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5 23:13: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生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鄉村文化生活
——以河南省寧陵縣王樓村為例
摘要:農村文化生活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愉悅人們身心的同時也能夠提高人們創造性和工作的積極性。農村文化生活的豐富是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大戰略課題。本文闡述了文化生活對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及農民在生產的過程中的積極作用,通過實地調查以王樓村為典型的豫東農村文化生活的現狀以及所存在的問題,集中分析了以河南省寧陵縣王樓村為典型的豫東農村文化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思考和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文化;文化生活;農村文化生活
ShortTalksabouttheRuralCultureLife
--TakeWanglouvillageofHenanProvinceasanexample
Abstrate:Ruralculturallifeinthesocialistconstructionprocessplaysanextremelyimportantroleintherichandvariedculturallifeoftheentirepeopleandalsotoenhancethecreativityandworkenthusiasm.Ruralrichculturallifeisanimportantcomponentofruralmodernizationandmajorstrategicissues.ThisexplainedtheculturallifeofruralmodernizationandtheimportantroleoffarmersintheproductionoftheactiverolethroughfieldsurveystoWangoffsplendidlyfortypicalruralculturallifeandthestatusoftheexistingproblems,withafocusonanalysisNinglingCounty,HenanProvinceWangVillagetypicalsplendidlyfortheculturallifeofruralproblems,andmadethecorrespondingresponsesthinkingandreasonableproposal.
小議農村文化生活
摘要:農村文化生活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愉悅人們身心的同時也能夠提高人們創造性和工作的積極性。農村文化生活的豐富是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大戰略課題。本文闡述了文化生活對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及農民在生產的過程中的積極作用,通過實地調查以王樓村為典型的豫東農村文化生活的現狀以及所存在的問題,集中分析了以河南省寧陵縣王樓村為典型的豫東農村文化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思考和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文化;文化生活;農村文化生活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村文化的建設也在不斷的推進。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但我國有些地區的經濟與文化發展并不相協調,這就需要我們深入農村了解情況,并解決在文化生活中所存在的矛盾。我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是我們建設農村文化的重要前提基礎,同時優秀的文化資源中也存在著不適合我們社會發展的東西,我們要果敢的予以摒棄。
一、農村文化生活的現狀
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農村文化建設取得很大成績,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較大改善,農村文化建設呈現良好的發展局面。但總體上看,農村文化建設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不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還不相適應,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1]可以說,農村還是我國文化建設的薄弱環節。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的農村經濟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農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正昂首闊步邁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道。然而,由于資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場發育不全、文化設施簡陋、文化人才短缺、文化產業落后,以致豐衣足食了的寧陵縣農民文化生活貧乏。就農村文化建設的有關情況,我走訪了寧陵縣的一個自然村王樓村并把它作為豫東農村文化現狀的典型,從中了解到了村民對健康新型文化的熱切需求。
王樓村共有500多人,其中有本科學歷的2人,中專學歷的1人,高中學歷的10人,大部分人的學歷水平在初中以下。目前村子里幾乎沒有一個文化設施,村民所能享受到的文化生活相當貧乏。具體情況主要表現在:
農民文化生活調研報告
一、農民文化生活的現狀
近期,相關部門對全區農民文化生活現狀和農村文化建設情況進行了一次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農民文化生活的現狀令人擔憂。
1、文化生活貧乏。通過對89名不同文化程度村民的問卷調查,他們的日常文化生活方式主要有看電視和打牌(含撲克、麻將、字牌等)兩種。其中,93.1%的被調查者表示,看電視是日常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平均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在兩個小時以上。除了看電視之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一走進農村,閑散無事的農民三五成群玩撲克、打麻將的情況隨處可見,而且沒有不“帶彩”的,其帶彩數額一般在1-10元不等,一次牌局的輸贏大部分在幾十元以上。其他的像棋類、球類之類的活動開展得很少,玩電腦游戲和進行業余文藝創作的人更少,很多35歲以上的人甚至不知道上網是怎樣一回事,家庭上網為空白。
2、“三難”問題突出。這里講的“三難”問題是指農民看電影難、看戲難和看書難。從問卷統計和談話了解的情況來看,90%的農民過去一年沒有看過電影和戲劇演出,看過的也僅限于一兩場,并且大多是到外村觀看的,是條件好的人家辦紅白喜事請來的。政府雖然每年都開展“三下鄉”活動,但對于廣大農村來說,一年有限的活動確實是杯水車薪。以前活躍在農村文化市場的電影和戲曲如今卻成了農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種奢侈品。通過調查,八成以上的的農民因為在家門口看不到電影、戲劇和其他形式的文藝演出而對文化生活感到不滿意。此外,從調查情況來看,有70%的農民沒有閱讀習慣,不經常學習新的農業技能和科技知識。在其中有閱讀習慣的人中,有55.6%是40歲左右的中年人,其閱讀主要目的是獲取農業科技知識,而年輕人閱讀則是主要是為了娛樂。由于有圖書室的村很少,其閱讀的途徑基本都是找親戚朋友借閱的,自購的很少,本次調查對象的農民家中書籍(不含中小學教材、教輔讀物)藏量最多的不超過20本,近九成農民不買書。
3、個人信仰缺失。89名被調查村民中只有5人信仰共產主義,3人信鬼神,92%的人什么都不信,其中信仰共產主義的人信仰理由不明。這充分說明,當前農民存在嚴重的信仰缺失,非常需要正確引導。調查中未發現教會組織開展活動的情況。調查結果充分說明,雖然當前我區農村的生活條件已普遍改善,但與物質水平的顯著提高相比,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遠遠滯后了。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原因,農民工因為打工收入有限,不舍得將錢用于文化消費;二是社會原因,社會各方面對農民的文化需求尚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注。不過在調查中我們感覺到,農民的文化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他們希望政府能夠定期進行一些電影、戲曲、圖書、歌舞等文藝演出下鄉活動,希望村里定期組織科技培訓。
二、改善農民文化生活的建議
文化生活論文:鄉村文化生活的重建謅議
本文作者:趙艷梅夏彩云工作單位:陜西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在鄉土農村中,農民通過“鼓吹樂”、“傳統的經典曲目”、“地方戲曲”、“說唱藝術”等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一種文化訴求、倫理要求及對政治和意識形態的看法。以這種“群眾性聚集狂歡”的方式,并通過一定的民俗傳統來表達農民群眾的一種樸素的信念和追求。改革開放后的農村公共文化活動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私性文化有了長足的發展,農民私性文化資源較為豐富,電視機、VCD、DVD、衛星電視接收設備、有線電視,甚至電腦等現代文化信息產品逐步進入了大多數普通的農民家庭,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和上網等文化娛樂活動的確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農民個體的日常文化。而農村公共文化資源缺乏多樣性,難以滿足當代農民日益增長的健康文化活動需求。目前鄉鎮政府和村級組織為農民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主要是廣播和寺廟教堂。寺廟教堂在農村現有的公共文化資源中占有相當高的比例,而寺廟和教堂基本上是農民自己籌資建設的,每年的寺廟廟會和基督教活動的經費也是由村民自籌。基層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資源數量有限、缺乏多樣性。民間的公共文化活動中,以廟會、祭祖、修家譜、燒香拜佛和做禮拜居多,在當前社會的農村,農民在改革開放后普遍存在的信仰缺失的問題,在很多農村都以把信仰轉化為信佛和地方神,以及在農村蔓延的基督教會。從整體上來看,農民的文化生活基本上處于一種自發的、個體的或傳統的,乃至封建迷信的狀態。從鄉土農村文化活動的內容上看,當前農村呈現了現代的私性文化活動快速發展與傳統的民間公共文化活動的復興。就筆者家鄉所在的鄉村,基層政府組織的公共文化活動稀少,尤其在農村的公共文化活動幾乎沒有,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農村私性文化沒有發展,基層政府每年會有農村流動電影播放若干次,其余的公共文化活動就沒有舉辦過。農村的公共文化設施嚴重缺少,農村公共文化活動缺乏,其具體體現于:體育場和體育器材缺乏,文化活動室、圖書館等缺失。據筆者調查的農村地區,幾乎沒有村莊存在圖書館和文化活動室,有個別村莊存在體育場,但也是以農村小學的體育場為主,村莊體育場也僅有籃球和乒乓球臺(農民因愛好自籌自建)。農村公共文化活動一年僅有一次的廟會,如“三官廟”廟會,以地方戲曲和燒香拜神為主;少數群體性的基督教會,影響較小;若干次的婚喪嫁娶,農村的婚禮和喪事幾乎使整個村莊的大大小小的農民參與其中;若干年一次的修訂家譜(不同宗族修訂時間不一);每年農歷正月初七,農民、勢力強大宗族等以自籌資金方式,燃放煙花爆竹送“火神爺”。總而言之,農民私性文化有了較快發展,農村的公共文化卻嚴重式微。特別是一些健康的、文明的公共文化形式嚴重缺乏。一是政府供給的農村公共文化資源嚴重匱乏,部分村莊的公共文化供給被寺廟、教堂、封建習俗所占領;二是政府組織的公共文化活動不但數量少,而且極少針對農民的文化需求開展農村文化活動,即使舉辦了一定的文化活動,也主要限于節慶等特定場合,或者是為了滿足政府經濟活動方面的需要(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而不是真正為了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活動的需要。〔2〕
