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4 15:00: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學前兒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學前兒童

學前兒童營養與健康促進策略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民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學前教育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越來越關注幼兒園的保教保育工作。學前兒童營養與健康促進直接關系到幼兒的健康成長,影響父母對學前教育的信心水平以及學前機構在社會競爭中的地位。《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正是在學前教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注重于對學前兒童的營養、膳食以及衛生保健工作的深入探討,為滿足學前教育工作者、學前兒童養育者的知識和技能需求而編寫的,對探索學前兒童營養與健康促進的策略提供系統且具體化的理論以及實踐指導。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作為高校轉型發展系列教材,由馬潔、韓玙、姬靜璐聯合編撰。該書的多位作者從事學前兒童的衛生以及保育教育等相關工作多年,基于當前我國學前兒童的衛生、營養以及保健工作中遇到的各類問題,通過網絡、高校圖書館等平臺廣泛地查閱國內外的相關資料,收集最新、最前沿的理論以及實踐成果,經多方的研究、探討以及考證,最終于2017年編撰而成。全書共分六章。第1章為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概述,旨在讓讀者熟悉與學前兒童健康相關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內容。第2章到第5章介紹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相關知識,包括生長發育與保健、營養與膳食、疾病及預防以及安全教育和常見意外傷害的處理等。

第6章圍繞幼兒園的衛生保健工作,詳細介紹學前兒童的衛生保健工作的意義與任務、工作內容及要求、幼兒園建筑設備衛生等。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是一門研究保護和促進學前兒童健康的學科。《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以現代健康觀和健康促進理念為引領,重點關注與學前兒童健康相關的生長發育規律、營養、安全和身心健康等方面,旨在預防和消除不利于學前兒童生長發育的因素,創造良好的衛生環境,促進學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例如:第三章側重于探討學前兒童營養與膳食,針對各類營養素的生理功能和來源,分析了孕期膳食及衛生保健、嬰兒的喂養、學前兒童膳食安排策略,從家庭、幼兒園等角度提出了培養幼兒健康飲食行為的措施;第六章對幼兒園的衛生保健工作深入研究,提出了“一日生活的衛生與保育工作”等形式,并就托幼機構一日生活流程的具體開展措施進行展開式的討論。

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繁重的學習和工作壓力導致家長很難兼顧照顧兒童與參與工作兩項任務,這就需要前教育機構來彌補家庭保育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家庭教育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國家相繼出臺了《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一系列文件,旨在進一步完善學前教育體系,支持學前教育的發展。學前兒童的營養與健康促進決定了保教結合是幼兒園教育的基本原則,也是幼兒園教師的基本專業要求。學前教育的目的不僅是教幼兒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在確保幼兒安全、健康成長的前提下,提升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在《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的編寫過程中,作者結合了國內外大量著作,及多家幼兒園提供的豐富案例和圖片資料,使得《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生動而有樂趣。學前兒童的衛生與保育工作中,知識比較系統,但同時也比較枯燥、乏味,針對這種情況,該書基于幼兒發展的角度,在書中穿插了大量的典型案例,利用生動形象的圖片資料,增強了圖書的可讀性以及趣味性,增加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同時,該書在每章中都增添了思考與練習環節,針對該章中的理論教育內容,提出實踐性的練習題,以了解讀者的掌握程度,鞏固讀者所學的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知識。《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一書,以學前兒童教育視域下的衛生與保育為主要方向,對當前我國學前兒童的衛生與保育中創新性的理念以及模式問題進行討論和編排。作為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該書的內容新穎,兼具知識的系統性以及前沿性等特點,全面剖析了現代教育的發展對學前兒童的需求以及衛生保育的措施,為新時期學前教育的教育視域下兒童營養與健康促進的創新提出指導方向。本書可作為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的教學用書和參考教材,也可以作為學前教育一線教師及相關從業或創業人士的參考用書。

作者:周淑怡 單位: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

查看全文

學前兒童繪畫教學研究

臺灣學者陳武鎮說過“美術教育是一把雙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學生極易成為教學內容與教師偏好的奴隸,難以掙脫,有幸掙脫,亦已身受傷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開花結果,卻常見學生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學習的過程空有刺激而沒有收獲。”[1]106COX關于教師為3~8歲兒童繪畫提供幫助作這樣的闡述,即,教師直接把方法交給兒童或無任何批判地“什么都行”的態度都是不可取。教師應通過與兒童的交流,提出有建設性的幫助才是真正有助于兒童的創造力發展。[2]

