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行政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8 09:04: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現代行政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現代行政

現代行政特征研究論文

關鍵詞:公共服務/政府義務/行政規則/行為方式/行政手段

內容提要:本文立足于現代行政的發展與演變趨勢,闡述了以“公共服務”為核心的現代行政的基本特征,即:政府義務的積極化;行政規則的服務化;行為方式的多樣化;行政手段的間接化。

公共行政的范圍取決于不同階段的社會公共需求,從社會發展的進程來看,公共需求始終處于不斷變動中,因而,行政的內涵與外延亦具有相應的階段性與變動性。從以“公共權力”為核心的傳統行政走向以“公共服務”為核心的現代行政,正是這種階段性與變動性的體現。

就西方國家而言,在傳統的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社會經濟成為一種理想的社會模式,在此種模式之下,政府角色相當于消極的“守夜人”,行政職能主要限于維持公共秩序,處理國防、外交等事務,所謂行政主要指“公共權力”的行使,體現為國家為了保障公共秩序而對個人自由所加的限制。單方性、命令性和強制性是其主要特征。

自20世紀以后,伴隨著經濟、政治以及意識形態的變化,特別是產業革命、科學革命以及資本的高度集中,有限的消極行政難以保持社會經濟的平衡發展,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積極的服務行政成為一種時代趨勢。行政已不再是“公共權力”的代名詞,同時還意味著政府的服務與保障功能,體現為公共事業的提供、社會福利的保障等等。在這種社會需求之下,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以及作為戰后發展模式的“福特主義”在經濟領域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些新興的理論與政策強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職能,強調國家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張加強國家干預,擴大公共服務領域,推行國家壟斷調節政策,大力強化行政職能。在這種演變之下,行政已由消極有限的權力行政轉化為積極擴張的服務行政,無論從其活動范圍、方式以及主體而言都日趨多樣化、靈活化。

20世紀中期以來,由于通貨膨脹與失業同時迸發,西方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經濟“滯漲”局面,“福特主義”生產與分配模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福利國家”難以為繼,人們對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理論的共識破裂了,各國再次受到世界范圍的政府改革浪潮的沖擊。在重塑政府的口號下,以服務為行政的宗旨,順應社會需求,轉變政府職能,改革公共行政管理的模式,打破公共職能的國家壟斷,實現政府、社會分擔行政,在有限政府的前提下,滿足日益擴大的公共需求,成為新一輪改革的中心,并為以“公共服務”為理念的公共行政賦予新的內涵。

查看全文

現代行政管理

世界級管理大師杜拉克在其所著《巨變時代的管理》一書中指出,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出現了一個新的工作者群體,即“知識工作者”;他們與以往的資本經濟時代的勞動者有一個根本的不同,即他自身掌握著部分生產工具——知識,而不像傳統的勞動者一無所有,只能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在我看來,從杜拉克的這一觀點出發,知識經濟時代資本家與知識工作者的關系,已不再是純粹的雇傭者與被雇傭者的關系,而是有著不同程度的“合伙人”關系。特別是在策劃設計、咨詢顧問等行業,這種“合伙人”關系表現的更加明顯。人們認為,當今世界正在進入“智慧家”將要與“資本家”平起平坐的時代;智慧家擁有過人的經營智慧或管理智慧或研究開發智慧,其大腦無異于一座金礦。在國內特別是深圳的一些企業如華為,甚至打出了“知本主義”的旗號,即把知識轉化為認股權、股利和紅利。在股權安排上,讓最有才能的人擁有重要股權。

另外,對知識工作者的管理方式也要相應而變。根據杜拉克所說,由知識型工作者組成的現代組織,已不再是老板和下屬的關系,而是一種團隊式的、平等的關系。管理者在這種團隊中的工作已不再是命令,而是激勵。知識型工作者不像傳統的工人那樣受到機器的支配,容易受到有效的監督。相反,機器在知識型工作者手里能產出什么產品,以及產出什么質量、什么檔次的產品,幾乎完全取決于知識工作者的創造性勞動。離開知識型工作者的創造性勞動,機器就是一堆廢鐵。知識型工作者由于自身掌握一種生產工具即知識,因而比傳統的勞動者擁有更大的獨立性、靈活性、自由性,而且他很容易“跳槽”;而他的位置并不像傳統的勞動者那樣容易替補。知識型工作者的“跳槽”往往給企業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他離開公司,受損失的不是個人,而是公司自己。因為知識型工作者往往是組織中某一領域的權威人士,否則他就是無用的。組織付給員工工資并不能得到他們的忠心,關鍵是要給他們提供運用知識的機會,使其價值得到實現。對于知識型工作者的勞動,既不好實行計時管理,又不好實行計件管理;既不好光靠高薪高職“購買”,又不能僅用“哥們意氣”去籠絡;既要給他們提供比較優越、寬松的工作空間,使他們能不受打擾地、自由地從事創造性勞動;又不能放手不管,不加引導,因為即使他們確實整日都在為公司的事情冥思苦想,沒有正確引導,沒有良好情緒,也難以激發靈感。由此可見,“知識經濟下的人力資源開發”,實在是一門嶄新而艱巨的課題。

