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資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3 20:24: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商直接投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外商直接投資

論外商直接投資貿易影響

摘要:本文利用協整檢驗(Co-integration)、誤差糾正模型、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對山東省1985年至2004年間的經濟數據進行分析后表明,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山東省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之間存在穩定的均衡關系,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之間存在單方向的因果關系,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協整關系。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進出口貿易;協整檢驗;誤差糾正模型;因果檢驗

一、引言

隨著山東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經濟環境的不斷改善,山東省在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據山東省統計年鑒資料顯示,截至2004年底,累計已有113家世界500強在山東省興辦企業262家。2004年,新批合同外商直接投資214.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3.7%,實際外商直接投資87.0億美元,增長22.7%;新簽外商直接投資項目5891個,增長11.1%。與此同時,山東省的進出口貿易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年出口額由1985年的23.4652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358.7286億美元;年進口額由1985年的17.9796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49.0850億美元。

對于國際直接投資東道國而言,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口或出口的關系表現為二者的互補性、替代性或是相互關系的不確定性。本文通過實證分析來探討山東省FDI與進、出口貿易的關系。

二、實證分析

查看全文

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論文

[摘要]本文首先對東道國對外開放程度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影響的具體機制進行了闡述,然后在趙奇偉等(2007)所構建的理論模型的基礎上進行經驗分析。采用我國1997~2004年31個省市的面板數據的實證結果表明,相對于現有外資規模我國的對外開放程度滯后,是造成外商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為負的原因之一。文章最后針對提高對外開放程度以獲取正向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提出了政策建議。

不少學者認識到東道國開放程度會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產生重要影響。通常而言,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大小是隨著該國開放度的提高而增加的。這是因為外資比重越大,當地企業與其接觸的機會就越多,示范-模仿效應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Findlay,1978)。而且,較高的開放程度意味著國內企業本身的技術能力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同跨國公司在海外市場進行競爭(蔣殿春、張宇,2006)。此外,出口的擴大可以使國內企業獲得較多的利潤,從而為國內企業的技術革新和技術設備的引進提供資金來源(何潔、許羅丹,1999)。但蔣殿春和張宇(2006)還指出,如果行業中外商直接投資流入過高,跨國公司就會對行業內的東道國企業形成強有力的沖擊,從而使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果往往不理想。

盡管上述研究從不同側面討論了對外開放程度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影響,但是還沒有人詳細闡述這種影響的具體機制,相關的實證研究也缺乏理論基礎。所以,本文首先對東道國開放度影響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具體機制進行了描述,然后又以趙奇偉等人(2007)所建立的一個包含制度因素的內生增長模型為基礎,建立計量模型,就東道國開放度對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影響進行實證檢驗。最后,根據計量分析的結果做出結論,并提出政策建議。

一、東道國開放程度影響

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機制分析

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我們有必要解釋東道國對外開放度是如何影響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實現途徑的。

查看全文

外商直接投資經濟效應分析

摘要:以鄭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作為研究對象,深入分析鄭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經濟效應的作用機理,系統研究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資本形成、經濟增長、對外貿易效應,有針對性提出提升利用外商投資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合理對策。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資本形成效應;對外貿易效應

當前,外商直接投資在推進地方經濟、外貿發展等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已成為鄭州市資本流動的重要形式之一,對鄭州市經濟和外貿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關于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做了諸多研究。張麗萍[1]研究指出,河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發展迅速,帶來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對外貿易和產業集群的發展,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劉文婷、王玨[2]研究發現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資能夠帶動產業集聚;羅葉、張方園[3]選取1998—2017年河南省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DirectInvestment,FDI)和GDP的統計數據,通過實證檢驗發現FDI能顯著促進河南省的經濟增長;陳美華[4]指出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資與進出口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且進出口額的增加能夠促進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從國內研究現狀可知,國內學者的研究視角更多地從河南省宏觀層面分析對外直接投資對地方經濟產生的某一方面的影響出發,而從河南省某一城市視角入手來分析外商直接投資對地方產生多種經濟效應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立足鄭州市,從理論上分析外商直接投資的經濟效應并通過數據得以驗證,有助于今后鄭州市經濟發展中合理引導外資利用,優化資源配置,以推動鄭州市經濟的發展。

