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成本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1 15:38: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成本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社會成本

社會成本控制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從國家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一種全新的科學發展觀。本文以這一科學發展觀為基點,界定社會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涵義,分析了目前社會成本增大的現實原因,并提出其相應的控制和管理的對策。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社會成本社會成本控制和管理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要深化對科學發展觀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的認識,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一種全新的科學發展觀。強調更快、更好的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規定;實現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孫向軍,2005)。傳統觀念認為發展就是單純的追求經濟增長,科學發展觀改變了這一認識。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看,單純的經濟增長不等于社會發展,社會的發展是多方位的。這就要求我們用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各個領域和環節的健康發展。科學發展觀的這一思路也適用于社會成本的控制與管理。

社會成本控制與管理的涵義和實質

成本是經濟學中一個普遍的經濟范疇,美國會計協會與標準委員會對成本做了如下定義:“成本是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貨幣測定的價值犧牲。”經濟學最核心的問題是資源有效配置的問題,而這一問題產生的前提是這樣一個基本經濟事實:資源是稀缺的。這就構成了機會成本概念的基礎。不管是國家、廠商還是個人,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而任何資源都可能有多種不同的用途。一般在使用資源的時候,總試圖在不同的用途中去選擇能夠帶來最大收益的用途。另一方面,當我們選定了某種資源的用途,就放棄了資源用于各種用途的“機會”,放棄這些機會也就意味著放棄了在這些用途中可能得到的收益。在這個意義上,被放棄的收益也就成為一種“成本”。嚴格地說,機會成本是指由于將資源用于某種特定的用途而放棄的其他各種用途所能帶來的最高收益,通常并不是實際發生的成本,而是在選擇資源用途時所產生的觀念上的成本。機會成本的概念對經濟分析非常重要,它是用經濟學的眼光對資源進行估計的成本。雖然精確計算機會成本常常帶有一定的主觀隨意性,但它的大小的估計對于資源的使用方向來說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以上考慮的是每一種單項資源的機會成本,而一個國家的經營需要使用許多種資源,那么,從經濟分析的觀點出發,國家經營的總成本就應該將所使用的所有資源的機會成本都考慮在內,這就是國家經營的總的機會成本。我們把如此計算出來的總成本稱為國家經營的經濟成本,也就是說,經濟成本等于國家所有投入要素的機會成本之和。故成本控制與管理必須在效率的基礎上謀求各種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價值公平。政府必須從社會公眾角度出發,全面衡量各經濟組織產品或服務壽命周期內的成本與效益,以社會成本最小化,而不是以制造成本或顧客成本最小化作為成本決策的依據,此即社會成本控制。它通過運用影子價格法和機會成本法,綜合考慮經濟組織行為對有關各方環境的影響來實施宏觀的成本控制,此時成本控制管理戰略演進為一個由全體經濟組織構成的整體國家與環境融為一體的開放性系統。

查看全文

經濟轉軌的社會成本問題詮釋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架構已經形成。與此同時,我們也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付出了不小的社會成本,今后還將繼續付出這種成本。不僅如此,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最終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我們能否正確認識并有效解決改革成本問題。

一、經濟轉軌過程中社會成本的必然性

經濟轉軌的社會成本,指的是從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由于體制轉換所造成的相關經濟損失,以及經濟和社會震蕩造成的一部分社會成員經濟利益的損失和福利的相對降低。經濟轉軌的社會成本是與經濟轉軌過程的特點密切相聯的。因此,對經濟轉軌的社會成本必然性的認識取決于對經濟轉軌過程的認識。

向市場經濟轉軌首先是財產制度的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然要求改革傳統的所有制結構和形式(國家所有制占絕對統治地位),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和實現形式。轉軌過程中的財產制度多元化雖然并不排除增量資產所有制的多元化,但考慮到改革前絕大部分經濟資源由國家控制,所有制多元化的主要形式必然是存量國有資產的產權改革。因而,存量國有資產的產權改革就成為所有制多元化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國有資產產權改革過程進行得如何,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經濟轉軌成本的大小。如果國有資產的產權改革能夠公正、合理、有效地進行,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改革的社會成本就比較小;反之,改革的成本就比較大。

