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溝通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7 14:44: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醫患溝通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醫患溝通

醫患溝通演講稿

一段時間以來,醫患關系成為了老百姓茶余飯后的熱門話題。現在的醫患關系在人們心目中到底怎么樣?有人站在患者的角度用古詞夸張地這樣描述:“醫院醫生依舊在,只是藥價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羊兒見著狼群抖。”另一方面,又流傳著一個令醫生感到無奈的順口溜:“要想富,做手術,做完手術告大夫,一夜變成萬元戶。”憑心而論,這段古詞和順口溜未免有點過分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反映了如今的醫患關系確實有點緊張。什么原因造成了醫患矛盾尖銳?我想,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醫患之間缺乏理解和信任,不能進行換位思考。作為醫務工作者,在醫患關系中處于主導地位,比病人更有主動權和話語權,所以理應更積極、更主動地去加強醫患溝通,首當其沖,就是要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多站在病人的角度上去思考和改進我們的工作,凡事多想想“假如我是病人”。

假如我是病人,我需要什么?我希望有一個溫馨、寧靜、整潔、舒適的就醫環境;希望醫院有著條理清晰、方便快捷的就醫程序。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得到醫術精湛的醫務人員以一絲不茍的精神來對待;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能用合理的價格得到優質、高效的服務。假如我是病人,我還希望有一個暢順的醫患溝通渠道,能和醫務人員平等相處,當需要幫助的時候,不再茫然不知所措。

作為病人,最擔心的有兩樣事情,一是醫療質量,二是費用支出.此時,通過建立和完善醫患溝通制度可以幫助減輕病人的顧慮,增進病人對醫院的信心。首先,從病人一踏進醫院起,就實行首問負責制,病人或家屬不論問到誰,不管是醫務人員還是行政后勤人員,都要向病人解釋清楚,或者把病人帶到能夠解決問題的地方。其次,醫院可以相應的職能機構,對醫患溝通從形式、渠道、內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進行規范管理,注重對醫務人員服務溝通意識與技能的培養。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相向六月寒。試想想,如果醫生在就診過程中能夠把病人所擔心的事情講清楚、說明白,為他們選擇既保證醫療質量,又能夠減少費用支出的治療方法,病人還有什么理由會不滿意呢?再次,醫院通過醫療服務信息公示,做到讓病人對診療程序、診治專家、檢查項目、收費標準、藥品價格、服務承諾等項目清楚明白,心中有數。最后,病人還需要多種靈活的方式去貼近醫院,反映心聲。例如:醫院可以走進社區,開展公益活動,舉辦一些健康知識講座或群眾座談會,又或者加強醫院網站建設或電話服務熱線功能!以上這些措施,雖然沒有攻克醫學難關那么重大,但病人感到的卻是體貼周到的服務。

醫患溝通是心靈和感情的溝通,良好、暢順的醫患溝通讓病人感受到了一切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新模式。是的!在醫療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病人選擇醫院,除了要看拼技術、看設備等硬實力外,還要看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等軟實力啊!

我是一位藥師,工作在醫院的窗口部門,每天面對著幾百名取藥者,也體會到加強醫患溝通對提高病人滿意度的重要性。記得有一天,一位大爺拿著兩盒藥來到門診藥房,聲稱服用之后感覺效果不明顯,要換成電視廣告上賣的另一種。我們的藥師從電腦查出,其處方上開的確實無誤是這種藥品,而且取藥時間已經有半個月了。于是,我們回拒了這個要求。大爺著急了,這可是一百多塊錢哪,他一拍桌面,呼喝著說:“你有壓力,我有壓力,你為什么要刁難我啊?”眼看著門診取藥的秩序就要被打亂了,怎么辦?是破例為病人換藥還是堅持規定而任由病人大吵大鬧呢?我們的藥師有禮貌地把大爺請進辦公室,穩定了大爺的情緒,耐心地解釋到:首先我們是根據處方發藥的,不能隨便更改,否則是對病人的不負責任。其次藥是半個月以前發出的,并不能保證其來源出處以及儲存質量,要是貿然收回藥品再發給別的病人,這對其他病人的用藥安全會是個隱患。最后我們幫大爺聯系到主診醫生,根據大爺的病情變化,確認了繼續使用這種藥品的必要性。大爺這才放心離去。這一次,充分的醫患溝通為解決病人困難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您看,病人需要的不正是這種人性化的服務關懷嗎?