1鄭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現狀分析

1.1鄭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鄭州市引進、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根據鄭州市統計公報得到2010—2019年鄭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折線圖(見圖1)。由圖1可知,鄭州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并在2011年呈現急劇增長趨勢。這是由于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對我國各地區經濟產生極大的影響,引進外資受到極大的沖擊,直至2010年河南省經濟迅速恢復,外資利用規模再次出現大的增長。2011年之后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緩慢波動式增長,增速放緩,隨著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向理性化、合理化發展,其規模增速整體放緩。

查看全文

外商直接投資擠出效應之議

摘要:針對當前學者關于對外商直接投資產生擠出或擠入效應結論的多樣化,文章通過一個總投資理論方程,利用1999年~2010年間中國及俄羅斯的面板數據分析了FDI對中國與俄羅斯國內投資的擠入和擠出效應。研究結果表明,FDI對中國和俄羅斯的國內投資產生了擠出效應,且對中國擠出效應的程度與顯著性程度明顯高于俄羅斯,同時俄羅斯對外資的依賴程度高于中國。這表明我國外資市場較俄羅斯相比更加完善與深化。

關鍵詞:外國直接投資;擠出效應;擠入效應;中俄

一、引言

外商直接投資可以解決一個國家資金不足問題,近年來很多發展中國家都采取招商引資而不是借外債的策略,大量吸納國外資金發展本國經濟。伴隨著國外資金大量涌入可能會對國內投資產生擠出效應或擠入效應,擠出效應會帶來負的外部性;擠入效應會帶來正的外部性。特別是中國與俄羅斯這樣的轉型國家,在大量引進外資后是為國內的經濟帶來了正的投資效應還是負的投資效應值得引起關注與研究。本文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及俄羅斯產生的投資效應。

二、模型與方法

本文運用ManuelR.Agosin等人(2000)使用新古典理論模型構建的一個投資方程評價外商直接投資對國內投資的影響。模型建立如下:為評估FDI對國內投資的擠出效應,建立總投資模型。一國的總投資可以歸結為兩類,一類是國內投資;一類是國外投資通常將其看作為FDI:

查看全文

外商直接投資退出研究論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不斷擴大,隨著跨國生產經營的不斷擴大和發展,跨國公司從國外撤資的現象也更加頻繁。從近年的情況來看,國際直接投資撤退的數額和規模仍高居不下。

國際直接投資撤退是一種客觀存在,其影響重大。因此,研究撤資所具有的重要性不亞于研究投資。

關于撤資的基本情況,如國別、成因、規律、影響等,國內外有關學者有過相應研究。但總體而言,系統的研究成果和相對成熟的研究結論不多。本文擬就近年來的外商對華直接投資撤退問題,做進一步分析、論證,用以豐富此研究領域的相關內容。

外商對華直接投資撤退原因分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5年4月20日向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5年會提交的一份題為《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中國》的主題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底,中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621億美元,但如果考慮外商投資企業的終止運營、資產折舊和撤資等因素,2003年底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存量為2600億美元,相當于當年GDP的18%左右,低于27%的世界平均水平。至2003年底,在累計批準設立的46萬多家外商投資企業中,已終止或已停止運營的企業逾23萬家,約占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的50%,現存注冊運營外商投資企業約23萬家。即:在已批準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中,失敗、中止、撤退的比例高達50%。這其中,由于跨國公司撤資引起的企業終止或停止運營占了一定的比重。詳細情況如表1所示。