經濟轉軌意味著企業制度的根本變革,即從傳統國有企業變為產權明晰、機制靈活、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現代公司。在這一過程中,原國有企業的大量冗員和過重的社會福利負擔必須從企業中剝離出來,否則,改革后的企業仍無法獲得平等的競爭條件,也無法參與市場競爭。不僅如此,許多經營不善、資不抵債、長期虧損、扭虧無望的企業還會依法破產。但是,國有企業剝離過重的福利負擔,必須依賴一套完善的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制度。然而,市場經濟所要求的社會福利制度與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的國家福利制度完全不同,本身也處于改革和形成之中,不可能是完善的。于是,社會福利制度改革與國有企業制度改革交織在一起,使一部分社會成員的社會保障問題變得相當尖銳,從而嚴重影響這部分社會成員的利益,并引起他們對改革政策的抵觸,造成較大的經濟轉軌成本。

經濟轉軌意味著打破計劃經濟時代的平均主義的分配機制,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激勵機制和分配制度,從而使人們所得與其能力相一致,以激勵人積極地勞動和工作。市場經濟的分配原則是對平均主義原則的否定,必然造成社會成員之間收入上的差別。但如果這種差異過大,或者收入差異的形成并非由于誠實勞動所致,而是由權勢地位、人為政策甚至違法犯罪等因素造成的,那么,社會成員對分配不公和貧富差異問題就會更加敏感,就會產生抵制改革的消極因素。這個問題若不及時妥善解決,會極大影響公眾對轉軌過程的認同與支持,進而形成轉軌成本。

查看全文

社會成本控制與管理實質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從國家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一種全新的科學發展觀。本文以這一科學發展觀為基點,界定社會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涵義,分析了目前社會成本增大的現實原因,并提出其相應的控制和管理的對策。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社會成本社會成本控制和管理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要深化對科學發展觀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的認識,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一種全新的科學發展觀。強調更快、更好的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規定;實現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孫向軍,2005)。傳統觀念認為發展就是單純的追求經濟增長,科學發展觀改變了這一認識。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看,單純的經濟增長不等于社會發展,社會的發展是多方位的。這就要求我們用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各個領域和環節的健康發展。科學發展觀的這一思路也適用于社會成本的控制與管理。

社會成本控制與管理的涵義和實質

成本是經濟學中一個普遍的經濟范疇,美國會計協會與標準委員會對成本做了如下定義:“成本是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貨幣測定的價值犧牲。”經濟學最核心的問題是資源有效配置的問題,而這一問題產生的前提是這樣一個基本經濟事實:資源是稀缺的。這就構成了機會成本概念的基礎。不管是國家、廠商還是個人,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而任何資源都可能有多種不同的用途。一般在使用資源的時候,總試圖在不同的用途中去選擇能夠帶來最大收益的用途。另一方面,當我們選定了某種資源的用途,就放棄了資源用于各種用途的“機會”,放棄這些機會也就意味著放棄了在這些用途中可能得到的收益。在這個意義上,被放棄的收益也就成為一種“成本”。嚴格地說,機會成本是指由于將資源用于某種特定的用途而放棄的其他各種用途所能帶來的最高收益,通常并不是實際發生的成本,而是在選擇資源用途時所產生的觀念上的成本。機會成本的概念對經濟分析非常重要,它是用經濟學的眼光對資源進行估計的成本。雖然精確計算機會成本常常帶有一定的主觀隨意性,但它的大小的估計對于資源的使用方向來說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以上考慮的是每一種單項資源的機會成本,而一個國家的經營需要使用許多種資源,那么,從經濟分析的觀點出發,國家經營的總成本就應該將所使用的所有資源的機會成本都考慮在內,這就是國家經營的總的機會成本。我們把如此計算出來的總成本稱為國家經營的經濟成本,也就是說,經濟成本等于國家所有投入要素的機會成本之和。故成本控制與管理必須在效率的基礎上謀求各種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價值公平。政府必須從社會公眾角度出發,全面衡量各經濟組織產品或服務壽命周期內的成本與效益,以社會成本最小化,而不是以制造成本或顧客成本最小化作為成本決策的依據,此即社會成本控制。它通過運用影子價格法和機會成本法,綜合考慮經濟組織行為對有關各方環境的影響來實施宏觀的成本控制,此時成本控制管理戰略演進為一個由全體經濟組織構成的整體國家與環境融為一體的開放性系統。

