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社區教育范文
時間:2024-04-01 18:16: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前兒童社區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多數人會用“言有盡而意無窮”這句詞語來形容藝術作品,藝術作品是藝術工作者表達情感、認知和感受的載體,是用有限的形式來表達無窮的意境。每一類藝術似乎都有它的局限性,音樂是聽覺的藝術,繪畫是視覺的藝術,雕塑是視覺和觸覺的藝術,他們通常用藝術作品的有限來表達無限。藝術創作時藝術通感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這種創作的局限性,在憑借感觀經驗的基礎上觸動各種器官,讓音樂不僅是單一的聽覺藝術,讓繪畫不再以單一的視覺藝術,在藝術通感的作用下形成了新的意象,讓欣賞者得到全新的體驗。
由于學前兒童思維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幼兒對事物的理解是具體的,缺少一定的概括理解能力,因此對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不能過于分化,學前兒童的藝術教育應該是綜合性的教育。重視各藝術門類之間的相互聯系,適合學前兒童發展的特點。綜合藝術課程所要體現的就是通感,通感是人體各感官同感官與情感、靈感等溝通的一種心理現象,是對各種藝術的一種觸類旁通和融會貫通。
2007年南京師范大學王麗的博士學位論文《藝術通感與兒童藝術教育研究》,以五至六歲兒童為研究對象對兒童藝術通感進行了解讀,認為藝術通感豐富了兒童的審美經驗、給兒童帶來審美自由、有利于兒童的全面發展,提出了綜合藝術課程是培育兒童藝術通感的主要途徑。[1]
一、開闊學前兒童審美能力,引發幼兒的審美情趣
審美感知是一切審美活動的基礎,是美感的門戶,在審美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
人們在接觸審美對象時,首先依靠感官對審美對象的外部形式進行感知,產生初步的審美印象。審美想象、審美情感、審美理解等諸因素都是以審美感知為基礎的。與此同時,審美感知到的線條、色彩、節奏等這些個別的本身就能帶來,喻快的感受,這些愉快的感受即是審美活動的出發點,如音樂的音高在由低音向高音上行的過程中給人一種積極、明快的心理體驗,而且音高越高,感覺物體越輕,音高越低,感覺物體越重。
由于幼兒語言能力等方面還有待發展,這給我們引導幼兒對事物的情感表現性進行把握帶來了難度,在引導幼兒對客觀事物的情感表現性進行把握時,通感的運用可以打破各種感官的局限性,使幼兒獲得簡單的視覺或聽覺之外的感官體驗,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對顏色的感知,只有經過視一觸相通,當看到紅色時才能感覺得到溫暖,才能進一步對其情感表現性進行把握。因此,即使是幼兒在聽一首歌,但是由于通感的參與,也能體驗到歌聲以外的感受,或者是看見美麗的田野、聞到誘人的香味,或者是產生像躺在床上一樣的軟綿綿的感覺。如欣賞姆斯基?柯薩柯夫的《野蜂飛舞》時,仿佛能夠看見野蜂狂飛襲擊壞人的情景,從而使幼兒接收到多樣的音樂信息,形成不同的知覺映像、視覺映像、運動覺映像,這時幼兒就能較完整的感知樂曲了。又如在繪畫時引導學前兒童觀察兔子,要引導學前兒童對感知的細節特征進行具體形象的表達,問問孩子看到了什么?什么顏色?聽到了什么?摸上去怎么樣?兩只耳朵的位置和大小關系怎么樣?從遠處看兔子時的感受如何?
通過藝術通感,不僅使幼兒在審美活動中拓展了審美感知,還能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如讓幼兒觀察種在小盆里的植物時,當幼兒看到紅紅的花朵,由于通感的作用,這種由視覺獲得的信息引起了嗅覺上的反應,幼兒便產生了想聞聞的沖動。幼兒在這種觀察中,由一種感官引起其他感官的連鎖反應,幼兒對事物的熟悉和了解程度加深,常此以往,即使幼兒只是看到某一樣事物,不用觸摸,便己經知道它摸起來是什么感覺了。與此同時,他們自然會產生對植物的親近感,又會促使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誘發觀察的需要,極大的豐富了幼兒的審美經驗,為幼兒審美活動的發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調動學前兒童的審美想象,激發幼兒的藝術聯想
審美想象有再造性想象與創造性想象之分,再造性想象是在觀察客觀事物的基礎上進行的想象,是面對審美對象時受到感染而展開的,如在觀賞云南石林的“阿詩瑪”或黃山的奇景“仙人指路”時,能從中幻化出生動的生命形象。那些適合學前兒童欣賞的音樂、繪畫作品等都能引起他們的豐富的聯想,有時,學前兒童不僅能說出這些聯想中的形象,還能用其他的方式如肢體動作等表現出來。創造性想象則是不依賴眼前事物的想象,豐富的生活經驗是其產生的基礎,情感則是其發生的動力,相互協調的一種狀態。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到審美活動當中,這就擴大了審美空間,刺激審美想象的發生,使幼兒表現出更大的創造力,從而促進學前兒童審美想象能力的發展。如欣賞樂曲《動物音樂會》引導幼兒傾聽音樂,讓幼兒邊聽邊隨著音樂律動,引導幼兒用動作表現自己傾聽完音樂后的感受,說說自己聽到什么和看到了什么,將自己聽到后的感受畫出來。在這一教學活動中,幼兒獲得了對樂曲的音樂、動作、語言的三種印象,最后,對這三種印象進行整合畫成圖畫,幼兒同時又獲得了對樂曲的視覺意象。在整個欣賞音樂的的過程中,通過聽覺、動覺、視覺等的感統引導幼兒欣賞作品,而不僅從單一的聽覺入手把握樂曲,極大的開拓了幼兒的視野,激發了幼兒對藝術作品的聯想。
三、觸動學前兒童審美心靈,豐富幼兒的審美情感
篇2
所謂學前兒童家長教育,是指社會或學校針對學前兒童的父母所實施的一種教育,其目的是讓父母了解自己的職責,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引導父母學習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識和方法,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質和教育能力。這里所說的家長,主要是指學前兒童的父母,也包括對還在實際上履行父母職責的其他暫時監護人。
一、大陸地區關于學前兒童家長教育的現狀
自2001年9月1日頒布的《幼兒園指導綱要(試行)》實施以來,我國的幼兒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其中學前兒童家長教育,無論是國家政策層面的支持,還是學前兒童家長接受教育的組織形式,都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
1、國家關于學前兒童家長教育的政策法規
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的《關于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要求:幼兒園要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要充分利用幼兒園和社區的資源優勢,面向家長開展多種形式的早期教育宣傳、指導等服務,促進幼兒家庭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2003年教育部頒布了《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國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工作的意見》,要求關工委積極參與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要組織老同志指導家庭教育、參與社區教育,協助舉辦家長學校和校外教育活動基地,編寫家庭與校外教育的讀本和資料,開展“讀書征文”、“科技扶貧”、“老園丁聯系戶”、“家教一條街”、“校外學習輔導站”、“雙擁教育”、“文明共建”等豐富多彩的育人活動。2004年全國婦聯、教育部頒布《全國家長學校工作指導意見》,要求家長學校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識,促進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還對家長學校的性質和任務、家長學校的指導與管理、家長學校的組織與領導、家長學校的檢查與評估提出了具體要求。《全國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規劃》中,對家長教育也做出了具體的說明和要求。
2、學前兒童家長接受教育的形式
一是家長自我學習。家長出于自覺自愿,或想找到相關幼兒問題的答案,通過閱讀與幼兒教育相關的書籍、登陸育兒網站查閱資料、通過bbs交流育兒心得等方式,主動獲取育兒教育的知識和經驗。
二是幼兒園組織家長學校、家長學堂等活動。幼兒園定期或不定期地把家長組織起來,由專人進行指導,向家長傳授育兒知識及教育理念。目前大陸地區家長學校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①專題講座式。主要是聘請相關專家傳授家庭教育的知識和理念、回答家長提出的問題及咨詢。參加講課的有專家、學者、學校的領導(校長或德育主任)、教師,也有家長本人、社會知名人士等。②家長會議式。教師通過家長會向家長傳授家庭教育的知識,這實際上是一個學期1至2次的家長例會,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家長參與學校的形式,也是很多家長學校所采用的形式。③經驗交流式。有些家長學校不定期地組織家庭教育經驗交流會,家長們通過這種形式交流育子經驗,一般選舉家庭教育成績突出的家長進行主要演講,讓家長用自己的成功經歷及經驗感染和教育其他的家長,給家長們提供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④授課教育式。通過編印教材和有關家長教育指導方面的資料組織家長接受教育。⑤“家長開放日”等活動。家長走進學校,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深入課堂參與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使家庭與學校的教育保持一致性。