典型行業撤資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外商直接投資分析論文

一、產品循環發展理論回顧

該理論是美國跨國企業問題專家弗農首先提出的。弗農認為,工業先行國的產業結構演變模式要與國際市場的發展變化緊密結合,并通過參與國際分工來實現本國產業結構升級,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國際一體化。這種產品循環的順序是“新產品開發——國內市場形成——出口——資本和技術出口——進口——更新的產品開發”(如圖-1所示)。產品經過這一順序不斷循環,帶動了工業結構由勞動、資源密集型向資金進而向技術密集型演進,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這一過程可以通過四個階段來加快本國的工業化進程。第一階段:研究開發新產品,逐漸占領國內市場;第二階段:國內市場飽和后,要開拓國際市場,增加該產品的出口;第三階段:產品占領了國外市場后,輸出資本和該產品生產技術,促進資本和技術與當地的廉價勞動力和其他資源相結合,就地組織生產和銷售;第四階段:國外生產能力形成后,又會使這種產品以更低的價格返銷國內市場,迫使開發了新產品的先行國削減或放棄該產品的生產,從而促進新產品的開發。

產品循環發展模式和產品的生命周期理論密切相關。假設當產品的生產處于生命周期中的成長階段,這時先行國A將該產品的生產技術向世界范圍普及,逐漸失去了生產和銷售這種產品的優勢地位,加之先行國B對這種產品的仿制和研究,先行國A的成本優勢也逐漸消失,這時其在該產品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為了保住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地位,這些國家只能靠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和地區資源優勢加以維持,為此,只有將投資轉向具有這種優勢的國家,于是就出現了國外投資,即利用經濟欠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廉價的勞動力和其他資源就地組織生產和銷售。由于在經濟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生產具有成本優勢,因此就出現了先行國A反而從經濟欠發達的國家或地區進口該產品的現象。經濟欠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可以回避風險大、花費多的技術開發過程,充分利用先行國的資金和技術,并與本國廉價勞動力資源和其他優勢資源相結合,以成本優勢返銷到工業先行國的市場,這樣可以大大縮短經濟欠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進程。

在第一階段,研究開發新產品,占領國內市場,此時常會涉及很多的進口原料或者零部件,以及與國外企業合資合作甚至是獨資生產該產品,該階段其實也就是引進外資的階段。第二階段往往還只是單純的產品出口階段。到了第三階段即結合當地相對優勢,就地組織生產和銷售,該階段就涉及到了對外投資。第四階段,進口舊產品開發新產品,實際上是引資和對外投資的組合。

二、我國目前外商直接投資及對外投資情況分析

(一)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情況

查看全文

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分析論文

一、文獻回顧

英國學者鄧寧在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巴克利和卡森的內部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對跨國公司及對外直接投資現象做了全新的解釋。他指出:一個企業進行直接投資是有三個因素決定的,即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鄧寧把區位優勢看作國際投資區位選擇的關鍵因素,并把區位因素歸納為市場因素、貿易壁壘、成本因素和投資環境,隨后又補充了語言、習慣等非經濟因素。

根據鄧寧的理論,伍德沃和羅爾夫對影響出口導向制造業國際分配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根據他們的分析,跟投資選址呈正相關關系的因素有:GDP、匯率貶值、免稅期限、自由貿易曲的規模、政治穩定因素、制造業的積聚度、土地面積等;而與選址呈負相關關系的因素有:工資、通貨膨脹率、運輸費用、工會組織等。

樸商天(2004)以中國市場為研究對象,對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性差異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對外開放度、集聚化程度、鼓勵政策與直接投資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而工資水平、研發人力則對直接投資起著反作用。基礎設施對選址呈正相關關系,但對外商投資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正在減少。

這些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FDI區位選擇的動因,前兩個是以多個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對我國具有一定的借鑒性,但不可能完全符合中國的現實情況。樸商天雖然以中國為研究對象,但他只簡要的講述了影響地區性差異的因素,對某些區域存在著哪些具體的問題方面并沒有解釋。本文根據這些學者提出的因素,結合中國東、中、西部的具體情況,解釋對外直接投資在我國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和由之得出的一些啟示。

