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質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6 00:07: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素質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科技文化素質建設總結
為全面提高全區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質,適應我區實施新的城市管理體制,加快現代化綠色城區建設的需要,根據區委、區政府《關于加強全民素質建設的意見》,區科協結和部門工作實際,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方案,分步實施。
今年六月初,區科協在素質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的指導下,按照部門承擔的工作任務,制定了《關于提高市民科學文化素質工作實施方案》,并就相關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進,初步取得了成效。
二、凝聚力量,廣泛參與。
今年六月二十二日,區科協召開了第四次代表大會,為調動全區廣大科技工作者參與素質建設工程的積極性,區科協在會上作出了《關于加強全區人民科學文化素質建設的決議》,并向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倡議書,號召全區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擔當科普工作的主力軍,為提高全區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做出新的貢獻。
三、履行職責,提高素質。
提高文化素質講話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相繼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無疑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茖W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必須提高人的素質。因為人的問題不解決,增長方式就難以轉變;人的問題不解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就很難實現。
不久前召開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吨泄仓醒腙P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唯一出現的一個數字,就是明確了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要達到4%。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教育的要求,不僅僅提高了教育的地位;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從字里行間看到它賦予我們的責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歸根結底是要實現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加強教育,必須全面提高國民的素質。沒有教育,沒有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諧社會就缺少基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年曾作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最發達國家所倚重的并不是資源,而是教育和法制,可見教育對于民族、對于國家之重要。如果人人都有很好的品格,人人都有很好的法制意識,人人都擁有自立于社會的知識和能力,那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就水到渠成了。
經過改革開放,特別是經過近些年的努力,我國的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成就輝煌。以**為例,學前3年幼兒入園率已由**年的75%提高到**年的86%;初升高比例從**年的75%提高到**年的91%;中職在校生從**年的53萬人提高到現在的73萬人;教育投入增長很快,全省生均預算內事業性教育經費總體上增長了2到3倍。這些成就無疑為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但在總結成就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教育發展當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當前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平衡,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這個問題全國突出,**同樣突出?,F在**學前3年幼兒入園率,最高的市已經達到96.94%,最低的市僅僅達到69%,相差27.94個百分點;初升高的比例最高的達到95.53%,最低的是86.98%,相差8.55個百分點;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不平衡的矛盾也很突出,最高的地區已近100%,而最低的地區僅僅是14.4%,相差85.6個百分點。其他的問題,比如教育總體水平有待提高,素質教育很難落實,辦學、招生、收費的秩序還需規范等,也比較突出。