總之,在思考兒童繪畫教育時,過分強調兒童繪畫技能技巧的掌握或是僅強調兒童的主體性,對兒童繪畫技能教育避而遠之,放任自流的現象都是不可取的,應講究兩極之間的平衡。可許多成人在尊重兒童的主體性和為兒童繪畫提供有效幫助之間無法很好地掌握平衡點。“學前兒童的畫與成人的畫相比,就像現代人與幾萬年前原始人的畫的差距一樣,是難以比較。可許多成人往往無法承認這區別,總是把成人的畫灌輸給兒童。成人的畫雖是面向兒童的畫,但卻是成人的畫。兒童從成人那里學到畫,看去似乎高興,但自己獨自作畫時,只是畫成人教給他們的畫,自己想要表達的畫卻無法自由地表現,無法體驗表現、創造的快樂。”[3]15不能自由地表現,創造性不能得到綻放,這是兒童的不幸。因此,有必要對兒童繪畫教育進行深刻的探討。

一、學前兒童繪畫的本質

“審美創造是指創造者在一定創造欲望推動下,運用線條、色彩和形體、聲音等藝術語言,加工、創造出可感的形象,以表達其審美感受的過程。”[4]341兒童繪畫是一種審美創造活動。因此,可將兒童繪畫活動理解為是主體對客體的感知,并溶入主體的情感和想象,加以加工、創造,形成獨特的內在圖式,并在主體的一定創造欲望的推動下,最后用色彩、線條和構圖等藝術語言,將其表達之的過程。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教授AnneCambier認為兒童的繪畫性質及意義是:繪畫伴隨著兩方面的活動,一方面是畫手,勾勒出畫,另一方面是欣賞人,看了畫,給予畫社會性意義。關于第一方面,畫手勾勒出畫,也就是畫是對自己是什么樣的人的闡述。因為繪畫的動作是自己的動作,所畫的線條是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思考,自己內在瞬間的發現。關于第二方面,欣賞人賦予畫社會性意義,也就是畫是對客體的描述。這里的欣賞人可以是自己或是別人。比如當兒童關于自己的一幅畫,“這是媽媽”作這樣的解釋時,兒童給予自己的畫社會性的意義,畫成了實現交流的一種手段。畫的命名總是在其社會文化背景中進行的。[5]13-14因此,可以明白兒童的繪畫具有二重性,即繪畫是欣賞人與畫畫人間對話記號,是社會文化要求與自己內在空間要求的混合體。繪畫這視覺領域中的“語言”和語言領域中的語言一樣,是“自我”存在的一種形式。“只要是身心發展正常的兒童,在他能用筆進行隨意涂抹的瞬間起,就自發地運用‘美術語言’表現自我。”[1]25

二、影響學前兒童繪畫的因素

(一)繪畫與兒童身心發展水平

查看全文

學前兒童鋼琴教學改革與發展規劃

音樂是可以拓展我們思維和視野的一種藝術,所以,在對音樂進行欣賞和創作的過程中,可以依照自己的實際生活和文化素養來對音樂進行聯想,從而使得對音樂作品做出不同的理解與表現。音樂可以有效的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提升審美能力。實踐證明,兒童在3歲左右的時候,學習音樂可以提升兒童日后的學習成績,一些練習鋼琴的幼兒在智力檢測的時候分數都普遍高于其它同齡的幼兒,這就證明在這個時期對孩子進行音樂的教育引導,將有效的對孩子的智力發育產生較強的影響。音樂的學習對孩子的創造力和學習的認知能力也發揮著一定的作用。對學前兒童開展鋼琴教學,興趣的激發是十分重要的,讓幼兒們在鋼琴的學習中充分的體會到鋼琴給自己帶來的快樂,這樣可以使得孩子們喜歡并愛上學習鋼琴。

一、學前兒童鋼琴教學的現狀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和思想意識的增強,極具表現力的鋼琴作為樂器之王,它的教育教學在多種音樂教學中也顯現得十分重要。這就促使鋼琴這個來自西方的樂器,在中國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同時也在市場的發展中呈現出較強的發展勢頭。鋼琴在我國的普及,讓很多幼兒家長意識到藝術要從小養成的重要性,促使鋼琴教學也成為早教課中的一門課程,4到5歲的琴童非常普遍,3歲就上鋼琴課的幼兒也比比皆是。因此,幼兒在什么階段學習鋼琴最好呢?是不是越早學就越好呢?在鋼琴學習中需要手和腳一起用,并且左手和右手也是彈奏不一樣的內容,在對幼兒們的身體平衡進行訓練的時候,可以促進幼兒的右半球大腦的活動和運用,這就是相關專業人員說的開發右腦,所以,鋼琴教學深受幼兒家長們的喜愛和青睞。但是,鋼琴這門音樂的學習并不是越早或是年齡越小學習越好。有很多專業的人員稱只要兒童可以將筆握住就可以進行鋼琴的訓練和學習,但這只是外在的條件,雖然鋼琴可以訓練幼兒的聽覺和視覺以及思維運作大發展,還可以鍛煉幼兒多個器官和手腳的運作能力的培養,但是在這些過程中都需要幼兒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和每天不斷的練習,付出一定努力和艱辛。我們都應該知道孩子太小的時候很明顯是不具備這樣的毅力和能力。因此,針對學前幼兒的鋼琴教育教學,家長需要依照這一階段幼兒的內心發展規律,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

