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審美教育路向分析
時間:2022-10-12 11:18:11
導語:學前兒童審美教育路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腦內部每個區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基于認知神經科學,依據人本身大腦審美器官區域的組織結構與功能發展特點,對其進行刺激,激活審美神經元,通過全腦開發學前兒童審美感知、審美經驗和審美創造來探尋學前兒童審美教育路徑,可以開闊審視審美教育新視野。
關鍵詞:認知神經科學;審美器官;全腦開發;學前兒童;審美教育
美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不同的時代表現出不同的對美的詮釋,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代表了不同時代人們對美的各種期待。無論是從中國古代原始社會獸牙飾品的野性美到司母戊鼎、三星堆文化的青銅美,還是從詩經、唐詩宋詞的意境美與顏公柳體的結構美到新時期的思想美都展現了人們對美的訴求。即使是在國外,兩河流域文明也展示了他們的美。審美是主體在與美的事物進行交往中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統一的追求真理、追求發展的創造意義過程,不同個體審美眼光不同,審美標準也會因人而異,主流審美會成為時代的價值觀。審美一詞最早來自于希臘詞語Aesthetica,最初的解釋是“對感官的感受”,即對感官帶來的愉悅的刺激。對美的探索體現了人的審美需求,學前兒童審美是學前兒童在欣賞美的事物時創造自己獨立的意義世界的過程。[1]以認知神經為基礎,從感覺、知覺、注意、想象、情感等諸多審美心理要素探究學前兒童審美能力發展,解讀腦認知審美機制的基本結構和功能,有利于實現對學前兒童基于腦神經認知的審美教育,幫助學前兒童產生對美和真正美感的認識。
一、對認知神經科學的期待
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Neuroscience)這一學科名稱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由美國心理學家GeorgeMiller最先提出,該學科是認知科學與神經科學相互結合,于九十年代得到國際學術界公認的一門新興學科。[2]從目前的發展來看,認知神經科學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發展認知神經科學、社會認知神經科學、進化認知神經科學。認知神經科學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推進了對感覺、學習、記憶、認知、言語、思維、情緒等大腦高級功能機制的探索,而且,認知神經科學與教育學的結合將學習研究帶入了一個新的領域,有助于學習者加深對自身的理解,加快教學工具和教學方法的變革。學習是腦信息加工和產生腦刺激反應以及大腦對信息感知、處理和整合的過程,強調從大腦層面的變化來解決學習機制的運行,換言之,大腦是整個學習機制的中心,要想把握好認知神經科學視域下的教育教學活動,必須緊緊圍繞大腦這一核心要素,厘清教育教學的發生基礎,從而真正在大腦調控下開展學前兒童審美教育教學。[3]1981年斯佩里教授根據割裂腦的研究發現人的左右半腦在功能上是有分工且不對稱的。[4]雖然大腦兩半球具有相同的大小和表面積,主要的腦葉在表面上看來也是對稱的,但大腦功能卻具有不對稱性特征。大腦的左半球在控制人的五官以及語言符號、分析判斷、邏輯推理、文字理解、數字計算等抽象思維功能上占主導地位。大腦右半球主要控制音樂、節奏韻律、情感、創造性能力,是對感性思維的加工。在中國傳統式教育觀的大背景下,為了適應當今中國應試教育模式,大多數人對左腦的開發較多,對右腦開發較少。學前兒童幼兒期感受周圍世界、學習語言溝通一直到上學之后的教師教學前兒童學習數學計算都是對學前兒童右腦的開發。而家長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在對學前兒童教育過程中也是過多注重學前兒童書寫和語言表達以及書本知識的學習,給孩子報課后輔導班似乎是家長之間約定俗成必辦事項。然而審美活動不僅需要運用左腦感受理解美,更加強調右腦創造美。事實證明,在藝術領域有較高天分的“天才學前兒童”以及有極高造詣的藝術大師大多是右腦開發度較高。