過去,我們主要是解決孩子“有書念”的問題,現在則面臨怎樣讓孩子“讀好書”的問題。如果說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戰略轉折期,那就是怎樣完成由外延拓展轉向內涵提高,怎樣由非均衡發展轉向均衡發展,怎樣由以應試教育為主轉向以素質教育為主。要適應這種階段性轉變的要求,我們就要探索理念上的提升,探索體制及管理的改進、改革,探索教育方法、教育內容的充實和完善。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看到現實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現實和未來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教育工作的重點切實轉到提升內涵上來,轉到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上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辦好讓黨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
文化素質論文:校園文化推動素質發展
本文作者:樊建榮鄭子全單位:山西旅游職業學院
加大投資力度,購置相關設備,優化美化校園環境,學生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環保意識得到增強
學院一直非常重視環境文化建設,專門出臺《關于校園環境建設管理辦法》加強校園綠化美化工作。目前,學院綠化面積占整體面積的50%以上,連續多年被評為“太原市綠化標兵單位”;結合各系的專業特色,學院利用校園主干道的宣傳燈箱宣傳介紹山西境內的主要旅游風景名勝區,各個教學樓內張貼有與專業相關的文字和圖片;校園綠地周圍豎起名言格句的牌匾;語音廣播系統覆蓋全院,課余時間會播放新聞、經典校園歌曲、革命歌曲及景區景點導游詞等;覆蓋全校園的監控攝像頭為師生學習生活安全提供了保障,也對破壞校園環境和校園設施的行為具有警示作用。學院有噴泉,有假山,有草坪,一年四季綠色常在,富有生命力。同時,學院保持教學區域的衛生整潔,定期打掃。漫步在校園里,就如同身處于一處處旅游景點,讓人流連忘返。無論在任何地方都會有清新、舒適、安全的感覺。生活在這樣幽靜的校園里,學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愛護環境、拒絕污染的環保意識增強。
技能大賽搭平臺,興趣社團顯風采,社會實踐拓素質,優秀學子展才華,學生全面素質得到充分展示
學院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與沉淀,現已形成一大批固定的、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相當一部分已成為常態活動,為各專業和具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提供展示個人才華的舞臺,為培養青年學生的高尚情操、崇高理想、較高的綜合素質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一)唇槍舌劍,妙語連珠,辯論賽讓大學生感受激揚文字、指點江山的氣勢,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快速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在各系初賽、復賽的基礎上,院團委每個學期舉辦一次辯論賽。選手們滿腹經綸,引經據典,淵博的知識和犀利的語言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深受觀眾好評。辯論賽大大提升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反應速度和心理素質。選手通過比賽擴充了知識,鍛煉了口才,發展了自我,增強了團隊協作能力,表現出良好的精神狀態和風貌。旅游外語系、國際貿易系和旅游文化與藝術系分別獲得學院2009、2010和2011年辯論賽冠軍。
小議文化素質與大學文化
本文作者:關蕾蔡宇青秦群工作單位:河海大學
從教育內因來檢討,當代中國教育最大問題在于缺乏科學的教育理念。加快大學文化發展,可以促進辦學條件與環境的改善,促進學校制度與規范的完備,促進思想觀念和心態的更新,促進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與科技成果的產生。但目前中國的大學文化還存在諸多問題:一是過分注重物質文化層面,輕視精神文化層面,致使學校商業氣息濃厚,缺少精神支撐和理念引導;二是過分強調制度文化建設,忽視精神文化的蘊含,致使學校管理思想基礎缺失,外在規約乏力;三是過分強調學校外在的規模擴充,忽視內在的思想道德建設的投入,致使學校凝聚力與動力不足,發展遲緩;四是過于從眾、借鑒于他校行為,缺乏學校文化的自主整合與創造,致使學校特色不突出。為此,必須推進大學精神文化建設。首先,要推進人的思想觀念現代化;其次,要研究、探索大學精神文化的特色;第三,要把現代精神文化滲透到制度文化和活動方式中去。一流學者特別是學術大師在大學文化發展、開創嶄新學風、培育高級人才、創造一流學術、產生全新思想等方面將帶來深刻影響。
1.文化素質教育是建設大學文化的前提和切入點。文化素質教育本身就是在中國高等教育以專業劃分的知識傳授格局和知識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失衡問題越來越突出并日益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背景中提出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個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著眼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提高大學教師的文化素養,提高大學的文化品位與格調。通過實施素質教育對從教育思想觀念到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從而重組、整合、優化教育資源與育人過程,在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和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等三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過程,也是高等學校從更新的角度、更高的層面上注重自身完善與發展的過程,也是高校不斷突顯辦學特色、提高辦學水平的過程。2.文化素質教育是建設大學文化的主要內容。