和諧的醫患關系需要醫患雙方共同去溝通維護,醫院的進步發展需要我們全體職工的團結努力!在這醫療市場競爭激烈,醫院生存發展的重要關頭,我們職工更加應該眾志成城,為醫院的建設發展、為人民的健康幸福全心投入!我們相信,——二院必定會有燦爛美好的未來!

查看全文

醫患溝通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演講稿

一段時間以來,醫患關系成為了老百姓茶余飯后的熱門話題。現在的醫患關系在人們心目中到底怎么樣?有人站在患者的角度用古詞夸張地這樣描述:“醫院醫生依舊在,只是藥價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羊兒見著狼群抖。”另一方面,又流傳著一個令醫生感到無奈的順口溜:“要想富,做手術,做完手術告大夫,一夜變成萬元戶。”憑心而論,這段古詞和順口溜未免有點過分了。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反映了如今的醫患關系確實有點緊張。什么原因造成了醫患矛盾尖銳?我想,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醫患之間缺乏理解和信任,不能進行換位思考。作為醫務工作者,在醫患關系中處于主導地位,比病人更有主動權和話語權,所以理應更積極、更主動地去加強醫患溝通,首當其沖,就是要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多站在病人的角度上去思考和改進我們的工作,凡事多想想“假如我是病人”。

假如我是病人,我需要什么?我希望有一個溫馨、寧靜、整潔、舒適的就醫環境;希望醫院有著條理清晰、方便快捷的就醫程序。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得到醫術精湛的醫務人員以一絲不茍的精神來對待;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能用合理的價格得到優質、高效的服務。假如我是病人,我還希望有一個暢順的醫患溝通渠道,能和醫務人員平等相處,當需要幫助的時候,不再茫然不知所措。

作為病人,最擔心的有兩樣事情,一是醫療質量,二是費用支出.此時,通過建立和完善醫患溝通制度可以幫助減輕病人的顧慮,增進病人對醫院的信心。首先,從病人一踏進醫院起,就實行首問負責制,病人或家屬不論問到誰,不管是醫務人員還是行政后勤人員,都要向病人解釋清楚,或者把病人帶到能夠解決問題的地方。其次,醫院可以相應的職能機構,對醫患溝通從形式、渠道、內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進行規范管理,注重對醫務人員服務溝通意識與技能的培養。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相向六月寒。試想想,如果醫生在就診過程中能夠把病人所擔心的事情講清楚、說明白,為他們選擇既保證醫療質量,又能夠減少費用支出的治療方法,病人還有什么理由會不滿意呢?再次,醫院通過醫療服務信息公示,做到讓病人對診療程序、診治專家、檢查項目、收費標準、藥品價格、服務承諾等項目清楚明白,心中有數。最后,病人還需要多種靈活的方式去貼近醫院,反映心聲。例如:醫院可以走進社區,開展公益活動,舉辦一些健康知識講座或群眾座談會,又或者加強醫院網站建設或電話服務熱線功能!以上這些措施,雖然沒有攻克醫學難關那么重大,但病人感到的卻是體貼周到的服務。

醫患溝通是心靈和感情的溝通,良好、暢順的醫患溝通讓病人感受到了一切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新模式。是的!在醫療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病人選擇醫院,除了要看拼技術、看設備等硬實力外,還要看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等軟實力啊!

