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14:46: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理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理學

植物生理學教學探索

摘要:針對農林院校植物生理學教學的現狀,分析科研融入植物生理學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適合農林院校學生的科研型教學的措施,為提高植物生理學的教學水平和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植物生理學;科學研究;教學

《植物生理學》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是農林類高等院校生物學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的任務是研究和了解植物在各種生長環境下進行生命活動的規律和機制,并將這些研究成果應用于利用植物生產的所有事業中。植物生理學的教學具有承上啟下作用,即上承基礎知識下啟專業課知識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介紹植物的生長發育與形態構成、物質和能量的轉化、信息傳遞和信號轉導,既要使學生初步了解植物的生命現象,又要使學生構建專業課學習中關于植物生理學知識的框架。如何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是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巨大的挑戰。但是目前中國大部分農林類高等院校往往忽視對本科階段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只是照本宣科地對學生進行灌輸性的教學。科學研究是對知識的探索,教學是對知識的傳播,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科研融入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并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本文針對農林院校植物生理學教學的現狀,在剖析傳統教學弊端的基礎上,分析科研結合的教學模式的必要性,提出幾點科研型教學的措施供同行參考。

1植物生理學的傳統教學

目前,農林類院校的植物生理學教學都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和研究內容的深入,植物生理學教材添加了新內容、新發現,教學內容越來越多,但是安排的教學課時卻越來越少。例如理論課教學增加了光合作用過程中有關C4途徑的新發現以及次生代謝和植物防御反應等內容。然而,大學的植物生理學理論課時由原來的60學時減少到現在的50學時,實驗課也由原來的13個實驗精簡為現在的8個實驗。課時的減少就會造成教學內容不夠全面,教學難點講得不夠詳細,還會造成一些最新發現和前沿的研究成果無法及時更新。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傳授前沿知識,就會造成知識陳舊,不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理解。其次,植物生理學的教學一般都會與課程實驗相輔,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重難點。但是課程實驗一般都是相對比較簡單的常規性驗證實驗,具有比較清晰的實驗原理、實驗目的和實驗步驟,學生只需要按照實驗步驟按部就班地操作,致使學生缺乏獨立思考,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而且,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重視理論的講授,大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導致學生機械性地接受知識,很難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缺少理論聯系實際的鍛煉。另外,教師隊伍建設處于新老交替過程。福建農林大學的植物生理學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教學多以新教師為主。新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素質的提高需要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需要加強多學科知識的系統化學習和多種教學手段的綜合應用。這些均需要學校和學院提供一個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平臺,促進新教師的成長,避免教師隊伍斷層的出現。

2結合科研的植物生理學教學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植物生理學設計性實驗初探

摘要:應對貴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的需求,結合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及植物生理學實驗教學的要求,開設設計性實驗“植物生長物質對種子萌發的影響”。通過實施獲得以下經驗:結合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選擇常見蔬菜的種子作為材料,開展植物生長物質誘導植物種子萌發的研究。通過改變生長素類、細胞分裂素類等植物生長物質的藥劑處理的濃度、浸泡時間以及培養條件等,觀察種子的萌發情況,統計8d內各種處理的種子發芽率和下胚軸長。結合實驗中出現的現象、問題、結果進行總結分析,探討改進的方法;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為以后進行大學生科研項目及畢業論文的設計奠定一定的基礎。

關鍵詞:植物生長物質;設計性實驗;初探

植物生理學設計性實驗,是集植物生理學課程的綜合知識或與其相關課程知識于一體的實驗項目,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實驗動手能力、數據處理能力及查閱中外文資料的能力[1-2]。六盤水師范學院植物生理學課程是省級精品課程,是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實驗學時為36學時。2015年12月,六盤水師范學院被省教育廳確定為貴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的試點學校,根據《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教發〔2015〕7號)的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綜合素質為重點,我們準備改革植物生理學實驗教學內容和實驗項目,對原有實驗項目進行整合和改進,降低原來驗證性實驗的比例,新增設計性實驗項目。通過設計性實驗項目的增設,充分鍛煉了學生查閱文獻資料、撰寫實驗方案、實驗操作、實驗數據處理和綜合分析的能力。通過植物生理學實驗系統的技能的訓練,逐步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從事與植物生產類相關的工作打好基礎。實施以來,在促進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進、學生操作技能和科研素質的提高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3-4]。