二、提出問題

查看全文

外商直接投資分析論文

一、提出問題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吸引外商投資額最大的國家,但是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性發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以東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京津唐地區為中心的環渤海經濟圈。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中有87.84%分布在東部地區,9.09%分布在中部地區,而西部地區只有3.08%。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對華投資的如此不均衡,跨國公司進行投資區位選擇時考慮的因素又有哪些呢?中外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二、文獻回顧

英國學者鄧寧在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巴克利和卡森的內部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對跨國公司及對外直接投資現象做了全新的解釋。他指出:一個企業進行直接投資是有三個因素決定的,即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鄧寧把區位優勢看作國際投資區位選擇的關鍵因素,并把區位因素歸納為市場因素、貿易壁壘、成本因素和投資環境,隨后又補充了語言、習慣等非經濟因素。

根據鄧寧的理論,伍德沃和羅爾夫對影響出口導向制造業國際分配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根據他們的分析,跟投資選址呈正相關關系的因素有:GDP、匯率貶值、免稅期限、自由貿易曲的規模、政治穩定因素、制造業的積聚度、土地面積等;而與選址呈負相關關系的因素有:工資、通貨膨脹率、運輸費用、工會組織等。

樸商天(2004)以中國市場為研究對象,對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地區性差異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對外開放度、集聚化程度、鼓勵政策與直接投資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而工資水平、研發人力則對直接投資起著反作用。基礎設施對選址呈正相關關系,但對外商投資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正在減少。

查看全文

外商直接投資發展論文

一、進入中國的服務業投資增長將快于工業部門

按照加入WTO所做出的承諾,中國將會在“十五”時期加大服務貿易領域的對外開放。其中如金融保險、批發零售商業、對外貿易、電信、運輸和技術服務等領域,中國現有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水平遠遠低于國外同行業企業,將會有大量企業通過與外國跨國公司建立戰略同盟提高自身競爭力,不同行業生產和經營活動以及消費者對相關服務的質量、多樣性和廣泛性也會產生新的要求,與這些要求相適應,對外商服務業投資的需求必然會大量增加。其次,服務業與制造業有所不同,投資是直接進入對方國內市場的主要方式,因此,中國服務市場的巨大規模對于外國服務業企業具有非常強烈的吸引力。再次,服務業、尤其是消費服務業多數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大服務業規模有利于利用勞動力資源優勢、減輕中國長期存在的巨大就業壓力,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是中國未來時期產業結構調整和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基本目標之一。這種政策導向及其相應的鼓勵性措施也將產生對第三產業外商直接投資增長的激勵作用。另一方面,從國際背景來看,目前服務業投資已經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流之一,發達國家服務業轉移趨勢有所加快,流向發展中國家的部分也會明顯增加。

根據以上分析,“十五”時期中國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將有望實現比較高的增長速度,由于服務業、特別是金融保險、電信服務、商業、運輸等領域的市場準入限制陸續取消,這些行業的外資增長速度將明顯快于包括工業部門在內的其他行業。

初步估計,同時期外商服務業投資的年均增長速度可能達到10~15%的平均水平,新增第三產業外商投資占全部外商投資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這將大大改善中國的市場和投資環境,有利于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符合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基本目標。