我是一位藥師,工作在醫院的窗口部門,每天面對著幾百名取藥者,也體會到加強醫患溝通對提高病人滿意度的重要性。記得有一天,一位大爺拿著兩盒藥來到門診藥房,聲稱服用之后感覺效果不明顯,要換成電視廣告上賣的另一種。我們的藥師從電腦查出,其處方上開的確實無誤是這種藥品,而且取藥時間已經有半個月了。于是,我們回拒了這個要求。大爺著急了,這可是一百多塊錢哪,他一拍桌面,呼喝著說:“你有壓力,我有壓力,你為什么要刁難我啊?”眼看著門診取藥的秩序就要被打亂了,怎么辦?是破例為病人換藥還是堅持規定而任由病人大吵大鬧呢?我們的藥師有禮貌地把大爺請進辦公室,穩定了大爺的情緒,耐心地解釋到:首先我們是根據處方發藥的,不能隨便更改,否則是對病人的不負責任。其次藥是半個月以前發出的,并不能保證其來源出處以及儲存質量,要是貿然收回藥品再發給別的病人,這對其他病人的用藥安全會是個隱患。最后我們幫大爺聯系到主診醫生,根據大爺的病情變化,確認了繼續使用這種藥品的必要性。大爺這才放心離去。這一次,充分的醫患溝通為解決病人困難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您看,病人需要的不正是這種人性化的服務關懷嗎?

和諧的醫患關系需要醫患雙方共同去溝通維護,醫院的進步發展需要我們全體職工的團結努力!在這醫療市場競爭激烈,醫院生存發展的重要關頭,我們職工更加應該眾志成城,為醫院的建設發展、為人民的健康幸福全心投入!我們相信,——二院必定會有燦爛美好的未來!

查看全文

口腔臨床醫學研究醫患溝通研究

摘要:新時期醫患溝通能力與專業技術能力同等重要,良好的醫患溝通能減輕患者對疾病的恐懼焦慮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對本院在臨床學習口腔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調查發現存在較明顯的醫患溝通不足。本院通過增加醫患溝通教育小講座、臨床實踐和自我評價3個方面從理論基礎和臨床診療過程逐漸提升醫患溝通能力。

關鍵詞:口腔臨床醫學;研究生;

醫患溝通能力醫患溝通是在醫療、保健工作中,醫患雙方圍繞疾病診療、健康及相關因素,通過多種信息交流,由醫方科學地指引診療患者的病情,使醫患雙方達成共識并建立信任合作關系,以保證醫療質量、保障醫療安全。有效的醫患溝通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基礎,然而目前我國的醫患關系卻依然嚴峻。2013年中國醫院協會和中國醫院協會醫療法制專業委員會共同完成的一份調研報告指出,導致暴力傷醫事件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醫患溝通不到位。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醫患溝通能力與專業技術能力同等重要,良好的醫患溝通能減輕患者對疾病的恐懼焦慮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同時增加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對疾病的控制感及戰勝疾病的信心。隨著社會對醫學高學歷人才的需求,口腔臨床醫學研究生是未來口腔醫療工作的骨干力量。目前本院有大量口腔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在臨床學習,對其調查發現存在較明顯的醫患溝通不足,分析存在以下原因。

1課程設置欠合理

口腔臨床研究生培養包括理論基礎學習和臨床實踐學習兩部分,理論基礎學習由研究生院負責組織完成,醫患溝通也屬研究生院統一開設課程,由綜合醫院的教師承擔,課時少,僅有十幾個學時,教學基本方式以課堂講授為主,多為概念性知識為主,列舉的臨床案例以綜合醫院病例為主,很少涉及口腔臨床方面案例,對提高口腔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的醫患溝通能力效果不佳。

2研究生自身問題

查看全文

醫患溝通技能教育在兒科實習帶教的應用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不斷發展,醫學與人文的深度融合,在醫學生臨床實踐階段應用醫患溝通技能的培訓及教育,現對結果做出總結及效果評價,以期為醫學人文教育提供一定的思路。