1實驗方案的設計

1.1植物材料的選擇。植物生理學是植物生產類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開設學期是大學二年級第一學期,學生僅學過相應的基礎性課程,對專業課了解甚少,植物生理學是銜接基礎和專業課重要的橋梁紐帶,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植物生產中的相關知識進行植物生理學實驗的講解和實踐,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植物生產類的專業興趣,也為植物栽培的專業課打下良好基礎[5]。因此,在進行植物生理學實驗教學中我們設計了涵蓋“植物生長物質”和“植物的營養生理”兩個章節的實驗項目“植物生長物質對種子萌發的影響”,由學生自主選擇與專業相關的常見的作物種子如番茄、甘藍、辣椒、茄子、小麥等作為實驗材料,通過這樣可以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1.2植物生長物質的選擇。植物生長物質是一類能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微量有機物,包括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植物激素是在植物體內合成的,由于含量很低、難以提取,無法滿足大規模現代化農業生產的需要,目前,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的植物生長物質主要是植物生長調節劑,包括植物生長促進劑和植物生長延緩劑[6-7]。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4~5人),以組為單位,根據已掌握的理論知識,進行相關文獻的檢索查閱,并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與撰寫,自主選擇不同的植物生長物質的種類、處理濃度及處理時間來處理植物種子,對照為蒸餾水。學生根據自己選擇的植物種類,結合期刊數據庫查閱文獻資料的結果,來設計出具體的生長物質(以下簡稱藥劑)處理條件,寫出方案,讓教師最后把關。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真正掌握種子萌發實驗設計的整個過程、方法,包括實驗方案的撰寫。1.3培養條件的選擇。培養條件的選擇包括溫度、光照、水分及通氣狀況。學生根據自己選擇的植物種類,結合期刊數據庫查閱文獻資料的結果,來選擇出具體的每一種種子萌發的培養條件。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對每份材料從藥劑處理濃度、藥劑處理時間到發芽試驗均設3次重復,并詳細記錄實驗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問題及注意事項。1.4實驗方案的確定。通過選擇不同的植物材料、不同濃度的藥劑處理、不同的處理時間、不同的培養條件,完成了整個實驗方案的設計。每4~5個同學為1小組,要求每組同學選擇一種植物材料,一種生長物質,分別設計3個不同濃度的藥劑及3個不同的浸泡時間的處理,分別以蒸餾水處理為對照,共10個不同的處理進行發芽試驗,均設3次重復。

2實驗方案的實施

查看全文

肌肉力量訓練生理學研究

[摘要]在運動訓練中,肌肉力量訓練非常重要,分析肌肉力量訓練史可知,就生理學而言,肌肉訓練方式、成效與機理等層面上均得到極大的成果。總而言之,是由宏觀方案細化至微觀分子細胞學理論中去,有效研究了肌肉力量訓練方式,并且使得訓練形式漸漸豐富,可是成效評估及適應機制等方面并未得到較大成果,仍待深入研究。

[關鍵詞]肌肉力量訓練;生理;訓練方法;抗阻訓練

1抗阻訓練及肌肉形態架構改變的研究分析

由形態架構針對骨骼肌經抗阻鍛煉之后所產生的改變進行詳細分析,能夠有效得出肌肉對抗阻鍛煉的適應性及直接反應。骨骼肌形態架構包括大體及微觀層面,前者借助影像學方式能夠得知肌肉形態架構具備無創傷及精確的優勢,現今MRI技術能夠有效得到骨骼肌的橫斷面數據及信息,可是此項技術的開展需要耗費較多資源,因此不易推廣;而B型超聲技術,是借助B超技術觀察肌肉厚度情況,能夠有效得出肌肉體積情況。中國醫學領域鮮少有研究由大體形態的基礎上針對肌肉力量鍛煉成效進行深入分析。就微觀層面而言,針對骨骼肌形態架構的改變情況進行分析,并且研究的方式通常是肌肉活檢方法。大部分情況下是從股外側肌進行肌組織標本的采集,并且染色處理之后借助顯微鏡技術得到肌纖維的相關指標情況。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肌肉活檢方法具備一定創傷性,因此使其推廣受到限制,中國運動生理學領域鮮少運用此種技術展開深入分析及研究[1]。一般來說,在進行肌纖維分型處理的時候會選擇ATP酶組織化學染色技術,但是分型的精確性相對較差,徐心浩等提出以免疫組織化學技術針對MHC染色骨骼肌切片進行有效辨識,以12周的時間針對力量鍛煉及耐力鍛煉之后肌纖維亞型改變的情況進行評估,最終得知力量鍛煉會導致I及IIA型肌纖維的橫截面積明顯提升,I/IIA混合型肌纖維同樣因此獲得較大的比重,此外,肌細胞附近產生一些體積相對較小的肌細胞,這就表明抗阻鍛煉的方式會促進肌細胞的增多。上述研究為肌肉鍛煉成效評估奠定了堅實的理論研究基礎。

