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繪畫教學研究

時間:2022-03-30 03:04:00

導語:學前兒童繪畫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前兒童繪畫教學研究

臺灣學者陳武鎮說過“美術教育是一把雙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學生極易成為教學內容與教師偏好的奴隸,難以掙脫,有幸掙脫,亦已身受傷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開花結果,卻常見學生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學習的過程空有刺激而沒有收獲。”[1]106COX關于教師為3~8歲兒童繪畫提供幫助作這樣的闡述,即,教師直接把方法交給兒童或無任何批判地“什么都行”的態度都是不可取。教師應通過與兒童的交流,提出有建設性的幫助才是真正有助于兒童的創造力發展。[2]

總之,在思考兒童繪畫教育時,過分強調兒童繪畫技能技巧的掌握或是僅強調兒童的主體性,對兒童繪畫技能教育避而遠之,放任自流的現象都是不可取的,應講究兩極之間的平衡。可許多成人在尊重兒童的主體性和為兒童繪畫提供有效幫助之間無法很好地掌握平衡點。“學前兒童的畫與成人的畫相比,就像現代人與幾萬年前原始人的畫的差距一樣,是難以比較。可許多成人往往無法承認這區別,總是把成人的畫灌輸給兒童。成人的畫雖是面向兒童的畫,但卻是成人的畫。兒童從成人那里學到畫,看去似乎高興,但自己獨自作畫時,只是畫成人教給他們的畫,自己想要表達的畫卻無法自由地表現,無法體驗表現、創造的快樂。”[3]15不能自由地表現,創造性不能得到綻放,這是兒童的不幸。因此,有必要對兒童繪畫教育進行深刻的探討。

一、學前兒童繪畫的本質

“審美創造是指創造者在一定創造欲望推動下,運用線條、色彩和形體、聲音等藝術語言,加工、創造出可感的形象,以表達其審美感受的過程。”[4]341兒童繪畫是一種審美創造活動。因此,可將兒童繪畫活動理解為是主體對客體的感知,并溶入主體的情感和想象,加以加工、創造,形成獨特的內在圖式,并在主體的一定創造欲望的推動下,最后用色彩、線條和構圖等藝術語言,將其表達之的過程。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教授AnneCambier認為兒童的繪畫性質及意義是:繪畫伴隨著兩方面的活動,一方面是畫手,勾勒出畫,另一方面是欣賞人,看了畫,給予畫社會性意義。關于第一方面,畫手勾勒出畫,也就是畫是對自己是什么樣的人的闡述。因為繪畫的動作是自己的動作,所畫的線條是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思考,自己內在瞬間的發現。關于第二方面,欣賞人賦予畫社會性意義,也就是畫是對客體的描述。這里的欣賞人可以是自己或是別人。比如當兒童關于自己的一幅畫,“這是媽媽”作這樣的解釋時,兒童給予自己的畫社會性的意義,畫成了實現交流的一種手段。畫的命名總是在其社會文化背景中進行的。[5]13-14因此,可以明白兒童的繪畫具有二重性,即繪畫是欣賞人與畫畫人間對話記號,是社會文化要求與自己內在空間要求的混合體。繪畫這視覺領域中的“語言”和語言領域中的語言一樣,是“自我”存在的一種形式。“只要是身心發展正常的兒童,在他能用筆進行隨意涂抹的瞬間起,就自發地運用‘美術語言’表現自我。”[1]25

二、影響學前兒童繪畫的因素

(一)繪畫與兒童身心發展水平

1.繪畫與表象

高橋たまき在兒童的繪畫與象征性游戲作對比中闡述到,繪畫是存在于兒童腦中的直接表象或是被變形的表象輸出的頻道。繪畫是把在內心的三維空間中自由存在的表象壓縮在二維空間紙上的表現活動。表象是繪畫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支撐物。[6]鳥居昭美在闡述表象在兒童繪畫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時,引用英國DesmondMorris的《美術的發生》中的觀點:當兒童在無意識狀態下所畫的涂鴉線,只是滿足運動機能發展的需要,它還沒有實際的意義,稱不上畫的。1歲半猴子就可以達到2歲4個月左右孩子涂鴉線的水平,并且畫的更有力度。不同的是,猴子的畫只是停留在涂鴉期,不會有發展變化,即使到了4歲或者是8歲,所畫的涂鴉線都是一樣,稱不上作品。而人類的孩子隨著象征機能的發展,語言的豐富,當兒童給自己的涂鴉線賦予社會性意義時,兒童的畫就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畫。[3]48-69因此,可以看出象征機能在兒童的繪畫發展過程中起決定性的作用。正如著名美術教育理論家常銳倫所認為的,“學生從幼兒時就習慣于運用以線畫‘心像’輪廓或再涂染裝飾色彩的畫法。大多數學生無法掌握我們教育體系中的雙基”[7]一樣,學齡前兒童的繪畫是“心像”的繪畫,而不是成人所強調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2.繪畫與情感