關鍵詞:人文教育;醫患溝通技能;兒科實習帶教

醫學因解除人類病痛,恢復人體健康而生。人文是關注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的學科。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不斷發展,醫學與人文互相融合共同發展是主流。醫患溝通能力是核心臨床能力之一,在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醫患關系中除科技關系外,極為重要的就是人文關系[1]。和諧的醫患關系是獲得良好就醫效果的基本保證。對醫學院校而言,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養主要有兩個階段[2]:第一階段是把醫學人文教育滲入醫學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教授過程中,第二階段為在臨床實踐階段中充分體現人文教育特色。臨床實習階段為醫患溝通教育最好的實踐階段,因為會直接接觸患者及家屬,通過這種鮮活、真實的親身體驗可使醫學生深刻認識到良好的醫患溝通技巧對診斷及治療正確性、有效性的直接影響。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9年4—8月來我科實習的上海中醫藥大學五年制學生38名,研究生及規培生28名,共66名。

查看全文

兒科醫患溝通實習教學模式探討

1教學背景

學生來源為吉林大學醫學部招收的臨床五年制本科實習生。其特點為:(1)五年制本科實習生在進行兒科臨床實習之前,已完成相應基礎醫學及兒科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兒科教學內容相關的臨床疾病,具有一定的臨床邏輯思維。可以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吸收消化所得信息,并能從中尋找答案。(2)傳統醫學課堂實踐操作極少,學生不能真實感受臨床實踐環節,導致積極性不高。并且,在臨床實習期間,正值考研、就業的關鍵時期,再加上相比于其他科室,兒科從業環境差、風險高、壓力大,絕大多數醫學生并不想從事兒科工作,導致忽視兒科臨床實習。(3)實習醫學生未曾在兒科臨床工作過,不能真實體會患兒家屬對醫療服務的要求,不能很好的評估醫療風險,不能完全了解兒科醫患溝通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2教學方法

PBL教學法(problembasedleaning)是針對某一專科問題或者病例以小組為討論形式,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導向,以“問題為基礎”的啟發式教學[2]。三明治教學法是指將教師多次分段講授比作面包,將學生討論、交叉討論、小組匯報比作火腿、雞蛋,最后再由教師總結的“學習—實踐—學習”教學模式[3]。情景模擬教學法(scenesimulationteachingmethod)是指由醫學生在教學內容需要的虛擬場景中擔任不同角色,教師在旁觀察,并進行指導、分析及總結的實踐性教學方法[4]。2.1分派小組任務。將學生進行分組并選出發言代表。指導教師提出在醫患關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問題,平均發給各組。所有學生要提前針對所提問題查閱相關資料,尋找解決方法。首先由教師對兒科實習醫學生進行培訓,樹立醫學生基本的醫患溝通意識。每組根據已領的問題,開始參與第一輪討論。擔任本次小組的組長,為本組學生解答相應問題,必要時可尋求教師幫忙。2.2交叉學習小組。小組學習后,每個小組中的3-5名成員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小組。每一個新成員都帶有原組討論的問題及答案,并向其他成員講解剛才的討論結果。如果新的小組成員對某個問題的講解有不同意見或看法,可以隨時向任課老師咨詢。2.3運用案例分析。教師提前準備兒科中典型醫患溝通案例,要求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意見,尋找與患兒家屬溝通的要點,討論制定溝通目標、溝通策略。期間教師可適當提醒,重點強調兒科臨床溝通的特殊性,如患兒年齡特點、語言能力及溝通能力尚未成熟、家屬情緒波動較大等。組內進行討論,模擬可能出現的醫患矛盾并嘗試解決辦法,提升醫患溝通技巧。2.4模擬與演練。每個小組投票選出2名成員,分別扮演患兒和家屬,由其他小組成員扮演醫生,根據所提供的病例,結合之前所提出的問題及預測可能出現的矛盾,在全班同學面前模擬兒科醫生與患兒及家屬之間的對話,解決醫患矛盾。2.5總結。老師認真觀察每一位醫學生的表現,提出實習教學的具體要求及內容,對當天重點內容進行總結,點評學生們在模擬演練中的優點及不足,幫助學生補長短板。課后,要求學生結合本次內容,撰寫學習心得。