三是社會上舉辦的各種與教育相關的活動。目前社會上舉辦的與教育相關的活動形式有:①傳媒教育式。一些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單位,利用大眾傳媒的輻射優勢,通過開辟欄目或發行資料等方式舉辦家長學校。②社區網點式。有的地方在城市街道、大型企業等建有“家長委員會”,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家長會和有利于改善家庭教育方面的活動。③網上家長學校。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建立網上家長學校,也就是所謂的“家校e”,“家”代表家庭,“?!贝韺W校,而“e”具有教育(Education )、電子信息(Electronic Information )、容易(Easiness)三重含義。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家長們可以通過郵件、博客和一線通等形式相互取得聯系。
3、學前兒童家長接受教育的內容
無論是通過家長學校,還是自學或網絡學習,學前兒童家長接受的教育內容,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以糾正家長的教育觀念為主,主要是通過授課的形式改變家長對幼兒教育的不正確理解,糾正家長心中固有的錯誤觀念,向家長介紹先進的教育理念,端正家長關于學前兒童教育的態度,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借此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家庭觀、教育觀,從而對家長的教育行為進行指導。另一類主要是向家長傳達學前兒童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在某種教育理念的依托下,對孩子的正面、負面行為展開分析,幫助家長處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棘手問題,解答家長的疑惑,并給出指導性的建議及實操性的技巧。
另外,作為學前兒童主體的80后家長來說,相比較以往的家長,他們思維活躍,受教育程度高。盡管如此,還是有相當比例的家長對家庭教育存在認識誤區,既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教育者的身份,也不能端正自己的教育態度。因此,目前對學前兒童家長所開展的教育,依舊將重點放在改善家長的教育觀念,端正家長的態度上。
篇3
【關鍵詞】美國聯邦政府;學前兒童保育和教育;學前兒童保教計劃;新措施
【中圖分類號】G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8)09-0047-05
長期以來,美國聯邦政府、各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在學前兒童保育和教育上發揮著三位一體的重要作用,各級政府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促進學前兒童健康發展群策群力。美國發展學前兒童保教事業的經驗為我國兒童保教事業的發展帶來諸多啟示。
一、美國學前兒童保育和教育現狀
1.學前兒童保育現狀
據2007年9月的統計數字,全美共有6歲以下(0~5歲)兒童2400多萬名,其中3歲以下(0~2歲)嬰幼兒約1200萬名。2400萬名學前兒童中高達20%,即近500萬名兒童生活在貧困家庭①,〔1〕而3歲以下的嬰幼兒中有21%(260萬名)生活在貧困家庭。〔2〕
美國早期縱向研究項目(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ECLS)對1萬名出生于2001年的9個月大嬰兒所作調查表明,半數兒童在各種正規的非親子看護托兒中心(regular nonparental child care)接受照顧;其余半數接受非正規保育的兒童中,26%的兒童由親屬看護(relative care),15%由非親屬看護(nonrelative care),如家庭托幼機構(family child care homes),9%接受其他類型的照顧。兒童獲得保育時間的長短因保育類型不同而不同。通常,一周內由非親屬看護的兒童比由親屬看護的兒童多得到10個小時的照顧,在正規托兒中心的兒童比接受非正規機構看護的兒童多獲得31到40個小時的照顧。該調查指出,嬰幼兒接受保育的類型受其所屬種族的影響。9個月大的黑人兒童(63%)比白人兒童(49%)、西班牙兒童(46%)、亞裔兒童(47%)更多地接受非親屬看護;白人兒童(21%)比黑人兒童(33%)、西班牙兒童(30%)、亞裔兒童(33%)更少被送去托兒中心。此外,兒童接受保育的類型還受父母收入水平的影響。父母收入低于國家貧困線標準(FPL: Federal Poverty Level)的兒童(43%)比高收入家庭兒童(higher-income children,52%)更少得到非親屬看護。〔3〕
2002年,美國家庭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America’s Families,NSAF)以1.2萬名5歲以下兒童為調查對象收集到的相關數據表明,2002年3歲以下母親就業的低收入家庭兒童(62%)比高收入家庭兒童(68%)更少得到正規的非親子看護,而更多地被親屬看護。就時間而言,3歲以下母親就業的兒童38%獲得35個小時以上的非親子看護,17%獲得15~34個小時的非親子看護,獲得1~14個小時非親子看護的占17%,另有28%的兒童得不到非親子看護?!?〕
2.學前兒童教育現狀
根據美國的教育體制,5歲兒童入讀的幼兒園(Kindergarten)已被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成為正規教育的起點。因此,學前教育指5歲前的兒童(包括5歲)在未正式入學之前接受的教育。3歲以下兒童入托或入讀的場所被稱為嬰幼兒計劃(Infant/Toddler Program);3歲和4歲兒童的學習場所為學前班(Preschool/Pre-kindergarten)?!?〕
兒童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期。學前兒童的教育問題早已引起美國聯邦政府的密切關注。自1965年以來,受聯邦政府資助的學前教育計劃(Federal-Funded Preschool Education Program)越來越多,這一方面可以滿足學前兒童的受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滿足家長對兒童保育的需求。過去幾十年中,加邦政府學前教育計劃的兒童數量成倍增加。美國人口現狀調查(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CPS)顯示,1965年全美只有60%的5歲兒童入學,1980年入學率上升為85%,2005年超過90%。3歲和4歲兒童的入托或入讀率也迅速攀升。1965年僅有5%的3歲兒童和16%的4歲兒童進入學前班,而到2005年,3歲兒童的入讀率已達40%,4歲兒童入讀率接近70%(見圖1)?!?〕
全國家庭教育普查(National Household Education Survey,NHES)自1991年起對學前兒童受教育情況進行了更為詳盡的調查分析,包括加入學前教育計劃的兒童數量、兒童所受保教的類型以及不同年齡、種族、宗教、父母的不同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對學前兒童保育和教育的影響。調查表明,2005年69%的4歲兒童和43%的3歲兒童加入了各種形式的學前教育計劃,兒童接受教育的時間也延長了許多。1991年至2005年間,不同種族、居住地區、家庭收入水平、母親的受教育程度、母親就業狀況的兒童加入學前教育計劃的情況有所差異。例如,就種族背景而言,1991年,不同種族的3歲兒童中,44%的白人兒童、44%的黑人兒童、21%的西班牙兒童及43%的其他種族兒童加入了學前教育計劃;不同種族的4歲兒童中,59%的白人兒童、68%的黑人兒童、50%的西班牙兒童和62%的其他種族兒童在學前教育計劃中受到教育。到2005年,各種族3歲兒童加入學前教育計劃的增長率普遍較??;而4歲兒童的入讀率增幅較大,白人兒童達到69%,黑人兒童75%,西班牙兒童59%,其他種族兒童81%(見圖2)。就家庭收入水平來說,1991年,貧困家庭兒童中30%的3歲兒童和50%的4歲兒童加入了學前教育計劃;非貧困家庭兒童的比率為3歲45%,4歲62%。2005年,貧困家庭兒童加入學前教育計劃的比率增幅很小,3歲達33%,4歲不變;而非貧困家庭兒童增幅較大,分別為59%和72%?!?〕
二、幾項大型聯邦政府學前兒童保教計劃的實施情況
在學前兒童的保育和教育方面,聯邦政府雖未制定系統的保教政策,但多年來一直主持著多個大型保教項目。這些項目或計劃分別隸屬于聯邦政府的兩個部門――衛生和人類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教育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其中,衛生和人類服務部管轄的主要保教項目有開端計劃(Head Start)、早期開端計劃(Early Head Start)、兒童保育和發展專款(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CCDF)、貧困家庭短暫性援助計劃(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 TANF)和兒童保育和發展固定撥款(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CCDBG)。由聯邦教育部管轄的主要保教項目有嬰幼兒及其家人特教補助計劃(Special Education Grants for Infants, Toddlers and Families)、一號條款學前班(Title I Preschool)、特殊教育學前班(Special Education Preschool)以及其他小型學前兒童保教項目和專業發展與研究項目?!?〕
1.開端計劃(Head Start)和早期開端計劃(Early Head Start)
開端計劃(Head Start)是美國實施年限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一項學前兒童保教計劃,旨在為低收入家庭5歲以下兒童(主要為3~5歲兒童)提供早期教育和營養保健等多項支持,80%的經費來自聯邦財政撥款,其余部分依靠社會支持。該項目一年約提供90萬個入讀名額,可供全國11%的4歲兒童和7%的3歲兒童及6200名3歲以下兒童入讀,每名入讀兒童平均享有約7500美元經費。2005~2006年度,聯邦政府投入68億美元運行該項目,該年度來自50個州的721289名3~4歲兒童申請加入了開端計劃,但加入人數尚不足所有合格申請者的一半。該計劃資助下的兒童保教機構每天最少開放3.5個小時。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兒童保教機構開始提供全日制保教服務。1994年,聯邦政府又提出早期開端計劃(Early Head Start),把早期教育服務對象拓展到低收入家庭中的0~2歲兒童和孕期婦女。2005年,該計劃共為81914名3歲以下兒童和10485名孕期婦女提供服務?!?〕