文化素質教育強調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利用它引導行為準則、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促進教研和管理的創新,并通過其輻射功能對社會文化產生影響。文化素質教育是以知識體系為基礎,通過重構教育目標、闡釋教育內容、強化師生關系以及優化校園環境,揭示與塑造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素養注重人的發展與完善,強調對人的價值、生存意義和質量的關注,要求對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關心和改善,并對人類未來命運與追求進行負責的思考和探索。這正是素質教育要達到的目的。3.文化素質教育與建設大學文化具有重疊性和互補性。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過程,是梳理和樹立一所大學所具有的精神和理念即大學文化的過程。大學文化的形成和變化反過來也深刻影響著文化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和效果。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素質教育與建設大學文化是同步進行,具有一定的重疊性和互補性。第一,二者對行為主體的要求一致。大學文化建設要著力提高大學的整體形象和整體素質,其中最根本、最主要的是大學人的素質,核心是教師素質和所培養學生的質量。大學文化建設需要全體人員的參與,并發揮其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大學理念和大學精神實際上反映了大學教育行為主體對大學存在的價值觀的一種理性的共識,達成共識的過程就是文化素質教育實施的過程。第二,二者對環境氛圍的營造一致。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是文化素質教育和大學文化建設共同的環境需求,大學人文化素質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環境的熏陶。校園文化是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包含學校發展目標、共同價值觀、作風和傳統習慣、行為規范、思維方式、情緒情感、意志及性格風貌等在內的有機整體,是以物質為載體的各種精神現象,是學校的“意識形態”,它對于大學人具有較強的導向、規范、穩定、激勵、調節、凝聚等作用。優秀的大學文化具有規范大學人的行為、凝聚大學人的精神與理想的作用,是大學人普遍認同并引以為榮的。它也是大學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脈。
1.頂層設計與底層突破結合是文化素質教育持久的推動力。大學文化的核心是大學理念,是大學的靈魂。它反映的是大學的理想、追求和信念。大學理念也是大學為自己豎起的一面旗幟,引導著大學前進的方向。目前,文化素質教育根本問題仍然是觀念上的困境。只有回答清楚了大學的目的,才能從根本上明確文化素質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大學理念需要大學的教育活動來實踐和體現,文化素質教育是實踐大學理念的主要途徑。實現大學理念的中介是培養方案,它直接關系到大學人才培養的定位、模式選擇、質量標準和培養過程設計,其中的核心內容是課程設置。2.有意識的文化教育與無意識的文化熏陶結合是大學文化內在的生命力。教育從根本上是一個人文化的過程,大學教育實質上是文化育人,是有目的的文化過程。大學文化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范疇,是最高層次的校園文化。從文化學角度看,大學的文化教育通過兩種文化傳播而實現即有意識的文化教育與無意識的文化熏陶。前者是通過文化素質教育有計劃和目的的傳遞,后者則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大學校園文化的熏陶。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人文素質人才,重視科技進步與人文關懷的統一,積極倡導文化素質教育已經成為現代大學的當務之急。我們要努力構建一個能夠不斷創造優秀文化產品、適合人才健康成長的各具特色的現代大學文化。落實到具體行動中,我們就必須合眾之力積極推行文化素質教育,否則大學文化的建設將成為徒具其表的空中樓閣。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實踐研究
摘要:在新的歷史時期推進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應該與實際切實結合起來,強化其實踐導向作用,努力做到將文化素質教育融入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中,做到實踐與學習同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對文化素質教育有一個更深層次的了解,并將這一項長久的教育教學改革切實實施起來。這不僅僅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具有現實意義,也為以后的教育發展提供著方向。
關鍵詞: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實踐
一、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解讀
在理解文化素質教育之前,我們首先應該明白素質教育是什么。簡單來說,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質,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以及健康成長為主要內容。其中又包括提高專業素質、豐富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為基礎,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健康是必要條件。在新時期文化素質在素質教育占有的比重越來越多。對于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可以有很多種解釋,但是總結起來所謂文化素質教育就是指對大學生的知識、能力、境界這三個層次的教育。具體指加強大學生在文學、哲學、歷史、藝術、自然社會科學等多方面的教育來提升這三個層次。對于如何實施文化素質教育。首先,明白文化素質的內涵是基礎,認識是行動的先導。沒有在認知上對文化素養的有一個正確定位,在行動和實施過程中就會不斷地出現問題。強化文化素質教育是大學素質教育的必由之路,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必然選擇。眾多的實踐表明我國的大學生的在能力和境界這兩個層次很欠缺。
