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意見和建議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2: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培訓意見和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是全區的一項重要年度工作,今天的會議標志著20xx年度這項工作正式拉開了帷幕。剛才市政府議案處周少茫處長就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工作給我們上了很好的一課,四個部門交流了辦理工作好的做法,區政府王波副區長就今年的辦理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為使今年的辦理工作更扎實更規范,我結合往年辦理的情況,從業務角度和技術層面,講一講具體辦理過程中應當著重把握的幾個問題,為了便于大家記憶,我把它歸納為“一二三四五”,即:樹立一個觀念,理順兩個關系,搞好三次見面,分清四類情況,抓牢五個環節,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啟示。
一、樹立一個觀念。就是時間觀念。《區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辦法》(以下簡稱《辦理辦法》)明確規定,“會議期間的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的辦理期限為三個月,個別在規定時間內辦理完畢確有困難的,在報請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辦事機構同意后可適當延期,并應及時向代表、委員說明情況,但正式答復最遲不得超過六個月。”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三個月以內將所有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答復完畢。雖然有可以延期辦理的規定,但除非情況極為特殊,一般不延期。況且,申請延期的報批手續復雜,我想,沒有哪一個單位愿意因辦不完而向區委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寫專題報告的。所以,截止時間一定卡在三個月內,具體到今年,所有建議、提案必須在4月10日前辦理答復完畢。三個月的時間聽起來很長,但實際辦理起來會感覺很短,承辦件數較多的部門和單位,會感到時間特別緊張。特別是今年交辦時間早,中間還有一個春節長假,時間緊任務重的矛盾更加突出。以前曾出現過這種情況,有的單位交辦會結束后,認為時間還早,日子還長,并沒有立即著手辦理,臨到截止日了,才匆忙上陣著手辦理,影響了辦理的質量。其中有個單位在截止日前兩天才跟提案人聯系,但對方出差外地,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被動,也直接影響了政府部門的形象。所以,作為辦理工作的負責人、牽頭人,一定要樹立時間觀念,加強督辦落實,把工作盡可能往前趕,多給自己留些時間余地。
另外,《辦理辦法》還規定,對閉會期間代表、委員所提的建議或提案,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平件”,一般應在一個月內作出答復。有的單位把“平件”也按照三個月的期限來辦理,這是不對的。希望今后加以注意。
二、擺正兩個關系。就是擺正主辦與會辦的關系,辦理與答復的關系。
1、主辦與會辦的關系。《辦理辦法》規定,建議或提案所提問題需要兩個以上單位辦理時,由交辦機關指定主辦單位。主辦單位要認真負責,主動同會辦單位協商辦理;會辦單位要積極配合,主動向主辦單位提出辦理意見。確定辦理意見后,由主辦單位負責擬寫答復函,經會辦單位同意后,由主辦單位、會辦單位共同進行面復。但在實際工作中,有的主辦單位不發揮主辦作用,要么有畏難情緒牽不起頭,要么撇開會辦單位只答復本部門職責范圍內的事項;有的會辦單位態度不積極,要么不及時提供情況,要么會而不辦,對主辦單位的要求拖泥帶水、答非所問;還有的部門圖省事,沒有做到主辦單位與會辦單位共同面復。這些問題不同程度的影響了辦理質量。因此,主辦單位要主動召集會辦單位研究辦理方案,會辦單位要主動配合,提供情況,達成一致意見后共同面復。關于主辦和會辦,還有兩個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確,一是由于有的建議或提案涉及的問題復雜,很難分清哪是主辦哪是會辦,參照市里的做法,確定由兩個部門共同主辦,根據各自職責分別向代表或委員面復;二是會辦單位向主辦單位提出會辦意見的時間,參照市有關規定,明確為交辦之日起一個月內以書面形式向主辦單位提出會辦意見。
2、辦理與答復的關系。《辦理辦法》規定,承辦單位辦理代表建議、政協提案要堅持實事求是,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原則。這一原則明確了辦理工作的著力點應當放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但在實際工作中,重答復、輕辦理,重回復內容的遣詞造句、輕實際問題的具體解決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像有的部門受領任務后,既沒有調查研究,也沒有具體工作,就著手起草答復意見,本末倒置;有的部門避重就輕,只辦理難度小的內容,對難度較大的敷衍了事,搪塞過關;有的單位答復時態度誠懇、措施具體,但往往是答復一完畢,“辦理”就完結,問題仍然在,致使有些建議、提案連續提了幾年卻一直得不到解決,代表和委員對此很有看法。今年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剛剛換屆,新一屆領導班子對建議、提案的辦理工作非常重視,代表和委員的參政輔政意識越來越強,對辦理工作的標準也越來越高,上述問題希望引起各承辦部門和單位的重視,真正把著力點放到狠抓實際問題解決上,切實讓代表和委員發自內心地感到滿意。
三、搞好三次見面。我區實行以“三見面”為主的面復辦理方式,可以有效增進部門與代表、委員的溝通交流,減少因對建議、提案的真實意圖把握不準而出現對辦理工作不滿意的情況。但實際辦 理過程中,個別單位對這一制度堅持得不夠好,有的部門滿足于電話來電話去,只在答復時見一次面;有的部門見面、辦理、答復不是同一個人;還有極個別的同志在與代表或委員見面時,不注意態度和用詞,語氣生硬,甚至對代表或委員的建議、提案挑剔指責,在代表和委員中產生了較壞的影響,甚至反映到區領導那里。從20xx年開始,市政府全面推行“雙互動工作法”,其中一個互動就是,承辦單位與提案人進行辦理互動,讓代表、委員理解在辦理之中、滿意在答復之前。因此,要提高認識,端正態度,切實把“三見面”制度落實好。具體講,第一次見面了解實情。領受任務后,首先與代表或委員見面溝通,了解建議、提案的目的和要求辦理的實際問題,解決部分建議、提案內容寬泛、不易把握的問題。第二次見面尋求共識。在確定具體辦理方案后,再次與代表或委員進行面對面的協商,征求對辦理方案的意見,爭取指導,并在解決辦法和途徑上達成共識。第三次見面答復結果。在建議、提案辦理完畢后,向代表或委員面復辦理結果,征求對辦理結果的滿意程度,并請代表或委員填寫《辦理情況征求意見表》。通過事前、事中、事后三次見面,進一步規范辦理程序,增強針對性,提升辦理質量和代表、委員的滿意度。
