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言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5 09:22: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學習語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
一、加強朗讀
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朗讀是把躺著的書面文字,用聲音立起來,出口的聲音載著思想感情,增強了語言文字的可感性。學生通過反復多遍的朗讀,與課文的語言文字反復接觸,能深刻領會作者在字里行間的語音節律,受到直接、強烈的感染。學習語言,單憑講解思想內容、寫作技巧,是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讀這一主線,反復實踐,精于指導,學生才能從讀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終與作者的心靈相通。這種借助讀而達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創造力的,也正是語文教學追求的上乘境界。
重視誦讀,是傳統語文教育的寶貴經驗,有道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葉圣陶先生更是諄諄告誡: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老師若引導學生善于讀,則功莫大焉。這些真知灼見,揭示了語文學習的內在規律:學習語言,就得多讀。讀,包含著對語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積累──轉換創造”的潛移默化的過程。
要落實以讀為本,首先要以讀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即以讀的訓練為主線,并對朗讀流程的各個層面有明確的指向:初讀要求該準讀通讀順;細讀要求理解內容;精讀則要抓住重點句段,細加品味,感悟人情;熟讀則要積累語言,以至背誦。其次要保證讀書時間,加大讀書的實踐。一般來講,一節課中學生讀書的時間最好不少于1/2,以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思考。要給全體學生有足夠的試讀、練讀和評議的時間,體現朗讀對語言學習的診斷和激勵功能,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再次,讀書形式要多樣,指導要得法。朗讀有多種形式,如范讀、分角色讀、齊讀等等。教師要根據年級、學情和教材特點,區別各種朗讀形式的各自功能和適用范圍,合理運用,并要加強指導。如果只有學生的讀書實踐,沒有教師的組織、引導和指點,就沒有體現語文教學的要義,稱不上是真正的課堂教學。教師在指導學生讀書時,要做到讀前有要求,讀中有指導,讀后有反饋,并體現個體差異。尤其要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善于在讀書過程中發現疑難,并在深入閱讀中解決疑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意識和習慣,激發其創新思維的火花,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強調背誦
背誦,是學習語言的好辦法。發展學生的記憶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進寫作,規范學生的書面語言,積累語言,培養學習習慣,培養學習興趣,都有賴于背誦。背誦還具有發展學生思維等多種功能。尤其重要的是,小學階段是人生中記憶力最旺盛時期,小語教材中的課文又大多文質兼美,通過背誦,讓學生積累大量的佳辭妙句,精美篇章,不斷充實語言庫存;并從背誦中領悟體味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達方法的真諦,這將使他們終生受益。語文教師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多方引導學生多讀,多讀至熟讀,熟讀至背誦。
語文學習語言教學論文
武漢市洪山區根據我提出的“感受——領悟——積累——運用,加強語感訓練,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科研課題,開展了語文教改實驗,歷時四年,已取得顯著效果,通過了武漢市教委組織的專家委員會的鑒定。我們認為,現在是探討“學習語言”語文教學新體系的時候了。以下是我們的初步構想。
一、抓住一個根本
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什么?換句話說,兒童進學校學語文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我們認為是為了“學說話”,是學齡前學說話的繼續。學齡前學的是口語,上學后偏重于學書面語,即不只是用口說話,還要學會用文字來“說話”,說比較復雜和高級的話。既然語文課的根本目的是學習語言,那么,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至于思想教育、思維訓練和審美陶冶等,雖然都是重要任務,但都從屬于上述根本任務,決不能脫離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這個根本。離開了語言教育的思想教育,難免是架空了的形式主義的思想教育;離開了語言訓練的思維訓練,難免是智力游戲式的思維訓練;離開了語言品味的審美陶冶,難免是生硬的美學知識的灌輸。學習語言是母體,其它幾項是包孕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
二、遵循一條途徑