3教學考核

基于多種教學法的多樣性和隨機性,我們的教學考核方式也不局限與傳統的理論試卷。成績考核:1)由1-2名兒科教師(非授課教師)在旁觀察,對學生出勤、學習與討論的積極性、發言的合理性、模擬演練、溝通技巧、職業態度等幾方面進行各項評分,分數越高代表該項目掌握情況越好,總分占總成績的70%。2)要求醫學生課后撰寫學習心得,總分占總成績的30%。4教學評價在兒科醫患溝通實習教學中聯合多種教學法,在分派任務之后,各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主動利用課外時間查找相關資料,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交叉互換學習中,每個學生都是“老師”,鍛煉了學生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運用典型病例進行小組討論,增加了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使課堂氛圍越發融洽和諧。最后在進行情境模擬演練中,學生分別站在醫生、患兒和患兒家屬的立場,可以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問題的關鍵,從而提高溝通效率,減少不必要的糾紛。多種教學法的聯合應用,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及積極性、知識的理解能力及擴張能力、課堂的注意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優化醫學生溝通技巧,有效的提高了教學質量。

查看全文

CBL教學模式在醫患溝通教學的應用

多數醫療糾紛是由于醫患溝通不當所致,良好醫患溝通能力是臨床醫師必備的基本素質,能夠有效減少醫患矛盾。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接觸患者機會較少,加之隨著人們對健康生活需求的不斷增高,更加重視就醫體驗和感受。因此,加強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常規課堂理論講授教學已無法滿足學生溝通技能學習的需要,醫患溝通教學需提高實效性。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是指經過標準化的系統培訓后,能夠模擬患者的正常人;案例教學法(Case-BasedLearning,CBL)是以案例為基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2種教學模式相結合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而達到提高醫患溝通能力的目的[1,2]。本研究予以學生SP結合CBL教學,旨在分析其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6月—2020年6月濱州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學生126人,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63人)和觀察組(63人)。觀察組:男42人,女21人;年齡19~23歲,平均年齡(21.06±0.23)歲。對照組:男41人,女22人;年齡19~23歲,平均年齡(21.04±0.21)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教學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教學,由帶教教師采用PPT、視頻等形式講解醫患溝通相關知識。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SP結合CBL教學模式:(1)SP招募。每學期在臨床醫學專業挑選學習能力較強、積極性高的5~6名學生進行SP培訓,使其牢記典型病例的病史、臨床表現等,通過對臨床患者觀察、接觸,能夠熟練形象模擬患者感受、情緒;教學過程中,每組分配1名SP,每位學生分別與其進行病史采集和溝通,每組間可互換SP。(2)CBL教學。將學生依照學號分為5~6人一組,選擇成績優異、表現良好的學生擔任組長,帶教教師選擇具有專業性、典型性的病例,在課前發布于學習交流群中,囑學生自主預習,正式上課過程中由1名學生與SP進行情景模擬演練病史采集,包括常規病情的告知、壞消息的告知和緊急、重癥消息的告知等。(3)討論。演練結束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分析案例中涉及的問題,如患者此時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如何有效避免醫療糾紛等,討論結束后每組分別派1名代表進行總結發言,點評接診學生的表現,教師進行總結補充,給予表現優異學生鼓勵和支持,及時指出并糾正學生溝通中存在的錯誤。(4)檢驗。教師點評結束后,由1~2名學生再次與SP進行模擬演練,以檢驗學生溝通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1.3觀察指標(1)于教學前和教學結束后采用醫患溝通技能評價表(SEGUE)評價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包括建立溝通(5分)、信息采集(10分)、信息提供(4分)、患者評估(4分)、結束談話(2分)5個維度,總分25分,得分高表示醫患溝通能力越強。(2)于教學結束后發放教學滿意度調查表,該調查表Cronbach’sα系數為0.856,重測效度為0.866,從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分析問題能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增進學習感情、鞏固理論知識5個維度,調查學生對教學滿意度,共20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總分100分,得分高表示學生對教學方式越滿意。1.4統計學方法用SPSS22.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用х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教學滿意度評分比較觀察組教學滿意度中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2組SEGUE評分比較2組教學前SEGU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教學后SEGUE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查看全文