二、學前兒童鋼琴教學中的改革思路

(一)完善學前鋼琴教學的體系和模式。學前鋼琴教學需要對教育教學體系不斷的進行完善,在整個鋼琴教學體系中應首當其沖的進行改革。在改革的過程中首先需要重視鋼琴教師的專業水平、總體素質和教學水平,再次,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在以往的學前鋼琴教學中,主要的教學模式就是引用理論的知識進行教育教學,在課堂中教師和幼兒們之間的互動交流極少。為此,在學前鋼琴教學中需要強化教師和幼兒之間的互動交流,教師在講解完理論知識后,需要預留出更多時間來和學生們進行實踐的鋼琴練習,而不是教師一味的進行講解,這樣可以更好的為日后幼兒鋼琴教學工作做好鋪墊。那么對于鋼琴教學的內容改革,教學的內容需要不斷的進行創新,使得創新性的鋼琴教學模式得到運用,以便保證學前鋼琴教學課堂的有效性。(二)學前鋼琴教學測評規則的改革。鋼琴教學測評針對教師和幼兒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其規則可有效的檢驗出最近教師教學效果和幼兒的學習效果。但是在以往的鋼琴教學測評中,主要就是針對理論知識的檢驗,忽略了對實際授課能力的檢測。作為當前學前幼兒的鋼琴教師,不僅需要教師具備一定扎實的鋼琴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這樣才可以有效的吸引幼兒們的注意力。身為學前幼兒的鋼琴教師,也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溝通和互動的能力,搭建起橋梁的作用。所以,在學前鋼琴教學測評規則改革里,實際的教學模擬也起了很大作用和占據了一定的位置。

三、學前兒童鋼琴教學中的發展規劃淺析

查看全文

學前兒童審美教育路向分析

摘要:大腦內部每個區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基于認知神經科學,依據人本身大腦審美器官區域的組織結構與功能發展特點,對其進行刺激,激活審美神經元,通過全腦開發學前兒童審美感知、審美經驗和審美創造來探尋學前兒童審美教育路徑,可以開闊審視審美教育新視野。

關鍵詞:認知神經科學;審美器官;全腦開發;學前兒童;審美教育

美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不同的時代表現出不同的對美的詮釋,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代表了不同時代人們對美的各種期待。無論是從中國古代原始社會獸牙飾品的野性美到司母戊鼎、三星堆文化的青銅美,還是從詩經、唐詩宋詞的意境美與顏公柳體的結構美到新時期的思想美都展現了人們對美的訴求。即使是在國外,兩河流域文明也展示了他們的美。審美是主體在與美的事物進行交往中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統一的追求真理、追求發展的創造意義過程,不同個體審美眼光不同,審美標準也會因人而異,主流審美會成為時代的價值觀。審美一詞最早來自于希臘詞語Aesthetica,最初的解釋是“對感官的感受”,即對感官帶來的愉悅的刺激。對美的探索體現了人的審美需求,學前兒童審美是學前兒童在欣賞美的事物時創造自己獨立的意義世界的過程。[1]以認知神經為基礎,從感覺、知覺、注意、想象、情感等諸多審美心理要素探究學前兒童審美能力發展,解讀腦認知審美機制的基本結構和功能,有利于實現對學前兒童基于腦神經認知的審美教育,幫助學前兒童產生對美和真正美感的認識。