2抗阻肌力訓練方案的基本構成要素與其研究進展

肌肉力量訓練的關鍵就是阻力負荷。動力性漸增阻力訓練期間阻力負荷的主要內容就是負重重量。考慮到應該針對負重重量進行個體化評估,因此在編制力量鍛煉計劃的時候往往會以滿足運動員要求的動作、以運動員最多能夠重復動作的次數為一個計量單位。當然,運動員最多能夠完成重復動作的實際重量其實就是運動員本身力量的最大值,也就是1RM[2]。分析研究數據可知,在動力性抗阻鍛煉期間,負重重量和重復次數之間的關系較為密切,通常1RM重量若是出現2.5%的減輕,運動員就可以多重復一次。根據實踐可知,極量與近極量負重(1~5RM)的抗阻鍛煉可知使得個體肌肉力量得到顯著增強,而高負重鍛煉(6~12RM)能夠促進個體肌肉力量及體積的提升,但是低負重(>20RM)的鍛煉方式能夠使得肌肉耐力得到提升。抗阻肌力鍛煉計劃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就是鍛煉組數。個體將負重攻克之后,連續性地進行訓練,并且達到計劃中的重復次數就是一組。一般來說,完成一組動作之后,運動員休息之后,就能夠繼續下一組。而以往相關專家提出,多組練習相對于單純重復一組動作的方式,更能夠使得個體的力量得到提升,可是根據大量的研究可知,一組鍛煉的方式也可以使得運動員的力量得到顯著提升。現今,學界還是提倡抗阻鍛煉的反復次數為3~6組,若是超過6組,并不能使得運動員的力量得到顯著提升。

查看全文

病理生理學和外科護理學研究

摘要:課程整合是目前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通常是指將各門課程中具有內在關聯的相關知識通過一定的方式整合在一起,重新構建教學框架,以打破原有學科體系中各門課程之間的壁壘,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認知所學知識。外科護理學和病理生理學是高職護理專業兩門重要的核心課程,彼此聯系密切,教學內容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比較適合進行整合教學。本研究以提高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探討如何構建病理生理學和外科護理學課程整合模式,為后續進一步進行基礎醫學課程與臨床課程的整合提供參考。

關鍵詞:護理專業;課程整合;病理生理學;外科護理學

目前,關于醫學教育模式改革的相關研究正在興起,很多專家和學者進行了多方面較為深入的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在眾多改革實踐中,課程整合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課程整合是指將具有內在關聯的各門課程知識通過一定的方式整合在一起,以打破原有課程之間的壁壘,使學生能夠從整體認識所學知識[1]。目前,我國關于醫學本科教育課程整合原則及取得的初步成效等方面的研究較多[2],而高職院校學制短,課程整合尤為重要。本研究對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整合進行探索,主要圍繞病理生理學和外科護理學這兩門彼此聯系緊密的課程展開。

1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整合的重要意義

病理生理學和外科護理學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傳統以學科體系劃分教學內容,導致很多教學內容交叉重復[3]。例如,關于水、電解質代謝失衡的內容(包括體液組成與分布,水、電解質平衡及調節,水鈉代謝紊亂和鉀代謝紊亂等)在病理生理學課程中均已系統講授,而外科護理學教學中又要完整講授這部分內容。如果不加以整合,就會導致教學內容重復,不僅占用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而且也難以突出病理生理學和外科護理學特色與重點。傳統以學科為中心的醫學課程設置模式存在內容重復、銜接不好以及與臨床脫節等諸多問題,與現代醫學教育的普遍規律不相符。高職醫學院校由于學制短、生源層次低等原因,進行課程整合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2課程整合的思路和舉措