藥理學教學融入醫患溝通能力的體會

近年來,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醫患沖突不斷升級,醫患關系已經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然而,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以醫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為主,而對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重視不足[1]。據統計,大部分醫患沖突與醫患溝通不充分有關[2]。藥理學是醫藥院校重要基礎課程之一,是聯系醫學和藥學、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其學科特點決定了在藥理學教學過程中滲透醫患溝通培養具有很好的可行性[3]。本文圍繞藥理學各階段課程內容特點及對應的教學方法,闡述本教研室不斷探索和完善的形成的一套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的模式。

1將醫患溝通能力培養融入藥理學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醫患溝通貫穿于日常醫療活動的始終,有效的醫患溝通是全面提高醫療質量的保障。調查研究表明,近年來醫患糾紛中,純技術原因引起的不到20%,其他多與醫務人員的人文修養不足有關[2,4]。然而,目前多數醫學院校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如醫學倫理學、醫學法學等僅在特定年級開設,且是跟醫學專業課教學分開進行的,導致學生對人文教育的理解不深,醫學人文素質培養的實際效果欠佳[5]。藥理學作為醫學院校的重要基礎課程,其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指導臨床正確使用藥物。藥理學課程本身特點也為其融入醫學人文教育提供了大量契機。藥理學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大部分。首都醫科大學藥理學理論課使用的教材為《醫用藥理學基礎》(第六版,林志彬、金有豫等)。本教研室引進了較為先進的教學方法,如PBL教學方法、RBL教學法、CBL教學法以及情景劇角色扮演等,根據內容滲透以人為本的思想,創建師生共同參與型課堂,讓醫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掌握醫患溝通的基本理論、技巧。

2藥理學教學中融入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的探索與體會

2.1于藥理學總論教學中融入醫患溝通能力培養

藥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機體,主要研究藥物與機體(包括病原體)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及其原理。藥理學總論主要從藥物的藥效動力學和藥代動力學兩方面,闡述藥物與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及藥理學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規律。不同的給藥途徑,藥物的吸收有很大差別。在教學過程中,要重點強調臨床上最常用的給藥方式,即口服給藥和靜脈注射給藥。在教學過程中,要告訴學生充分評估患者的疾病狀態。病情危急采用靜脈給藥,一般情況下,鼓勵患者以口服用藥為主。但是口服用藥見效慢,而大部分患者都抱有藥到病除的心愿,如醫生講解不清極易造成醫患沖突,尤其面對文化水平不高的患者及家屬。因此,醫生就需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講解原因,爭取最大程度上得到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很多藥物經腎臟排泄會使尿液的顏色發生變化。如抗結核藥利福平本身及代謝物呈橘紅色,患者用藥后尿液、糞便、唾液、痰液、淚液、汗液均呈紅色。再如使用甲硝唑后患者尿液會逐漸加深,甚至出現類似血尿的現象。這也是由其代謝產物導致的。類似的藥物還有四環素、左旋多巴、苯妥英鈉、氯丙嗪、奮乃靜、華法林、高階鐵劑等。使用這樣的藥物一定要預先告知患者會有這種現象的出現,避免引起患者的恐慌,以致發生醫患沖突.藥物的作用具有兩重性,即符合用藥目的的治療作用與不符合用藥目的的不良反應。患者使用藥物都不可避免地要面臨不良反應的出現。實際上很多藥物不良反應的程度的不同,甚至還有一些尚不明確的不良反應。教學過程中提醒學生,作為醫學生必須要熟練掌握常見藥物的不良反應。對于發生率高、影響較大的副作用如胃腸反應、肝腎損傷等,要預先提醒患者采取應對措施。盡管藥物的副作用在藥品說明書上會有,但醫生仍然要履行應盡的告知的義務,這樣還能拉近醫患之間的距離,在某種程度上降低醫療沖突的發生。

