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3 14:02: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國文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外國文學

外國文學翻譯主題

蘇曼殊是近代作家、翻譯家,其創作的作品多帶有浪漫主義文學色彩,在詩風上受李商隱的影響,幽怨凄惻的風格多與自身身世相關。他是第一個將浪漫主義文學帶進中國的人,也是我國第一個翻譯拜倫和雪萊作品的人,在翻譯界的歷史上記錄著他不菲的成就。他翻譯的作品對我國文學的進步有著重要的作用,他熱愛文學藝術,一生灑脫不羈,有著浪漫多情的氣質,是個性情中人,他的翻譯促進了浪漫主義文學在我國的發展。蘇曼殊通曉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足跡遍布于蘇格蘭、日本、意大利等多個國家,多年的游歷經驗讓他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對各個國家的文學都有所了解。特別是英國文學。他崇尚浪漫主義,因此,翻譯的作品中大多數都是英國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文學作品,這些文學已經深深地烙進了他的思想,因此在他的創作和評判中都包含了濃郁的浪漫主義。在詩歌創作中,以抒情為主,講究情感的真實自然,同時強烈的情感也在斥責社會的腐朽,借用英國文學的浪漫主義來呼吁,期盼新社會的到來;在小說的創作中,他絲毫不避諱自己的身世,勇敢地把自己內心的秘密和遭遇融入小說,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注重外貌描寫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一、紅色革命主題色彩

蘇曼殊自小在冷漠的環境長大,很少感受到家庭溫暖,小小年紀便看破了紅塵剃度出家,時代的變革和中西文化的沖擊,讓他終日生活在痛苦、壓抑的邊緣,最后他滿懷著對國家的熱情投身于革命組織?!稇K世界》是蘇曼殊翻譯《悲慘世界》中一部分創作出來的小說,這部小說也不能完全算是翻譯雨果的作品,其中還包含著他自身對這部作品的思考和理解。在翻譯浪潮興盛的20世紀,這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對《慘世界》這部小說進行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作者本想翻譯這部作品,可在他自身思想的影響下,他對雨果的《悲慘世界》進行了增添、刪除和修改,這對翻譯工作來說是違背了原著的意愿的。對他的小說進行研究后,分析出了兩個修改的原因:首先是他的年齡問題,在翻譯這部著作時他年僅20,一個如此年輕的人在各方面的閱歷都尚淺,對于翻譯的標準和手法都不甚了解,因此,我們無法去評論他的對錯;其次,蘇曼殊處于新舊文化變更的時代,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強烈沖擊讓處于那個時代的人思想都較為復雜,梁啟超掀起的新民說和文學引發了社會的思想革命浪潮。思想的復雜和時代的動蕩,對蘇曼殊的創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使得他翻譯的作品烙上了時代的印跡?!稇K世界》中最明顯的改編就是漢字諧音的運用,如將飯桶的諧音“范桶”、無恥的諧音“吳齒”、難得的諧音“男德”等作為人物名字,這不僅增加了文學作品的趣味性,同時還諷刺了社會的腐朽。如小說的第八回有這樣一段描述,男德收到一封來自尚海志士的信,要求與男德見面,雖然尚海出過很多愛國志士,但那些志士并非真的把國家放在心上,都是只說不做的主。整天就知道吃好、喝好和穿好,國家的憂患從來不曾出現在他們心中。拿著救助的錢往自己腰包里塞,這種口是心非的人實在是罪大惡極,對于他的見面請求,男德不屑一顧。這是曼殊翻譯的作品,如此強憤的情感和口氣正是在抒發自身對社會的不滿和厭惡?!舵读_海濱遁跡記》也是蘇曼殊翻譯的作品之一,這部小說來自印度筆記,主要描述了英帝國主義的殘暴和血腥以及生活在這種統治下印度人民。

