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移動微學習教學模式研究
時間:2023-01-29 09:19:24
導語:高校移動微學習教學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疫情防控期間,原有的授課模式受到極大的挑戰,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教學模式得到有效的發展。將互聯網技術與原有的線下授課相結合,研究互聯網背景下高校移動微學習的新教學模式。將聯通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學習動機理論應用于移動微學習教學模式的設計和應用,實踐證明,移動微學習方便且高效,彌補了原有教學模式的不足,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互聯網;移動微學習;學習理論
1移動微學習概念
微學習是由奧地利學者林德納(Lindner)于2004年提出的概念,將其表述為基于微型內容和微媒介的新型學習[1]。我國學者朱智庭認為,微學習不僅指的是學習內容中知識量的微和小,還指出微學習為學習者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1]。綜合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微學習的定義和解釋,微學習是一種充分利用現代移動通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讓學習者能夠隨時隨地獲取短小內容的學習資源,并且能夠實現良好交互的學習形式。移動微學習充分利用微學習和移動學習的優勢,隨時隨地推送具有片段化、微型化的學習內容,以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從移動微學習的組成來看,移動微學習包括學習者、學習內容、學習媒介和學習環境。學習者在移動微學習的生態環境中主動索取微學習的內容,充分利用微學習資源,通過微學習媒介構建的微學習環境來實現移動微學習。
2學習理論的支撐
2.1聯通主義學習理論加拿大學者西門思(GeorgeSiemens)指出,學習不再是一個人的活動,而是知識的重新聯合,是連接專門節點和信息源的過程[1]。移動微學習就是在移動互聯的媒介支持下實現對微學習內容的聯結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為學習者提供“聯結和再造能力”。因此,在移動微學習教學模式設計中,不僅要提供微小的碎片化的知識資源,還要通過聯結讓碎片化的知識形成系統化的知識脈絡,讓學習者從中構建符合個性化學習的知識網絡。
2.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者應根據自己的先驗知識對要學習的新內容進行選擇和處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主動意義建構,強調“情境”與“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移動微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過程,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安排自己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根據教學進度安排自己的學習節奏。在學生和教師以及互聯網平臺構成的學習生態中,通過交互和協作完成各自的學習任務。
2.3學習動機理論學習動機是指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成功學習所需的動機模型是ARCS模型,即注意力(Attention)、關聯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滿足感(Satisfaction)[2]。由于移動微學習對學習者自律性的要求比較高,不是學完就結束,而是要學會、理解透徹,學習者一般很難堅持,因此要從學習動機著手,開發移動微學習資源,保證學習效果[3-5]。
3移動微學習教學模式的設計
在聯通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學習動機理論基礎上,制訂移動微學習的設計原則。
3.1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微學習資源考慮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從互聯、協作、情境和學習動機等方面設計學習資源,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先驗基礎上,以圖文并茂的信息化形式逐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深度參與、及時反饋。這樣設計既遵循學習規律,又尊重學生的學習習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微學習資源,通過有效連接微學習資源讓知識系統化。
3.2以目標為導向移動微學習的教學模式設計需要明確教學目標,針對高等教育對高校的發展定位,結合專業制訂人才培養目標,在移動微學習的設計中融入綜合技能培養目標。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規劃移動微學習的各個環節。通過移動微學習,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自學能力,也要培養學生查找文獻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構建生態化的學習環境,強調“情境”與“協作學習”。通過交互和協作完成各項學習內容和教學環節,實現課程教學目標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3.3對學習效果進行過程化考核為引導和鼓勵學生借助互聯網,積極利用教學資源并參與互動交流,移動微學習的綜合評價采用過程化考核辦法。過程化考核綜合參考學生線上學習時長、學習效果、互動討論、實踐環節等情況以及最后筆試成績,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分配不同的比重。過程化考核不僅要體現在對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和自學能力的培養,還要考慮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如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表達能力、團隊精神等。
4移動微學習教學模式的實踐
移動微學習教學模式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過程化考核四個方面來落實。