查看全文

民營企業社會成本形成論文

摘要:民營企業社會成本的形成,主要原因是民營企業對外部環境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不履行社會責任給企業造成的機會損失,從而指出對于民營企業社會成本的控制,并不是一味地強調節約,降低社會成本,而是規范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職責的行為,規范社會成本的支出責任,使民營企業處在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公平競爭。

關鍵詞:民營企業社會成本控制思考

對于民營企業的社會成本形成,理論界研究的比較少。對民營企業發展的社會成本問題,因民營企業的經營機制,承擔社會和政治功能不同于國有企業,對于民營企業的社會成本形成與控制,是本文研討的主題。

1.民營企業社會成本的形成

民營企業社會成本的形成,其主要原因是民營企業對外部環境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所致。

1.1對自然環境的責任。企業在經營范圍內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改善生態環境,以維護生態平衡應負的責任。包括為處理廢水、廢氣、廢渣,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稀缺資源的耗用,以及對生態環境治理提供的服務和捐贈等。

查看全文

科學化管理社會成本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社會成本控制與管理的涵義和實質;社會成本增大的原因;社會成本控制與管理的具體對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深化對科學發展觀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的認識,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成本是經濟學中一個普遍的經濟范疇、一般在使用資源的時候,總試圖在不同的用途中去選擇能夠帶來最大收益的用途、一個國家的經營需要使用許多種資源、社會成本是一國的政府、經濟組織及個人發生的一切成本的總和、政府社會成本過大、政府決策失誤導致的社會損失、資源價格不斷攀升、融資成本和科技創新成本的升高、控制和管理政府社會成本的對策、努力提高各級政府決策者及全體成員的成本控制意識、控制和管理企業成本的對策等,具體請詳見。

內容摘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從國家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一種全新的科學發展觀。本文以這一科學發展觀為基點,界定社會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涵義,分析了目前社會成本增大的現實原因,并提出其相應的控制和管理的對策。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社會成本社會成本控制和管理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要深化對科學發展觀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的認識,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一種全新的科學發展觀。強調更快、更好的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規定;實現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孫向軍,2005)。傳統觀念認為發展就是單純的追求經濟增長,科學發展觀改變了這一認識。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看,單純的經濟增長不等于社會發展,社會的發展是多方位的。這就要求我們用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各個領域和環節的健康發展。科學發展觀的這一思路也適用于社會成本的控制與管理。

1社會成本控制與管理的涵義和實質

成本是經濟學中一個普遍的經濟范疇,美國會計協會與標準委員會對成本做了如下定義:“成本是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貨幣測定的價值犧牲。”經濟學最核心的問題是資源有效配置的問題,而這一問題產生的前提是這樣一個基本經濟事實:資源是稀缺的。這就構成了機會成本概念的基礎。不管是國家、廠商還是個人,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而任何資源都可能有多種不同的用途。一般在使用資源的時候,總試圖在不同的用途中去選擇能夠帶來最大收益的用途。另一方面,當我們選定了某種資源的用途,就放棄了資源用于各種用途的“機會”,放棄這些機會也就意味著放棄了在這些用途中可能得到的收益。在這個意義上,被放棄的收益也就成為一種“成本”。嚴格地說,機會成本是指由于將資源用于某種特定的用途而放棄的其他各種用途所能帶來的最高收益,通常并不是實際發生的成本,而是在選擇資源用途時所產生的觀念上的成本。機會成本的概念對經濟分析非常重要,它是用經濟學的眼光對資源進行估計的成本。雖然精確計算機會成本常常帶有一定的主觀隨意性,但它的大小的估計對于資源的使用方向來說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查看全文