四、分清四類情況。在答復代表或委員時,要按照辦理結果實事求是地按照a、b、c、d四類情況作出標記。a表示所提問題已經解決或基本得到解決;b表示所提問題正在解決或已列入規劃逐步解決;c表示所提問題因目前條件限制或其他原因近期難以解決;d表示所提問題不符合政策規定或客觀現實不允許,確實不能解決,只能留作參考。這四類情況由于受建議、提案內容的影響,沒有優劣之分,關鍵是要實事求是地進行標記。但在具體辦理過程中,有的部門對這四類情況區分不清,標記混亂;有的部門把承辦的所有建議、提案全部標記為a,違背客觀地追求落實率;有的部門把不能辦理留作參考的建議、提案也標記為a,理由是代表或委員對答復表示滿意;還有的部門把不能解決或短期無法解決的問題標記成b,為后來的續辦續復增加了困難。因此,請各承辦部門一定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嚴格按照《辦理辦法》的分類標準,是什么就標記為什么,不可人為更改。
篇2
一、高度重視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
(一)高度關注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部分集體土地被征用,使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問題日益突出,妥善解決被征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已成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項突出任務。建立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制度,為被征地農民提供相對穩定的就業崗位和基本生活保障,解決他們的長遠生計問題,是建設和諧社會目標的客觀要求。
(二)把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列入工作規劃。各級政府要把推進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作為解決社會突出矛盾的重點工作抓緊抓好,切實解決被征地農民的實際困難。
二、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對象范圍
(三)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對象的認可。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對象原則上為城市(含建制鎮)規劃區內,經國務院或省政府依法批準征地后,失去全部或大部分農用地的農業人口。城市(含建制鎮)規劃區外,經依法批準的土地征收后,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以維持基本生產生活,農村集體組織無法調劑,當地政府無法安置的農業人口,應列入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對象。
(四)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具體對象確定的程序。被征地農民個人提出申請,村民委員會或村民小組討論,鄉鎮政府或街道辦事處研究公示,報縣(市、區)勞動保障和國土資源部門審核辦理。具體辦法由各設區市政府制定。設區市和縣級勞動保障、國土資源部門要建立正常的內部情況、信息交流制度,及時研究解決被征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三、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分類指導
(五)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重點。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以新被征地農民為重點人群,以勞動年齡段內的被征地農民為就業培訓重點對象,以大齡和老齡人群為社會保障重點對象。
(六)建立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利益平衡機制。各級政府要采取措施,全面掌握被征地農民的基本情況和就業要求,統籌考慮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近、中、遠期利益關系,搞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與其他城鎮人員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的銜接,平衡不同被征地年限、城市規劃區內外、不同原因被征地農民的利益保障,制定符合本地實際、切實可行的解決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的具體措施,明確操作程序和工作步驟,嚴格工作要求,實行分類指導,穩步有序推進。
(七)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基本要求。各級政府在征地的同時,要制定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的具體計劃措施。對符合條件的新被征地農民,政府應在征地的同時即做出就業培訓安排并落實相應的社會保障政策。在城市規劃區內,當地政府可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就業體系,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在城市規劃區外,應保證在本行政區域內為被征地農民留有必要的耕地或安排相應的工作崗位,并納入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對已不具備生產生活條件的城市規劃區外的被征地農民,要異地移民安置,并納入安置地的社會保障體系。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八)被征地農民享受職業介紹和培訓補貼。在城市規劃區內,要將被征地農民納入統一的失業登記制度和城鎮就業服務體系。對登記求職并領取《就業失業登記證》的被征地農民可以享受一次職業介紹、職業培訓補貼。各級各類職業介紹機構可按經其免費職業介紹服務后簽訂半年以上勞動合同的實際就業人數,向當地勞動保障部門申請職業介紹補貼,補貼標準最高為120元。被征地農民參加各類職業培訓后,6個月內實現就業的,享受政府職業培訓補貼,職業培訓補貼標準為:初級技能培訓不超過400元,中級技能培訓不超過600元,高級技能培訓不超過1000元。各設區市政府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辦法。
(九)鼓勵被征地農民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在城市規劃區內未就業且登記求職的被征地農民按規定享受促進就業再就業的相關扶持政策。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在審批程序、證照辦理、收費管理、場地攤位安排、小額貸款等方面支持被征地農民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
(十)加快推進“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工作。對城市規劃區內失去大部分土地的村,各地要積極推進“撤村建居”,實現被征地農民向城鎮居民身份的轉換。被征地農民在就業、社會保障、居住、子女教育等方面,與當地城鎮居民享受同等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
五、多渠道促進被征地農民就業
(十一)用地單位要優先安置被征地農民就業。各級政府要建立用地單位優先安置被征地農民就業的監督機制。凡用地單位適合被征地農民就業的工作崗位要優先安排被征地農民。各地可以通過一些以安置被征地農民就業為主要任務的勞務派遣公司將被征地農民組織起來就業。用地單位、就業服務機構和被征地農民三方也可以采取簽訂合同委托安置的方式,促進被征地農民就業。
