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后飲食范文
時間:2023-04-12 03:10: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術后飲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胃癌手術后的飲食護理胃癌專家說,目前對于早期胃癌,多行手術切除治療,而胃屬于人體重要的消化系統器官,所以,它的切除將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正常飲食。因此而使體內蛋白質,脂肪等消耗,致使體重下降,還可發生一些維生素缺乏病及胃切除術后的并發癥。為解除這些問題,則需做好胃癌術后的飲食護理工作。
在胃切除術后,通常應禁食禁飲,24小時~48小時后一般情況良好,腸蠕動恢復,排氣,才可給予少量的溫開水或葡萄糖飲料。如無不適,次日可給少量清淡流食,如米湯、菜湯、稀藕粉、淡果子水等,但不能吃蔗糖、牛奶及豆漿等,因為這些食物可產生腹脹。第四日可仍用流食,但在流食的基礎上加用甜牛奶、甜豆漿等。第五日可用少渣半流食,例如可選擇大米粥、碎肉番茄汁燴豆腐、餛飩、內末番茄汁或菜汁燴掛面、面包、蛋糕、牛奶、豆漿等。第九日可改用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無刺激性、質軟一日五餐的胃病飲食。若進食后有惡心、腹脹等不適,則應減少或停止飲食。待癥狀消失之后,病情好轉,再開始進食。
胃癌手術后的飲食調理,應選用高營養、少刺激的食品。主食以病人素日習慣品種為好,加用苡仁粥、糯米粥,有益無損。副食以鮮肉、鮮蛋、鮮蔬菜、鮮水果為好。術后病人每日3~5餐,飯量逐漸增加,不少病人半年后可恢復術前飯量。如有飯后惡心、嘔吐現象,不必著急,可稍坐片刻或慢行散步,癥狀即可減輕。也可用生姜10克煎湯頻服。
篇2
胃癌為常見的消化道腫瘤,發病率較高,由于炎性介質如腫瘤壞死因子的釋放、疲勞、低氧等使能量失衡,進一步影響患者的食物攝入。據專家統計,40%胃癌患者死于術后營養不良而并非本身治療因素,胃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1],因此做好胃癌患者術后的情志及飲食護理極為重要。2006-01—2007-12,本院外科收治胃癌患者83例,其中行胃癌根治術64例,術后通過加強營養、情志護理及營養藥膳改善機體營養狀況,促進患者順利康復,現報告如下。
1護理措施
1.1情志護理
胃癌術后病病程長,預后差,患者身心受到雙重折磨,容易產生憂慮、緊張、悲觀、恐懼、失望的心理,此時我們應主動關心患者,針對治療方式展開形式多樣的健康知識宣傳,讓患者了解“憂思傷脾”、“恐則傷腎”的道理,向患者解釋五臟六腑相輔相成的原理。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不升,則胃不降,而出現納呆;肝主疏泄,喜條達,肝失疏泄則脾失健運,同樣會出現納呆,運用中醫理論知識指導情志護理,盡快康復。
1.2術后營養護理
我們把術后營養護理分為3個階段。①術后3日內為第1階段。此時吻合口尚未愈合,腸道功能尚未恢復,患者禁飲食,帶有胃管,應配合全胃腸外營養進行護理,以減少內源性能量消耗。根據患者具體的營養狀況,合理配制營養液,把各種營養素混合在配制營養液3L的輸液袋中,采用靜脈滴注。每日補充液體量視排出量而定,一般2500~3000mL,其中熱量在6698~10048kJ/d,蛋白質不低于1g/kg,以6.26g蛋白質相當于1g氮計算,以復合氨基酸形式提供,同時給予足量的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②第2階段一般為術后4~6日。此時體溫開始下降,腸運動功能基本恢復,吻合口基本愈合,拔除胃管,可經口進食。由于胃全部或大部切除,腸管代胃容量較小,功能尚未完全恢復,其排空較慢,開始囑患者飲水(以溫水為宜)。首次進量20~30mL,嚴密觀察患者進水后反應,如無不適,隔1~2h給1次,每次增加5~10mL,至40~50mL為止。第5日給半量流質,每次50~80mL。第6日進全量流質100~150mL,連續3日。③第3階段為術后7~10日。患者腸道功能完全恢復,營養攝入方式改為完全經口進食,停用靜脈營養,經口進食每日熱量不低于10048kJ,蛋白質不少于200g。第7日給半流質,逐漸過渡到軟食。患者進食時如出現消化系統癥狀,如腹脹、惡心、嘔吐等,應立即禁食,查明原因,再以流質開始,循序漸進,慢慢過渡到普食。
1.3術后飲食護理
1.3.1少量多餐
因胃癌根治性切除術有全胃切除空腸移置代胃,另一種是胃大部切除,胃的容量比原來小了幾倍,所以每次進食量少,只有增加餐數,才能增加食量,滿足機體對營養物質的需求。
1.3.2食物選擇
流質飲食以米湯、蛋湯、菜湯、藕粉為宜,應避免腸脹氣的食物。半流質飲食應選擇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肪新鮮易消化的食物。有研究認為[2],動物性蛋白最好的來源是魚類,因為魚類氨基酸的組成與相互之間的比值都與人體相近,魚蛋白的利用率可達96%;魚的脂肪含不飽和脂肪酸較高,且易為人體消化吸收,所以我們鼓勵患者多食魚類,如黃花魚、鯽魚等。進普通飲食后指導患者多食蔬菜、水果等含纖維素高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促進腸道毒素排泄。
1.3.3食物溫度
食物過熱容易燙傷口腔、胃腸黏膜,特別易傷及剛愈合的吻合口,甚至造成吻合口瘺等嚴重并發癥。而食物過冷易刺激腸蠕動,導致腹瀉,使營養物質流失,所以適宜的食物溫度非常重要。
1.3.4食物烹調
烹調食物時,應少鹽,忌辛辣。盡量切碎燉爛,并選擇優質蛋白高的魚、肉、蛋、豆制品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在不影響病情的情況下盡量滿足患者的飲食習慣,如就餐習慣、愛吃的食物等,努力營造良好的就餐環境,以刺激食欲,增進飲食。
1.3.5食后觀察
