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會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8 21:25: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文社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文社會

體育發展人文社會學論文

摘要:隨著近階段的發展,體育方面已經獲得了豐碩的成果,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可觀的成功結晶,體育與各方面的相互結合有了明顯的上升趨勢,體育的研究范圍在持續的擴大,但是同時存在著理論基礎不健全,科學發展不均衡,研究整合度不高等一系列的問題,就現在的體育現狀來言,應該開展進一步的體育學的研究,營造出濃厚的文化體育學的氛圍,提高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從而實現體育人文的研究與體育實踐的相互交融。

關鍵詞:體育人文社會學;發展問題;應對方法

現國家教育部提出了: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體育等四個二級體育學科。這標志著體育已經進入主教育界,并且已經確立了體育在科學教育界的地位。那么近代以來體育人文學的發展前景是什么樣的?并存在著哪些問題?又如何的應對?這些都是有待思考的問題。體育人文跟隨著社會的經濟文化的發展,這也給研究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者帶來了巨大的考研和全新的探索。因此對本文體育社會人文學有著全新的認識,針對性地開展討論,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方案,以使體育社會人文學更好地發展。

1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發展

體育人文社會學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已經擁有了幾乎完整的科學理論,也就是理論的雛形,自從被1997年被立為二級學科以來,到至今已經發展的非常的迅速,體育人文社會學已經一步步的不斷壯大,取得的科研成果猶如一顆新興一樣冉冉升起。人的社會化進一步的提高,亞里士多德提出一個全面的人應該具備德、智、體全面的發展,體育能帶給人身體和心里上的健康,幸福的最基本的含義是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而擁有健康的身體必須要增強體育鍛煉。體育人文社會學對于家庭、學校、已經社會環境都有著一定的必要性。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的確立是必要的。通俗的來講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就是人,它既指導著人又服務于人。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科學理論的制定就給予了它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它的研究也是提高我國體育方面的有利條件,這也需要體育愛好者也帶動身邊周圍的人進行體育鍛煉帶動群眾進行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這也有利于體育的發展促進我國體育水平的提高。更好的實現體育的傳承與發展。隨著體育人文社會學理論基礎的壯大,它的成果也是碩果累累。我國的體育學者正在進行研究的體育人文社會學的項目就有4785項。并且近些年來,在雜志或者報紙期刊上登陸的體育新聞正在日益提高。關于體育的學術文章也很廣泛。在教育部門的促進下,全國各大高校開展了體育人文社會學這一學科,這就提現了教育部門對這一學科的重視程度。以科學的態度進行了對它的發展觀的完善,因而,各大高校的體育人文社會學的教學框架也逐漸的完善起來明朗起來了。

2體育人文社會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人文社會科學建設論文

一、中醫藥院校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的歷史回顧

大力發展人文社科階段。進入新世紀,高等教育迎來了大發展。人文社科也在中醫藥院校轉型中的特殊地位不斷凸顯出來。實現中醫藥院校由單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大學的發展,人文社科必須有現對獨立的學術和學科地位,有自主發展的學術規模、空間,并達到一定的學術水準和學術地位。各校開辦了衛生事業管理、市場營銷、英語、日語等本科專業以及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中醫倫理學、中醫保健體育等研究生學科專業。這些非醫學科專業的學生數占到各學校學生總數的2-3成以上。

二、中醫藥院校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的背景分析

醫學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雙重屬性,醫學研究和醫療活動以對人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為基礎,沒有對人的尊重和關愛就沒有醫學。研究解決醫學引發的重大現實問題需要人文社會科學。醫學科學發展過程中,醫學技術的應用范圍與社會價值層面引發一系列爭論,而這些超越技術本身的問題要通過社會、道德、文化等方面給出合理判斷。對于在夾縫中生存的中醫而言,需要用包括人文社科在內的多種方式對中醫進行解讀,讓公眾了解中醫知識,相信中醫文化,傳播中醫理念。中醫藥院校人文社科具有良好的基礎。中醫藥院校人文社科資源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陣營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新時期勇擔責任和使命,取得長足進步。中醫藥院校基本形成了全面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社科學科體系。醫藥院校人文社科發展受到關注。在國家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背景下,醫藥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發展也受到了關注。教育部主導成立了全國醫藥院校社科研究協會,定期舉辦全國醫藥院校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高層論壇。