“語文”就是指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這里所說的“語言”,不是理論意義上的語言學,而是實踐意義上的語言運用,語文教學就是語言運用的教學。從本質上看,語文教學不是一種知識體系,而是一種能力建構。學生語文能力(聽說讀寫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語言實踐。在聽說讀寫實踐中,“感受語言——領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這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一條正確途徑。學齡前兒童學習口頭語言,采用的就是這條途徑。他們聽取(感受)語言,領悟語言(形成語感),記住(積累)語言,說(運用)語言,其實踐是很成功的,值得我們借鑒。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也遵循了這條途徑。傳統語文教學非常重視學生對經典書面語言的感受和積累,在大量感受和積累的基礎上才“開講”。所謂開講,就是對語言材料作些點評,點評哪個字妙,哪句話好,哪段文字精彩,都屬于“語言運用”范疇,旨在幫助學生領悟語言運用之妙。在“開講”的同時,還重視學生對語言材料的自悟,把學生引導到詩文中去,自己吟詠,逐步形成語感。傳統語文教學還重視讀寫結合,重視語言的運用。我們要繼承傳統語文教學重感受、重領悟、重積累、重運用的優良傳統。
“感受——領悟——積累——運用”語言的提法,出于對語文學習的一種全新的理解,認為學習語言不是一種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與理性統一的感悟過程。這種感悟,不是純知識性的感知,它包括對文字符號,文字符號所負載的思想內容,文字材料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符號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等等的總體的綜合性的感知和領悟。語言是思維和信息的載體,又是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語言具有整體性和綜合性,一篇文章,一個語段,甚至一句話,都是一個完整的綜合體。它既包括思想內容,又包括情感情緒,還包含語言組合規則和語言運用方法等等。學習語文主要在于吸收、積累語言和習得、積淀語感,從而形成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感受,指對語言材料(包括內容和形式,思想和感情)的整體感受,這就不只是認知意義上的,還有情感上的。領悟,主要指對語言運用之妙的領悟,而主要不是指對思想內容和寫作形式的透徹理解。積累,不能理解為單純的孤立的詞語積累,而是文道統一的、內容和形式一體的成塊語言的積累。成塊語言的積累,不僅積累了語境中的動態的詞語,而且從語言運用的分寸感、和諧感、情味感方面綜合收益,有利于提高語感能力。運用,指運用語言表情達意、敘事狀物,而不是指孤立的語言知識的應用。總之,“感受——領悟——積累——運用”反映了學習語言的規律。感受,是學習語言的前提;領悟,是學習語言的關鍵;積累,是學習語言的基礎;運用,是學習語言的目的。從感受到運用的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感性習得為主的過程,是學生借助于語言知識切身感悟言語意蘊和語言規律的過程。
如何做好漢英習語譯制
如果說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瑰寶的話,那么習語便是這個瑰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習語的出現匯聚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民情、國情,地理風貌,歷史背景,文學作品,風俗習慣,凝聚著無數語言使用者數代的智慧和心血,它承載著無數難以言表的超乎語言之外的信息與哲理。習語的翻譯可謂語言翻譯者的一大難題,如何在形似與神似,字面與字外,本國與異域之間尋找一種調和與平衡,確實是翻譯者所難以逃避的兩難抉擇。
作為英漢翻譯者來說,英漢習語的對譯是一項挑戰,同時也是增進自我的翻譯修養和英漢兩門語言的素養的極好的鍛煉機會。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英漢習語的翻譯呢,我想,以下幾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翻譯者要對英漢兩國的文化有個全面的了解。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英國的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EdwardB,Tylor)曾在其《原始文化》一書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或者,也可以說文化是人和環境互動而產生的精神物質成果的總和這個總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價值觀、知識技術成果以及一切經過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別具人文特色的物質對象。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無數精神物質成果,翻譯工作者必須對此有所了解,才能對漢語習語中所蘊涵的深層含義,意象聯想和實際意義有正確的把握。如守株待兔是出自《韓非子》中一個寓言,它說的是一個人在偶然的機會下拾得一只撞昏在樹下的兔子,便從此不務正業,專等兔子再次撞倒在樹下,當然這樣的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對這個故事不了解,則雖知字面意義,卻難知其實際涵義。翻譯時可直譯watchthestumpandwaitforahare,然后另加注:Fromthestoryofapeasantwhoseeingaharerunheadlongagainstatree-stumpandbreakitsneck,abandonedhisploughandwaitedbythestumpinthehopethatanotherharewoulddothesamething.這個注釋為國外讀者介紹了中國著名的饒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內容更充實,理解更順暢,同時也有效地傳播了中國文化。如果翻譯者本身就對習語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的話,則更談不上傳播文化,做文化的橋梁了。英語語言文化也極其豐富。