查看全文

醫患矛盾改善醫患關系綜述

摘要:醫院和患者是形成醫療行為的兩在要素。隨著醫療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開展,醫患矛盾經常見諸報端。那么分析原因,筆者認為:不平等醫患關系的理念是造成醫患矛盾的根本。患者從踏進醫院門坎起就處于卑賤狀態,醫生儼然以救世主身份對待患者,自然形成了主動與被動、施恩與受恩的醫患關系。因此,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刻不容緩。筆者認為: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醫患溝通;其次要規范各項醫療活動行為、創新服務舉措;再則要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才能有效的改善醫患矛盾。

關鍵詞:醫患關系;醫患矛盾;醫患溝通

當前的醫患關系較緊張,無論對于患者還是醫方來說都是這樣。許多站在患者一方的人說,這是醫方沒有醫德造成的;站在醫方的人說,患者不服從治療“無理取鬧”造成的,無論那種說法都對醫患關系沒有任何的積極意義,既不給患者帶來任何實質利益,也不減輕醫務人員任何社會壓力,只有更激化醫患之間的矛盾。

1醫患矛盾關系的現狀

1.1其相當多的矛盾是由于醫療費用與患者的期望值不相符所引起的。當病人付出自己難以承受的醫藥費而治療效果又不夠理想時,個別人就遷怒于醫院和醫生,使醫院蒙受巨大的損失。其二由于醫療服務的特殊性,患者對醫療信息嚴重匱乏,不能以健康的心態、科學的態度認識和面對疾病。

1.2來自醫療方面的因素:其一是醫院管理存在薄弱環節,如規章制度執行不嚴,個別醫生責任心不強、技術水平低造成誤診誤治等。其二是行風建設方面的問題如“紅包”現象、藥品回扣問題等。其三是服務態度方面的問題。其四是醫務工作者不能適應現代醫療模式的轉變,依然將疾病放在第一位,忽視了病人心理、生理的感受,只注意自己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而忽視了與病人的溝通和交流,忽視了人文知識的學習和社會交流能力的提高。

查看全文

衛生法學課程教學不足與對策

摘要:近年來,醫患矛盾越來越尖銳。衛生法學課程可以培養醫學院校學生的醫事法律素質,提升其醫患溝通能力,從而避免和減少醫患糾紛。我國的衛生法學教育起步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課程體系,教學中更鮮少涉及培養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因此,該研究試從衛生法學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師資建設四個方面的現狀及問題入手,提出改革策略,以期優化衛生法學教學工作,同時提升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緩解醫患矛盾。

關鍵詞:衛生法學;醫患溝通;教學現狀;改革策略

近年來,我國的醫療糾紛在數量上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患方辱罵、毆打醫務人員,甚至將醫務人員致殘、致死等惡性事件時有發生。這已經成為擾亂醫療秩序,威脅社會穩定和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事件的背后,不難發現醫患溝通不足是醫患糾紛的重要原因之一[1]。據統計,我國有80%的醫患糾紛直接源于雙方溝通不暢,其余涉及醫療技術的醫患糾紛也與醫患溝通不到位有密切關系[2]。提高醫務人員醫事法律素質,特別是提高其法律意識,是處理好醫患間關系的必要基礎[3]。因此,具備良好的醫事法律素質,已成為合格臨床醫生所必備的條件。醫學生作為醫務人員的儲備力量,如何在當前的醫患關系大背景下,具有針對性地提高其法律意識,進而增進其醫患溝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現就醫學院校衛生法學課程開展情況以及可以進一步改善的措施,闡析如下。

