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機制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3 05:46: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培訓機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企員工培訓機制詮釋
摘要:市場經濟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高素質的人才,誰就擁有競爭優勢。有關數據表明目前,國有企業一方面是員工的絕對量大大超員,另一方面則是各種人才缺乏,特別是高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因此,如何培養高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如何在企業裁員時使留下的員工能補充離職員工所掌握的技能,以及如何留住人才、減少人力資源培訓成本等,已成為我國國企改革與發展的一個現實課題。
關鍵詞:國企;培訓;人力資源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力資源已經成為企業的重要資源,對國有企業而言更是如此。在我國。如何培養高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如何在企業裁員時使留下的員工能補充離職員工所掌握的技能,以及如何留住人才、減少人力資源培訓成本等,已成為我國國企改革與發展的一個現實課題。
一、目前國有企業人力資源培訓存在的問題
1、企業人力資源培訓投入嚴重不足
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的培訓無論是在規模上、規格上、質量上都不能很好地適應生產經營的需要,重生產輕培訓的現象比較普遍,培訓投入嚴重不足。在西方發達國家,企業要將總收入的1.5%-3.0%用于員工的培訓,而我國則是企業職工工資總額的1.5%。這1.5%遠不能滿足培訓的需要。
創新干部培訓機制
建設西部強省,人才、干部是關鍵,特別是領導干部素質、水平和執政能力的提高更為重要。十七大報告指出:“繼續大規模培訓干部,充分發揮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質”,省行政學院作為培訓縣處級公務員、國企領導干部的基地,要認真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充分發揮干部培訓的主渠道作用,促進西部強省建設。
“十五”以來,省行政學院共培訓各類干部15000多人。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還有很多不符合不適應,貫徹十七大精神,我們將著力加強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在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干部上下功夫。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改造,進一步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提高運用科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切實提高廣大干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堅定性,在培訓課程設置上,把學習宣傳貫徹十七大精神作為干部培訓的重要內容,采用專題輔導、研討交流等多種形式,引導學員深刻領會十七大精神,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求真務實,銳意進取,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
第二,要在提高干部素質和執政能力上下功夫。十七大報告指出:“必須把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建設的核心內容抓緊抓好。要按照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要求,改進領導班子思想作風,提高領導干部執政本領,改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各級行政學院擔負著“繼續大規模培訓干部”的艱巨任務,世情、國情、黨情、省情的發展變化,決定了我們必須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搞好干部培訓,通過培訓,提高干部帶領廣大群眾加快建設西部強省的素質和能力。使廣大干部真正懂得“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切實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全面發展。
第三,要在提高學院的培訓能力和健全培訓體系上下功夫。要建設一支真信、真學、真情傳播、真誠實踐黨的創新理論的師資隊伍,使廣大教師能像方永剛那樣不但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功底,又能深入了解世情、國情、黨情、省情,引導學員掌握科學發展的方法論實質,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和推動工作。要按照《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的要求,健全完善干部培訓管理制度和服務體系,要加強培訓硬件設施建設,適應新世紀新階段大規模培訓干部的要求,為建設西部強省做出積極貢獻。
獨家原創:水務系統培訓機制創新調研報告