(十二)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被征地農民就業。堅持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改善就業環境,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各有關部門要努力開發環衛、道路養護、停車場管理員、社區服務等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的被征地農民就業。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從國家征收的建設用地中留出一定比例的土地作為安置用地,吸納被征地農民就業。鼓勵引導各類企業、事業單位、社區吸納被征地農民就業。
(十三)鼓勵被征地農民就地轉移就業。以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城市化和發展中小型企業為契機,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通過發展民營經濟區、工業園區、科技園區,加快形成具有市場發展前景的郊區企業產業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加被征地農民的就業機會。通過加快以衛星城、小城鎮建設為重點的農村城鎮化發展進程,拓寬被征地農民就業新領域。
(十四)多渠道增加勞務輸出。廣泛開展多方位的勞務合作,充分調動民間、政府間開展勞務輸出的積極性,落實區域勞務合作協議,鞏固、發展好京津就業市場。鼓勵各類企業、個人到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承包工程、土地、項目,以項目帶動勞務輸出。積極開拓東南沿海等地勞務市場,采取有效措施占領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勞務市場。積極開拓國外市場,支持被征地農民到國外就業。
(十五)提高被征地農民的就業能力。在城市規劃區內,各地要有針對性地制定適合被征地農民特點的職業培訓計劃,通過訂單式培訓等多種形式幫助被征地農民實現就業。在城市規劃區外,各地要針對被征地農民的特點積極開展職業培訓,提高被征地農民的就業競爭能力和創業能力。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他們參加各種職業技能培訓,積極向他們提供就業援助和創業指導,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要建立就業培訓聯動機制,提高他們的就業率。通過上述渠道,確保每戶被征地農民家庭中至少有一名勞動者實現就業。
六、積極做好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工作
(十六)進一步推動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勞動保障、國土資源、財政等部門要盡快建立健全被征地農民保障制度,確保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要以新被征地農民為重點人群,以大齡和老齡人群為社會保障重點對象推動制度建設。對規定年齡內的被征地農民實行養老保險,建立個人養老保險賬戶,強制實行;對超過規定年齡的人員,直接納入保障范疇。個人繳納部分和集體補助部分進入個人賬戶,政府承擔部分進入統籌賬戶,提取的風險基金進入風險賬戶。建立養老待遇調節機制,隨著經濟和生活物價指數變動,適當提高養老待遇標準。建立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以征地時本地實際生活水平為基礎,確保在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之上,具體方案由當地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繳費標準及管理按照省政府冀政函(2005)15號文件精神執行。
(十七)保障基本生活和長遠生計。各地要從實際出發,采取多種方式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和長遠生計。對城市規劃區內的被征地農民,應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被征地農民不同年齡段,制定保持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的辦法和養老保障辦法。對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應按規定納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已開展城市醫療救助制度試點的地區,對符合醫療救助條件的要按規定納入救助范圍。有條件的地區可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參保范圍,通過現行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其基本生活保障問題。對城市規劃區外的被征地農民,凡已經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和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區,要按有關規定將其納入相應的保障范圍。沒有建立上述制度的地區,可由當地政府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多種形式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提供必要的養老和醫療服務,并將符合條件的人員納入當地的社會救助范圍。
(十八)合理確定保障水平。各地要按照統籌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要求,本著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政策可銜接、政府財力能承受、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簡便易行等原則,合理確定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和養老保障水平,應不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十九)做好被征地農民思想教育工作。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切實做好被征地農民的宣傳教育和引導工作,深入了解和分析他們對社會保險制度存在的疑慮和意見,有針對性的通過典型事例進行具體、形象、生動的宣傳,把參加辦法、參加人的權利與義務以及管理辦法等政策宣傳到千家萬戶,使廣大農民認識參保意義,樹立參保意識,積極參保。
七、落實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資金
(二十)落實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資金。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所需資金從當地財政列支;社會保障所需資金從當地政府批準提高的安置補助費和用于被征地農戶的土地補償費中統一安排,兩項費用尚不足以支付的,由當地政府從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中解決。有條件的地區,地方財政和集體經濟要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和引導被征地農民參加城鄉社會保險。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籌集辦法,由各設區市政府制定。