三、中醫藥高校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的任務和思路

《中國•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中規定:“獨立的中醫學院校或在綜合性大學以及醫科大學中設置的中醫學院(系),必須得到學校人文、社會學科及其他自然學科的學術支持,應該重視學科交叉與滲透對中醫學發展的促進作用,努力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融合”。中醫藥院校發展人文社科的基本任務可以定位為三個層面,并逐步向最好層面努力:一是在最低層面上,使人文社科不拖和少拖學校發展布局和發展速度的后腿;二是在居中的層面上,使人文社科達到與學校其他學科協調發展的水平;三是在較高的層面上,使人文社科能夠為學校的整體發展戰略作出更多貢獻。在學科布局上,要通過建立人文社科來擴大學科覆蓋面,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加快從單科性向多科性的轉變和提升。在學科水平上,人文社科應有與學校其他學科相當的學術水準,有相對獨立的學科地位和發展空間,使人文社科的地位由輔助性向基礎性轉變,提升學校的學術水平和人文品位。在社會地位和影響上,提升中醫藥院校在高教領域的地位和發言權,爭取在人文社科主流學術圈中的話語權。在學術功能上,人文社科教師要走出單純講授公共課的區域,開展專業性的學術研究,爭取在國內外所在學科中的學術地位。中醫藥院校發展人文社科的基本思路是入主流、倡交叉、創特色。“入主流”就是要把中醫藥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作為專業的人文社科來加以建設,以達到國內外學術界的一定水平作為自己的發展目標,能夠參與主流對話,參與學科中重大問題的研討。“倡交叉”就是這些學科的教師應該積極參與到中醫藥學科的發展中去,在人文社會科學與中醫學之間尋求新的生長點和交叉點,達到良性的互動和互滲,使之成為不可或缺的內生性學科,成為學校的有機組成部分。“創特色”就是要走特色之路,“特色”可以在與醫學的交叉中產生,也可以在對某些新的研究領域或者分支學科開發中產生。

查看全文

品德與社會課程中人文教育論文

一、在教學中社會要求和個人道德要求一致

如何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將社會要求和個人道德要求相統一。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發展,要求將人文教育滲透到《品德與社會》課程中。人文教育主要強調以人為本,對人進行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所以,在《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應當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不但要符合學生的思想心理狀況,而且還要適合學生的社會實際。在進行《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時,教師應當突出教育學生的公平公正、誠實守信、勤勞致富和社會責任感。隨著我國依法治國的不斷深入,教師在課程中還應該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培養,主要培養學生的法制觀念、民主意識和守法意識;面對社會經濟增長帶來的各種問題,教師在課程中還應該對學生強調社會、經濟、人類和環境和諧發展。所以,要想《品德與社會》課程在教學中得到有效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在課程中滲透人文教育,并將社會要求和個人道德要求相統一。

二、在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

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文教育方式,將學生自身的思想完善作為教育的首要目的。其次,對待學生應該更加人性化,根據不同學生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中應該從學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特點出發,老師應該與學生進行彼此心靈上的對話,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比方說,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自己課余時間對周圍的環境進行觀察,利用網絡和實地調查的方式發現環境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利用課堂的時間來對學生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到這些問題帶來的巨大危害,從而使學生更好的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身體力行,實現學生自身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質的提高。最后,當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師應該不再是傳統的教師角色,他們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單純的對學生進行說教,在學習過程中幫助、鼓勵和引導學生。教師應該迅速適應自身的角色定位,在課堂教學中成為教學的引導人,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這也是人文教育最重要的體現。

