理機構成員,加強協調溝通,構建軍地一體、屬地管理的縱向指揮體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協作的橫向協調體系。應急救援時,應急醫學救援隊在軍地統一領導下展開救援,具體任務由各地政府賦予,救援行動由軍隊直接指揮。2.2.2完善軍地協調方式。按照“統一計劃、歸口辦理、快速反應、密切協同”的原則,建立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軍地協調機制,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密切配合、共同處置。應急救援時,地方政府鐵路、民航、公安、通信等部門為應急醫學救援隊提供優先、便捷的服務保障,協助做好飲食、住宿、水電等必要的后勤供應。2.2.3規范軍地聯合行動。制定軍地力量聯動方案,規范軍地聯合行動的程序、方法,明確溝通聯系方式,確保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行動的統一指揮、協調暢通。省級應急醫學救援隊參加地方應急處置,由地方政府通過省軍區系統報戰區批準,由作戰指揮系統逐級下達通知執行。緊急情況下,當地政府可直接向軍隊醫療機構提出救助請求,醫療機構邊行動邊報告。2.3應急力量軍地聯建機制。軍地各部門密切合作,齊抓共管,充分利用軍隊現有資源,適度申請國家、地方的投入,加強應急醫療救援隊方案、資金、物資、裝備和技術建設。2.3.1擬制專項方案計劃。應急醫學救援行動任務多樣而復雜,為更加快速而有效響應,應制定與擔負任務相適應的保障方案和行動預案,包括各階段的行動預案,各類突發事件的專項預案及技術方案[12-13]。同時,還要與地方政府和省軍區系統進行對接協同,適時組織到大型工礦企業、核電站、江河湖堤等重點目標部位、險工險段進行現地勘察,明確任務區分、協同事項和相關保障,確保方案計劃銜接配套、實用管用。2.3.2建立專項保障資金。建立和完善政府專項資金,資助省級應急醫學救援隊購置處置突發事件專用的指揮通信、通用裝備維修、交通運輸及應急救援人員生活補助等費用。2.3.3開展專項技術協作軍地應急救援力量。可根據國內外應急醫學科研發展趨勢,有計劃地展開應急醫學救援科研攻關合作與交流,借鑒國內外先進技術和方法經驗,提高應急救援的整體水平。2.4應急準備軍地聯訓機制軍地救援力量因。隸屬關系、管理體制等原因,在日常工作中協同配合較少,突發事件時若組織臨機協同,往往存在著配合不順暢、流程不熟悉等問題[14]。開展軍地聯合訓練,可以提高軍地衛生力量組織指揮的統一性、軍地裝備的兼容性、專業技術的互補性,提高訓練資源利用效率和實現能力合成。2.4.1聯合培訓專業人才加強軍地聯合培訓合作,利用軍地優質教學資源,實現師資力量互補、人才共同培養。地方衛生部門在開展衛生應急培訓時,將軍隊醫療防疫救援隊成員納入培訓范圍,軍隊衛生部門積極為地方培訓“三防”醫學救援、創傷救治人才。2.4.2聯合開展指揮協同訓練積極參與地方。應急指揮機構對接訓練,圍繞指揮方式、指揮內容、指揮程序和指揮手段,分層次、分系統進行針對性訓練,明確保障協同的程序和方法,明確各自職責分工,解決聯得動、保障好的問題。2.4.3聯合開展實兵綜合演練在軍地應急管理。機構的統一組織、統一協調、統一指揮下,軍地保障力量進行聯合對接演練,在演練中促進相互了解,理順指揮關系,密切保障協同,增強遂行任務能力。
3做好軍民融合應急醫學救援能力建設的思考
民兵應急能力建設方案
為全面加強我區民兵應急專業力量能力建設,根據人民政府、軍區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軍地聯席會議精神和市政府、軍分區有關要求,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此方案。
一、建設原則
以政府、軍區《關于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大力加強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的意見》為指導,以市委、市政府、軍分區《關于加強應急機動力量建設的意見》為依據,以提高我區民兵應急力量遂行應急救援任務能力為目標,確保有效應對災害事故、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利益,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發揮積極作用。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軍地融合。加強民兵應急力量能力建設是為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經濟發展、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舉措,實行軍民融合、軍地共建,明確職責、理順關系,共同研究解決建設中的問題,有效促進建設落實。
(二)任務牽引。緊密結合地區實際,圍繞可能遂行的應急救援任務,配套指揮設施,建強專業隊伍,配齊裝備器材,達到建設與使用相適應。
(三)突出重點。突出指揮手段和黃河防凌、防化救援、礦難救援等分隊建設,把握指揮手段、力量編組、裝備保障等關鍵環節,有效整合人才和裝備資源,抓好系統配套建設。
政府應急能力建設論文
目錄
引言1
第一部分從SARS危機看經濟轉軌中的政府應急能力
一、職能缺位:政府管理公共事務的定位不清晰
二、體制缺位:公共衛生體系和應急機制的發展滯后
三、投入缺位:政府公共衛生支出的安排不足
農機安全應急能力提升方案