(二十一)嚴格資金管理。政府承擔的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所需資金由當地有關部門在征地過程中統一劃撥。各地政府要嚴格執行各項財務管理規定,加強資金監督和管理,確保資金的安全和增值,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擠占、截留或挪用。
八、加強領導,精心組織
(二十二)建立機制,明確責任。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的必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實行主要領導負責制,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勞動保障部門作為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的主管部門,要與財政、國土資源、發展改革、公安、民政等部門通力協作,切實履行職責,共同做好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要加強對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的宣傳和監督檢查,依法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各級政府要確保必要的人員和工作經費。
篇3
一、廣東省開展新型農民培訓的總體情況和成效
2010年,廣東省共有鄉鎮從業人員3425.28萬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包括初中)占78.1%。農村勞動力行業分布以農業(43.6%)、制造業(22.0%)、批發和零售商貿(7.1%)、居民服務及其他服務業(6.6%)為主。其中,外出務工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29.6%,約1014萬人,外出務工勞動力以男性青壯年為主,男性占61.4%,16―35歲年齡段人員占85.8%。
近年來,廣東省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農民收入,著手建立健全農民培訓體系,開展新型農民培訓工作。一是初步建立了組織管理架構。組織主體包括以省農業廳為主的各級農業部門,以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為主的各級勞動保障部門,以省科技廳為主的各級科技部門,以省科協為主的各級科協,以團省委為主的各級共青團組織和以省委組織部為主的各級組織部門等。二是不斷完善政策保障。積極落實國家有關部委牽頭實施的培訓項目,制定出臺政策文件指導自行組織的培訓項目。三是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對于中央推行的培訓項目,省財政嚴格按照配套要求落實培訓資金,市、縣也按實際財力支持培訓工作。對于自行組織的項目,資金保障更是充足。四是初步形成了實施體系。針對農業專業的技能培訓,主要依托農科院、農業技術學院等科研教學單位、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推廣站等機構以及龍頭企業進行;針對農民轉移就業的技能培訓,主要依托職業技術學校以及認定的社會職業培訓機構進行;針對農民工的崗位技能培訓,主要依托企業、行業協會和社會中介組織進行;針對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培訓,主要依托學歷培訓機構和遠程教育系統進行。五是形成了有效的項目抓手。培訓主要由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綠色證書工程等10多項具體項目組成。每個培訓項目都建立了包括目標要求、工作制度、評價監督在內的管理體系。具體培訓形式包括專題培訓班、專家講座、入戶培訓、現場指導、廣播電視和互聯網遠程教育、發放技術手冊、光盤等等。
廣東省農民培訓的主要做法可歸納為三個“著力實施”,即著力實施新型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訓,著力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著力實施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一是促進農民素質提升,有力地推動了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經過培訓,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能力不斷提高。截至去年底,全省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21個,面積37.8萬畝,園區總產值63.67億元,實現利稅5.1億元。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6000多家,總產值超過2100億元。二是促進農民轉移就業,有力地支撐了產業轉型升級。近三年來,全省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266.6萬人,轉移就業469萬人,對外省勞動力依存度降低,勞動力本土化程度提高,勞動力結構逐漸優化。與此同時,農民工通過培訓,從業的技術水平和業務素質明顯提高,不少達到初級或者中級職業技能水平,部分實現了由農村勞動力向產業工人的重大轉型,受到企業的普遍歡迎,形成良好的社會影響,有力地支撐和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三是促進農民收入提高,有力促進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經過新型農民培訓,廣大農村留守農民和農民工增收致富能力不斷提升,收入不斷增加。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從2008年的3685元增長至去年的4799.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近三年的平均增速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個百分點;近17萬戶以農戶為主的貧困家庭,通過勞動力培訓轉移實現脫貧。全省區域發展差異系數從2007年的0.721縮小到去年的0.633,城鄉居民收入比從3.15∶1縮小到3.03∶1。
二、廣東省開展新型農民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一方面,一些基層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上存在“重工輕農”或“重物輕人”的觀念,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工業和第三產業上,對農業生產重視程度不高,對新型農民培訓工作的戰略意義認識不足;或只重視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培訓,對農民整體培訓認識局限。有的認為新型農民培訓費時費力耗財而效果有限,不如拉幾個大項目合算,舍不得在農民培訓上加大投入、花大力氣,對組織農民培訓工作熱情不高,屬于典型的“喊起來重要、抓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另一方面,農民自身對培訓的重要性缺乏正確認識。由于長期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思想的束縛以及“工學矛盾”的影響,部分農民目光比較短淺,認為參加培訓影響賺錢,寧肯用老辦法務農或打工,也有部分農民安于現狀,止于惰性,不愿花精力學習,得過且過。這些認識嚴重制約了新型農民培訓工作的開展。
