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后疼痛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7 05:16: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術后疼痛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術后疼痛

術后疼痛護理感悟

疼痛是一種復雜的生理、心理反應,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傷害性刺激作用于機體所引起的痛感,另一個是個體對傷害性刺激的痛反應,常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疼痛不僅表現出一系列的軀體運動反應和植物神經內臟反應,還伴隨著復雜的心理活動。影響疼痛的因素,近年來對疼痛的研究表明,對疼痛感受的程度和性質在不同人身上是不相同的。因為痛覺不是簡單的“刺激與反應”模式,它還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疼痛不僅是一種客觀的體征。也是一種主觀現象。

1影響術后疼痛的因素

1.1痛覺閾即引起疼痛的最低強度的刺激,或者說是疼痛最低的可感知強度。Wof和Wolff曾報道,健康者都有相似的感知疼痛的能力。但炎癥可使痛覺閾降低,局麻、神經系統損傷或中樞性止痛劑可使痛覺閾提高,分散注意力與暗示可減輕疼痛。

1.2社會文化因素個人對疼痛的知覺反應中,社會文化知識起著很重要的作用。1948年人類學家Kraeber發現,某些社會階層的婦女在分娩時毫不痛苦,嬰兒出生后婦女很快就到田間勞動,而大多數婦女在經歷分娩時顯得相當疼痛。

1.3心理因素疼痛不僅有著性別差異、民族差異,而且受文化程度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受著心理因素的影響。通常情況下人們因為疼痛而引起心理反應,悲傷可致疼痛加重,控制悲傷可減輕疼痛,這是由于大腦皮層對疼痛的反應受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心理學家發現恐懼、焦慮、失望、不耐煩均可使痛閾降低,愉快、興奮、有信心可使痛閾提高。

1.4痛覺適應傳統觀念認為,對痛刺激的適應是不明顯的,強烈的疼痛刺激根本不產生適應。然而新的實驗證明痛覺本身也存在負適應現象,即在痛刺激連續或多次作用于感官的一段時間后出現感受性下降的現象。

查看全文

疼痛護理干預在骨科術后疼痛的運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年收取的60例骨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女比例為32:28;年齡16-70歲,平均年齡(42.01±5.53)歲;骨折部位:12例股骨粗隆、23例肱骨干、18例股骨干、7例其他部位。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30例)與觀察組(30例),兩組一般資料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1.2護理方法。以常規疼痛護理方法護理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則接受疼痛護理干預。包括:1.2.1心理護理。讓患者知曉骨科術后難免會出現疼痛感,告訴患者不用過于擔憂,如果的確無法忍受疼痛,可對鎮痛劑予以合理使用。同時鼓勵患者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并借助多種方法,如深呼吸、看電視、看書,聽音樂等,使疼痛得到有效緩解[2]。1.2.2環境護理。為患者提供一個安靜的休息環境,防止受環境因素影響而讓疼痛加劇,使患者睡眠受到影響[3]。護理人員應盡可能集中操作。把室內溫度控制在適宜范圍內,做好患肢保暖,使患肢末端血液循環得到有效改善[4]。1.2.3體位護理。術后按照骨折類型與手術方式對最佳體位進行選擇。患肢腫脹患者,將患肢抬高,減輕水腫,能夠對靜脈回流起到積極作用,疼痛緩解。患肢制動,把關節保持在功能位[5]。定時幫助患者翻身、按摩,以使疼痛感減輕,防止壓瘡出現。1.2.4疼痛護理。針對術后疼痛劇烈患者,可采取局部冷敷與抬高患肢的方式,以讓水腫與疼痛減輕[6]。如果疼痛由肌痙攣所致,則可對局部熱敷和按摩方法予以采用,使疼痛得到緩解。如果有必要可對鎮痛劑和鎮痛泵予以使用。通常術后24h內會有劇烈疼痛,因而需第一時間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患者的需求給予止痛處理[7]。對患者的呼吸、血壓情況進行觀察。觀察患肢的血運、皮溫,是否出現腫脹,有無不良反應出現。1.3觀察指標(1)NRS評分。結合臨床觀察和病例調查,對患者的NRS評分予以評定,NRS評分共分為4個評價區間,即無痛(0);輕微疼痛(3)、中度疼痛(4-6)以及重度(7-10)。(2)護理滿意度。按照患者護理后的滿意度調查評測表,記錄分析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共分3個區間,即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1.4統計學方法。通過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本次研究所有調查數據值,以(±s)、%表示臨床觀察指標,檢驗采用t、c2,P<0.05代表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兩組患者。NRS評分比較觀察組NRS評分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對照組中非常滿意10例、滿意12例、不滿意8例;觀察組中非常滿意17例、滿意11例、不滿意2例,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3.3%)明顯比對照組(73.3%)高(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快速發展的機械工業和不斷進步的交通事業,讓骨折患者的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而手術常會給患者留下較大的機械損傷,使之術后產生劇烈疼痛,不但對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還會使患者術后進行功能鍛煉的主動性降低,對術后功能的恢復極為不利[8]。骨折患者術后疼痛屬于常見現象也是患者一定要要經歷的,其引發因素包括個體、組織損傷與主觀意識等,為患者最主要的臨床表現,導致其治療過程中有諸多不良情緒(焦慮、抑郁等)出現,并有一系列生理與心理的變化,讓患者病情的發展、轉歸以及術后機體的恢復受到嚴重影響,其中在患者疼痛反應中發揮最大作用的就是主觀因素[9]。近年來,快速發展的醫學技術和不斷提高的護理要求,讓臨床越來越重視疼痛護理。臨床研究表明,給予患者正確的心理指導與疼痛護理,能夠使患者的負面情緒得到有效減輕,讓疼痛因素和患者自身對疼痛的反應減少[10]。