在我國目前的行政管理領域,實際上有許多新的技術手段引入,如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但是這些技術都沒有在我國的行政管理中被廣泛運用,就拿網絡技術來說,雖然有些政府部門開始上網,可絕大多數基層政府部門連上網是怎么回事還不很清楚。在這種情況下,首先需要讓人們樹立起網絡的概念。因此,從目前水平來說,對行政管理人員應加強現代管理技術和新興科學技術教育,培養最起碼的管理技術知識。

知識經濟時代需要有知識的領導,沒有知識就無法勝任工作。我們的領導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須認真地學習好指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鄧小平理論,學習依法治國所必須的法律知識,學習領導科學,學習管理社會和行業所必須的專業知識和現代科技基礎知識。同時我們還要學習好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把握社會發展的趨勢以適應履行職責的需要?,F在知識更新速度難以想象,必須堅持終生學習,補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識,才能跟上時代步伐。學習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學風,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切忌擺花架子、賣弄知識、名詞堆砌和脫離實際。如果只把學習到的知識作為自己的講話和修辭,那么我們和發達地區的差距將會越拉越大。

行政績效管理是通過績效評價對被評價對象按照制定的指標,參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對比分析,對被評對象在一定時期內的工作進行考察、評定、獎勵和相關培訓的活動;探索和創造可以反響的組織目標、組織價值的新視野;依次建立起激勵與約束機制,促進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總體戰略目標的實現??冃гu價是績效管理的前提,對被評對象激勵與約束的依據來自于對其所進行的績效評價結果。

查看全文

現代行政程序法治行政作用研究論文

眾所周知,國家行政機關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組織、指揮、監督、協調和引導者的角色,因此,要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全社會的法治化,首先就必須將國家行政機關的管理活動置于憲法、法律的控制和約束之下,大力倡導和切實實行以政府平等守法及承擔法律責任為核心內容的法治行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以來,黨和國家在依法行政的口號下為推動我國行政管理活動的法治化做了大量工作,突出表現為在有關國家行政活動的立法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建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行政法體系,基本上改變了行政活動無法可依的狀況,而行政訴訟法和國家賠償法的頒布則奠定了政府法律責任及其追究制度的基礎。但是這些成績并不能說明我國行政管理活動的法治化已經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因為在立法上取得顯著成果的同時,行政執法和司法活動滯后,行政實踐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問題也得到充分暴露,普遍為人們所詬病。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前一階段行政法治建設在立法層次上過分偏重于規定各種靜態的行政制度,忽略和輕視通過現代行政程序對行政法的實施過程進行有效的動態調整,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引起高度重視的原因。筆者以為,下一階段我國行政法治建設除了對已經取得的成果繼續予以鞏固和深化外,應將重點轉向長期為人們忽視的現代行政程序的建設,在行政法的各個實施環節上建立各種行之有效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保障機制,以解決目前行政法治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立法與法的實施相脫節的問題,消除我國行政管理法治化過程中的頭重腳輕現象。期望現代行政程序問題引起廣泛關注,并對我國行政法治的未來發展方向提出思考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一、行政法治必須依靠行政程序的保障和推動