一、對認知神經科學的期待

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Neuroscience)這一學科名稱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由美國心理學家GeorgeMiller最先提出,該學科是認知科學與神經科學相互結合,于九十年代得到國際學術界公認的一門新興學科。[2]從目前的發展來看,認知神經科學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發展認知神經科學、社會認知神經科學、進化認知神經科學。認知神經科學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推進了對感覺、學習、記憶、認知、言語、思維、情緒等大腦高級功能機制的探索,而且,認知神經科學與教育學的結合將學習研究帶入了一個新的領域,有助于學習者加深對自身的理解,加快教學工具和教學方法的變革。學習是腦信息加工和產生腦刺激反應以及大腦對信息感知、處理和整合的過程,強調從大腦層面的變化來解決學習機制的運行,換言之,大腦是整個學習機制的中心,要想把握好認知神經科學視域下的教育教學活動,必須緊緊圍繞大腦這一核心要素,厘清教育教學的發生基礎,從而真正在大腦調控下開展學前兒童審美教育教學。[3]1981年斯佩里教授根據割裂腦的研究發現人的左右半腦在功能上是有分工且不對稱的。[4]雖然大腦兩半球具有相同的大小和表面積,主要的腦葉在表面上看來也是對稱的,但大腦功能卻具有不對稱性特征。大腦的左半球在控制人的五官以及語言符號、分析判斷、邏輯推理、文字理解、數字計算等抽象思維功能上占主導地位。大腦右半球主要控制音樂、節奏韻律、情感、創造性能力,是對感性思維的加工。在中國傳統式教育觀的大背景下,為了適應當今中國應試教育模式,大多數人對左腦的開發較多,對右腦開發較少。學前兒童幼兒期感受周圍世界、學習語言溝通一直到上學之后的教師教學前兒童學習數學計算都是對學前兒童右腦的開發。而家長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在對學前兒童教育過程中也是過多注重學前兒童書寫和語言表達以及書本知識的學習,給孩子報課后輔導班似乎是家長之間約定俗成必辦事項。然而審美活動不僅需要運用左腦感受理解美,更加強調右腦創造美。事實證明,在藝術領域有較高天分的“天才學前兒童”以及有極高造詣的藝術大師大多是右腦開發度較高。學前兒童審美是學前兒童在與周圍環境互動中追求美的過程,需要學前兒童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這雙眼睛不僅指學前兒童在審美時感官系統的運用,也包括超越感官系統之產生的美的靈感。學前期是人一生中促進各方面發展最顯著時期,這個階段的學前兒童大腦潛力巨大。對這一時期的學前兒童應重視早期全腦教育,針對大腦皮質不同功能區對大腦進行刺激使大腦對外界各種信息進行處理加工,進而激活各區域皮質。根據學前兒童腦發育特征制定審美目標,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學前兒童審美能力,有益于促進大腦全面發展,尤其在促進學前兒童審美認知、審美經驗和審美創造能力的發展方面是非常有價值的。[5]同時,在有針對性對進行學前兒童審美教育的過程中需注重美育滲透性,通過審美教育促進學前兒童各面發展。

二、基于認知神經科學的學前兒童審美感知

查看全文

農村留守學前兒童入學準備分析

摘要:生態學模型是目前被普遍認同的研究兒童入學準備的理論模型。從生態學的視角進行審視,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入學準備教育存在一定問題,分別表現在兒童自身準備狀態、兒童家庭準備狀態和幼兒園準備狀態三個方面。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入學準備教育須尊重兒童的主體性需求,家庭要為兒童的入學準備提供內在支持,幼兒園要為兒童的入學準備提供充分保障,以此為基礎共同構建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入學準備教育的有效支持系統。

關鍵詞: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入學準備;生態學;支持系統

入學準備是目前國際學前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且研究焦點越來越多地聚焦于處境不利兒童的入學準備狀況以及如何縮小兒童入學準備差異等方面。農村留守兒童向來都是我國基礎教育中的弱勢群體,一項關于城鄉幼兒入學準備水平的對比研究發現:農村兒童在除發音控制動作以外的動作技能發展領域優于城市兒童,在學習方式、認知發展與一般知識基礎、言語發展,以及情緒和社會性發展領域顯著落后于城市兒童[1]64。國內有關入學準備的研究目前仍處于初始階段,且研究對象多聚焦于城市兒童,而農村兒童在入學準備中會面臨更多的不利因素。因此,關注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入學準備狀況不僅是教育起點公平的訴求,而且是我國未來縮小兒童入學準備差異,使所有學前兒童都能接受高質量的學前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擬從生態學的視角全面分析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入學準備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影響因素,進而為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做好入學準備提供有益建議。