注意觀察進食后有無不適,如惡心、嘔吐、腹脹、腹痛、腹瀉等,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2術后保健治療藥膳
2.1陳皮大棗飲
陳皮1塊,大棗3枚。大棗去核與陳皮共煎取汁150mL,每日1次。此食療方具有行氣健脾之功效。經研究證明,陳皮對胃腸道平滑肌有溫和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和消除腸道積氣。同時還能使血清中T淋巴細胞E玫瑰花環形成率顯著增強,促進體液及細胞免疫[3]。大棗中的乙基-D呋喃葡萄糖甙衍生物對5-羥色胺和組織有對抗作用,可抑制癌細胞的增殖而有抗癌作用[4]。
2.2枸杞瘦肉甲魚湯
枸杞子40g,瘦豬肉150g,甲魚500g。將枸杞子洗凈,豬肉切細絲,甲魚去內臟切塊,齊放鍋內,加水適量燉熟,撒食鹽等調味,佐餐。每日適量常服。本膳滋陰養血,補益肝腎,治療胃癌術后體弱、貧血。
2.3蔗姜飲
甘蔗、生姜各適量。取甘蔗壓汁半杯,生姜汁1匙,和勻燉即成。每周2次,燉溫后服用。具有和中健胃作用,適宜胃癌術后。
2.4萊菔粥
萊菔子30g,粳米適量。先將萊菔子炒熟后,與粳米共煮成粥。每日1次,早餐服食,此藥方有消積除脹之功效,腹脹明顯者可選用。
3體會
情志及飲食營養護理與手術患者的康復有密切關系,機體組織從創傷到組織愈合需要足夠的營養。胃癌術后患者,因受腫瘤的侵害和手術的創傷,熱量需要明顯增加,又因術后短時間內胃腸道不能進食,更易缺乏營養,影響機體康復。本組病例通過術后合理的情志調節及飲食護理均順利康復,未發生吻合口瘺及其他合并癥,體質量甚至超過入院時的水平。因此,胃癌術后情志和飲食營養護理是保證患者康復,減少并發癥的必要措施,為下一步治療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孫秀娣,牧人,周有尚,等.中國1990—1992年胃癌死亡調查分析[J].中華腫瘤雜志,2002,24(1):4-8.
[2]鄧君明,麥康森,艾慶輝,等.魚類蛋白質周轉代謝的研究進展[J].中國水產科學,2007,5(1):22-25.
篇3
我們知道,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水分和貯存食物的殘渣。當結腸患有癌腫或進行結腸癌手術后,結腸生理功能受到破壞,營養吸收、排便功能都會受到很大影響。患者容易出現腹瀉、排便困難、全身消瘦等癥狀。而結腸癌術后飲食的調節則是幫助患者改善飲食狀況最好的方法。
一般來說,結腸癌患者術后飲食的恢復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比如,術后須禁食三四天,以靜脈補液治療為主。等腸蠕動恢復,人工排氣即有氣泡從造口溢出后,可選擇富含蛋白質、低纖維素、易消化的細軟半流質食品,如小米粥、濃藕粉湯、大米湯、玉米粥、蛋羹、豆腐腦等,這些食物能夠減少對腸道的刺激,較順利地通過腸腔,可防止腸梗阻的發生。最好是少食多餐。兩周后可進食易消化的少渣普通食物,禁食粗糧及纖維多的蔬菜,如芹菜等,以減輕腸道負擔。
術后為了方便造瘺口的護理,最好不要選擇以下食物:①冷飲、生的或未完全煮熟的食物、辣椒、胡椒以及煎炸食品;②含酒精類的飲料;③易產氣的食物,如蛋、乳酪類、豆類、洋蔥、地瓜、蘿卜等;④易產生臭味的食物,如洋蔥、雞蛋、朱古力、蔥等;⑤難消化并易造成阻塞的食物,如柿子、葡萄干、干果、核桃及油煎食物等;⑥易引起稀便的食物,如咖喱、咖啡、蒜頭等。
大便過稀或常有腹瀉的患者,在飲食中可攝入含粗纖維較多的食品,如土豆、嫩葉青菜等,但加工要細致,避免食物過分粗糙對腫瘤部位的刺激。
篇4
外科手術后,大部分患者因手術創傷或術中出血,術后進食不足或疏于調理等原因導致正氣虧虛,常會出現多汗癥[1]。心臟外科術后汗癥普遍存在,現代醫學暫時也無特別有效的治療措施。我們通過對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30例心臟術后汗癥患者臨床觀察發現,及時采取針對性的飲食護理措施,能緩解患者多汗現象,增加舒適度,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現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齡3—48歲,平均年齡25.5歲,其中行房缺修補9例,室缺修補術7例,瓣膜置換14例。全部手術于體外循環心內直視下完成。
2 飲食護理
2.1 心理護理 患者因手術打擊,術后胃腸功能欠佳,常不愿進食。應多與患者溝通,向患者解釋術后多汗原因,告知患者通過飲食調護可緩解多汗癥狀。并且,飲食是補充機體需要,促進康復既經濟又安全的方法,鼓勵患者進食及配合治療護理。
2.2 飲食原則 以低脂、低鹽、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為原則,少食多餐。并了解病人飲食喜好,結合營養支持的要求,盡可能滿足病人飲食需求。另外,要注意糾正患方錯誤飲食觀念,如“大病后要大補”、一味強調高蛋白飲食而忽略其他營養成分的攝入等。切實做到合理、均衡等飲食。
2.3 按需補充 患者出汗過多丟失的不僅是大量水分,同時丟失氯化鈉的量也很大,如果只飲水,而不補充氯化鈉已引起細胞外液鈉鹽濃度降低,引起水和電解質平衡紊亂。所以應注意評估患者出汗量,記錄出入液量,注意血液電解質變化,根據出汗量、尿量、輸液量及中心靜脈壓控制進食、進水量,適當補充電解質。一般情況下給與患者富含鉀、鈉、鈣飲料或果汁,不喝白開水。并在食物中適當添加鈉鹽,保持體內電解質平衡。
2.4 中醫食療 體外循環心臟手術后創傷大、失血多,中醫辯證常見氣虛、血虛、氣陰兩虛等癥[2-3]。可用生黃芪、浮小麥、五味子、大棗等熬湯或粥服用,每日2-3次,連服3日。黃芪益氣實衛 ,固表止汗;浮小麥益心氣,養心陰,清心除煩,止汗泄;五味子生津斂汗;大棗補虛益氣、養血安神、健脾和胃。以上食材藥食同源,合用益氣、養陰、斂汗,對術后各種癥型汗證均適用,安全有效。本組患者服用后多汗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緩解。
2.5飲食禁忌 忌食辛辣刺激升散生火的食物,如生姜、辣椒、花椒、大蔥之類。禁食肥甘厚膩之品,戒煙酒。不宜進食過飽,以免礙脾滯氣反助汗出。
