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方向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2 12:07: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投資方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企業投資方向分析論文
一、何為企業投資方向
所謂企業投資方向,就是企業圍繞其自身投資動因,而使其投資要素進入的特定的生產或服務領域。確定企業投資方向的問題,也就是確定企業究竟在哪個生產經營范圍內進行投資,為形成何種生產或服務能力而分配運用其經濟資源的問題。
在企業投資決策權充分的條件下,企業投資的經濟領域是相當廣闊的。它既可以圍繞著擴大原有生產經營內容的目的,循著其既有的生產經營方向進行增量投資或存量資本改造性投資,也可以在本行業內甚至跨出本行業進行新生產經營內容的投資;而不同的投資方向的確定,對于企業投資的效益來說會大不相同。
二、企業投資方向的類型
就主要情形而言,企業可能的投資方向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不改變原有生產經營內容,旨在維持或擴大現有生產或服務能力的投資。例如一家家用電器廠,目前的主要產品是某種型號的彩色電視機,該機型正處于其經濟壽命期中的成長期,在若干年內均可保證暢銷,但現有的某些生產設備較為落后,需報廢更新,或者現有生產能力太低,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形不成規模效益,企業就可能選擇對部分生產設備的更新改造或擴建投資(如再引進一條相同內容的生產線)。這時,企業投資方向與其原有生產方向保持一致。
安全投資方向決策的研究
【摘要】應用灰色系統理論,建立了安全投資——效益系統關聯模型,從而可以判斷影響安全投資效益的關鍵因素,為制定正確的安全投資方向決策提供充分的依據。通過實證分析,說明本方法是科學的、實用的。
【關鍵詞】安全投資方向決策
StudyontheDecisionofSafetyInvestmentDirection
MeiQiang
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
AbstractTherelated-modelofsafetyinvestmentandbenefitsystemisbuiltwiththeaidofthegrey-systemtheory,whichcouldjudgewhatishighlysensitivetoaffectthebenefitofsafetyinvestmentsoastoproposearelativelycompletecriterionforthedecisionofsafetyinvestmentdirection.Theexemplifiedresultshowsthatthemethodisascientificandfeasible.
淺析鄉村振興戰略下“三農”投資方向
【摘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針對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和資源稀缺的情況,本文通過對“三農”投資的思路和領域做出簡要分析,進而指出一些重大的投資方向,這些投資方向關乎農民的切身利益。
【關鍵詞】鄉村振興;投資;三農
1引言
黨在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指出: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是“三農”問題,全黨工作的重點也需向“三農”傾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的意義,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1]。為順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在2018年6月24日下發了《關于做好鄉村振興投資需求摸底和2019年中央農業建設投資計劃草案編報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該通知明確了鄉村振興投資的五大方向與六大工程。財政部在2018年9月27日下發了《財政部貫徹落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該文件指出:“三農”問題是工作重中之重,公共財政以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2]。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的,指引了鄉村振興戰略下中國對“三農”領域投資的規劃和方向。