可以不夸張的說,英語可能是全世界借用外來語最多的語言。其中有25%以上來自于希臘語,50%以上來自于拉丁語,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此,英語習語中有很多是承載希臘神話和羅馬故事的,當然這只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作為翻譯者同樣也要對這方面的知識有系統的掌握,否則在遭遇相關習語時文化的缺省很容易導致意義的缺失甚至誤解。如Pandora''''sbox,字面意思是潘多拉之盒,潘多拉是個女名,但僅僅知道這個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了解這個成語所出自的希臘神話,才會知道它常用來比喻災難、麻煩、禍害之源。所以說,語言不是獨立的,學習語言永遠不會是單純的學習語言技巧或技能,這個冰山一角之后所隱藏的是巨大的民族文化基奠,習語更是如此,可以說,要想準確的翻譯英漢習語,對中英歷史文化的廣泛涉獵非常必要。其次,除了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外,翻譯者必須建立自己的習語語料庫。就好比學習英語必須得有一定的單詞量,翻譯習語者必須得有中英文的習語庫。我們知道文明是相通的,人民群眾經過長期的生活勞動所產生的智慧也會有很多相同之處,有些習語人們是能夠通過常識和生活經歷體會出其含義,但在翻譯時如果能夠使用本國語中相對應的習語,則不僅語言的基本含義能夠體現出來,語言的幽默精練與魅力也能夠表達的淋漓盡致。要達到這一點,沒有一個巨大的英漢習語庫,可能并不容易。因此,翻譯者除了平時生活閱讀學習中對習語要具備特別的敏感隨時搜集之外,還得專門進行相關積累,最好是建立起自己的語料庫,從而在真正翻譯時能夠胸有成竹,信手拈來,當然這兒的“信手”是建立在長期的刻苦的學習積累之上的,是“梅花香自苦寒來”。從下圖我們可以對翻譯活動獲取一個直觀的認識,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是分別從屬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大背景之下的語言形式,翻譯者要建立其相應背景下的習語庫,才能有效的進行英漢習語的對譯。而在英漢習語的對譯中又會有相應的文化交流與轉換。我們可以驚奇的發現,不僅習語后的文化背景會對習語翻譯產生影響,英漢習語的對譯同時又會給雙方文化帶來新的元素,并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機的融入對方的語言和文化中。在英漢習語翻譯中不乏有這樣的例子。如漢語習語中的“酸葡萄”和“武裝到牙齒就是從英語習語中“sourgrape”和“armedtotheteeth”直譯后融入漢語的,而英語習語中的“loseface”和“papertiger”則是漢語的經典之作。因此英漢習語庫也會隨著翻譯交流的進行而不斷豐富與擴大。
另外,在英漢習語翻譯過程中由于母語的語言系統和本族文化系統早已在頭腦里根深蒂固母語系統和本族文化系統中與漢語和漢文化相異或貌似實異的因素必然干擾和阻礙英語翻譯,造成所謂的“語際負遷移”和“文化負遷移”。我們應根據所給的某個詞語的漢語對應詞或釋義所蘊含的語義信息從自己頭腦里的心理詞匯或語料庫中去檢索和提取與之相對應的漢語詞語,并建立起英漢詞語之間的語義聯系。當英漢詞語的語義完全對應時,就可能產生“語際正遷移”。如toshowone''''scard與“攤牌”,toturnoveranewleaf與“揭開新的一頁”,“Easycome,easygo.”與“來處容易,去得快”,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與“誰笑在最后,誰笑得最好.”當英漢詞語的語義不完全對應時,則可能導致“語際負遷移”妨礙正確地理解和使用英語詞語。如dragon(龍)在英美文化中是沒有地位的爬行動物,是兇惡可怕的象征。但在中國是“吉祥、高貴”之義。如“龍風呈祥”、“望子成龍”、“龍騰虎躍”等褒義習語。如英譯“望子成龍”中的龍時,如果譯成toexpectone''''ssontobecomeadragon,則會讓西方人不得其解,甚至產生誤解。因此,“龍”的形象在英譯時不能保留的,可意譯為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所以,詞語英譯漢時,如果能夠先在研究母語和本族文化的基礎上來進行英語語義解釋和英漢詞語語義的對比分析,然后再動筆翻譯,無疑將有助于防止和克服母語和本族文化的干擾,對于不同語域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內容和文化心理,譯者要從宏觀上了解文化的蘊含、翻譯的基本理論及技巧,且加以對比和分析。只有在考慮異域文化的前提下把“信、達、雅”融為一體,使譯文“神形”并茂,這樣才能確保文化“傳真”的實現,才能真正地做好文化翻譯。
最后,在習語的翻譯技巧與手段上,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但總結起來不過是直譯、意譯、增譯與注釋這幾種。筆者認為,翻譯習語最重要的并不在于使用什么樣的方法和技巧,而在于其一,文化背景知識和習語知識的積累與廣泛了解;其二,對翻譯之根本理念的認識,即翻譯的本質與目的是什么。可以說,不同的翻譯方法體現著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理念會造就不同的翻譯風格。很難說孰對孰錯,但針對不同的讀者群,對應不同的時代,可以也應該在翻譯手法上有所偏重。例如: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國際交往日益增多,中西文化交融匯合,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廣泛傳播,使中國多數讀者對西方的某些寓言典故也多有了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否必須本著一貫的作法,對所有涉及到西方典故的成語都來一通注釋,以達到“清楚明了”的效果呢?或者直接把Pandora''''sbox意譯為罪惡之源呢?時代在前進,人們的思想和知識能力也在不斷進步與變化,翻譯理論不應也不會停滯不行,或是有一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法則,我們必須不斷摸索,不停推敲,善于觀察,才能找出最適合最可行的翻譯法,這也許才是翻譯的正道!
