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藝術教育范文
時間:2023-10-17 17:36: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前兒童藝術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審美及審美藝術的教育價值
我們引進相關學科的理論,對審美藝術領域的基本理論、審美藝術活動的價值、審美藝術教育的性質和功能與兒童心理發展的關系進行了探討。我們認為,藝術教育對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價值表現在:
1.為完滿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礎。這是因為藝術審美連著情感是心靈的活動,而心靈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它可以自由馳騁,可以把眼前和未來、有限和無限、理智和情感、物質和精神加以協調和溝通。審美藝術中所培養的對外部世界的整體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滿人格的基礎訓練。如果能在教育中堅持藝術與體、智、德教育相結合,使教育中的“社會性”、“科學性”和“審美性”相結合,使兒童的行為不但為了實用,而且可以拉開距離欣賞,使行為不但接受“善”和“真”的被動控制,而且獲得“美”的自動調節,就能為完美人格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2.有助于全腦功能的開發。據研究,任何一種藝術活動都是大腦兩半球協同作用的結果。在藝術教育中,堅持藝術形象布局的審美特征和具有細膩豐富的情感內容相結合,堅持直覺整體的信息加工和理性領悟相結合,使左右腦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藝術作品中不同的結構要素相互作用,將有助于促進以右腦功能為主的全腦功能的開發。
3.有助于一般智慧和創造力的發展。藝術活動中所發展起來的直覺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對邏輯思維起互補作用。
4.有助于發展兒童的藝術興趣和藝術天賦,使童年獲得更多的歡樂。同時,兒童知覺過程的整體性、直覺性、記憶的具體形象性、思維想象的獨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彌散性等心理特點都使得他們特別喜歡藝術活動。但是,藝術智慧的發展不同于一般智慧的發展,它并不一定隨年齡的增長而發展。缺乏恰當的教育,早期的藝術潛能會隨著兒童邏輯思維的發展、認識世界方式和學習任務的改變而削弱和消失,因此,成人在兒童2~12歲之間這一藝術潛能發展的黃金時期向兒童進行良好的藝術教育,是順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可以使腦的潛能不失時機地得到發展。
二、學前兒童審美心理的發展特點及其培育方法
本研究綜合了在美術心理、音樂心理和文學心理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并結合自己的實踐,發現1歲以內的嬰兒就能對外界事物的某些審美特征產生知覺選擇,如鮮艷的色彩、動聽的旋律、有節奏的兒歌都會引起嬰兒的定向,這是審美心理發展的基礎,也是進行審美藝術教育的基礎。兒童審美心理與非審美心理一樣都包括知、情、意三個系統,它是審美及藝術欣賞和創造的心理基礎。有關審美和藝術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審美主體的知、情、意系統與審美藝術客體的相互作用中,起關鍵作用的心理功能有審美感知、審美情感、審美理解、審美想象和審美意志(創造行為),它們貫穿于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的全過程。然而,審美心理活動和非審美心理活動在目的、方式、結果等方面都是既有相似又有區別的,反應了兩種不同的反映世界的方式。在科學工作中,感知、想象、理解、發現、思考客體的目的是為了弄清客觀事物本來的面貌及其發展規律,為解釋、利用、改造、創新提供依據,應該是求實、求真的。
審美活動中對客觀的反映是情感的、想象的、變形的,甚至是虛幻的。以月亮這一實體為例,科學家告訴我們它是圍繞地球轉的不發光的星體,月亮光是太陽照在月球表面的反射光,夜晚月朗星稀是因為無云等。而審美時,則把月亮當作審美對象,當作寄托感情和想象的對象,所以就會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是故鄉明”的思鄉之情融入客體之中,就會有“嫦娥奔月”虛幻想象。這都是審美主體的感受、想象、移情所至。因此,審美過程是主體對客體的形象、色彩、音響、韻律、節奏、流動感、和諧、秩序等情感表現性感知,感受到生命的運動,產生激情和想象,情緒情感能在映象中得到體現。如果我們把審美的結果當作科學的認識,必然會陷入荒唐。我們參考有關資料和研究經驗,歸納出以下培育方法,成為指導我們實踐的依據。
1.積累非審美的認識經驗、實用經驗、社會交往經驗和情緒經驗,豐富現實性表象,為感知的定向(在對象中有熟悉的成分更能引起注意)、為理解和想象的進行、為情感的產生提供豐富的源泉。
2.師生共同創設審美藝術化的環境。可以選擇貼近生活的題材進行藝術創作,用創作成品布置環境,也可以把生活常規提升為藝術的表達方式。
篇2
1、促進大腦開發:創意繪畫創作過程中,右腦主控對物體輪廓的描繪,左腦主控對物體細節的處理。3-8歲兒童正處于大腦發育快速期,恰當的藝術訓練對大腦適宜刺激,有助于大腦發育。
2、促進幼兒感覺統合:感覺統合失調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與認知,創意繪畫創作引導孩子從視覺、聽覺、嗅覺、運動感覺渠道觀察物體,進行創作,從而促進感覺統和。
3、促進幼兒需要發展:良好的語言發展能使兒童成為有效率的問題解決者,藝術創作過程是孩子與自我對話的歷程,有助于他們的學習與生活適應。
篇3
1、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
2、在藝術活動中面向全體幼兒,要針對他們的不同特點和需要,讓每個幼兒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養,對有藝術天賦的幼兒發展藝術潛能;
3、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創造的快樂;
篇4
關鍵詞:兒童美術教學 民間藝術