文中有描寫到英國人對印度人實施的各種殘忍的酷刑,如用刀割腸,在腸中塞滿破布棉絮,看他們痛苦地扭曲而死。用針刺瞎雙眼,扔進海里看尸體漂浮。將人綁在樹上,用子彈射擊,看他們如何躲避。在這種變態的屠殺下,印度的領土上到處都是白骨、骷髏,如此殘忍的暴行,讓人發指。除用暴力使他們屈服,還宣傳大愛精神,民眾則以毒蛇、暴虎和兇獅等來比喻英國統治者的兇殘?!稑吩贰芬彩翘K曼殊翻譯的作品,該作品來自印度詩人陀露哆,這首詩主要是為了哀悼國家而作,詩的內涵較深,語言方面通常都是使用反語。從蘇曼殊翻譯選擇的題材就可看出,他翻譯的作品大多都是救國警民的,他希望能用這種方法來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帝國主義的侵略造成了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狀況,改良主義的局限性造成進退兩難的局面,各個階級的斗爭和動蕩不安的體制,導致了中國的混亂。在民主革命的影響下,蘇曼殊認識到救國之路唯有革命,于是他就提起手中的筆從思想上開始革命,他借助多部英國文學作品的翻譯來表明對革命的支持,同時翻譯作品中的思想也表明了他對國家的熱愛。蘇曼殊翻譯了拜倫的大部分作品,其中以《贊大海》《哀希臘》和《去國行》這三首最為出名。其中《贊大?!泛汀度小愤@兩首都是譯自拜倫的同一篇詩作《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這是一篇以游覽為主的詩作,該詩作描繪了詩人在游覽途中的所見所聞,其中包括了各地風土人情、異域風光等描寫,還包括了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壓榨和統治,蘇曼殊將哈羅爾德塑造成一個有才華但對人生很悲觀的形象。這篇詩中還存在另一個主人公“我”,“我”的形象與哈羅爾德完全相反,他對生活充滿樂觀的態度,喜歡生活,喜歡自由,注重精神方面的建設。整篇詩中都充滿了反抗精神,這可以激勵人們奮起反抗,點燃對國家的熱愛之情?!顿澊蠛!肥锹夥g拜倫作品《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中的一節,“雄國幾許”“蒼顏不皸”等詞,氣勢磅礴,字字鏗鏘,面對大海感慨昔日的雄風不在,唯有嘆息聲聲?!栋ED》是來自拜倫的《唐璜》的一章,《唐璜》是一首長篇抒情詩,它主要是描寫一位游歷詩人回國后的見聞,面對“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場景,詩人不禁黯然的流下了眼淚,這種愛國情感的表達正是蘇曼殊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寫照。

二、永不磨滅的愛情主題色彩

受自身身世、經歷和性格的影響,蘇曼殊對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情有獨鐘,因此他翻譯的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英國文學,同時這也跟時代、社會政治存在一定的關聯。通過對英國浪漫主義文學作品進行研究發現,這些詩人們存在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感情用事,這些人都喜歡直接抒發自身的情感,不喜歡隱藏和壓抑情緒,比如面對理想充滿激情、樂觀向上的態度,而遭遇到現實的摧殘時他們悲觀低落,頹廢消極,對俗世的無奈和不滿全都書寫在詩篇當中。而蘇曼殊也是性情中人,這就是他對浪漫主義文學情有獨鐘的原因之一。蘇曼殊對英國文學的喜愛也包括了對浪漫主義詩人的崇敬,其中拜倫和雪萊是他最喜歡的詩人。而在雪萊和拜倫之間,蘇曼殊又尤為喜歡拜倫,這從他翻譯的作品數量就可以看出,拜倫和蘇曼殊是好友更是知己,他們對詩歌的喜愛,對浪漫主義的崇拜跨越了國界。蘇曼殊對拜倫的欣賞和贊揚從他的作品就可以體現出來,他把拜倫比作中國的李白,他的詩有魅力、有真實、有亢奮、有激情,讓人沉溺其中欲罷不能。曼殊和拜倫之間有個很大的共同點,那就是身世經歷,曼殊是個私生子,還是個混血兒,這樣的身份讓他從小生活在冷漠的環境下,家庭溫暖之于他是陌生的、遙遠的,因此,他對家庭只有恨,直至他父親臨終都沒有去見一面。拜倫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父親的揮霍和拋棄致使拜倫養成了孤傲、叛逆的性格。他們倆的命運是如此相似,以致張定璜說只有曼殊才能翻譯出拜倫的詩作,這多少與他們相似的命運有關。張定璜的話抓住了拜倫和曼殊的共同點,他們之間的命運確實存在交集,曼殊對拜倫這種情感的體會是其他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因此,他可以將拜倫的詩翻譯出來,卻不喪失它本身的特色。雪萊的詩充滿著對自由和理想的追求,對現實的反抗。他的首部作品《麥布女王》就很好地體現了他的反抗精神,他希望男女平等,可以自由地追求理想和愛情,他反對宗教的束縛,反對暴力和壓榨。雪萊和拜倫都是支持民主派的代表,都對社會存在不滿,都崇尚浪漫主義文學,都在青年時期離去,他們主張的自由、平等都是蘇曼殊所追求的,而他們對自由和愛情的追求都深深地影響著曼殊,所以蘇曼殊借助英國的文學對現實社會進行抨擊。蘇曼殊翻譯的作品除了這兩位詩人還包括了彭斯和豪易特等人,《赤墻靡》是蘇曼殊翻譯了蘇格蘭詩人彭斯的作品。彭斯是個崇尚自由的人,他雖然出身于農家,但卻熱愛唱歌和寫詩,也是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冻鄩γ摇穼懙氖顷P于愛情的故事,表達了詩人對愛情的忠貞和追求。而豪易特的代表作《去燕》,詩人借燕子這個意象來抒發對自由的追求??傊?,從蘇曼殊翻譯的作品來看,他始終對自由和愛情充滿向往。