《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試行)》明確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應遵循的原則之一是“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總書記指出:“當前干部成長所面臨的內部和外部環境,主觀和客觀因素,都發生了或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只有堅持不斷創新,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保持旺盛的生機和活力。”對水務系統干部的培訓如何改革創新,切實貫徹落實“大規模培訓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隊伍素質”的要求,關鍵在于建立起一套適合干部特點的有效培訓機制。目前,水務系統干部培訓運行機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政出多門,資源利用率低。由于培訓機構隸屬不同系統和部門,在具體培訓工作中,各自辦班,各自發證,各自為政現象依然嚴重,相互間政策不配套,資源難共享。同時,黨校主陣地作用發揮不到位,社會力量參與較少,不僅造成資源浪費,也制約了干部教育培訓的規模效益。
二是模式單一,培訓靈活性差。長期以來,干部培訓主要依賴組織上計劃調訓,培訓機構和參訓人員只能被動接受,缺乏活力,加之一些培訓機構“閉門造車”,教學質量缺少評估,教學方式陳舊落后,難以激發干部的學習熱情。盡管目前,各地也在積極探索從計劃調訓逐步向自主擇訓的方式,但由于受辦學機構整體水平不高、教學方式大同小異、工學矛盾比較突出等因素制約,自主擇訓操作難度較大,實際效果不明顯。
三是內容不全,教學創新不夠。學科設置多年一貫制,缺乏多元培訓意識,片面強調政治理論培訓,忽視水務方面的專業知識、新知識培訓和技能培訓。隨著形勢發展,干部培訓發展趨勢越越來注重規模化、前瞻性,注重個性化教育,創新能力培養等,由此培訓需求的多樣性、靈活性與供給相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是管理滯后,培訓質量不高。水務干部教育培訓行為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不高,干部教育培訓的質量意識、效益意識不夠。在培訓考核上注重“量”多,注重“質”少,訓用脫節現象一定程度存在,對培訓效果缺乏有效評估,干部培訓出效益的觀念還未真正形成。
五是經費短缺,教育投入不力。水務干部教育培訓經費來源有限,主要依靠當地政府財政撥款,經費額度直接受當地財政收入影響。同時,受干部及干部所在單位參與學習積極性影響,定向培養干部和干部自費參訓等投資熱情不高,投入不力。因此,在政府財力不足時,經費很難全部及時到位,直接影響基礎設施和師資隊伍建設。
貧困地區農民培訓機制的構建研究論文
摘要:文章通過闡述湖南省懷化市農民培訓中開展的“扶貧技能轉移培訓”、“湘西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新型農村人才培養”和“陽光工程”4大專項培訓的主要內容,總結了貧困地區構建農民培訓機制的實踐經驗,認為貧困地區農民培訓長效機制的構建還應該進一步完善培訓項目監督機制、健全農民培訓經費投入機制、整合農民培訓資源和以市場導向培訓農民。
關鍵詞:農民培訓;素質教育;培訓機制
懷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是一個山多地少的貧困地區,共有2個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4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2個參照省扶貧縣待遇照顧縣。全市現有貧困人口42.1萬人,其中絕對貧困人口13.86萬人,貧困農民人均純收入1791元。但是,現有的農民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缺乏相應的勞動技能,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難度非常大。只有通過培訓,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使轉移出去的人員就業保持持久性和穩定性,減少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盲目性和無序性等。
一、貧困地區農民培訓的內容
目前,懷化市農民素質教育培訓包括“農民務工培訓”和“農業生產技能培訓”,而“農民務工培訓”以專項培訓為主,引導性培訓為輔,重點開展“扶貧技能轉移培訓”、“湘西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新型農村人才培養(111工程)”和“陽光工程”4大專項培訓。
(一)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培訓
高職青年教師培訓機制研究
摘要:隨著高職院校的發展,使青年教師的隊伍不斷擴大,并且是教學科研的主力軍,為了保障這支隊伍的健康成長,各院校應當從培訓機制入手,并且形成制度,使青年教師的成長和進步有保障及教學、科研后繼有人。
關鍵詞: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培訓機制
1引言
為了更好地培養青年教師,需要對青年教師培訓模式進行有效的改進和完善,并制定一套與之相匹配的培訓機制,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使他們能夠負擔起科研和教學的雙重任務,而且還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更好地推動高職院校教學工作的開展。
2青年教師的成長需要有相應的培養機制作保障