一直以來,民間藝術都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它展現出在我國長期的歷史文化發展中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的特色,是人民思想智慧的結晶。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人們開始追求新興的事物和理念,民間藝術的發展已經開始減緩甚至停滯不前,更有甚者,有些特色的民間藝術已經日漸消亡。如何保護我國特色的民間藝術,使其得以生存和發展,更好地和現代美術教學相結合,是一個值得探討和深思的課題。
一、民間藝術在兒童美術教學中應用的重大意義
1.引進民間藝術,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
民間藝術來源于民間,民族生活和文化是其扎根的肥沃土壤。千百年來,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民間藝術已經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形成,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體現了民間藝術的獨特,比如貼畫、剪紙、皮影、手工藝、陶瓷等,它們都是從作畫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美術創作影子的藝術結晶。民間藝術的千奇百態、千變萬化給了美術學習者很多學習的素材,更多創作的靈感,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
2.引進民間藝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創作靈感
由于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僅僅是教師講解,學生根據想象或一些模版作畫。這樣嚴重地脫離了實際,沒有很好的社會實踐,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做出的作品呆板而沒有深意。而民間藝術豐富多彩、千變萬化,正好滿足了學生對新奇事物的追求,讓他們產生深入了解的欲望,學習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地去學習。各種各樣的民間藝術又給了學生很大的想象空間,可以讓學生創造出更多的作品。所以,讓學生走進民間,不僅能讓學生對新奇事物產生學習興趣,還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靈感。
3.引進民間藝術,提高學生美術素質
學習美術,兒童應該有良好的美術素質和人文素養,才能夠展現出美術優美的一面。引進民間藝術,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文化,喜歡上中華文化的深邃和優美。在接觸民間藝術時,學生可以發現很多容易被忽略的事物,提高審美能力。用底蘊豐厚的中華文化滋養兒童的心靈,使兒童的美術素質和人文素質逐漸提高。
二、民間藝術在兒童美術教學中開發與運用的途徑
1.學生走進民間,提高興趣,激發創作靈感
民間藝術誕生于民間,是勞動人民生產和生活創作的結晶,和人們的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所以,學習美術,學生應該經常到民間去,這樣可以深入地了解民間生活的文化,創作出和人民生活緊密相關的作品。民間藝術有著其獨特的魅力和感染力,讓學生走進民間,接觸民間藝術,感受中華文化的豐厚和優美,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兒童學習美術往往會三分鐘熱度,孩子們過于“被形式化”,往往他們做幾分鐘畫后就會扔下畫筆,不想再做。學生所處的環境不同,他們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也會不同。教學者可以帶領學生去體驗民間的節日,參與到民俗活動中,比如參加民間的端午節、春節等,還可以去感受少數民族特有的節日,比如火把節、潑水節等,引導學生發現節日里最具特色的事物,激發他們繪畫的興趣。讓學生走進民間,不但開闊了他們的眼界,使得生活成為他們學習的大課堂,還讓他們感受到了美術的魅力,激發了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結合民間藝術開展兒童美術教學
雖然兒童走進民間學習有很大的好處,但是由于一些條件的限制,課堂教學還是占大部分的,那么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上取得在野外學習同樣的效果呢?教學者可以將民間藝術“請”進課堂。比如可以把剪紙藝術與美術教學結合到一起,民間剪紙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之一,可以將剪紙藝術中的“鏤空”和“黑影”兩種手法與少兒剪紙結合,小朋友在原有的剪紙圖形上可以剪出更多的圖形,比如小動物、蔬菜、瓜果和建筑等。還可以將手工藝制作者請到課堂,讓學生觀察工藝品的制作過程,了解制作方法。這樣學生可以體驗自己親手制作工藝品,比直接買來的工藝品更有意義,以后的生活中還會更加珍惜手工制作產品。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還讓學生學到了一些技巧,將來到社會上還可能有用武之地。教師還可以做一些要求,讓學生自己收集一些相關的民間美術資料,這樣學生在了解民間美術資料的同時,還了解了民間美術的發展、創作方法和特點等。
3.積累豐富素材,感受原汁原味的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的種類數不勝數,形式也千變萬化。讓學生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相比單純的美術技巧,可以學習到更多生活上的東西,積累豐富的素材,也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民間藝術。用濃重的民間文化影響學生的心理,更利于學生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教學者可以引導學生在平常的生活中體驗民間美術,發現民間生活中具有特色的事物,如傳統的活動像踩高蹺、皮影戲、木偶戲等,還有傳統的物品,比如對聯、貼畫、剪紙等。隨時用自己的方法記錄下民間藝術,比如在旅游中,學生可以用相機記錄下一些雕梁畫棟、石刻磚雕的建筑,古老的煤油燈、紡車等生活用品,傳統的染坊和畫舫,熱鬧的燈籠坊和風箏坊等。讓孩子們在旅游中探尋古老的民間藝術資源,更好地學習民間藝術。
參考文獻:
[1] 吳宏杰.民間藝術在兒童美術教學中的開發和利用[J].科學咨詢,2009(4).
[2] 楊勝巖.為有源頭活水來—論民間藝術走進美術課堂[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0(15).
[3] 張文靜.兒童美術教學中的素質培養[J].智育廣角.