學前兒童審美是學前兒童在與周圍環境互動中追求美的過程,需要學前兒童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這雙眼睛不僅指學前兒童在審美時感官系統的運用,也包括超越感官系統之產生的美的靈感。學前期是人一生中促進各方面發展最顯著時期,這個階段的學前兒童大腦潛力巨大。對這一時期的學前兒童應重視早期全腦教育,針對大腦皮質不同功能區對大腦進行刺激使大腦對外界各種信息進行處理加工,進而激活各區域皮質。根據學前兒童腦發育特征制定審美目標,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學前兒童審美能力,有益于促進大腦全面發展,尤其在促進學前兒童審美認知、審美經驗和審美創造能力的發展方面是非常有價值的。[5]同時,在有針對性對進行學前兒童審美教育的過程中需注重美育滲透性,通過審美教育促進學前兒童各面發展。
二、基于認知神經科學的學前兒童審美感知
審美教育的基礎是審美感知,離開了對美的感知,審美就無從談起。大部分的審美感知是通過視覺器官、聽覺器官、語言器官這三方面審美器官的感官體驗和各審美器官之間的通感展現。[6]審美過程不是某個感官單獨完成的過程,而是由多個審美器官共同作用,達到對美的真實感知。如在欣賞一幅藝術作品時,看到作品中花朵的形狀顏色,大腦立刻接收來自外界的感官刺激做出條件反射,觀賞者似乎能聞到畫中花朵散發的香味,感受到接觸花的愉悅心情,不但能體驗到花的視覺美感,也能感受到其他感官的審美。這不僅是在審美感知過程中的通感表現,而且還體現了對美術作品外觀的完形感知和情感表現性的把握。[7]但由于學前兒童尚處于年幼期,對學前兒童視覺審美能力的培育應從事物的色彩、形體、視知覺和事物外觀形態方面入手。Zeki認為視覺審美具有功能特異性,即在視覺領域存在多個不同分別與顏色、表情、運動、或形狀等相關聯的審美系統,[8]并且早在1993年他就曾做過有關視覺對顏色和運動刺激反映情況的實驗,考察了被試加工顏色或運動信息時不同視覺區的激活程度。在控制條件下,被試被動地看一些無色彩的矩形的組合,選擇的矩形有多種灰色梯度,并且跨越了大范圍的亮度;在實驗條件下,灰色矩形塊被換成多種顏色的色塊,每種顏色塊在亮度上與相應的灰色塊匹配。通過這種條件設定,對亮度信息敏感的神經元在實驗條件和控制條件會產生相同的激活,然而帶顏色的刺激會使對顏色信息敏感的神經區域產生更強的活動。同樣的原理運用到運動實驗中,實驗結果顯示與沒有視覺刺激條件相比,顏色刺激和運動刺激都在初級皮質上產生了顯著的激活。[9]這一實驗結果對學前兒童審美教育有較大的啟發,對顏色和運動的感知是學前兒童審美感知的基本內容,教師和家長可以運用明艷的色彩和色彩的明暗度對比引導學前兒童產生美的視覺效果,尤其對于年齡較小的學前兒童,明亮的色彩更能引起他們的視覺興趣。兒童天生對顏色和動作的反映刺激程度相較于其他刺激物產生的刺激要強,處于嬰兒期的幼兒,父母經常會拿紅色撥浪鼓或其他顏色明亮的物體晃動引起幼兒注意,說明兒童在顏色和運動區的視覺神經元很早就已經被激活。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兒童喜歡看的動畫片大多色彩明亮,且主要以暖色調為主。而對于學前兒童的視覺發展要求是在嬰幼兒一般視覺的基礎上更上一層發展立體視覺能力,立體視覺是在物體顏色認知的基礎上更上一步的視覺認知,通過進入的感覺信息能識別物體“是什么”“在哪里”,即從物體外部部分特征也能識別物體的全部。例如從前面看一輛車,車的寬度比車身長度在視網膜中的投影要長,但我們知覺到的對象并沒有扭曲也沒有發生變化,還是車的原來狀態,不會產生一輛壓扁了的車的印象。知覺系統已經適應與區分視角導致的變化和物體本身內部的變化,[9]學前兒童審美教育在視知覺方面的體現是訓練學前兒童從事物各方面外部表征把握事物整體,多角度感知事物外部形式美,并且給予學前兒童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感覺信息刺激審美感官。例如向學前兒童出示紅色大象的圖片或者一個房子的不同觀看視角的視覺效果圖片,以此幫助學前兒童納入新的視覺審美元素。黑格爾認為,在審美中最重要的感官是視覺和聽覺,這兩種感覺都是認識性的感覺,它們能給人較為明確的表象,以便思維達到對事物的理性的把握。其中聽覺又高于視覺,因為視覺的對象是物質性的,聽覺能感受的對象是觀念性的。[10]學前兒童聽覺審美能力的培育主要是發展學前兒童對聲音的陳晨:認知神經科學下的學前兒童審美教育路向節奏、聲調、旋律、音色等方面的敏感性。聽覺是在聲波的作用下對聲音的特性產生感覺,聲波有頻率、振幅和波形的特性,由此決定聽覺的音調、音強和音色三種不同的效應。