社會成本增大原因及控制措施探究論文

內容摘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從國家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一種全新的科學發展觀。本文以這一科學發展觀為基點,界定社會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涵義,分析了目前社會成本增大的現實原因,并提出其相應的控制和管理的對策。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社會成本社會成本控制和管理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要深化對科學發展觀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的認識,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一種全新的科學發展觀。強調更快、更好的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規定;實現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孫向軍,2005)。傳統觀念認為發展就是單純的追求經濟增長,科學發展觀改變了這一認識。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看,單純的經濟增長不等于社會發展,社會的發展是多方位的。這就要求我們用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各個領域和環節的健康發展。科學發展觀的這一思路也適用于社會成本的控制與管理。

社會成本控制與管理的涵義和實質

成本是經濟學中一個普遍的經濟范疇,美國會計協會與標準委員會對成本做了如下定義:“成本是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貨幣測定的價值犧牲。”經濟學最核心的問題是資源有效配置的問題,而這一問題產生的前提是這樣一個基本經濟事實:資源是稀缺的。這就構成了機會成本概念的基礎。不管是國家、廠商還是個人,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而任何資源都可能有多種不同的用途。一般在使用資源的時候,總試圖在不同的用途中去選擇能夠帶來最大收益的用途。另一方面,當我們選定了某種資源的用途,就放棄了資源用于各種用途的“機會”,放棄這些機會也就意味著放棄了在這些用途中可能得到的收益。在這個意義上,被放棄的收益也就成為一種“成本”。嚴格地說,機會成本是指由于將資源用于某種特定的用途而放棄的其他各種用途所能帶來的最高收益,通常并不是實際發生的成本,而是在選擇資源用途時所產生的觀念上的成本。機會成本的概念對經濟分析非常重要,它是用經濟學的眼光對資源進行估計的成本。雖然精確計算機會成本常常帶有一定的主觀隨意性,但它的大小的估計對于資源的使用方向來說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以上考慮的是每一種單項資源的機會成本,而一個國家的經營需要使用許多種資源,那么,從經濟分析的觀點出發,國家經營的總成本就應該將所使用的所有資源的機會成本都考慮在內,這就是國家經營的總的機會成本。我們把如此計算出來的總成本稱為國家經營的經濟成本,也就是說,經濟成本等于國家所有投入要素的機會成本之和。故成本控制與管理必須在效率的基礎上謀求各種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價值公平。政府必須從社會公眾角度出發,全面衡量各經濟組織產品或服務壽命周期內的成本與效益,以社會成本最小化,而不是以制造成本或顧客成本最小化作為成本決策的依據,此即社會成本控制。它通過運用影子價格法和機會成本法,綜合考慮經濟組織行為對有關各方環境的影響來實施宏觀的成本控制,此時成本控制管理戰略演進為一個由全體經濟組織構成的整體國家與環境融為一體的開放性系統。

查看全文

正確認識經濟轉軌的社會成本問題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架構已經形成。與此同時,我們也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付出了不小的社會成本,今后還將繼續付出這種成本。不僅如此,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最終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我們能否正確認識并有效解決改革成本問題。

一、經濟轉軌過程中社會成本的必然性

經濟轉軌的社會成本,指的是從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由于體制轉換所造成的相關經濟損失,以及經濟和社會震蕩造成的一部分社會成員經濟利益的損失和福利的相對降低。經濟轉軌的社會成本是與經濟轉軌過程的特點密切相聯的。因此,對經濟轉軌的社會成本必然性的認識取決于對經濟轉軌過程的認識。

向市場經濟轉軌首先是財產制度的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然要求改革傳統的所有制結構和形式(國家所有制占絕對統治地位),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和實現形式。轉軌過程中的財產制度多元化雖然并不排除增量資產所有制的多元化,但考慮到改革前絕大部分經濟資源由國家控制,所有制多元化的主要形式必然是存量國有資產的產權改革。因而,存量國有資產的產權改革就成為所有制多元化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國有資產產權改革過程進行得如何,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經濟轉軌成本的大小。如果國有資產的產權改革能夠公正、合理、有效地進行,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改革的社會成本就比較小;反之,改革的成本就比較大。