程序,是指人們為完成某項任務或達到某個目標而預先設定好的方式、方法和步驟。程序在實際操作時表現為人的行為過程或者某種事物(如計算機)按照人的事先設計而運動的過程,但是程序與人的行為或者事物運動的自然過程是不同的。人與事物運動的自然過程是隨機的,而程序則是預先設計好的,無論實際運動過程是否出現,都不影響程序的存在。具有預定性是程序的基本特征,如果人的活動不是按照某種預定的方式、方法和步驟進行的,那么,這種活動即屬無程序的活動,盡管它也必然要表現為某種客觀過程。程序和依程序所做之事之間的關系是手段與目的關系。一般說來,達到某一目的的手段很少是唯一的,為達到同一目的,在多數情形下,可以通過不同途徑選擇多種手段,但這些手段對于實現目的所起到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有的手段有助于迅捷地實現目的;有的手段雖然對于實現目的所需的時間較長,但綜合成本較低,或者有利于維護和實現程序目標以外的其他目的或價值標準,如有利于實現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倫理道德、風序良俗或者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政治法律秩序等,在這種情況下,程序并非實現程序目標本身所需要的步驟,設定這種程序的目的旨在以效率換取某種價值的實現。由于程序具有預定性,所以程序的基本功能就是限制甚至取消當事人選擇目的實現之手段的自由,將實現目的手段規范化和標準化。

程序的預定者可以借助程序的功能達到以下目的:

1.限制程序義務人的主觀隨意性。由于程序的設置,當事人(程序義務人)沒有選擇行為手段的自由。當程序所預先確定的要件成就時,程序義務人必須按照程序的規定作出既定的行為,而無法利用手段選擇的自由隨意加速或者阻撓程序目標的實現。由于程序具有限制義務人主觀隨意性的特性,因而它常被用于規范程序義務人的行為,防止程序義務人濫用或越出他所擁有的權力或權利。

2.保證選擇效率最優的手段。當事人為實現某種目的所選擇的手段在效率上有高下優劣之分,這取決于當事的人知識、能力、經驗等。如經過總結、比較和篩選,事先運用程序將最具效率的手段固定下來普遍推行,則即便當事人的知識,能力和經驗有欠缺,也能保證選擇效率最佳的方案,多快好省地達到程序目標。

查看全文

現代行政行為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行政行為的理念就是行政法的人文精神在行政行為上的具體體現。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時代精神。20世紀以來的利益一致、服務與合作、信任與溝通精神,體現為行政行為的理念就是服務性、過程性、從屬法律性和無償性。依法行政,要求在行政行為的實施上以這一理念為指導。

【關鍵詞】行政/行為/理念

【正文】

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已經通過憲法修正案載入我國的憲法典。這是世紀之末國家向公眾和世人所作的一項鄭重承諾,即國家為了發展民主、尊重人權,將嚴格按法律約束自己的權力行為。依法治國的重點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承諾的兌現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觀念的轉變,也需要制度建設的保障,更需要法規范的有效運行。然而,依法行政應當確立什么樣的觀念呢?在法治國家里,行政行為合法和正當的理念是什么呢?面向21世紀,行政行為的理念是否還是古典行政法的理念呢?對此,我們必須予以回答。

一、行政行為的服務性

(一)人文精神的轉變與服務觀念的確立

查看全文

現代行政的特征研究論文

關鍵詞:公共服務/政府義務/行政規則/行為方式/行政手段

內容提要:本文立足于現代行政的發展與演變趨勢,闡述了以“公共服務”為核心的現代行政的基本特征,即:政府義務的積極化;行政規則的服務化;行為方式的多樣化;行政手段的間接化。

公共行政的范圍取決于不同階段的社會公共需求,從社會發展的進程來看,公共需求始終處于不斷變動中,因而,行政的內涵與外延亦具有相應的階段性與變動性。從以“公共權力”為核心的傳統行政走向以“公共服務”為核心的現代行政,正是這種階段性與變動性的體現。

就西方國家而言,在傳統的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社會經濟成為一種理想的社會模式,在此種模式之下,政府角色相當于消極的“守夜人”,行政職能主要限于維持公共秩序,處理國防、外交等事務,所謂行政主要指“公共權力”的行使,體現為國家為了保障公共秩序而對個人自由所加的限制。單方性、命令性和強制性是其主要特征。

自20世紀以后,伴隨著經濟、政治以及意識形態的變化,特別是產業革命、科學革命以及資本的高度集中,有限的消極行政難以保持社會經濟的平衡發展,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積極的服務行政成為一種時代趨勢。行政已不再是“公共權力”的代名詞,同時還意味著政府的服務與保障功能,體現為公共事業的提供、社會福利的保障等等。在這種社會需求之下,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以及作為戰后發展模式的“福特主義”在經濟領域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些新興的理論與政策強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職能,強調國家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張加強國家干預,擴大公共服務領域,推行國家壟斷調節政策,大力強化行政職能。在這種演變之下,行政已由消極有限的權力行政轉化為積極擴張的服務行政,無論從其活動范圍、方式以及主體而言都日趨多樣化、靈活化。