2.6基礎護理 心臟術后因多汗及臥床休息等多種因素,常易出現便秘,影響進食。因此積極通便是維持、改善飲食的重要措施,視心功能情況可適當深呼吸、床上等活動動,促進胃腸蠕動,有效促進胃腸功能,改善食欲。
3 體會
飲食護理是心臟外科術后汗癥重要護理環節,應予重視。適當的飲食護理對改善消化道癥狀,促進心臟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都有積極的作用, 為心臟體外循環術后的順利康復、防治并發癥、提高手術的成功率及遠期療效打好基礎。如能通過中醫辨證對實施飲食護理,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1] 陳文霞,薛紅良.斂汗散穴位敷貼對術后禁食患者多汗癥的觀察與護理.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167
篇5
1.由于麻醉與疾病本身的作用,術后病人的消化功能會出現一定障礙,不能很好地消化食物及吸收營養。
排氣后開始喝少量水,如無不適,可吃流食(米湯、菜湯等),以后逐漸過渡到半流食(面條、米粉等)、軟食、普食,每餐不宜過飽。也不宜過早飲用牛奶,因牛奶性寒易致脹氣。
2.術后病人應食用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對于年老體弱者,應適當延長吃流質、半流質食物的時間,以利消化。而對于一般病人,在病情穩定好轉后,可給普通飲食。
3.病人在食用流食期間一般多以甜食為主,如藕粉、橘汁等。但也有病人因不習慣甜食而厭食,甚至出現惡心、嘔吐,明顯影響健康。此時若能適當選用瘦肉或鮮魚熬湯,既能保證營養又能增進食欲,病人就會很快康復。
篇6
關鍵詞:胃癌 全胃切除術 經口飲食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174-02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為消化道惡性腫瘤之首。全胃切除術是胃癌根治術最常用的術式之一,術后營養支持是極其重要的環節。現總結我科在全胃切除術后經口飲食的一些臨床經驗,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9年2月—2010年11月我科共行全胃切除術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齡34歲~76歲。28例主要癥狀為食欲缺乏,上腹不適(疼痛),噯氣反酸,納差,消瘦,貧血,2例出現黑便,嘔吐1例。胃體癌15例,胃底賁門癌8例,胃竇癌侵及胃體5例,殘胃癌2例,全胃癌1例。術前均經胃鋇餐和電子胃鏡檢查后病理學證實,病人癌灶范圍超過一個胃區或癌灶位于胃體且偏大,均在全身麻醉下經腹行全胃切除術,其中根治性全胃切除24例,姑息性全胃切除7例。
1.2 飲食計劃與實施方法。將每階段的飲食做成食譜,由營養師根據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食物分類為谷薯、水果、蔬菜、豆類、奶、瘦肉(含魚蝦)、蛋、油脂類,每天從每類中選1種~3種食物,適量搭配組成平衡膳食,食譜編制遵循平衡膳食和合理營養的原則。
2 結果
31例病人術后經口飲食營養康復情況,術后1周測血清清蛋白全部正常范圍。切口愈合情況:二類切口甲級愈合29例,乙級愈合2例。出院時均進食半流飲食,平均住院日為21d;9例早期進食后腹脹,1例吻合口瘺,其余病人進食后無惡心、嘔吐、腹瀉、無反流性食管炎、無傾倒綜合征的發生。
3 早期經口飲食的護理
3.1 心理護理。胃癌病人除有與其他癌癥病人相同的心理反應外,又因其手術主要影響病人的正常飲食,給病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所以,在飲食方面也存在著不同的心理狀態:一種是由于饑餓,迫不及待地想進食,并以驗證疾病治愈的感覺,對于此類病人應給予提醒、警告,解釋目前吻合口的愈合情況,控制病人強烈的進食愿望;另一類病人表現出膽小、謹慎,不敢進食,害怕再受痛苦,針對這類病人,解釋營養物質對促進術后身體康復的重要性,鼓勵病人進食。
3.2 各階段經口飲食的觀察和護理。
3.2.1 第1階段(禁食)。該階段處于手術創傷期,吻合口尚未愈合,腸道功能正在逐漸恢復,予持續胃腸減壓,保持胃腸減壓管的通暢,減少腸內容物對吻合口的刺激,減輕腸道張力,預防吻合口水腫及吻合口瘺。此期全部靠靜脈營養供給機體需要。
3.2.2 第2階段(流質飲食)。
3.2.2.1 首次經口進食的指導。腸道功能已恢復,表現為有排氣,病人有食欲。停止胃腸減壓后,第1天飲少量溫水(20mL~30mL),無不適次日可進食流質,進食時護士應在旁邊指導,協助病人采取半臥位,進食不可過急,應緩慢咽下。
3.2.2.2 首次經口進食后的觀察。要嚴密觀察病人進食后反應,如無不適要逐漸增加餐次和進食的量,進食后如出現腹脹、腹痛應減量進食或暫禁食,囑病人多翻身或下床活動,待腸道功能完全恢復后再進食。要耐心傾聽病人進食后的反映,指導病人的應對方式,以助于膳食治療順利進行。31例病人早期進食流質時有9例訴有腹脹,經處理后癥狀緩解,能順利進流質飲食。
3.2.2.3 傾倒綜合征的觀察和預防。傾倒綜合征常在此階段發生,尤以進食流質飲食、甜食或站立進食時更容易發生。表現為進食半小時內出現頭暈、面色蒼白、心悸、出汗、惡心、嘔吐等表現,一般予平臥、對癥處理都能緩解。
3.2.3 第3階段(半流質飲食)。
3.2.3.1 半流飲食的實施。流質飲食3d或4d,病人無腹脹等不適癥狀應逐漸過渡到半流質飲食階段,半流質飲食早期進食的量要從少量開始,逐日增多,一日三餐正餐外,還應在正餐之間加餐,每日增加餐次2次或3次。進食時應細嚼慢咽,食物盡量切碎燉爛,食物烹調時,應少鹽,忌辛辣,避免油煎煙熏等。食量大的病人要控制飲食的量,避免暴飲暴食,禁喝碳酸飲料,防止吻合口瘺的發生。
