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情況報告
時間:2022-10-14 10:14:03
導語: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情況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州應急管理工作安排部署,成立應急管理工作機構,完善應急預案,建立健全應急體系,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能力進一步提高,現將我縣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縣位于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現有常住人口8萬余人,轄21個鄉鎮,87個行政村、1個社區。目前,全縣共有地災隱患點99處,山洪災害危險區121處,中小型水庫1個,水電站1個,危化品生產企業9家、甲醇站2家、煙花爆竹2家,應急管理責任重大。
二、應急管理組織機構及隊伍建設情況
2019年3月,根據行政機構改革方案,由原縣安監局、縣政府應急辦和縣民政局救災職能劃轉后,正式組建應急管理局,作為縣人民政府組成部門,其中縣應急管理保障中心、縣防震減災局兩個正科級機構劃歸應急管理局代管,縣消防救援大隊歸口應急管理局管理,原縣政府專職消防隊劃轉應急管理局并組建縣應急指揮中心。截至今年3月底,我縣應急管理局共有編制44人,在編人員43人(其中借調州級單位2名,公安局借用24名,縣政府辦借用3名),實際在崗人數14人。應急管理局行政其中行政編制6名,工勤人員1名,安全監察執法大隊事業編制(參公)3名;應急管理保障中心事業編制(參公)7名;縣綜合應急救援隊事業編制27人。局下設辦公室、應急管理股、安全監管股,承擔縣安委辦、應急委辦和防災減災委辦工作。同時,為妥善應對和處置各類突發事件,強化組織保障,成立了由縣委、政府主要領導任主任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委員會,下設安全生產、抗震救災、防汛抗旱、地質災害、森林(草原)防滅火等18個指揮部,為啟動應急響應、搶險救援、防災減災工作提供科學有序的組織保障,確保了“全災種、大應急”的工作需要。
三、應急管理預案體系建設情況
為確保各類突發公共事件能快速高效、有序地組織應對,我縣高度重視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截至目前,已啟動全縣總體應急預案編制修訂,防汛、地震、自然災害等應急預案已完成修訂。縣應急委按照各部門職能職責編制和修訂完善相應的應急預案,厘清應急委成員單位之間“防、救、治”的關系,同時要求各鄉鎮、企業修訂完善各自應急預案進行,初步形成了“優化、協同、高效”的應急管理體系。我縣擬于5月上旬開展汛期自然災害應急演練桌面推演,5月中旬組織開展汛期應急演練,進一步提高全縣防災減災救災能力。⠼/span>
四、應急管理救援物資及后勤保障工作情況
一是安排資金100萬元,用于全縣應急管理工作。其中,應急專項預算資金100萬元,用于應急救災、救援后勤保障。防震減災專項工作經費1萬元,用于防震減災知識培訓宣傳、監測和地震應急演練。
二是應急搶險救援物資情況。現有救災物資儲備倉庫25處,其中縣本級4處21個鄉鎮各1處。全縣現儲備有鉛絲籠200個、沙袋6300條、風力滅火機81臺、滅火水槍60套、融雪工業鹽5噸,儲備帳篷、棉被、御寒衣物、照明設備、移動廁所等物資5000余件(套),大米6000噸,面粉600噸,食用油4噸,有效保障突發性事件期間物資供應需求。
三是應急搶險救援隊伍情況。現有專業綜合應急救援隊伍1支10人,職工撲火隊1支20人,公安、志愿者、醫護、交通、通信、電力等行業應急搶險救援隊伍7支649人。
四是應急救援裝備設施情況。全縣現有消防車4輛、救護車4輛、撲火類工具11500余件(套),發電機27臺、短波電臺1臺、對講機31部、衛星電話11臺、應急通信保障車1輛、應急電力保障車2輛,各類大型救援32輛,救生設施設備千余套,設立縣城、鄉鎮應急避難場所共82處。
五、應急法律法規執行情況
目前適用應急管理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安全生產監管執法、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搶險救援兩個方面。
2019年執法工作突出重點領域安全監管,全縣共派出安全監管督查組571個,檢查企業(場所)909家次,查出整改隱患496項,下達整改指令496項,整改496項,投入整改資金253萬元,整改率100%。同時加大安全生產執法力度,從事后處罰向事前防范轉變,2019年立案查處4起,罰款6.2萬元,有效杜絕了群死群傷事故發生。2019年“8·20”特大洪澇泥石流自然災害時,縣防汛指揮部依照有關法規和應急預案啟動三級應急響應,隨著州應急委啟動二級應急響應后,依照規定又調整為二級應急響應,并依法及時采取交通管制,對縣內滯留游客進行疏散轉移,開展應急搶險救援工作。
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
當前,安全生產工作仍然面臨嚴峻的形勢,一是風險隱患多。我縣多數生產經營單位仍屬勞動密集型、人員密集型企業,“低小散亂”現象還較為突出,加之企業分布在全縣各地,地處深溝,距縣城最遠的企業近百公里,導致管控難。二是地質災害威脅范圍廣。目前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589處,其中特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10處,近年來,地震、洪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全縣防災減災工作形勢不容樂觀。三是企業安全投入不足。境內企業有的建設年限較長,設備技術較落后,安全生產技改投入大,存在投入不足的問題,同時企業一線員工多是當地的村民,文化素質整體偏低,企業管理也面臨具體困難。四是安監技術力量薄弱。當前,我縣安全生產工作主要還是靠“運動式”大檢查來推動,對工業園區危險品化工企業和境內6個加油站缺乏危化企業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無法有效進行監測預警。五是跨區域應急聯動機制不健全。由于涉及面較廣,導致部門與鄉鎮之間開展聯合演練、合作交流少,一旦發生跨區域、大范圍自然災害或突發性事件,應急響應及救援速度將受到極大影響。
下步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應急管理工作,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在應急裝備配備方面。建議省上級在應急指揮車輛、應急通訊設備、應急指揮包等應急裝備配備上給予基層更多支持。二是在應急能力提升方面。建議上級通過舉辦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加強應急管理系統人員培訓,并在預案編制、制度規范等工作業務上給予更多指導,加強應急管理隊伍建設。三是在應急資金保障方面。受地質地貌和“5·12”地震影響,我縣地質災害多發易發頻發且隱患點多,今年“8·20”山洪泥石流災害導致全縣32947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31997.64萬元。后期恢復重建資金需求量大,但本級財力有限,建議上級在應急資金保障上給予更多傾斜和支持。四是在應急平臺搭建方面。地處州的腹心地帶,是連接、、、、等市縣的咽喉要塞,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建議上級適時在我縣開展州級層面的大型應急演練,提升綜合應急管理能力,從而建立健全全州跨區域應急聯動機制。
- 上一篇: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工作發言材料
- 下一篇:統計局網絡意識形態調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