查看全文

麻醉生理學理論教學研究

【摘要】麻醉生理學是基礎的生理學與臨床的麻醉學之間的橋梁課程,關于如何提高麻醉生理學教學質量,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都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這樣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我們嘗試將傳統講授法與案例式教學及角色互換等方法相結合使用,這樣改革教學方法后,確實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并且培養了臨床思維,提高了教學質量。

【關鍵詞】麻醉生理學;案例式教學;教學效果

麻醉生理學是麻醉學專業本科學生在三年級第一學期開展的課程,屬于麻醉學專業的必修基礎課,它是聯系生理學和麻醉學的橋梁課程。這門課程主要介紹生理學在臨床麻醉、疼痛治療及急救復蘇等方面的應用,并詳細講述麻醉和手術影響機體生理活動的規律,理解出現的相關現象和處理原則,為麻醉學專業后續課程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生理學是二年級第一學期所學課程,它與麻醉生理學息息相關。在麻醉生理學教學中,我們既要帶領學生回顧生理學中相關理論知識,又要引導學生去吸收臨床麻醉學中的新鮮知識,讓他們學會用臨床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學會從整體去尋找關鍵所在。因此在麻醉生理學的理論教學中我們嘗試用多種教學方法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盡量培養他們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

1傳統講授法

目前受各種因素影響,我們的授課方式仍然是以講授法為主,這是一種老師通過語言系統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老師作為課堂的主體[1]。講授法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它傳承至今仍然作為主體授課方式被使用,其優點不可忽視。因為講授法是以老師多年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為基礎的,所以老師可以在非常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將大量系統專業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并且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條理清楚。近年來,老師都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圖片、視頻、音頻等各種靈活多變的方式融入傳統講授過程中,一方面從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聽課熱情,另一方面節約了板書的時間,能夠有效的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獲取的知識量增加。并且在章節講述前和章節結束后,老師可以用一些圖表進行大體展示和概括總結,有利于學生從總體把握重點知識框架。但是,傳統講授法也有著其不可回避的缺點,就是這種教學方法,老師作為傳道者以輸出為主,學生被動接受,整堂課師生互動較為有限,學生參與感差,思考過程少,容易使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為使課堂效果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尤其麻醉生理學課時較少,28學時,可是書本要求掌握的內容較多,難免講授速度較快,這些都是造成學生感覺麻醉生理學難學的原因。

2老師與學生角色互換

查看全文

病理生理學PBL教學法研究

摘要:以問題為基礎(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學法是近年來我國醫學教育改革中經常采用的新型教學方法。病理生理學是溝通基礎和臨床各學科間的橋梁學科,將“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引入病理生理學教學,符合病理生理學的學科特點,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因而適應對高素質醫學人才培養的需要。

關鍵詞:病理生理學;PBL

病理生理學是一門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規律和機制的學科,其主要任務是探討疾病的本質,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論依據。由于病理生理學是溝通基礎和臨床各學科間的橋梁學科,在醫學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使學生學好病理生理學課程,為后期臨床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是教師的重要任務和職責。近年來,我們在病理生理學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積極嘗試引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法,即“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通過與傳統教學方法進行對比研究,旨在探索更適合病理生理學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2012級、2013臨床醫學生湛江校區為研究對象。2012級臨床醫學生湛江校區1389人,2013級臨床醫學生湛江校區1309人。兩個年級年齡結構無差異、前期的基礎課程成績相近,具有可比性。2012級學生采用傳統教學方法,2013級學生采用PBL教學法。

查看全文

病理生理學教學效果評價

【摘要】目的探討LBL與PBL結合教學法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在2013級臨床醫學本科專業學生中隨機抽取2個班,并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傳統LBL講授法,實驗組采用LBL與PBL結合教學法。通過學生問卷調查和期末考試成績分析兩種方式評價結合教學法的應用效果。結果期末考試成績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優秀率和平均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01)。學生問卷調查顯示,實驗組的教學效果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LBL與PBL結合教學法的應用效果優于傳統LBL教學法。