受年齡、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聽覺閾限的個體差異較大,人能聽到的純音為16HZ-20000HZ間,而學前兒童最適合的聲音是在1000-4000HZ,這就要求教師或家長在對學前兒童說話時要控制說話的音量和音調,同時也解釋了在大多數幼兒園中小朋友都喜歡女教師,男性在音色和音調中都與女性有這較大的差別。并且幼兒園小朋友對一個教師的喜歡程度與教師的說話音調高低有著非常大的關系。這種現象出現在家庭情境中也顯示出相似特征,孩子對“吼”他的家長會有很大的畏懼心理,即使剛出生不久的嬰兒也不例外。因此,一般而言,輕音樂或者古典音樂是對學前兒童聽覺審美培養較好的選擇,古典音樂不但聲音輕緩,旋律優美,而且古典音樂的中包含了眾多中國古典樂器要素,有意識的訓練學前兒童辨別古典音樂中涵蓋的不同樂器聲音可以培養學前兒童聽覺感知能力、聽覺的靈敏性和準確性,有利于提高學前兒童音樂素養。對于年齡較小的學前兒童還可選擇奧爾夫音樂,感受音樂里面的具體事物形象。例如在《吹泡泡》音樂中,學前兒童可以聽到音樂中潺潺流水聲,享受溪水流淌,敲擊溪石的輕快美妙。學前兒童言語器官審美能力的培育首先是要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早期言語刺激,鼓勵他們開口說。教師和家長在學前兒童一日生活中應主動和學前兒童進行言語溝通,提出問題,然后引導學前兒童用語言回答問題。幼兒園的孩子求知欲和對世界的探索欲正是剛剛起步之時,我們經常在公園看到家長牽著一個問“十萬個為什么”的小朋友,他們收到的良好反饋應該是來自于家長溫和耐心的回答和交流。除此之外,類似故事、詩歌、謎語、看圖講述、自編故事、詩歌等蘊涵著意境美、詞句美、情趣美的語言活動也是常用的培養言語審美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也是發展語言智能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講故事和繪本時,聲音要抑揚頓挫,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通過詩歌、繪本、童話故事中的可愛的形象,優美的語句,浪漫的意境來培養幼兒審美情趣與能力。[11]有學者提出,家長在幼兒三個月時就可以給孩子讀繪本書。甚至許多胎教機構會鼓勵準媽媽多聽一些節奏緩慢的音樂或者小故事,在相應的胎教課程中,帶領準媽媽們根據音頻的聲音做適當的律動練習。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審美教育固然要依靠這些外在的具體事物,但其最終的結果不僅是體現在學前兒童感受到了這些活動中美的詞匯、美的意境,還需要將對美的理解通過自我內化之后再外部表現出來。達到這一教育目標的主要方法是教師或家長在講故事或詩歌時圍繞內容向兒童提出疑問,引導兒童運用語言評價或欣賞內容中所表達的美的意蘊,從而產生情感共鳴。
三、基于認知神經科學的學前兒童審美經驗
審美經驗始于審美感知,但是卻是超越單純的生理感知的心靈活動,是審美主體在進行審美活動時對審美對象產生的關于生理和心理的審美感受,審美經驗產生的過程是與審美主體的認識、情緒、記憶、理解等息息相關的動態體驗的過程。[12]經驗分為一般分為外部經驗和內部經驗,前者指的是外界可感知的物質對象的各種性質作用于感官而使主體獲得的經驗,后者指通過主體自己心靈的內部活動主動觀察所獲得的各種經驗。學前兒童主要學習方式是親身體驗、親身感知,幼兒教育工作者應引導學前兒童從親身體驗中向具體的美感過渡,[13]審美教育就是要幫助學前兒童在接受外部經驗的同時,積極主動探索美的意義,獲得審美內部經驗。教師和家長可以經常陪伴學前兒童旅游,感受不同的風景以及人文氣息,親身感受各種風情的美,理解多種地域文化美背后的原因,引起學前兒童探求的興趣和欲望。審美經驗中包含著認知因素,審美認識融于審美情感之中,使主體在審美活動中或深或淺的獲得一定的對人生和生命的感悟。根據人腦結構分析,人的“情緒腦”在大腦邊緣系統中,包括海馬、內嗅區、齒狀回、扣帶回、乳頭體以及杏仁核等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人類情緒控制的中心和長期記憶中樞,也是審美情感體驗腦功能區。同時,下丘腦也是情緒產生的重要腦結構,刺激這部分區域會產生愉快或者痛苦的情感體驗,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會促進學前兒童審美心理發展。對學前兒童實施審美教育時要注意引導正面情緒體驗,讓學前兒童具有“熱愛”和“同情”的審美情感,產生積極審美認知。學前兒童情緒的發生與記憶關系密切的表現是通過海馬把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并且提取以往記憶應對周圍環境的變化,包括面對各種外部刺激時情緒的反應。