20世紀中期以來,由于通貨膨脹與失業同時迸發,西方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經濟“滯漲”局面,“福特主義”生產與分配模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福利國家”難以為繼,人們對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理論的共識破裂了,各國再次受到世界范圍的政府改革浪潮的沖擊。在重塑政府的口號下,以服務為行政的宗旨,順應社會需求,轉變政府職能,改革公共行政管理的模式,打破公共職能的國家壟斷,實現政府、社會分擔行政,在有限政府的前提下,滿足日益擴大的公共需求,成為新一輪改革的中心,并為以“公共服務”為理念的公共行政賦予新的內涵。

查看全文

現代行政的特征試析論文

關鍵詞:公共服務/政府義務/行政規則/行為方式/行政手段

內容提要:本文立足于現代行政的發展與演變趨勢,闡述了以“公共服務”為核心的現代行政的基本特征,即:政府義務的積極化;行政規則的服務化;行為方式的多樣化;行政手段的間接化。

公共行政的范圍取決于不同階段的社會公共需求,從社會發展的進程來看,公共需求始終處于不斷變動中,因而,行政的內涵與外延亦具有相應的階段性與變動性。從以“公共權力”為核心的傳統行政走向以“公共服務”為核心的現代行政,正是這種階段性與變動性的體現。

就西方國家而言,在傳統的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節社會經濟成為一種理想的社會模式,在此種模式之下,政府角色相當于消極的“守夜人”,行政職能主要限于維持公共秩序,處理國防、外交等事務,所謂行政主要指“公共權力”的行使,體現為國家為了保障公共秩序而對個人自由所加的限制。單方性、命令性和強制性是其主要特征。

自20世紀以后,伴隨著經濟、政治以及意識形態的變化,特別是產業革命、科學革命以及資本的高度集中,有限的消極行政難以保持社會經濟的平衡發展,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積極的服務行政成為一種時代趨勢。行政已不再是“公共權力”的代名詞,同時還意味著政府的服務與保障功能,體現為公共事業的提供、社會福利的保障等等。在這種社會需求之下,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以及作為戰后發展模式的“福特主義”在經濟領域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些新興的理論與政策強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職能,強調國家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張加強國家干預,擴大公共服務領域,推行國家壟斷調節政策,大力強化行政職能。在這種演變之下,行政已由消極有限的權力行政轉化為積極擴張的服務行政,無論從其活動范圍、方式以及主體而言都日趨多樣化、靈活化。

20世紀中期以來,由于通貨膨脹與失業同時迸發,西方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經濟“滯漲”局面,“福特主義”生產與分配模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福利國家”難以為繼,人們對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理論的共識破裂了,各國再次受到世界范圍的政府改革浪潮的沖擊。在重塑政府的口號下,以服務為行政的宗旨,順應社會需求,轉變政府職能,改革公共行政管理的模式,打破公共職能的國家壟斷,實現政府、社會分擔行政,在有限政府的前提下,滿足日益擴大的公共需求,成為新一輪改革的中心,并為以“公共服務”為理念的公共行政賦予新的內涵。

查看全文

現代行政控權理論特點論文

摘要:行政法無論是在近代還是在現代,都強調對行政權力進行控制。傳統行政控權理論形成于資產階級上升時期,順應時代的發展。然而,傳統力量和現代社會要求之間的張力使傳統行政控權在保持其固有的理論根基的同時,實現著蛻變,這種蛻變是適應現時代的,在保持傳統之基本立場和框架的情況下,對其內涵的實質內容作面向現實的變更.“控權”在近代和現代的內涵及其表現形式有所變化,近代,是單一的行政控權,而現代所強調的是一種綜合的行政控權。

關鍵詞:行政控權行政權力公民權利行政關系

一、行政控權界說

“行政”一詞的英文是Administraifo~,學者們對行政的解釋不一,有“目的實現說”、“國家意志執行說”、“除外說”等。行政首先表現為一種權力,或以權力為基礎,或以權力為背景,而現代法治、憲政所要求的根本點就是對權力本身進行規制。本文認為行政法意義上的行政專指國家行政主體對國家與公共事物的組織和管理活動,它針對的對象不限于國家事物,還包括廣泛的公共事務,它實施的主體是國家行政主體,它運用的手段是組織與管理。