篇5
關鍵詞:學前兒童文學;幼兒教育;教育改革;意義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7-0299-01
引言
學齡前兒童是教育群體中最特殊的群體,他們寄存著祖國未來的希望,家長也不想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如何對該群體的教育形式成為各種教育機構亟待解決的難題。學前兒童的意識以及智力都是一個處于正在打基礎的過程,過分地輸入知識會讓其疲憊不堪,如果只進行簡單的教育明顯對其智力發育造成了阻礙。所以通過學前兒童文學對幼兒進行教育的模式成為了現今十分具有時代意義的改革形勢。
1學前兒童文學特點及其地位
學前兒童文學與普通的兒童文學并不相同,其是該文學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學前兒童文學隸屬于幼兒讀物,有許多表現形式,主要包含圖畫、文字、語言三種形式。傳統意義上的幼兒教育,是成人通過誦讀兒歌、童話、故事來完成的,即學前兒童文學保持著聽賞傳統的語言形式進行幼兒教育。當然,學前兒童文學的本質是文學,是語言藝術,所以文字淺顯、情節單純、結構輕巧、篇幅短小是現代學前兒童文學的顯著特點。此外,圖畫也是學前兒童文學的表現形式之一,它可以形象直觀地訴諸幼兒的感官,為幼兒所理解和接受。正是這種略有不同的文學性特征讓其淺顯易懂且更易深入孩子的內心,啟發孩子的同時讓學前兒童獲得十分重要的意義。
幼兒文學是一種較為全面綜合的藝術形式,它綜合了文學、音樂、美術、戲劇、游戲等多種藝術因素而成為幼兒藝術教育中運用廣泛而普遍的形式,它具有特殊的表現形式以及藝術內涵,而且作為一種獨特的美學,既能讓孩子得到情感的感染和陶冶,也是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補給品,這就有利于孩子得到完整的情感體驗和獨特的思維能力,讓孩子有更好的情感表達的渠道和方式。同時,幼兒文學能提高孩子的創造力和創造欲望,對其創造力的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因此,我們強調重視對幼兒進行早期的幼兒文學教育,實際是重視幼兒的全面發展。
2學前兒童文學在幼兒教育中的實踐意義
2.1增長知識同時使得其對于文學等方面的興趣增加。
學前兒童文學的特點表明其相對于普通教育方式和文學都具有明顯的趣味性,孩子可以從枯燥的學習中擺脫出來通過音樂、繪畫等形式更深刻的了解文學意義和內涵。同時學前兒童文學蘊含了一定的生活常識等,能讓孩子在學習的同時了解生活經驗,寓教于樂的最佳表達方式。
2.2有利于擴展兒童的思維方式,增加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文學作品是語言藝術的高級表達形式,其文字簡練并且涉及面廣泛,學前兒童初期可能會覺得晦澀難懂,但是通過教育的改革模式和逐漸的發展,兒童的思維方式會在天馬行空的文學作品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和表達,這跟電影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長期的訓練和大量的閱讀都會開闊兒童的視野,同時在其平常的生活中也會有所凸顯。
2.3培養其社會意識,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前兒童作為受保護的群體,家長和學校都極力避免孩子與社會的過多接觸,所以,兒童極少有可能接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學前兒童文學通過一種形象的、生動的、現實的表達形式讓兒童了解到社會的方面,例如生活經驗與人交往的技巧等,這均是即將踏入小學等初等教育的學前兒童最需要了解的。只有培養其這方面的知識,才能讓孩子更好的面對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和艱險。同時,學前文學作品中的主人公等基本上都具有值得學習的品質,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僅增加了生活經驗,同時對于塑造學前兒童的人格和品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道德意義。
3將學前兒童文學應用在幼兒教育中的方法分析
3.1幼兒教育教師綜合利用多種表達形式,生動形象的傳播內容。
相比于傳統的口述型表達模式,教師利用圖書、圖片等形式會從心理讓學前兒童更容易接受,并且不會造成其枯燥乏味等消極情緒的產生。學前兒童的生活經驗匱乏,生理、心理經驗都較為缺乏,所以通過圖片等較為通俗易懂的表現方式更能讓孩子將其歸為自己的邏輯范圍,更能讓孩子了解困難的邏輯、文字、含義等。例如,幼兒園小班主要是教孩子們認識大自然的事物,講到春這種抽象事物的時候就需要綜合運用圖片或者音頻視頻等表達方式。課本寫到"春--冰雪化,燕子叫,大地綠,春天到"雖然帶有描述仍舊比較抽象不容易讓孩子進行理解,通過圖片可以展示燕子是什么,冰雪化的樣子又是什么,春天最重要的則是大地綠了只有給學生展現大地的模樣,生機盎然的樣子才能使其形成一種較為具體的畫面感,這種畫面感便是通過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了解學前文學的途徑。對于孩子倆說這種教授方式更有利于開拓學前兒童的思維能力和聯想能力,對今后的教育更有時代性的意義。
3.2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科技產品寓教于樂。
借助多媒體技術來渲染文學作品的意境。文學作品具有豐富的藝術內涵,對于理解能力較弱的幼兒來說,僅靠語言文字的表達難以對其進行充分、全面地理解。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幼兒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幼兒創造一場視聽盛宴,從而增加文學作品中的視聽場景設計,這樣一來,不僅有利于幼兒全面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內容,而且增強了幼兒的情感感知能力和體驗能力。
結論:因為學前兒童文學區別于傳統普通的文學,其形式的多樣性和表達的新穎性都能體現出其的獨特的意義。當今時代,孩子的智力發育越來越超前,這種學前文學教育用一種輕松的方式將復雜難懂的文學作品用一種更利于孩子接受的思維模式進行傳達,這是教育的革新也是當今進行學前教育的首要思考的模式。雖然,這種教育模式已經逐漸深入學前兒童的生活并且被老師等運用,只是如何更好地發揮該模式的作用仍舊是今后需要探討和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任繼敏.重視幼兒文學在幼兒教育中的平臺構建作用[J].浙江師大學報,2011.3.
篇6
【關鍵詞】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創造力
中圖分類號:G61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237-01
學前教育行業是近幾年的熱門行業,伴隨著這一行業的蓬勃發展,學前兒童美術教育也越來越被社會、學校和家長們重視,接踵而來的是一些少兒美術興趣班、少兒畫室的開辦,足以可見人們對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重視性。這也賦予了學前兒童美術教師更高的要求,既要有豐富的藝術理論知識,又要細心地把握兒童的特點及成長規律,以科學的教育手段貫穿學前教育的全過程,真正讓學前兒童在藝術創作中激發藝術潛能和天賦,促進智力的發展。因此,學前美術課堂教學在學前教育中顯得尤為重要,每位教師對兒童藝術創作的指導以及兒童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了解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幫助學前兒童認識和提高審美意識
學前兒童對任何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有獨特的想象力,我們要客觀了解他們的這些身心特點。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激發他們的想象空間,讓他們在無拘無束和大膽創新中創意造型,將他們看到和感受到的豐富奇特的生活世界轉化為色彩絢麗、造型生動的美術世界,不斷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培養他們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
二、抓好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興趣
學前兒童的美術課程無外乎簡筆畫課、手工制作課、美術欣賞課等,上好這些課就需要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搞好課堂教學過程。
首先,在上簡筆畫課時,針對學前兒童思維的不連貫性,作為教師應該耐心告訴他們一些簡單道理和自然規律,反復引導他們認識繪畫中線的重要性。讓他們通過大量練習,在想象中加深印象。在簡筆畫課堂中,教師還可以通過講故事或者聽兒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并把它創作成畫。在這個過程中,兒童通過教師的引導,積極思索,豐富了想象的內容,把頭腦中想象的畫面表現在作品中的同時,激發了他們創作力和活躍的思維能力。這將為他們今后學習美術學科及其他學科打下堅實的基礎,真正實現全面發展。
其次,在上手工制作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美,多動腦,多動手,這樣手腦并用,對兒童的智力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泥塑課上捏小兔子時,教師引導兒童分析小兔子的結構組成部分,并講解和演示制作步驟,再讓兒童自己動手制作。學生制作出來的小兔子各種各樣,教師再次讓學生觀察,找出自己制作過程中的不足,不斷改進。在掌握了制作要領后,教師再啟發他們進行創意設計,經過兒童的積極思考后,各種各樣的小兔子便相繼誕生,這一過程,大大提高了兒童的動手動腦能力,訓練了他們的發散思維。在這樣的手工課上,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兒童的思維,使兒童的作品體現其自身對生活世界的認知和審美情趣。所以對于兒童的作品,教師應給予充分肯定,保持原創性,切不可隨意改動。
再次,在美術欣賞課上,教師可以展示相關的美術作品,也可以通過畫冊圖片、影像、電子照片這樣的現代教育手段來刺激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這種生動豐富的資料,讓學生欣賞,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輔助講解這些美術作品中蘊含的深刻意義,使學生從欣賞中開發想象力,從而提高他們的創作能力。當然,教師在這幾種教學活動中,還應遵循“寓教育樂”原則,畢竟,在學前兒童教育中,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因此,學前兒童美術教育作為學前教育的一個分支,必須體現這一原則。
綜上所述,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生命重在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兒童大膽地想象創造,讓兒童用自己喜歡的美術表達方式表達自己的認知,充分挖掘他們的創造潛能,以及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可見,創造力的培養已經成為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核心內容,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探討和完善,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在正確理念的指導下,做好兒童的引路人。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教育人才的輩出,學前兒童的美術教育一定會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1]金波.嬰兒與幼兒――兩個大世界[J].大眾健康,2011(6).