查看全文

外國文學教學策略

一、課堂表演

使用課堂表演這一方法的原因有三:①眾所周知,這一教學方法在中小學課堂非常流行,而本校未來可能成為中小學教師的學生也可以更好地掌握這一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②這種方法既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思維的敏捷性,又能訓練同學們的想象力,鍛煉寫作能力,激發創作欲望,還能把自己融入作品中與作品人物一起喜憂,深刻理解作品內涵;③可以增強同學之間的團隊合作意識,加強同學之間的凝聚力。外國文學史上半學期教學內容以戲劇居多,如古希臘戲劇、莎士比亞戲劇、莫里哀喜劇,所以在這一學期我安排了三次課堂劇表演,依次為索??死账沟摹抖淼移炙雇酢?、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莫里哀的《吝嗇鬼》。提前一周讓事先安排好的課堂表演小組去準備,他們有的創作劇本,有的參與表演,有的進行道具設置,等等。

這三出劇本都是非常偉大的作品,是需要重點講解的篇目,具體的表演我安排在分析作品之前,時間為10~15分鐘。這樣可以通過同學的表演來了解劇情,也可以通過同學的評價來分析人物形象,看其是否有將人物角色的性格表演到位。通過一學期課堂表演的嘗試,我看到了學生創新的火花、想象的豐富、表演的才能,課堂笑聲此起彼伏,我為學生的精彩表演感到驕傲。如在演出《俄狄浦斯王》時同學們精心準備了道具和服裝,演出采用演員專職表演的方式,臺詞由其他同學從旁配音;再如表演《哈姆雷特》時同學對劇本進行了改編,加入許多現代流行歌曲作為背景音樂,用許多流行語作為臺詞;還有演出《莫里哀》時,融入了歌舞劇的形式。學生的表現出人意料,讓人為之一震。課堂表演確實是一個展示學生才能的舞臺,也是盡情釋放學生青春活力的平臺。

二、講述故事敘事,最簡單的意思,即是對于故事的描述,敘述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行為或本領。

文學史教材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了作家作品的線索,教師需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將概念化的文學史還原為豐富生動的故事。文學的本質就是故事,故事的內容是文學的內容,即文學是人學;講故事的方式是文學的形式,即文學是美學。西方文學史上經典作家個個都是講故事的高手,莎士比亞之所以是莎士比亞,因為他講述過《哈姆萊特》;托爾斯泰之所以是托爾斯泰,因為他講述過《戰爭與和平》。因此,對外國文學的理性分析應該建立在故事的生動講述基礎上。這也是文學課不同于歷史課、哲學課、倫理課的獨特魅力所在。基于此,我認為學生在學習外國文學史的過程中首先要讀作品,然后能將作品中的故事講述給他人聽。當我要講某部作品時先布置某位同學提前準備,分析作品之前,由他將該作品中的故事講給大家聽,不恰當的或不足的地方,由老師予以糾正補充。這一教學方法有助于督促學生讀原著,并把它轉化為自己的東西講給同學聽;同時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課件制作