農村公共文化衰微的原因
1.農村公共文化供給的資金投入不足中央以及省、市、縣政府對公共文化資金的分配上存在重城市、輕農村的不公平現象。無論投入總量還是人均投入總量,農村都遠遠落后于城市。2006年,國家對農村公共文化投入44.6億元,僅占全國財政對文化總投入比重的28.5%,而城市文化投入所占比重高達71.5%,超過對農村投入比重的43個百分點。扣除對縣級文化單位的投入,作為直接為農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鄉鎮文化站資金為7.37億,2006年獲得的財政投入經費只有10.9億元,每個農民一年僅能享有1.48元的文化投入。基層政府大多數又存在重經濟、輕文化的傾向,對農村文化投入甚少。原來的農村文化活動經費,來自于政府撥款、鄉村自籌、群眾負擔和社會捐助等多條渠道,幾管其下,資金容易籌集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成了產業,基層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比重明顯偏低,特別是對農村公共文化難以顧及;社會捐助缺乏必要的投入機制,企業或個人的社會責任缺失。農村文化經費的投入的不足嚴重制約了農村文化的發展。2.農村公共文化管理缺乏科學的運轉機制目前,在鄉鎮有文化站的機構,最多的有三個工作人員,大部分鄉鎮是一人一編制。由于基層文化站工資少、待遇低,難以吸引具有較高素質的人才。以前文化站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員大部分是退休的文藝工作者,雖然有舞臺表演經驗,但公共文化活動組織和管理方面的能力欠缺,難以使鄉村公共文化活動有效展開。〔3〕從管理體制上來說,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經營者。文化管理既無外在競爭,又無內在創新動力,缺乏監督與約束,弱化了提供公共服務的公益性職能,強化了謀求部門利益最大化的商業性職能。公益性職能弱化的背景下,必然導致基層公共文化管理運轉機制的缺失。農村公共文化市場管理不到位,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都在管理文化,特別是黨委宣傳部門更是包攬了文化的方方面面,政府也在強化自身的責任問題,不愿放棄管理權。這種多頭管理造成管理難以到位,遇到利益問題同時爭搶,遇到困難棘手的事情同時避讓,文化市場管理不到位,并由此導致文化市場的萎縮,農村公共文化供給的衰退。3.農村文化人才缺乏且素質低,服務效率不高長久以來,由于鄉鎮文化建設缺乏發展規劃和具體措施,缺乏相應的人員和經費預算,文化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和文化事業經費得不到妥善解決,導致農村青年從事文化服務的內在動力缺乏。農村文化活動從“內”產生不了,從“外”引不進來,無論是專業還是業余的人才都是稀缺。文化工作人員服務意識淡化和業務素質不高,嚴重影響文化服務的效率。主要存在文化建設隊伍素質低,文化程度偏低,專業修養不高;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干部隊伍不健全;參與文化活動的農民對文化活動的理解能力有限,對新事物有排斥心理等等。這些都直接影響農村公共文化活動的開展。4.政府對農村公共文化活動缺乏績效考核對于鄉村公共文化活動,鄉鎮一般年初無規劃,平時無安排,年終無考核,任其農村公共文化活動自行消長。原來的農村電影放映隊,現在都已銷聲匿跡,許多農民一年到頭難得看到一場電影。原來紅紅火火的農民文化藝術節以及農村文藝演出等等也都難得一見了。鄉村的廣播站也沒有了,高音喇叭也悄然無聲了,現在農村文化活動基本上已經完全消失。〔4〕鄉鎮對文化活動的重視遠遠的拋在經濟發展的腦后,考核鄉鎮政府的業績主要以經濟發展、城鎮的基礎建設、社會治安為主,而對公共文化活動的考核微乎其微。只要經濟上去了,文化搞不搞都不會影響到鄉鎮政府的業績考核。5.片面政績觀導致農村公共文化“邊緣化”在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強調經濟發展,追求GDP指標,成為了國家一個時期的追求核心。在這種片面的追求經濟建設的社會環境下,中央、地方各級政府形成一種壓力型體制關系,各級政府的考核多注重于經濟發展指標,想當然的對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關注不高。在農村稅費改革之前,鄉鎮文化站主要就圍繞著收費征稅、計劃生育等運轉,幾乎沒有將精力放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上;農村稅費改革之后,現在鄉鎮財政只能勉強維持單位的正常運轉,在保證工作人員工資的情況下,農村公共文化基礎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在農村基層政府的工作中便處于了邊緣化狀態。農村文化的邊緣化以及一些地方鄉鎮機構中的鄉鎮文化站的“形同虛設化”導致農村公共文化嚴重匱乏。
農村公共文化的轉變與重建