語言知識是外語教學的立腳點
外語教學的內涵是教學生學會外語。學生是人類新生代的精英群,教者自應借鑒人類學習外語的經驗,力求按照人類學習外語的規律去組織他們的學習活動。人類學習外語幾千年了,LouisG.Kelly寫過一本巨著25CenturiesofLanguageTeaching,闡述500B.C.—1969年的語言教學方法(*國外文獻中的語言教學包括母語、二語、外語教學,實際內容多為二語、外語教學;本文以下選稱外語教學)。就是把外語教學的起始時間放在古希臘的旺盛時期。而實際上人類早在兩河文化時期就開始學習外語了,只是那時尚無固定的教學形式,主要通過地中海沿岸的經商活動進行;其重大結果是傳播、發展了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產生希臘字母,希臘字母再產生拉丁字母(羅馬字母)和期拉夫字母(基利爾字母和格拉戈爾字母)。拉丁字母因拉丁語而傳遍歐州,使英語也廢棄了自己的魯納字母而采用了拉丁字母。字母是負載語言的元件,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所以,如果沒有由腓尼基主導的地中海沿岸“經商—習語”活動,被尊為人類文化重要源頭的希臘文化都可以保存下來,或者是另一副歷史面貌。可見,怎樣教會人們學會外語是一件大事,弄清其立腳點是按規律進行外語教學所不可忽視的前提性工作。
一、外語教學的歷史回顧
人類究竟是怎樣學習外語的呢?從史實看,地中海沿岸的“經商—習語”時期所學的目的語本身尚無規范的三要素結構,經商又是沒有強制力的自由活動,語言教學只是經商的手段和副產物,所以只能通過交流溝通的接觸活動,像母語學習那樣自然學會。推想起來,可能有點像當代交流觀點所主張的交際法那樣:通過交流學習語言,學語時以交際溝通為目的,溝通了,也就學到了語言。由于當時的學語者雖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而學習,但并無今天二語學習者所處的固定語言環境(*目的語社會和信息源隨著經商的船隊而流動),所以他們的具體學習活動只能是接觸模仿,走“經驗積累”的學語之路。
繼承發展希臘文化的是羅馬。羅馬(西羅馬)憑其軍事力量統治整個歐州,拉丁語也隨之用于全歐,并且沒有隨西羅馬之衰敗而退出歐洲。相反,拉丁語在歐州“橫行”了一千多年;先是作為各國的官方語言、宗教語言和科學語言,取代了多個本族語的地位;直到文藝復興興起以后,才逐漸退居外語的地位。但在很長一段時期拉丁語仍被視為人文科學的基礎。比如,17世紀之前英國仍把Grammar一詞理解為學習拉丁語;18世紀以后,德國小學生還以沒學好拉丁語變格為恥。在漫長的中世紀及中世紀之前,由于封建統治和拉丁語語法的繁雜,以致教學拉丁語只能是指令式宣講的,走“規則宣講”的理性主義的學語之路;采用過詞匯翻譯教學法和語法翻譯教學法。后世學者舉了一個典型的例子,說明當時語言教學理性化到只重規則而不計其他。
T.:“翻譯這個句子‘棕色的牛坐在樹枝上吱吱地叫’”。
Ss.:“什么?哪有這樣的事!”(*牛會坐在樹枝上還會像鳥叫?)
英漢習語翻譯分析論文
摘要:習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它承載著大量的信息和文化底蘊。如何翻譯好習語,是對翻譯工作者的一大挑戰。本文試從幾個方面闡述做好英漢習語翻譯所應具備的素質。
關鍵詞:習語;文化;翻譯
Abstract:Idiomsarespeciallanguageforms.Theycarryagreatofinformationandculturalbackground.Itisagreatchallengeforthetranslatorstotranslatewell.Thepaperdiscussesthebasicqualitiesagoodidiomtranslatorshouldpossessfromdifferentaspects.