二、新時期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實踐導向
1.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分析
一
對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目的和意義不是十分明確。長期以來,我們似乎總是習慣于宏大的命題和模糊的思維。筆者曾在天涯網上看到有人將中國、日本、美國、英國的小學生守則對比后發現,日本、美國、英國的小學生守則非常明確具體,都是做人、當學生的底線要求。而中國小學生守則多數都是宏大的命題,看起來很美,似乎無所不包,但幾乎沒有哪一條能告訴學生究竟該怎么做,每一條都夠一個人學一輩子。如果真能做到守則的要求,那不僅是個杰出的公民,而且簡直就是完人、圣人。然而,細細一想,大多數又難以做到,尤其是對小學生而言。所以,這種宏大的命題、混沌的表述的小學生守則在某種程度上等同于無。小學生守則如此,對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目的和意義的認識也差不多。且讓我們看看權威的觀點:中國高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楊叔子教授認為,現代大學應高度重視的第一件事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首先是解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問題,而社會責任感內含人格的養成和價值的取向。[1]西北大學名譽校長、中國文化思想史專家張豈之認為:“文化素質教育是大學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和思想道德教育、身心素質教育、科學素質教育等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盵2]章仁彪認為:現代教育、尤其是現代大學只有堅持“全球意識”和文化認同、潛能開發與本能改造、知能傳授和人格塑造的統一,才能實現“兩種文化”的協調發展,走出高科技與低情感的悖論,為文明的對話和進步、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作出更大的貢獻。[3]這些學理上的爭論無疑有助于認清文化素質教育的目的和意義,但問題是這些宏大的命題不僅給人空泛之感,而且認為文化素質教育無所不能,夸大了文化素質教育的作用。而如何將這些宏大的、模糊的命題落實于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則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我們不妨看看歐美一些大學對通識教育的定位。如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一個“中心”、三個“結合”,即以學生為中心,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科學與人文相結合,教學與研究相結合,其目標及途徑都十分簡潔明了;哈佛大學2009年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哈佛的教育是自由教育……,自由教育的目的是動搖陳見,是使‘熟悉的’變成‘不熟悉的’,揭示隱藏在表面之下與之后的東西,摒棄原來方向并幫助他們找到確定新方向的方法。通過教會學生質疑陳規,促進自我反思,訓練批判性的、分析性的思考,通過讓他們體驗一種由于接觸極其不同的歷史事件與文化現象而產生的疏離感,這種事件與文化是超越他們甚至是我們教師自己理解能力的東西,自由教育由此達到上述目的。”[4]相對于多倫多大學而言,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的目的更具體而明確,那就是訓練批判性、分析性的思維,培養創新型人才。
二
對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容的理解存在誤區,課程設置存在明顯的盲目性與隨意性,未能建立起完善的評價體系。由于中國高校通識教育目的不是十分明晰,從而出現了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容存在誤區。一些人認為:文化素質教育是通才教育,是人文學科教育,是文化知識傳授,是文化素質課教學,或是開設幾門文化素質教育課。甚至有些學校將開設人文課程、文化素質講座來代替文化素質教育,或是將文化素質教育視為人文學科教師的任務等。與教育的內容誤區相關的是課程設置的不合理性。王凌彬通過調查發現,目前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存在所開課程種類少、比重??;課程內容單調、陳舊,特色不鮮明,教學內容和水平基本上還停留在對家庭教育和基礎教育階段文化素質缺失補課的層面上,沒有真正發揮出大學教育在更高層次上全面提升文化素質的功能;對大學生文化素質的成長規律缺乏研究,對現代網絡環境中大學文化素質教育的復雜性認識不足,缺乏有效的指導,導致大學生對鋪天蓋地而來的教育內容無所適從,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5]。徐高明、張紅霞通過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和南京大學等五所一流大學的文化素質教育進行調研后認為仍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如專業課和人文教育課內容相關度低,尚未實現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交融;課程的連貫性和完整性不足,沒有合理的“課程梯度”[6]。