1.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加大資金投入現實社會中,農村生產的分散性和村莊布局的松散型、農村人口密度不高且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等特征,使得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組織成本和運行成本較高,這是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一個瓶頸。〔5〕從實際情況出發,要滿足同等數量的農村人口相對于城市人口要投入更多的資金,要為農村人口提供足夠的公共文化產品,在國家財政有限的情況下,要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投資機制。鄉鎮一級政府可以采取“上級政府撥一點、鄉鎮經費籌一點、群眾自愿交一點、企業部門贊助一點、社會機構捐一點”的辦法來籌集。這樣既能減輕財政供給公共文化產品的壓力,又為民間資本提供一個新的投資領域和經濟生長點,同時又能滿足農民群眾對公共文化產品的需求。2.制定和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和法律保障目前,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僅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維護國家文化主權、文化信息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公共文化政策和法律法規,而且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充分發揮職能的各項公共政策和法律法規,調整和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發展的財政、稅收政策和法律法規。同時,還要完善文化市場管理的法律法規,依法培育和規范文化市場體系,依法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推動農村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從而發揮法制和市場機制在公共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6〕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專門針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文化政策,并使之上升為法律法規,從而保證農村公共文化的供給和體系的構建。總之,通過制定和完善文化政策和法規,可以為農村公共文化供給體系的構建運行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法制環境,保證農村公共文化體系構建運行順利。3.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的供給完善政府公共文化的供給職能,切實改進政府宏觀公共文化的供給政策。中央、地方各級政府必須要發展農村公共文化,保障廣大農民的文化權益,政府必須明確自己是農村公共文化供給服務體系的主要構建者。改變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的“重城市,輕農村”的政策選擇,真正承擔起農村社會最起碼的公共文化供給責任;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供給的支持力度,強力推行集體電影播放、農村圖書室建設、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等文化設施建設;重點地推進建設公共文化供給建設的綜合管理制度,從體制、政策、制度入手,實施“軟投入”將更多更好的政策落實在鄉村,有效地減少農民參與鄉村公共文化的成本,擴大農村公共文化活動的參與面和收益面。〔7〕充分發揮國辦文化的主渠道作用,健全以縣文化館、圖書館為龍頭,以鄉文化站、文化中心為樞紐,以村文化站為基礎,以農村文化戶(個體農民)為補充的多層次的農村文化網。改革公共文化的自上而下供給機制,實施多方面的供給機制。改變政府單一公共文化供給,可以引入民間資本投資公共文化,打破政府對農村公共文化供給的壟斷地位,引入競爭機制,形成“鯰魚效應”。4.加快農村文化隊伍建設,提高基層人員文化素質要加快建立健全農村文化隊伍管理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和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穩定和發展專兼職相結合的農村文化隊伍。〔3〕要培養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的業務管理能力和組織能力,強化文化站工作人員為人民服務的職責;聘用一些熱愛具有文藝才能的、熱愛公益文化事業的人員,建立一支為農村、農民服務的文化宣傳隊伍;吸收優秀的農民,設立“村級文化協管員”通過建立鄉村文化室提供信息交流機會,培訓農村文藝骨干,提升農民文化素質;鼓勵農村優秀文藝演出,文藝演員商業化,建立自己的村級文藝演出隊,提高農民的積極性。要重視解決農村文化工作人員生活待遇差的問題,逐步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提高他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對于在農村文化工作成績卓越、有突出貢獻的人員,要予以表彰和獎勵。通過對農民的培養,把農村文化工作重點直接放到農村一級,通過對農民的培養,使農民建立自己的隊伍,為農民群眾開展最貼心的文化服務。5.實施科學有效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效率和效益如何,是否滿足農村農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實現了農村農民的基本文化權利,需要依靠科學的績效評估進行衡量和監督,以促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良性運轉。要不斷地加強和改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績效評估,首先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和服務的績效評估,包括效率評估,更重要的包括效益和公平度的評估,要體現以人為本、以民所需為核心的價值取向;其次推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既要有明確的績效目標和任務,又要有科學合理、簡便易行的評價指標體系;再次是對政府每年投入到農村公共文化供給及設施建設的經費進行考核,監督經費使用是否合理合法,經費使用是否有效率、有效益;最后要深入農民群眾中去,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群眾的利益辦事”,了解群眾的具體文化需求,改進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內容,促進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實現農村農民的基本文化權利。