Keywords:idioms;culture;translation
如果說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瑰寶的話,那么習語便是這個瑰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習語的出現匯聚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民情、國情,地理風貌,歷史背景,文學作品,風俗習慣,凝聚著無數語言使用者數代的智慧和心血,它承載著無數難以言表的超乎語言之外的信息與哲理。習語的翻譯可謂語言翻譯者的一大難題,如何在形似與神似,字面與字外,本國與異域之間尋找一種調和與平衡,確實是翻譯者所難以逃避的兩難抉擇。
作為英漢翻譯者來說,英漢習語的對譯是一項挑戰,同時也是增進自我的翻譯修養和英漢兩門語言的素養的極好的鍛煉機會。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英漢習語的翻譯呢,我想,以下幾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語文教學中耳聾學生記憶培養措施論文
摘要:聾生學習語言的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因為他們自身存在聽力缺陷,因此他們學習語言的渠道特殊,尤其在聾校的語文教學中,聾生有效記憶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關鍵詞:聾生、看話、手勢、理解記憶、視覺代償
學習說話是口耳相傳的事,是人類學習言語的正常途徑,兒童一旦耳聾了,口與耳也就傳不通了,所謂十聾九啞所說的啞實際上并不是失語癥患者的啞,而是由于他們早期失去聽力,聽不見別人說話因而不能跟著學說話,自己也聽不見自己的發音,因而不能校正,只能咿呀咿呀地喊叫,結果成了不會說話的“啞巴”。他們能喊叫,證明他們的發音器官并沒有發生病變,我們聾啞學校的學生也都是這樣的特殊兒童。就是說,聾童的耳聾是病,他們口啞不是病,是可以通過特殊的訓練重新學會說話的。因此,耳聾兒童學習語言走的是一條特殊的路。
一、聾生學習語言的實際困難
我們知道,聽力正常的孩子,先在家學回說話,后來進學校再識字。可是聾生的情況與此不同,他們學話和識字是同時起步的,學話始于識字,識字即是學話,而且耳聾兒童在學話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視覺器官來完成的,因此他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存在許多困難:
第一、任何一種比較代語言其音素都是十分有限的,而詞匯量則是十分豐富的。因此有許多同音詞,在口形上變化不明顯,很難辨認;第二、正常語速僅適宜聽覺感知,而以視覺去感知口部的發音動作,則受視覺的廣度所限,也就是說,同一時段,耳朵能聽到的語言單位要大于研究所能看清的發音動作的數量。因此靠眼睛“看話”是難以看全的;第四、每個人說話是口型動作差別很大,而且受方言的影響,有時會更加明顯,這樣勢必影響到“看話”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由于存在以上不足,耳聾兒童記憶語文材料很難,遺忘率很高,原因就在于他們學習語言中得到強化的機會太少,好些字、詞在書本上、課堂上有過一面之交,隔時稍久,就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甚至感到完全陌生,這是耳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通病。
語言文字訓練管理論文
解放后,特別是三中全會以來,小學語文教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取得了不少令人矚目的成果。但是,語文教學化時多,學生負擔重,教學效率不高,這些長期困擾語文教學的老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廣大教師也深感語文教學任務越改越復雜,花樣越改越多,課越改越難上。一些長期從事語文教學的老教師深有感觸地說:現在語文課越上越不會上了。語文教學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這不能不引起人們從更深的層次去進行思考。我們認為,當前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至少存在著以下幾個突出的問題值得討論:
1.將語文課單純地上成閱讀訓練課或是作品分析課,將讀懂課文的思想內容作為教學一篇課文的主要任務。我們認為,小學生讀課文的目的不僅僅是學習閱讀,或是讀懂課文的思想內容,學習課文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課文中的語言,也就是說:理解、積累、學習運用課文中規范的詞語以及各種各樣的表達句式。通過內化課文中的語言,來擴大學生的語言積累,發展學生的語言。當前語文教學中化在語言學習上的時間太少,語文課上偏重閱讀訓練,偏重思想內容分析,往往是課文讀懂了,思想內容理解了,但是課文卻沒有讀熟,課文中的語言在腦子里印象不深,在學習語言上沒有什么大的長進,這實在是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2.過分偏重語言知識的學習,混淆了學習語言和學習語言知識的區別。語言知識是人們在長期運用語言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帶有規律性的經驗,比如像語法、修辭、邏輯、文法等等。重視語文知識教學,是現代語文教學和傳統語文教學的一大區別,是語文教學的進步。然而學習語文知識和學習語言并不是一回事,學習語言知識也不能代替語言的學習。有人認為,課文中的語言學生理解了,里面的知識學生弄懂了,課文中的語言學生自然就掌握了,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掌握語言的前提除了需要理解,還必須記憶,記不住的語言不能算真正掌握。小學生正處于語言發展的最佳年齡,他們詞匯貧乏,掌握的句式也有限,對于他們來說,擴大詞匯量,熟悉各種各樣的句式,也就是積累語言材料,是學習語文的首要任務。如果學生學完一篇課文,記住的都是一些抽象的經過高度概括的知識,而課文中一些十分有用的詞句沒有積累下來,那么這些孤零零的知識除了對付考試之外,還有什么實際的意義呢?要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必須分清學習語言和學習語言知識的區別,正確處理好學習語言和學習語言知識的關系。