2.兒童保育和發展專款(ChildCare and
Development Fund)
兒童保育和發展??钍锹摪钫诙蟊=添椖?,隸屬于衛生和人類服務部下設的兒童保育局(Child Care Bureau)。13歲以下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可申請此款項,75%的款項以早教券(Voucher)形式發放。2005年多渠道籌措來的兒童保育和發展專款達89億美元,其中聯邦政府直接投入48億美元,共170萬名兒童得到資助,其中6歲以下兒童達110萬名。2006年聯邦政府撥款50億美元運行該項目?!?0〕
3.特殊教育學前班(Special Education Preschool)
自1973年伊利諾斯州(Illinois)、密歇根州(Michigan)和威斯康星州(Wisconsin)率先為3~5歲殘疾兒童提供免費教育以來,特殊教育學前班便成了美國學前兒童資助項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86年的《殘疾人法案》明確規定必須為殘疾兒童或發展遲滯兒童開辦特殊教育學前班。1992年,美國各州都普及了該項目,加入該項目的兒童人數也穩步增長。2005~2006年度,全美6%的4歲兒童和4%的3歲兒童就讀于特殊教育學前班?!?1〕
4.兒童保育和發展固定撥款(ChildCare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美國于1990年頒布了《兒童保育和發展固定撥款法》,并于1995年對此作了修訂。兒童保育和發展固定撥款面向0~13歲兒童。2000年以來,兒童保育和發展固定撥款資助的兒童數基本保持穩定。2006年該款項平均每月資助180萬名兒童,與2005年相比,平均每月增加53200人?!?2〕
三、聯邦政府針對學前兒童保教事業采取的新措施
1.調整政府財政預算,削減兒童資助項目開支
雖然聯邦政府一直主持著多個大型兒童資助項目(Child Support Program),但是最新統計數字表明,全美只有14%滿足條件的兒童享有由聯邦政府資助的保教服務。鑒于目前國內緊張的經濟局勢,2008年2月4日布什總統在向國會提交的政府財政預案中明確表示,2008年政府將繼續減少對兒童資助項目的財政投入,預計將減少對151個不同類型的學前兒童保教計劃的投入,減少金額累計約150億美元。例如,僅就兒童保育和發展固定撥款(CCDBG)而言,隨著投入資金的緊縮,預計到2012年受該項目資助的兒童數僅為200萬名?!?4〕此外,社會服務補助金(Social Service Block Grant)也將被削減5億美元。
2.保持部分項目投入不變,重點支持貧困家庭兒童
對于大多數低收入家庭特別是貧困家庭來說,家庭收入難以維持食物、住房、醫療等基本生活需要,根本無法保障對兒童保育和教育的投入,因此往往只能選擇一些價格低廉的短暫性保教服務。2006年統計數據顯示,43%的貧困單身母親家庭接受著育兒支持,兒童資助收入(Child Support Income)是這類家庭的第二大收入來源,占家庭總收入的36%。一項涉及美國17個州的調查表明,在沒有任何育兒幫助的情況下,在11個社區中只有不到10%的家庭能夠承擔起社區學前教育中心的保教費用?!?5〕在經濟局勢不穩、早期教育資助減少的情況下,針對貧困家庭兒童不利的成長環境和受教育狀況,美國法律和社會政策中心(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CLASP)倡議國會預算決議的確定與實行應依據以下三條原則:(1)不損害貧困家庭及兒童的利益;(2)恢復先前削減的財政投入;(3)通過幫助貧困家庭及兒童促進社會長遠發展。〔16〕國會在裁決財政預算時應明確向貧困家庭及兒童提供幫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不但不能繼續削減對這部分人群的財政投入,還要努力恢復前幾年減少的對貧困家庭短暫性援助計劃、醫療補助制度等一些重要項目的投入,為兒童的未來發展和社會的長足進步打下良好基礎。
3.提高保育和教育質量,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針對兒童早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美國政府開展“良好的開端,聰明地成長”項目(Good Start, Grow Smart),致力于從三方面改善學前教育質量。首先,加強啟蒙教育支持項目。衛生和人類服務部將對啟蒙教育中心兒童早期識字、語言和算術能力的培養標準進行評估,還將實施一項國家培訓項目,培訓近5萬名啟蒙教師。其次,加強與各州合作,提高兒童早期教育質量。強化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合作,要求各州制定兒童早期教育質量標準及與K-12標準相一致的兒童早期閱讀和語言能力大綱。再次,為父母、教師和看護者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信息。增加科學研究投入,加大對兒童早期閱讀和語言能力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力度,并將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與家長、教師和看護者一起分享。 〔17〕
四、對我國學前兒童保育和教育工作的啟示
首先,強化政府在學前兒童保教事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雖然政府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至今我國尚無任何一項由政府資助的學前兒童保教計劃出臺,偶爾出現的幾個民間資助的兒童保教項目也不成氣候。在美國社會免費普及5歲兒童的幼兒園教育時,我國還在為最大幅度提升3~5歲兒童的入園率、最大程度規范幼兒園收費標準等問題而努力,對0~2歲嬰幼兒保教問題的關注程度還遠遠不夠。我國政府對幼兒教育事業的重視和投入能有效改善學前兒童的保教狀況。
其次,關注弱勢群體,支持貧困兒童。貧困兒童是一個社會中最弱勢的群體,是最需要幫助的人。雖然目前我國還沒有能力為他們提供免費的學前教育服務,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以及廣大幼教工作者在面對貧困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時就只能束手無策。明確國家貧困線標準、統計貧困兒童數量、規劃資助體系、開發農村資源和城市社區資源、多渠道開辦學前保教機構等許多工作都等待著政府去做。
最后,學前教育立法勢在必行。美國政府宏觀調控、地方高度自主的學前教育管理體系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規之上。加強學前教育立法,保障對學前教育事業的財政投入,提高學前教育師資水平和福利待遇,明確國家政府及地方政府各職能部門的職責,實施國家宏觀調控與監督管理等經驗,是美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帶給我們的啟示,也是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Basic facts about low-income children: Birth to age 6〔EB/OL〕.〔2008-03-20〕.省略.
〔2〕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Basic facts about low-income children: Birth to age 3〔EB/OL〕.〔2008-03-20〕.省略.
〔3〕〔4〕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ren in Poverty. Infant and toddler child care arrangements 〔EB/OL〕. 〔2008-03-20〕.省略.
〔5〕〔8〕林秀錦.美國各級政府與學前兒童的保育和教育〔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6,343(9):39,40.
〔6〕〔7〕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 Preschool policy brief who goes to preschool and why does it matter 〔EB/OL〕.〔2008-03-20〕.省略.
〔9〕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Suppor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babies in child care: What does the research say 〔EB/OL〕.〔2008-03-20〕.省略.
〔10〕The White House. Good start,grow smart:A guide to good start, grow smart and other federal early learning initiatives〔EB/OL〕. 〔2008-03-20〕. acf.dhhs.gov.
〔11〕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 The state of preschool 2006〔EB/OL〕. 〔2008-03-20〕.省略.
〔12〕〔13〕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participation in 2006〔EB/OL〕.〔2008-03-20〕.省略.
〔14〕〔15〕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Families forgotten: Administration’s priorities put child care low on the list 〔EB/OL〕.〔2008-03-20〕.省略.
〔16〕Center for Law and Social Policy. The congressional budgets resolu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a blueprint in support of low-income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EB/OL〕.〔2008-03-20〕.省略.
〔17〕田立新.美國政府加強兒童早期教育計劃〔J〕.基礎教育參考,2006,(7):58.