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學技能的豐富是在教學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來的,因此高職院校不僅要對新入職教師進行系統性的崗前培訓,而且還需要對青年教師的繼續教育和在職培養給予高度的重視,從而構建一個“在職培養+崗前培訓”相結合的教師培訓機制,以更好地為青年教師成長提供政策支持和正確的職業引導,幫助他們更好的縮短職業成熟周期。(1)在職培養。高職院校可借助本校的師資力量,鼓勵經驗豐富的教師來對年輕教師進行引導,以充分發揮好“傳、幫、帶”的作用。同時還需要構建一套完善的青年教師導師體系,借助導師的言傳身授不僅能夠幫助青年教師更好的積累教學經驗,掌握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并對青年教師未來的職業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就是盡可能為社會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此時就需要教師了解和掌握所教專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并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也可憑借與合作企業的合作,來使一些優秀的教師到企業進行頂崗鍛煉,從而使他們在實踐中更好的積累經驗,促進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的有效結合。此外,還需要盡最大努力把青年教師培養成為既具備實踐經驗,有掌握理論基礎的“雙師型”教師;還可選派教師到本科院校進修學習,在職提高學歷、學位和研究水平。(2)崗前培訓。高職院校要對青年教師的崗前培訓工作給予高度的重視,這樣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崗位職責,使他們理解高職教育規律,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堅定職業信念。通過對青年教師崗前培訓的基本特點進行分析,然后為其安排合理的培訓內容,在崗前培訓的過程中還需要輔以教育心理學、教育學等基本理論,以更好地提升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
干部教育培訓機制意見
進入新世紀后,干部教育培訓工作面臨著一些新變化,作為主管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各級黨委組織部門,如何確立新的理念,采取新的舉措,探索新的機制,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新課題。干部教育培訓社會化,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催生出的一種新的工作形態,是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發展趨勢。本文就干部教育培訓社會化的相關問題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一、推進干部教育培訓社會化的時代要求
干部教育培訓社會化是指在組織的規劃引導下,采取市場經濟運行規則和形式,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社會各類教育培訓資源,構建高效的各級各類干部教育培訓體系和網絡。形成組織規劃引導、個人自主擇訓,社會教育培訓資源參與的干部教育培訓新機制。干部教育培訓社會化融入了開放性、自主性和競爭性等市場經濟的基本元素,體現出在開放的大環境中確立開放的思維、以人為本的理念和競爭的姿態,是時展的必然要求。
1、干部教育培訓社會化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開放的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新機制的迫切需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行政運作方式的相應改變,開展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客觀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過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干部教育培訓的組織形式、實施途徑和運作手段已表現出不太適應的一面。新時期開展干部教育培訓工作,不應游離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是具有開放性、自主性和競爭性。因此,干部教育培訓工作也應當相應地體現出開放性、自主性和競爭性。現階段的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機制與時代要求不相適應方面主要表現在:一是組織形式上缺乏一定的開放性。由于采用組織安排和上級組織調訓的形式,干部自主參加教育培訓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干部既不能夠根據自身的實際有針對性地自主選擇培訓,又不能根據自身的工作安排,妥善地解決好工學矛盾,同時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產生的無行政主管單位的一些企事業單位中的管理人員,由于體制的原因,缺少參加教育培訓的正常渠道;二是實施途徑上缺少一定的自主性。由于教育培訓的內容統一、模式單一,與干部需求的多樣化、差別化、個性化的矛盾比較突出,不能做到“缺什么,補什么”,影響了干部參加教育培訓的積極性;三是運作手段上缺乏一定的競爭性。由于沒有按照市場經濟的競爭擇優規則打破行政隸屬關系制約等原因,資源利用“各自為陣”、“體內循環”,條塊分割現象十分突出,因而不能很好地整合全社會教育培訓資源,實現全社會的教育培訓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最優化。上述問題的存在,迫切需要通過構建開放的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新機制來加以解決。
2、干部教育培訓社會化是適應大規模培訓干部新任務,應對干部教育培訓需求新變化的迫切需要。跨入新世紀后,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中央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結合干部隊伍的實際,提出了“大規模培訓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質”的新要求,干部對教育培訓的需求日益增長。具體表現在一是教育培訓需求的規模與過去相比將呈現出成倍增長的態勢;二是教育培訓需求的內容與過去相比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因此,僅僅抽調干部到以政治理論培訓為主的各級黨校政校,接受內容單一、形式統一的培訓,既不能滿足教育培訓規模的需求,又不能滿足教育培訓內容多元化需求。對此,必須充分整合和利用全社會的各種教育培訓資源,提供覆蓋政治理論、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學歷學位等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培訓產品,使各級各類干部在教育培訓上各得其所。
