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就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4 18:12: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學生就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學生就業

學生就業理性途徑研究

[摘要]當前地方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就業途徑需要拓展。因此,保障地方大學生能夠充分就業,提高就業率成為當務之急。本文分析了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地方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特點及新形勢下地方大學生充分就業的策略,旨在為緩解就業壓力,提高就業質量作出一點貢獻。

[關鍵詞]就業形勢;途徑;充分就業

1引言

地方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巨大,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由于受到傳統就業觀念等因素的影響,新形勢下地方大學生的充分就業問題未能得到解決。本文通過分析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特點,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希望為大學生的充分就業提供一些幫助。

2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巨大,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根據教育部數據顯示,2010年高校畢業生有630萬人,加上往屆沒有就業的畢業生,2010年需要就業的大學生有700多萬人,而2011年高校畢業生人數比2010年還超過30萬人,達到660萬人。由此可見,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之大可想而知,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查看全文

試議學生就業能力及策略

雖然當代大學生擁有較為扎實的專業知識,但在將理論知識轉換為實踐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也不具備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有一些大學生雖然在工作業績、知識、技能等方面表現的都很出色,但是卻在與他人相處時缺乏溝通與合作的能力,過分考慮自己的得失;有些大學生甚至欠缺與他人相處的基本禮貌。個人基本素質的缺乏,使得大學生在職業發展中缺乏持續性與穩定性。

一、以“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性分析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很多學者就如何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展開了相關研究,一些大學已經將就業能力作為大學生能否合格畢業的一個重要且關鍵的指標。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途徑很多,而如何結合校內外的力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對大學生基本就業能力、核心就業能力、持續就業能力進行培養,則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途徑。采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對大學生進行培養,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與企業各自的優勢,互補有無,提高培養的針對性。筆者所在學校從2010年開始施行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以地方支柱產業和戰略新型產業的龍頭企業為依托,以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為目標,校企共同設計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以及教學與評價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和質量監控,讓學生在產業背景下進行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針對性,強化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實現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我校實行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載體是“綜合實驗班”,“綜合”包括兩層涵義:一是綜合實驗班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二是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各種綜合實踐能力。經過3年的實踐,這種模式對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效果顯著。合作企業普遍反映,這種培養模式下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均有大幅提升。

二、構建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一)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改革工作

1.拓寬專業口徑,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適應能力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本著“重視基礎、拓寬知識面、增強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原則,采取項目化教學方式,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在同一實踐崗位上共同解決實際問題,在實際操作中拓寬學生的專業視域;合理分配學生基礎理論課和實踐課程的課時比例,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水平,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專業基礎與綜合實踐能力的協調發展。本模式致力于培養專業能力強、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

查看全文

大學生就業對策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1.畢業生就業結構失衡,供給與需求矛盾突出。高校畢業生的總體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實質是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所處的轉型階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國處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中國現有人口近13億,人口基數大,新生勞動力增長過快,遠遠超過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的速度,全國勞動力資源由20世紀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250萬人預計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450萬人,未來勞動力資源的自然增長每年可以建立兩個海南省,這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產生一定影響。”[1]出現了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而就業崗位增長緩慢,經濟高增長與就業增長脫節的困難局面。

其次,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在短短幾年內,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代。高等教育大眾化已成為一種必然,但一些問題也由此而帶來,教育大眾化要求中國普通高校進行大規模擴招,而擴招的直接結果之一就是高校畢業生的快速增長。“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145萬,2003年212萬,2004年達到280萬,2005年將超過300萬,在社會人力資源需求沒有明顯增長的前提下,這種量的變化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影響是巨大的,大學生就業也從精英化走向了大眾化。”[2]

第三,社會發展的區域存在不平衡,東部發達地區為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較好回報發展的前景,成為人才輸入省。在這些地區人才競爭激烈,很多學生未能有效就業,即使處于失業狀態也不愿去西部地區就業。在西部地區,卻存在大量的崗位找不到畢業生。

2.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所帶來的就業難。首先是大學生不合時宜的職業價值取向和就業觀念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大學生作為公認的精英階層,傳統的儒家思想所編制起來的“精英情結”深深的束縛了他們的觀念。“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當代大學生就業狀態研究’課題組在《中國教育報》上公布了他們的調查,大學生目前的擇業觀念,在單位的選擇上:選擇科研結構、黨政群體、中外企業占總人數的63%,而選擇鄉鎮企業、大中學校、集體企業的,只有7%,在地區的選擇上,選擇大城市的有20.8%,而選擇小城鎮、農村、老少邊地區三項僅有5%。”[3]其次,大學畢業生自身綜合素質不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差,難以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一些大學生在學校里只滿足所學課程,缺乏廣博的知識積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之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在應聘場合緊張、膽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從而錯過了許多工作機會。另外,大學生在擇業時,缺乏對自己的清晰定位,擇業缺乏目的性也導致成功率不高。