公共文化培訓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越來越高。強化公共文化培訓來豐富職工群眾的文化生活已經成為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基層的職工群眾公益性輔導在針對基層群眾上有其特殊的地方,需要我們以基層輔導的主題出發去考慮問題,遵循客觀規律,做到“以人為本”的強化民眾的公共文化生活。
關鍵詞:文化生活;文化宮;公共文化;豐富文化
現如今的職工群眾文化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對職工群眾的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身處基層,其最根本的是基礎建設工作。要想真正提高基層廣大職工群眾的整體素質,最直接的工作方式就是利用文化宮的公益性輔導職能來提升基層民眾的文化生活質量。
一、群眾文化建設下公共文化輔導的需求
(一)基層廣大職工群眾迫切需求。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民眾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如果沒有較為多樣化的文化活動建設,那么就會讓舊社會腐朽封建的文化死灰復燃,也會讓邪教、賭博等危害社會的行為乘虛而入。因此,為杜絕上述的腐朽文化入侵,需要我們通過豐富的群眾活動來提高群眾的文化生活質量,強化基層群眾的基礎文化建設。在這種形勢下,文化宮發揮先進文化載體作用,利用自創品牌“唐宮學堂”開展了一系列的在職職工、退休中老年及青少年兒童的一系列公益性輔導培訓。培訓項目眾多,涉及到舞蹈,書畫,器樂,健身等等,受眾面至基層各街道,企事業單位,學校,輻射面大,影響力廣。在內容和形式上多站在民眾的角度出發,真正落實和達到民眾給予我們的要求,提高民眾參與文化生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化群眾建設和諧社會的凝聚力。(二)社會發展需求。長期以來,在民眾的公共文化生活的建設中都存在著基礎文化建設的專業化程度部不足,而且開展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相對落后,對于提升民眾文化和普及知識的效果較低。同時,群眾文化生活建設的創新能力不高,特別是針對現代的新興科技以及互聯網技術的內容少之又少,對于文化生活建設的覺悟還有待提高。“唐宮學堂”針對這種情況,聯系本地勞動部門,開設了“下崗職工再就業技能培訓”,包括:計算機應用課程、衣物織補、插花等等。目前的民眾文化生活建設還存在著顧此失彼的問題,只注重經濟方面的建設,反而忽視了文化生活的建設。積極開展群大眾文藝眾文化的輔導培訓,不僅可以讓基層文化建設得到很好的提高,還能促進基層文化建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1。開展群眾文化輔導,增加文化輔導的內容,加強工作力度,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從而實現逐漸深入基層文化建設的目標,讓建設工作者了解民情,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在工作內容中得到文化建設的快樂,這種正循環將周而復始的影響基層工作者和群眾,落實思想道德的建設工作。(三)平等享受需求。自國家免費開放保障制度以來就明確說明,要滿足群眾對于文化建設的服務需求,提高人們對于文化生活參與的服務體驗。還要在達到民眾公共服務的前提下,豐富公共文化培訓的方式,增加多樣化、人性化的服務,同時將服務對象重點關注在老年人、殘疾人、農民工以及未成年人群上,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有助于社會形成良好和諧的風氣。上述的事實就足以證明,國家對有關特殊群體的重視程度,積極保障他們的基本文化權益。另一方面,文化宮也將對有關的特殊群體開放服務,對特殊群體展開個性化的文化輔導,這從側面體現了文化服務的人性化和公平化。隨著國家的相關免費開放政策的頒布,文化宮將成為繼學校教育對社會大眾開放文化教育輔導的延伸。文化宮的建設對青少年的藝術專業能力、體育能力的培養更具針對性和開放性,有利于青少年未來發展能力的培養2。各個地區對于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具有特色的文藝表演團隊也像雨后春筍一般百家爭鳴,讓群眾的各種文化都融合在了一起。如“唐宮學堂”每學期結束后,都會有學習成果展示表演,雖然學員們不是專業的表演者,但是也為一學期的努力付出交上一份自己滿意的答卷。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進基礎文化的建設當中,開展職工群眾的公益性輔導培訓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二、開展文化輔導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獨家原創:淺談文化生活與愛國教育
摘要: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新世紀,加強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關系著國家命運的大事。而高中《文化生活》是加強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為此,本文結合《文化生活》教學過程來闡明新時期青年學生在政治、德育方面對青年學生愛國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指導。