3、干部教育培訓社會化是適應新時期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新要求,探索加強和改進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新舉措的迫切需要。當前,效益不高是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存在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效益不高又主要體現在教育培訓的質量不佳和成本較高兩個方面。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培訓基地的確定上缺少選擇性和競爭性。在實施某項培訓項目時,沒有著眼于充分利用全社會的教育培訓資源,做到“因地制宜”、“優勝劣汰”,從提高培訓效率的角度,選擇培訓基地。由于缺少競爭生存意識,各教育培訓機構質量觀念和成本觀念不強,培訓效益長期得不到提高。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舉措就是引入競爭機制。推進干部教育培訓社會化,按照市場經濟效率優先的原則,從全社會教育培訓資源中選擇或組合質優價廉的教育培訓資源,這樣既為提高教育培訓質量提供了保證。同時,又提高了教育培訓資源的利用率,避免了教育培訓基地、教學設備、師資力量的重復建設,降低了教育培訓成本。
機制文件學習培訓實施意見
為進一步落實省、市委《關于做好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經常性工作的意見》提出的各項要求,扎實推進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經常性工作,根據省委組織部《關于開展長效機制文件學習培訓活動,扎實推進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經常性工作的通知》(**組組〔2006〕10號)精神,現就做好開展中央和省、市委印發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長效機制文件學習培訓的有關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目的意義
開展中央和省、市委印發的長效機制文件的學習培訓工作,對于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市委關于做好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經常性工作的部署;對于鞏固和擴大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推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經常性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對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扎實推進和諧**建設,扎實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黨組織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開展先進性長效機制文件學習培訓工作的重要性,切實加強領導,認真抓好文件精神的學習貫徹,把長效機制作為今后一個時期基層黨的工作和黨員教育培訓的重中之重,納入今年第一季度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培訓的重要內容,做到每個黨員熟知長效機制的各項規定,每個黨支部都要制定出貫徹長效機制的工作計劃,防止制度不落實、工作走形式的現象,增強貫徹執行長效機制的自覺性,扎實推進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經常性工作。
二、目標要求
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要通過組織和引導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深入學習中央和省、市委印發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長效機制文件,堅持把各項長效機制融入工作中,落實到行動上,切實做到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進一步推進黨內生活的民主化、制度化、規范化。通過集中學習,努力達到以下幾方面的目標要求:
1、加強基層組織。堅持和完善“”、民主評議黨員等制度,及時整頓不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的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認真做好發展黨員工作,切實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使基層黨組織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戰斗堡壘作用進一步發揮,黨執政的組織基礎進一步鞏固。
干部教育培訓要健全機制
一要健全資源整合機制,構建組織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各司其職的培訓格局。目前,有些地方干部教育培訓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管理機制,存在多頭培訓、重復培訓等問題,迫切需要健全資源整合機制。應設立干部教育培訓指導協調機構,負責制定培訓規劃,協調培訓資源,指導有關部門單位落實培訓計劃,監督培訓工作開展。