On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in America and Its Enlightenments
Xiang Meili
(College ofEducation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篇4
【關鍵詞】美國;學前兒童;免費營養政策;政府部門
【中圖分類號】G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2)07/08-0084-04
免費營養政策是一項針對處境不利兒童的常規政策。近年來,我國部分地區陸續出臺了免費點心或者免費午餐等項目,在改善兒童健康狀況,提高人口質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免費營養政策涉及到跨部門、跨機構的管理與協作,在政策執行過程中難免遇到種種困難。美國政府在制定和實施學前兒童免費營養政策的過程中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本文將重點分析美國學前兒童免費營養政策的定位,受益人群,管理架構,資金來源、運作與監管等方面內容,并據此提出建議。
一、政策定位
美國學前兒童免費營養政策出臺于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時代。政策制定的直接動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大量家庭沒有能力解決孩子的午餐問題。因為失業率的大幅度上升,上百萬學前兒童無法從家長那里得到購買午餐的費用。營養不良威脅著學前兒童的健康,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二是農產品大量剩余。因為經濟大蕭條,人們缺乏購買力,農產品價格雖然一降再降,但是依然大量堆積,農業陷入危機。
為了解決學前兒童營養不良問題,并借此解決農產品剩余問題,創造就業機會,美國政府開始實施免費營養政策。顯然,美國政府當年提出的免費營養政策并不僅僅指向學前兒童健康問題,同時是為了解決一系列經濟大蕭條的問題,是政府通過公共援助方案援助社會的一項綜合政策。
二、受益人群
美國學前兒童免費營養政策的實施范圍很廣,受益人群數量龐大,各州情況也略有不同。發展到今天,大多數州將受益人群限定為在公辦教育機構就讀的低收入家庭學前兒童。各個免費營養項目的申請標準不同,有的項目會根據兒童家庭貧困程度實行分層減免。各個項目的具體申請標準如下。
1.學校午餐計劃
獲得免費午餐的學前兒童為家庭收入小于或等于國家貧困線的1.3倍,或家庭已參與臨時救濟貧困家庭項目(TANF)、食品券計劃(FSP)或印第安保留地食品分配計劃(FDPIR)。獲得減價午餐的學前兒童為家庭收入為國家貧困線的1.3~1.85倍?!?〕例如,2011年7月1日~2012年6月30日,國家貧困線的1.3倍是四口之家的年收入為29055美元,國家貧困線的1.85倍是四口之家的年收入為41348美元?!?〕
2.學校免費早餐計劃
大多數州實行分層減免政策,具體規定為:家庭收入小于或等于國家貧困線1.3倍的學前兒童可以獲得全額免費早餐;家庭收入為國家貧困線1.3~1.85倍的學前兒童可以獲得減價早餐;家庭收入超過國家貧困線1.85倍的學前兒童需要全額支付早餐費用,但是可以享受一定的補貼。目前,部分州(如俄亥俄州、威斯康辛州、佛羅里達州)已經開始為參與學校免費早餐計劃的公辦教育機構中的全部學前兒童提供免費早餐。〔3〕
3.夏季供餐方案
這是學校午餐計劃和學校免費早餐計劃的補充,提高了低收入家庭學前兒童夏季獲得免費早餐和午餐的可能性。
4.特別牛奶計劃
這一計劃是向未參與其他聯邦免費營養項目的低收入家庭的學前兒童提供免費牛奶?!?〕
目前,已有個別州實施普惠政策,將免費營養政策的受益人群擴大到所有在公辦教育機構就讀的學前兒童。
聯邦政府設立國家食品服務管理學院,為參與學前兒童免費營養政策的教育機構和社區提供營養教育資源、膳食搭配以及餐飲管理等方面的技術支持。許多教育機構成立了營養小組,負責向學前兒童及其家庭提供營養教育資料。
三、管理架構
作為一項跨部門的政策,學前兒童免費營養政策的運行需要各部門通力合作。美國學前兒童免費營養政策的有效實施,一方面依靠農業部和財政部共同管理的橫向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依靠聯邦—州—簽約教育機構的三級縱向管理模式。
1.農業部和財政部共同合作,各司其職
農業部是總管學前兒童免費營養政策的部門,對每年的政策推行情況進行總體指導、監督和評價。農業部對農產品的采購、分配、種類和質量進行宏觀指導。財政部則提前一個財年向農業部提供運作資金,以便農業部及時落實項目資金,分配到各州。各州設立專門的食品服務辦公室(Food Service Office),負責與農業部聯系相關事務,為各州實施免費營養政策提供技術支持。
2.聯邦—州—簽約教育機構的三級管理模式
每個州的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免費營養政策的具體實施工作。教育行政部門與愿意參與學校午餐計劃、學校免費早餐計劃等免費營養項目的教育機構(包括公辦教育機構與非營利組織)簽訂協議,由簽約教育機構的食品部門負責購買和配送食物。根據聯邦法律規定,各州教育行政部門不得將免費營養項目的供餐撥款用于私立教育機構,參與免費營養項目的教育機構必須是公辦教育機構或非營利組織。
四、資金來源、運作與監管
目前美國學前兒童免費營養政策的資金來源以聯邦政府的資金投入為主,由州政府負責資金的具體運作,由聯邦政府負責監督。
1.資金來源
篇5
關鍵詞:課程改革;教育資源;發展趨勢
“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課程的改革”,而課程建設是一個從更新觀念,到觀念如何轉化行為的探索過程。幼兒園課程改革勢在必行,作為幼兒教師,應該把握課改內涵,處理好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一、幼兒園課改應遵循的原則
1.整體性
幼兒園的課程和幼兒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幼兒一日生活所做的各種活動是有機整體。幼兒的生活活動、活動區活動、教學活動都是課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課程不應游離于幼兒的生活之外,而應與他們的生活、游戲是同一過程。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整合,形成整體。
2.主動性
幼兒園教育要與幼兒主動性強的特點相適應。幼兒主動學習的過程即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不論是確定教育內容,還是創設教育環境,還是實施教學過程,都是發揮幼兒主體意識和進行主動活動的過程。為使幼兒的主體性得到發揮,教師應盡可能地對幼兒選擇的空間進行擴大,在設置活動內容、活動主題、活動材料及活動時間、活動場地和活動伙伴時都要具備相當大的彈性,為幼兒創造一定的選擇機會。
3.發展性
發展兒童的普遍方式是教育與教學,教育的價值所在是引導并促進幼兒的發展。為了對幼兒發展進行更好的引導,教師應對幼兒現有的水平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在“最近發展區”內對幼兒的發展進行促進,這樣的發展不但對當前有利,對入小學以后及更長遠的終身發展也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4.多樣性
幼兒園小、中、大班要采用多樣性的活動方式。《規程》將游戲定位為幼兒的基本活動,將幼兒教育和其他學校教育形式的不同做出了明確區分,但小、中、大班生理及心理發展水平和學習任務不同,在實踐中采用的游戲活動方式程度也不同。
二、幼兒園課改的發展趨勢
1.幼兒園各類課程的有機整合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在長期研究學前兒童心理及教育的基礎上,提出了與學前兒童發展相適應的課程組織法,即“整個教學法”。他認為,“整個教學法,就是整個地、有系統地將兒童所應該學習的東西教給兒童學?!庇捎趯W前兒童的生活和發展都是整體的,外界環境對兒童產生的影響也是以整體的方式產生的,因此,為兒童設計的課程也必須是整個的、互相聯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具體化后即為游戲法,同時要照顧兒童不同的發展水平,而采用小團體式教學。筆者認為幼兒園活動整合課程強調的是健康、語言、社會、認知、藝術五大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有機結合,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樹立一日活動都是課程的整合觀,將課程融入幼兒一日生活、游戲、學習之中,使幼兒在學習、生活、游戲過程中整體、和諧、全面發展。
2.幼兒園課程與家庭、社區的教育資源相融合
幼兒園應了解家庭、社區的資源特點,善于挖掘家長的優勢資源,引導家長全程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使家長真正成為幼兒園教育的合作者,把家庭、社區資源真正納入課程建設中來。可以成立以班級為單位的家長委員會,讓家長參與班級教育活動的策劃、組織,以及走進幼兒園課堂、參與班級的管理等,讓家長在過程中感受幼兒教育,理解新的課程理念,進而轉變家長的角色意識,極大地調動家長參與幼兒教育的積極性,形成家園和諧的同步教育。具有豐富的家庭、社區資源的課程必然更受幼兒和家長的歡迎,利于形成教育的合力。
3.重視教師職業水平的提高
中國幼兒園課程改革在實踐層面上出現的種種問題,與師資水平有很大的關聯,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未來幼兒園課程改革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已經成為師資水平的高低,這是由于只有通過教師教育行為的轉變才能實現幼兒課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標。對提高幼兒園教師職業水平引起重視是中國幼兒園課程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學前兒童教育的師資幾乎完全是經由學科教育的模式培養和培訓的,大部分教師從理論到方法上對注重過程的幼兒園課程的把握都存在著困難。通過在幼兒園課程改革實踐中的不斷反思和總結,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和研討,師資水平提高這一目標是可以達成的。
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應清醒、正確地分析和認識幼兒園課改的實質,回歸幼兒本位,讓幼兒園課程在改革與探索中發揮更大的教育功能。
篇6