此外,諸如課程設置不成體系,盲目性大,往往因人設課,一些價值不大的課程混雜其中,特別是普遍較多地強調政治素質的培養,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民素質的培養;重視人文知識的傳授,忽略人文精神的培養;在實踐環節上缺乏綜合性考慮,沒有與第二課堂、與校園文化、與社會實踐實現有機結合;學生態度不端正,不重視,混學分的現象普遍存在,教學往往成了教師表演的獨角戲等等問題,都在各高校較普遍地存在。由于對文化素質教育的目的和內容的認識不清,使目前的文化素質教育仍然處在跟著感覺走的階段。迄今為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尚未建立一套切實可行、可以推廣的評價體系?,F有的以學校為單位的評價體系各自為政、各有側重,容易受到行政力量與個人好惡以及傳統思維的影響,難以保障文化素質教育科學的、持續的發展??上驳氖?,黎琳的《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評價的理論思考》[7]一文從文化素質教育評價的概念、評價的目標、評價的理論模式、評價的功能等多方面系統地探討了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評價的問題。作者在考查了泰勒模式、CIPP模式、目標游離模式等模式后提出了符合中國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評價的理論模式。在筆者所能檢索到的研究成果中,該文是最具有理論色彩的,它從理論的高度系統地研究了文化素質教育評價的諸多理論問題。
三
文化素質教育邊緣化的地位長期沒有改善,教師本身的文化素養和奉獻精神有所欠缺。新中國建立以來,為了擺脫一窮二白的落后局面,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發展科學技術,比較而言,人文社科領域不僅投入偏少,而且在特殊年代還免不了遭受意識形態或多或少的壓制,即便是在呼吁復興人文教育、回歸大學教育理念的今天,大學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邊緣化地位并未有太大的改變。[8]筆者就曾經遭到一些理工科老師的質疑“:你們學中文的有什么用?”如果一切從“有用”“無用”的功利出發,那么,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將不會有未來。此外,科研與教學“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在高校有愈演愈烈之勢。多數高校重科研輕教學,存在過強的功利主義色彩。教師忙于搞科研、拿課題、寫文章、評職稱,疲于奔命,無心于或有心無力于教學,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關心學生,對學生缺乏真誠的關懷,育人觀念趨于淡薄;而從事文化素質教育的教師文化素養良莠不齊,有些老師對所開設文化素質教育通識課程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各校普遍匱乏既有高超的學術水平又具高深的文化素養并能以其強烈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的大師級人物。教學水平整體落后于科研水平,幾乎是當今普通高校的一個通病,這成為制約文化素質教育取得成效的又一重要因素。當然,上述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還只是表面現象,而產生這些現象的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目標的模糊性、教育體制的僵化、教育觀念的功利化等,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那么在大學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永遠是治標不治本,收效甚微。
鐵路安全文化素質體會
鐵路發展的腳步是越來越快,勢不可擋,與此同時作為鐵路人我們深感自己肩上的擔子是越來越重,然而在這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看到只有全力保證安全生產,才能在發展的過程中平穩過渡。我做為一名身處山區工作的普通供電職工,很想為鐵路的發展奉獻自己微薄的力量,就此寫下一些如何搞好安全生產的建議以及感受,希望能給閱讀的同事們一些啟迪,讓更多的鐵路人為鐵路安全生產不斷做出新的貢獻。
安全是一種文化,同樣我們鐵路系統需要建立健全這種安全文化,提到文化就會涉及到人,人是文化最好的詮釋對象,人是安全文化的基本載體,安全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是提高職工的基本素質,人的素質有高低,安全文化素質建設和培養是我們鐵路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何謂人性化管理?其安全生產本身就是對人的生命權的一種維護。人的安全意識有強弱,安全文化素質分高低,直接決定安全生產的具體過程和結果。人在不同層次上的需求,形成了安全價值體系觀念。必須從營造濃厚的安全文化氛圍出發,全面貫徹“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管理思想?!獋€人的行為習慣是個人素養的重要體現,我們只有充分了解人的個性,實施針對性的管理措施,才能事半功倍,將我們的安全工作帶上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平安之路。
“四違”現象的發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安全知識缺乏,而知識貧乏必然會帶來行動的愚昧。我作為一名供電職工天天和無影、無聲的高壓電打交道,如果不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執行操作,必將帶來嚴重的后果。日常作業中:安全帽不及時扣好帽帶、使用絕緣工具不檢測,怕麻煩不穿戴絕緣用具、倒閘作業不模擬就操作,辦理工作票沒有嚴格按照步驟執行,這些細小的違章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安全觀念淡薄,忽視這些違章的存在,安全文化素質低,用生命與安全抗衡,其結果就是因小失大,愚昧無知,得不償失。杜絕“四違”現象的發生應該從我做起,從你做起,逐步提高每個人保安全的生產意識,加強安全文化素質建設,用實際行動保護自己的生命。職工違章作業就是沒有正確樹立安全價值觀,無知違章就是因缺乏安全知識;失誤違章是因操作技能不嫻熟或設計不科學造成的;故意違章是存在僥幸心理,這些違章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關鍵問題是你的安全文化素質高與低。