在兒童與外界事物相互作用,并積極地將外界事物形象內化為表象過程中,個體的情感起重要作用。正如羅恩菲爾德所闡述的,“兒童只會把他所知曉及他認為重要的事情作為創作內容,而他之所以認為重要,是因為他對那些事物多少建立了有所感應的關系。因此,情感的作用在他的創作過程里非常重要。兒童的畫并不是客觀的表現,而是表現了喜歡與厭惡,以及對周圍世界的情感。”[8]7孔起英在闡述審美創造的反思階段引用格式塔心理學理論,闡述審美個體的主觀體驗的重要性。“明顯的體驗狀態中的個體面對特定的視覺對象,其表象活動也顯得較為活躍,而且,表象相互輝映烘染和浸潤。當個體內心的情感體驗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產生借助某種物態形式將情感表現之。”[4]340因此,主體在與外界世界相互作用過程中,能不能賦予感知覺所獲得零碎表象于意義、生命力,取決于兒童的情感能否與外界的事物產生共鳴。只有產生共鳴才有表現的沖動。

(二)繪畫與教育

PhilippeWallon從臨摹樣本,方法指導等方面論述外界各因素對繪畫的影響,闡明這些影響有的是積極的,也有的是消極的觀點。[5]159-178

1.臨摹樣本

在闡述臨摹樣本時,PhilippeWallon參考Samier的實驗,論證臨摹時遵循的一些法則。Samier對3歲半-5歲半幼兒的大象臨摹畫作了實驗。起初,讓幼兒自由地畫大象,然后出現大象的樣本讓幼兒看幾分鐘后,再畫一次大象。被實驗者分為三組,其中,樣本分別為:立體的大象模型;圖案式的大象畫;成人的沒有缺陷的大象畫。結果,Samier發現實驗組第一組的畫沒有改良,第二組的畫有改善,第三組的畫出現退步的現象。這現象說明第一組的樣本對幼兒沒起作用,幼兒沒有觀察到任何東西,第二組的樣本最接近幼兒的畫,所以幼兒可以從中獲取信息,從而得以改善,第三組的樣本幼兒察覺到了,但超過幼兒的理解范圍反而妨礙幼兒的繪畫。[5]161

PhilippeWallon采用同樣的方法做實驗。他用的樣本是浸泡在水中只有一部分看得見的河馬和一只腳被另外一只腳遮住了只能看到三只腳的長頸鹿的相片。最后得出這樣的結論:所提示的樣本只有符合幼兒發展水平時,才能起到積極作用,相反,如果提示的樣本過于復雜,會讓幼兒的繪畫產生特殊的改變。[5]162-163在解釋這種現象時,他聯系Luquet,所說的“內在的圖式”的概念,闡明幼兒在繪畫時“內在的圖式”是主要的力量,是繪畫的基礎,但外部的樣本是第二力量,只有當這二者力量統一時才有利于促進幼兒繪畫能力的發展,相反,當這二者力量相互斗爭時,就會妨礙幼兒繪畫能力的發展。

2.繪畫的方法指導

PhilippeWallon參考Lurcat的觀點,闡述過于強調教師的指導和期待,兒童的畫會被扭曲,成為形式美的畫。不過這外在的影響不能成為促進兒童繪畫能力發展的主要因素,兒童的繪畫還是跟幼兒情感成熟有著深厚的關系。[5]168PhilippeWallon通過Lurcat的實驗,即讓幼兒模仿電視的人物作畫,結果證明即使電視的模特能促進幼兒繪畫內容的發展,但幼兒的畫從根本上并沒改變。這是因為幼兒的內在世界中存在著一種“頑固的圖式”,它總是抵抗著外界各種各樣的影響。那么,兒童是通過什么方式從外界的環境中獲取新的圖式,來修正自己內在的圖式呢?PhilippeWallon通過Fresard的對兒童的透視畫法的研究,闡明幾個兒童在一起作畫比獨自一人作畫更容易掌握透視法的規則,年齡越大,透視法的樣本對兒童影響也越大,兒童對外界樣本的感受力受到其年齡制約的觀點。[5]168-170