4.1教學內容根據聯通主義學習理論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拆分,按照移動微學習的特點進行設計,實現教學內容的網絡資源化。本著以學生為中心、以目標為導向,結合課程內容制作微學習內容。線上課程教學資源是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資源保障,為學生自主探索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線上課程教學資源主要包括課件庫、習題庫、案例庫等。微學習內容強調微型化,考慮到微學習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的特點以及學生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一個視頻的學習時長控制在10~15分鐘。學習資源強調個性化,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分層次分階段地設計。注重資源的多元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學習內容,可以是專業教師講解的知識點,也可以是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客座教授講座,也可以是視頻或者圖文形式,或者廣泛收集網絡視頻,以供學生參考。學生也可以分享好的課外資源。
4.2教學方法采用課前預習—教師引導—課中討論—課后鞏固的教學流程,教師梳理知識點和課后總結歸納,形成思維導圖。因為在互聯網教學環境中,學生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教學活動。課前,教師根據移動微學習資源列出要學習內容的綱要,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教師在線查看學生的學習記錄和反饋意見,并歸納學生遇到的學習問題。課中,教師幫助學生把零散的知識點建成知識樹,布置小組討論任務和要求,討論結束后回答學生疑問,并重新梳理概念,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通過小組討論,教師根據反饋內容有針對性地講解,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解決了學生的疑惑,提高了學生的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課后,移動微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拓展學習資源和課程作業,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鞏固課程知識內容。教師定期查看學習記錄和學習效果,進一步總結學習難點和重點,制訂下一個學習計劃。
4.3教學過程針對不同的課程教學過程也有所不同,但對于移動微學習來說,教學過程大致可以分為理論課教學和實踐教學。理論課教學:教學活動有移動微學習的個性化自主學習、課堂討論、課后歸納總結等環節,并通過互聯網開展的交互環節進行答疑和交流。實踐教學:教學活動有移動微學習的個性化自主學習、課后仿真和線下操作環節、撰寫報告,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流互動。將虛擬仿真和實物驗證有機結合,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鞏固理論知識,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移動微學習教學模式要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進行設計、組織和實施移動微學習。
4.4過程化考核通過移動微學習,學生參與的教學環節很多,以往一門課程一考定終身的考核模式不適用于移動微學習的考核,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過程化考核方法。過程化考核要求:課前預習(線上)10%、課中小組討論(線下)30%、課后鞏固練習(線上)10%、教學實踐(線上線下結合)10%、期末考試(線下)40%。根據過程化考核要求,學生積極參與移動微學習的各個教學環節,學習熱情高漲。通過移動微學習的過程化考核,降低了不及格學生人數和不及格率,這充分證明移動微學習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途徑,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構建了良好的學習方法。
5移動微學習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教師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綜合評價,教學的每個環節分配不一樣比例,對視頻學習、網絡測驗、考勤、作業、課內實驗、課外仿真等進行評價。教師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統計匯總,通過課程群進行學生問題和錯誤的收集和記錄,并在線下授課時有針對性地解答和講解;對于學生掌握比較困難的知識點,在線下授課時重點講解和引導。過程性評價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學生借助移動微學習的學習投入和學習效果。通過移動微學習的改革,學生普遍反映對學習內容感興趣,實現了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學習環境下的按需學習,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經過實踐,學生成績由原來不及格率15%降為8%;學生查閱文獻資料的能力得到明顯提高;通過仿真作業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得到加強;通過小組討論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的意識;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得到用人單位的充分肯定。
6結語
移動微學習因其具有移動的方便性和內容的微型性而將成為未來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主流形式。教師通過微學習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踐,為學生的移動微學習提供幫助,實現個性化指導和拓展學習;學生通過手持終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自主探究知識,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手持終端的更新換代,移動微學習平臺的學習方式會更加靈活,學生的學習模式會更豐富,學習效果會更好。
參考文獻
[1]張振虹,楊慶英,韓智.微學習研究:現狀與未來[J].中國電話教育,2013(11):12-20.
[2]陳彭.《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微學習設計研究[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15.
[3]胡蓉.“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英語移動微學習模式探索[J].絲路視野,2017(28):33-34.
[4]吳淑妤.“互聯網+”背景下微學習的教學應用模式研究與平臺建構[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6(4):16-19.
[5]吳愛華,侯永峰,楊秋波,等.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7-15.
作者:鄭英 王迷迷 郁佳佳 左梅 單位:東南大學成賢學院
- 上一篇:鄉村公共空間設計優化策略
- 下一篇:信息化教學平臺建設模型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