學前教育義務化為大勢所趨。自《義務教育法》頒布后,至2000年底,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已基本實現了全面普及。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已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總趨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有財力提供學前教育義務化,據統計,2012年全國實現財政收入人民幣11.72萬億元,同比增長12.8%。但投入到學前教育的經費卻很少,從1993年起,學前教育經費僅占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的1.3%左右,學前教育的發展一直處于滯后狀態。雖然國家對學前教育的投入較少,但學前教育對國家社會的回報卻很高。著名的美國佩里學前教育研究計劃,通過長達三十年的追蹤研究表明:良好的學前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素質,對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大有裨益,在學前教育上每投入1美元,其效益為6美元。學前教育的效果顯著、影響深遠。我國《幼兒園指導綱要》也指出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
學前教育義務化提高學前兒童入園率,減輕家長負擔。雖然學前教育事業在我國已取得快速發展,但仍有很多學前兒童沒有機會到幼兒園學習,西部貧困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入園率極低。在城鎮,2013年幼兒園開學之際,許多幼兒園借著物價上漲而水漲船高,紛紛提高了保教費,并增加了各種不明晰的費用,打著教育管理的幌子亂收費,這使得家長們不堪重負。入園難、入園貴已經成為制學前教育發展的一大難題。根據教育部資料顯示,目前,我國3~6歲學前適齡兒童有近6000萬名,其中一半孩子因為費用或名額問題,不能接受幼兒園教育。而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范疇,由國家承擔全部或部分費用,規范學前教育的法律法規,保障更多的學前兒童進入幼兒園,解決“入園難、入園貴”的難題。
學前教育義務化能有效的提高幼師質量和待遇。幼兒教師師資質量和幼師待遇一直是社會各界所關注的話題,幼兒教師工作量大,事無巨細,需要有很強的責任心和耐心,然而幼師的工資水平卻處于最底層。近幾年來,不斷的有“虐童”事件發生,幼兒教師的素質質量受到了質疑,面對來自社會、家長各方面的不信任,無形中又給幼兒教師增加了精神壓力。幼師崗位流動性大,同工不同酬等現象嚴重。歸根結底,解決幼師質量和待遇的問題,需要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和規范。學前教育義務化必然需要高素質的幼兒教師,提高幼師入職門檻,規范幼師職業行為。同時,學前教育義務化意味著幼師與中小學教師享受同等的薪資待遇,提高幼師地位,增加幼師工資水平。
學前教育義務化是世界的潮流和趨勢。世界各國都在不同程度上越來越關注學前兒童的發展,例如,美國從20世紀初實行“開端計劃”以來,每年對學前教育的經費投入都不斷增加,并且普及到2歲的孩子。英國學前兒童享受政府發放的幼兒教育補助金,4歲以后的兒童,獲得每周5個半天。每個半天2-3個小時的在園免費保教。瑞典的學前教育幾乎是免費的,政府負擔90%的保教費。法國的學前教育雖然沒有納入義務教育之中,但學前教育免費,入園率很高。日本也已計劃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體系之中,延長義務教育的年限。所以說,學前教育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中國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也是勢在必行。
當然,對于學前教育義務化暴露的弊端,也要引起重視。義務教育是指根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的特點。然而學前教育有一定得特殊性。學前教育具有保育和教育的雙重性質,這就決定了學前兒童的發展不僅需要幼兒園保教工作,更需要家庭給予幼兒足夠的關愛和支持。而義務教育的強制性(也稱義務性)規定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是學習、家長和社會的義務,誰違反規定要受到法律制裁。將學前教育義務化使幼兒強制入園,剝奪了家庭對幼兒教育的權利。
學前教育義務化易導致小學化現象前移?!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學前兒童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孩子全面的、富有個性的發展。一味的追求幼兒園教育的義務化,勢必造成家長、幼兒園只關注幼兒考試成績,幼兒游戲時間大大減少,造成兒童發展的片面性。
我們需要看到,學前教育與義務教育的區別,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殊性,這是超脫于義務教育強制性之外的。在我看來,追求學前教育義務化本質上就是呼吁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但是,對學前教育的重視不等于學前教育義務化。學前教育不僅是教育事業,也是一項社會福利事業,國家應給予足夠的人力、財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從完善學前教育法律法規,建立多種辦園機制,增加財政支出等多方面發展學前教育。
完善學前教育法律法規。在我國教育法律體系中,唯獨學前教育沒有立法,學前教育的法律地位不明確,致使政府責任不清,幼兒園管理機制混亂,幼兒教師得不到法律保障等問題嚴重。如今,部分地區已經率先引領學前教育立法的先鋒,北京、上海、江蘇等地紛紛制定了本地區的學前教育條例,為學前教育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多種辦園機制。政府應增加公立幼兒園數量,大力發展惠普性民辦幼兒園。面對東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西部貧困地區采取政府辦園,免費入園。瑞士是學前教育較為發達的國家,在瑞士,幾乎每個社區都有幼兒園,幼兒園的人數不多,便于教師教學管理。我國應借鑒國外經驗,創辦社區幼兒園,使幼兒就近入園。既增加了幼兒園數量,解決家長入園難難題,又緩解了教師的教學壓力,更好的關注幼兒個體身心發展。
增加政府對學前教育的財政支出,增強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合理調整政府、社會與家長三方的投入比例。物質基礎是學前教育發展的保障。國家對學前教育經費投入較少也是事實,如何推動學前教育的發展,政府的經費投入必不可少,經費的投入不僅體現對幼兒園的經濟支持,還體現在對幼師師資培訓的力度上,只有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幼兒教師,才能創造幼兒良好發展的壞境。
參考文獻:
[1]劉曉紅.對“學前教育義務化”論爭的思考[J].教育導刊.2010,(5)
[2]《幼兒教育》,《早期教育》,《上海托幼》聯合采訪組.《學前教育法》一部期盼的法[J].幼兒教育.2007,(6)
[3]王元凱,劉傳莉.普及學前教育展望[J].教育導刊.2012(1)
篇7
[關鍵詞]家庭系統;學前兒童;親子互動;影響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604(2010)03-0001-04
親子互動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相互交往活動。對親子互動的研究始于20世紀30年代,目前已經成為學前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以往研究顯示,影響親子互動的因素不僅包括父母的特征。如父母的教養方式、人格特征和受教育水平等,而且包括兒童的特征,如兒童的氣質、性別等。隨著家庭系統研究的興起,研究者日益關注家庭系統對學前兒童親子互動的影響。筆者擬詳細分析相關研究成果,以期拋磚引玉,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身這一研究領域,推動學前兒童親子互動研究的深化。
一、家庭系統對學前兒童親子互動的影響
家庭系統是指由具有親屬關系(如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兄弟姐妹關系等)的成員組成的系統。各個家庭成員之間彼此互動、相互影響,形成了一個超越各分散部分總和的整體。在家庭系統中,各個家庭成員處于不同的位置,彼此之間雖然關系不同但是相互依賴,其中一個成員的行為變化會相應地引起其他成員的行為變化。因此,家庭系統研究者強調從家庭成員間的互動人手,從整體和系統的角度研究家庭中具有一定社會關系的個體之間的交往過程,以便解釋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了解家庭的結構和功能、家庭中各個成員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機制等。
家庭作為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分系統,是兒童社會性形成的初始環境,是兒童獲得早期生活經驗、形成最初的道德認知和行為習慣的主要場所。無論是何種結構的家庭(如大家庭、核心家庭、單親家庭等),都會發揮和維持家庭系統應有的功能,對兒童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與教育成就有關的主要因素在家庭環境之內,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幾乎兩倍于社會與學校兩項因素的總和?!?/p>
家庭系統對學前兒童親子互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滿足學前兒童個體生理、情感、社會性發展的需求。家庭成員之間會自動調整互動模式,使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擁有家庭系統賦予的權利和義務。二是幫助學前兒童處理因發展或成熟所產生的改變,如入園適應等,以促進兒童的健康、全面發展。三是幫助學前兒童與其他家庭成員建立起積極的關系,從而建立起安全型的親子依戀關系。使兒童在和諧溫暖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四是創設有利于學前兒童成長的家庭環境,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各類問題。五是發展家庭自身特有的互動風格或處事策略。在減緩家庭內外部壓力(如家庭日常開銷、父母工作負擔、祖父母老齡化等)的同時,為良好的親子互動創造條件。
二、家庭子系統對學前兒童親子互動的影響