2投資的重點方向和領域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指導性政策性文件,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切實發揮投資對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性作用。鄉村振興戰略下“三農”投資主要方向有: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公共服務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治理、農村人才建設[3]。下面分條論述之。2.1農業高質量發展。應以農戶為中心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針對農戶需求,強化政策的針對性、前瞻性和系統性,完善監督反饋機制。同時,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優化財政支農方式,夯實農業高質量發展基礎[4]。鄉村戰略下的投資將會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農業保護制度,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求農業高質量發展。2.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應以人民為中心。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針對現存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矛盾,聯合各方力量,建立系統多維度的基礎設施建設激勵機制,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有效供給[5]。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政府和金融的支持。從政府這方面來說,應明晰權責,強化政府投入責任,并在城鄉統籌發展、均等化公共服務的基礎上建立健全政府分類供給機制。從金融上來說,加大金融支持,建立多維融資保障機制。政策性銀行應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各類商業銀行應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信貸投放的力度。2.3農村公共服務。目前我國農村公共服務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太少,農民承受公共服務的成本大,農民參與公共服務建設的積極性不足;二是城鄉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務供給方面差距巨大,城鄉公共資源分配方面存在失衡,農村穩定和農業發展有不足之處[6]。因此,應當大力支持均等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首先是農村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大力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改革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學前教育。二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農村低保制度,促進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扶”。2.4農村人居環境治理。鄉村振興發展的首要基礎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重視農村衛生環境整治難度大、歷史欠賬多等難題,政府和社會多方努力,加大力度補齊鄉村發展短板,通過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創新驅動,建設美麗鄉村,加快推進鄉村振興[7]。同時,鼓勵市場資本對鄉村治理的投資。鄉村環境治理投資大回報慢,為緩解政府資金壓力,注入市場資本,帶來的先進的科技和管理方式可提升鄉村價值,加強鄉村發展動力,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并且隨著鄉村環境的改善和產業的發展,投資者獲得回報,經濟社會效益會達到雙贏的局面。2.5農村人才建設。人才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起著關鍵作用。農村人才代表著先進生產力,引領農村的改革創新和科技致富,是鄉村振興的重大動力。但是目前我國農村缺少人才且素質不高,人才的引進又較為缺乏,培養力度和激勵機制也不夠,農業科技研發應用能力弱,無法滿足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8]。因此,為解決鄉村振興中的人才問題:一是行動感召,突出黨建的引領作用。黨員基層干部要做鄉村振興帶頭人,發揮模范作用。二是建立平臺,健全培養培育機制。應當以當地農民的培養為主,同時吸引外來人才,培育一批適應現代農業的人才,以更新知識觀念和提升管理經營水平為重點。三是實施政策,建立激勵機制。建立包括選拔激勵、待遇激勵、獎勵激勵等的激勵機制,切實增強農村人才的接納度和認同度。
中國旅游業的投資方向和投資重點(上)