查看全文

略談外國文學翻譯評論

外國文學翻譯和外國文學翻譯評論有著密切的關系,沒有翻譯,何來評論?翻譯是評論的依據。沒有評論,翻譯便難于健康地發展,可能會長期存在"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不良局面,因此,評論對外國文學翻譯起著一種凈化和提高的作用。

我國老一輩作家、翻譯家,尤其是作家兼翻譯家,不僅給我們留下寶貴的文學遺產,而已在外國文學翻譯評論方面,也為我們樹立了永遠值得學習的光輝榜樣。首先讓我們來看一著鄭振鐸是怎樣實事求是客觀公允地評論中國第一個外國文學翻譯大師林紓(琴南)的功過:

我們看了這個統計(指林紓所譯外國文學作品的統計),一方面自然是非常的感謝林琴南憑外,因為他介紹了這許多重要的世界名著給我們,但一方面卻不免可惜他的勞力之大半歸于虛耗,因為在他所譯的一百五十六種作品中,僅有這六七十種是著名的(其中尚雜有哈葛德及科南道爾二人的第二等的小說二十匕種,所以在一百五十六種中,重要的作品尚占不到三分之一),其他的書卻都是第二、三流的作品,可以不必譯的,這大概不能十分歸咎于林先生,因為他是個懂得任何外國文字的,選擇原本之權全操了與他合作的口譯者之身上。

還有一件事,也是林先生為他的口譯者所誤的:小說與戲劇,性質本大不同,但林先生卻把許多極好的劇本、譯成了小說--添進了許多敘事,刪減了許多對話,簡直變成與原本完全不同的一部書了。如莎士比亞的劇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紀》、《亨利第六》、《凱撒遺事》以及易卜生的《群鬼》(梅孽)都是被他譯得變成了另外一部書了--原文的美與風格及重要的對話完全消滅不見,這簡直是在步武卻爾斯·蘭在做莎士樂府本事,又何必寫上了"原著者莎士比亞"及"原著者易卜生"呢?

林先生的翻譯,還有一點不見得好,便是任意刪節原文。如法國雨果的《九三年》,林先生譯之為《雙雄義死錄》,拿原文來一對不知減少了多少。我們很驚異,為什么原文是很厚的一本,譯成了中文卻變了一本薄薄的了。

然而無論如何,我們統計林先生的翻譯,其可以稱得較完善者已有四十余種。在中國,恐怕譯了四十余種名著的,除了林先生外,到現在還不曾有過一個人呀。所以我們對于林先生這種勞苦的工作是應該十二分的感謝的。

查看全文

外國文學英雄主題

一、古典英雄

古典英雄重點指有恢宏的拯救式“社會理想”或“道德理想”的英雄形象,從奧德修斯到哈姆萊特,在他們身上體現著人類對英雄正義精神的贊美和向往。希臘古典神話中的英雄具有超人的力量,代表人物有大力士赫拉克勒斯、伊阿宋、西緒福斯等。就整個作品而言,“這些英雄形象是構成行動的根本要素,他們既是行動的起因,也是行動的結果……然而當他們出現在荷馬史詩中時,英雄的地位便發生了變化。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他們變成了文學結構的一部分,是史詩中嚴整的行動中一些因素而已?!雹佟兑晾飦喬亍犯桧炁c異族戰斗的英雄。希臘第一英雄阿基琉斯為維護個人榮譽與尊嚴不顧整個希臘聯軍的勝負,決然罷戰,體現了強烈的個人意識、英雄主義精神和希臘文化的人本意識。而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則具有更多的集體主義精神,其英雄主義更富于悲劇色彩。《奧德賽》中奧德修斯的海上遭遇,是以神話隱喻方式表現出來的古代人對自然的斗爭。他的身上閃耀著超凡的英雄光輝:意志堅定、沉著機智、深謀遠慮、英勇無畏。每個時代都有重要作品闡釋奧德修斯的海上十年漂泊。古典作品重視這位英雄本身的遭際;近現代至當代作品,則偏向于關注他漂泊的象征意義。歷史上許多大作家如柏拉圖、但丁、喬伊斯、米蘭•昆德拉等,都曾不懈于此地探索過。奧德修斯是跨越時空的古典英雄形象的典范。