“控權”是基于權力的擴張性和侵害性的立場,主張對行政權力進行控制,以防止其濫用,但它并不排斥管理論中的“保權”?!翱貦唷迸c“保權”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真正的‘控權論’即在價值導向上倡導行政法的控權功能,又在實際上承認行政法的管理功能”。同時“控制”與“限制”有所不同,“限”具有“阻隔”、“指定范圍、限度”、“限定”的意思。“控”具有“駕馭、支配”的意思。。限制是消極的,控制是積極的?!跋迿唷笔侵笇π姓嗔M行消極限制,盡可能少授予行政權力,即限制行政權力的范圍,是近代以來自由主義時期行政法特點??傊?,這里的控權指“行政法基于法律的立場為了保障人民權利而積極駕馭、支配行政權力,它是對行政法功能的一種高度概括,也是對行政法自由、民主價值的一種定位。

二、行政權力為什么需要控制

查看全文

《經濟法》與現代行政管理

一、經濟法的使命在于規范國民經濟關系

1、經濟法的實質

法律的基本功能是調整社會關系,以形成有利于統治階級的社會秩序。其中,經濟法調整國家因素影響的經濟關系,亦即國民經濟關系。

這里所說“國家”,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和它的執行機關——行政機關。憲法規定,全國人大制定和修改有關經濟的基本法律,審查和批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審查和批準國家的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關于經濟的一般法律,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有權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修改和補充,審查和批準國家計劃和預算的部分調整方案。國務院制定有關經濟的行政法規,編制和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國家預算,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根據憲法的基本原則,經濟法對各級國家機關,主要對政府領導、組織和管理國民經濟的職權以及行使職權的程序作出具體規定,以利貫徹執行。這就是“國家因素”。

國家因素影響的范圍,包括宏觀方面和微觀方面。宏觀方面,指的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全局,重點為計劃、預算、稅收、金融、物價、工資、產業政策、對外經貿等。微觀方面,指的是政府有關部門對企業、對市場的具體事項的必要管理。

國家因素影響的方式,包括干預和參與。干預,說的是間接調控和直接管理。宏觀調控主要采取經濟辦法,按照經濟規律特別是價值規律辦事,并且盡可能納入法制程序。直接管理從表現形式上看主要采用行政手段,但也應當是依法行政。干預又可分為積極干預與消極干預,前者指保護、鼓勵,后者指限制、禁止。經過多年的改革實踐,我們已形成了這樣一條指導原則:“政府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國民經濟,不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1這就明確了什么叫“國家適度干預”。參與,說的是國家投資,舉辦企業、事業。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而公有制中又以國有為主體,國家對國有資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但國有并不等于國營,所有權與經營權可以分離。嚴格地說,干預是“管”,參與是“辦”,管、辦應當分開,前者屬于政府作為社會經濟管理者的職能,后者屬于政府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代表的職能。經濟法側重規范國家管理國民經濟、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活動。

查看全文

現代行政管理論文

世界級管理大師杜拉克在其所著《巨變時代的管理》一書中指出,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出現了一個新的工作者群體,即“知識工作者”;他們與以往的資本經濟時代的勞動者有一個根本的不同,即他自身掌握著部分生產工具——知識,而不像傳統的勞動者一無所有,只能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在我看來,從杜拉克的這一觀點出發,知識經濟時代資本家與知識工作者的關系,已不再是純粹的雇傭者與被雇傭者的關系,而是有著不同程度的“合伙人”關系。特別是在策劃設計、咨詢顧問等行業,這種“合伙人”關系表現的更加明顯。人們認為,當今世界正在進入“智慧家”將要與“資本家”平起平坐的時代;智慧家擁有過人的經營智慧或管理智慧或研究開發智慧,其大腦無異于一座金礦。在國內特別是深圳的一些企業如華為,甚至打出了“知本主義”的旗號,即把知識轉化為認股權、股利和紅利。在股權安排上,讓最有才能的人擁有重要股權。