記憶一般可分為形象記憶、邏輯記憶、運動記憶與情感記憶四種,其中情感記憶是在審美教育中需要著重了解的一種記憶模式,經常被利用于對藝術家的培訓,它是以情緒情感為渠道,通過情感體驗而實現對審美對象識記、保持及復呈的過程。由于學前兒童的記憶力尚在發展中,可能會忘記審美體驗的具體事件內容,或者記不清審美對象的外部具體形象,但對當時的情緒體驗會記憶深刻,當下次再遇到相似的審美情景和審美條件的再現時能夠立刻通過情緒喚起提取記憶,產生審美移。此時,由情感記憶引起的審美移情,可以激發學前兒童審美聯想。聯想的其中之一特點,就是審美直覺同情感記憶發生聯系,即審美聯想是審美直覺與過去經驗的聯系,只有這樣審美體驗才能在感知和直覺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從而使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進一步超越生理快感,發生更高級的精神性的審美關系。記憶在學前兒童審美中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與情緒的關系上,審美刺激物的熟悉性在審美加工當中同樣占據重要位置。對審美刺激物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在具體細節連接上的差異體現出個體差異性,突觸傳遞的時間越短美感發生的速度越快,所以學前兒童對審美刺激物越熟悉可能會使學前兒童對審美對象加深更一步的了解,在頻繁接觸中產生新的美感體驗,[14]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熟能生巧”。加強審美記憶除了運用學前兒童情感記憶的方式之外,引起學前兒童的有意注意,讓學前兒童能自覺的、努力積極主動地完成某種任務也是記憶的重要途徑。而有效引起學前兒童有意注意的方法要從學前兒童審美心理特征方面入手,例如通過言語強調,以及采用有吸引力的刺激物引起學前兒童興趣,以此增強記憶。
四、基于認知神經科學的學前兒童審美創造
審美創造是關于腦的創造性的活動,關系到腦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審美創造性思維潛能的開發是理性思維發展與非理性思維發展的有機統一。學前兒童審美創造的主要方法是通過認識事物本身,達到以實踐為基礎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想象創造。審美想象是審美經驗的深化,促進學前兒童審美創造能力發展的重力點是培養學前兒童創造想象能力,鼓勵學前兒童運用以往經驗在想象中創造美的事物。先感受審美對象,理解審美對象,然后發揮主觀創造性想象,在美妙的藝術想象中領悟美的精神真諦。審美創造的自由性,為學前兒童的想象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審美創造不同于普通創造受到物質條件的制約,它是一種自由的創造,尤其在是藝術美的創造中,學前兒童可以展開自由的想象,不受客觀現實物質條件的羈絆,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開動腦筋,鍛煉想象力和提高審美欣賞能力。年齡較小的學前兒童由于受身心發展限制,思維能力不夠,審美想象力的培養應側重于再造想象力的發展,教師可以在給學前兒童講圖畫故事、繪本時訓練他們的再造想象能力,特意留故事的末尾情節要兒童續寫,要求兒童復述故事時把故事輪廓補充完整,也可以要求兒童說出自己理解的故事中某個具體的圖畫形象。在這過程中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審美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師教學前兒童創造出世界未有之物,而是能夠讓他們主動將外在體驗這些轉化為自己的意識,獲得對美的自我體驗,使他們毫不掩飾的表現出對美的探索興趣和喜歡創造美的情緒情感,啟發學前兒童創造靈感,產生新思想。學前兒童對美的創造也不是要求創造出世界上沒有的新的美的事物,而是指兒童基于自己本身已有實踐經驗,通過想象、聯想認識到先前沒有意識到的美的概念,或者感悟到新的美的內涵,在大腦中形成對美的新的認知。學前兒童的審美創造是相對于自身個體并不是相對于世界而言,是超越感官系統之外,在新的認知順應中發現探索美的世界的大門,將感官觀察到的外在審美刺激物內化于心,并且改變已有圖式從而產成新的對美的理解認知的自我創造的過程。創造能力和創新性與否是新時代審美標準之一,是新時代審美教育發展的方向。由此,審美創造是審美教育過程中最體現學前兒童思維能力的一環,同時也是審美教育的核心要點。這一過程需要以審美感知、審美經驗為基礎,對學前兒童全腦開發,通過前階段的不斷積累和實踐才能達成創造性的發展。任何創造都不能憑空想象捏造,毫無依據的想象屬于空想,是不切實際的,最終想象的結果也不是創造成果,審美創造應該是量變產生質變的過程,達到最終的發展。因此,培養學前兒童審美創造力雖然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所在,但也不能忽視審美感知和審美經驗的發展。