目前已經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對產業結構變化的預期是什么呢?一項針對136家歐盟在華投資企業進行的調查(2001年6~8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對136家歐盟國家在華投資企業,通過訪問、座談和問卷方式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已在2001年9月8日于中國廈門召開的“第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參見《歐盟中小企業對華投資發展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后歐盟企業的對華投資產業結構可能會出現明顯的變化。第一,接受調查的企業認為,歐盟企業最有可能選擇的行業首先是制造業,這一結果與迄今為止的投資產業結構中制造業比重最高的特點沒有什么區別,但是,考慮到目前已經投資的企業中制造業占80.7%、而回答今后將選擇制造業的企業比重僅有66.2%這一因素,可以認為未來時期歐盟企業對華投資中制造業投資的比重將會明顯下降。第二,現有企業中,郵電通訊、交通運輸業的比重僅有3%,但是認為今后歐盟企業將會選擇該行業進行投資的企業高達57.4%,排在第二位,可見與電信服務和交通運輸有關的服務業投資將出現快速增長,在全部投資中的比重也會明顯提高。第三,金融保險業目前的外商投資在地域、經營范圍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限制,迄今為止對該行業投資的歐盟企業微乎其微,但是在接受調查企業中47.1%的企業認為,今后歐盟企業的金融保險業投資將成為優先選擇的領域之一,僅次于制造業、郵電通訊運輸業居第三位。第四,除了上述行業之外,電力、煤氣生產供應、商業批發零售等行業的投資也可能出現較快增長,比重有所上升。

由于此項調查涉及企業數量比較多,涉及國家范圍廣泛,接受調查企業的產業分布、投資方式、地區構成等均與外資總體結構相接近,因此可以認為樣本具有比較強的代表性,調查結果反映了發達國家企業對華直接投資產業結構未來趨向的一般性特點。

查看全文

外商直接投資獨資化分析論文

獨資化的原因

大型跨國公司在華投資增加較快。在外商直接投資中,大型跨國公司占了絕大部分比重,所以外商直接投資實質上就是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截至2001年底,在世界500強中,除少部分跨國公司因為我國限制外資進入某些行業而不能投資外,幾乎都在我國進行了投資,近400家500強共設立了3096個項目,這些企業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較多采取獨資經營的方式。合資企業的中外方股權比例也在不斷變化之中.一般公司初創時,中方占股與外方占股比例差別不大,在公司發展過程中,外方不斷增資擴股,外方占股比例不斷擴大,中方占股比例不斷減少。

我國政府實行的一系列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再加上國內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國投資環境日益改善,使得國內外環境有了相似性。在吸引外資方面,很多國家對外資或合資企業中外商的最高投資比例都作出了明確的限制,我國則不然。在1979年的《中外合資企業法》中,不但沒有限制外資的最高比例,反而規定外商投資的比例不得低于25%。這大大提高了外商投資的積極性,同時引起了國內企業的不滿;又因為優惠政策的扭曲性,也引起了部分外商投資企業的不滿。進入90年代,我國的外資政策開始向國民待遇靠攏。

國內的經濟體制改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國內的投資環境日益呈現出與國外的相似性,外商由剛開始對中國的不熟悉到日益了解,使得他們當初借助合資謀求發展到獨資發展有了可能。

我國加入WTO后的全面開放,增強了外商投資的信心。入世后,WTO下的市場開放原則要求成員國通過談判不斷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逐步開放市場,使涉外經貿法規透明化,實行貿易自由化。被要求開放的不僅僅局限于較有競爭力的成熟行業,同時還包括那些脆弱的開放度小的行業,如金融、保險、零售業、電訊、中介服務等服務業,隨著服務業領域的逐步開放,外商投資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入世后雖然外商投資的產業仍然將被分為鼓勵、允許、限制和禁止四類,但是將明顯加大對外商投資的開放程度,如修訂后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就放寬了外商投資的股比限制。實際上在國家鼓勵的產業中,外商投資業已不受股權比例限制。

外商投資企業技術保密性。從歷史上看,美國的企業在進入東道國市場時,一直偏好建立擁有全部股權的子公司,其目的是為了控制關鍵的決策并保護其技術專利權。由美國的例子可見,只要跨國公司擁有各種各樣可以帶來企業優勢的無形資產時,它們就會選擇獨資新建企業的方式進入東道國。這時以知識資本的形式存在于企業內部的無形資產可以很廉價地轉移至國外的子公司,同時又可阻止東道國的投資者分享由這些無形資產所帶來的壟斷利潤或租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