查看全文

骨科患者術后疼痛原因及護理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在骨科患者術后的疼痛時采用具體護理干預后的具體效果。方法選擇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00名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對照組和觀察組各有100人。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長期用具體護理干預模式。結果采用綜合護理模式的觀察組患者在術后的疼痛感要明顯低于只進行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結論在對骨科患者術后的疼痛治療中采用正對性護理模式可以明顯降低患者術后的疼痛感,且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骨科患者;術后疼痛;針對性護理

多數骨折患者在進行手術后會感受到難以忍受的疼痛,這是由于組織損傷導致的,也屬于骨科疾病的首發癥狀之一。多數患者在恢復期間由于較長的康復周期,會產生一定的不良情緒,例如抑郁、慌張等負面情緒。且接受骨科手術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體驗也會降低[1-2]。近些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醫學成就的不斷提升,患者術后的護理方面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護理模式已經逐漸趨于系統化,因此在對于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研究中,我們采用了一種全新的護理模式,以人為本,將重點放在提升病人的護理質量上。幫助患者提升生活質量的同時盡量降低骨科患者術后的疼痛感。為了更好地探究護理效果,隨機選取了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來我院骨科門診接受治療的對100名骨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術后均對以上患者的疼痛原因進行調查,并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護理模式,且護理效果較為明顯,詳細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常規信息。隨機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來我院接受治療的100名骨科手術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組。觀察組中有男性64名,女性36名,其中年齡最大70歲,最小13歲,平均(44.7±7.8)歲。另外選取2018年1月前來我院骨科門診接受治療的100名骨科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照組。對照組中有男性57名,女性43名,其中年齡最大69歲,最小14歲,平均(44.6±7.9)歲。隨后對比所選患者病程、病史、創傷程度等其他基本資料,發現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具有可對比性。1.2方法。對照組患者護理過程中只采用常規的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在護理過程中采用常規護理的同時,了解患者的疼痛原因并給與相應的護理模式,詳細操作如下。1.2.1骨科患者術后疼痛原因。(1)生理因素:骨科手術患者對于在術后的體位要求非常嚴格,只有保持正確的體位,才能加快患者恢復的速度,防止患者在恢復的過程中出現痔瘡和肌肉痙攣,每天需要適當的輔助活動,防止骨骼關節發生功能障礙,出現對于恢復不利的情況。由于在手術中使用的器械多為金屬制品,在接觸到皮膚血管、皮下組織等含有神經節的部位時,患者的疼痛感會突然加劇,難以忍受[3]。(2)病房環境:在病房進行恢復治療時,病房中的物品擺放,環境設置,噪音的大小,燈光的強弱對于患者的影響都不可忽視,護理人員可在布置病房時適當詢問患者的意見,努力做到患者舒適。