三、個案幼兒繪畫發展年齡特征

(一)個案情況介紹

個案幼兒為筆者的兒子,2002年出生于日本,智力等各方面正常。2006年8月從日本回到中國,回中國前講的是日文,聽得懂一些中文。

(二)個案幼兒

0-6歲繪畫發展年齡特點

1、1歲半時畫的線條是以身體的中心為起始點向外,同時還可以看到因隨胳膊的伸屈動作而產生的反復來回的線條。

2、2歲3個月時畫的畫,如圖1。

圖1封閉的圓(2歲3月)

隨手腕的回轉與拇指筋肉發展的介入,出現了旋輪狀等線條。特別是,隨著手的運動機能發展,視覺的協調,語言的使用,2歲左右個體可以很好地控制起點和終點。這一時期繪畫的發展,即“未分化涂鴉(無控制地涂抹,滿足動覺經驗)”和“經線涂鴉(重復性運動的控制到手眼協調性加強)”的階段。[9]

3、2歲前后,個體在象征機能的作用下可以給圖形命名。這時的繪畫符號,總是要滿足于個體現在的需求,比如,剛剛說自己畫的是飛機,一會兒又變成畫的是鴨子。這時畫的畫代表著什么,不是事先確定好。這時期的繪畫就如Luquet所說的是潦草的“亂畫”階段。[10]這偶然的不安定的畫,因兒童的語言被確認,因兒童與外界的交流慢慢成了安定的繪畫語言固定下來。這時期的線、形,還有線形的組合的繪畫的語言,是幼兒建構繪畫的材料。如圖2所示,個體通過把自己已有的圖式與文化相融合,不斷地進行組合,改良,并產生了新的圖式。這時期繪畫的發展,即“圖形涂鴉(重復畫圖,用它表示一切事物)”和“命名涂鴉(認識到繪畫與外界存在之間的關系,受畫面象征符號而命名,顯示初步手、眼、腦的整體協調)”的階段。[9]

圖2草莓,棒棒糖,男孩(3歲2個月)

在這個時期,創設良好的繪畫環境,尊重幼兒情感體驗,并通過與幼兒的交流,刺激幼兒的想象力,讓幼兒為自己的繪畫賦予社會性意義,使幼兒體驗到建構繪畫語言的樂趣。這時期的繪畫教育目的在于“鼓勵新的想象,而非刺激他們畫出可以辨認的物體,因此,我們完全滿意這個小孩受了思考的刺激后所作的反應,然而,這種刺激也會鼓勵涂鴉與表現的世界發生關聯。”[8]93

4.4-5歲時,隨著個體認知水平的發展,特別是在形象概念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對形象信息的對比,抽象和概括不斷趨向完善,個體的繪畫語言呈現豐富與完善的趨向。比如在繪畫中可以看到個體對水平垂直的重視,注意上下空間的調整,注意要素間的對稱和包含關系的表現,如圖3-4所示。這時期,幼兒的圖式不斷得以錘煉,并更加接近所要表現的客體,更符合文化規范。

圖3相撲、雪人、蘋果、蛋、樹、高速列車、船、樹、可愛的人(4歲4個月)圖4郊游(5歲4個月)這時的畫是幼兒最有創造力的表現,在繪畫的指導上,通過豐富生活體驗,與幼兒一起閱讀等方式,以豐富幼兒帶有語言的表象,同時準備了各種各樣材料,使幼兒的繪畫潛能得以舒展。

5.6-7歲,個體已慢慢脫離自我中心的影響,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思維更趨向邏輯性。這時,可以從不同的側面來調整對客體的認識,根據時間、空間來調整客體間的關系。因而,繪畫中的各要素不再是零亂地呈現,同一個客體的各要素不再出現矛盾,而是作為一個整體出現;繪畫的要素也不斷的增多,繪畫的各單獨的圖式不斷出現融合趨勢,使得圖形更具有整體感和表現力,如圖5所示。