【關鍵詞】LBL;PBL;病理生理學;教學效果

病理生理學作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是研究病理過程中機體的機能、代謝變化,揭示疾病發生發展規律和發病機制,闡明疾病本質,為防治疾病提供依據的學科。病理生理學的教學內容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同時涉及各種臨床問題,而在基礎學習階段學生尚未進行臨床實習,“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basedlearning,LBL)”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應理論知識抽象、難懂,記憶困難,學習壓力大。因此,在病理生理學理論教學中不斷進行探索,在LBL教學基礎上,引入了“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學法,PBL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針對情景問題開展討論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2]。為了使以上兩種教學方法揚長避短,開展了兩種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實踐。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2015年9—12月,選取齊齊哈爾醫學院2013級臨床醫學本科專業2個班學生,共100名,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各50名學生。對照組學生男12名,女38名,年齡19~23歲,平均年齡(20.3±0.4)歲。實驗組學生男15名,女35名,年齡19~22歲,平均年齡(21.5±0.7)歲。兩組學生高考錄取均為普通本科高校2表第一志愿招生,對照組和實驗組為同步教學班,授課教師和基礎課學習內容相同。兩組學生的性別、年齡、高考成績、醫學基礎課學習內容和授課教師資歷等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1.2.1教學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LBL教學法。實驗組采用LBL和PBL結合教學法。兩組學生均選用人民衛生出版社《病理生理學》第8版本科國家規劃教材,使用統一的教學大綱。兩組學生的教學設計相同,課程包括總論部分8章,各論部分4章,總學時共48學時。實驗班在總論部分“酸堿平衡紊亂”和各論部分“心力衰竭”這兩章內容組織兩次PBL教學法,每次教學時數6學時,其他章節與對照班的教學模式相同,由相同的教師采用LBL教學法教學。1.2.2PBL教學實施。1)課前準備:教師針對這兩章教學內容、知識點設計臨床情景案例,將案例置于生動真實的情景中增加學習趣味性和生動性。課前將實驗組學生分成8~10人/組,以小組討論形式組織PBL教學。2)小組合作:討論時組長主持,每個案例分幕發放,通過交流討論、問題探討、成果分享、繪制機制流程圖等環節培養團隊合作和自主學習能力。3)總結與評價:學生全面總結案例,教師適當補充,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師生互評等環節反饋教學效果。1.2.3教學效果評價。評價方式包括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兩部分,主觀評價為學生問卷調查和自評互評量表信息反饋,客觀評價為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兩組學生的授課教師、考試試卷和教師閱卷方面均無差異。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研究結果

查看全文

醫學非臨床專業生理學教學探討

1將生理學與生活、臨床實例相結合

生理學的理論是從實驗中總結出來的,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在理論課的課堂上,不允許教師以演示實驗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需要到實驗課中動手操作才能驗證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理論課的課堂上多以實際案例讓理論知識豐富生動起來,從而激發學生進行思考,產生探究的興趣[2]。

1.1聯系生活事件

生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物體,在醫學范疇內主要關注的是人體,研究內容是正常的生命活動規律,因此日常生活中會隨處涉及生理學知識。教師需要收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例如,早晨起床時,人們,尤其是老年人,若是太快從仰臥位變成站立位,可能會感到頭暈、站不穩,而這就是典型的體位性低血壓的癥狀。引入了這一現象之后,由于學生可能會有類似的經歷,再跟他們解釋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會讓學生印象深刻。又比如人們會根據經驗和天氣預報,提前準備增減衣物,這就是一種前饋調節。教師也可以將平常的新聞報道、時事熱門話題作為切入點,進而介紹生理學知識點。比如說,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食用小龍蝦事件,由于不良商販用洗蝦粉洗龍蝦,導致人患上橫紋肌溶解癥的新聞。現在又有辟謠的新聞傳出,認為是由于過量運動、肌肉擠壓等原因,而非洗蝦粉中的檸檬酸、草酸等物質所導致。聯系鮮活的生活事件,可以將抽象的生理學知識用具體、生動的方式展示給學生,有助于學生理解。

1.2融入科學發展歷史

前人通過不斷進行實驗和實踐,積累了大量數據,才凝練出生理學的理論知識。通過講解一門學科的歷史發展,既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理學理論是如何被發現并總結的,也可以激發學生對科研的熱情,促進他們自主探索。例如,在消化和吸收章節中,講到胃的損傷保護機制,需要學生掌握一種與胃炎、消化性潰瘍乃至胃癌息息相關的重要細菌,即幽門螺桿菌。這種細菌的發現歷史就十分傳奇,它主要是由兩名澳大利亞科學家:MarshallBJ與WarrenJR發現的。其中Mar-shallBJ為了提供更確切的證據,踐行為科學獻身的精神,自己吞服該菌進行實驗。這一發現獲得了2005年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