五、結語
審美教育是學前兒童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關乎到兒童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擁有一雙能發現美、觀察美的眼睛能讓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認知神經科學以科學的證據提供了學前兒童審美教育新視角,與先前對學前兒童審美研究的理論基礎不同,認知神經科學下的審美教育基于腦發展機制,以學前兒童全腦開發為突破口探討學前兒童審美教育的路徑,不僅在理論上豐富了學前兒童審美教育研究方向,而且在教育方法上另辟蹊徑。根據學前兒童腦認知發展特點,對大腦加強外部環境刺激,有助于幫助學前兒童加快突觸傳遞速度,加強神經網絡連接反映,使學前兒童獲得審美智力。
參考文獻
[1]婁立志.學前兒童教育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76-177.
[2]張衛東,李其維.認知神經科學對心理學的研究貢獻———主要來自我國心理學界的重要研究工作述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46-55.
[3]崔亞萌.認知神經科學視域下學習機制的初步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7:6-10.
[4]劉建華,何亞峰.基于全腦開發的創新學習策略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2(5):4-7.
[5]鄧佳.腦發展與學前兒童審美教育[J].人民教育,2015(15):19-21.
[6]朱秋德.學前兒童審美教育的內容與途徑[J].兵團教育與研究,1992(3):45-49.
[7]陳遷.學前學前兒童的審美感知特點及其培養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8(33):39-42.
[8]黃子嵐,張衛東.神經美學:探索審美與大腦的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2012(5):672-681.
[9]GAZZANIGAM,IVRYR,MANGUNG.認知神經科學:關于心智的生物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10]王旭曉.“思維”的器官與“享受”的器官———中西方論審美感官[J].思想戰線,1991(3):34-41.
[11]孫杰華.淺談如何在語言智能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J].湖南中學物理•教育前沿,2009(14):68.
[12]于建瑋.認知科學視閾下的美育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6:79-80.
[13]MEIJUC,PINCHENH,CHEN-HSINY.SameTheory,DifferentDay:InquiryintoPreschoolChildren’sMultipleIntelligenceandAestheticsAbility-[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4(143):534-541.[14]孟凡君.認知神經美學視域下的美感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8:102-108.
作者:陳晨 單位:淮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 上一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思考
- 下一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