在家庭系統研究中,親子互動的特點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兩點:一是兒童的行為特征既受父母教養行為的影響,又對父母的教養行為產生影響;二是親子互動既受父母婚姻關系的影響。又會影響父母的婚姻關系。也就是說,親子互動既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相互回應的循環交互過程。同時也是父母乃至整個家庭系統影響兒童發展的方式,而且還是維持家庭系統平衡的重要機制之一,對家庭系統本身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學前兒童親子互動與夫妻系統
夫妻關系不同的家庭,親子互動的方式也不同。研究發現,婚姻沖突頻率高的家庭,其親子依戀類型傾向于不安全依戀。親子關系也趨向緊張。
一般來說,在夫妻系統完整的家庭,母子互動的情況較好;在夫妻系統不完整的家庭(單親家庭),母子互動的情況則大多令人擔憂。研究發現。在單親家庭里,恢復單身的父親或母親可能會在婚姻狀況改變后的較長時間內承受巨大的壓力。導致其與子女互動的方式發生變化。如果子女還處于嬰兒期,則會干擾其形成安全型的親子依戀。在離婚第一年,單親家庭的家庭系統承受著內外部巨大的壓力,單親父母常常情感淡薄,子女則表現出依賴、不服從、攻擊性、抱怨等特征,使得親子互動的狀況變糟。這一狀況在單親母親與兒子之間的互動上表現得尤其明顯。
有關繼親家庭的研究結果表明,由于繼父母的出現,家庭中原有的夫妻系統出現了巨大變化。這一變化對親子互動也會產生一定影響。一般來說,如果繼親家庭婚姻質量較高,則繼母與繼子間的親子互動也較好。
2.學前兒童親子互動與祖輩系統
以往有關祖孫關系的研究大多局限在祖孫接觸頻率與祖孫關系質量等方面,很少會探討祖輩系統對親子互動的影響。這一問題直到近年來才日益引起研究者的關注。
當前的家庭結構以核心家庭為主。由于家庭成員少,父母往往忙于工作,因此在學前兒童的教養方面難免需要祖輩父母的參與,這就強化了袒輩系統在家庭系統中的重要地位。研究發現,祖輩父母與孫輩子女的關系是家庭代際關系中的重要一環,祖孫關系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親子互動的質量。
親子系統與祖輩系統、父輩親子系統等其他家庭子系統適當交互作用,有利于解決親子互動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必須強調的是,處于中間代的父母有能力支持或阻止祖輩介入親子互動系統,因此祖輩與父輩之間的關系會極大地影響到祖孫關系以及祖輩參與親子互動的程度。當父母與祖輩父母關系不良時。父母會阻礙祖輩父母與孫輩子女的接觸,從而減少祖輩系統對親子互動的影響。
三、對學前兒童親子互動研究的啟示
家庭系統研究關注家庭內各個子系統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包含家庭本身在內的大環境系統對家庭的影響。不同于以往的親子互動研究視角,家庭系統研究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特點值得學前兒童親子互動研究者借鑒。
1.拓展學前兒童親子互動的研究方向
學前兒童親子互動多被視為父母教養子女并且影響、塑造學前兒童行為的單一過程。隨著家庭系統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嘗試了解親子互動的機制及其對學前兒童發展的影響。
對親子系統內部而言,父母和子女的行為都會受到對方的影響,雙方共同決定著親子互動的規則。在親子系統之外,家庭系統中的每個成員都會對親子互動產生影響。已有研究顯示,夫妻系統、祖輩系統對親子互動的影響顯著。家庭系統中的其他子系統,如旁系親屬或兄弟姐妹組成的子系統對學前兒童親子互動的影響將會成為今后研究的重點之一。家庭之外的環境,如父母的工作環境、家庭所在的社區等因素對親子互動的影響也有待進一步研究。
2.開展對學前兒童親子互動的早期干預
運用家庭系統理論對學前兒童親子互動進行
干預多見于系統家庭治療。系統家庭治療始于上世紀50年代。兒童精神病學家阿克曼在干預過程中開始嘗試在與兒童面談的同時也與其他家庭成員會面。并且把治療的重點從研究兒童以往的經歷轉移到研究當前家庭成員間的互動上。從家庭系統的角度干預親子互動,重點不再局限于親子互動的雙方。而是關注親子互動所處的整個家庭系統。例如,如果兒童出現行為問題,那干預的焦點不應局限在兒童的偏差行為上,而是應當從家庭整體系統的運作、家庭系統動態平衡的過程、家庭規則的變化以及家庭成員間的關系等方面來尋求解決之道。干預目標是理解和改變整個家庭的結構。干預方法包括干預性的談話、正向暗示等。其中干預性的談話是干預的最佳方式。干預性的談話是指治療師基于某種假設或出于某種意圖向親子雙方提出問題。親子雙方可以通過這些問題感受到壓力,發現親子互動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產生改變現狀的愿望。并自發地采取相應行動。這一干預方式值得借鑒。
3.開展有效的親子教育
親子教育是指對“親”(父母)和“子”(子女)同時進行教育。家庭系統研究日益重視親子教育的作用。學前兒童親子互動受到父母及學前兒童雙方的直接影響。如果只單獨針對父母或兒童進行干預。那么在提高學前兒童親子互動質量上只能是事倍功半,很難在家庭系統的大范圍內有效促進學前兒童的發展。然而。傳統的家長學校往往只針對父母開展教育,即和父母探討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回應孩子的要求。事實上,親子互動中的另一方――“子”的地位不容忽視。在親子互動中,兒童不僅是被動的受教育者,同時也是獨立自主的行動者,對親子互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對“子”的教育應成為親子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學前兒童可以在親子教育中學習如何向父母表達自己的需要,如何與父母溝通等。親子教育可以采用親子平行小組的方法,教育者把家長和兒童各編入一個小組,同時介入家長和兒童各自的系統,不僅教育家長。而且影響兒童,以實現親子關系的和諧,促進兒童健康發展。
篇8
【關鍵詞】學前兒童;戲劇教育;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4-0236-01
一、戲劇教育的價值
20世紀90年代,“教育生命化價值取向的提出”[1],體現了人們對傳統教育的反思,對生命化教育的不斷思考,對教育變革的新認識。而2015年3月2日在天津召開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推動學校美育工作,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體現了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為學前兒童藝術教育地變革與發展指明方向。
眾所周知,“藝術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培育人文素養和創新能力”[2],而兒童戲劇恰恰是一種順應兒童天性的綜合性藝術,它融合了文學、音樂、舞蹈等藝術式樣,塑造舞臺形象,反映兒童生活,呈現出綜合性、立體性、直觀性的藝術特點。這種藝術特性,使得兒童戲劇不僅是一門藝術學科,同時也是多元藝術教育的最佳整合工具。南京大學董健先生就曾說過,“在所有的藝術門類里,戲劇是離人最近的藝術,戲劇教育是最便捷、最適當的人文素質教育”。[3]戲劇教育的目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專業的表演培訓,而是把戲劇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媒介,讓兒童浸潤在戲劇活動中,以戲劇的方式,喚醒兒童的生命本性,讓生命在活動中本能的感受、體驗和創造,使生命得到自由的釋放,推進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
二、戲劇教育的現狀
與歐美西方國家相比,戲劇教育在我國的發展可謂是步履蹣跚。雖然早期教育部門已經關注到藝術教育的重要價值并在學校教育中開展,但其內容往往局限在音樂和美術課程,忽視了戲劇的重要作用。直到1995年,劇作家李嬰寧出席第二屆國際戲劇與教育聯盟會議,之后在學校、社區、圖書館等地方推廣戲劇教育活動,使得戲劇教育漸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南師大張金梅博士在借鑒西方兒童戲劇教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和思考著學前兒童戲劇教育的內容、組織形式和教育策略等問題,嘗試建構一種適合本土的學前兒童戲劇教育模式。索麗珍等人也對幼兒園實施戲劇教育活動的價值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兒童戲劇教育的探索與實踐,而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還出現了以戲劇為特色的幼兒園。
三、戲劇教育的實踐
作為全國最早組建的三所幼兒師專之一,我校始終關注學生的職前教育和從師技能的培養。從2009年開始,在學前教育專業開設《幼兒戲劇表演與指導》課程,課程旨在對學生進行戲劇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和指導幼兒表演的能力。經過幾年的嘗試和摸索,該課程已經打造成我校的特色課程。這個“特”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模式。教學時圍繞幼兒戲劇基礎理論、鑒賞、創編、表演、指導表演五項內容進行項目任務的設計,創造出具有本專業特色的實戰訓練體系。在實施過程中考慮到任務的相互聯系和難易程度,按“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個工作步驟組織教學。整個教學過程,從理論到技能訓練再到技能運用,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通過一個個有主題、有內容的專題項目,提高了學習熱情、團隊協作、從教技能等等。
(二)教學方法。教學時以行動導向為指導,以項目驅動教學法貫穿課程始終,同時還選取“情境教學法”、“案例解析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多媒體組合教學法”等輔助教學。如教學中設計“超級模仿秀”、“故事大王就是我”、“單打獨斗”等多種情境,引導學生運用肢體動作和語言去創造、想象、體驗,提高學生的戲劇專業素養和技能。
(三)考核評價。教學中打破傳統的評價方法,采取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形式。過程性考核占總成績的50%,包括出勤、作業、特色基本功訓練、項目表演、主持人訓練五項內容。終結性考核占50%,學生分組表演幼兒戲劇,在活動中學生不僅要擔任導演、編劇、演員,還要制作道具、服裝,最終完成期末的匯報表演。
參考文獻:
[1]陳蓉暉,劉霞.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生命化價值取向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53.
[2]陳世明.圖像時代兒童戲劇的發展方向[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0,(6):136.
[3]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99.