三、在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教育的創造性思維

在人文教育中培養創造性思維最重要的就是要實現思想的開放,對現有的知識時刻保持懷疑的態度。人類科學的發展過程告訴我們,大膽的設想和懷疑是科學產生最先決的條件,同樣,作為人文學科的《品德與社會》也需要學生大膽的進行懷疑和探索。要想實現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不僅需要教師與學生情感的交流與融合,更重要的是學生自身獨特的性格和精神。在開展《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時,老師不能成為傳統教學觀念中的塑造者,而是要成為學生思維發展的指引者,學生就像一個巨大的寶藏需要老師更好地發掘學生的潛力。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老師對于那些典型的間接型問題,不能簡單的將學生的回答進行對錯的分類,即使是那些需要劃分對錯的回答,老師也應該委婉的說明這只是自己的個人觀點。在一些西方教育發達的國家中,這種教學方式普遍存在,這也是為什么教育發達國家中,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老師和學生之間總是處于一種平等交流的狀態下。而在我國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經常是一種高高在上說教者的感覺,總是不斷地將各種課本上的價值觀強行傳遞給學生,而與之不同的則被認定為錯誤的觀念。這樣長久下去,學生的思維活躍性以及開放創新性就會被不斷的削弱。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自由的思想和和獨立的精神,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保持輕松的態度去上課,而且當在課堂上學生產生不同的想法甚至是比較奇怪的結論時,教師不要輕易去判斷,應該尊重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大膽地講出來,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查看全文

體育人文社會課程的評價狀況研究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知,體育人文社科類課程的成熟度參差不齊。較成熟的學科有學校體育學、體育心理學、體育概論,不成熟的學科有體育管理學、體育法規、體育休閑等。這說明加強學科建設,構建成熟的學科體系應是體育人文類課程發展的重點。在滿意度方面,基本上處于一般到較滿意之間,排在前三位的是體育心理學、學校體育學和體育概論,最不滿意的是體育法規和體育休閑。學生對課程教材的滿意度,既取決于學科本身體系的完備狀況,也受學生對課程未來效能的評價的影響;從陳舊度方面來看,調查數據顯示體育人文社科類課程整體水平差別不大,處于一般水平。所有課程接近或略高于三分。課程體系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在所調查的體育院系的九門課程中,學生認為體育社會學和社會體育學,體育概論和學校體育學課程的重復情況要高于其他課程。這也就說明,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更要注意各自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的不同;教材的體系結構完整和系統性比較高的是體育心理學、學校體育學和體育概論,較差的是體育法規和體育休閑。前三門課程是體育院系所開設課程中的主干課程,國家的重視程度高,學科的科研水平發展強勁。在不斷吸收國外先進成果的同時,結合學科發展的需求,及時完成了其內容的更新。體育法規和體育休閑作為選修性課程,重視程度不夠是影響體系建設的關鍵點;體育人文類課程教材的完整程度,總體水平一般。學科體系完整狀況較好的是體育心理學和學校體育學,較差的是體育法規和體育休閑。由于體育心理學和學校體育學主干課程的地位,學科建設的力度和投入比較大,在高校形成了比較龐大的學術研究群,大量的科研成果是推進學科豐富、發展和完善的主要動力機制,而體育法規和體育休閑研究人員和成果的匱乏則是制約學科發展的瓶頸。在學科知識的內在處理方面,教材建設必須要注意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僅簡單地將知識堆積在一起,既影響學生知識的掌握,又影響學生的能力發展和素質提高。在人文社科類課程知識堆積程度方面,調查數據顯示基本在三分左右,這說明體育人文類課程總體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不強。社會體育學和體育概論主要應擔負起影響學生世界觀的重任,而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一大堆零亂的知識。在對體育心理學教師的訪談中也印證了這一點。近些年來,體育心理學教材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而現有的教材最大的問題就是將一些學者的觀點或者不同的研究結論堆放在一起,缺乏應有的概括,學生學習后比較茫然;從學生對體育人文類課程教材的語言枯澀度評價看,排在前幾位的有體育法規、體育社會學、社會體育學和體育心理學。從其結果分析來看,體育法規的主要問題在于:法律條文比較多也比較抽象,缺乏實際案例的解說,學生由于缺乏豐富的感性知識,從而影響了對學科內容的理解。體育社會學和社會體育學,都是需要相當的母學科作支撐,而在體育生的學習中,沒有開設過社會學,相關知識的缺乏是影響其理解的重要原因。對于體育心理學除了抽象以外,有相當一些內容是國外成果的譯介,由于編者沒有很好地按照中國的語言特點本土化,使得一些概念、理論枯澀難懂。總體而言,體育人文社科類課程教材編寫過于學術化;表2的統計數據還顯示,所有課程的錯誤狀況均值都不超過2.5分,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編輯的責任心非常強。這是教材編寫最為關鍵的一個指標。學科知識的正誤,不僅會影響到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也會影響到人的世界觀的形成;關于體育人文類課程教學內容中實踐部分內容的充分程度,排在前兩位的仍是體育心理學和學校體育學。體育心理學課程內容中,不僅有相當課時的實驗,幫助學生了解和驗證心理學的一些結論,而且學生還可以對自己的某些心理特征進行測試或測量。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同時體育心理學還非常關注學校體育教學工作中學生具體心理問題的解決和指導,因此其實踐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校體育學的實踐部分內容也很強,對學校體育的開展也具有較大的指導性。從備課、上課到課外活動的開展,都要與具體的體育實踐相聯系。從表3數據發現,學生對于大學所開設的體育人文類課程的作用還是給予了較高的肯定性評價的。體院畢業生未來工作定向絕大多數是教師或學校的管理者,因而對學校體育學、體育心理學和體育管理學的作用給予了較高的肯定。在世界觀的確立方面,各學科所具有的影響力在三分以上,在一般和有用之間。評價最高的是體育心理學,對于學生的人格成長、健康發展在所調查的課程中,學生對于體育心理學的作用也給與了充分的肯定。據此,我們可以認為,體育心理學是一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學科,所以體育心理學體現的是對人的終極關懷。人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最終歸宿,教育以人的發展為中心,人格的完善是幸福生活、愉快工作的基礎,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影響因素。