3.2.3.2 進食后的觀察。該階段早期重點觀察進食后有無腹痛、腹肌緊張,伴有惡心、發熱、白細胞升高等癥狀。若出現此情況,應立即停止進食,多考慮吻合口瘺。吻合口瘺是全胃切除術后的嚴重并發癥,也是導致手術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文獻報道,吻合口瘺的發生率為3.0%~6.6%,原因與縫合技術不當、吻合口張力過大、組織供血不足有關,在貧血、水腫、低蛋白血癥的病人中更易出現,吻合口瘺一般發生在術后1周左右。做好進食后的觀察,有利于及時發現消化道重建后出現的一些問題,及時處理,促進病人的康復。本組發生吻合口瘺1例,可能與吻合口處張力過大有關,經禁食、胃腸減壓、抗感染等治療后愈合。
3.2.4 第4階段(軟食)。一般從術后第3周開始,病人消化功能恢復正常,各種不適癥狀消失,逐漸進食軟食。此期大多數病人已出院,護士在出院前要做好飲食的指導。90%的病人認為胃切掉了,飲食只進食到半流飲食階段,再也不敢進食米飯或多進食,結果出現了體重不增或下降,甚至出現吻合口狹窄,直接影響病人的生存質量。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方式繁多,目前多采用空腸代胃方式,“貯袋”能很快使病人適應“無胃”情況,迅速提供足夠的儲存功能。
篇7
【關鍵詞】
循證護理;剖宮產術后;飲食護理
循證護(evidence-based nursing,EBN)是指護理人員審慎、明智和準確地運用現有的科研結論為基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需求和愿望,結合護理人員的臨床經驗,綜合考慮,選用最好的護理措施為患者實施有效最佳的護理 [1]。本文將循證護理方法應用剖宮產術后患者飲食護理中,探討剖宮產術后患者飲食中的護理對策。針對患者可能出現的護理問題,制定相應護理措施,通過循證護理,達到提高護理質量,增強患者術后舒適度和早日康復目的。2010年1月至8月,我們將循證護理運用到79例剖官產術后產婦飲食護理實踐中,取得良好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0年1月至8月在我院婦產科接受剖宮產的產婦131例,隨機以手術日期雙號79例為觀察組,單號52例為觀察組。觀察組年齡18~43歲,平均年齡26.6歲;對照組年齡20~40歲,平均年齡20.5歲。兩組產婦在年齡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實施循證護理,具體如下。
1.2.1 提出問題 術后禁食禁飲是預防麻醉誤吸及恢復腸蠕動引起腸梗阻的重要措施。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剖宮產術后產婦禁食禁飲的時間普遍過長。由于禁食禁飲時間過長,導致產婦精神差,恢復較慢,低血糖、消化道等一系列不良反應,直接影響產后恢復,間接影響護理質量。我們根據臨床經驗及通過動態收集癥狀和體征,并結合產婦及家屬的需求,通過循證護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1.2.2 尋求證據 應用計算機網絡檢索有關文獻,查閱相關資料,特別是剖宮產術后注意事項和飲食護理的所有臨床研究和系統評價。
1.2.3 證據評價 根據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系統的文獻檢索,查詢發現:剖宮產麻醉方式一般采取硬膜外麻醉。在禁食禁飲狀態下,體內水分和鹽分分泌減少,紅細胞壓積增加,血液濃縮,紅細胞外液減少,導致血容量偏低或不足,不利于術后身體的恢復,特別是產后哺乳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饑餓使交感神經興奮,易產生煩躁、緊張情緒,盡管可用靜脈補液的方法來彌補禁食引起血容量不足,但不具有消化道進食的生理性,也不能滿足人體的正常需要 [2]。傳統禁食禁飲要等到腸蠕動恢復后(排氣)。胃容量不增加,但胃液PH值可能很低,增加了危險性 [3]。
1.2.4 評價相關實證 制訂并實施計劃對上述相關的文獻進行評審,獲得最佳實證,并與產婦的病理生理知識,以往的護理經驗,產婦及家屬的個體需求相結合,制訂護理計劃。具體是:①按當天術后麻醉清醒時間和麻醉師的交班,改變禁食禁飲的傳統醫囑模式。提出麻醉清醒后(術后6~8 h)可飲用清亮液體,量為平日進食量的50%~60%。因口服液體可刺激胃液排空,有利于腸蠕動的恢復(因為剖宮產不是胃腸手術)。②組織醫務人員學習,糾正醫務人員對術后禁食禁飲時間越長越好的誤區。③調整產婦和家屬的心態,準備好清亮液體,同時醫護之間的配合,認真觀察并監督患者的病情與進食后的情況,及時給予產婦進食進飲,保證進食進飲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護理質量。
1.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3.0軟件進行資料的統計與分析。
2 結果
實施循證護理后剖宮產術后產婦舒適度明顯好轉,見表1。
3 討論
循證護理的核心就是護理人員在護理實踐中運用現在最好的科學證據對患者實施護理,通過循證護理,提高了我們在臨床工作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護理水平。學會用更多、更有效、更科學的證據指導護理實踐,解決患者的實際問題。如產后乳汁多、切口愈合良好、節約了患者的費用等。
3.1 轉變了護理觀念 循證護理要求用發展的眼光去審視護理工作中的常規及理論,強調護理服務應建立在臨床實踐和國內外相關文獻的綜合分析,以找到最佳的護理措施。
3.2 提高了護士的綜合素質 循證護理要求護士必須有熟練的臨床業務技能、護理科研及評價能力、文獻檢索能力,以及一定程度的外語水平。護士在臨床工作中需要主動積累經驗和教訓,學習知識和理論。
3.3 密切了護患關系 通過了運用循證護理,護士更加注意患者的主觀感受,主動關心和體貼患者,減少了患者的并發癥,使護患關系更加融合,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
參 考 文 獻
[1] 宋錦平,成翼娟.循證護理學.護士進修雜志,2003,18(4):292-293.