二是培訓基礎不堅實。從培訓對象看,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力,廣東省農民文化層次偏低,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87年,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員占農村人數總數的近80%,掌握1項以上實用技術的農民僅占農村勞動力的16.4%,且大多數農村留守或務農人員以老人、婦女為主。他們思想相對封閉、視野較為狹窄,難以適應外向型、效益型、集約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區域分布不平衡,多集中在經濟較強、交通便利的地區;而經濟較弱、地處偏遠的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農村人才相對較少。從培訓隊伍看,普遍存在人員老化、素質不高的問題,全省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在編人員中,50歲以上的占21%,大專以下非本專業學歷的近80%。
三是培訓內容安排不科學。目前農民培訓工作普遍存在重一般技能培訓,輕核心技能培養;重一技一能培訓,輕可持續學習能力培養;重眼前技能培訓,輕長遠能力培養等問題。主要表現在對農民基本素質的培訓不夠,對農村留守勞動力的培訓單一等方面。
四是培訓資金投入不充足。在省級層面,除了國家少量項目資金外,省級財政對新型農民培訓工作投入不均勻,目前的資金投入主要集中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方面,而對農村留守農民的培訓投入不多。在市縣層面,地市普遍沒有將農民培訓經費納入本級財政專項預算,主要依賴于國家和省實施的勞動力培訓轉移、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陽光”工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建設等有關項目資金,投入不穩,持續性差。
五是培訓部門多,協調不夠。各地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的機構除了農業部門外,還有勞動保障、教育、科協、民政、婦聯、共青團等多個單位。雖然從理論上來說,部門間的協同作戰有利于加大培訓力度,但職能的交叉加大了統籌難度,造成培訓資源的浪費,制約了培訓工作的有效開展。在培訓過程中,各部門普遍局限于一時一事,缺乏規范、合理、系統的規劃。管理的無序直接導致培訓內容雷同,空白點多,最后是“資金花了,培訓做了,時間耗了,收獲少了,農民煩了”。
六是考核評價不完善。在考核評價方面,缺乏科學完善的農民培訓綜合績效評價體系,使現有的農民培訓項目監督管理更多地注重對培訓農民的人數、場次等一些簡單的數量指標評價,忽視對農民教育培訓權益主張、培訓后就業狀況和收入水平等質量方面的綜合考評。
三、廣東省構建新型農民培訓體系的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目標,圍繞構建資源整合、手段先進、功能齊全、管理規范、持續有效的新型農民培訓體系這條主線,不斷完善培訓機制,科學規劃和組織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多區域的培訓活動,努力提高培訓水平和效果,為實現“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宏偉目標培養造就一大批文化農民、市場農民、技能農民和創業農民。
(二)培訓目標。一是文化農民。要求農民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爭取到2015年,全省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年,相當于初中三年級文化程度,30歲以下農民基本能接受高中以上教育,即至少12年的受教育年限。二是技能農民。要求農民要有一技之長,不管是留守農民,還是轉移農民,應在種植、養殖、生產、銷售、管理、經營、服務、金融、信息、教育、醫療等某一方面具有一技之長。三是市場農民。要求農民必須具備發展現代市場經濟的必備意識,即財富意識、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平等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風險意識、維權意識和法治意識。同時,不管是從事農業生產還是從事非農產業經營,都要遵循市場規律,以市場作為生產、經營和增加收入的行為導向。四是創業農民。要求具備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善于捕捉市場信息,把握市場規律,經受市場考驗,承擔市場風險。
(三)主要原則。一是統籌規劃,分工協作。成立由農業部門牽頭,財政、教育、勞動保障、建設、科技、計劃等相關部門協作配合,社會辦學力量廣泛參與,運轉靈活的新型農民培訓組織管理機制。建立全省認可的農民培訓證書、學位框架體系,使農民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相貫通,職業資格證書與職稱評定相連接。二是兼顧城鄉,分類培訓。根據農民致富增收的不同需求,按照不同區域、不同行業要求,區分不同對象,選擇不同的培訓內容和形式。四是保證重點,以點帶面。政府投入農民培訓的經費使用必須堅持“保證重點,以點帶面”的原則,各地可圍繞優勢產業重點培養土專家、小能人、農業企業家等起帶頭作用的骨干人才,爭取做到“培訓一個成材一個、成熟一個帶動一批”,實行滾動式發展。同時,以政府經費為“點”帶動社會經費的“面”,鼓勵社會各界對農民培訓提供資助和捐贈,從而建立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企業資助、社會捐贈和個人負擔相結合的多渠道的經費籌措機制。五是共建網絡,資源共享。完善省、市、縣三級農民培訓信息服務網,通過對各市勞動力資源的總量、地域分布、結構狀況等進行調查摸底,建立起勞動力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就業意向等資源檔案,及時農民培訓信息,廣泛收集企業用工信息,并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平臺進行定期不定期,保證信息在培訓組織、培訓對象、培訓機構、勞務輸出中介機構和駐外就業服務機構之間的互通,形成覆蓋面廣、反應靈敏的農村勞動力培訓與供求資源網絡。
四、廣東省構建新型農民培訓體系的政策建議