[2]蔣勛.藝術概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7).
[3]郭亦勤.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指導[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4]張娜.學前教育課程模式設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5]吳麗芳.中國學前兒童美術課程百年發展的回顧與反思[J].集美大學學報,2009(4).
篇7
關鍵詞: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問題;對策
一、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現狀及問題
1.教育目標方面,強調“技能”學習的兒童美術教育仍然占主流地位
過分強調繪畫技能的教學,缺乏對兒童情感的關注。當今社會,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由于家長和社會對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夠完善,很多家長就以兒童作品的好壞來評價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成敗。這就迫使幼兒園不得不教授更多的技能技巧,以此來獲得好的作品,呈現所謂的“優秀作品”來吸引家長的眼球。但是,那些看似優秀的作品卻失去了孩子本身的童趣。學前兒童對美術有一種自然的需要,兒童在創作的過程中可以盡情地、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內心的情感,享受其中的喜悅,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同時,兒童的很多心理活動或者心理問題都可以從繪畫中反映出來。但是,很多教師卻沒有注意到兒童內心真正的想法。
2.教育內容方面,繪畫內容過于刻板,強調模仿和再現
教師的選材常常不能考慮到兒童的興趣點,很多都是讓兒童按照教師畫的或者是畫冊上的樣本來臨摹。經常都是教師做一個示范,然后所有兒童畫的畫基本上都和教師的大同小異。這樣做以后就出現了一個現象:在同一個幼兒園、同一個班集體里,甚至是在同一個畫展里,從各式各樣的作品中都能夠看到很多模式化的形象。這樣做不僅束縛了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還使兒童的思維僵化,導致他們失去了探索學習的興趣和能力,阻礙了他們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雖然現在的美術教育相比過去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大多時候,教師還是會給出幾個示范,然后教兒童自由按照這個主題畫畫,結果常常是孩子們畫出來的畫基本上都是教師給的幾個范例中的一個或者是幾個的簡單組合,很少有自己創新的東西。換句話來說,這樣的教育也只是教師多給了兒童選擇的空間而已,還是沒有真正達到讓兒童自由表現自我的目標。
3.教育過程方面,兒童的主體地位沒能得到足夠尊重
在美術教育的課堂上,教師過分強調紀律,強調統一,限制了兒童自由發展的空間。教師總是怕課堂紀律不好,總要求孩子們要統一行動,同時開始畫畫,同時停止畫畫,沒有考慮到不同兒童之間的差異性,缺乏個性化的教育手段。如:有的兒童剛剛有新想法正動筆要畫的時候,教師一聲令下馬上要他們停止動筆,把手放桌上。這個時候要是他堅持畫自己的東西,大多會招來教師的批評,說他不聽話,不是好孩子。如果要做好孩子,他就必須放棄他的想法。在很多美術作品制作的過程中,缺乏兒童之間的交流和分享,即使分享也只是因為教具不夠才相互分享教具,兒童很少能和同伴分享想法,因為教師要求大家要保持安靜,自己畫自己的,自己做自己的。
4.教育評價方面,成人對于兒童藝術活動的重視往往源于某種短效的功利性
家長的功利心表現為,培養孩子的一門特長,方便以后找工作;參加中、高考加分,可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等。所以他們不顧孩子審美經驗的獲得和審美素質的培養,而讓孩子早出作品,快出作品,出好作品。家長常常只以是否出現好作品為標準來評價美術教育的成敗。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忽視了在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孩子自身的素質和能力的發展。而且在對孩子的作品進行評價時,常常是以成人的標準來進行評價。常常以畫得像不像來評價一幅畫的好壞,而忽略了孩子在畫中所表現出的創意和感情。
二、相應的對策
1.重新認識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處理好當前需要和長遠發展的關系,促進兒童身心的可持續發展。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一般目的是培養學前兒童的健全人格和審美素質。同時,由于學前兒童主要是發展大肌肉運動,小肌肉運動能力沒有發展成熟,受身體發展的限制,對其的美術教育應該重點放在打基礎上,重點在于培養兒童對美術的興趣,讓兒童喜歡并樂于參與美術活動。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有兒童愿意、樂意參加某項活動,才能夠在活動中獲得最好的發展。我們主張審美先行,而審美能力的提高必定會帶來表現技法上的進步,待孩子的身體條件發展充分以后,再對其進行更多更系統的技能教育,這樣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家長和教師應該學會等待,不要急于就成。追求快出作品,以作品來評價美術教育的好壞,這種急功近利的心理對兒童的長遠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要用長遠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因此,幼兒園應該加強和家長的溝通,把正確的美術教育理念傳授給家長,讓家長正確認識美術教育的作用和規律,積極配合教師為更好地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而努力。
2.以人為本,重視興趣
教師在選材方面一定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興趣點為準,選擇大多數兒童感興趣的主題。同時,選題還要貼近兒童的生活,符合兒童的生活經驗。按照低控制原則(低控制原則是指在對學前兒童進行美術教育時,要創設寬松自由的心理環境,盡量少以成人的權威或規范束縛學前兒童的藝術活動,讓他們自由、充分地體驗和表達),教師應該給學前兒童充分的選擇機會,使他們能盡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命題,使他們對美術充滿好感。最好把命題畫和自由畫相結合,既關照學前兒童生活中大的主題,又關注學前兒童個人生活中的小愿望。
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
藝術活動本來就應該是輕松愉快的。兒童只有在精神放松和愉悅的狀態下,才能真實地把自己的感受通過繪畫表現出來。如果在兒童繪畫的過程中,教師過多地干預,過多地強調整齊和統一,過多地對兒童不一致的行為進行責難和訓斥,把教學秩序看得至高無上。這樣會使得兒童處于紀律的“高壓”之下,一舉一動都小心謹慎,又怎么能獲得好的發展呢?