篇8
[關鍵詞] 電話回訪;飲食干預;食管癌;吻合口
[中圖分類號] R735.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2(a)-0116-04
The role analysis of telephone follow-up diet intervention on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anastomotic stenosis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LIU Jun1 TIAN Yueqiang1 JIN Hairong2
1.Clinical Division in South Building,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 China; 2.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telephone follow-up diet intervention on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anastomotic stenosis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Methods 127 cases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patients who operated from April 2012 to January 2013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ate of discharge. Odd date discharge was as the control group (n = 54), even date discharge was as experimental group (n = 73). The control group was provided with routine diet guidance; while in experimental group, the patients were first received routine diet guidance after discharge, and after 2-20 days, the diet was inquired and recorded by telephone dietary intervention given by specific person every other day.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1 month,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postoperative anastomotic stenosi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body weight, nutritional statu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on in postoperative review,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oth between the groups and in different periods within groups (P < 0.05); in the ordinary diet for 1 months after operation, 53.4% of pati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51.9%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existed feeling of choking, but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tes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 only 20.4% patients who complied with the diet education, less than the 78.1% compliance rate of experimental group; the anastomotic stenosis rate of control group was 33.3%, with the average diameter of (7.3±1.4) mm; while in experimental group, the rate was only 12.3%, with the average diameter of (11.2±1.3) mm;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3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Telephone follow-up type of diet intervention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ostoperative nutritional status and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anastomotic stenosis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rcinoma.
[Key words] Telephone follow-up; Diet intervention; Esophageal carcinoma; Anastomosis
吻合口狹窄是術后常見并發癥,盡管發生嚴重狹窄的概率不高,但輕度狹窄仍然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食管癌術后早期吻合口中、重度狹窄與術后的飲食有較大關系。術后發生狹窄的多數患者出院后,害怕吻合口疼痛、破損,擔心吞咽困難而不能遵守飲食指導,致使術后很長一段時間進食流質或半流質,吻合口得不到食物的機械性擴張而逐漸狹窄[1]。本研究針對這種現象,采取了食管癌患者出院后電話回訪式飲食干預,使患者了解更多醫療、護理知識,在預防吻合口狹窄中起到了積極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4月~2013年1月行食管癌手術的127例患者,按出院日期分為兩組。術后單日出院患者為對照組(n = 54),其中男35例,女19例,年齡53~69歲,平均(61.2±5.4)歲;雙日出院患者為試驗組(n = 73),其中男49例,女24例,年齡54~72歲,平均(62.7±6.1)歲。術后1個月內未行治療。試驗組人員均為護師以上職稱人員,兩組性別、年齡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出院后均發放飲食指導說明及飲食表格及術后指導宣傳冊。按飲食表格要求飲食,5餐/d,并記錄。對照組按照術后飲食指導常規飲食;試驗組在常規術后飲食指導基礎上,著重叮囑患者以下幾點:①自患者出院第2~20天,隔日電話詢問飲食情況,并叮囑、指導、解釋飲食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告知患者每天至少吞咽2~3次彈性食物,如肉、蛋、饅頭類、米飯、餃子等。②克服吞咽食物時產生的哽噎感,強調面團等彈性食團可有效擴張吻合口,防止吻合口攣縮,避免輕度吻合口狹窄發展為中、重度狹窄。③每次進食前先飲少量溫開水食管以利于食物順利通過,進食后再飲40℃左右淡鹽水3~4口,以沖洗附著于病變部位的食物殘渣等(減少食物殘渣殘留于吻合口處),再喝白開水100 mL左右,并漱口或刷牙,防止口咽部細菌進入食管而感染吻合口等。④耐心解釋患者出院后遇到的康復和心理問題,消除患者的煩躁、悲觀和消極情緒。