二要健全雙向交流機制,打造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師資隊伍。要著力健全黨校、干校與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之間的交流學習機制,促進黨校、干校教師了解實際情況,提高綜合素質。
三要健全開放的培訓機制,努力創新基層干部教育培訓的形式和內容。培訓內容上要適當增加領導藝術、領導方法以及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知識,提高基層干部的境界和品位。培訓方法上可以探索實踐情景體驗式、互動交流式、課題研究式等教育培訓新模式。還可采取考察學習、專家輔導、掛職鍛煉等形式。
四要健全評估監督機制,為確保干部教育培訓的質量和效果提供制度保證。目前培訓存在調訓難的問題,特別是調訓關鍵崗位的領導干部更難。為此,要加強培訓的剛性。在一般干部提拔為領導干部和領導干部被提職前后,都要進行培訓考試。教育培訓要制定抽檢計劃,抽檢干部學習情況。要把干部參加學習培訓情況納入年度考核目標體系,進行嚴格考核并兌現獎懲。
雨露計劃培訓新機制調研報告
雨露計劃培訓是指農村勞力需要轉移到非農產業就業開展的培訓,以提高農民的素質和技能、加快農村勞力轉移就業步伐為目標。轉移培訓堅持尊重農民意愿和農民直接受益的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長期培養“中專生和中高級技工”為載體,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及就業的要求,扎實提升“雨露計劃”培訓水平。根據調查:農業人口64.69萬人,農村勞動力29.76萬人,在外務工勞動力17.3萬人,目前暫未轉移的富余勞動力仍有7.74萬人。當前轉移農村富余勞力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關鍵,為此,必須破除勞動力轉移培訓及就業的體制障礙,不斷創新和完善新機制,順利實施轉移培訓及就業工作,對此作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目前農村勞動力現狀
縣屬農業大縣,全縣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勞力就業問題。據此,通過深入10個鄉鎮20個重點村,對部分貧困群眾、移民戶、產業發展大戶及群眾代表進行了走訪、座談,針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及就業作了些調研,發現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呈現以下現狀:
1、農村勞動力的整體文化素質偏低,在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5%以上,高中占20%,大專以上占5%;
2、勞動技能差,體能型的勞力占農村勞動力的85%以上,技術含量普遍不高,向技能型的轉變有待提升;
3、就業觀念落后。有56%以上的農村勞力,把自己長期拴在土地上,靠單一的種養增收。大膽調整產業結構,向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者少之又少,于是出現了“田種的好,家庭經濟收入少”這一說法,沒有先學技術后就業的意識;
失地農民繼續教育培訓機制分析
【摘要】失地農民的可持續生計問題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亟須解決的重要難題。目前,在失地農民培訓方面還存在著政府低效供給、培訓機制不健全、就業穩定性差、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等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失地農民的可持續生計問題。由專業的教育機構和職業學校開展失地農民繼續教育培訓,幫助其實現穩定就業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構建由政府主導,學校、企業和社區共同參與的失地農民繼續教育培訓機制,為解決當前失地農民可持續生計問題探索新的路徑。
【關鍵詞】失地農民;可持續發展;繼續教育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非常重視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專家和學者從各個方面對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問題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許多建議和對策,為政府部門解決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提供了很大幫助。然而,在信息化、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土地已經不再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特別是處在大城市周邊的農民,思想已經發生轉變。另一方面,隨著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被安置的失地農民存在知識不夠、技能不足的風險,工作穩定性不能保證。因此,如何建立切實可行的繼續教育機制是實現失地農民可持續生計的關鍵。
一、現狀:失地農民繼續教育培訓供需不平衡