4.注意對作品的評價方式
首先,教師應該改變對兒童美術教育的評價方式,不要只以作品的好壞來評價一個兒童能力的高低,要積極維護兒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護好他們對美術活動的積極性。教師對學前兒童的作品應該多給予積極肯定的評價,尊重他們情感和表現上的差異性,鼓勵其對自己的作品作出語言表述,讓他們多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其次,教師應該和家長多溝通,把家長對美術教育的傳統評價方式改正過來,使家長對美術教育的認識和教師趨于一致。只有正確地認識美術教育,才能更好地促進學前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屠美如.學前兒童美術教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趙俊婷.學前美術教育的現狀和研究[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2).
篇8
(一)各校專業課程名稱不統一。
各高職高專課程設置時其課程名稱不統一。以“三學”為例,關于學前兒童心理的課程,就有幼兒心理學、學前心理學,學前兒童心理學等三種名稱。關于學前兒童保育的課程,有學前衛生學、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學前兒童衛生學等三種名稱。課程名稱的不統一將導致其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的不統一。
(二)課程設置仍以“三學”、“五大領域”為核心。
從上面的表一和表二可以明顯看出,無論是專門的師范高等學校還是高職學校,都以“三學”和“五大領域”為其主要課程。“三學”指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學前衛生學。“五大領域”課程的設置時,有的學校直接以“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命名,有的進行分解,分為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學前兒童數學教育、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就五大領域課程,還出現了重復設置的現象,比如達州職業技術學院,既有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又有各領域的教學法課程。
(三)藝術技能課仍占據了大量課時。
對于學前教育學生而言,藝術類課程是其工作必備之一。從上表可以看出,一些學校關于藝術技能課的設置偏重。比如眉山職業技術學院就設置了聲樂、鋼琴、兒童歌曲彈唱、少兒舞蹈表演、兒童畫創作、手工等課程。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設置了樂理、視唱練耳、聲樂、舞蹈、鋼琴、彈唱與即興伴奏、美術基礎、兒童畫、手工制作等課程。
(四)人文素質課程設置不足。
從上面二表可以看出,各校對于提高學生人文素質課程明顯不足。就專門舉辦師范教育的三所學校而言,也凸顯出了該問題。阿壩師專只開設了中外幼兒教育史、四川幼專就開設了幼兒文學、大學語文,川北幼專就開設了幼兒文學。高職院校也一樣有此問題,從主干課程可以看出其人文素質課不足甚至缺乏。
(五)專業發展類課程不足。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對于學前教育教師的專業性要求也不斷提高。《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對老師應具備的專業態度、知識與能力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要求教師不但是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人,而且要掌握不同年齡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規律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策略與方法,掌握觀察、談話、記錄等了解幼兒的基本方法,從現有的設置來看,很少有這方面的課程設置。
(六)保育類課程不足。
學前教育是提倡保教結合的教育,而且是以保育為主的教育,因此幼兒教師應具備保育知識和能力,但從課程設置來看,大多數學校開設的保育類的課程或為學前衛生學、或為兒童營養學、或為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僅阿壩師專同時開設了學前衛生學與幼兒營養學,這完全不能滿足學前教育中對于保育知識與技能的要求。
二、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問題的原因
(一)學校教育觀念落后。
從四川省的各高職高專院校的課程設置可以看出,學校的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對學前教育的本質缺乏充分的認知和理解,還停留在培養技能型的教師層面上。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未來的學前教師需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而不是一個只會藝術技能的教師,這樣的教師的能力將不能完全適應未來的發展需求。這要求各舉辦學前教育專業的學校應該改變其辦學理念,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教師。
(二)學校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
大多數學校都將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人才,能從事幼兒教育、管理、保育等相關工作。沒有具體定位于農村還是城市,就籠統地進行課程設置。
(三)缺乏調查研究,閉門造車。
一些學校由于財力、人力等原因,在進行課程設置時未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僅僅通過查閱其他院校的課程設置就參照進行,新升格的學校在初期也不知如何辦大專教育,因此就盲目模仿其他大專院校的課程設置,閉門造車現象較為突出。
三、解決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問題的對策
(一)各院校應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準確定位。
人才培養目標是課程設置的基礎,各校應該開展大量地調查研究,對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目標進行準確定位,再根據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進行課程設置。
(二)各校開展聯合研究,統一課程名稱。
課程院校設置時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確定非常重要。各高職高專院校應該聯合開展課程設置專題研討會,首先規范課程名稱,課程名稱的確定可以確定課程內容,這樣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三)平衡課程比例,減少藝術技能課程,加大人文素質課程與保育類課程
從現有課程設置來看,課程設置比例不恰當。因此應該平衡課程設置比例,減少藝術技能課程,加大人文素質課程與保育類課程,通過人文素質課程開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將有利于學生進入職業生涯時能很好應對教學工作的開展。同時學生具備充足的保育類知識與能力也是必須的,當工作中遇到緊急事件時學生能沉著應對。