極時督辦,嚴格檢查、強化督辦。各鎮鄉要組織人員對“安全生產年”活動情況進行檢查。解決活動中存在問題。區監理所將不定期組織進行督查。各地要及時將農機“安全生產年”活動實施情況和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報送區“安全生產年”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現將我區2011年農機安全生產年活動實施方案印發你請認真貫徹落實。根據農業部辦公廳《關于印發〈2011年農機“安全生產年”活動工作方案〉通知》農辦機〔2011〕21號)市農業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印發2011年市農機“安全生產年”活動工作方案的通知》渝農辦發〔2011〕84號)精神。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全市安全生產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堅持依法治安的方略、堅持科技興安的道路、堅持管理強安的舉措,緊緊圍繞“安全生產年”活動這條主線,以全面提高農民安全意識,預防和減少農機事故為目標,認真開展“三項行動”三項建設”和“平安農機”創建活動,進一步強化我區拖拉機使用安全集中整治行動,加強農機安全生產工作,創新農機安全生產監管方式,提升農機安全生產應急服務能力水平,努力打造平安農機。
二、活動目標
加大農機安全執法力度,通過農機“安全生產年”活動。確保全年不發生重特大農業機械生產安全事故。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及其駕駛(操作)人員的注冊登記率不低于95%拖拉機的檢驗率分別不低于90%和駕駛人持證率不低于95%享受財政補貼的各型農業機械(不含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備案率達100%平安農機”示范鄉(鎮)村不少于市下達的創建指標。健全農機安全法制,完善農機監管體制,創新農機監理機制,增加農機安全投入,推進農機安全監督管理工作規范化,提升農機安全監管水平,實現農機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發展。
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情況報告
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州應急管理工作安排部署,成立應急管理工作機構,完善應急預案,建立健全應急體系,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能力進一步提高,現將我縣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縣位于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現有常住人口8萬余人,轄21個鄉鎮,87個行政村、1個社區。目前,全縣共有地災隱患點99處,山洪災害危險區121處,中小型水庫1個,水電站1個,危化品生產企業9家、甲醇站2家、煙花爆竹2家,應急管理責任重大。
二、應急管理組織機構及隊伍建設情況
2019年3月,根據行政機構改革方案,由原縣安監局、縣政府應急辦和縣民政局救災職能劃轉后,正式組建應急管理局,作為縣人民政府組成部門,其中縣應急管理保障中心、縣防震減災局兩個正科級機構劃歸應急管理局代管,縣消防救援大隊歸口應急管理局管理,原縣政府專職消防隊劃轉應急管理局并組建縣應急指揮中心。截至今年3月底,我縣應急管理局共有編制44人,在編人員43人(其中借調州級單位2名,公安局借用24名,縣政府辦借用3名),實際在崗人數14人。應急管理局行政其中行政編制6名,工勤人員1名,安全監察執法大隊事業編制(參公)3名;應急管理保障中心事業編制(參公)7名;縣綜合應急救援隊事業編制27人。局下設辦公室、應急管理股、安全監管股,承擔縣安委辦、應急委辦和防災減災委辦工作。同時,為妥善應對和處置各類突發事件,強化組織保障,成立了由縣委、政府主要領導任主任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委員會,下設安全生產、抗震救災、防汛抗旱、地質災害、森林(草原)防滅火等18個指揮部,為啟動應急響應、搶險救援、防災減災工作提供科學有序的組織保障,確保了“全災種、大應急”的工作需要。
三、應急管理預案體系建設情況
發電企業應急能力建設分析
摘要:發電企業作為電力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在生產過程中存在巨大的能量和危險危害因素,一旦失去控制將發生嚴重事故,往往會造成慘重的生命、財產損失和環境破壞,對企業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不利影響。與此同時,洪澇地震等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突發事件也是企業經營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受限于自然、人為或技術等原因,當事故或災害不可避免時,電力企業快速響應、有效的應急處置與救援就成為控制事故危害范圍,減少事故損失的關鍵。與國際先進企業相比,目前國內發電企業應急能力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與社會期望、企業實際需求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強應急能力建設已成為發電企業應對突發風險、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必然要求。按照發電企業應急能力建設評估要素,本文從應急組織管理體系、風險監測與預警體系、應急保障體系、應急(預案)救援與處置實施、災后重建五個方面對發電企業應急能力建設提出建議。
關鍵詞:發電企業;應急;能力
1建立集約高效的應急管理組織體系
一是根據企業管理體系特點,建立以企業行政一把手負責,責任領導分管,各職能部門領導參與的應急領導管理體系,設立日常應急管理辦事機構,明確各級應急決策權限和應急管理職責。二是建立企業“雙核”應急指揮中心。應急指揮中心應設在不容易卷入事故的地方,明確一主一備。應急指揮中心配置資源應包括應急通訊設備、應急預案紙質及電子版,應急操作程序、主要危險源分布及應急疏散圖、應急操作人員和職責說明清單、應急電話目錄、技術信息及應急者使用的數據等。三是完善應急救援隊伍建設,一是要根據企業生產特點建立熟悉事故特征的兼職專業應急隊伍,發揮技術專業優勢和先期處置職能。二是根據企業規模和需要優先建立專職應急救援隊伍。當企業不具備建立專職應急隊伍條件時,通過與消防部門、醫院等社會救援力量簽訂應急支援協議,暢通專職應急救援通道。三是通過吸收公司內部專家、引進外部專家等方式建立企業應急管理專家庫,為公司應對突發事件提供決策支持。