作者簡介:
篇9
關鍵詞 自我中心 社會教育 啟示 兒童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1 皮亞杰的兒童“自我中心”理論概述
兒童的“自我中心”是由瑞士的早期教育專家皮亞杰在他的《兒童的語言和思維》中提出,指兒童不能區別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不能區別自己的活動和對象的變化,把一切都看作與自己有關,是自己的一部分。①兒童的自我中心主義發生在兒童的兩個階段:首先是0~2歲的感知運動階段,兒童還沒有把主體和客體區分開,把自己和外界區分開,兒童和世界是混沌一體的,嬰兒沒有世界和自我的概念,兒童是“自我中心”的;第二個階段是出現在2~7歲的前運算階段,兒童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區分開來,認為自己的觀點就是他人的觀點,分不清自己的觀點與其他人觀點之間的差別,在這個意義上又表現出“自我中心”。
兒童的自我中心是兒童認知過程中的發展規律,它的本質在于兒童的思維缺乏可逆性。直觀表現是:兒童以自己的感知動作、情緒情感、主觀意愿等為中心,從自己的觀點和立場看待周圍世界中的一切。兒童的“自我中心”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兒童泛靈論背后的實在主義,道德發展階段中的他律階段都根源于兒童認知發展過程中的自我中心。
2 去中心化對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性
2.1 去中心化有利于兒童自我的形成和發展
在感知運動階段,兒童還沒有形成自我意識,還不具備“我”的概念,兒童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主體,外部世界是客體。兒童除了自己的動作,對外界一無所知,還沒有把自己從混沌的世界中分離出來。這個階段的去中心化能幫助兒童認識到自己和對象是有區別的,是獨立于客體之外的存在,是不依賴于外部世界的主體。去自我中心有利于兒童自我意識的形成,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基礎。兒童以一個獨立的主體作用于社會,也是日后兒童自尊自信等品質形成的必要條件。
2.2 去中心化有利于兒童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技能
兒童之間的紛爭和矛盾往往在于兒童不能換位思考,即不明白對方可能具有和自己不同的觀點,不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待問題,把自己的觀點和要求作為評判一切的標準。去中心化能讓兒童意識到自己的觀點不代表所有人的觀點,同伴的觀點可能與自己有所不同。不再把自己的觀點當作絕對的真理,從而能初步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待事物,學會理解、寬容和謙讓。去中心化有利于兒童之間的和諧交往和良好的同伴關系的形成。
2.3 去中心化有利于兒童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促進兒童人格的健康發展
能否去中心化,對人的個性品質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畢生的影響。一個能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主體地位才能主動承擔對社會的責任,才能對自己充滿自信。一個能區分自己和他人觀點并能進行換位思考的人才能展開正常和諧的人際交往,對周圍的人產生友愛的情感。早期經驗對人的發展至關重要,超脫自我中心的兒童才能在人際交往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才有利于日后健康人格的形成。
皮亞杰曾經說過:一個希望成功的人,能否實現去除自我中心化,關系著人的最高發展需要自我實現能否實現。②超越了自我中心的孩子,能順利地發展自我意識、結交同伴、發展自尊等,進而形成積極的人格特點,比如富有責任感、熱情、好奇、勤奮、勇敢、堅強、耐心和細致等。
3 幫助兒童解除自我中心,促進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
3.1 正確對待兒童發展過程中的“自我中心”主義現象
無論是家長還是幼兒教師,首先應當對兒童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自我中心”有正確的認識。兒童的“自我中心”是兒童認知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規律,它絕對不是一種道德上的缺陷,是根源于兒童認知的缺陷。所以對學前兒童進行社會教育首先要認識到認知上的“自我中心”并不等于道德上的“自我中心”。針對兒童所出現的看似自私自利的行為,很有可能是兒童單純從自己的主觀意愿和看法出發的,家長和幼兒教師一定要仔細分析和判斷,避免無端地斥責兒童,這樣才能為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提供一個寬松和諧的支持性環境,才有利于兒童自我中心的解除。
3.2 引導學前兒童觀察和了解周圍的事物,鼓勵兒童多與同伴溝通和交流
兒童從一出生就開始與周圍世界相互作用,對世界的充分認識和體驗有助于兒童去中心化。引導幼兒觀察和理解周圍的事物,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如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等,家園和社區的人事物等有助于兒童更深刻地認識周圍世界的人和事物是不依賴于自己而獨立存在的,有利于兒童認識自我和發展自我。
去中心化和同伴關系的發展是具有雙向的影響作用。和同伴的溝通交流對于去中心化來說,既是方法和手段,又是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目的。一方面,兒童與同伴以及其他人的溝通和交流,能夠讓兒童更好更多地意識到同伴是與自己不同的主體,同伴的意愿和觀點可能跟自己不同,有助于兒童在與同伴交流互動的過程中逐漸去除自我中心。另一方面,兒童自我中心的解除,又更有利于兒童理解對方的愿望和想法,使兒童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能夠進行初步的換位思考,使兒童能與同伴和諧相處,消除不必要的矛盾和紛爭,保持良好的同伴關系,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3.3 促進學前兒童認知的發展,以促進其社會性的發展
要幫助兒童解除自我中心,實質上是要促進兒童的認知結構的不斷轉化,關鍵在于增進兒童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首先要為兒童提供豐富的材料和環境。兒童的認知結構是在與客體的互動中建構起來的。引導兒童觀察周圍世界的一草一木,讓兒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外部環境,有利于兒童從最初混沌一體的世界中分離出來,認識到外部世界的客觀性存在。提供兒童與周圍的人相互作用的機會,讓兒童和多樣的人際環境相作用,越能讓兒童理解到不同的人會具有不同的想法。
兒童的認知結構從不斷地沖突再到不斷地建構再到沖突這樣的循環過程,兒童的自我中心也經歷了從自我中心到去中心化再到自我中心這樣循環一生的發展過程。引導兒童與客體相互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去中心化的進程,加快學前兒童社會化進程。
總之,皮亞杰所提出的兒童“自我中心”揭示了兒童思維發展和成人思維發展的差別。兒童的“自我中心”是兒童發展過程中必然規律,去中心化是伴隨兒童發展的畢生任務?!白晕抑行摹焙蛯W前兒童社會性的發展息息相關,對于兒童社會性發展也有諸多啟示。一是去中心化對于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一些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怎樣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兒童解除自我中心,促進他們社會性發展。了解兒童“自我中心”理論對于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啟示,將更有利于學前兒童社會性的良好發展和社會教育的順利開展。
注釋
① 林菁.皮亞杰的兒童“自我中心”理論述評.學前教育研究,2001.1.
② 王振宇.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193.
參考文獻
[1] 張明紅.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
[2] 周梅林.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活動指導.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6.
篇10
關鍵詞:國外;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策略
國外諸多研究證明,不同文化背景兒童入學準備上的差異不僅直接影響他們入學之后的學習和發展,也影響到公共財政投入的效率,同時進而使得政府通過實施義務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的美好愿望大打折扣,為此,不少國家紛紛采取各種措施促進學前教育的均衡發展,以此為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奠定基礎。
一、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的內涵
學前教育均衡發展是指通過法律法規確保給予適齡幼兒以同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通過政策制定與調整以及資源調配而提供相對均等的教育機會和條件,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和科學有效的方法實現教育效果和成果機會的相對均衡,其核心追求是實現資源配置的相對均衡。幼兒教育均衡發展包含質與量兩方面,是在幼兒教育整體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區域間、幼兒園之間差距逐步縮小的過程,是各幼兒園特色發展并最終達到共同發展的過程。從實踐上看,幼兒教育均衡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育機會的平等,即適齡幼兒都有受教育的機會,主要體現在入園率這一指標上。二是教育過程平等,主要體現在資源配置的平等。三是教育結果公平,即每個幼兒在接受教育后都應達到基本標準。
二、國外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策略
(一)加強學前教育立法
縱觀世界各國學前教育發展史,學前教育立法是一個不可阻擋的國際趨勢。美國聯邦政府早在1979年就頒發了《兒童保育法案》,1990年通過了《兒童早期教育法案》,頒布了《兒童保育和發展基金法案》,并在1995年對其進行了修改。英國于1989年頒布了《兒童法案》,澳大利亞于1972年頒發了《兒童保育法案》,葡萄牙于1997年制定了《學前教育法》,等等。這些國家不約而同地采取政府立法的形式來保證和促進本國學前教育的發展。