查看全文

考究學生就業力培養途徑

一、非專業型就業力

高職學生的非專業型就業力主要指以所學專業為基礎,在校學習過程中逐步養成的專業技術能力以外的各種能力的總和,包括職業道德、就業觀念、職業素養等多個方面。它是從事任何一種職業的勞動者都應具備的能力,常被稱為跨職業能力,也被形象地稱為“可攜帶的能力”。

1.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職業價值觀是人們對待職業的一種信念和態度,或者是在職業社會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價值取向。人們在選擇職業時,個人的擇業標準和對具體職業的評價集中反映了他們的職業價值觀。職業價值觀決定了人們的職業選擇傾向,而且決定了人們以后的工作態度。高職大學生作為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可以正確認識自我,找準自己的位置,在生產第一線“干得下去”,把自己的職業理想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在職業選擇上更好的處理好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更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牢固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就業觀,要確定恰當的就業期望值。只有這樣,在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已經工作中挫折時,才能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接受住考驗,未來才能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2.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當今社會,不僅對勞動者的技術素質的要求提高了,同時對勞動者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高等職業教育特定的培養目標是面向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高職教育具有職業性的特征,專業設置與社會所需相對應,其職業指向明確,衡量標準就是學生畢業后能否勝任工作,發揮應有的作用,既要看其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對待工作的態度和責任心。用人單位和企業對這類人才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識和技能,而是職業道德方面的水準,他們也總是將人品、奉獻、敬業和責任感作為錄用員工的先決條件。由此看出,職業道德已經成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第一質量,也成為高職學生與普通高等院校學生就業競爭中的優勢。

3.較強的職業適應能力職業適應能力不僅決定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能否成功,也對其今后的職業發展與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高職大學生要想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中,要想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并能夠盡快勝任工作,取得發展,應具有較強的職業適應能力。

(1)人際交往能力。在人際交往中,要學會尊重他人,要懂得換位思考,多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樣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作為單位中新人,凡事要腳踏實地、謙虛謹慎,工作多向領導和身邊的同事請教學習,切忌以“才子”自居;業余時間,也要謹言慎行,不打聽或議論他人隱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盡快的融入到同事中,換來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和信任。

查看全文

學生就業師德論文

1高職院校師德建設現狀

1.1重功利,輕理想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決不是一句空話,它蘊涵著教師這種職業的崇高美。但是,教師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群體當然也不可能離開物質生存的環境,在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下,部分教師傾向于以實際效益衡量一切,出現了一些“道德滑坡”現象。

1.2重利益,輕道德

有的教師缺乏敬業奉獻的精神,沒有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本職工作中,備課不認真,講課開無軌電車;有的熱衷于第二職業,從事與教學、科研無關的牟利活動;有的教師甚至受物質利誘,對學生不公正,為一己之利隨便泄題、送人情分等等。

1.3重娛樂,輕充電

查看全文

大學生就業現實困境與就業選擇

摘要: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保障,保證大學生的充分就業就是構建和諧社會。而大學生就業卻依舊存在諸多問題,大學生缺乏就業觀念、部分高校忽視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以及城鎮企業招聘呈高學歷趨勢等問題,使得大學生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在城鎮化進程中,城鎮企業管理者以及校領導等相關人員應該意識到大學生充分就業對社會、企業以及高校的重要作用,高校、大學生本身以及城鎮企業三方應該進行同步改革,具體改革內容是高校開展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而大學生本身應該善于進行客觀的自我評價,認清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完善自己的就業理念,與此同時,城鎮企業應該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招聘標準,如此才能有效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現實困境;對策

一、城鎮化進程中大學生充分就業的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

(一)理論意義

大學生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保證大學生的就業質量,是城鎮企業建設發展的基礎。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關系到個人家庭、企業發展以及國家建設等多方面,國家之所以會在教育事業中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是因為高校是為國家、城鎮企業等各個行業培養人才的搖籃。高校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幫助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就是在營造和諧社會。高校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理念,使得學生體現出自身應有的價值。應屆大學生充分就業,可以提高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以及大學生的自身成長都起到積極作用[1]。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與城鎮企業的發展息息相關,這一切都說明大學生充分就業,是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經濟建設發展的重要保障。

(二)現實意義

查看全文

輔導員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

摘要: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輔導員是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的主抓手。本文闡述了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工作存在的問題,對高校如何構建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體系及新時代輔導員如何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輔導員;大學生;就業創業

指導大學生就業創業問題目前已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事關學生及學生家庭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和諧穩定,同時也影響高校的發展。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建立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工作的體系。作為就業創業指導工作主抓手的輔導員,應明確職責、把握方法、講究策略,為大學生充分就業創業發揮積極作用。