文藝復興時代作家筆下有兩位突出的英雄:堂•吉訶德、哈姆萊特。有論者認為《堂•吉訶德》是一部英雄遺落人間的悲?、?。堂•吉訶德鋤強扶弱、維護正義、疾惡如仇、見義勇為。他隨時準備為美好理想赴湯蹈火、粉身碎骨,并在失敗受難中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昭示真理。他生活在孤獨中,他的懲惡揚善、主持正義的努力不被社會承認,一概被人取笑。他的悲劇是一種內在人性的悲劇。塞萬提斯在理想與現實、真實與幻想相沖突的典型環境中象征地表現人類崇高理想和道義在這個世界上接受考驗的過程,從而揭示主題:這個世界是虛妄無情的,美好的幻想破滅了,英雄將成為世故無聊的犧牲品。

哈姆萊特曾是一個快樂的王子,但劇本一開始,他便遭受了一連串打擊:父死、母嫁、情人成幫兇、朋友同學背叛,丹麥成為最壞的一座地獄。在這樣的境況下,他肩負著雙重重任:替父復仇、扭轉乾坤。由于他所面對的社會邪惡勢力過于強大,他還不能勝任“重整乾坤”、改造社會的歷史重任,只有在偽裝的瘋狂中思考?!吧孢€是毀滅”,迷惘、焦慮、惶惶不安的情緒和心態,籠罩在哈姆萊特復仇的過程中,造成了他行動上的猶豫和延宕。他的延宕是因為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同時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晚期信仰失落時人們進退兩難矛盾心理的象征性表述③。歌德認為哈姆萊特是一個美麗、純潔、高貴而道德高尚的人,他缺乏成為一個英雄的魄力,卻在一個他既不能負擔又不能放棄的重擔下被毀滅了。悲劇英雄哈姆萊特的死表現了作者對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與社會理想的呼喚。

二、個人主義英雄

相對于古典英雄的“社會理想”或“道德理想”而言,個人主義英雄則偏重于“個人理想”,注重個人體驗、情感、意志的表達。拜倫在其《東方敘事詩》等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海盜》中的康拉德、《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中的恰爾德、《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等。這些人物形象傲慢、憂郁、孤獨、敏感自尊、玩世不恭,與周圍的一切格格不入,帶有明顯的個人主義特征和濃厚的悲觀絕望情緒,被稱為“拜倫式英雄”。他們大都是出身高貴的反叛者,他們的斗爭總是以失敗告終。從這些“拜倫式英雄”身上很清晰地折射出詩人拜倫英雄熱情的理想。

查看全文

外國文學課程教學瓶頸與策略

外國文學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在整個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以豐富多彩的文學內容、精彩紛呈的文學現象吸引著學生。然而近年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外國文學的教學形成了一定的沖擊,加之傳統的“文學史﹢選讀”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時期課程教學的需要,也對外國文學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何擺脫這種影響,適應時代的潮流,更好地做到傳道、授業、解惑,成為外國文學任課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

外國文學課程教學面臨的困境外國文學課程從其教學的基本目標看,主要是培養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家、作品、思潮的認識和了解,尤其是對外國優秀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審美能力,能夠運用有關文學理論和美學思想,深入解讀作品深層的審美意義和文化意蘊,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品味和獨特的藝術氣質,為學生以后成為優秀的中學語文教師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更高層次的研究生教育輸送合格人才。但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存在一定的困難。

經典文本閱讀數量減少外國文學作品是人類歷史上一筆寶貴豐厚的精神財富與文化遺產,曾經慰藉著一代又一代人孤獨疲憊的心靈,被看作是人類永恒的精神家園。但近些年,隨著讀書無用論的喧囂塵上,加之作為大眾傳媒的代表———電視、網絡的普及,一些外國經典文本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學生逐漸對經典文本的閱讀失去了興趣,甚至以看電影電視代替經典文本的閱讀。筆者長期在高校教學一線講授外國文學課程,對近幾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外國經典文本閱讀情況做過調查,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在外國文學課程開設前完整讀過的外國經典文本平均在10部以內,且有逐年下降趨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外國文學經典文本的閱讀量都是如此,其他專業學生的閱讀情況可想而知。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學生之所以對外國文學經典文本閱讀減少,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原因:

(1)網絡媒體的影響。學生通過網絡了解許多信息,但也占用了很多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上網的時間多了,閱讀的時間少了。

(2)社會競爭的影響。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為了能在畢業后謀得一份工作,大學生們不得不在學校的時候就開始準備考各種證書,把證書作為找工作的敲門磚,于是經典文本被束之高閣。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研究