違章指揮主要是指將各種規章制度拋在腦后,違反安全生產法,盲目指揮生產,強令作業人員冒險作業,一般會釀成人員傷亡的惡性事故,危害極大。安全文化素質的提高有利于制止違章作業。職工安全文化素質的提高,自然就會要求違章指揮人員勿忘安全,尊重他人生命,敢于大膽拒絕違章指揮。職工之間常年工作在一起,彼此性格、脾氣、愛好等相互了解,更能及時糾正違章,把事故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職工之間的相互監督、職工家屬提醒和督促是控制違章作業的頭道防線。所有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防止的和避免的,我們從事故的根源入手,釜底抽薪,切斷事故發生的條件,這樣我們就可以防止事故的發生。說到這里我們就不得不提一下安全生產中的個人安全意識的自律和他律問題,這些都是反映出個人素質高低的一種表現形勢,我們自律性強,他律的相互配合,相互監督,我相信安全生產的順利實現是指日可待的。
班組安全教育培訓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提高職工現有安全技能和安全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引導職工注意熟悉與自己職業相關的安全科學知識。班組開展形式多樣職工喜聞樂見的安全技能比賽、提合理化建議、職工身邊無違章、班組無事故等活動,多方位的安全文化滲透,引導職工增強安全意識,提高安全防護能力。用宣傳窗、黑板報、征文、知識競賽等,寓教于樂,對職工安全文化素質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一次次血的教訓要求職工必須具備安全文化素質,事故的發生不僅給傷亡職工及其家屬帶來不幸,也給單位造成巨大損失。因此我們要想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職工有“過硬”的安全文化素質。
大學文化素質研究型體系構建
一、樹立正確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原則
1.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導向
包括研究型大學在內中國高等教育機構都是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的,因此,我們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必須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導向,在文化素質教育中必須始終堅持以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思想為指導,并把這一導向貫穿于研究型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總體構思、課程設置和內容規定上,使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與政治理論和思想品德課程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同致力于培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迫切需要的優秀人才。
2.樹立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的質量觀
根據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的特點,樹立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的質量觀,培養既具有高度的科學精神又有厚實的人文素養的創新型人才。在研究型大學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其目的不在于傳播和灌輸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而在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質的提高,實現大學生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審美素質、勞動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需要綜合考慮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內容,并以此為依據作為衡量教育質量和學生質量的主要標準。
3.樹立明確和獨立的課程觀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反思
一.理論探索存在的偏誤
有關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理論研究,目前雖然成果頗豐,但仍存在認知上的偏誤或歧見,這主要表現在:其一,對文化素質教育內涵的認知,莫衷一是。不少人以為文化素質教育就是一種通才教育,更多的人則以為文化素質教育即人文學科教育,或將文化素質教育視同文化知識傳授,或簡單地理解為文化素質課的教學【1】;還有人以為文化素質教育是一種“互補”教育,或是一種“興趣教育”或第二專業教育【2】。這些說法,雖言之有理,持之有據,但又未免以偏概全。其中,“通才教育說”,僅僅強調了人才的一專多能;“人文學科教育說”,則沒有意識到新世紀人才的綜合特質,忽視了科學意識與科學精神的培養;至于“文化知識傳授說”,則又把文化素質教育簡化為知識的累積與授受;“興趣教育說”也是將系統的素質培養看作簡單的興趣培養;“互補說”,雖看到了文理知識結構的偏差,但較少將文化素質教育看作是一種心靈的潛移默化與健全人格的習養過程。因此,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究竟是什么,尚需進一步的研討以達成共識。其二,對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素質培養之關系的認知失當。