1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工作存在的問題

1.1高校就業創業指導機構不健全,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專業化程度低。調查發現,我國很多高校缺乏規范、清晰的就業創業指導體系,成立的就業指導中心和創新創業學院等機構,行政色彩過濃,人員配備相對不足,往往只停留在較低級層面,僅限于就業信息和就業創業政策宣傳,此外不能有效整合校內外資源形成全員參與就業創業指導的合力。大部分高校的就業創業指導教師由基層輔導員兼任,很少有具備豐富實踐經驗創業者擔任教師或者聘請校外職業經理人,且多數未經系統化的專門培訓也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不具備就業創業導師資格。1.2高校就業創業指導缺乏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低。一些高校就業創業指導和服務成效不佳,畢業生就業創業方面的競爭力不強。究其深層原因,學校的就業創業指導和服務理念未能與時俱進,尤其是在教育、管理及服務工作過程中,忽視學生的發展意愿和需求,沒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理念與“以人為本”相背離,導致工作思路與學生實際需要相脫離,教育過程未能因材施教,與學生需要和社會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很多高校就業創業指導過程中對學生職業技能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比較重視,而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的引導較為忽視,講擇業的多,講敬業的少,尤其缺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融入。很多學生從入校到畢業對專業發展和職業需求認識始終不清晰,就業期望過高,就業心態功利性和短視,向往到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創業,求職時毀約隨意,缺乏誠信,不愿安下心來從基層干起。還有部分學生求職主動性不夠,求職態度消極,盲目考研甚至考研二戰。1.3高校就業創業指導缺乏全程化規劃,個體針對性指導缺失。當前高校的就業創業指導缺乏整體規劃,一般是從學生大三或者大四的時開始實施,沒有將職業生涯規劃訓練、就業創業能力培養融入到入學到畢業整個教育環節,就業創業指導更像是“臨陣磨槍”式的就業技能培訓,成效不顯著。此外就業創業指導普遍重視集中教育輔導,集中教育有利于對學生就業政策、求職基本常識的普及,但忽略了學生個體和特殊群體,使對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個案咨詢等個性化輔導缺失,不能做到精準針對性服務。1.4高校就業創業指導績效考核機制欠缺,實踐平臺建設不完善。當前高校就業創業指導過程中大多缺乏績效考核的機制。雖然工作中輔導員是高校就業創業指導體系中的主要成員,但大部分學校還未制定科學的監督考核辦法,明確將輔導員指導學生就業創業納入其職責要求,從而導致輔導員從事就業創業指導工作的積極性不高。盡管各高校已搭建了相當數量的就業創業指導平臺,但很多平臺服務的群體有局限性,開放性不高。甚至校內不同學院學生所享有的平臺服務都有限制。此外,很多創新創業平臺的理論指導功能大于實踐培訓功能,具有實踐意義的平臺建設落后于就業創業指導的實際需要。如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中心、大學生創業科技園、虛擬仿真實驗室、創新創業社團等平臺建設滯后。

2高校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體系

查看全文

平臺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

摘要:大學生就業創業問題越發引起社會的關注,如何搭建全方位、立體化、寬領域的大學生就業創業平臺是社會和各高校所共同面臨的難題。本文通過學校、政府等多渠道探索大學生就業平臺完善機制,提出對解決大學生就業創業問題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學校和政府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上學來實現自身的價值,但是高校畢業生的增多,也讓畢業生的就業成了嚴峻的問題。究竟應該如何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問題,這是每個學校都應該考慮的問題。學校是否可以為畢業生提供良好的就業指導,這直接關系到大學生自身的職業發展和企業對于人才的選擇。所以針對這一情況,大力拓展大學生的就業渠道成為了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之一。搭建全方位的就業平臺有利于推進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學校也應該實施積極和完善的就業指導,提供更優質的就業環境,有利于大學生更好的實現就業。

一、發揮學校的主體作用

調查顯示,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之一是高校所提供的就業平臺。高校要不斷深化與重點用人單位的人才合作項目,優化就業創業市場的布局。

(一)搭建供需交流平臺每個高校都應該發自身的領導作用,應多舉辦一些高校之間的交流會,或者將企業請到學校進行招聘等等。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更全面的支持與幫助,同時還要對學生的各個方面進行提升,培養其自身的優勢,將其發揚,為促進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方向與機會提供大力支持,根據學生自身想要從事的工作,為其提供支持和幫助。

查看全文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傾向探討

摘要:通過問卷調查,綜合采用卡方檢驗、交叉列聯表分析、因子分析等定量方法,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傾向特征進行系統分析。結果顯示: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選擇旅游行業工作的比例較低,大部分學生對旅游行業就業的發展前景持保守態度;性別、地域來源與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選擇旅游行業就業和對旅游行業就業前景認知關聯性不強,但高考志愿填報動機與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選擇旅游行業就業和對旅游行業就業前景認知具有顯著的關聯性;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目標和價值觀更加務實;九種因素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傾向具有影響,其影響力由高到低分別是擇職能力與人際技能因素、單位保障因素、課程教學因素、單位聲望因素、人才培養因素、實踐因素、個人特質因素、職業發展因素、工作地及專業對口性因素。根據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傾向特征,提出從學校、個人、企業三個方面強化學生就業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傾向