一、外國文學步入高中語文的發展歷史

外國文學在中國高等教育中的中文專業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根據時代的要求與自身的發展需求,對外國文學有著多種不同的解讀,但它在中國高等院校中的地位卻一直是不可動搖的。而且,隨著大學素質教育與課程改革的提出,外國文學的地位只會越來越重要。然而,相對于大學的外國文學而言,高中語文中的外國文學的地位卻顯得不是那么重要,而且外國文學進入高中語文的道路也是非常崎嶇的。清末民初時期,高中語文課本中都是文言文,還沒有外國文學的身影。直到五四期間,才有一些反映五四思想的白話文以及外國文學作品被納入語文課本中。一直到了20世紀50年代的全國語文改革后,才有教材選編進了一些外國文學作品,盡管選文多注重其政治性,但是畢竟有了一定比例的外國文學進入了我們的視野。然而好景不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種種原因,外國文學曾一度沉寂,直至改革開放,隨著西方思潮的涌入以及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外國文學才被較多地選入了高中語文課本,外國文學就這樣沖破了重重阻礙,從數量和范圍上都有所擴大,囊括了不同時期的不同流派的作家的作品??偟膩碚f,外國文學總算是在高中語文課本的舞臺上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現狀與原因分析

外國文學作品是我們培養高中學生文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重要載體,然而在高中語文外國文學的教學中卻存在著一些弊端,現狀令人堪憂。

(一)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導致文學教育減分

由于受中國本身社會體系的影響,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學術界對外國文學的審美觀念均逃不出用階級觀念圖解外國文學并加以批評。盡管后來一些教育政策強調語文教學應該注重文學性,新版的課本在選文方面也有掙脫以往局限的趨勢,教師用書中也提供了相關文化知識與多向解讀課文的角度,但是外國文學教學仍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進,因為一些舊有的觀念依然沒有被摒棄。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仍然遵循著政治理念而忽視外國文學的文學性。如此死板的教育觀念使得原本生動并且富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外國文學作品變成了單一的政治說教。這不僅不能讓學生真正接受外國文學,更可能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認定了政治思維模式,從而使其對文學的感悟能力大大減弱,失去了對外國文學的興趣。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現狀

一、外國文學步入高中語文的發展歷史

外國文學在中國的大學學科中起到非凡的作用,在語言學相關專業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不同時代不同時期,人們的需求和自身發展也是不一樣的,對待外國文學的需求也有著很大的變化,可以說外國文學在國內的各大高等院校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F在,由于大學文化素質和課改的出現,外國文學的位置在大學課程中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受到重視。和高中語文的外國文學進行比較,高中教學中外國文學的教育卻顯得不那么重要,并且在這期間外國文學進入到高中語文中也不是容易的。清朝時期,學生學習語文都是一些文言文類的文章,完全沒有外國文學的影子。直到五四時期,有些思想的白話文和外國文學進駐到了高中語文的課本中。一直到20世紀后期,語文這門學科進行全新改革后,有一大部分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被選中在語文課本中,不管選的文章是為了某些政治問題,最終還是會有外國文學進入我們的視野中[2]。但是這樣的情況發展沒有多久,因為很多原因,外國文學曾沉寂無聲,一直到改革開放后,由于中國發展的需求和西方思想的不斷涌入,外國文學被很多的納入到高中課本中,外國文學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打破了沉寂,進入到高中語文課程中,與此同時,外國文學的范圍和數量在不斷的提高,提取了很多時期不同的作家的優秀作品。總結可知,外國文學在一定程度上在高中語文中還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二、高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現狀與原因分析

外國文學不僅僅是在教育中培養的一種文化思想,同時在高中語文中確實存在著很多的問題,現象另我們擔心。

(一)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導致文學教育減分

中國是傳統的古老文明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學術界對外國文學可以說不贊同并且嚴重的進行抨擊。盡管在后期,教育的改革后要注重文學性,但是后期新版的課本中也沒有脫離以往的概念,還是一味的繼承著傳統的文化教育。很多的課外教書中明確表示著要多學習和了解其他的相關文化知識,即使這樣外國文學教育仍然沒有得到改善,原因就是傳統的思想完全沒有被屏蔽。有很多的教師還在傳承著古老的教育思想從根本上忽略了外國文學的重要性。原本豐富多彩的語文教育,卻變成了單一乏味的一門學科。這樣做不僅使學生學習不到外國文化的思想,也失去了學生原本的創造和領悟的能力,同時也失去了對外國文化的學習興趣和感悟的興致[3]。