(3)心理因素:對于年紀較大或者社會經歷淺薄的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相應的可能會出現的心理狀況比較多,在手術之后可能會擔心自己能否恢復到健康狀態,在疼痛的折磨下,患者極為容易出現焦躁、恐懼等負面情緒,這些情緒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護理人員針對這類患者,應該主動與之交談,講一些生活中出現的有趣事情,分散患者對于自身病情的注意力,減少病痛引起的疼痛感。護理人員可以多與患者講解一些治療后恢復比較成功的案例,用來增加患者對于疾病治愈的信心。1.2.2骨科患者術后疼痛護理對策。(1)護理評估:疼痛評估時了解患者病痛恢復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護理人員對于手術完畢的患者進行綜合評估,由于不同的患者所能忍耐的疼痛感不同,所以護理人員需要針對不同的患者,了解每個患者的疼痛耐力,測定方法可以通過患者呼吸方式、肌肉的緊張度、掌心分泌的汗液等進行評估預測。完成疼痛感評估預測后,還需要評估患者的術后疼痛原因。(2)健康教育:對于在病床上恢復的患者來說,正確的體位對于病情的恢復尤為重要,在指導患者正確體位的同時,需要患者家屬在旁觀看,防止患者自行變更體位時引起錯誤的方式,影響恢復。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學習正確的按摩方式,并親自示范指導。在工作時認真傾聽患者對于自身疾病的疑惑,對于存在不理解的地方,需要護理人員詳細為其解答。每天按時記錄患者的恢復狀況,在患者感到舒服的前提下找到合適的體位,按時變更體位,以免長時間臥床導致血液不通,身體麻木。在患者心情不暢時,主動與患者接觸交流,通過聽音樂,讀書的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3)病情觀察:要求護理人員定時對患者傷口進行檢查,并嚴格按照檢查要求并記錄。檢查患者手術創口時,觀察患者傷口是否發生腫脹,是否有膿血溢出傷口,仔細詢問患者傷口是否出現疼痛感,一旦患者傷口疼痛感強烈,及時給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緩解患者疼痛。如若患者手術創口腫脹并且伴有牽引疼痛時,護理人員要及時聯系主治醫師,檢查是否需要進行二次傷口處理,是否需要對傷口進行減壓。如果患者創口恢復一切正常時,及時尋找患者疼痛病因,如由于傷口包扎過緊引起,護理人員要及時放松包扎紗布,避免患者加重疼痛。(4)心理護理:①心理支持:對于疼痛忍耐力相對較差的患者,需要在心理上給予慰藉,幫助其分散注意力,減輕痛苦。②擔心預后:患者普遍存在的恐懼心理使得其恢復緩慢,治療效果受到阻礙,護理人員需要多為其講解成功案例,分散患者的恐懼心理,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③及時與患者家屬做好詳細溝通,相關的細節工作要做好,保證患者在一個舒適的條件下恢復健康,使患者感受到親情的溫暖,這樣也有助于患者的恢復[4-5]。(5)保持舒適的環境:患者在恢復期間會有較長的一段時間無法自行活動,只能臥床靜養,因此在休養期間病房內的環境對患者后期的創口恢復有著極大的影響。護理人員要注重物品擺放,定時清理病房,及時通風,為患者提供一個清潔、干燥、舒適的靜養環境。同時要保持室內的溫度23~26℃,防止病房內溫度變化過快,影響創口愈合時間。當患者病情趨于穩定后,護理人員要正確的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避免由于長時間不活動肢體,出現肌肉萎縮的現象。在查房過程中,做到四輕,盡量不要打擾患者休息[6]。(6)睡眠指導:在后期康復期間,盡量要求患者早睡早起,養成規律的作息時間。保證患者每天有足夠的休息時間。1.3療效判斷。統一使用疼痛等級檢測表對兩組患者術后的傷口疼痛度進行評級。疼痛主要分為3個等級[7]:1級是輕度疼痛,指患者在進行輕微活動時出現的自己可以忍受的疼痛;2級是中度疼痛,指患者術后一直出現疼痛感,需要使用鎮痛劑來幫助緩解疼痛;3級是重度疼痛,指患者一直處于難以忍受的疼痛狀態。調查完對結果進行詳細記錄。1.4數據分析實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所記錄數據進行詳細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說明差異較大,臨床對比價值明顯。