一、兒童入學準備教育的生態學理論模型概述

入學準備狀態是指學齡前兒童能夠從即將開始的正規學校教育中獲得所需具備的各種關鍵特征或基礎條件[2]。根據布朗芬布倫納生態學理論,兒童的入學準備應當是多維度的,不僅依賴于兒童個體內在的成熟水平,同時也依賴于兒童的家庭、學校和社區環境。基于生態學觀點的兒童入學準備狀態模型成為當前最有影響力的兒童入學準備狀態研究模型,且得到美國教育部2000年目標工作委員會(NEGP)的采納。基于生態學觀點的兒童入學準備模型認為入學準備應當包含兒童的準備狀態、學校的準備狀態以及家庭和社區的支持三個方面[3]1-8。其中,兒童自身的準備狀態應包括身體運動、情感與社會性、認知與言語、學習方式及態度等重要發展領域;學前教育機構的準備狀態應包括幼兒教師的準備、環境的準備、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的準備等方面;家庭的準備狀態應包括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教育資源與教育能力、家庭的情感氛圍等。兒童早期教育是多主體參與、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過程,入學準備不僅僅是兒童單方面的準備,而是兒童、幼兒園、家庭或社區相互影響、共同參與的過程。應當建構一個由兒童、家庭、幼兒園、社區等要素共同參與的動態化的兒童入學準備環境,使兒童入學準備的生態學模型在詮釋兒童入學準備的表現和影響因素方面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和信服力。

二、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入學準備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論文

一、結構游戲含義及意義

結構游戲是指幼兒利用結構材料或玩具自己動手進行主觀建構,從而實現對周圍現實的反映。主要種類有積木游戲、積塑游戲、拼圖游戲、玩沙玩水玩雪游戲等。它為幼兒提供了想象的廣闊天地,有利于幫助兒童發展其觀察力、記憶力、創造力,并促進兒童發展智力與認知能力。尤其在數學方面,較少有規則約束,幼兒可以依照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去構思建造,有助于培養正確的數學態度,為學前兒童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二、結構游戲在兒童數學教育中的運用及其意義

結構游戲有利于培養孩子探究、合作的性格品質。可以使幼兒了解要掌握的“內容”,并將其與課堂活動、課程教授相聯系成一種自覺的教育活動。結構游戲是幼兒自主活動,更多強調“興趣”、“表現”、“過程”。在動作基礎上讓幼兒建構其數學知識,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作為幼兒教師應該放手讓孩子大膽去做、去體驗,并且為其提供合適的游戲環境,促進幼兒自我發展。幼兒在結構游戲中,可以獲得數學要素,如空間,幾何體等;數學要素又與分類、排序等密切聯系,這樣就有利于促進幼兒對數學的理解與學習。首先,結構游戲是幼兒對數學知識進行建構的過程。幼兒有好動的天性,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坐在一堆積木中不停的拼拼、擺擺,入園后,在老師的啟發下,對結構游戲由無目的到有目的的拼搭,由自己喜好轉變為一種探索的樂趣。在結構游戲中,幼兒通過與各種材料直接接觸,學習了物體的顏色、形狀,感知物體的大小、長短、粗細、寬窄、厚薄等特征。在結構游戲中逐步學會區分物體,發展空間知覺和空間想象力。其次,結構游戲是生活化的游戲,將其與學前數學教育結合有助于兒童在游戲中積累數學經驗。比如玩沙玩水游戲,兒童用不同形狀的器皿盛裝水和沙子,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容量的守恒,水和沙子混合后還可進行立體模型的構建,這樣幼兒可以通過建構來感受不同的空間形式。最后,結構游戲有助于增強兒童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發展其思維能力。幼兒的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符合其年齡特點。好奇心驅使兒童去看、聽、做、發現與探索周圍的環境,而結構游戲則給幼兒提供了這樣一種滿足其好奇心的可能。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有學者將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目標這樣表述:“能從生活與游戲中感知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數學的樂趣。”在學前兒童數學教育中,結構游戲是發展、提高幼兒各方面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培養思維品質是發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應從兒童的年齡特點、兒童的思維發展規律、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內容以及數學問題教學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與改進,以更好的促進幼兒園數學教育水平的整體提高。結構游戲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遵循了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對兒童數學興趣的培養有重要意義。結構游戲也有助于數學意識和數學知識的傳播,是數學人才發現的有效途徑。結構游戲為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教育手段,結構游戲與枯燥的數學知識相結合,在提高兒童思維能力方面有著重要作用,結構游戲中的一些建構游戲、角色游戲(象征性游戲)中的數學教育等對數學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結構游戲并不是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唯一,但卻是學前兒童數學教育的極為有利的數學教育途徑。研究結構游戲對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與研究價值,對推進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有著積極的意義。

作者:張相榮 單位:西藏大學師范學院

查看全文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對策

一、音樂教育在學前兒童教育中的作用

音樂教育對幼兒身心發展起著不可取代的積極作用,通過各類音樂活動,可以培養幼兒的良好品質、積極思維能力、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一)有助于學前兒童身心的發展