查看全文

醫學生理學病例教學分析

生理學作為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其包括很多后續課程,如病理學、藥理學、病理生理學、內科學以及兒科學等的相關內容。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大多數醫學院都會存在這種現象,即學生的生理學學習成績一直很難得到提高。為了解決這種問題,教師將一些典型的病例應用于生理教學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醫學教學中,教師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教學,不僅有效地提高醫學專業的學生對生理學相關知識的理解和實際運用能力,還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漸養成解決問題的良好思維方式[1]。

1醫學生理學典型病例教學策略的提出

醫學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體及其各組成部分的正常功能活動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生理學教學時,要合理運用臨床知識進行講授。因為學生對生理學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以臨床應用為前提的。因而對臨床病例的分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對生理學的學習能力。根據當前一些相關的醫學院校的調查顯示,大多數生理課程都是在二年級才開設的。這時學生剛結束醫學公共課程的學習,因而對人體、疾病的認識還不夠清楚,這就造成學生學習生理課時經常存在盲目性,這些盲目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乏對相關生理活動在病理因素上存在的變化規律的認識和了解,使得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的過程中不能夠有效的獲得臨床辯證分析的能力;二是缺乏對某一生理活動與整個機體活動關系的理解和認識,使得學生在學習中不能夠較好地把握學習的重點;三是缺乏對所學的生理學知識與臨床工作關系的認識,使得大多數學生不能夠對自身學習的知識產生興趣。對于這些問題,無論是教師還是學校都要采取解決措施。為了能夠更好的提高醫學生理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采用典型病例的教學策略來進行教學。這種教學策略,具體來說就是:根據生理學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知識點,選擇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來開展教學。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來融入不同形式的教學環節。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2]。

2醫學生理學典型病例教學策略的制定與應用

相關的課程小組在對當前醫學生理學典型病例教學策略進行制定時,可以先根據自身的經驗來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問卷調查,然后再由部分教師組織教研來確立生理學課程中引入典型病例的相關知識點以及對病例的選擇標準,之后再讓專業的教師來對選擇的病例進行篩選。在這過程中,教師還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來對這些典型病例進行適當的加工,這樣能使各個知識點都有相應的病例來解釋。在制定完成后,教師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上通過典型病例給學生進行講解。對于生理學典型的病例教學策略,有以下幾點。2.1授課前懸疑病例導入法.教師在進行生理學教學時,要能夠根據其講解的主要內容提出針對性的相關病例,進而能夠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帶著懸念和疑問進入到其講解的內容當中。這種方式的教學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教師講解內容的興趣,而且還進一步的提高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當教師講解關于“腎上腺內分泌”這節知識時,其就可以針對教學的重點,也就是糖皮質激素。為了能夠讓學生較好的理解這節知識,教師可以設置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通過設置相關的問題來消除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畏懼心理,使得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對這節知識的興趣和熱情。當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被帶動起來后,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也就會變得集中起來。因而學生在教師講解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也就能夠很快地抓住知識的精髓[3]。2.2授課中病例舉例法。教師在講解生理學基礎的過程中,要能夠引入相關具體的病例來給學生講解,同時教師還要能夠充分利用課堂所教的知識讓學生探討這些疾病的發生以及發展規律,這種方式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對生理學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實際運用能力。比如,教師在講解“甲狀腺內分泌”這節內容時,可以給學生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在講解甲狀腺激素促進生長發育的作用后,針對其促進生長作用的特點,與生長素對比后,可對學生進行提問:“是什么原因使得幼年時期缺乏生長素導致侏儒癥,而幼年時期缺乏甲狀腺激素導致呆小癥?”(2)在講解甲狀腺調節新陳代謝的作用后對學生提問:“甲亢患者出現怕熱喜涼以及食量大卻日漸消瘦的原因是什么?”通過對學生提出這幾個問題能夠啟發學生對這節知識點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學習。總之,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教學,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對生理學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還能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2.3授課結束病例提問法。教師在講解完相關的理論內容后,其可以根據自身教學的重點選取幾個典型的病例,讓學生結合自身學習的相關知識來對臨床現象進行相應的解釋,并且還要提出對疾病的治療原則和看法,通過這種方式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習的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教師在講解關于“尿的生成和排出”和“胰島內分泌”這部分知識時,在完成教學后,就可以提出問題:“糖尿病患者為什么會出現多食、多尿、多飲以及體重持續減輕的臨床癥狀?”學生在對這個問題的討論中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其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且擴展了學生在生理學知識上的視野[4]。