世界各國的學前教育法案旨在促進本國學前教育的普及和發展,也對各國學前教育的均衡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早在1965年,美國就開始實施“提前開始”計劃,主要面向未達到義務教育入學年齡(主要是3~5歲)的低收入家庭兒童,向其提供免費的健康、教育、營養、社會和其他特定的服務以使這些兒童能充分發揮其潛能,提高其入學準備的水平。此外,20世紀70年代,朝鮮逐步實行“幼兒公育”,并用法律條文固定下來,建立了社會保育和教養的兒童教育體系。1976年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兒童保育教養法》規定:學前教育在費用上實行由國家和社會共同負擔,使所有兒童從出生6個月開始直到入學前在托兒所、幼兒園接受平等的免費教育。瑞典1975年正式頒布了《學前學校法》,明確指出地方政府要進一步完善公立學前教育系統,市政府每年要為本市區所有6歲兒童提供至少525學時的免費學前教育。1995年瑞典又頒布新的法律,明確規定每個市的政府都有義務為兒童提供學前學校教育。1996年,瑞典把學前教育納入正規教育體系,1998年瑞典正式頒布了全國統一的學前教育課程。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學前教育立法隨著各國學前教育改革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美國2002年頒布了《不讓一個兒童落后法》,此法涉及學前教育方面的主要是“閱讀優先項目”,為保證項目的有效實施,法案還在師資培訓和經費方面提供了保證。德國聯邦政府對《兒童和青少年福利法案》進行了改革,于2004年頒布了《托幼機構拓展法案》等。
(二)實施學前教育“弱勢補償”方案
國家制定并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系統的學前教育發展項目和發展計劃是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促進學前教育發展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對貧困人群、弱勢群體實施補償教育和教育援助是很多國家都采用過的促進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措施。
1.美國的“開端計劃”(Head Start Project)
1965年秋,美國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開端計劃”,這是實現學前教育機會均等的目標的一項重要計劃。聯邦政府明確規定,開端計劃至少要以90%以上的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家庭的3-5歲的兒童為對象。開端計劃的目標是:(1)改善兒童的身體健康和體育技能;(2)增進情感和智力發展;(3)改善認知能力,尤其是運用語言和概念方面的技能;(4)建立能使將來的學習獲得成功的態度和信心;(5)幫助兒童及其家庭建立聯系,反之,亦然;(6)幫助兒童和他們的家庭發展對社會有責任的態度,同時鼓勵社會幫助窮人;(7)增進兒童和家庭的自尊和尊嚴。
“開端計劃”的具體內容是:由聯邦政府撥款,將貧困而缺乏文化條件的家庭的4-5歲的幼兒免費收容到公立特設的學前班,進行為期數月至一年的保育。內容包括:體檢、治病、自由游戲、集體活動、戶外鍛煉、校外活動、文化活動等,以消除他們與其他兒童入學前形成的差異,一般對5歲兒童進行為期8周的短期課程教育,對4歲兒童則進行一年的長期課程教育?!伴_端計劃”的學校一般是借用小學、教堂、集會場所的房子或運動場的一角來進行,保育時間一般為每天3-4個小時。
“開端計劃”對美國兒童早期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它使得絕大多數的美國貧困兒童在生活上和教育上都得到了一定補償,引起了美國全民對貧困兒童的關注,掀起了教育學家和研究者研究學前教育的熱情,使得國家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早期教育問題,使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學前教育對于兒童尤其是貧困兒童的重要作用?!伴_端計劃”在提高貧困兒童的學前教育入學率,縮小貧富階層的兒童在入學準備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美國學前教育的均衡發展。
2.印度的ICDS項目
該項目為印度最貧窮的兒童和婦女提供免費服務,以改善他們的健康、營養和教育狀況。到1995年,4 200個工程計劃已成網絡,使近75%的社區受益,另外還有273個城市中的貧困地區受益,具體有480萬的哺乳期的母親與2 290萬6歲以下的兒童參與到項目中來,其中1 250萬的兒童參與了項目中心的學前教育活動。
ICDS項目的目的包含以下五個方面:(1)改善0-6歲兒童的營養與健康狀況;(2)為兒童的心理、生理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3)減少死亡率、發病率、營養不良與輟學的影響范圍;(4)保證政策得到有效的執行,聯合各部門共同促進兒童的發展;(5)通過營養與健康教育,提高母親滿足兒童的正常營養與健康需要的能力。服務類型包含:補充營養;免疫和健康檢查;咨詢服務;非正規幼兒教育;營養和健康教育。項目通過五個主要層次(中央、州或地域、邦、街區以及村莊或庭院)分層負責,分層實施。
印度的ICDS項目是靈活使用國內國際資金資源促進本國學前教育發展的一個成功的例子。該項目使得千百萬的印度兒童受益。它不僅使印度千百萬處境不利兒童獲得了健康和營養方面的援助,還使他們獲得了一定的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目前印度政府正在著力加大該項目的覆蓋率和普及率,尤其注重該項目在偏遠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推廣。該項目實施33年以來,對印度學前教育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改變了印度只有城市地區才有幼兒園、只有富人的子女才能接受學前教育的狀況。
3.英國的“確保開端”(Sure Start)
“確保開端”計劃是英國政府自1997年推出的一系列重大的政策和行動之一。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試圖通過擴大社區合作、保教一體化、咨詢等手段來擴展和提升幼兒教育和保育的質量和數量。該方案為家庭提供的服務主要包括:家訪咨詢、幫助家長理解和支持幼兒的游戲、分享兒童保育和教育的經驗、提供初步的社區健康服務、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和家長提供支持。
“確保開端”計劃的主要宗旨是和準父母、父母及兒童一起促進嬰幼兒身體、智力和社會性發展,尤其是那些處于不利地位的兒童(兒童中的弱勢群體),使他們在家庭中和進入學校后能夠健康成長,從而打破不利處境的惡性循環。
“確保開端”計劃是英國實現在20年之內徹底根除兒童貧窮現象承諾的中心環節?!按_保開端”與美國60年展起來的“開端計劃”項目不同的是:它不是通過托幼機構來對貧困兒童實施補償和補救性質的教育,而是強調在尊重家庭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幫助家庭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更多強調的是貧困家庭的“教育自救”以實現貧窮的自我預防,同時,“確保開端”計劃并不僅僅面向貧困兒童,而是面向所有家庭的所有兒童?!按_保開端”計劃提高了英國的學前教育的進一步普及和質量的提高,尤其是提高了弱勢群體兒童的學前教育入學率,促使英國學前教育向更均衡的方向發展。
4.德國學前兒童家庭教育援助項目
德國的學前兒童家庭教育援助項目是為提高弱勢群體家長的教育能力而建立的家長或家庭援助項目。項目主要包括以下兩種:
(1)家庭社會教育援助項目
這是為其幼小兒童處于困難境地的家庭設立的免費援助項目。它們是由慈善組織或社區青年福利部門資助的。目的是幫助家庭在不依賴外援的情況下解決自己的問題。這個項目是由受過特殊訓練的社會工作者來進行的,它們采取個別援助的形式和家庭一起合作1-2年,每周工作5-10個小時,是以咨詢的方式,來幫助家長解決它們面臨的社會和教育方面的問題。這個項目也對那些未婚母親的孩子實行援助。
(2)家庭互助項目
1987年,在聯邦德國的一些地區和城市實施這類項目。這個家庭取向的項目的目標是幫助家庭,使其在遇到困難時能自助和自組織。到1990年,聯邦德國的各個地區建立起服務于不同需要(單親父母組、家長和兒童游戲組、學步兒童中心、兒童緊急看護服務和家長與兒童室等)的網絡。
德國學前兒童家庭教育援助項目設置的這類機構的意義在于它彌補了學前教育機構的缺乏,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家長科學育兒的能力,滿足了不同階層的家長對學前教育的需求。
(三)政府提供多方面的學前教育資助
政府設立??顚m椦a助學前教育也是很多國家為促進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的又一重要措施。直接對幼兒園和家長進行資助可以直接幫助那些發展學前教育有困難的地區發展學前教育,可以幫助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解決幼兒入園難的問題,促進學前教育的發展。
1.日本的“機構補助”和“幼兒津貼”
日本在1997年開始實施的《兒童福利法》中規定,幼兒教育階段的補助主要分為“機構補助”和“幼兒津貼”兩部分?!皺C構補助”指保育所的設備及各種事務費,由國家負擔1/2或1/3,都道府縣負擔1/3或1/4。“幼兒津貼”則作為福利發放給兒童家庭。同時,為了減輕私立園幼兒的家庭負擔和確保教育質量與公平,日本兒童津貼制度采取“排富性”和“分層補助”的方式。
此外,政府對私立幼兒園也經常進行補助,同時對低收入戶每年至少補助入園所費八萬日元。政府的多項資助促進了日本學前教育,尤其是私立學前教育的發展。
2.澳大利亞政府對學前教育的資助
早期,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只資助非營利機構,政府資助的金額主要參考在該機構工作的職員的資格和辦學模式。但隨著社會對兒童保育需求的增大,盈利性的兒童保育中心逐年增加。它們的舉辦者經過斗爭,使得聯邦政府從1991年開始對他們也進行資助。社區設立的臨時的和全日制的保育中心如果符合政府標準,也能獲得資助資格,但資助金額根據各機構內可利用的場所來決定。
聯邦政府也對那些低收入家庭進行資助,數額接近于學前教育所需要的全部費用,同時也對其他家庭進行有彈性的資助。目前,聯邦政府的資助政策力圖鼓勵單親家庭、特殊需要兒童和少數民族兒童接受學前教育。與此同時,家庭日托中心、課后班、居民家庭中心等也受到政府資助,單親家庭日托中心所受的資助比臨時或全日制的日托中心受到的資助更多。
3.韓國學前教育政府資助項目
韓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使韓國學前教育朝著公平、優質的方向穩步發展:由政府撥專款實施特殊的支援與扶持,從低收入階層集中的地區開始逐漸增設示范幼兒園;根據勞資雙方的協議,凡擁有500名以上女職工的企事業單位,義務設立幼兒教育機構;并規定政府機關必須與附近的企事業單位及居民區聯合,利用當地公用設施開辦幼兒教育機構;簡化審批手續,擴大稅收照顧,增加金融支持等。
另外,韓國政府也非常注重對弱勢群體和落后幼兒園的幫助,以促進韓國學前教育的健康發展。從1999年9月開始,韓國政府就開始實施一項旨在“資助低收入家庭幼兒入學學習的計劃”以幫助這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獲得更多的受教育機會,從而確保受教育機會均等的原則。
學前教育的均衡發展是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學前教育均衡發展并不是新鮮的理念,世界各國在發展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的實踐中已經有了不少的理論和實踐的經驗。古語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寶貴的經驗是“他山之石”,只是供我們參考借鑒的,而真正的“玉”是基于我國國情的學前教育均衡發展,尋找我們自己的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之路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參考文獻:
[1]廖浩然,族,彭世華,譚日輝.我國幼兒教育費均衡發展與對策分析[J].學前教育研究,2008,(2)17-21.
- 上一篇:企業財務內部審計報告
- 下一篇:建構主義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