另外,對知識工作者的管理方式也要相應而變。根據杜拉克所說,由知識型工作者組成的現代組織,已不再是老板和下屬的關系,而是一種團隊式的、平等的關系。管理者在這種團隊中的工作已不再是命令,而是激勵。知識型工作者不像傳統的工人那樣受到機器的支配,容易受到有效的監督。相反,機器在知識型工作者手里能產出什么產品,以及產出什么質量、什么檔次的產品,幾乎完全取決于知識工作者的創造性勞動。離開知識型工作者的創造性勞動,機器就是一堆廢鐵。知識型工作者由于自身掌握一種生產工具即知識,因而比傳統的勞動者擁有更大的獨立性、靈活性、自由性,而且他很容易“跳槽”;而他的位置并不像傳統的勞動者那樣容易替補。知識型工作者的“跳槽”往往給企業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他離開公司,受損失的不是個人,而是公司自己。因為知識型工作者往往是組織中某一領域的權威人士,否則他就是無用的。組織付給員工工資并不能得到他們的忠心,關鍵是要給他們提供運用知識的機會,使其價值得到實現。對于知識型工作者的勞動,既不好實行計時管理,又不好實行計件管理;既不好光靠高薪高職“購買”,又不能僅用“哥們意氣”去籠絡;既要給他們提供比較優越、寬松的工作空間,使他們能不受打擾地、自由地從事創造性勞動;又不能放手不管,不加引導,因為即使他們確實整日都在為公司的事情冥思苦想,沒有正確引導,沒有良好情緒,也難以激發靈感。由此可見,“知識經濟下的人力資源開發”,實在是一門嶄新而艱巨的課題。

在我國目前的行政管理領域,實際上有許多新的技術手段引入,如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但是這些技術都沒有在我國的行政管理中被廣泛運用,就拿網絡技術來說,雖然有些政府部門開始上網,可絕大多數基層政府部門連上網是怎么回事還不很清楚。在這種情況下,首先需要讓人們樹立起網絡的概念。因此,從目前水平來說,對行政管理人員應加強現代管理技術和新興科學技術教育,培養最起碼的管理技術知識。

知識經濟時代需要有知識的領導,沒有知識就無法勝任工作。我們的領導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須認真地學習好指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鄧小平理論,學習依法治國所必須的法律知識,學習領導科學,學習管理社會和行業所必須的專業知識和現代科技基礎知識。同時我們還要學習好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把握社會發展的趨勢以適應履行職責的需要。現在知識更新速度難以想象,必須堅持終生學習,補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識,才能跟上時代步伐。學習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學風,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切忌擺花架子、賣弄知識、名詞堆砌和脫離實際。如果只把學習到的知識作為自己的講話和修辭,那么我們和發達地區的差距將會越拉越大。

行政績效管理是通過績效評價對被評價對象按照制定的指標,參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對比分析,對被評對象在一定時期內的工作進行考察、評定、獎勵和相關培訓的活動;探索和創造可以反響的組織目標、組織價值的新視野;依次建立起激勵與約束機制,促進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總體戰略目標的實現??冃гu價是績效管理的前提,對被評對象激勵與約束的依據來自于對其所進行的績效評價結果。

查看全文

安全應該成為現代行政理念

當前,針對我國安全生產中存在和出現的一些問題,人們正在探索研究相應的安全對策,嚴峻的安全生產現實,要求我們必須有一個正確的、科學的理論來作為現實工作指導。安全應該成為現代行政理念,提上安全議事日程已迫在眉捷,這將有助于我們對安全工作進行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從而使我們在考慮改革和發展的同時轉變觀念,以科學的工作方法,以嚴謹行政執法工作作風來抓好安全生產的各項工作,以有效的措施來防范各類重大事故,特別是同類事故的重復發生,根本扭轉安全生產的被動局面。

一、安全檢查“走馬觀花”形式主義不保安全

部分安全監督檢查人員、企業領導人下基層進行安全檢查,指導工作,大多采用“走馬觀花”式的安全檢查,檢查還未開始,就通知檢查單位,企業做了“準備”,將隱患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隱藏;檢查時,把重點放在聽匯報上,剩下不多的時間到現場看看,查點不查面,看外不看內,沿著基層指定路線走,沿著“景點”轉,蜻蜓點水,對檢查中發現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提建議和希望,不分析,不處理,不了了之。領導所到之處,生產竟然暫停,環境干干凈凈,工人恭恭敬敬,安全好比花瓶。

二、班組檢查弄虛作假,開工時段事故多發

在安全生產檢查中,一些班組進行安全檢查時,欺上瞞下,弄虛作假。如某單位《安全規程》規定:“開工前,必須對工作現場的安全情況進行全面系統檢查,確認無隱患后,職工方可進行工作……”可一些班組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既不檢查安全,又強行讓工人進行工作,結果造成開工不久,即發生事故。據統計,在交接班或開工一兩小時之內這個時段發生的安全事故,占事故總數的百分之三四十以上。因此,開工時段事故多發“怪圈”亟待打破。

三、安全員檢查“視而不見”,以權謀私難保安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