(一)建立健全新型農民培訓的組織領導體系。一是設立新型農民培訓組織領導機構。建議成立由分管副省長牽頭,農業、教育、勞動、科技、衛生、水利、林業、國土、科協、共青團等有關部門參加的新型農民培訓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和協調全省新型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做好調查研究、制定政策、培訓規劃、落實資金、監督檢查等工作。市、縣政府也要相應成立類似機構。二是制定新型農民培訓規劃。按照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產業結構調整布局、以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人才需求,科學制定全省新型農民培訓規劃,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在省統一規劃指導下,各市、縣以及相關部門要結合自身實際,編制本地區、本行業的新型農民培訓規劃和年度計劃。三是形成統籌高效的運行機制。新型農民培訓工作領導小組要盡快整合各相關部門掌握的新型農民培訓資源,形成合力,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和任務,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形成高效暢通的農民培訓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著力營造全社會真正抓農民培訓的良好氛圍,推進培訓工作的有效開展。四是出臺新型農民培訓政策措施。省、市、縣各級政府要研究出臺促進新型農民教育培訓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和激勵手段,調動社會力量、培訓機構和農民等多方面的積極性,逐步建立起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新型農民培訓體系。
(二)建立健全新型農民培訓的教學體系。一是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學校+基地+公司+農戶+市場”培訓模式。以農戶為基礎,以產教結合為載體,學校將主要專業的校內基地辦成開放的培訓基地、示范基地和生產經營基地。在此基礎上,聯合周邊地區的相關農產品生產的農戶,建立經營性公司,直接面向市場,形成集培訓、生產、實驗、經營、服務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實體。同時,積極探索“訂單”、“定向”培訓模式。培訓機構要以市場為方向,及時了解農民和市場的需求,使培訓與用工單位和就業市場直接掛鉤,實現以需求定培訓,以輸出帶培訓,把培訓工作做到市場需求與農民就業的結合點上。此外,探索建立“農業技術家教”培訓模式。統籌安排培訓力量,把培訓的工作重心下沉、培訓關口前移,把培訓送到田間地頭,手把手傳授。二是科學制定培訓內容。根據不同農民培訓對象的需求,科學安排培訓內容。對于農業主體勞動力的培訓,要結合農時季節需求,開展靈活多樣的種植業、養殖業等農業科技培訓;對于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要加強對他們在種養、加工、流通、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有針對性、專業性的培訓,切實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發揮致富的示范帶頭作用;對于進城務工農民的培訓,要依據全省及各地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實際需求,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強化職業道德、法制意識和社會心理素質的培養,培養具有一定專業技能、適應城市生活的現代產業工人;對于回鄉創業人員的培訓,主要是技術培訓、管理知識培訓和市場知識培訓,提高創業人員素質,為他們搭建科技、信息、交流平臺;對于農村社會化組織人員的培訓,除了所經營農產品的特性等技術知識的培訓外,必須側重市場知識、物流管理、農業法律法規、產品營銷以及金融等方面的知識培訓,培養一批具有市場觀念和法律意識、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經營管理隊伍,使之成為廣大農民聯系市場、走向社會的橋梁和紐帶。三是積極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一方面,大力運用電子媒體(廣播、電視、音像)、印刷媒體(報紙、雜志),以及現代的網絡媒體(因特網、衛星網)等技術手段,將廣大農民急需的大批農業實用技術和信息媒體化,通過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等傳播渠道和文字、聲像制品等載體,以快捷、有效的手段實現農業科技和信息的進村入戶。另一方面,要注意通過信息化手段,把具體技術信息進一步組裝,形成具有基礎性、系統性、普及性的農民崗位培訓課程,以大容量、廣覆蓋的遠程教育手段實現農民教育培訓的跨越式發展。四是注重提升培訓機構質量。嚴格準入制度,對承擔政府主導性培訓項目的培訓機構,必須對其基本設施、教學設備、實訓基地和師資力量等提出明確要求,實行公開招標,保證新型農民培訓只對具備資質、符合條件的培訓機構開放。突出扶持重點,在全省范圍內篩選一批具有雄厚實力和專業優勢的培訓機構,在稅收、用地、信貸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扶持重點培訓機構做大做強。增強師資力量,通過提高一批、引進一批、聘請一批、兼職一批等多種途徑,著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三)建立健全新型農民培訓的多元投入體系。一是發揮政府財政投入的主導作用。劃分省、市、縣各級政府的責任,建立各級財政投入機制,把新型農民培訓納入公共財政范疇,進一步加大對新型農民培訓工作的投入力度。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保證粵東西北地區農民培訓資金來源的穩定性。建立跨區域合作機制,實現珠三角與東西北地區間農民培訓資金的合理調配。二是加快推動企業和社會多元投入。利用財政、稅收以及金融等手段,促進企業加大對農民培訓的投入。完善農民培訓金融政策,調動金融機構出資積極性。完善社會投入模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三是鼓勵農民加大對自身教育培訓的投資。根據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及時調整廣東省“雙轉移”政策規定農村勞動力只能享受一次免費培訓的制度,擴大受訓農村勞動力的范圍,突出普惠,提升層次。探索實行“培訓券”制度,受訓農民領取培訓券后,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培訓點和培訓內容,終身不斷參加培訓。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對積極參與培訓并獲得有關證書的農民給予獎勵,以調動廣大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篇4
【關鍵詞】企業 安全教育 培訓 建議
中圖分類號:C29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人既是促進 生產發展的決定因素,又是生產中安全與事故的決定因素,這種觀點在業內早已達成了共識;因此如何強化和提高人的安全行為,改變和抑制人的異常行為,就成為我們為之討論和探索的永恒話題。全面提高從業人員的安全素質是其中極為關鍵的一環,而安全教育培訓無疑是提高人員安全素質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過對企業各類人員在安全生產政策法規、安全文化、安全技術、管理、技能等方面,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教育培訓,全面提高各類人員的安全素質,包括安全意識、法制觀念、安全技能知識、安全文化結構、心理應變承受適應能力和道德行為規范約束能力等,從而杜絕人的不安全行為,預防事故發生,促進本質安全型企業的建設。