1.3 觀察項目及療效判定標準
1.3.1 評估術前、術后1、3個月患者的營養狀況,包括全血白蛋白、球蛋白、總蛋白、血紅蛋血含量及體重的變化。
1.3.2 評估吻合口狹窄情況,術后1個月左右,于當地醫院或手術醫院行鋇餐和(或)胃鏡檢查,估測吻合口直徑,觀察吻合口有無狹窄、出血、肉芽生長、炎性水腫等情況。吻合口狹窄的評價標準[2]:①輕度狹窄:進普食困難,半流質有時不暢,吻合口直徑0.5~1.0 cm。②中度狹窄:進半流質困難,流質順利,吻合口直徑0.3~0.5 cm。③重度狹窄:進流質困難或滴水不入,吻合口直徑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定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多組定量資料用Kruskal-Wallis秩和檢驗;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術前、術后營養狀況比較
術后1個月患者的體重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試驗組術后3個月時,患者的體重較術前有明顯增加,組內、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營養狀況較術前有明顯改善,術后1個月、3個月的血常規顯示血紅蛋白、白蛋白均明顯高于同期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術后3個月總蛋白的含量明顯高于同組術前水平,組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球蛋白的含量組內、組間變化較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前、術后營養狀況比較(x±s)
注:與對照組同時段比較,①P < 0.05;與本組術前比較,②P < 0.05
2.2 兩組術后1個月飲食及吻合口狹窄情況比較
術后1個月左右復查時,兩組患者進普通食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哽噎感,試驗組的哽噎感發生率還高于對照組,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這可能與試驗組堅持進彈性食物時主觀感覺梗噎有關;對照組因總是擔心吻合口被食物撐破,進食時緊張,每周進流食的次數明顯多余試驗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試驗組在電話回訪過程中遵守醫囑率較好,有近78%的患者能按照飲食指導飲食彈性食物,而對照組只有20.4%的患者遵照醫囑飲食,且每周進半流食的次數明顯多余試驗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行鋇餐或胃鏡檢查提示:兩組患者吻合口吻合良好,無吻合口瘺發生,試驗組吻合口的平均直徑大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吻合口均存在輕、中度狹窄,但未發現吻合口重度狹窄和嚴重水腫情況,試驗組吻合口狹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3 討論
食管癌術后,吻合口狹窄是常見的并發癥[3],在排除了吻合方式以外,引起狹窄的原因主要有3點:①術中吻合部瘢痕的形成[4],患者感覺進食不暢;②吻合時吻合口黏膜損傷并受到胃酸的刺激,引起長時間的炎性反應;③患者因擔心出現吻合口瘺,長期進流食或半流食,吻合口不能得到相應擴張致使吻合口攣縮密切相關[5]。
近年來,隨著吻合器械的發展,應用先進的機械吻合方式,大大減少了吻合口瘺和嚴重狹窄的發生,但機械吻合仍會造成吻合口不同程度的狹窄使患者感到吞咽困難,因此食管吻合術后更需要在黃金時期(術后第13~30天)利用彈性食物進行飲食擴張,才能擴大吻合部位、增加吻合口彈性,使食物順利通過。臨床經驗提示,對于輕度狹窄患者如堅持用食團擴張吻合口可使狹窄癥狀消失;對中、重度狹窄患者通過胃鏡檢查排除吻合口腫瘤復發后,采用啞鈴形氣囊食管狹窄擴張器擴張、國產鎳鈦記憶合金食管可回收支架置入術等方式綜合治療。雖然可通過上述方法對吻合口有效地擴張,但吻合口的狹窄對患者造成極大的心理影響,需要充分地考慮患者的身體恢復及心理狀況。為了盡可能避免術后吻合口狹窄,本小組人員曾采取多種方法引導患者用吞咽食物的擴張吻合口,但由于患者不遵守醫囑,引導效果不佳。此方法借助于通訊設備的便利條件,嘗試用電話回訪的方法采取提醒、解釋、督促患者自行擴張吻合口,效果明顯。
食管癌患者出院后,大部分患者擔心吻合口疼痛或擔心彈性食物撐破吻合口,出院后,以半流食或軟食(術后第13~30天)為主,而不是遵照醫囑吃普通食物(如肉、蛋、饅頭、窩頭、餃子等),致使術后吻合口有一定程度的狹窄,錯過了擴張吻合口的最佳時間。當吻合口發生狹窄時,只能采取胃鏡下擴張吻合口等治療,患者不僅要忍受身體上的痛苦,造成心理壓力,而且增加經濟負擔。文獻報道,嚴重狹窄擴張后第1天飲食半流食,第2天飲食普通食物擴張食管,可維持治療效果[6],所以,食管癌術后正確的飲食干預,在合適時機用最簡單的方法——大口吞咽食團、肉團,如饅頭、餃子、等彈性食物擴張吻合口就顯得很有必要[7]。
本研究小組對出院后的食管癌患者評估術前、術后患者的體重及營養狀況,結果提示術后3個月時試驗組患者的體重較術前有明顯改善,分析原因與術后選擇合適時間進行大膽地飲用普通食物有關,不僅增加了體重,改善了營養狀況,使患者不再懼怕吻合口破損。試驗組通過專門人員在電話中的不斷提醒、督促、問候,在專門人員的電話指導下,大多數患者(78.1%)能堅持按照醫師制定的食譜飲食,而對照組只有少數患者(20.4%)遵守飲食指導,他們擅自修改食譜,稍有吞咽困難就改為流食或半流質飲食,吻合口得不到適當的擴張,因而造成吻合口狹窄率明顯高于試驗組,此結果由胃鏡和(或)鋇餐造影中亦得到體現,試驗組的吻合口內徑明顯大于對照組,這與電話回訪強制性的飲食干預用彈性食物擴張吻合口有關。
電話回訪不僅有利于患者對術后知識的了解,也給患者的康復予以重要的心理和社會支持,對患者的病情變化、心理狀態及康復情況等實施指導與監控,消除了患者的煩躁、悲觀和消極的情緒,堅定了患者積極治療的信心[8]。同時,鼓勵家屬營造舒心的家庭氛圍也十分重要,陪同患者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使患者保持開朗愉快的心情。鼓勵其參加抗癌俱樂部并與其他患者多交流,便于術后能順利地接受后期治療,提高生活質量。研究報道,通過電話對患者或家屬進行指導和交流,使患者對醫務人員更加信任,也提高了醫院知名度[9]。本研究從術后患者的體重、營養狀況、吻合口內徑等方面也證實了電話飲食教育對預防吻合口狹窄和預后起到了積極作用,并且通過醫患、護患交流緩解了患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壓力,鼓勵其堅持進普通彈性食物,以后吻合口梗阻感會部分或完全消失。在通話中,多數患者樂意與醫護人員交流,渴望得到更多的康復知識,他們認真詢問康復過程中飲食中遇到疼痛、梗阻、食物種類等問題,醫療組人員都會耐心解釋,并告知24 h值班電話,隨時可打電話進行咨詢。患者及家屬感謝的話語,使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他們對醫務人員的信任和對此項工作的認可。
[參考文獻]
[1] 朱金美,王煜,凌霄紅.胃食管器械吻合術后吻合口狹窄臨床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6,10(3):123-124.