目前,我國旅游業正面臨一個承前啟后的發展階段,一方面是大眾旅游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但促成需求的條件還有待進一步放寬;另一方面是現有的供給體系不適應大眾旅游的需求,需要在結構和總量方面做出調整。從供給體系來看,我國的經濟體系已經跨入了小康階段,從大的框架結構上已經告別了短缺時代,但是在產業結構體系方面還有待完善,特別是一些明顯的短腿制約了經濟總量的供給能力,出現了結構性短缺。近兩年旅游黃金周暴露出來的行路難、住宿難、游覽難等問題,實際上是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短缺所造成的。
要解決這個問題,從長遠來看當然是要改善供給能力,解決結構性短缺的問題。第一項工作是解決困擾旅游業發展多年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問題,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保障。第二項工作是營造新的旅游消費熱點,實現旅游客源的結構性分流。當前我國旅游的特點是熱點太熱,冷點太冷,大部分游客集中在少數幾個熱點上。今后,要結合西部大開發,挖掘西部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形成新的旅游消費熱點,從空間上實現客源分流。
一、以資源開發等項目為重點,實現多元化發展
中國旅游業的發展是以需求拉動為主要特征的。在20多年的時間里,經歷了國際旅游、國內旅游兩輪市場需求的沖擊,產業發展也隨著需求的變化從被動的接待型轉向產品開發型。
第一輪需求沖擊來自國際旅游市場,它催生了70年代末處于萌芽狀態的中國旅游業。這一輪的需求沖擊是一個外生的變量,增長快,密度大,與當時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消費層次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中國旅游業很難在短期內做出全面反應,只好采取適應需求策略,在供給與需求之間盡量尋找彌補缺口的平衡點,在產品的開發組織和產業體系的構建上不具備任何自主性,一切依賴資源自發發展,聽憑需求流動的安排。由于這一時期的國際旅游需求集中指向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中國旅游業便被動地接受了這一安排,以簡單、粗放的觀光接待型旅游為主,靠迅猛增長的國際旅游市場創造了80年代中國旅游業發展的奇跡。
這種對市場需求的被動適應性也同時塑造了中國旅游業發展的基本格局。既然海外旅游者涌向那里,旅游業就發展到那里,那么,在市場需求對交通便利,經濟相對發達,具有一定資源基礎的東南沿海地區作出了選擇之后,中國旅游業就在這一地區率先發展起來。廣東、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山東、北京等地不僅起步早,而且還一直是中國旅游業發展的重點地區和旅游外匯收入的重要基地。僅這七個地區,就以7%的國土面積,接待了來華海外旅游者的70%,集中了全國72.8%的旅游外匯收入。第二輪需求沖擊來自國內旅游市場。80年代后期,中國10年改革開放所累積的巨大能量開始釋放,10年國際旅游發展的示范效應開始顯現,于是,龐大的國內旅游市場需求開始啟動,形成了拉動中國旅游業發展的第二輪市場沖擊。這一輪沖擊的特點表現為內生的變量,雖然規模巨大,來勢洶涌,但由于它是從中國國內社會經濟的發展中滋生出來的,在需求和供給之間的差距遠遠不如國際旅游,而且在規模流量的穩定程度上又大大高于國際旅游,給中國旅游產業體系的構建創造了長期反應的機會,使中國旅游業得以從容調整,從以自然資源為依托的被動接待型轉入以資源為載體的產品開發型。據估算:截至2002年底,中國旅游業吸引海內外資金的總體規模達到8600億元。其中,賓館飯店等住宿設施投資規模為6400億元;景區景點開發為1000億元;旅游車船、文化娛樂、旅行社等1200億元。在8600億元投資中,外商投資超過500億美元,在外商投資中,旅游飯店業400億美元,景區景點開發80億美元,旅游車船、文化娛樂業20億美元。20多年的開發建設,我國旅游產品的開發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自然景觀的加工組織,以現有景觀資源為依托,為旅游者提供初始階段的觀光產品,基本上是粗放的、自發的、追隨旅游需求的變化,被動地進行適應性的調整;第二個階段是對旅游資源的精細加工與專業分工,旅游產品開發具有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開始針對市場需求,創造性地開發產品,逐步形成了觀光、度假、專項產品三足鼎立的產品結構。這兩個階段主要是從人的消費需求出發,以項目群組的空間布局為主要手段,以自然環境的改變為前提,搭建人類嬉戲的樂園。隨著旅游消費的成熟,人們開始追求復合型的游歷過程,即對分類明確的單一功能的旅游產品的消費發展到集多種特色于一身的綜合性的旅游產品的消費。伴隨著世紀末人類崇尚自然的潮流,旅游產品綜合開發的基調便以自然生態環境為背景和依托,復合觀光、度假、專項產品等多項內容,通過多側面、多元化的開發,達成了人類回歸自然的目的,由此,旅游產品開發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資源開發項目將成為投資重點之一。
中國旅游業的投資方向和投資重點(下)
四、當前旅游投資的熱點問題