2結果

查看全文

舒適護理在骨折術后疼痛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究對骨折術后患者施行舒適護理的效果及對不良情緒及疼痛的影響。方法:隨機將2019年1月—2020年8月我院92例骨折術后患者分為對照組(46例,施行常規護理)、觀察組(46例,施行舒適護理)。對比兩組舒適度評分、不良情緒評分、疼痛評分、睡眠質量評分及自我感受負擔水平。結果:觀察組護理后不良情緒評分較對照組更低(P<0.05);觀察組術后12h、24h、48h疼痛評分均較對照組更低(P<0.05);觀察組護理后舒適度評分較對照組更高,且睡眠質量評分較對照組更低(P<0.05);觀察組自我感受負擔嚴重程度較對照組更低(P<0.05)。結論:對骨折術后患者施行舒適護理有助于改善不良情緒,減輕術后痛感,增加舒適度,并有助于減輕自我感受負擔程度。

關鍵詞:骨折;舒適護理;不良情緒;疼痛;自我感受負擔

骨折屬于臨床骨科常見疾病,尤其隨著近些年交通事故頻發,骨折患病人數顯著增多[1],其中股骨頸骨折屬于常見骨折類型。目前臨床治療骨折疾病以手術為首選,不僅有助于恢復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還可縮短臥床時間[2-3],但由于手術均具有創傷性,加上患者對手術療效的擔憂,在術后常伴有不同程度心理問題或疼痛等問題,給其身心造成了較大程度不適[4-5],故加強護理干預十分重要。舒適護理強調使患者達到心理、社會及精神上的舒適,為探究舒適護理的可行性,我院對骨折術后患者施行舒適護理,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施行研究,隨機將2019年1月—2020年8月我院92例骨折術后患者分為對照組(46例)、觀察組(46例)。所有患者均為股骨頸骨折。觀察組男21例、女25例,年齡17~97(58.68±8.33)歲。對照組男22例、女24例,年齡13~95(58.70±8.3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對比性。納入標準:(1)均自愿接受手術治療者;(2)13~100歲者;(3)簽署知情協議者。排除標準:(1)存在手術禁忌證者;(2)免疫系統異常或凝血功能異常者;(3)合并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及惡性腫瘤者;(4)精神異常、既往有精神病史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者。1.2方法對照組46例患者施行常規護理,即合理調節病房溫度、濕度及光線,做好病房清潔,告知患者圍手術期注意事項,簡單向其講述骨折及手術知識,遵醫囑給予對癥治療,給予其飲食指導及術后康復建議,對于存在心理問題者,給予心理疏導干預,同時,定期調節患者體位,在變換體位時,切忌動作粗魯、直接拖拽,以免增加壓瘡概率,并囑咐家屬按摩患者受壓部位或涂抹潤膚露,對于疼痛難忍者,遵醫囑給予鎮痛藥物等。觀察組46例患者除施行常規護理措施外,還需施行舒適護理,操作如下:(1)睡眠護理:為增加患者睡眠質量,除調節光線,減小儀器音量外,還可引入薰衣草芳香療法,對患者使用花茶薰衣草香囊(排除香精影響),從術后第1天開始,于晚上9點至第2天早上7點將花茶薰衣草香囊(薰衣草用量8~10g)置于患者枕邊,第2天早上7點將香囊收好,以免香氣揮發,每5d更換1次薰衣草,直至患者出院。(2)耳穴壓丸法:由于骨折患者術后需臥床一段時間,為減少便秘造成的生理不適,可對其使用耳穴壓丸法,于患者雙側耳郭選取胃、脾、腎、大腸、直腸、小腸、三焦、內分泌對應的穴位,并標記,然后在對應穴位上貼王不留行籽,告知家屬或患者于術后6h按壓耳穴,以耳郭脹痛、發熱為宜,每隔6~8h按壓1次,每3~5d更換1次耳穴。(3)放松療法:為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可在安靜環境中,通過清晰有力的語言誘導及放松的音樂使患者想象自己處于一個舒適、放松的環境,從而達到減輕其心理負擔的目的,2次/d,20min/次,在放松過程中需避免外來干擾,去除患者身上飾品,避免戴眼鏡。(4)早期功能鍛煉:為加速患者術后恢復進程,減少臥床時間,護理人員詳細向患者講述早期鍛煉的意義,以增加其配合度,護理人員結合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合理給予康復訓練建議,對于臥床患者,可告知家屬協助患者在床上進行被動訓練。(5)并發癥預防護理:由于長期臥床,較易增加便秘發生率,故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多按摩腹部,平常多注意喝水,多攝入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的食物,必要時,可給予患者使用開塞露。同時,為減少切口感染,護理人員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定期消毒病房內空氣、地面等。1.3評估指標對比兩組舒適度評分、不良情緒評分、疼痛評分、睡眠質量評分及自我感受負擔水平。(1)不良情緒評分[6]:使用醫院焦慮抑郁量表對患者焦慮及抑郁情緒進行評估,含有焦慮和抑郁2個子量表,計分制為0~3分,各有7個題目,各子量表評分標準為:0~7、8~10、11~21分分別提示無焦慮/抑郁、伴有可疑焦慮/抑郁、肯定患有焦慮/抑郁。(2)舒適度評分[7]:使用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計分制為1~4分,共28個題目)對生理、心理、精神、社會文化和環境進行評分,分數越高,則舒適度越高。(3)疼痛評分[8]:使用模擬數字評分法(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痛,其中1~3、4~6、7~10分分別提示輕度、中度、重度疼痛)進行評估,分數越高,則痛感越強。(4)睡眠質量評分[9]:使用阿森斯失眠量表(8個題目,計分制為0~3分)進行評估,>6分提示失眠,評分越高,則睡眠質量越差。(5)自我感受負擔水平[10]:使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10個條目,計分制為1~5分,總分50分)進行調查,<20分、≥20分且<30分、≥30分且<40分、40~50分分別提示無、輕度、中度、重度自我感受負擔。1.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21.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則統計學有差異。