近幾年來,從資陽市目前的生產經營企業整體上對從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現狀來看,不論是企業安全生產管理人員,還是基層作業人員,由于不斷夯實安全管理基礎工作、狠抓規章制度的執行和落實,在安全教育培訓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但筆者認為在某些方面暴露出的普遍性的、共同性的問題應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文中提出了筆者的思考和建議,謹作借鑒。
二、對安全教育培訓的認識存在差異
不論是國有企業或私營企業,沒有哪個部門或單位不重視安全培訓教育工作,但認識上存在差異。
普遍性的觀點之一是把安全教育培訓當作法定義務、以應付國家法律的規定或上級機關單位的檢查,而沒有在投入上下真功夫,忽視了這項工作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對改善教育場所和硬件教學設施上我們確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全面調研、分析評價、系統管理、師資培養上明顯沒有做到完全投入。
普遍性的觀點之二是混淆了教育和培訓的概念,筆者認為安全教育側重培養人的思想與意識,而安全培訓重點在于提高實際工作接觸到的與安全有關的知識與技能。很多管理者認為本單位只要常抓不懈地搞好班組安全學習、堅持上班前的安全講話、下班后的安全總結,及時跟上法律法規的新要求就可以逐步提升安全受控度,當然這種做法有其巨大作用,員工的安全意識的確在這種學習的刺激下提高了,但現在的安全內涵早已不同以往,它已經成為一個人、環境、社會、技術、經濟等因素構成的大協調系統,安全素質的提升必須要經過專題培訓的方式來進行,如同特種設備人員的取證培訓,它涉及到對機械、電氣、自動化、安全保護等多方面知識內容的學習,安全培訓的內容也非常豐富,像安全評價、風險管理、預防性管理、目標管理、重大危險源評估與監控等專題,決不是通過普通的安全學習方式能完成的。
三、忽視安全教育和培訓計劃的制定與實施
部分單位在制定年度員工培訓計劃時,都會重視與工作有關的職業技能知識的內容培訓,至于如何制定安全教育培訓計劃,要么跟上級部門制定的一致,要么走過場走形式,要么干脆不制定,這就使得滿足員工安全培訓需求成為一句空話,即使制定出來的,也缺少本單位的特點,針對性不強。
在制定從業人員的安全培訓教育計劃時,應注意到安全教育培訓的階段性。安全教育培訓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的教育,即安全知識的教育、安全技能的教育和安全意識的教育。成功的安全教育不僅要使職工懂得安全知識,而且能正確地、潛意識地遵守安全行為。但現在不少計劃偏重于安全知識方面的培訓,對后兩者安排較少,使得安全教育的最終目的打了折扣。
另外,單位應制定相應的獎罰制度以激勵員工加強安全學習。如學習出色、工作認真負責、未出安全事故的員工,加以一次性獎勵或漲工資,對于安全學習不過關的員工,第一次可以扣款,第二次可以下崗,屢次不改的可以開除等等。
四、安全教育培訓的內容和形式的問題
在班組安全培訓的實踐當中發現,大多數的安全學習內容是傳達上級關于安全生產的指示精神或者是事故討論,這樣的安全教育往往是學完就忘,形式上又以照本宣科為主,學習者興趣索然。安全培訓的教學模式基本上也都是集中授課,結課是筆試考核,實效性不強;這種教條地傳統上課方式,時間長了大家厭倦,可以開展諸如幻燈片、事故案例、茶話會、討論、山莊封閉式脫產學習等學員興趣高的喜聞樂見的方式。管理心理學的一般規律是:生產過程中的潛變、異常、危險、事故給人以刺激,由神經傳輸于大腦,大腦根據已有的安全意識對刺激做出判斷,形成有目的、有方向的行動;所以在安全教育培訓時,應盡可能地給受教育者輸入多種強刺激的培訓,如有趣的講課、參觀、展覽、討論、示范、演練、實例等,使其見多、博聞,增強感性認識,以求達到廣識和強記。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各種方法有各自的特點和作用,在運用中應結合各單位實際的知識內容和學習對象,靈活采用。某石化公司組織的主題為“時刻牢記反違章六條禁令、讓你我遠離事故與危險”的安全巡講活動,不少單位大力倡導的事故當事人現身說法活動,部分單位實施的安全親情呼喚活動都是極好的教育形式,比集體學習文件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極受一般員工的歡迎。
五、缺少對安全教育培訓效果的評價
安全教育培訓工作做了,但效果怎么樣,部分單位缺少跟蹤調查,這就違背了安全教育培訓的完整性原則,影響到持續改進。
培訓效果評價可以在培訓后發調查問卷,收回后做分析統計。培訓效果評價應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培訓效果反應評價:主要通過學員的情緒、注意力、滿意或不滿意等對培訓效果做出評價;
學習效果評價:主要檢查通過培訓學員學到了什么知識,掌握知識的程度,培訓內容方法是否合適、有效,培訓是否達到了目標要求等;
行為影響效果評價:主要是衡量是否給受培訓者的行為帶來新的改變;
績效影響效果評價:工作行為的改變將帶來工作績效的變化,例如違章現象減少等。
對照以上四點,可以看出我們目前的安全教育效果評價還需要做很多工作。六、管理者的安全培訓是弱項
目前某國營企業員工培訓工作十分密集,針對操作員工的培訓多不勝數,管理者的知識更新速度已經跟不上一線員工。以安全培訓為例,為了杜絕安全事故,管理者經常組織一線班組員工進行安全學習,或經常參加專題的例如風險辨識的培訓,安全系統內管理人員參加的培訓也較多。但是大多數企業負責人或中層管理者,他們當中好多人對于安全知識的掌握已經落伍,加上很多單位很少組織這級管理干部的安全學習,使得不少人對于安全法律法規的熟悉程度甚至不如普通工人;即使安排了安全學習,部分管理者總是以工作事務繁多為由,不斷的中斷學習、甚至不參加學習;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的話,將產生嚴重的后果。
七、安全教育培訓的師資隊伍尚不滿足企業需要
目前專職從事安全教育培訓的老師較少,一些二級單位根本就沒有;大部分單位的安全教育培訓老師為臨時兼職的。抓好培訓工作需要大量安全管理專家級人員的出現,尤其是那種能夠既熟悉工藝操作、設備管理和作業現場,又能熟練掌握法律、法規和安全技術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他們是能將安全管理知識和技術手段融入到生產實踐當中的關鍵力量。配備有安全管理專家的企業,將會使安全教育培訓工作產生飛躍,達到一個新的境地。
八、學歷教育應引起重視并取得支持
如在某國營企業安全系統內部,高級工程師、工程師的隊伍在不斷擴大,但他們中絕大多數原來從事的并不是安全工作,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安全系統中的安全工程學士或碩士鳳毛麟角,這不符合大型國營企業這么龐大組織的發展要求。雖說近幾年各類企業的內部不泛有人考取注冊安全工程師,但注安師隊伍中的學歷分布也是很不均衡的,安全本科或碩士學歷的注安師比例很低。如何研究安全經濟學、安全法學、安全心理學、安全工程技術,如何把先進的安全管理科學應用到企業的生產經營當中,成立一支高學歷、高素質的研究隊伍還是必不可少的。 培養具有深厚理論功底和較強實踐能力的安全科技人才也是社會安全的有力保障。目前企業安全學歷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培養目標和方向有待進一步確認,學歷層次和用人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各單位應共同努力,創建一個安全科技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企業環境。
篇5