(四)開設環境創設課程。
篇9
音樂教育對幼兒身心發展起著不可取代的積極作用,通過各類音樂活動,可以培養幼兒的良好品質、積極思維能力、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一)有助于學前兒童身心的發展
1.音樂教育可促進幼兒的德育發展音樂通過鮮明的音樂形象反映現實生活,讓幼兒在感受音樂形象的同時,認識生活,認識自然,陶冶情操,培養幼兒多方面的優良品質。從諸多的音樂活動(歌曲、歌表演、音樂游戲)中,使幼兒接受了品德和情感的教育,培養了愛祖國、愛師長、愛集體、愛勞動、互助互愛、關心他人,有禮貌、守紀律、講衛生等多方面的優良品質和生活習慣。2.音樂教育可促進幼兒身體的健康成長生理學家和醫學家研究證明,音樂可以引起幼兒血液循環加速和呼吸的變化。優美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興奮的感覺,帶給幼兒活潑開心的氛圍。當幼兒聽到節奏感極強的音樂后,會不由自主的手舞足蹈,促進了血液的流動循環。長期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音樂游戲、表演、歌曲、舞蹈、音樂體操等),幼兒手腳的協調性會得到很大地發展,促進了大腦的發育,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因此在幼兒的各項活動中,有必要配有相應的音樂以達到不同的效果。
(二)有助于促進學前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
1.促進學前兒童記憶力的發展在音樂活動中為了再現老師教學內容,兒童要集中注意力觀察老師的示范,記住歌詞、曲調、動作或者配器方案;為了能準確開始演唱或演奏,兒童要努力記住歌曲或樂曲的前奏;為了使身體動作符合音樂的情感和結構,兒童要注意傾聽和記住與動作有關的音樂的特點等。這一切都將有助于兒童記憶力的發展。2.促進學前兒童想象、聯想能力的發展音樂活動離不開想象與聯想,而想象又是學前兒童從音樂活動中獲得快樂的重要途徑之一。所以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過程,實質上是對音樂的感受和所導致的想像力的一種延展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在幼兒的腦子里,形成無窮的形象畫面。培養學幼兒的音樂思維能力,并以此為基礎,激發幼兒對生活、對周圍一切事物的敏銳的洞察力。如創造性律動便是一項需要豐富想象力的活動。當兒童隨著音樂表演時,他們常常會自覺地將音樂與自己的生活經驗交融,既而陶醉于充滿樂趣的想象活動之中。假如讓兒童跟隨《玩具兵進行曲》進行律動,我們便會驚喜地發現孩子們能創造出諸如堅強有力的變形金剛、有趣的小木偶、活潑可愛的小動物等玩具形象,而這些生動有趣的玩具形象正是兒童憑借其生活聯想和藝術想象而創造出來的。3.促進學前兒童感知能力的發展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活動主要是通過聽覺器官來進行的。因此音樂認識活動首先就建立在聽覺感知的基礎上。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為幼兒提供參與音樂活動的機會,并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他們集中注意力進行聽覺探究,使幼兒聽辨聲音的能力和自覺性得到提高。聲音無處不在,讓兒童親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聲音,如鐘表聲、腳步聲、風聲、雨聲、動物的叫聲等,感知并結合節奏體驗二拍、三拍、四拍音樂的不同,并配合身體動作來表現,讓幼兒感知威武、雄壯有力的音樂,舒緩、輕柔的音樂和圓舞曲等不同的風格。
(三)音樂教育有助于培養學前兒童語言發展
一首好的歌曲往往又同樣是一首好的詩歌,幼兒在大量接觸優秀歌曲和有節奏的詩歌朗誦的過程中,不僅積累了音樂詞匯,而且擴大了詞匯的積累,增加了對文學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如果教師在叫幼兒唱歌時,能堅持正確的咬字吐字,對兒童養成口齒清楚的語言表達習慣有幫助。此外,語言與音樂同樣具有高低、強弱、快慢、音樂變化等表情因素,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有許多機會促進幼兒認識這些表情因素,這對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是有益的。
二、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現狀
目前,學前教育已越來越受到重視,但音樂教育仍是學前教育中的一個薄弱環節。
(一)教學設施不足
音樂教學設施是制約音樂教育成敗的關鍵之一。在調查中發現,很多農村幼兒園主要辦園方式是由鄉鎮、村小學主導開辦的,私人個體開辦的方式也越來越多。但由于經費有限,多數幼兒園沒有專用的音樂教室,沒有開展音樂活動所需的樂器、音像資料及音響設備等,甚至一些私人幼兒園的桌椅都不符合學前兒童音樂活動時正確姿勢的要求。
(二)教師素質參差不齊
1.學歷情況在對福建永安縣幼兒園的調查中發現,該地區農村幼兒園的音樂課老師0-2人的占86%,3-5人的占10%,6-10人的占1%,未選擇的占3%。師資匱乏,教學水平低下。而且幼兒園的學歷情況差異較大,小學、初中學歷的老師約占20%;高中及幼師學歷老師約占65%;大專學歷老師15%。數據表明,農村幼兒園教師的整體學歷明顯偏低。2.專業技能幼兒園忽視音樂教育的重要性,配備專業音樂類教師的學校很少,兼任音樂教師的居多,音樂教學的能力相對較弱。只是完成教學任務,會唱幾首歌,教一兩個簡單的幼兒舞蹈。
(三)活動形式過于單一,課時安排岑差不齊
1.歌舞表演活動成為音樂教育活動的主要形式在大多數幼兒園,音樂活動形式單一,跳舞、唱歌,這似乎是一個共識。簡單的幾個肢體動作,簡單的幾個音階音符,不足以扛起素質教育的大梁。2.音樂課程設置不合理一是音樂課安排沒有遵從幼兒心理特征,課程體制僵化;二是音樂課經常被其他活動或語文、數學等“主課”擠占。這樣就很難保質保量完成學前兒童的音樂教育活動。
(四)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存在較大問題
教師拿到一首歌曲總想著快點把它教給孩子們,總以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來傳授,很少考慮培養學前兒童的獨立思考能力,音樂課堂變成了童聲大合唱。無論是說話、唱歌、打節奏、舞蹈等,都是不斷地練習、練習、再練習,機械地進行著訓練,一味的讓孩子們來模仿。雖然通過大量的模仿練習能使學前兒童牢固地掌握知識,但這些牢固的思維模式很難被學前兒童運用到新的情境中。
(五)音樂教育中缺少創造性的能力培養
音樂教學過程需要創新,但教師們限于自身素質的制約,不能通過創造性地去引導學前兒童創造性地學,不能設計一套適合兒童的教學方案來促進兒童創造性的培養。這些固定的音樂教育模式禁錮了老師的思想和行為,從而忽略了學前兒童自身所具有的音樂天性,阻礙了學前兒童創造力的發揮。
三、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提高各幼兒園對教學設施的投入