1.音樂教育可促進幼兒的德育發展音樂通過鮮明的音樂形象反映現實生活,讓幼兒在感受音樂形象的同時,認識生活,認識自然,陶冶情操,培養幼兒多方面的優良品質。從諸多的音樂活動(歌曲、歌表演、音樂游戲)中,使幼兒接受了品德和情感的教育,培養了愛祖國、愛師長、愛集體、愛勞動、互助互愛、關心他人,有禮貌、守紀律、講衛生等多方面的優良品質和生活習慣。2.音樂教育可促進幼兒身體的健康成長生理學家和醫學家研究證明,音樂可以引起幼兒血液循環加速和呼吸的變化。優美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興奮的感覺,帶給幼兒活潑開心的氛圍。當幼兒聽到節奏感極強的音樂后,會不由自主的手舞足蹈,促進了血液的流動循環。長期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音樂游戲、表演、歌曲、舞蹈、音樂體操等),幼兒手腳的協調性會得到很大地發展,促進了大腦的發育,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因此在幼兒的各項活動中,有必要配有相應的音樂以達到不同的效果。

(二)有助于促進學前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

1.促進學前兒童記憶力的發展在音樂活動中為了再現老師教學內容,兒童要集中注意力觀察老師的示范,記住歌詞、曲調、動作或者配器方案;為了能準確開始演唱或演奏,兒童要努力記住歌曲或樂曲的前奏;為了使身體動作符合音樂的情感和結構,兒童要注意傾聽和記住與動作有關的音樂的特點等。這一切都將有助于兒童記憶力的發展。2.促進學前兒童想象、聯想能力的發展音樂活動離不開想象與聯想,而想象又是學前兒童從音樂活動中獲得快樂的重要途徑之一。所以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過程,實質上是對音樂的感受和所導致的想像力的一種延展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在幼兒的腦子里,形成無窮的形象畫面。培養學幼兒的音樂思維能力,并以此為基礎,激發幼兒對生活、對周圍一切事物的敏銳的洞察力。如創造性律動便是一項需要豐富想象力的活動。當兒童隨著音樂表演時,他們常常會自覺地將音樂與自己的生活經驗交融,既而陶醉于充滿樂趣的想象活動之中。假如讓兒童跟隨《玩具兵進行曲》進行律動,我們便會驚喜地發現孩子們能創造出諸如堅強有力的變形金剛、有趣的小木偶、活潑可愛的小動物等玩具形象,而這些生動有趣的玩具形象正是兒童憑借其生活聯想和藝術想象而創造出來的。3.促進學前兒童感知能力的發展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活動主要是通過聽覺器官來進行的。因此音樂認識活動首先就建立在聽覺感知的基礎上。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為幼兒提供參與音樂活動的機會,并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他們集中注意力進行聽覺探究,使幼兒聽辨聲音的能力和自覺性得到提高。聲音無處不在,讓兒童親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聲音,如鐘表聲、腳步聲、風聲、雨聲、動物的叫聲等,感知并結合節奏體驗二拍、三拍、四拍音樂的不同,并配合身體動作來表現,讓幼兒感知威武、雄壯有力的音樂,舒緩、輕柔的音樂和圓舞曲等不同的風格。

查看全文

學前兒童人文教育論文

【摘要】人文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對學前兒童一生影響深遠。置于教育史背景下的人文教育內涵豐富,學前兒童人文教育顯得尤為獨特。學前兒童人文精神的內在訴求、構建良性師幼關系的應然需求、人文教育“回歸”趨勢的必然要求促使教育者不得不思索學前領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轉變教育理念,關注幼兒獨特性、加強師資建設,提高教學質量、順應發展趨勢,探索本土特色可作為學前兒童人文教育穩步推進、可供參考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學前兒童;人文教育;必要性;現實路徑