目前,多數人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視為專業教育的補充,但也存在“顛倒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素質教育的地位”的現象【3】。在我們看來,這兩種認識都不恰當。我國的高等教育方針和實際狀況都表明,具有優秀專業素質的人,才是國家立身安民之本,經濟發展尤其需要各種專業人才。因此,專業素質教育是主體,文化素質教育是基礎,思想品質素質是根本,身體心理素質是物質保證。不能片面夸大文化素質教育的功用,只能在專業素質培養的大前提下,進一步完善文化素質教育,培養在知識、能力、修養、品格各方面都均衡發展的優秀的綜合型人才。其三,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設置存在偏誤。研究資料顯示,有的高校為了配合素質教育,多則開設近500門文化素質選修課,或近300門選修課【4】,少者也有150-160門選修課;也有的學校將一些適合專業培養的課程拿來“下放”進行素質教育,這些做法都有操之過急、過猶不及之嫌。而且,某些高校盡管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文化素質教育,但對課程的實用性、系統性、建設性、平衡性考慮欠周。2008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的通識教育現狀調查表明,通識教育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為外語、計算機、體育、馬列課程和德育課程,占全部通識教育總分的70%以上;人文類課程量的比例很小。”【5】華南師范大學曾將自然科學與技術領域課程的學習納入人文社科類學生的必修課,3學分;人文社科類課程納入理工類學生的學習中,也是3學分,且二者同時必須修滿藝術類學分3學分。【6】盡管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但顯而易見,課程設置的整體性還有待完善,力度有待加強,效果如何也須檢驗。由于課程設置存在問題,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實際成效就不容樂觀。譬如,體藝類學生的綜合素質就令人堪憂。調查顯示,在五大類173種中外文化經典、中外文學名著、馬列經典中,體育系學生有87%沒有聽說過或者讀過;在2大類160幅中外精品名畫中,有80%的學生表示沒見過;2大類113首中外名曲中,63%沒有聽過或者張冠李戴、不甚了了?!?】其四,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職能定位存在偏誤。目前,片面強調高校物質文化環境改善和學生主體素養提升的學者大有人在,但他們卻有意無意地輕視了文化素質教育的隱性化育功能,不太重視教師的言傳身教與垂范作用。其實,文化素質教育職能定位,應該是人格培養、精神塑造,而不只是學校教學硬件配套的升級、教學服務設施的完善、校園文化的豐富、圖書信息的增量等,這些都只是外在的催化劑,真正內化成精神心靈的力量則在于學生能夠吸收這些知識、信息、能量,潛移默化成思維方式與行動能力。【8】而教師自身人文素養、言語行為對學生的潛在影響尤為關鍵。一項關于“目前在文化素質教育方面的最大不足”的調研結果顯示,45.7%的學生認為“學校人文環境差,沒有配套的文化素質教育活動”;14%的人認為“老師水平不高,教學方法落后”?!?】因此,文化素質教育的教育者即教師,急需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和整體水準。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理論探索,之所以存在上述偏誤,究其原因:1.我國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受歐美通才教育、通識教育的影響,在目標、宗旨、課程、途徑等方面借鑒了歐美現成的教育理念與模式,在理論闡釋上難免中西雜糅,出現概念歧解,由此帶來認知上的偏差。2.從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理論研究的,多為文化素質教育的實踐者,他們往往根據實踐成效來對文化素質教育進行反思與評估,缺乏高屋建瓴的理論視野,尤其是對大學生文化素質及其教育狀況的調查、評估,目前尚未建立比較科學的測評方法與評價機制,以致在調查、測評的過程中,往往各行其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理論觀點,也就難免會發生齟齬。3.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還存在急功近利的現象。文化素養教育的實施與大學生文化素質的提升,并非多設幾門課程讓學生選修,就可立竿見影。加上目前大學生受市場經濟影響,開網店、課外兼職、勤工儉學,把短時的經濟收入與實踐能力當成自我塑造的中心,目光短淺、本末倒置。因此,大學生文化素質的提升,除了目標定位尤為關鍵外,還應從更具體而微的層面進行引導。
二.理論探索的完善與創新
明確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在理論探索上存在的偏誤及其原因,庶幾可以進一步地建構與完善目前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理論。為此,需要做到:
(一)正確認識文化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目前,關于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理解,主要存在兩種觀點:第一種也是主流觀點,認為文化素質教育主要是“人文精神的教育”;第二種觀點則認為“全面的文化素質教育,應該包括科學精神的培養和人文素質的培養兩個方面”,文化素質教育的發展趨勢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素質的融合。【10】到底哪種觀點更科學更契合中國高校素質教育的實際呢?越來越多的理論研究成果顯示:第二種觀點逐漸得到了較為普遍的認同。其中,楊叔子、余東升對文化素質教育內涵的揭示較有代表性:“文化素質教育就是中國高等教育思想和實踐的一種本土化創新。在汲取歐洲自由教育、美國通識教育經驗的同時,特別是在汲取通識教育在課程設置、課堂教學方面成功經驗的同時,文化素質教育有著自己獨特的品質和特征。這些品質和特征表現為:文化素質教育的中心在于融知識、思維、方法、原則、精神教育于一體,大力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將實踐列入教育過程。而其現實要求則是強化人文教育,其中重點又在于高度重視民族優秀文化的教育?!薄?1】至此,人們對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與定位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而這對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有效開展無疑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醫學院文化素質教育分析