2建立完善暢通的風險監測與預警體系
風險識別、監測和預警是應急管理的基礎,事故的發生和發展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及管理上缺陷等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應充分考慮事故發生特點來建立應急監測預警體系。一是建立企業內部日常風險監測評估管理機制,包括危險源辨識、作業風險告知、生產設備可靠性管理、日常隱患排查等,定期和不定期開展風險分析評估工作。對重大危險源、關鍵基礎設施和重要防護目標安裝相關在線監測系統,實時監控搜集有關風險發生的信息,對易發生人身傷亡和設備事故的危險性生產區域進行脆弱性分析,為科學預警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提供重要信息基礎。二是建立外部預警系統。外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突變是電力企業突發事件的重要誘發因素,如惡劣氣象條件、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突發社會事件等,因此,對外部環境的監測和預警是預警管理系統的基本內容。發電企業應與當地政府有關氣象、交通、防汛、公安、消防、衛生部門等專業機構及周邊企業建立常態聯絡機制,指定責任部門及時收集與傳遞信息,做好企業外部預警工作。三是建立風險監測及預警信息化平臺。便捷高效的信息化平臺是加快發電企業應急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與其他行業相比,發電企業信息化管理程度較高,以發電管理信息系統(MIS)為基礎,開發企業預警信息管理系統,包括生產數據、信息收集、處理、存儲、推斷等過程(如電力企業設備的溫度、壓力、液位等模擬量的監控,是否超過閥值等),建立企業應急聲光報警系統,并與外部應急管理單元相銜接,構建完善的風險監測及預警信息化平臺。
街道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情況報告
按照省《關于緊急開展基層應急能力建設情況調查的通知》,街道針對應急能力建設情況(隊伍、物資裝備、應急聯動建設情況、問題原因分析、建議措施等)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健全領導機構,完善指揮體系
(一)健全領導機構。街道成立由主任任組長、應急管理辦公室主任、派出所長任副組長,有關科室科長、社區居委會主任、人武干事為成員的應急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街道對社區實行定期調度、年度考核、督察督辦、問責約談等工作機制。
(二)完善指揮體系。應急管理工作領導小組下設應急辦、現場救援組、后勤保障組、新聞宣傳組、善后處置組。各部門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密切協同,形成強大工作合力。
二、完善應急預案,規范信息報送
(一)制定并按期修編預案。街道辦事處制定了《街道綜合應急預案》、《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防兒童溺水安全事故應急預案》、《防汛工作預案》、《地震應急預案》等各項應急預案,按照市、縣有關要求定期做好各項預案的修編工作。
衛生應急救援能力建設芻議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種自然災害、突發公共事件呈逐年上升趨勢,應急救援活動也越來越多。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衛生應急救援已逐漸向搶險救災的各類型擴展。因此,國家衛生行政部門高度重視衛生應急救援能力建設,本文以江蘇省為例,分析該地區的救援能力建設現狀、存在的問題,并結合以上實際,合理科學地提出改進對策建議,旨在為健全衛生應急救援聯動機制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衛生應急救援能力;隊伍建設;培訓演練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旦發生,除直接造成人員嚴重傷亡外,還會引發群體性的心理恐慌,甚至會導致社會經濟秩序的動蕩不安[1]。因此,如何通過防范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效加強衛生應急救援工作,保障公眾健康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頻發生,呈現多元化、廣泛化的態勢,僅新發傳染病數量在過去50年中就增長了4倍[2,3]。自2003年“非典”后,我國高度重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相關工作,相繼頒布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一系列突發應急相關法律法規,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其應急處置納入法制化管理進程。江蘇省地處東部沿海,是全國人口最密集的省份之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將對江蘇及其周邊省份乃至全國產生巨大的影響。為規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處置工作,加強衛生應急救援能力建設,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筆者客觀分析江蘇省衛生應急救援能力建設的現狀,找出其中不足,并提出優化策略和改進措施。