[2] 繆軍,韓繼彪.食管癌手術吻合口狹窄的預防和處理體會[J].實用醫學雜志,2003,19(9):1062.
[3] 郝立群,靳同孝,李蘭金.球囊擴張及內支架置入對食管癌術后吻合口狹窄的治療分析[J].當代醫學,2009,15(17):293-294.
[4] 齊同謙,李鳴,黃柒賓.食管癌和賁門癌術后吻合口狹窄的預防和處理[J].實用腫瘤雜志,2009,24(1):78-79.
[5]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196-2198.
[6] 左建新,路軍良,劉吉福.食管癌和賁門癌術后吻合口狹窄63例分析[J].人民軍醫,2012,55(1):47-48.
[7] 焦紅朵.老年食管癌48例術后康復期的健康教育[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8):1977-1978.
[8] 陳江艷.頸髓損傷術后電話隨訪式心理干預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0,20(10):1597-1599.
篇9
通訊作者:曹艷利
【摘要】 目的 了解鼻內鏡術后不舒適的原因并進行分析,為患者提供舒適的護理。方法 回顧分析136例經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患者不舒適的原因。結果 切口疼痛、鼻腔脹痛是影響患者術后舒適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頭痛、頭暈、口干咽痛,胃腸道不適等。結論 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可消除或減輕術后患者的不舒適,減輕病痛,促進康復。
【關鍵詞】 鼻內鏡; 舒適; 原因; 護理
功能性鼻內鏡手術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傳統鼻竇炎手術的基礎上建立的新的鼻竇外科手術治療方式。該手術是一種微創手術,它的特點是微創、明視,使復雜的手術變得簡單,同時也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近幾年來已被廣泛應用[1]。鼻內鏡術后常感不舒適,影響術后恢復。如何找出不舒適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患者的不適,給患者以最大限度的舒適,是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現將筆者所在科2009年1月~2010年5月行鼻內鏡手術的136例患者不舒適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護理干預措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36例,男96例,女40例;年齡9~70歲;平均住院天數8.6 d。
1.2 方法 設計自制表格,內容為:患者術后不舒適的原因,包括切口疼痛、鼻腔脹痛、頭痛、頭暈、口干咽痛、焦慮等心理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在術后第1天對每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選擇不舒適的原因,可以單選也可多選。
2 結果
發放問卷136份,收回136份,經過匯總,患者術后不舒適的原因及其例數結果見表1。
表1 患者術后不舒適的原因及其例數統計(n)
3 原因分析
3.1 切口疼痛 鼻腔手術造成組織機械性損傷,導致某些化學物質釋放增加,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疼痛。鼻部解剖位置特殊,手術創面不縫合,采用紗條填塞壓迫止血使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引起反應性水腫是致痛物質分泌增加,鼻腔分泌物引流不暢,均可刺激神經末梢而加重疼痛[2]。由于手術創傷,加上鼻內鏡手術都在局麻下進行,切口疼痛較常見。
3.2 鼻腔脹痛 鼻腔術后疼痛不似腹部外科術后的刀割樣疼痛,而是填塞引起的持續性脹痛、鈍痛,部分患者有頭部血管搏動性跳痛。疼痛的嚴重程度與填塞物性質及松緊度密切相關,其中以凡士林紗條填塞者最劇烈,拔除填塞之紗條后頭痛減輕,但由于鼻腔黏膜反應性水腫未被完全吸收,鼻腔通氣不暢,仍有輕度疼痛。
3.3 頭痛 部分患者因術后鼻腔通氣過度,冷空氣直接刺激黏膜,出現劇烈頭痛。
3.4 頭暈 部分患者因術后進食不好,加上對麻醉用藥的敏感,可出現性低血壓,造成頭暈。
3.5 口干咽痛、張口呼吸 患者術后鼻腔紗條填塞,必須張口呼吸,導致口干咽痛。
3.6 心理因素 情緒緊張、焦慮。焦慮情緒越重,機體的痛閾越低,心理高度恐懼的患者對疼痛的敏感性增加,疼痛加重心理失衡而形成惡性循環。
3.7 其他因素 臥位不適、胃腸道不適。
4 護理干預
4.1 疼痛護理 術后給予吸氧,取半坐臥位,減輕頭部充血,有利于分泌物引流,減輕水腫,減輕疼痛。24~48 h內可用冰袋冷敷鼻額部,能減輕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組織腫脹。溫涼半流質飲食,避免過熱、過硬及刺激性食物。術后48 h內禁止擤鼻、打噴嚏、用力咳嗽,指導患者通過張口呼吸或舌尖頂上腭抑制打噴嚏,囑患者勿做劇烈運動[3]。
4.2 口干咽痛護理 用濕紗布濕潤口腔,唇油涂抹嘴唇。
4.3 心理護理 術前解釋手術的必要性,做好患者及家屬的思想工作。請手術成功的患者談切身體會,使其增強信心,勇敢接受手術。及時做好術前術后宣教,術后及時提供病情好轉的信息,鼓勵患者正視疾病治療過程中的挫折,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患者手術回病房后,醫護人員應將手術情況及時反饋患者,告訴他們手術很順利,目的已達到,使患者有安全感,減輕患者內心恐懼,緩解緊張、焦慮情緒[4]。
4.4 其他護理 術后取半坐臥位,口內有分泌物要盡量吐出,以免引起胃部不適,同時便于記錄出血量。若鼻腔紗條從后鼻孔脫出,用剪刀剪去,切忌隨意拉出,以免引起出血[5]。保持呼吸道通暢,密切觀察咽后壁出血情況,防止上呼吸道阻塞,尤其是夜間睡眠時。去除鼻腔填塞物后,囑患者勿做劇烈運動。
參 考 文 獻
[1] 張潔平.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護理.淮海醫藥,2007,25(4):360.