圖5美麗的風景(6歲2個月)

這時期外界的信息給幼兒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可忽視,幼兒不再滿足于以前的把各個要素拼湊起來的畫法,表現為對繪畫技巧的渴望,在顏色上選擇接近原本事物的顏色。因而,這時期特別要關注兒童繪畫上遇到的困難,通過交流給予一些建設性意見。縱觀個案幼兒的繪畫發展過程,正如高雪梅等人提出的“遮擋圖式格式塔漸成說”[11]一樣,即幼兒遮擋圖式的內部心理結構包括“要素”和“關系”兩部分,二者都表現出逐漸形成的過程。個案幼兒的繪畫發展過程體現出繪畫的內在要素不斷趨向豐富,同時要素與要素間的關系不斷趨向協調的過程。

四、啟示及思考

首先,繪畫與游戲,語言等一樣,都是兒童自我表現的一種方式。繪畫是兒童精神世界形成的學習手段之一。特別是,幼兒語言還處在尚未成熟階段,繪畫作為自我表現的一種手段,就顯得更為重要。通過繪畫教育,讓幼兒感知,豐富其內在世界,并能把自己內在的世界表現之,以達到精神生活的充實,最終達到人格的完善。其次,在幼年時代,不斷地把積累的表象,或是在這些表象的基礎上生成的新表象,通過適當的頻道表現,這種現象直到成人后還是以不同的方式繼續存在終生。這是一種表現力,創造力的培養。繪畫作為兒童內在的表象向外輸出的頻道之一,是兒童的表現力、創造力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我們有必要讓繪畫成為教育手段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后,繪畫是社會文化的一種反映,是兒童的發展水平的一種表現。我們必須在尊重兒童發展水平的基礎上,結合本民族的文化特點,給兒童以最科學的引導,促進繪畫事業的發展。以下是筆者對學齡前兒童繪畫教育提出的參考意見。

1.尊重兒童的發展水平,給兒童的繪畫以肯定的評價

經常看到某些幼兒園開辦的繪畫展,通過所謂的兒童間相互交流、相互欣賞,然后由教師給兒童的畫評等級的現象。對于還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看待現實世界,不能把自己的行為放在社會性范疇中考慮的學齡前兒童來說,沒有比這更殘忍的事。兒童的繪畫受到其年齡特征的制約,我們必須正視兒童繪畫與成人繪畫的差別,尊重兒童的繪畫。“藝術是美的概念的反映,當我們欣賞作品時,因美而感動、歡喜,這時,作品就成了藝術。因而,藝術不是絕對的,會因時代,地域不同而不同。”[5]174我們要學會控制住我們所謂的標準,即“美的期待”,學會熱愛兒童的繪畫。再說,在成人的作品中所期待的藝術元素,在兒童的作品中也可以找到,比如,畢加索的一些畫在外觀上非常接近兒童的畫。

2.創設適當的環境,讓兒童有機會進行繪畫活動

繪畫是兒童內在的需求,是兒童生命力的表現。讓兒童自由作畫,通過其自身不斷探索、嘗試、練習、補充,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繪畫語言。

3.豐富生活體驗、通過語言刺激繪畫欲望

繪畫內容來源于生活,讓兒童感受生活,豐富生活體驗,通過語言交流,形成豐富清晰的表象,讓兒童產生繪畫的動機和欲望。特別是通過兒童間語言的交流,促進兒童繪畫水平的發展。

4.根據兒童繪畫發展水平,提供適當幫助

兒童通過把已有的圖式與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相融合,進行不斷的組合、改良,使自己繪畫活動得到不斷創新。我們應該在尊重兒童發展水平的基礎上,提供適當的外界信息,以支持兒童的建構、創新活動,促進兒童繪畫水平的發展。比如,我們會經常看到大班的孩子因意識到自己所畫的畫與自己想要表達的畫之間存在差距,感到不滿而自暴自棄的現象。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在尊重兒童繪畫發展的水平基礎上,給予孩子適當的幫助,包括樣本的提供、繪畫技巧的傳授等,為兒童的繪畫發展提供信息刺激,使兒童通過自己的重新建構,取得進步、感受成功,從而保證兒童繪畫興趣的持續,保證兒童產生深層次的探索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