2結果

查看全文

盆底重建術后疼痛的護理透析

摘要:目的探討對盆底重建術后患者采用鎮痛泵加強鎮痛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將我院2008年3月~2009年6月40例進行盆底重建術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20例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20例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鎮痛泵加強疼痛護理,比較分析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住院時間略短于對照組,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2.0235,P>0.05);觀察組患者對鎮痛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063,P<0.05)。結論對盆底重建術后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鎮痛泵加強護理,可以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并能明顯提高患者對鎮痛的滿意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子宮脫垂;盆底重建術;鎮痛泵;護理

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宮頸外口達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于陰道口以外,稱為子宮脫垂(uterineprolapse),子宮脫垂常合并有陰道前壁和后壁膨出,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嚴重困擾[1],目前,我院采用盆底重建術治療該病獲得滿意效果,但其術后疼痛的護理值得關注,本研究探討對盆底重建術后患者加強疼痛護理的臨床效果,以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入組病例均為我院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40例患者,年齡52~67歲,平均(60.4±2.9)歲;子宮脫垂合并陰道前后膨出31例,陰道封閉術后再發子宮脫垂2例;子宮次全切除術后宮頸殘端脫垂7例;患者中伴有高血壓5例,糖尿病1例,壓力性尿失禁7例。患者均行盆底重建術治療,手術前有合并癥的患者血壓、血糖均控制良好,所有患者手術均順利完成。將以上40例手術治療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情、手術情況等一般資料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查看全文

術后疼痛護理對策研究論文

【關鍵詞】術后疼痛;護理評估;控制對策

[摘要]疼痛護理是臨床醫學領域一項重要的新興課題,在部分發達國家,疼痛已經列入護理教育的課程,并將疼痛控制的滿意程度作為醫療護理質量管理的重要標準之一。國際疼痛研究會(IASP)對疼痛的定義:疼痛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實際的、潛在的組織損傷,所引起的情感經歷;或是對這一損傷所作的描述[1]。疼痛屬于一種不愉快的生理體驗,它廣泛出現于各種疾病的病程中。疼痛不僅給患者軀體帶來不適,而且對精神、心理、體質等方面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質量。因此,對術后疼痛的評估和控制至關重要。