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看,生態環境產品將是未來旅游投資的重點領域。在這里,有必要強調的是對生態產品開發的認識問題。在我國,生態環境產品開發的爭議從來沒有停止過,甚至有人把生態環境產品的開發與環境的破壞聯系到了一起。應該說,不是生態環境產品會破壞資源,而是當前的某些落后的開發方式會破壞生態資源。我們從旅游產品開發的過程就可以看出,旅游產品的開發也有一個從簡單粗放到粗細化的發展過程。產業發展的不同時期,產品開發的不同方式,對資源的耗竭程度和對環境的影響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以落后的、過時的方式來開發現代生態環境產品,低級操作,低水平循環,不可避免地要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破壞,無法開發出具有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現代旅游產品。產品市場所及也只能是區域性的,一次性的,難以在更大的范圍內推開,難以形成穩定的市場規模,最終,造成低水平的惡性循環,產業發展的邊際規模無從談起。所以說,開發生態環境產品的問題不在于生產本身的是非觀,而在于生產方式的選擇。就此而言,開發生態旅游產品首先是觀念上的革命,要明確可持續發展追求的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現代生態產品的著眼點在于消除人與自然之間的隔閡,本著源于自然,歸于自然的原則,通過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等有限度的開發行為,對具有開發潛力的生態環境資源進行保護性的建設,將不適應于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營造成可以被當代旅游者接受的,可以允許旅游者進行游覽活動的,迥異于人類現實的生存環境的自然生態或人文生態系統。生態旅游產品的建設是對現存生態環境的完善和提升,既具有生態環境的天然姿態,又使旅游者可以進得去,出得來,散得開,可以使旅游者親近自然,觀賞自然,體驗自然,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直接的交流對話,滿足當代人類回歸自然的愿望。它的本質應當是在對生態環境保護開發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利用自然資源,實現市場價值的一種方式。利用生態資源開發旅游產品,不僅是發展國民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現實選擇,也是延續和光大民族和文化傳統的重要措施。
有鑒于此,當前情況下開發生態旅游產品至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問題:
第一,開發生態旅游產品是為了提升中國旅游產品的開發檔次,培育中國旅游業發展新的增長點,增強我國旅游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第二,是為了探索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建立一種新的生態產品的開發模式,為積極有效合理地利用生態資源提供合乎經濟發展要求的產業載體。
第三,是振興中西部經濟,為西部大開發,促進貧困落后地區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培育支柱產業。從上述問題出發,生態環境產品的開發要從單點項目的建設發展為系統、區域環境的概念。要從以人為出發點開發建設景觀資源,發展為以自然環境的保護為出發點,要在妥善地保護生態系統環境的前提下開發建設,而不是立足于改變自然環境的建設觀,在產品開發的理念上必須要有一個質的飛躍。從總體上來看,開發生態旅游產品要建立一套生態環境產品的標準,改變當前開發和利用生態環境的方式,減輕經濟發展對環境和資源的壓力,增強人們珍惜和保護旅游資源和環境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同時要建立一套系統的管理程序,科學有序地引導生態旅游。由于我國生態產品的開發受制于目前的管理體制,開發層次普遍較低,與資源本身的品位極不協調,對于那些國家級、世界級的景觀資源更要體現相應的管理水平,要通過管理體制的調整改革,加強對生態環境開發建設的科學研究,建立生態環境項目科學的管理制度和相應的保護開發機制,提高生態環境產品的開發層次。要通過管理體制的改革,協調好國家與地方利益,長遠利益與近期利益,解決溫飽與經濟持續發展的問題。
我國旅游業投資方向分析論文
一、以資源開發等項目為重點,實現多元化發展
中國旅游業的發展是以需求拉動為主要特征的。在20多年的時間里,經歷了國際旅游、國內旅游兩輪市場需求的沖擊,產業發展也隨著需求的變化從被動的接待型轉向產品開發型。