3結論

查看全文

生理學學習教學法思考

[提要]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教學法被廣泛應用于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尤其是生理學。PBL教學是問題驅動的學習方式,沒有嚴格的定式,然而其教學材料是基于問題,主要采用的是臨床相關問題。在這種教學實踐中,參與的主體有學生和教師,作為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PBL教學既有其優點,也有其不足之處。該文現就這些問題做一些總結、思考。

[關鍵詞]PBL;生理學;教學方法;教師;學生

近年來,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一直是國內外生理學教學常用的方法之一[1-2]。作者從事生理學課程教學以來,積極嘗試各種教學方法,所在單位也一直積極地開展并改進PBL教學法和手段。本文就生理學PBL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做了一些思考:(1)闡述教師和學生在生理學PBL教學中可能面臨的實際問題;(2)討論生理學PBL教學中可能的優缺點。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思考的是選擇什么類型的問題

[3],是科研學術問題還是臨床實踐問題[4]。醫學生本科階段培養目標是以服務醫學、治病救人為主,因此更多地偏向臨床方向施教本無可厚非,但醫學的發展還需依靠科學的進步,而也有相當多的醫學生畢業后即將從事科學研究。所以,在選擇教學相關問題時,2種類型的問題都應適度涵蓋,但也應分清主次,根據學生專業定位去選擇側重的主導問題。就采用的臨床為主導的問題而言,大部分臨床實際情況被忽略,教師應該怎樣將臨床問題轉換成教學問題,或是怎樣表述這些問題能更便于學生理解呢?在臨床實踐中,常有醫生和患者之間存在溝通不足的情況,造成此種情況的原因,與醫生工作繁忙、時間緊張有一定的關系,同時也受醫生或患者個人的性格或態度影響[5]。這些交流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卻很少被囊括在教學當中。截至目前,這些問題在教學中依然鮮被關注。部分學生在臨床上遇到這些實際問題時,比如遇到了受刺激而反應過激的患者,會通過減少與患者的交流來避免沖突的產生。有的學生認為這些與患者實際的接觸和醫療實踐不相關,也有另外一些學生則相信這些交流問題會隨著臨床治療的進行而自動消除。然而,依然有部分的學生意識到臨床工作中的實際交流技能也是需要他們學習的課程。而且,在學習基礎課程期間很難學得這些溝通技巧。生理學教師還應該考慮的是選擇的問題傾向于臨床的程度[6]。培養醫學生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成為治病救人的醫生,然而許多醫學生畢業后并沒有從事臨床,也可能成為教師、研究員、輔助科室技術人員等。而且,作為系統學習臨床知識之前的基礎課程,學生在現階段不需要診斷患者,也不需要進行臨床檢查。相反的,他們在現階段需要牢固的醫學基礎知識,為以后碰到的患者解釋可能的、合理的生理學或病理生理學機制,并且評估臨床結論的有效性。因此,在現階段過度地強調臨床診斷、治療反而不利于醫學生的長遠發展。作為一門實驗性的學科、科學,生理學有其自身的特點,除了解釋人體自身的活動規律外,其更注重科學、邏輯性,這也為以后從事其他行業的學生培養提供了沃土。最后,生理學教師面臨的是PBL教學的問題來源[7-8]。有些來自于文獻資料,有些來自于自己科室積累,而有些是真實的臨床案例,還有些則是結合教材及臨床案例撰寫的病例。最理想化的情況是,這些案例由資深的臨床醫生去撰寫,他們臨床經驗豐富,撰寫出來的案例將更加合理、翔實。但是,由于工作繁忙,臨床醫生很少有時間和精力顧及這些事情,因此,很多由基礎教師虛構的病例被應用于實際教學中。在這些虛構的案例中,大量熟悉的基礎理論可能被機械地整合到這些案例故事當中,看似合理,然而卻經不起仔細的推敲。比如,學生可能會通過一些案例中的誘導性描述去判斷這個病例中的患者是肺炎或者腎炎,然而他們很難判斷究竟程度如何,有什么并發癥。

2學生學生在PBL教學中可能面臨2個主要問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