3.重視語言的理解,忽視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理解和運用,是學習語言過程中兩個不同層次的水平級。目前語文教學中,學習語言往往只進行到理解這一水平級上。學過的詞語理解了,讀過的句子意思領會了,就完事了。教師很少設計一些練習讓學生運用課文中的一些詞語句子。因此,小學生學過的詞語并不少,接觸過的句式也不計其數,但是真正會用的少得可憐。因此,語文教學既要重視理解語言和語言知識的訓練,更要重視運用語言和語言知識的訓練。通過運用練習,使學生將課文中的語言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將學到的知識真正用來指導自己的語言實踐。
4.閱讀量過少。醒е小⒏吣曇兌謊詰慕灘拿坎嶠觶玻抵粒常捌撾?左右。每周平均教學的課文不足1.5篇。這樣的閱讀量對于處在語言發展最佳期的小學生來說,對他們語言的發展是否有利,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并且這樣的教學進度對于求知欲十分旺盛的小學生來說,很有可能壓抑他們的積極性。重視博覽,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經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解放后語文教學的不少改革實踐都證明增加閱讀量對提高小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在實際教學時,由于受到教學方法的制約,使學生的閱讀量受到限制。因此必須改變教學方法,轉變教學觀念,增加閱讀量,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基于以上這些認識,我們先后在本區兩所小學各設立了一個實驗班。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語言文字訓練實踐管理論文
解放后,特別是三中全會以來,小學語文教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取得了不少令人矚目的成果。但是,語文教學化時多,學生負擔重,教學效率不高,這些長期困擾語文教學的老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廣大教師也深感語文教學任務越改越復雜,花樣越改越多,課越改越難上。一些長期從事語文教學的老教師深有感觸地說:現在語文課越上越不會上了。語文教學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這不能不引起人們從更深的層次去進行思考。我們認為,當前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學至少存在著以下幾個突出的問題值得討論:
1.將語文課單純地上成閱讀訓練課或是作品分析課,將讀懂課文的思想內容作為教學一篇課文的主要任務。我們認為,小學生讀課文的目的不僅僅是學習閱讀,或是讀懂課文的思想內容,學習課文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課文中的語言,也就是說:理解、積累、學習運用課文中規范的詞語以及各種各樣的表達句式。通過內化課文中的語言,來擴大學生的語言積累,發展學生的語言。當前語文教學中化在語言學習上的時間太少,語文課上偏重閱讀訓練,偏重思想內容分析,往往是課文讀懂了,思想內容理解了,但是課文卻沒有讀熟,課文中的語言在腦子里印象不深,在學習語言上沒有什么大的長進,這實在是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2.過分偏重語言知識的學習,混淆了學習語言和學習語言知識的區別。語言知識是人們在長期運用語言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帶有規律性的經驗,比如像語法、修辭、邏輯、文法等等。重視語文知識教學,是現代語文教學和傳統語文教學的一大區別,是語文教學的進步。然而學習語文知識和學習語言并不是一回事,學習語言知識也不能代替語言的學習。有人認為,課文中的語言學生理解了,里面的知識學生弄懂了,課文中的語言學生自然就掌握了,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掌握語言的前提除了需要理解,還必須記憶,記不住的語言不能算真正掌握。小學生正處于語言發展的最佳年齡,他們詞匯貧乏,掌握的句式也有限,對于他們來說,擴大詞匯量,熟悉各種各樣的句式,也就是積累語言材料,是學習語文的首要任務。如果學生學完一篇課文,記住的都是一些抽象的經過高度概括的知識,而課文中一些十分有用的詞句沒有積累下來,那么這些孤零零的知識除了對付考試之外,還有什么實際的意義呢?要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必須分清學習語言和學習語言知識的區別,正確處理好學習語言和學習語言知識的關系。
3.重視語言的理解,忽視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理解和運用,是學習語言過程中兩個不同層次的水平級。目前語文教學中,學習語言往往只進行到理解這一水平級上。學過的詞語理解了,讀過的句子意思領會了,就完事了。教師很少設計一些練習讓學生運用課文中的一些詞語句子。因此,小學生學過的詞語并不少,接觸過的句式也不計其數,但是真正會用的少得可憐。因此,語文教學既要重視理解語言和語言知識的訓練,更要重視運用語言和語言知識的訓練。通過運用練習,使學生將課文中的語言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將學到的知識真正用來指導自己的語言實踐。