關鍵詞:文化生活;愛國教育;青年學生
二十一世紀是新經濟和高科技的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而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我們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做好關心教育下一代工作,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而在當代中國,建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就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這要求我們教育者要從各個方面來提高青年的愛國教育,而高中《文化生活》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契機。
一、以《文化生活》與《愛國影視》為青年學生提供愛國教育宣傳平臺
相信大多數教師都已發現,當今青年學生的文化知識和文化素養相對缺乏,對愛國思想缺少正確的認識。認為“愛國”、“祖國統一”不是他們所要考慮的問題,這充分說明當今青年學生的文化知識和素養方面十分匱乏,沒有形成正確的人身觀和價值觀。高中《文化生活》為教育者提供契機,從德育方面進行對學生愛國主義進行規范,而最能直接體現愛國思想的莫過于對學生放映愛國宣傳影視。如:2007年元宵節的《同一首歌---走進舊金山》專題節目。節目以海外華人在國外的生活,創業等事跡向世界表達出濃厚的“思鄉”、“思國”之情。有如著名歌手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聽著“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洋裝雖然穿在我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通過這樣的影視播放,能迅速使青年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應運而生,使學生理解更透徹、更明了。通過這樣的文化傳播途徑,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文化生活》章節的理解,使之受到啟發,轉變自己對祖國的不良看法,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的教育,而且還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對自身人生觀、價值觀。
二、以《文化生活》與時政熱點對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進行教育
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調查研究報告
一、調查的背景與動機
當前,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提出要培養新型農民,這就對農民的文化水平以及農村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鄉,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現狀如何呢?對此,我利用寒假返鄉時間,對我家鄉幾個村莊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進行了調查,希望能對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文化建設方面起到一點參考和借鑒作用。在我家鄉的農村里,農民的生活情況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這幾個村莊是整個地區農村社會的一個縮影,可以代表家鄉農村的整體狀況。
時間:2011年2月7號至2011年3月7號。
地點: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七里店村及附近幾個村莊:沙坡池村,王莊村,毛莊村,孫莊村。
方式:在村委會干部的協助下,我對自己所在的七里店村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查訪和統計,而對附近的幾個村莊的調查主要是通過對一些親戚、朋友以及他們的家人進行個別詢問來進行。
夯實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研究報告
一、調查的背景與動機
當前,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提出要培養新型農民,這就對農民的文化水平以及農村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鄉,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現狀如何呢?對此,我利用寒假返鄉時間,對我家鄉幾個村莊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進行了調查,希望能對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文化建設方面起到一點參考和借鑒作用。在我家鄉的農村里,農民的生活情況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這幾個村莊是整個地區農村社會的一個縮影,可以代表家鄉農村的整體狀況。
時間:年月號至年月號。
地點:省市中及附近幾個村莊:沙坡池村,
方式:在村委會干部的協助下,我對自己所在的七里店村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查訪和統計,而對附近的幾個村莊的調查主要是通過對一些親戚、朋友以及他們的家人進行個別詢問來進行。