1對文化素質教育內涵的再認識
定義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目前一些醫學院校對文化素質教育內涵的認知不同,導致在國家所倡導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中出現很多誤區。筆者認為,探討醫學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發展的新途徑,必須從對其內涵的理解入手,而要正確認識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就必須分析其與相關素質教育的關系,對文化素質教育概念做出科學界定?,F代教育學理論認為,素質以人的生理和心理為基礎,內在地、綜合地體現了人的身心特點。素質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后天環境、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與社會實踐,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身心發展的基本品質。”[1]國內學者認為:“素質可分為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其中文化素質是其他各種素質的基礎。”[2]文化素質是指人所掌握的人類文化、文明成果的程度,并將這些成果內化到個人身上,表現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成為個人發展的動力。正確把握文化素質教育的內涵,應厘清其與以下概念的關系。第一,文化素質與思想品德素質的關系。文化素質是人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做人方式等品質;而思想品德素質是人所具有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政治傾向等品質。因此,兩者不是并列關系,文化素質包括思想品德素質,思想品德素質是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一部分。第二,文化素質與人文素質的關系。人文素質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識及其反映在人身上的氣質和修養?!叭宋慕逃褪菍⑷祟悆炐愕奈幕晒ㄟ^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3]而文化素質教育既包括人文教育,又包括科學教育,是二者的統一。第三,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素質教育的關系。首先,兩者相互補充。大學生除了要掌握好專業知識外,還要注重學習非專業的文化知識,提升綜合能力。其次,兩者互相促進。這是高校把握辦學方向的根本要求?!拔幕刭|教育是人才素質的基礎,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經之路?!保?]因此,高校必須同時抓好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素質教育。第四,文化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的關系。兩者都注重培養人文精神,都以培養“完整的人”為追求目標。但兩者有關鍵的不同之處。首先,文化素質教育比通識教育的內容豐富。通識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開設一定相關的課程,而文化素質教育“不僅涉及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還涉及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5]。其次,通識教育要求整個教育過程體現人文素質教育的思想。“通識教育追求的不是知識的廣博性,而是知識的文化意蘊及由此對人的心靈和智慧的陶冶作用?!保?]通識教育的目的明確,更注重對受教育者的文化熏陶。由此可見,文化素質教育是一種現代教育理念,其目標是使受教育者獲得全面發展。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容包括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兩個方面。因此,筆者認為,文化素質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相融合的教育,它以培養“完整的人”為宗旨。
2醫學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一些醫學院校在文化素質教育工作中,對這一概念存在著許多片面化的理解,從而導致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出現了些許偏差。
2.1對文化素質概念完整性的認識有誤
近年來,由于專業分工細化,一些人將文化素質教育片面地理解和歸類,存在著哲學社會科學教育替代文化素質教育的觀念?!皩ξ幕刭|基礎性地位的認識不足,從而引起了幾類素質本身之間的此消彼長乃至相互制約。”[7]一些醫學院校將專業教學質量作為學校發展的硬性指標,極力塑造其“特色教育”,而把文化素質教育視為專業教育的一種附加。這就極大地制約了文化素質教育的發展。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