經濟轉軌意味著企業制度的根本變革,即從傳統國有企業變為產權明晰、機制靈活、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現代公司。在這一過程中,原國有企業的大量冗員和過重的社會福利負擔必須從企業中剝離出來,否則,改革后的企業仍無法獲得平等的競爭條件,也無法參與市場競爭。不僅如此,許多經營不善、資不抵債、長期虧損、扭虧無望的企業還會依法破產。但是,國有企業剝離過重的福利負擔,必須依賴一套完善的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制度。然而,市場經濟所要求的社會福利制度與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的國家福利制度完全不同,本身也處于改革和形成之中,不可能是完善的。于是,社會福利制度改革與國有企業制度改革交織在一起,使一部分社會成員的社會保障問題變得相當尖銳,從而嚴重影響這部分社會成員的利益,并引起他們對改革政策的抵觸,造成較大的經濟轉軌成本。

經濟轉軌意味著打破計劃經濟時代的平均主義的分配機制,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激勵機制和分配制度,從而使人們所得與其能力相一致,以激勵人積極地勞動和工作。市場經濟的分配原則是對平均主義原則的否定,必然造成社會成員之間收入上的差別。但如果這種差異過大,或者收入差異的形成并非由于誠實勞動所致,而是由權勢地位、人為政策甚至違法犯罪等因素造成的,那么,社會成員對分配不公和貧富差異問題就會更加敏感,就會產生抵制改革的消極因素。這個問題若不及時妥善解決,會極大影響公眾對轉軌過程的認同與支持,進而形成轉軌成本。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觀社會成本控制論文

內容摘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從國家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一種全新的科學發展觀。本文以這一科學發展觀為基點,界定社會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涵義,分析了目前社會成本增大的現實原因,并提出其相應的控制和管理的對策。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社會成本社會成本控制和管理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要深化對科學發展觀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的認識,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一種全新的科學發展觀。強調更快、更好的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規定;實現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孫向軍,2005)。傳統觀念認為發展就是單純的追求經濟增長,科學發展觀改變了這一認識。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看,單純的經濟增長不等于社會發展,社會的發展是多方位的。這就要求我們用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各個領域和環節的健康發展。科學發展觀的這一思路也適用于社會成本的控制與管理。

社會成本控制與管理的涵義和實質

成本是經濟學中一個普遍的經濟范疇,美國會計協會與標準委員會對成本做了如下定義:“成本是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貨幣測定的價值犧牲。”經濟學最核心的問題是資源有效配置的問題,而這一問題產生的前提是這樣一個基本經濟事實:資源是稀缺的。這就構成了機會成本概念的基礎。不管是國家、廠商還是個人,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而任何資源都可能有多種不同的用途。一般在使用資源的時候,總試圖在不同的用途中去選擇能夠帶來最大收益的用途。另一方面,當我們選定了某種資源的用途,就放棄了資源用于各種用途的“機會”,放棄這些機會也就意味著放棄了在這些用途中可能得到的收益。在這個意義上,被放棄的收益也就成為一種“成本”。嚴格地說,機會成本是指由于將資源用于某種特定的用途而放棄的其他各種用途所能帶來的最高收益,通常并不是實際發生的成本,而是在選擇資源用途時所產生的觀念上的成本。機會成本的概念對經濟分析非常重要,它是用經濟學的眼光對資源進行估計的成本。雖然精確計算機會成本常常帶有一定的主觀隨意性,但它的大小的估計對于資源的使用方向來說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以上考慮的是每一種單項資源的機會成本,而一個國家的經營需要使用許多種資源,那么,從經濟分析的觀點出發,國家經營的總成本就應該將所使用的所有資源的機會成本都考慮在內,這就是國家經營的總的機會成本。我們把如此計算出來的總成本稱為國家經營的經濟成本,也就是說,經濟成本等于國家所有投入要素的機會成本之和。故成本控制與管理必須在效率的基礎上謀求各種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價值公平。政府必須從社會公眾角度出發,全面衡量各經濟組織產品或服務壽命周期內的成本與效益,以社會成本最小化,而不是以制造成本或顧客成本最小化作為成本決策的依據,此即社會成本控制。它通過運用影子價格法和機會成本法,綜合考慮經濟組織行為對有關各方環境的影響來實施宏觀的成本控制,此時成本控制管理戰略演進為一個由全體經濟組織構成的整體國家與環境融為一體的開放性系統。