[2] 楊春華.鼻內窺鏡術后疼痛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護士進修雜志,1999,14(10):33.
[3] 黃麗群.鼻內窺鏡手術后護理研究進展.南方護理學報,2003,02:28.
[4] 龔寶梅.功能性鼻竇內窺鏡術的護理體會.中華護理雜志,1998,33(2):85.
篇10
【關鍵詞】 食管癌;心律失常;危險因素;預防
食管癌手術能對循環系統的病理生理變化產生直接的影響, 隨著食管癌手術指征的不斷擴大, 心律失常成為了食管癌手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1]。本文對本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230例施行食管癌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對食管癌術后心律失常的危險因素進行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230例施行食管癌術患者中, 男130例, 女100例;年齡43~85歲, 平均年齡(65.5±3.5)歲;其中頸部及弓上吻合患者125例, 弓下吻合患者96例。術前進行檢查時, 高血壓患者152例, 糖尿病患者60例, 合并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的患者有10例, 術前血清鉀
1. 2 方法 整理患者臨床資料, 統計分析患者年齡、術前心電圖、血壓、肺功能、手術方式、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等相關影響因素的情況。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心律失常情況 230例施行食管癌術患者中有64例術后發生了心律失常, 占27.8%, 患者中竇性心動過速21例, 心房顫動14例, 室性早搏16例, 房性早搏7例,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6例。所有發生心律失常的患者經對癥治療, 如吸氧, 控制血壓血糖, 改善貧血癥狀, 抗感染給藥, 改善肺功能, 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失衡, 給予鎮痛、抗心律失常藥物等, 3 d左右均恢復了竇性心律。
2. 2 影響術后心律失常的因素 患者術后發生心律失常主要與患者年齡, 患有合并癥, 低血鉀癥, 術前肺功能減退及心電圖監測發生異常等因素有關。具體見表1。
3 討論
本研究表明, 造成食管癌術后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的影響因素有多種, 年齡在60歲以上的患者術后易發生心律失常, 其發生率為31.1%, 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 患有低血鉀癥, 進行手術前的肺功能減退, 心電圖監測發生異常等均能造成患者術后發生心律失常。本研究中230例施行食管癌術患者中有152例合并有高血壓, 其中有40例術后發生了心律失常, 發生率為26.3%, 糖尿病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的幾率為38.3%, 肺功能減退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的幾率為35.6%, 低血鉀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的幾率為16.7%, 心電圖異常患者發生心律失常的幾率為40.0%。高血壓患者心臟儲備功能有所下降, 其手術創傷、麻醉劑的使用、機體缺氧以及術后患者血壓控制不夠平穩等因素的影響, 均能增加患者心肌耗氧量, 這會使異位自律細胞的興奮性相對增加, 從而造成心律失常;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容易合并患有心血管疾病, 手術的創傷容易引起患者心肌缺血, 增加患者肺部感染可能性, 導致發生低氧血癥, 這些因素均能增加心律失常的幾率;患者術前肺功能減退, 術后易發生心律不齊, 進而造成患者肺功能進一步下降, 且常常會伴發有咳痰不利癥狀, 對患者血氣交換產生較大的影響, 故極易形成低氧低血癥, 而傳導系統及心肌對于低氧低血癥極其敏感, 故進一步造成心律失常現象, 由此可見, 患者術前肺功能減退是導致心律失常發生的高危因素。另外患者發生肺部感染、患有呼吸衰竭并發癥等也會增加術后心律失常幾率, 患者術后睡眠質量低, 機體過度勞累及精神緊張等也能引發術后心律失常癥狀的發生。
對于術后心律失常的預防, 要做到以下幾點:①術前健康教育宣傳:向患者介紹術前進行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鍛煉方案, 對患者進行鍛煉指導及積極督促, 鼓勵患者適當進行活動, 提高機體心肺代償功能[2]。②給予營養支持:大多數患有食管癌的患者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難癥狀, 造成機體營養不良, 日漸消瘦, 進而發生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癥狀, 嚴重的會出現低蛋白血癥及貧血癥。故在患者進行手術前要加強患者的營養支持, 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及自身素質給予合理營養支持方式。③對癥治療:對于患有高血壓的患者術前要積極降壓, 做好圍手術期血壓監測工作及時給予控制, 預防心律失常的發生, 降低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飲食, 并給予胰島素皮下注射, 嚴密監測血糖變化情況, 血糖控制后再進行手術, 術前注意補充蛋白、電解質等, 適當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前肺功能減退的患者, 適當給予肺功能鍛煉, 術中盡量減少對患者肺部的壓迫刺激[3], 縮短手術時間減少麻醉劑的使用量;低血鉀癥患者術前適當補鉀;術前心電圖異常患者, 要做好術前準備, 注重提高其心肌儲備以改善患者心功能, 術中及術后嚴密監測患者循環呼吸系統的變化情況, 同時術后要保證胸管引流的暢通無阻, 預防胸腔積液的發生和產生積氣對心肺產生壓迫。
總之, 對于進行食管癌手術的患者在術前對其基本資料、病史、身體素質等情況進行綜合評估, 針對易導致患者發生心律失常高危因素, 如患者年齡、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壓、低血鉀癥、術前的肺功能減退、心電圖監測發生異常等因素采取不同措施進治療處理, 能在早期及時預防及正確處理心律失常的癥狀,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利.食管癌術后空腸營養管與造瘺管的應用比較.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1, 4(23):47-48.
[2] 華軍. 食管癌和賁門癌術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0, 20(56):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