結論與建議

(1)體育類大學生對大學期間所學習的體育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在成熟、滿意、系統和完整方面的評價總體水平一般,基本在一般和較滿意之間。體育心理學、體育法規和體育概論的成熟度、滿意度、系統性和完整性比較好,而體育法規和體育休閑較差;在課程的重復度方面,體育社會學和社會體育學,體育概論和學校體育學課程的重復情況要高于其他課程。課程教材知識更新遲緩,體育概論尤甚。(2)體育人文社科類課程教材知識和語言錯誤狀況低,教材的編審把關較好,但是知識堆砌、抽象程度不夠的情形仍較嚴重。社會體育學、體育概論、體育心理學要注意知識的抽象與概括,要加強語言的可讀性。實踐部分內容充分的是體育心理學和學校體育學。(3)體育人文社科類課程對于學生未來工作、價值觀確立以及教師成長和人格發展方面,學生認為作用最大的是體育心理學、學校體育學和體育管理學。體育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對大學生成才和發展影響重大。現有的課程對于學生其滿意度并不樂觀。加強課程內容的研究、進而加快學科改革和建設就勢在必行。在課程體系的構建方面,尤其要注重學科的系統、完整,注重知識的抽象與概括,語言要清新流暢、要有可讀性,要重視學科學習對學生世界觀確立及其人格發展的作用。《體育心理學》要注意知識的系統性和語言的可讀性;《學校體育學》、《體育概論》、《體育社會學》、《社會體育學》要注重學科相關知識的整合;《體育法規》、《體育休閑》、《體育管理學》要加強學科建設,盡早使學科成熟。

本文作者:王鐵新常乃軍工作單位: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查看全文

網絡技術進程對人文社會的影響

人文社會是由人來塑造的,是人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將意識形態具體化,行為化的結果,因此網絡技術對人文社會的影響,歸根結底,就是對人的影響,對人性的影響,網絡技術作為高新先進技術,其對人文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不言而喻,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消極影響。其中技術與人文之間的矛盾是其最根本的沖突,集中表現在對道德倫理觀、價值觀等性格觀念的影響上。