[關鍵詞]術后疼痛;護理評估;控制對策

1術后疼痛中存在的障礙分析

1.1恐懼成癮[3]

麻醉藥是術后止痛的主要藥物,害怕對麻醉藥成癮是直接影響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礙,醫生不愿開麻醉處方,護士不愿給患者用止痛藥,患者盡可能地不用或少用。

查看全文

探析小兒術后疼痛的臨床護理

一、臨床資料

自2011年01月至2012年12月來我院就診手術治療的小兒共176例,術后臨床護理疼痛控制效果良好。現將臨床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二、小兒疼痛的特點

1、描述疼痛不確切,表達方式夸張由于小兒病患受多方因素局限,小兒病患難以合作,不能準確地地描述疼痛的位置、無法清晰表達疼痛的性質和程度,加之小兒認知的局限性,對疼痛的恐懼感,容易把各種感受的描述混淆,表現夸張,使醫護人員不能獲得準確的病史和檢查資料。

2、對疼痛的敏感性高,反映強烈,但持續時間短小兒的痛閾低于成人,一般隨著年齡降低痛閾值亦降低,小兒更易感受到疼痛,疼痛發生程度強但迅速減弱。疼痛發生后,其生理、生化變化強烈,例如呼吸、心跳、代謝頻率加快、血壓升高、耗氧量增加等,長期疼痛易導致身體代謝紊亂、睡眠、喂養困難、甚至精神性格改變,其危害遠高于成人。

3、對疼痛的回避性強小兒對打針吃藥有著高度的恐懼感,為避免吃藥、打針,有時故意隱瞞而延誤治療。或者以某種姿勢或某些回避動作來減輕疼痛感,短期對小兒的生理功能發育有影響,長期則影響小兒的行為功能發育。

查看全文

術后疼痛護理現狀分析論文

【關鍵詞】術后疼痛

術后切口疼痛可引起機體明顯的應激反應,加劇組織分解代謝,可影響傷口愈合及康復;術后鎮痛能有效地控制術后應激反應,使致痛物質ACTH、兒茶酚胺、皮質醇等下降,既減輕病人的痛苦,又利于傷口愈合。但據報道[1,2],術后病人的疼痛沒有及時治療普遍存在。我們以我院術后第1天病人的疼痛控制情況作了咨詢調查,發現50%以上的病人術后有重度的疼痛,導致活動、咳嗽、深呼吸障礙。針對這些情況,分析原因,找出術后疼痛護理障礙因素,采取相應的對策,使術后病人疼痛的情況得到緩解。

1術后疼痛中存在的障礙分析

1.1害怕成癮[3]麻醉藥是術后止痛藥的主要藥物,害怕對麻醉藥的成癮是直接影響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礙,醫生不愿開麻醉處方,護士不愿給病人用止痛藥,病人盡可能地不用或少用。臨床研究證明,以鎮痛治療為目的,阿片類藥物常規劑量下產生成癮的現象是非常罕見的。全美的一項調查顯示[4]:1萬余例用阿片類藥物治療數周至數月的病人中,僅22例產生成癮,而這些產生成癮的病人都曾經有藥物濫用史。另外11882例用阿片類藥物治療的住院病人中,僅有4例產生成隱。但在臨床實踐中,護士仍然擔心麻醉藥用的次數多了會引起病人成癮,并且認為臨床實際發生率超過1%。當進一步分析臨床護士如何判斷病人成癮時,發現護士混淆了麻醉藥的成癮性、耐藥性和依賴性的概念。把臨床上因病人疼痛加劇需要增加藥物用量或者因疼痛需繼續用止痛藥的病人當作成癮了。從而使護士害怕繼續給病人用藥,盡量拖延或不給藥,阻礙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1.2疼痛評估不準確、不及時

1.2.1疼痛評估缺乏常規性護士會常規地監測術后病人的生命體征,但對術后疼痛評估缺乏常規性,未引起護理工作者的重視。據對手術后疼痛問題調查表明,30%的病人沒有記錄術后疼痛情況,從記錄上統計有20%病人有“主訴疼痛”,而沒有疼痛程度,但據咨詢調查統計40%病人的疼痛是劇烈的。可見術后疼痛評估還沒有引起醫務人員的重視。