1江蘇省衛生應急救援能力建設現狀
1.1信息建設。通過在江蘇省衛生計生委(省衛生計生委)建立省級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在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簡稱省疾控中心)內設立省級衛生應急處置中心,利用國家衛生應急隊的通訊指揮平臺,借助衛星通信、數字集群、微波通信及視聽傳媒等技術,組網聯通應急指揮中心、應急處置中心和通訊指揮車等要素(圖1),實現衛生應急救援工作指揮與處置的網絡化和實時視頻化,可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援的指揮和決策提供包括現場音、視頻等在內的第一手資料,極大提高了衛生應急救援的信息化水平及工作效率。1.2物資儲備建設。江蘇省通過將衛生應急物資儲備的工作日常化和應急化結合,以遠程應對為目標,注重加強衛生應急物資和生活保障物資等的日常儲備和管理,做到品種齊全、數量充足、管理到位,必要時直接與生產企業簽訂產供合同,以保證應急所需,減少儲備盲目性,杜絕備而不用、資源浪費的現象;應急狀態下則注意及時采購急缺設備物資,根據處置工作的進展和消耗情況主動補齊相關物資。與此同時還制定了《衛生應急隊伍物資維護保養規定》等具體環節的規范性文件,規范了物資維護保養工作,以保證“有急能應”。除了應急物資的儲備,江蘇省還特別注重衛生應急救援的機動能力建設,健全國家衛生應急隊的作戰平臺(表1),確保衛生應急救援中工作與生活雙無憂。1.3隊伍建設。為擁有一支裝備精良、技術精湛、反應迅速、保障有力的平戰結合型衛生應急隊伍,關鍵時刻能夠拉得出、打得響、頂得住、過得硬,江蘇省于2008年起組建了8大類21支省級衛生應急處置隊伍。鑒于衛生應急形勢任務的變化和人員變動,2011年江蘇省衛生計生委決定對原省級衛生應急處置隊伍進行大幅調整,依托省衛生計生委直屬醫療機構和部分市級、部屬、軍隊醫療單位組建8類18支省級突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隊伍,包括緊急醫學救援隊、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隊、食品和飲用水突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隊、突發中毒事件處置隊、核和輻射突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隊、群體性燒傷緊急醫學救援隊、心理援助隊和健康教育衛生應急隊等。在加強省級突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隊伍建設的基礎上,根據國家衛生應急隊建設總體規劃,依托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省血吸蟲、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江蘇省人民醫院、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江蘇省傳染病醫院、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和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等衛生機構,以中央與地方財政專項經費支持和承建單位自籌資金建設相結合的方式,成功組建國家核和輻射突發事件衛生應急隊、國家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隊和國家中醫應急救治醫療隊3支國家衛生應急隊,目前正在準備籌建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1.4培訓演練。培訓演練是強化衛生應急隊建設的另一關鍵。重視業務知識和應急處置技能操作的日常培訓,不定期組織開展隊伍的衛生應急處置實戰演練,可鍛煉隊員實戰應急處置技能,增強危機意識和應急意識,提高應急處置水平[4]。江蘇省通過制定《衛生應急隊伍培訓演練手冊》,以保證衛生應急培訓演練工作長期有序開展;通過將國家隊培訓演練列入工作目標考核,采取每年集中培訓演練的形式,達到了增強團隊意識、強化體能訓練、鍛煉應急技能的目的,還養成了令行禁止、整齊劃一的優良工作作風。從2011年應對日本核泄漏事件到2013年蘆山地震應急,再到2015年塞拉利昂抗擊埃博拉醫學救援及2016年阜寧特大龍卷風冰雹災害后的衛生應急防疫,江蘇省各衛生應急隊伍視災情為命令,始終牢記保護人民健康的神圣使命,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術特長,做好做實疾病防控工作,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救援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已成長為不可替代的衛生應急救援力量。
2存在的問題
衛生局應急能力實施方案
根據省衛生廳《關于印發省衛生系統衛生應急大練兵活動方案的通知》(衛應急秘〔2012〕148號)和市衛生局《關于印發市衛生系統衛生應急大練兵、大比武活動方案的通知》(滁衛防〔2012〕141號)要求,結合我縣衛生應急工作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活動目標
按照《全國衛生應急工作培訓大綱(2011-2015年)》和各類衛生應急人員崗位職責和能力要求,充分發揮各級醫療衛生單位全員參與積極性,以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為核心,以強化工作能力為目標,以衛生應急相關崗位技能培訓和演練為依托,通過扎實開展大練兵、大比武活動,進一步增強預防為主、依法科學應對突發事件的理念,全面提升我縣衛生系統整體衛生應急能力。
二、活動范圍
衛生行政部門、各級各類醫療衛生單位
三、活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