第一輪需求沖擊來自國際旅游市場,它催生了70年代末處于萌芽狀態的中國旅游業。這一輪的需求沖擊是一個外生的變量,增長快,密度大,與當時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消費層次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中國旅游業很難在短期內做出全面反應,只好采取適應需求策略,在供給與需求之間盡量尋找彌補缺口的平衡點,在產品的開發組織和產業體系的構建上不具備任何自主性,一切依賴資源自發發展,聽憑需求流動的安排。由于這一時期的國際旅游需求集中指向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中國旅游業便被動地接受了這一安排,以簡單、粗放的觀光接待型旅游為主,靠迅猛增長的國際旅游市場創造了80年代中國旅游業發展的奇跡。
這種對市場需求的被動適應性也同時塑造了中國旅游業發展的基本格局。既然海外旅游者涌向那里,旅游業就發展到那里,那么,在市場需求對交通便利,經濟相對發達,具有一定資源基礎的東南沿海地區作出了選擇之后,中國旅游業就在這一地區率先發展起來。廣東、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山東、北京等地不僅起步早,而且還一直是中國旅游業發展的重點地區和旅游外匯收入的重要基地。僅這七個地區,就以7%的國土面積,接待了來華海外旅游者的70%,集中了全國72.8%的旅游外匯收入。第二輪需求沖擊來自國內旅游市場。80年代后期,中國10年改革開放所累積的巨大能量開始釋放,10年國際旅游發展的示范效應開始顯現,于是,龐大的國內旅游市場需求開始啟動,形成了拉動中國旅游業發展的第二輪市場沖擊。這一輪沖擊的特點表現為內生的變量,雖然規模巨大,來勢洶涌,但由于它是從中國國內社會經濟的發展中滋生出來的,在需求和供給之間的差距遠遠不如國際旅游,而且在規模流量的穩定程度上又大大高于國際旅游,給中國旅游產業體系的構建創造了長期反應的機會,使中國旅游業得以從容調整,從以自然資源為依托的被動接待型轉入以資源為載體的產品開發型。據估算:截至2002年底,中國旅游業吸引海內外資金的總體規模達到8600億元。其中,賓館飯店等住宿設施投資規模為6400億元;景區景點開發為1000億元;旅游車船、文化娛樂、旅行社等1200億元。在8600億元投資中,外商投資超過500億美元,在外商投資中,旅游飯店業400億美元,景區景點開發80億美元,旅游車船、文化娛樂業20億美元。20多年的開發建設,我國旅游產品的開發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自然景觀的加工組織,以現有景觀資源為依托,為旅游者提供初始階段的觀光產品,基本上是粗放的、自發的、追隨旅游需求的變化,被動地進行適應性的調整;第二個階段是對旅游資源的精細加工與專業分工,旅游產品開發具有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開始針對市場需求,創造性地開發產品,逐步形成了觀光、度假、專項產品三足鼎立的產品結構。這兩個階段主要是從人的消費需求出發,以項目群組的空間布局為主要手段,以自然環境的改變為前提,搭建人類嬉戲的樂園。隨著旅游消費的成熟,人們開始追求復合型的游歷過程,即對分類明確的單一功能的旅游產品的消費發展到集多種特色于一身的綜合性的旅游產品的消費。伴隨著世紀末人類崇尚自然的潮流,旅游產品綜合開發的基調便以自然生態環境為背景和依托,復合觀光、度假、專項產品等多項內容,通過多側面、多元化的開發,達成了人類回歸自然的目的,由此,旅游產品開發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資源開發項目將成為投資重點之一。
首先,是文化觀光產品的建設項目。文化觀光產品過去和將來都是中國旅游業的主導產品,絲綢之路、長江三峽、北京、上海、廣東、西安、桂林等是中國旅游業創匯的主力,但在未來卻面臨著進一步完善產品,提高效益的問題。第二,是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建立新的成規模的旅游發展基地,形成中國旅游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增長點。長期以來,中國旅游產品主要是以文化觀光產品為主,缺少適應海內外旅游者需求的度假旅游產品和專項旅游產品。未來若干年中,加快開發能夠吸引國際國內旅游者的新產品,特別是加快海濱度假、溫泉療養、會議旅游、游船旅游等項產品的建設,將成為投資回報較高的領域。從旅游業發達的國家來看,在其旅游業發展的過程中,都逐步形成了若干個旅游產品比較集中的區域,形成了具有市場影響力的大型旅游項目,在市場上產生了巨大的規模效應。如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區、環地中海,中南美的加勒比地區,美國的奧蘭多主題公園城、迪斯尼世界系列、環球影城系列主題公園等等。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已經孕育了對這類產品的潛在的市場需求,但是產品的開發相對滯后,需要在未來產品的開發中重點策劃,以抓住需求發展的契機,推動非典之后旅游市場的快速恢復,實現我國旅游業更高層次上的發展。如包括江、浙、滬三省市在內的長江三角洲城市休閑區,以熱帶海濱度假旅游為特色的海南島度假區,橫跨川、滇、藏的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還有以京、滬、津特大都市為依托的大型主題