4.閱讀量過少。醒е小⒏吣曇兌謊詰慕灘拿坎嶠觶玻抵粒常捌撾?左右。每周平均教學的課文不足1.5篇。這樣的閱讀量對于處在語言發展最佳期的小學生來說,對他們語言的發展是否有利,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并且這樣的教學進度對于求知欲十分旺盛的小學生來說,很有可能壓抑他們的積極性。重視博覽,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經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解放后語文教學的不少改革實踐都證明增加閱讀量對提高小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在實際教學時,由于受到教學方法的制約,使學生的閱讀量受到限制。因此必須改變教學方法,轉變教學觀念,增加閱讀量,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基于以上這些認識,我們先后在本區兩所小學各設立了一個實驗班。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英漢習語翻譯
首先,翻譯者要對英漢兩國的文化有個全面的了解。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英國的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EdwardB,Tylor)曾在其《原始文化》一書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或者,也可以說文化是人和環境互動而產生的精神物質成果的總和這個總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價值觀、知識技術成果以及一切經過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別具人文特色的物質對象。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無數精神物質成果,翻譯工作者必須對此有所了解,才能對漢語習語中所蘊涵的深層含義,意象聯想和實際意義有正確的把握。如守株待兔是出自《韓非子》中一個寓言,它說的是一個人在偶然的機會下拾得一只撞昏在樹下的兔子,便從此不務正業,專等兔子再次撞倒在樹下,當然這樣的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對這個故事不了解,則雖知字面意義,卻難知其實際涵義。翻譯時可直譯watchthestumpandwaitforahare,然后另加注:Fromthestoryofapeasantwhoseeingaharerunheadlongagainstatree-stumpandbreakitsneck,abandonedhisploughandwaitedbythestumpinthehopethatanotherharewoulddothesamething.這個注釋為國外讀者介紹了中國著名的饒有趣味的小故事,使內容更充實,理解更順暢,同時也有效地傳播了中國文化。如果翻譯者本身就對習語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的話,則更談不上傳播文化,做文化的橋梁了。英語語言文化也極其豐富。可以不夸張的說,英語可能是全世界借用外來語最多的語言。其中有25%以上來自于希臘語,50%以上來自于拉丁語,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此,英語習語中有很多是承載希臘神話和羅馬故事的,當然這只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作為翻譯者同樣也要對這方面的知識有系統的掌握,否則在遭遇相關習語時文化的缺省很容易導致意義的缺失甚至誤解。如Pandora''''sbox,字面意思是潘多拉之盒,潘多拉是個女名,但僅僅知道這個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了解這個成語所出自的希臘神話,才會知道它常用來比喻災難、麻煩、禍害之源。所以說,語言不是獨立的,學習語言永遠不會是單純的學習語言技巧或技能,這個冰山一角之后所隱藏的是巨大的民族文化基奠,習語更是如此,可以說,要想準確的翻譯英漢習語,對中英歷史文化的廣泛涉獵非常必要。其次,除了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外,翻譯者必須建立自己的習語語料庫。就好比學習英語必須得有一定的單詞量,翻譯習語者必須得有中英文的習語庫。我們知道文明是相通的,人民群眾經過長期的生活勞動所產生的智慧也會有很多相同之處,有些習語人們是能夠通過常識和生活經歷體會出其含義,但在翻譯時如果能夠使用本國語中相對應的習語,則不僅語言的基本含義能夠體現出來,語言的幽默精練與魅力也能夠表達的淋漓盡致。要達到這一點,沒有一個巨大的英漢習語庫,可能并不容易。因此,翻譯者除了平時生活閱讀學習中對習語要具備特別的敏感隨時搜集之外,還得專門進行相關積累,最好是建立起自己的語料庫,從而在真正翻譯時能夠胸有成竹,信手拈來,當然這兒的“信手”是建立在長期的刻苦的學習積累之上的,是“梅花香自苦寒來”。從下圖我們可以對翻譯活動獲取一個直觀的認識,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是分別從屬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大背景之下的語言形式,翻譯者要建立其相應背景下的習語庫,才能有效的進行英漢習語的對譯。而在英漢習語的對譯中又會有相應的文化交流與轉換。我們可以驚奇的發現,不僅習語后的文化背景會對習語翻譯產生影響,英漢習語的對譯同時又會給雙方文化帶來新的元素,并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機的融入對方的語言和文化中。在英漢習語翻譯中不乏有這樣的例子。如漢語習語中的“酸葡萄”和“武裝到牙齒就是從英語習語中“sourgrape”和“armedtotheteeth”直譯后融入漢語的,而英語習語中的“loseface”和“papertiger”則是漢語的經典之作。因此英漢習語庫也會隨著翻譯交流的進行而不斷豐富與擴大。