1.加大政府監督力度一是加強對農村幼兒園建設的指導和監督,制定具體的政策文件,規范辦園的相關手續、證件及辦園條件,保證辦園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二是督促其在對學前兒童進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重視對音樂教育的投入和引導,設立音樂教育專項經費。并且添置兒童學習音樂時必要的音樂器材,努力改善音樂教育條件,保障音樂教育活動的正常開展。嚴格把關各幼兒園對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使其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上來。2.加強設施建設,提高教師待遇一是要提高自身素質,轉變落后觀念,不能只為獲得最大利潤而忽視了音樂教育的投入。要充分認識到音樂教育對塑造兒童人格的重要性,其發展的程度直接關系到整個幼兒園教育的發展水平。二是為學前兒童開辟一個足夠開展音樂游戲的活動場所,在空間上使兒童更加的自由,讓他們能過在輕松愉快的藝術氛圍中進行音樂活動的學習和創造。合理分配每個班級的人數,配置鋼琴或者電子琴,環境設計要富有藝術性,室內墻壁上可以掛置關于音樂的圖片或者音樂家畫像,拓寬渠道聘用專職音樂教師。三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切實改善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工作生活條件,努力提高工資待遇。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盡量縮小與本地公辦教師工資的差距,這樣才能招聘到高素質的兒童教師,增強教師的上進心和積極性,使她們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學前兒童的音樂教學當中。
(二)抓好音樂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養
教師業務素質、思想覺悟、事業心、責任感如何,將直接影響未來學前兒童教育事業的質量,因此必須抓好音樂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養。有的幼兒園尚沒有自行組織培訓的條件,可以采取園外培訓方式和學歷提升等途徑。我校已開設了學前教育專業,旨在全方位提高幼兒教師教學水平,著力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打造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幼兒教師人才隊伍,幼兒園可以組織或個人自行參加學習培訓。根據幼兒教師的實際需求,為教師安排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如利用當地文化館或音樂中心,定期舉辦音樂欣賞會,廣泛地欣賞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增加知識面,提高音樂專業水平。
(三)在教學過程中科學安排課時教學
合理安排音樂課時及其教學內容,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那么作為音樂教育者就應當充分重視音樂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在音樂課時間的安排上要遵循規律,不應拘泥于教學思維的模式化,不應把進行音樂課的時間點安排的過于集中和固定。一星期五個課時日,可根據學前兒童靈活好動、不受約束的特點,以及課堂教學兒童情緒的興奮與低落,適時調整教學科目,隨機插入音樂學習活動,寓教于樂,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教師不能隨便占用或取消兒童們的音樂課活動,要充分尊重學前兒童學習音樂的權利。其次還要合理安排每節課時所要進行的內容。兒童由于年齡小,自我認知能力較差,師生對話,交流感情是他們學習音樂的前提。兒童熟悉音樂活動材料,老師要引導兒童分析音樂活動材料的風格,發揮兒童的創作力,表現的內容等,并調動兒童的表現力,用身體動作表達他們所體會到得音樂材料。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音樂教育活動,實現教學方法的改變
采用積極的方法,努力做到通過滲透日常生活而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不再通過單純的重復去掌握知識,而是通過解決各種各樣有趣的、有意義的課題來掌握知識。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從語言和音樂的律動因素中,將知識性、趣味性、情境性和活動性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音樂教學活動生動活潑。總的來說“音樂有法亦無法,貴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去創造,貴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去妙用”,讓兒童以更大的熱情與興趣和音樂教學活動互動起來,以豐富他們的個性空間。
(五)成為幼兒創作能力的培養者
每一位教師都應重視幼兒音樂教育,力爭把每一節音樂課上好,寓教于樂,寓教于玩,使幼兒得到全面發展并輕松愉快地健康成長。一是營造音樂活動所需的最佳環境。為了充分發揮創作能力,學前兒童在從事音樂活動時要有合適的環境,有條理、有動感的布置一些五線譜、音符等,除了音樂學習時間,還可以在休息、吃法、課外活動等合適的時間播放適合學前兒童欣賞的歌曲或音樂電影等,同時音樂教師還要營造自由寬松的氣氛,鼓勵個人特色和思維獨立,欣賞兒童的創造性。二是課堂學習活動要有創造性。要培養學前兒童的創新能力,那么就得開展各種創造性課堂活動。音樂教師在組織音樂活動時,一定要讓兒童“動”起來,在教師的引導下,讓他們自己唱、跳、奏、想,自己自由表達情感、旋律和歌詞,并為常見的兒童歌曲創作新的歌詞和新的身體動作等。在活動中兒童接觸的音樂材料要適合他們的年齡階段,能夠有助于他們理解和接受,這樣的創造性活動才能更有利于激發學前兒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四、結束語
篇10
關鍵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理念;實施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6)02-0023-03
2012年9月,教育部頒布實施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仔細對比《指南》和2001年9月頒布實施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藝術領域的內容之后不難發現,與《綱要》相比,《指南》中藝術領域的內容有很多值得關注的變化。“感受與表現并重”就是其中一個最為突出的變化,它為我們明確樹立起一種并不陌生,但卻常常被忽視的兒童藝術教育理念。
一、《指南》中“感受與表現并重”的兒童藝術教育理念
在《綱要》中,藝術領域的目標表述為:1.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生活和藝術中的美;2.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3.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仔細分析上述目標就會發現,盡管其中也包含了感受、欣賞、表現、創造等藝術方面的要求,但是,這些詞匯卻并沒有被單獨提出來。
而《指南》中的藝術領域目標表述則不同。在《指南》中,藝術領域被明確地分為兩個子領域:(一)感受與欣賞;(二)表現與創造。在“感受與欣賞”這個子領域中有兩個目標:1.喜歡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2.喜歡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在“表現與創造”這個子領域中也有兩個目標:1.喜歡進行藝術活動并大膽表現;2.具有初步的藝術表現與創造能力。