查看全文

深究語文外國文學作品教學

我國的語文教材建設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不斷自我完善的歷程。新中國成立,中小學的語文教育剛剛步入正軌,不久就爆發了,1978年以后語文教學得以撥亂反正,特別是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語文教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時代的發展,需要能體現時代精神的語文教材。但是20世紀80、90年代的中學語文教材在內容和體系上都存在許多不足,難以適應時展的需要。這時期,出現了關于語文教育的種種論調,進而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基礎教育改革。面對種種的責難,語文教育的指導思想必須有一個根本的轉變,對中小學教學大綱的修訂迫在眉睫。2000年新的教學大綱誕生,從而也掀起了語文教材的改革。根據新的大綱要求,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7-9年級六冊)”的名義出版的新教科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課程目標中明確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弊裱@一理念,根本的途徑就是要加強語文教學中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它不僅可以為學生打開一扇了解異域文化的窗戶,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因此外國文學作品的選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

外國文學作品自20世紀20年代進入我國的中學語文教材,已有近百余年的歷史了,它的發展經歷了一條坎坷之路:“由少到多、由粗到精、由單一到多元,由工具性到人文性,由不自覺到自覺,直到在大綱中明確規定所選外國作品的比例及具體的閱讀推薦篇目為止,實現了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雹購?92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第一套中學白話文教材《白話文范》(共四冊,洪北平、何仲英編撰),選有四篇外國文學作品開始,外國文學作品進入了中學語文教材。建國后,我國的語文教材經歷了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歷程,雖歷盡坎坷,但外國文學作品始終在教材中占據一定的分量,而且比例越來越重。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教科書為例,1992年版初中語文試用版教材中外國文學篇目17篇,所占比例為7.5℅;2000年秋初中語文試用修訂版教材中外國文學篇目28篇,所占比例為15℅;2001年標準實驗版教材中外國文學篇目41篇,所占比例為24℅。比較三個版本可以看出,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語文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可以看出初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從數量上可以說是大大增加;其次是體裁、題材豐富了。外國文學作品無論從國別、文章體裁、題材、風格流派、時效性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學作品拓展到社會倫理、科普讀物等多個方面,國家也由蘇俄擴展到歐美亞,而且更偏重于19、20世紀的選文。三個版本中外國文學作品相同的篇目僅有7篇,《最后一課》、《皇帝的新裝》、《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變色龍》、《我的叔叔于勒》、《福樓拜家的星期天》。現行標準實驗版教材中:從作品的來源國家來說,美國10篇,法國7篇,英國5篇,俄國4篇……,不僅比例發生很大變化,還選有黎巴嫩、奧地利、日本、印度等國家的作品;從入選作品風格流派來說,除了傳統的現實主義作品外,還有一些浪漫主義詩歌,哲理性散文等等,散文性作品在標準實驗版中占據相當大的分量,如《我的信念》(瑪麗•居里)、《鶯》(布封)、《被壓扁的沙子》(阿西莫夫)、《哨子》(富蘭克林)等等;從入選作品的內容上說更是哲學、科學、天文地理無所不包,體現了與時代的緊密聯系。現行標準實驗教科書在注重語文工具性的同時,更強調語文的人文性,強調人文素養。它以語文和生活的聯系為線索,按照“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組織單元,增加了外國文學名著導讀,節選精彩的片段供學生欣賞,并給出一定的閱讀指導,設置一些探究性思考題,是較1992年版語文教科書的一大變化。如:《魯賓孫漂流記》、《名人傳》、《培根隨筆》、《簡•愛》等等,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人生的積極思考,對學生文化素養、個性的提高和健全的人格培養,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初中語文外國文學作品教學現狀