一、教育史背景下的人文教育內涵與學前兒童人文教育

我國“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從字面上講,“人文”即文明,其核心集中體現于人。中國傳統的人文思想孕育在五千年文明長河之中源遠流長。儒家“仁、義、禮、智、信”等蘊含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倫理意識,人文教育重視心智的訓練與情感的熏陶。古希臘社會,人文教育“Liberaleducation”意即“文科教育”,由于“Liberal”詞源“Libber”,意為“自由”,因此人文教育是培養自由人的教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教育涉及人文主義教育,它肯定人性、人的價值。近代的人文教育在與科學教育相互掣肘的過程中推崇人的理性——人的最高價值是理性,教育最高目的是培養和發展人的理性。時至現代,由于教育普及化與科技的迅速發展,人文教育的旨趣已不再是與宗教神、亦或科學對立,其內涵更關注人格的健全發展。張楚廷先生言:“人文教育即人的教育。”[1]人文教育的本質特征就在于人文性,教育以人為本。那么學前兒童人文教育就是對于幼兒階段的人的教育。我贊成石中英先生“盧梭要求把兒童當做兒童對待的觀點是應該加以檢討的。”[2]兒童不僅只是個“兒童”,他首先還是個“人”,教育不是強迫兒童放棄其作為人的內在固定性,將其改造成社會大機器上的小零件。然而,學前兒童又不同于成人,歸根結底是兒童擁有獨特的兒童文化,即兒童內隱精神生活和外顯文化生活的集合。另外,學前期是成人期的基礎與準備,擔負著人性啟蒙的重要責任。因此,學前兒童人文教育具有其獨特性與重要價值。學前兒童人文教育給予兒童人文熏陶,重視兒童作為“人”自身的發展,培養他們對自己、他人以及環境的“人文理解”與“人文關懷”,塑造理想人格,促使兒童人性和尊嚴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和實現。

二、學前兒童人文教育必要性分析

1.學前兒童人文精神的內在訴求。基于對人之為“人”的思考可將人文精神界定為:關注人本身,引導人向之所以為“人”追求的一種價值取向。一方面,兒童是個“人”,且心性單純,有作為人的人文訴求。另一方面,兒童精神具有內隱性,不是顯性的物質載體,需要人文教育為幼兒人文精神訴求提供必要的平臺。具體表現有:一、人文追求的自由性滿足幼兒游戲精神訴求。人文追求的自由性體現了活動動機源于個體內部的需要,是自發自愿而非外部力量的強制。“自由與游戲顯然是一對雙生姊妹”[3],兒童以“游戲人”的姿態在游戲2017年第24期論壇•交流中詮釋著周圍的世界,通過人文追求的自由性得以滿足與表達。二、人文知識的隱喻性滿足幼兒精神潛意識化訴求。人文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人與人之間靈魂的對話,直觸個體最自然、最本源、最感性的心靈深處。“可以說,兒童原發性的生命特征決定了其精神世界與生俱來地攜帶著潛意識。”[4]幼兒自然而鮮明的潛意識化特征賦予其巨大的隱喻心理潛能。三、人文理解的性情化滿足幼兒精神詩性化訴求。人文理解的性情化充滿了個體豐富的情感體驗,兒童“在觀察外界事物時,設身處在事物的境地,把原來沒有生命的東西看成有生命的東西,仿佛它也有感覺、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動。”[5]兒童這種泛靈化的精神傾向會使其將自我生命意志投注于周圍世界,人文理解的性情化特征引領兒童體會到世界的靈動與美感。2.構建良性師幼關系的應然需求。良好的師幼關系源自于較好的師幼互動,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在教學活動、人際交往等過程中肯定幼兒人性與價值,尊重兒童地位以及應有的權益與需要,從而在雙方互動過程中引發其認知、情感上的共鳴,這是學前教育內涵式發展下幼兒園一日生活順利進行、教學質量提升的核心需求,集中體現了學前領域的人文關懷。但從我國現階段師幼互動形式來看,正規的集體作業活動中仍然存在著教育要求一刀切,忽視不同幼兒身心需要的差異性、評價體制上過于單一等問題。在成人功利化知識觀及其狹隘教學意志的控制下,雖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表面上秩序井然實則導致了幼兒成長過程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師幼關系的惡化。3.人文教育“回歸”趨勢下的必然要求。人文教育“回歸”絕非偶然。隨著世界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和擴張,“技術中心主義”思想悄然統治著人類,某種程度上人變成機器與技術的附庸,人自身的發展逐漸被人們忽視和淡漠,人文教育遭遇尷尬境地。“兒童文化危機在為技術理性所控制的現代社會中愈益明顯”[6]現代媒介傳遞的淺薄、庸俗化信息大大降低了兒童接受人文熏陶的可能性,兒童功利化傾向愈發嚴重。誠然,學前人文教育的缺失并非我國教育界特有的現象,但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多元文化的融合,世界范圍內人文教育的“回歸”趨勢已引起一些發達國家或地區的重視。美國人文學科促進會曾發表《挽救我們的精神遺產——高等教育人文學科報告書》,震憾美國高等教育界,在一定程度上波及到學前領域。我國臺灣地區近年來大力推進兒童讀經教育,給予幼兒人文關懷。這些國家和地區或多或少進行了學前領域教育改革,探索人文教育途徑,增設有關的活動課程,培養具有人文情懷的幼兒教師等。