(一)失地農民現狀調研。本研究主要以西咸新區的失地農民為調研對象,采用結構化問卷和訪談的形式,隨機選擇被調研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276份,其中有效問卷270份,有效率為97.83%,調研時間為2019年1月至2月。1.征地意愿及影響因素針對征地意愿問題,有166人愿意土地被征,所占比例61.48%,在愿意土地被征的166人中,認為種地不劃算、收入較低的有35人,占21.08%;認為補償形式和標準較為合理的有67人,占40.36%;認為征地是大勢所趨,服從政府安排的42人,占25.30%;認為家庭缺乏勞動力的有15人,占9.04%。在不愿意土地被征的74人中,認為有鄉土情結、不習慣沒地的生活的有14人,占18.92%;認為補償標準不合理的有22人,占29.73%;認為失地后沒有收入來源的有15人,占20.27%;認為失地后生活成本太高的有22人,占29.73%;其他原因的1人,占1.35%。2.失地前后家庭經濟來源對比在土地被征前,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有119人回答“農作物收入”,占44.07%;有28人回答“經濟作物收入”,占10.37%;有50人回答“外出打工收入”,占18.52%;有32人回答“做小生意收入”的占11.85%;有8人回答“固定工作收入”,占2.96%;回答“其他收入”有10人,占3.70%。由此可見,西咸新區失地農民在征地前的家庭主要經濟來源于土地的占54.44%。在土地被征后,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有122人回答為“外出打工收入”,占45.19%;有55人回答“附近打散工收入”,占20.37%;有41人回答“做小生意收入”,占15.19%;有16人回答為“農作物收入”“經濟作物收入”,占5.93%;有23人回答“固定工作收入”,占8.52%;回答“其他收入”的有13人,占4.81%。由此可見,農民失地后,以“農業收入”為主的家庭明顯減少,以“外出打工收入”為主的家庭大幅增加,還有部分家庭以“附近打散工收入”為主。之所以出現失地后還有以“經濟作物收入”為主的情況是由于部分失地農民在其他地區承包土地繼續種植經濟作物。而失地農民以“固定工作”作為家庭收入主要來源的較少。3.就業意愿與實際就業情況從就業意愿上來看,有116人希望能在本地企業工作,所占比例42.96%;有55人希望能在本地機關或事業單位就業,所占比例20.37%。而失地后的實際就業情況和農民希望的相差較大:在本地企業工作的僅有23人,僅占8.52%;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僅有4人,占1.48%;更多的人是外出打工,有122人,所占比例45.19%;做生意的有41人,占15.19%;在當地打散工、臨時工的有55人,所占比例20.37%。由此可見,農民在失地后工作相對固定(含外出打工)的有149人,所占比例55.19%,而其他人基本從事的是臨時性工作。通過對工作相對固定的149人調查發現,沒有換過工作的僅有21人,所占比例14.09%;換過一次工作的26人,所占比例17.45%;換過兩次工作有40人,所占比例26.85%;換過三次及以上工作有62人,所占比例41.61%。由此可見,失地農民雖然有相對穩定的工作,但是就業穩定性較差。4.失地農民繼續教育培訓意愿針對是否愿意接受繼續教育培訓,表示愿意的有121人,所占比例44.81%;不愿意的有103人,所占比例38.15%;表示參不參加無所謂的有46人,所占比例17.04%。對不愿意參加培訓的人進行進一步了解,發現有25人表示對繼續教育培訓不感興趣,所占比例24.27%;有12人表示沒有時間參加培訓,所占比例11.65%;有17人表示沒有經費參加培訓,所占比例16.50%;有33人認為培訓內容不實用,所占比例32.04%;其他原因不愿意參加培訓的有16人,所占比例15.53%。可以看出農民在失地后,對于繼續教育培訓是有一定需求的,然而由于時間、經費以及培訓內容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他們對于參加繼續教育培訓失去信心。(二)當地政府組織農民培訓情況。在農民培訓政策方面,陜西省印發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省推進工作方案》《陜西省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暫行辦法》《陜西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績效考評試行辦法》《陜西省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大綱》等文件,規范了培訓內容,明確了培訓目標和任務、考評標準等,在推進農民培訓工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實施方面,陜西省建立了一批高校農民培訓基地,主要面向本地區開展高起專、高起本、專升本層次的學歷繼續教育。西咸新區也成立了多個技能培訓學校,開設有家政服務、酒店餐飲、母嬰護理、茶藝、園林綠化、電子電工、電子商務等培訓項目,在促進失地農民技能水平提升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短平快”的技能培訓班在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方面作用有限,而企業面對激烈的競爭,為了生存和發展必然會淘汰綜合能力不強的農民,失地農民在多次更換工作后,最后只能去打零工。政府也非常努力地想要幫助農民,而農民也非常渴望政府幫助其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然而政府并不能對企業提出強制性要求,這種錯位的供給既浪費了資源,又沒有讓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三)結論探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勞動力報酬不斷增加,農民更傾向于外出務工,在生活上對于土地的依賴程度不斷降低。從家庭收入來源上看,大部分家庭對農業收入的依賴較小,非農收入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而農民失去土地后,大部分家庭的收入主要來源為外出打長工和周邊打短工。然而,農民受到傳統鄉土情結的影響,他們更希望在家附近找到一份長期穩定的工作,而不是迫于生計外出打工。實際上,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多為臨時工、鐘點工,就業穩定性較差,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不能滿足就業單位的要求。農民在失地后,也希望能夠受到真正有助于其可持續發展的培訓,而政府部門雖然組織了大量培訓,但是并未真正解決失地農民的可持續生計問題。
二、問題:失地農民培訓不能滿足農民的可持續生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