查看全文

骨科患者術后急性疼痛護理管理研究

摘要:患者一般在術后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疼痛癥狀,尤其是骨科患者,在術后可能由于身體素質或是手術縫合不充分,容易出現急性疼痛,如何提升骨科患者術后急性疼痛的護理質量,成為當前護理工作中的棘手問題。一般情況下,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工作中提供骨科術后疼痛護理指導,不僅可以幫助患者緩解疼痛,還能縮短康復周期,一定程度上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手術治療成效和手術安全性。本文圍繞急性疼痛的概念、管理現狀、術后疼痛影響因素、疼痛護理管理方法等進行了分析,以期為臨床骨科疼痛管理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骨科手術;急性疼痛;護理管理

疼痛是大部分骨科疾病的共同特點,也是骨科疾病的首發癥狀[1]。且骨科手術創傷較大,會對機體各系統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進而出現一些并發癥,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及時、有效、正確地處理術后疼痛,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患者舒適度,促進患者康復,是骨科醫務人員乃至整個醫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查閱文獻并梳理了術后的鎮痛管理,以期對臨床骨科疼痛管理工作提供參考建議。

1疼痛的概念

國際疼痛協會將疼痛定義為一種令人感到不愉快的感受,并且伴有一定程度的組織損傷[2]。按照疼痛持續時間與損傷組織愈合情況,可將疼痛分成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慢性疼痛持續時間超過3個月,可在原發疾病與組織損傷愈合后持續存在;急性疼痛持續時間不足1個月,且和手術創傷、疾病狀態及組織損傷相關。術后疼痛指的是手術之后立即出現的急性疼痛,是臨床中最急需處理、最常見的疼痛類型,也是骨科患者術后共有的表現[3]。若未在術后疼痛初始狀態進行控制,就可能發展成難治性慢性疼痛,給患者造成精神和軀體上的雙重打擊。及時、有效地處理術后疼痛,是骨科患者術后鎮痛管理的關鍵。

2國內疼痛管理現狀

查看全文

深究術后病人疼痛的心理護理

術后病人痛痛護理是我們臨床護理的一門學問,如何減輕病人疼痛,使病人盡早康復,是我們護理的最終目標。疼痛對生理是一種傷害性刺激。國際疼痛研究學會把疼痛定義為“與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挫傷相關聯,或者可以用組織損傷描述的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體驗”。手術后的疼痛是傷害感受的一種。組織損傷刺激在神經系統中產生反應,這種反應刺激傳導敏感組織結構以疼痛表現出來。胸腹部手術后的急性疼痛對呼吸系統影響大,使呼吸系統順應性下降,呼吸淺快,肺活量、潮氣量和功能余氣量均降低,通氣/灌氣比值下降易產生低氧血癥。疼痛可限制深呼吸和咳嗽導致肺不張或肺部感染。此外肢體手術后的疼痛,因麻醉、引流管、胃管的刺激,手術創傷和疾病本身造成的疼痛。無論疼痛來自內部或外部都對機體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響。如何最大限度地減輕病人的疼痛,確保病人安全度過手術期,恢復健康。以下淺談術后病人疼痛的心理護理。

一、手術后疼痛的心理因素

疼痛是主觀感受,個體差異很大。每個人對同等程度的傷害刺激敏感程度不同,感受也不一樣,心理因素各異。在臨床常碰到同樣疾病創傷、同樣程度甚至同樣年齡組的患者,對術后疼痛表現出來的輕重程度不相同。曾經做過一次手術的病人對第二次手術疼痛更敏感;性格外露者較性格內向術后更易表現疼痛反應;文化程度高的通常對術后疼痛較敏感,而文化程度低的對疾病采取無所謂的態度對術后疼痛耐受力較強;安靜舒適的環境,專注于興致的交談可提高疼痛閾值減輕疼痛。疲倦、緊張、焦慮、恐懼、軟弱者降低疼痛的耐受力,增加術后疼痛的程度。各種心理因素臨床表現復雜多變。

二、術前心理護理減輕術后疼痛

按不同患者心理因素,合理解說可能出現的癥狀,疼痛程度、性質和持續時間。耐心細致地開導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倡導自由模式結合力學原理指導病人術后如何減少切口張力以及減輕或避免疼痛的技巧。

三、術后疼痛的心理護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