城市農民工文化生活交流
近年來,由于拖欠工資等侵害農民工權益的事件被媒體頻頻曝光,農民工物質權益保障問題已經引起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并正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但“農民工問題”決不僅僅是物質權益保障問題。眾所周知,人的需求是多層次、多方面的,不僅有低層次的基本物質方面的需求,也有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因此,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問題也值得高度關注。令人遺憾的是,目前,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問題卻少有人關注,以致農民工文化生活“荒漠化”問題已經日益浮出水面,成為一個新的影響城鄉統籌、和諧發展和政治、社會穩定的城市社會問題。
面對數量龐大且呈快速增長態勢(我國農民工2003年為1.1億人次,2004年為1.2億人次)、的農民工群體,加上他們基本上游離于傳統“單位”之外(即“單位”對其文化需求的滿足顯然是“失靈”的)、屬于低收入階層(即其文化需求不可能通過營利性文化機構得到滿足),因此,選擇一個適宜的平臺來切實提高其文化生活水平是個首先必須也亟需解決的問題。
考慮到目前農民工“非單位人”、經濟支付能力有限等特點和均生活、工作在一定的城市社區范圍之內的現狀,以及社區在城市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中的地位作用日漸提升的趨勢,筆者認為,以社區為平臺來提高和改善農民工的文化生活狀況是切實可行且現實的選擇。
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社區在農民工文化生活中的作用還非常小,也就是說農民工的社區文化生活現狀非常不容樂觀,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農民工社區文化生活設施(場所)極度匱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農民工文化活動設施(場所)是農民工能否開展社區文化活動的基礎性硬件條件。目前,社區中的文化活動設施(場所)主要有社區圖書室、社區市民學校、社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社區室內文化活動室、社區室外文化活動廣場等。應該指出的是,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受重經濟建設、輕社會建設指導思想的影響,使得城市社會發展嚴重滯后于城市經濟的發展,其在當前社區中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包括文化設施)投入長期不足,供需矛盾相當突出。但是,即便是這些總量供給不足的社區文化設施(場所),其建設規劃也基本上是以市民為對象“量體裁衣”的(一般只考慮市民的需求量和需求特點),外來農民工幾乎不會也不可能被納入統籌范圍。另外,加上城市各社區都普遍存在(只是程度不同)限制農民工使用社區文化設施(場所)的歧視性“制度壁壘”。這些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目前農民工社區文化活動設施(場所)極度匱乏的緊張局面。
2、農民工社區文化參與率極低。目前,城市中的農民工大部分是青壯年,處在這一年齡階段的人有很強烈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實際上,包括筆者的實證調查在內很多調查也都表明,農民工具有相當強烈的參與社區文化生活的意愿。但是,從目前來看,由于諸多因素(主要是客觀因素)的限制和影響,農民工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強烈“心動”并未能轉化為實際的積極參與“行動”,其突出表現就是農民工對所居住社區開展的各類文化娛樂活動的“漠視”以及利用社區文化設施(場所)頻率的低下。
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調查與思考
農民工是工人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化的建設者和奉獻者。然而,身在城市的農民工是否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帶著這個課題,筆者在開展“面、心、實”活動過程中,對此開展了專題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農民工表示很難融入到城市生活,對精神文化生活感到茫然與無奈。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讓廣大農民工共建共享和諧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工會組織義不容辭的職責。
一、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現狀
1、單調枯燥。農民工主要聚集在建筑工地和工業園區,建筑工地上的農民工生活條件艱苦,工作量大,工余時間主要是睡覺或者閑聊,偶爾逛逛街,喝喝酒;工業園區的農民工由于距離城市較遠,交通又不方便,工余時間主要看看電視或者打打牌,找老鄉聊聊天,基本上過著“工廠—食堂—宿舍”三點式生活。
2、精神空虛。農民工中有相當部分是年輕人,精力旺盛,爭強好勝,由于精神文化生活單調,為了尋找刺激,有的聚眾賭博,有的酗酒打架,有的迷戀色情網站,嚴重地影響了社會風氣和社會穩定。精神空虛是農民工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
二、精神文化生活匱乏原因分析
1、收入低。農民工大多文化素質低,職業技能差,主要靠苦力賺錢,工資收入偏低。這些工資除了簡單維持自己日常生活開支外,大部分要寄錢回家養家糊口。由于沒錢,他們不敢奢望城市文化活動場所,如ktv、網吧、健身房等,只能靠簡單方式消磨工余時間。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