文化娛樂產品等等,無論在拉動投資需求,帶動相關產業群的發展,還是在促進旅游消費需求,擴大內需方面,都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資本運營效率管理投資方向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創造良好的企業外部環境;營造必備的企業內部環境;加強企業結構調整,優化企業資本結構;拓寬融資渠道,實現多元化資本經營;理順國有企業產權關系,培育資本運營動力機制;理順商品經營與資本經營的關系,建立企業資本運營的聯動機制、正確認識市場規模與資本規模的比例關系,建立有序的資本擴張機制;處理好國有資產管理與企業法人治理的關系,完善資本運營的決策機制;處理好國有資產管理與企業法人治理的關系,完善資本運營的決策機制;加強資產評估管理,力求評估結果正確公平;強化企業財會工作,促使企業資本有效運營等,具體請詳見。
提高企業資本運營質量,確保投資決策效果,筆者以為,應做好以下十個方面的工作:
一、創造良好的企業外部環境
l、完善資本市場環境。資本市場的高效運作,必須具備合理的市場結構和良好的監管機制。我國目前的資本市場存在著諸多不足,主要表現為:(1)國家對資本市場管理仍有行政干預的現象;(2)市場割據,流動性不足;(3)市場價格機制尚未健全;(4)監督不力。對此,應采取以下對策:一是減少行政計劃因素;二是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市場結構;三是增進市場流動性;四是完善市場的價格機制;五是建立與整個經濟開放程度相適應的高度權威的管理體制。
2.完善法律制度。(l)完善證券法律制度,規范證券機構、發行公司和上市公司;(2)擴展金融市場容量,完善金融法規體系;(3)完善公司法律制度,規范公司的合并、分立和破產等行為;(4)完善國有資產管理法律制度,規范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國有企業產權界定、國有資產評估以及國有資產產權登記行為。
3、改善政治環境。應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卸下企業的包袱,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政府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刺激投資,增加就業。這要具體做好下列工作:(1)打破社會保險分散管理格局,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管理體制;(2)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基金營運的管理制度。
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下的證券投資論文
1應用型人才及其特征
1.1應用型人才的內涵
傳統的高等教育學術性人才是要培養學生的系統的知識體系和全面的各種相關學科知識背景。應用型人才則不必過分追求上述的傳統培養體系,其需要更加關注本學科的專業知識,更加注重專業化應用型的知識體系。應用型人才還需要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包括人際溝通能力、運用知識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等。與此同時,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還需要專注于對學生心理的培養,增強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以應對當今社會不斷變化的環境。
1.2應用型人才的特征
1.2.1“T型”知識儲備
應用型人才的知識儲備不同于傳統的學術性人才,其具有“T型”知識儲備的特征。具體的,在應用型人才所學專業領域,需要較深的知識儲備量,而在其他相關的專業領域,則需要廣泛的知識儲備,但并不必過深的涉足。這樣的知識儲備就既有利于應用型人才獲得本專業充分的專業知識,也有利于從相關專業獲取不同層面相關信息,從而為以后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深究建筑節能經濟激勵策略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平均每年要建20億平方米左右的新建筑,相當于全世界每年新建建筑的40%,水泥和鋼材消耗量占全世界的40%。隨著我國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戰略的實施,建筑節能成為我國節能的重點領域之一。據統計,2009年全年新增節能建筑面積近0億平方米,可形成9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以及減排800萬噸的二氧化碳氣體,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節能領域。因此,完善有關的激勵政策,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的支持,對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竟義。
一、我國建筑節能經濟激勵政策存在的不足