1網絡技術對人文社會的積極影響

1)網絡傳媒有助于加強人文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網絡技術的進步使網絡傳媒手段走進人們的舞臺,作為一種高效的信息傳播媒介具有多平臺、交互性強、多媒體、多終端的特點,突破了廣播、電視等傳統傳媒手段受地域環境和文化制約等地域性特征,使人們能夠很快的了解外界新事物、接受新觀念而不僅僅局限于本民族、本國家的文化。加之許多地區為了宣傳自己的歷史文化都建立了主頁,這樣就有利于人們學習各地區、各民族的優秀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價值觀念以及行為方式,促進文化交流和人文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

2)有助于促進人際交流。網絡技術的發展拓展了人際關系交往的空間、突破了現實人際交往一對一的限制并且豐富了交往內容,使人們可以利用互聯網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傳輸將自己的感受感想和觀點理念與遠在千里之外、萬里之遙的陌生人進行交流,從而擴大了人際交往范圍,毋庸置疑,這種與陌生人的人際交流是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一種文化交流,不受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復雜人際關系的影響,更真實、更真誠,這說明互聯網上的各種人際關系群體的寬容度較現實社會要高很多,不同社會階層的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解除思想的束縛,在較輕松的狀態下進行社會交往,積極參與社會組織并遵從一定社會成員的角色,學會解決人際沖突和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方法。

2網絡技術的進步對人文社會的消極影響

網絡技術進步給人們帶來了一個擺脫社會倫理道德和公序良俗約束的高度開放的空間,這就使人們極易在互聯網上出現道德失范、人文墮落和文化退步等問題,最終在現實中也失去了社會責任和社會道德。

查看全文

中國哲學是人文社會科學前沿

1、先秦哲學研究

首先,近年來一些出土文獻的發現有可能改寫先秦哲學的學術譜系。

在郭店楚簡中,道家文獻有竹簡本《老子》和《太一生水》,前者的字數只占傳世本《老子》的2/5,后者為前所未見。儒家文獻有《緇衣》、《五行》,以及前所未見的《性自命出》、《唐虞之道》、《窮達以時》、《六德》、《忠信之道》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已出四冊,第一冊有前所未見的《孔子詩論》和見于郭店楚簡的《緇衣》、《性自命出》等,第二冊有內容見于《禮記·孔子閑居》的《民之父母》和前所未見的《從政》、《子羔》、《容成氏》等,第三冊有迄今發現最早的古本《周易》和前所未見的《中弓》、《恒先》、《彭祖》等,第四冊有前所未見的《采風曲目》、《逸詩》、《昭王毀室》、《相邦之道》、《曹沫之陳》等。這些文獻的成書年代及其與傳世本的關系等問題,學術界的認識不一,而不同的認識便涉及先秦哲學的學術譜系。

如竹簡本《老子》與帛書本、傳世本《老子》的關系問題,學界形成幾種不同的認識,這就把一直有爭論的“孔老先后”問題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關于儒、道關系問題的新探討,也必然涉及如何判定竹簡本《老子》的性質。這些問題目前還不可能取得比較一致的意見,但近期已有多篇關于如何認識竹簡本《老子》的學術綜述,這反映了學界對此問題的關注,可望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能有所進展。《上博簡(二)》中的《民之父母》有“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的表述,其內容見于《禮記》的《孔子閑居》,以前認為這是儒家受到道家“無”之本體論影響的結果,但《民之父母》的出現,使學者們重新考慮儒家自身的“形而上”思想。郭店楚簡的幾篇儒家文獻,學界一般認為其成書年代在“孔孟之間”,但也有不同觀點。因這些文獻與孔門七十二子、子思、孟子、《禮記》等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先秦儒家的學術譜系也是學界需要解決而正在深入探討的問題。

其次,通過出土文獻的研究,對先秦思想史上的許多觀念進行了新的詮釋探討。

“性與天道”的問題。此問題屬儒家的“形而上”思想,傳世的先秦儒家文獻雖有之,但為孔子所“罕言”,一般認為至宋明理學才把這一問題突出出來。但郭店楚簡中的《五行》、《性自命出》等篇,集中論述的就是“性與天道”。因此,學界對此問題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有了新的認識。