查看全文

民營企業成本研究論文

一、引言

財務上將成本的概念定義為對象化的費用,即圍繞某一成本對象而發生的各項費用支出合計。但成本是個廣義的概念,我們在研究成本問題時,往往是站在企業主體的立場看企業內部成本,由此形成了如采購成本、生產成本、銷售成本等概念,從企業內部成本管理、成本控制的角度看,形成了如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邊際成本、機會成本等概念。國有企業是如此,民營企業也是如此。站在企業主體的立場看企業的外部成本,由此會形成企業社會成本的概念。對于企業的社會成本,理論界研究的較多的是國有企業的社會成本問題。對民營企業發展的社會成本問題,因民營企業的經營機制,承擔社會和政治功能不同于國有企業,對這一問題則研究很少。

1960年,科斯寫了《社會成本問題》一文,他的社會成本概念的重要意義,在于揭示“交易成本”的存在。按科斯的觀點,社會成本就是私人成本加上交易成本,在完全競爭的情況下,私人成本會等于社會成本,但沒有交易成本的世界不是真實的世界。科爾內從整個國民經濟出發,把社會成本定義為“一切涉及社會個別成員和集團的負擔、損失、痛苦、犧牲或辛苦的現象”。這些現象一部分可以用貨幣來度量,但也有一部分涉及到心理的感受,是無法用貨幣來度量的。他認為對社會成本的考察可以從四個方面:(1)生產的內部實物投入,即生產成本;(2)外部成本,它并不直接以貨幣的形式反映在企業或非營利機構的賬目上,如隨生產能力利用的提高,事故可能增加,工人健康可能惡化,對環境的破壞可能加劇等等,為防止這種狀況對生產的影響,要有一些“預防性”開支,這就是外部成本的內部化;(3)社會的分攤成本,如政府機構的經費支出;(4)反映大量經濟現象的人們的意向、滿意度和普遍感覺,一種是邊際遞減的社會成本,如與生產能力利用低水平相關的失業以及可能伴隨的犯罪、暴力和自殺,另一種是邊際遞增的社會成本,如與生產能力高利用度相聯系的其他領域的“瓶頸”、“短缺”以及對社會消費的負面影響,前面所說的生產成本、外部成本和社會分攤成本,也都是邊際遞增的社會成本。

思考科斯、科爾內的社會成本觀,來研究我國民營企業的社會成本問題,對認識民營企業的社會成本發揮積極作用。

二、民營企業生產經營成本與社會成本的區別

對于民營企業而言,其成本按發生的原因,可以劃分為因企業自身生產經營方面原因而引起的內部生產經營成本和因承擔社會責任等社會原因而引起的社會成本兩種。它們的共同特性是:成本的承擔主體都是企業,它們都必須通過企業的收入來補償,成本的發生直接或間接與企業收入相聯系,直接聯系是指成本耗費必然帶來收入的形成和實現,而間接聯系是指如果沒有這種成本的支出,或者會使企業收入減少,或者會使企業的其他成本上升,從而最終降低企業的收益水平。盡管社會成本與生產經營成本都是企業成本,但兩者又存在明顯的差別,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查看全文

探索城市交通成本內部化管理策略

摘要:本文在對城市交通成本分析的基礎上,對城市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的交通成本進行了比較,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交通成本對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影響,繼而提出了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效益所在;從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平衡利用能源和加強環境保護的角度論述和探討了通過城市交通社會成本內部化來促進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交通成本,社會成本,公共交通

一、引言

20世紀中后期。各國都把汽車工業作為支柱產業進行大力扶持,汽車工業尤其是小汽車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私人交通的發展。在城市交通領域,私人交通的無限制發展導致了城市公共交通比例的下降,引起了整個城市尤其是中心地區交通的擁擠,甚至是交通癱瘓;人們的出行成本也隨之升高,環境污染嚴重,造成了城市整體形象的下降。

二、城市交通成本分析

隨著城市交通的發展,各種交通成本費用大大增加。這些成本不僅僅指可以通過市場價格體現出來的財務成本如燃油費等,還包括那些非市場價格成本如環境污染等。總體說來,可以分為兩大類:個人成本和社會成本。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