建筑節能是世界各國社會公益性較強的領域,僅僅依靠市場機制是不能奏效的,只有通過政策充分運用法律、行政及經濟激勵等手段,才能引導、規范和促進該項工作的開展。但從宏觀層次看,國家正在實施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中所涉及的重點領域未包括建筑節能領域;從微觀層次看,國家尚未出臺促進建筑節能工作的專門政策和法規,現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對建筑節能僅有原則性規定,難以操作。
目前開展的建筑節能工作僅靠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這種單一手段,缺乏對建筑節能的實質性經濟激勵政策和必要的資金支持,而標準規范實際上對開發商和消費者這兩大建筑節能主體并沒有強制作用,因此節能效果不顯著。由于建筑節能工作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若不制定財政稅收類的經濟激勵政策,而是單純依靠建筑節能立法和標準的強制性推行,難以推動開發商和消費者的自覺行為,建筑節能戰略必將進展緩慢。
二、我國各地建筑節能經濟激勵政策實施的障礙
建筑節能除了具有市場推動的性質以外,還具有公共事業的性質,市場機制的作用很有限,存在著市場失靈現象。據世界銀行研究,市場力量對實現節能潛力的貢獻率只有20%。發達國家經驗也表明,建筑節能必須由政府來推動,強化政府節能領域的職能,采用多種調控手段干預市場。只有完備的市場經濟機制才可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但我國目前的建筑節能領域恰恰因為缺少某些必備的市場條件,導致市場機制在這一激勵經濟領域難以有效運作,節能領域的市場缺陷和市場障礙比較明顯。我國各地建筑節能經濟激勵政策的障礙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農村家庭教育投資變遷分析
摘要:促進教育公平,保障社會群眾的受教育權利是社會公平的基礎。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投資風險正逐步顯現,農村家庭教育投資也發生了變化。對農村家庭教育投資觀念、投資壓力與渠道、教育投資方向等發生的變遷進行分析,提出農村家庭教育投資風險防范的思考。
關鍵詞:農村家庭;教育投資;投資變遷
近年來,就業壓力的激增和家庭培養成本的上升,農村貧困家庭向上流動面臨更多困難,農村家庭教育投資風險正逐步顯現。一方面是畢業即失業的“新讀書無用論”的盛行;另一方面是農村家庭對高等教育的投資熱情依然高漲。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農村家庭在教育投資的觀念、投資壓力與渠道、投資方向等方面也發生著變化,并逐漸成為農村家庭教育投資的新常態。農村家庭在教育投資決策中要結合當前我國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適應新常態,做好教育投資風險的規避與防范。
1農村家庭教育投資觀念的變遷
高等教育的統招統分政策延續了幾十年,子女大學畢業后能獲得一份體面的工作,有著穩定的工作和薪酬,對農村家庭教育投資來說,幾乎沒有就業市場的系統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子女有學習能力,家庭即使借貸,也要讓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但當前基于解決經濟和就業問題的“雙向選擇”就業政策、高校擴招政策、高等教育成本分擔制度等政策的實施,使得農村家庭開始審視教育投資的系統風險,投資決策中的教育投資觀念也發生著變化。首先,教育投資旨在改變農民地位、脫離農村社會的觀念在改變。在農業稅時代,農業經濟和繁重的農業稅收使得農村家庭希望子女通過接受教育脫離農村。連續十余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注三農問題,經過十幾年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村社會以及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美麗農村也成為城市人的向往。研究表明,農村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投資,為了脫離農村、改變農民地位的傳統觀念不再是主流觀念,更多的是希望子女能有步入社會的就業能力,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和未來發展,更體現家庭的社會責任和親情。其次,教育投資養兒養老觀念的改變。在過去教育資源有限、農村家庭經濟拮據時,家庭會考慮多子女的教育投資效益。“重男輕女”“養兒養老”的觀念使得很多農村家庭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對子女的教育投資有選擇性,具有較強性別偏好。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計劃生育純女戶政策和養老政策的實施,農村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在性別上的差異越來越小,教育投資日益趨向平等,農村家庭的教育投資逐漸淡化了養兒養老的觀念。
2農村家庭教育投資壓力與融資渠道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