查看全文

人文社會科學與科學建設論文

一、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發展迅速。

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群中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數十個省級重點學科;有3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6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一些學科和研究領域已經或正在全國產生重要的學術影響力。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地理學、中國古代史、歷史文獻學、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哲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漢語言文字學、文藝學、宗教學、民族學、教育學原理等多個學科已建成為特色學科。

二、人文社會科學的人才隊伍建設卓有成效。

在人才隊伍方面,學校已經擁有一支年齡與職稱結構合理、學緣關系好、創新能力強、學術視野開闊、事業心特別強的文科教師隊伍。目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擁有3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位“國家千百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古典文學家霍松林教授、民族學家周偉洲教授當選為陜西省首屆社科名家,歷史學家趙世超教授現任陜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尤西林、郝文武等教授入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100多人在全國性或陜西省各類學術組織中擔任理事以上學術職務,其中擔任會長、副會長或秘書長20余人。一大批“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霍英東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入選者等中青年教師已在學術界脫穎而出。

三、學術影響進一步提升,在科研項目、經費、成果等方面獲得長足進步。

近年來,我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立項年均30余項,2014年又有新的進步,全年獲得42項國家社科基金(不含單列學科),居全國第12位次。同時,承擔國家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解決的能力也在增強。2010以來,我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18項。研究成果產生了良好影響,獲得同行認同,相繼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二、三等獎多項;獲得陜西省人文社科獎第一、二等獎占陜西省的1/3;一些服務社會的成果得到中央領導的批示,有些成果直接被吸收進入政策層面。

查看全文

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第五屆綜合類人文社會科學期刊高層論壇舉行之時,正值《江西社會科學》雜志創刊25周年慶典。這次論壇的主題是“編輯思想的自覺與綜合類學術期刊的發展”。會議圍繞著“編輯思想的凸顯與綜合類期刊發展空間的拓展”、“綜合類學術期刊在優化學術生態環境中的責任與作用”、“論壇的角色意識和引導功能”、“綜合類學術期刊的辦刊經營模式”等議題進行了熱烈而認真的討論,取得了圓滿成功。

【摘要題】期刊工作

【關鍵詞】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學術期刊發展/編輯思想/學術生態環境/期刊高層論壇

【正文】

2005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江西省社會科學院主辦,《江西社會科學》編輯部承辦的“第五屆全國綜合類人文社會科學期刊高層論壇”在江西南昌舉行。來自全國各地著名學術期刊的總編輯和主編們濟濟一堂,圍繞“編輯思想的自覺與綜合類學術期刊的發展”的主題,就“編輯思想的凸顯與綜合類期刊發展空間的拓展”、“綜合類學術期刊在優化學術生態環境中的責任與作用”、“論壇的角色意識和引導功能”、“綜合類學術期刊的辦刊經營模式”等議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現將會議情況和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一、第五屆綜合類人文社會科學期刊高層論壇舉行之時,正值《江西社會科學》雜志迎來創刊25周年慶典。與會代表向《江西社會科學》雜志表示熱烈祝賀!

查看全文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論文

1、先秦哲學研究

首先,通過出土文獻的研究,對先秦思想史上的許多觀念進行了新的詮釋探討。

“性與天道”的問題。此問題屬儒家的“形而上”思想,傳世的先秦儒家文獻雖有之,但為孔子所“罕言”,一般認為至宋明理學才把這一問題突出出來。但郭店楚簡中的《五行》、《性自命出》等篇,集中論述的就是“性與天道”。因此,學界對此問題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有了新的認識。

“性與情”的關系。郭店楚簡中的“性與天道”思想重視“情”,《上博簡(一)》將《性自命出》改名為《性情論》。對“情”以及對“樂”之作用的重視,反映了先秦儒家思想與社會生活和人的情感的密切關系,這與宋明理學的重“性”貶“情”有著不同的思想傾向。因此,“理性與情感”遂成為先秦儒學以及宋明理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儒學與經學的關系。儒家的“六經”體系以前一般認為至漢代才形成,但郭店楚簡中的《六德》和《語叢一》已將《詩》、《書》、《禮》、《樂》、《易》、《春秋》并列。郭店簡文中頻繁地引《詩》、《書》,有的是引所謂“《古文尚書》”的內容,幾篇文獻與《禮記》(包括《大學》與《中庸》)有密切關系,《上博簡(一)》中有前所未見的《孔子詩論》,這些都使學界更為重視對先秦儒學與經學關系的重新認識。