社會的發展,對基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語文學習的觀點也產生了沖擊,這才有了現今語文教材選材的重大變化。200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課程目標中就有“關心當代文化生活,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的論述。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外國文學的教學。教材的變化,給中學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現有的考試制度使得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出現了比較尷尬的狀況,課程改革了,但是最終體現教學成果的還是分數。有論者曾經做過中學生課內外閱讀外國文學作品情況的調研,結果顯示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還是很感興趣的,但是外國文學課外的閱讀量很少,同時教師在解讀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時,大多采用“文章教學法”,甚至有的教師還認為“經典名著”對中學的語文學習沒有多大的幫助,對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略講或者選講,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被有效調動,自主性閱讀沒有能夠體現。這些都是現今初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所存在的實際問題。現行教材的教參在對作品的解讀從觀念上已經有很大的進步,可以說跳出“用政治眼光關照文學”②的思維模式,不再拘泥于現成的說法,而是向學生提供多種的闡釋。但從教師角度看,面對沉重的升學壓力,以及外國文學知識在考試中所占比例小,導致多數老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對待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上只能是重“知”而不重“識”。大多數教師認為外國文學作品與本國文學作品在教學方法上沒有什么區別,在教學中只注重講解字詞和文學常識,要求學生死記外國作家、作品客觀知識,以應付考試中的文學常識題,在解讀前就已經把充滿個性、飽含多重含義的作品解讀成一個固定的模式,放棄了文學對學生美的情感熏陶。同時由于師范院校本身外國文學課程在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諸如課時量的減少等等原因,導致培養出的中學教師外國文學的素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而在教學中不可避免的出現對待一些近現代的外國文學作品選講或者略講的情況。另一方面,學生面對學業的壓力,也沒有過多的精力去對作品進行深入的理解,沒有真正去理解作家透過作品所表現出的對他們時代的生存狀態的思考,生存方式的求索,留下的也僅僅是一種“異國情調”,也僅僅是學一篇是一篇,很難對外國文學作品形成整體感知,與教材編寫者的初衷相去甚遠,學生沒有真正從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中獲得知識的、情感的、審美的教育。

三、初中語文外國文學教學策略

查看全文

論外國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

摘要:在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審美教育的開展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當前,高校開展外國文學教學時,已經充分的認識到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學中注重審美教育實踐的進行。在本文中,首先介紹了高校外國文學審美教育的必要性,接著分析了外國文學教學審美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外國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外國文學教學;審美教育;教學方法

實質上,審美始終貫穿高校文科課程教學的始終,文學作品的欣賞、語言運用的分析等均是在進行審美教育。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和藝術的描述,盡管并不具備直接的審美特點,但是文學作品具備自身所特有的審美特點。外國文學為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外國文學知識,還應該進行審美教育,提升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外國文學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外國文學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具有非常強的必要性,這可在審美教育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功能中體現出來。通過審美教育的開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對外國的文學史、文學理論等有所了解,同時,還可以鍛煉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在外國文學作品中,可以體現出西方社會當時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在審美教育的作用下,可避免消極影響侵蝕學生[1]。在審美教育的作用下,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可以得到提升,所謂創造性思維,是在對長期經驗的歸納、總結以及邏輯分析基礎上形成的,屬于跳躍式的思維方式,屬于“直覺”范疇,而審美活動同樣以“直覺”為中心,利用主觀的感受對審美對象進行感知,最終形成審美觀點,外國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實施的過程可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其提升。由此看來,高校在開展外國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審美教育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而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外國文學審美教育的教學方法

查看全文

深究外國文學的多媒體教學

摘要: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形象特點可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可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但使用多媒體教學應注意它的輔助性、實用性特點。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手段整體優化

多媒體是一種把超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運載信息的媒體結合在一起,并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的技術,使人通過多個感官來獲取相關信息,提高信息傳播效率,運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促進教學現代化的進程。

《外國文學史》是一部時間跨度大,地域涵蓋廣,教學內容異常豐富的文學史材料。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時安排中,教學時間極其有限。在傳統的《外國文學》教學中,主要是教師講解,學生圍繞教師的講解,進行課外閱讀,擴大閱讀范圍。但實際情況是,外國文學作品眾多,內容繁雜,學生花在大部頭名著上的讀書活動越來越少,即使天天閱讀也跟不上教師講課的進程,因而教師在課堂上經常是填鴨式的“一言堂”,課堂的信息量受到很大的影響。這樣,實現“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訓練學生的閱讀和鑒賞外國文學名著的能力”的目標往往有很大局限。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外國文學》的教學任務,同時又最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結合教學內容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外國文學》的教學,設計出不同的教學思路,效果會比較好。下面是我的幾點教學體會。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