一、教學目的

1.現狀:著重理論知識的掌握,忽略法律意識的培養。教學目的的制定必須緊緊圍繞人才培養方案,為培養目標的最終實現提供保障。然而,一項針對國內40所醫學院校《衛生法學》課程設置基本情況的調查研究發現,只有12所(占30%)醫學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對醫學專業學生提出“法律知識”或“法律觀念”的要求,其他學校一般表述為“熟悉我國有關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等法律制度”[5]。在此背景下,目前衛生法學的教學目的比較注重使得學生通過衛生法學的學習,掌握衛生法律法規的一般理論和知識以及我國主要的衛生法律制度,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和法律意識,課堂中理論講授比重較大[4]。以理論教學為主導的教學目標勢必弱化法律意識,這樣培養出來的醫務人員,在醫療學術方面可能成為專家,但法律意識薄弱,在日常的醫患溝通中,他們往往單純從醫學角度出發,而忽視了患者的隱私權、知情同意權等法律問題,醫患矛盾加劇。另外,如果僅僅學會了法律條文,可能在學生進入臨床一線時,那些法律條文就已經被廢止或修改了[6]。可見,以理論教學為主導的教學目標容易脫離社會現實,不利于良好的醫患溝通,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要求,必須對其進行修正和優化。2.對策:在掌握理論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處理醫患糾紛的能力。針對以上問題,衛生法學的教學目標不應停留在以掌握理論知識為主,學生更應通過法學理論知識的學習,潛移默化地培養法律意識,在將來的職業生涯中,將患者作為平等個體,在充分尊重其人格尊嚴、隱私、知情同意權的基礎上,與患者進行良好溝通,最大程度上減少醫患糾紛。因此,筆者建議衛生法學教學目的一是使得學生通過衛生法學的學習,掌握衛生法律法規的一般理論和知識以及我國主要的衛生法律制度;二是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和法律意識,能夠根據現行衛生法律、法規的要求有效預防醫療糾紛;三是學會用辨證的觀點去分析醫療活動中的法律現象和初步處理醫患糾紛的法律問題。

二、教學內容

查看全文

和諧醫患關系構建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醫學生社會實踐和諧醫患關系

【論文摘要】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已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擬從醫學生社會實踐的角度研究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探討加強醫學生社會實踐對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意義和舉措,希望能為醫患關系的改善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衛生部副部長高強在2007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所作的《努力保證人民公平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指出:“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增多,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一個突出問題”,醫患關系緊張已成為和諧社會構建的重要問題之一,眾多專家學者對此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一些從醫學教育角度進行了分析,但基本集中于課堂教學(包括臨床教學),本文擬從社會實踐的角度探討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

1加強醫學生社會實踐對促進醫患關系改善的意義

1.1培養醫學生的責任感,提高醫學生的醫德和服務意識

“收紅包、拿回扣、亂開藥”,部分醫生醫德敗壞是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身不正則體不健、德不正則事不興”,醫療行業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要求我們未來的醫生不僅要“精于醫術”,更要“誠于人品”,義診等社會實踐活動能很好地培養醫學生良好的醫德行為,促進醫學生形成“醫乃仁術”、“仁者愛人”的思想意識。由于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還未有效轉化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加上供不應求的醫療資源現狀和醫學技術化的不良傾向,目前我國醫患關系的模式仍主要為主動-被動型,病人上門“求醫”,一些醫務人員服務意識淡漠。醫學生參加志愿性質的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培養醫學生的“救死扶傷”的使命感和“白衣天使”的神圣職責感,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