查看全文

幼兒教師對學前兒童的影響

摘要:幼兒教師的素質和教學方式直接影響學前兒童的素質,他們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前兒童,再加上學前兒童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都處于發展時期,幼兒教師的言談舉止會在他們的思想意識里扎根,從而影響他們以后的生活和學習,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前兒童的發展。本文淺析了幼兒教師素質對學前兒童發展的重要影響,為學前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幼兒教師素質;學前兒童;教學方式;職業素養

幼兒教師的素質體現在方方面面,在教學中不僅要為學前兒童傳授文化知識,培養他們的學習熱情,為學前兒童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還應該以身作則,為學前兒童樹立榜樣,讓學前兒童的素質得到塑造。陳鶴琴先生認為,熱愛兒童是做一個優秀教師的起碼條件。這也表明,幼兒教師應該以專業的職業素養和真誠的職業熱情培養學前兒童,讓他們茁壯成長。

一、幼兒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增強學前兒童的學習熱情

幼兒教師都必須有一顆摯愛幼兒的心,有愛崗敬業的職業態度,他們對職業的熱情直接影響了學前兒童對知識的求知欲。例如:幼兒教師要在保育工作中給予學前兒童足夠的愛與關懷,根據學前兒童的生理條件和個人體質,為學前兒童準備營養均衡的膳食,讓學前兒童的身體機能得到有益成長。除此之外,幼兒教師還應該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顧學前兒童,為學前兒童創造充滿溫暖和關懷的學習環境。只有實現保育和教育的雙重結合,以科學的教學方式促進學前兒童的全面發展,學前兒童才能健康快樂地茁壯成長。這個例子表明具備專業的職業態度是幼兒教師的根本能力。幼兒教師在教學中,要著重考慮學前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將單調乏味的知識轉變為活潑快樂的游戲,激發學前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培養學前兒童的學習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二、幼兒教師的耐心認真有利于培養學前兒童的鉆研實踐能力

查看全文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現狀與對策

摘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音樂教育已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音樂教育的“低齡化”使學前教育逐漸成為教育界的一個熱點話題。接下來,本文將以河北省為例,來分析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現狀,并提出一些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現狀

作為實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應用于學前兒童教育之中,有利于學前兒童在愉快的環境中快樂的學習,鍛煉積極思維能力,得到身心發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目前,學前教育已越來越受到重視,但音樂教育仍是學前教育中的一個薄弱環節。

一、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現狀

對于目前兒童音樂教育現狀可從學校、教師、家庭三方面來闡釋。首先是學校方面。目前從整體來看,大部分幼兒園已經開設了音樂課程,但是學校在音樂教育方面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音樂教育具有功利性。一些學校辦音樂課就是為了賺取額外費用,增加幼兒園的經濟效益,而不是單純的為了幼兒的音樂素養的培養[1]。二是音樂課程教材不規范。由于學校選取音樂教材比較隨意,導致教師達不到原設計的教學效果。三是教學設施配備不足。由于經濟問題,大部分幼兒園都沒有專用的音樂教室,更別說投入多媒體教學設施了。總之,學校在這些方面出現的問題嚴重的制約了孩子在音樂方面的發展。其次是教師方面。當前,幼兒園教師大都是職業技能學校畢業,掌握了一定的幼兒教育理論知識,但是該師資隊伍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教師對音樂教育的認識比較片面,沒有改變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還是偏重于技能方面的訓練[2]。第二,教師的音樂素養還有待提高。目前,河北省受過音樂專業訓練的幼教并不多,大部分教師在基本的音樂素質方面都不合格。第三,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傳統。就現在發展形式來看,常規性音樂課在音樂教學活動中仍占有廣大的市場,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現代幼兒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也還是遵循之前單一的教學模式,不能讓幼兒有視、聽等方面的享受,也就不能很好的接受音樂教育的熏陶。最后是家庭方面。我們知道,幼兒最初的啟蒙老師就是自己的父母。因此,家庭音樂教育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家長在音樂教育方面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其一是對家庭音樂教育認識不足。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家長也開始注重對孩子音樂方面的培養,但是僅限于表面層次的彈、唱、跳、演等,而沒有從基礎的藝術修養來培養。其二是家庭音樂氛圍不足。雖然有些家長有同孩子一起欣賞音樂的意愿,但是由于其音樂教育知識的缺乏,致使其不能和孩子進行有效的音樂交流,因此沒有形成良好的家庭音樂氛圍。

二、對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