儒學與治道的問題。郭店簡《唐虞之道》篇集中論述“禪而不傳”的思想,認為君位的繼承若不是“禪讓”而是“傳子”,則不能“化民”。《上博簡(二)》中的《子羔》和《容成氏》也是主張“禪而不傳”,大意是說“至于禹而德衰”,這與孟子所說禪讓與傳子“其義一也”以及荀子否認“禪讓”說有明顯的不同。因此,對于儒學的民本主義與君主制“家天下”的關系問題,學界已有新的認識。另外,郭店儒家文獻強調君主自身要率先做到“忠信”,君對臣應該“忠敬”,父子關系高于君臣關系,這對于重新認識儒家的“以德治國”思想和君臣關系理論也提供了新的認識視角。

查看全文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弘揚人文精神

社會的人文環境如何,對社會是否和諧有直接影響。在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需要大力弘揚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問題,是近年來理論學術界關注的熱點。所謂“人文”,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所謂“人文精神”,是指一種超越動物性感性欲望和工具性功利的精神價值。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是指體現這種精神價值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在西方,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高揚人性的時代精神。中西方主流文化都認為,這種精神價值是人區別于動物的特征。簡言之,人文精神是指人性、教養。它決定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利益觀,決定著社會的價值和倫理取向。它表現為道德,或者說是道德的依據。對人文精神定義的表述多種多樣,但不管如何表述,其內核要素都是人格精神。

當前,人文精神缺失的問題,應當引起高度的重視。人文精神的缺失由來已久,其認識上的根源,是因為長期以來儒家道德扼殺人的靈性,而近代的反孔批儒又助長了功利主義和物質主義。在現階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堅定不移的,但是,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急功近利、見利忘義大有市場,功利主義和物質主義有所抬頭,輕視人文建設的傾向有所加劇,人文精神滑坡,倫理道德弱化。在改革開放中,新價值、新規范、新道德的構建尚不如人意。在這樣的背景下,種種不講人性,不講人道主義精神,不尊重人的價值,無視人的尊嚴,甚至為了個人利益丟掉尊嚴、丟掉人格的惡劣現象時有發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滑坡,導致出現一定程度的人的異化、物化和獸化。因此,要有針對性地在政治、經濟、倫理等領域,大力弘揚人文精神。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提出:“在國民教育中加大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比重,不斷提高全民族的哲學社會科學素質。”這說明了黨對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視。弘揚人文精神,要通過傳授人類積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閱歷經驗,使人能夠較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凈化靈魂。弘揚人文精神,目的在于教育和鼓勵人們追求理想世界、理想人格,高揚人的價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謀求個性解放,堅持理性,反對迷信和盲從,使人們的社會理想、生存意義、價值目標、自我實現得到升華,保持健康走向,從而提高全民族人文修養的水準和素質。

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在這一精辟論斷中,公平正義與誠信友愛都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人與人的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社會和諧必須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這就要求必須堅持公平正義的原則,注重社會公平,搞好社會管理,體現社會關愛。和諧社會取決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這就要求在人與人之間強調誠信友愛,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提倡“四個尊重”,即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從而使社會活力迸發,使社會更加公平、幸福、和諧。

人文精神的內涵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重視對人的處境的無限關懷,強調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在現今社會人文精神的缺失當中,主要的缺失是人的尊嚴的缺失。人的尊嚴的缺失最缺的就是誠實、信任、友愛。人文精神講究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注,而講究人的尊嚴和人格,就必須誠實、守信用、友愛,因為誠實、守信用、友愛是以對人的尊嚴、對人的尊重這種精神意識為基礎的。因此,只有大力弘揚人文精神,培養樹立誠信、友愛、寬容等各種美德,才能真正做到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和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