可以說,《指南》中藝術領域目標表述上的變化,突出體現了“感受與表現并重”的兒童藝術教育理念。筆者認為,這一兒童藝術教育理念的確立對于當前我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實踐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從理論上講,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內容應包括欣賞和創作兩大部分,二者猶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一樣互為支撐、互相補充,從而使兒童在藝術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然而,在實踐中,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卻呈現出創作一枝獨秀的局面。以幼兒園美術教育為例,我國城鄉的絕大多數幼兒園只開展繪畫、手工等創作活動,而很少開展甚至從不開展美術欣賞活動。即使有些幼兒園實施了美術欣賞活動,其狀況也是不容樂觀的,存在著諸多背離美術欣賞教育規律的做法,如將美術欣賞等同于科學認識活動,或者講些與作品有關的趣聞軼事,或者把欣賞等同于讀歷史、講故事,而忽視了色彩、線條、造型和構圖等美術自身的獨特意味。
實際上,與創作活動相比,感受與欣賞活動更具有普遍性的意義。因為不論是對于人類總體來說,還是對于每一個學前兒童個體而言,從事藝術欣賞活動的機會和能力都要遠遠大于進行藝術創作活動的機會和能力。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專門從事藝術創作一直都是少數人的“專利”,而絕大多數人參與藝術活動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就是進行欣賞活動。可以肯定地說,大多數兒童未來都不會成為藝術家和表演者,但他們必然都要接觸到藝術,而且藝術與生活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接觸和談論藝術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正如當代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貝內特?雷默所說,不管一個人的藝術能力有多大,他欣賞藝術的能力總是高于其從事藝術創作的能力。所有沒有生理缺陷的健康兒童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與藝術品對話,參與到藝術欣賞活動中來。
總之,《指南》將藝術領域明確地分為兩個子領域實際上就是要讓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同歸其本義,確立“感受與表現并重”的兒童藝術教育理念,提醒教育者在提升兒童藝術表現力的同時,還要注意加強對兒童藝術感受力的培養。形象地說,就是要讓兒童藝術教育真正擁有鳥之雙翼、車之雙輪,從而促進兒童藝術教育的健康發展。
二、落實《指南》藝術教育理念的一個有效路徑――欣賞與創作結合
在兒童藝術教育實踐中,若想將“感受與表現并重”的兒童藝術教育理念落到實處,一個有效的路徑就是將藝術欣賞活動與藝術創作活動相結合。欣賞與創作的有機結合既可以兼顧對兒童藝術感受力和藝術表現力的培養,同時,也有助于破解廣大幼兒園一線教師在藝術教育中面臨的兩難境地。
臺灣學者陳武鎮對美術教育的兩難境地曾有過形象的比喻,他說:“美術教育是一把雙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學生極易成為教學內容與教師偏好的奴隸,難以掙脫,有幸掙脫,亦已身受傷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開花結果,卻常見學生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學習的過程空有刺激而沒有收獲。”其實,這種兩難的境地不僅表現在美術教育,也存在于各個門類的兒童藝術教育實踐之中。當我們深入幼兒園時,就會發現不少幼兒教師都認為自己面臨一種兩難的選擇:既不敢教授兒童藝術技能,害怕影響了兒童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展,又害怕兒童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缺少自我表現時所必需的技能技巧。對此,一些幼兒教師覺得無所適從,不知應如何在兩難的境地中加以抉擇。可以說,這既是幼兒園一線教師的難題,同時也是其理解和落實《指南》精神時普遍關心的一個熱點問題。
與其他領域相比,藝術領域有其自身的諸多特殊之處。其中一個獨特之處就是藝術表現需要必要的技能技巧,這是一個確確實實必須面對的現實。以美術活動為例,兒童需要學會使用筆、紙、顏料、墨汁等工具材料,換言之,兒童需要學習掌握如何將這些工具材料轉變為表現“媒介”的技能技巧,這就是美術活動的一個獨特之處。對此,“本質論”美術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當代美國著名的美術教育家艾斯納曾明確表達過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美術的表現不是堆積顏料或粘土,而是要使用它、控制它,并且要知道何時以及如何利用制作過程里所發生的偶然效果;表現乃是把材料轉變為媒介,假如轉變的過程受到阻遏,那么這種轉變就不可能發生;至于如何把顏料、粘土等材料變為表現的媒介,這就需要通過學習來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
在藝術領域的學習中,人們常常通過模仿這種方式進行藝術技能的學習。那么,兒童是否可以不通過模仿學習而自然地形成某種技能技巧呢?對此,我國著名的美術教育家尹少淳在其著作《美術及其教育》中指出:這是一種顯得過于理想化的觀點。他認為,任何發展都必須在借鑒和吸取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在這一過程中,模仿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即使教師不干預或不指導,兒童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模仿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兒童的模仿和學習就帶有極大的隨機性和偶然性。也就是說,兒童的藝術學離不開模仿,不是有意識、有選擇地模仿,就是盲目、隨機地模仿。因此,尹少淳提出,教師應盡可能多地提供模仿的對象,以擴大兒童的選擇范圍和機會。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欣賞活動應與創作活動結合進行。這樣既可以兼顧對兒童藝術感受力與藝術表現力的培養,同時又有利于擴大兒童的選擇范圍和機會,讓兒童進行個性化的、內容和形式更加多樣化的模仿學習。必須明確的是,這樣的模仿學習絕非那種嚴重模式化的、千人一面的模仿學習,而是建立在豐富表象和自由選擇基礎之上的模仿學習,它既有助于兒童學習掌握藝術知識與表現技能,又有助于促進兒童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展。因此,可以說,欣賞與創作結合也是幫助廣大幼兒園一線教師破解兩難境地的一個有效路徑。
如果教師在組織繪畫、手工等創作活動時,能夠結合欣賞一些優秀的中外美術作品,或者在開展美術欣賞活動時,能夠引導兒童嘗試使用作品中的一些形式要素進行繪畫或手手工創作,那么,欣賞與創作的有機結合必然會使兒童獲得更加豐富多樣的表象,并在自己的創作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學習藝術作品中的某些藝術表現手法。長此以往,必將促進兒童感受力、表現力、藝術技能與創造力等諸多方面的協同發展。
- 上一篇:美術環境藝術設計
- 下一篇:國土空間規劃審查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