另外,在英漢習語翻譯過程中由于母語的語言系統和本族文化系統早已在頭腦里根深蒂固母語系統和本族文化系統中與漢語和漢文化相異或貌似實異的因素必然干擾和阻礙英語翻譯,造成所謂的“語際負遷移”和“文化負遷移”。我們應根據所給的某個詞語的漢語對應詞或釋義所蘊含的語義信息從自己頭腦里的心理詞匯或語料庫中去檢索和提取與之相對應的漢語詞語,并建立起英漢詞語之間的語義聯系。當英漢詞語的語義完全對應時,就可能產生“語際正遷移”。如toshowone''''scard與“攤牌”,toturnoveranewleaf與“揭開新的一頁”,“Easycome,easygo.”與“來處容易,去得快”,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與“誰笑在最后,誰笑得最好.”當英漢詞語的語義不完全對應時,則可能導致“語際負遷移”妨礙正確地理解和使用英語詞語。如dragon(龍)在英美文化中是沒有地位的爬行動物,是兇惡可怕的象征。但在中國是“吉祥、高貴”之義。如“龍風呈祥”、“望子成龍”、“龍騰虎躍”等褒義習語。如英譯“望子成龍”中的龍時,如果譯成toexpectone''''ssontobecomeadragon,則會讓西方人不得其解,甚至產生誤解。因此,“龍”的形象在英譯時不能保留的,可意譯為toexpectone''''ssontobecomeanoutstandingperson。所以,詞語英譯漢時,如果能夠先在研究母語和本族文化的基礎上來進行英語語義解釋和英漢詞語語義的對比分析,然后再動筆翻譯,無疑將有助于防止和克服母語和本族文化的干擾,對于不同語域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內容和文化心理,譯者要從宏觀上了解文化的蘊含、翻譯的基本理論及技巧,且加以對比和分析。只有在考慮異域文化的前提下把“信、達、雅”融為一體,使譯文“神形”并茂,這樣才能確保文化“傳真”的實現,才能真正地做好文化翻譯。
最后,在習語的翻譯技巧與手段上,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但總結起來不過是直譯、意譯、增譯與注釋這幾種。筆者認為,翻譯習語最重要的并不在于使用什么樣的方法和技巧,而在于其一,文化背景知識和習語知識的積累與廣泛了解;其二,對翻譯之根本理念的認識,即翻譯的本質與目的是什么。可以說,不同的翻譯方法體現著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理念會造就不同的翻譯風格。很難說孰對孰錯,但針對不同的讀者群,對應不同的時代,可以也應該在翻譯手法上有所偏重。例如: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國際交往日益增多,中西文化交融匯合,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廣泛傳播,使中國多數讀者對西方的某些寓言典故也多有了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否必須本著一貫的作法,對所有涉及到西方典故的成語都來一通注釋,以達到“清楚明了”的效果呢?或者直接把Pandora''''sbox意譯為罪惡之源呢?時代在前進,人們的思想和知識能力也在不斷進步與變化,翻譯理論不應也不會停滯不行,或是有一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法則,我們必須不斷摸索,不停推敲,善于觀察,才能找出最適合最可行的翻譯法,這也許才是翻譯的正道!
英語習語及其語體色彩論文
1英語習語(Idioms)
從廣義上講,idioms泛指一種民族語言中所有的習慣用語和特殊表達方法,可以是一個詞,也可以是一個詞組,也可以是一個句子。英語習語一般指狹義的idioms,指的是英語中長期以來習用的、表達完整意義的、結構定型的固定詞組或短語。根據汪榕培、盧曉娟(1997),一般的英語習語具有以下特點:1.1長期的習用性,也就是說成語具有長久和旺盛的生命力。1.2語義的完整性,是指我們必須把成語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1.3結構的固定性:成語的結構是固定的,一般不能用別的詞———即使是同義詞來代替。英語習語是英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英語的民族形式和各種修辭手段的集中體現,是英語中的某些部分經過長期反復使用后自然沉積形成的形式固定、簡潔,寓意深刻、悠遠的表達形式。英語習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結構緊湊、含義深刻、語言生動、表達洗練、風格明快。在英語習語的學習和使用中,除了要注意到其語義特點、語法特點、搭配特點、文化特點等,還要注意到它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英語習語的語體色彩。
2語體以及語體色彩
語體學是一門脫胎于傳統修辭學和風格學而吸收了現代語言學成果的新興學科。它在國外早已發展多年,而在國內卻還是一個亟待全面開發的領域。語體學又稱“功能修辭學”,是語言學的分支學科。它研究語言在運用于各種活動領域、交際環境中的語言變體時所應遵循的規律,研究由此而形成的不同功能語體的言語特征以及在功能語體中,選擇和組織語言手段的規律。語體學家把語體界定為同一種語言品種的使用者在不同場合中所典型使用的該語言品種的變體,是一些在使用場合上有區別的同義變體的選擇。由此可以看出語體是建立在同義性的基礎上的,其研究對象為傳遞相同信息的同義語言成分之間的語體色彩的差異。如果一個詞語只用于或經常用于某種語體之中,就會帶上這種語體色彩,這就是詞的“語體色彩”。英語習語是具有多種語體色彩的語言現象。
3英語習語的不同語體色彩
絕大多數英語習語屬于中性語體色彩,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屬于非正式語體。但是由于其特殊的表達效果,還是很有必要探討一下它們在不同場合的使用問題,也就是它們的不同語體色彩。英語習語含義深刻,并富于形象性。因此它們在一些語體中還是很活躍的,通常被用來深刻、生動、形象地表達思想內容。只有掌握了英語習語的不同語體色彩,才能使它們同我們所使用的語言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例如“lookdownupon”與“lookdownone''''snoseat”均表示“輕視”,但語體色彩不同,前者屬于語言共核部分(普通語體或者是中性語體),可以用在各種場合,感情平穩,既不過于強烈,也不過于黯淡,使用起來廣泛而又安全;而后者屬于俚語語體,帶有詼諧戲謔的成分,雖顯得不夠莊重,反添親切意味。它的使用范圍就呈現一定的限制,只能用于隨便、親密的場合。因此,語言輸出者要根據語言輸入者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及言語的實用性來實現交際活動。具體地講,英語習語通常具有以下幾種語體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