一、研究背景

近幾年來,我國旅游業發展迅速,旅游業已經成為帶動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2015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指出,2014年全國旅游業實現平穩增長,全國旅游總收入達到3.25萬億元,相比2013年增長11%。而隨著旅游經濟的蓬勃發展,旅游從業人員數量不斷擴大。早在2008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旅游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商務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了《關于大力發展旅游業促進就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到2015年,我國旅游就業規模從目前的6000萬人增加到1億人左右。而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研究顯示,2012年我國全部旅游就業已達7600萬人。旅游從業人員的大幅提升,離不開旅游教育的發展。1978年,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旅游高等教育拉開了序幕。之后,我國旅游高等教育蓬勃發展,形成了從專科教育到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完整教育體系。但是在旅游產業和旅游教育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可度并不高,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非本專業就業一直是旅游教育界關注的熱點話題,旅游業供需失衡的矛盾一直沒有改善。一方面是旅游業的飛速發展,對人才需求強烈,另一方面是旅游管理畢業生有業不就,造成就業難。有學者研究發現,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本行業就業率約為50%,但是三年后的流失率高達90%。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的此種現象無疑是對旅游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探討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其就業觀,對于引導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為旅游產業發展積累人才意義重大。關于旅游管理專業就業傾向方面的研究成果頗多。在研究內容上,主要集中在就業因素及對策、就業傾向影響因素、就業觀等方面的探討上。在研究方法上,側重于定性研究,而缺乏定量探討。在研究角度上,側重于單角度的分析,而缺乏系統的視角。在研究層次上,側重于旅游管理本科專業的探討,而缺乏高職旅游管理專業的就業分析。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作為旅游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在旅游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從業人員是我國旅游從業人員的中堅力量。研究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傾向,對于提高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培養旅游專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分析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采取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的方式,選取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即將就業的學生進行調查,此次調查發放問卷180份,收回問卷150份,其中有效問卷148份。問卷數據通過SPSS19.0進行匯總處理,綜合采用卡方檢驗、交叉列聯表分析、因子分析等定量方法,對學生的就業傾向特征進行系統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的對策。

二、研究結果

(一)就業意愿及行業感知分析

查看全文

略論體育專業學生就業問題

[摘要]當今,大學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全民健身熱雖推動了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但體育專業特長與生理機能密切相關,體育專業女大學生就業難現象仍普遍存在。文章從社會轉軌和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換代的大環境出發,結合體育專業特點和女性生理特點,探析體育專業女生就業難的現象,并提出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體育專業女大學生就業

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31萬人,比2009年增長了20萬人。其中高等學校女生比例已達44%,基本上撐起了校園的“半邊天”。體育專業因其獨特的專業特點,男女大學生的比例約為3∶1。在整體求職難的大背景下,體育專業女大學生就業崗位多以靈活就業的形式,集中在健身俱樂部,隨機性和不穩定因素較大。因此,體育專業女大學生應該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全面客觀地進行自我定位,不斷積累就業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克服自身的劣勢,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贏得挑戰。

一、體育專業女大學生就業現狀

對河北省體育專業女性畢業生求職行為進行調查顯示,體育專業女生一次就業率僅為63.4%,比男生低8.7個百分點。體育專業女大學生平均投出10份簡歷,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試或筆試機會;平均投出38份簡歷,才有可能得到一個意向協議;79%的女大學生感受到用人單位的性別偏見。部分中小學招聘體育教師,招聘對象僅限男性,甚至有單位在就業協議中要求女性“在三年內不許結婚、生育”。體育專業女大學生在求職路上的被動,容易引發一些不正常的社會思潮。尤其在體育藝術專業體現的比較明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跑招聘會不如跑婚介所”的說法屢屢出現,“畢婚”族增多,“尋有房有車無貸男友”從一句玩笑變成了婚介網站上貼出的征婚信息,這些由女大學生找工作難引發的現象值得深思。

職業能力調查顯示,專業方向為健美操、體育舞蹈和小球類的女性畢業生相比于其他專項就業優勢明顯。體育專業女大學生肢體語言豐富、口頭表達更好,但是,相比于男生在身體素質上明顯處于弱勢,因此,體育專業女生在學習上普遍比男生更加努力刻苦,綜合考試成績往往優于男生,在校期間獎學金獲得者女生比例為72%,女大學生考研比例高于男生21%,許多女生借考研來逃避找工作,結果一路考到博士,卻未對就業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