隨著護理學科的發展,護理工作的職業功能不斷擴展,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深入的要求,對護士的知識和技能提出了更嚴峻的考驗。護理人員在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工作中承擔多種角色,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針對目前我們基層醫院護理人員學歷較低、護理人員水平參差不齊的現實情況,本院從2007年開始實施對護士的分層次培訓與考核,以提高護士的綜合素質、專科護理和整體護理的水平,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 實施方法
(1)制定了各級護理人員的培訓計劃,包括全體護士、護士長及全科護士、各級護理人員的培訓。(2)制定了一到五年資護士培訓手冊,手冊內容包括:基本任務和守則、每年資護士要掌握的理論和技能要求、考核的方法、及考核的記錄表,內容有理論操作次數、參加各種查房次數、各種講課、培訓次數等。(3)將各級人員的培訓手冊下發到每位護士手中,按照手冊內容記錄,要求護士長按期進行考核。(4)一年后,將手冊上交到護理部,考核結果與晉級、評優掛鉤。
2 培訓方式
2.1 統一示范示教
我們將 50 個項目的護理技術操作程序和評分標準進行修改和完善,將修訂完善后的護理程序及評分標準下發各科室。由護理部先對全體一年資護士、教學干事、護士長進行分批示范示教,再由護士長及教學干事對本科其他人員進行示教。
2.2 開展形式多樣的全方位在職培訓,提高護士專業技能
(1)以“護士必讀”為基礎,堅持常規基礎理論培訓制度,鼓勵自學,促進學習培訓經常化。(2)堅持護理查房制度,提高臨床護理能力。制定每月1次的護理查房制度,由科室護士長制定具體的護理查房計劃,并組織查房。護理部派人參加并對護理病歷的選擇、護理診斷的應用、護理措施的制定進行指導。(3)積極參加繼續護理教育。護理部不斷更新管理理念,更新繼續教育的內容和方式,結合臨床實際舉辦內容豐富的繼續教育講座,對法律法規、護患溝通、論文撰寫及新技術、新業務的推廣應用等做集中培訓。(4)有計劃地安排護理人員外出學習,培養專科護士。
3 培訓階段設置
(1)一年資護士;(2)二年資護士;(3)三至五年資護士;(4)五年資以上的護士;(5)全科護士;(6)護士長。
4 考核
(1)一年資護士每月理論和操作考核1次;(2)二至五年資護士每月理論考核一次,操作考核每月由科室護士長負責,護理部定期抽查。護理部不定期檢查科室規范化培訓落實情況,各科室定期向護理部反饋培訓效果及提出建議,以改進培訓方法,不斷完善培訓計劃和考核標準,使之更科學、更有效。(3)科室護士長每季度進行一次理論考核,操作考核每6個月1次。
5 結果
通過規范化培訓后,護士的理論和操作考核成績均值逐年提高,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也逐年提高,見表1。表1 培訓前后護士的理論和操作考核成績及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比較
篇6
關鍵詞:發展;鐵路職工;培訓;一體化;機制
當前,路局面對西南鐵路現代化加快發展的新形勢,同時面臨著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適應崗位新要求的考驗。在有限的時間內,要實現人才隊伍在數量上快速擴充、在質量上跨越式提升,必須建設數量充足、素質精良的人才隊伍。如何快捷有效的提升職工隊伍素質、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促使職工轉變思想觀念,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之適應當前的發展需要,成為目前職工教育工作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那么,在構建完善的培訓機制、考核機制、使用、待遇一體化機制的基礎上,要不斷發現、解決管理和現場在執行規章制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逐步解決職工學習的內動力問題,逐步實現從注重結果考核向注重過程考核的轉變,從而確保職工培訓考核使用與待遇一體化工作閉環管理的良好運作。
一、構建培訓機制,努力實現“三個轉變”,提升培訓質量
當前,在加強職工教育培訓,努力提高職工技術素質上面臨的形勢仍然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一是職工隊伍中人才結構不合理,高素質的人才仍然比較匱乏,從我車間來看:文化程度方面,在崗工人隊伍中,初中及以下占25.7%,高中及技校占25.8%,中專占41.2%,大專及以上僅占7.3%。技能等級方面,技術工人中,高級工43人,占39.4%;技師6人,占5.5%;高級技師0人。二是新技術、新設備的不斷運用,對職工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高鐵CTC全新的信息化行車設備相繼和即將投入運用,對現場職工的綜合素質和合理利用設備保證安全的能力提出了挑戰。但最大的問題還是來自于觀念上的不適應。首先是組織管理上的不適應,職工教育觀念僵化,在很大程度上只滿足于完成培訓任務,而忽視了“實用、實際、實效”的要求,培訓考核流于形式,培訓效果不明顯。其次是學習觀念上的不適應,職工學習觀念陳舊,自主學習意識差,“行車都是熟練工種,干的多自然就會了”的錯誤認識大有人在。為此,必須在培訓的模式和教學方法上努力實現“三個轉變”,積極構建培訓考核機制。
(一)培訓方式以理論講解為主向以技能操作傳授為主轉變
接發列車和調車作業是車站安全管理的關鍵環節。各站作業方式、作業性質、人員素質各有差異,對部分小站長時間不從事調車作業而技能生疏的車站值班員、助理值班員,若遇特殊情況需調車時束手無策。這時應該要把培訓工作重點放在實作培訓上,以調車作業車站作為培訓基地分期分批嘗試進行現場教學,除了嚴格按照《調標》項目對信號、聯控、觀速、觀距等基本技能進行了強化培訓外,還突出強調作業過程中干部把關盯控的基本制度以及防溜卡控措施。通過理論學習、現場觀摩、實作演練等循序漸進的教學手段,逐步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為緊急情況“人盡其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培訓目的以會背為主向會干為主的轉變
學習和培訓的目的在于運用,而培訓效果最終是通過對操作技能掌握的程度來檢驗的,但技能水平的提高又是通過理論和實踐的不斷結合而實現的。因此,在職工的日常業務學習過程中,班前規章試問這種形式承擔了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論轉化的紐帶作用,其方法就是將各崗位工種規章試題化、核心化、精細化,便于職工易學、易懂、易記、易用。規章試問內容要結合工作實際和階段適應性培訓內容和相關要求細化制定,車站管理干部有針對性地每周擬定4-5題并提前公布出來,對職工進行循環抽問,當場公布答案結果,及時點評、解釋或宣講。
(三)培訓形式以考試為主向以對規考核為主的轉變
在實施培訓工作的過程中,把對規對標作為檢測評估培訓效果的重要手段予以實踐,通過對規對標及結果的分析、考核,找出職工在規章理解、標準執行方面存在的差距,并適時開展針對性的補強培訓,進一步激發職工鉆研業務的積極性,形成學、練、比的良好氛圍,促使職工自覺把“上標準崗,講標準話,干標準活,交標準班”落實到每個工作崗位,最終達到安全生產優質、高效的預期目標。
二、構建考核機制,堅持對規對標,不斷細化過程考核
著重于抓對規對標,內容涵蓋《技規》、《行規》、《站細》及相關崗位作業標準和規章、文電要求。
車站管理者對標。充分利用各種會議時機不定期對站長進行培訓,強化管理知識和行車知識的學習,特別是突出了應急處理能力方面的培訓。組織站長和其他管理人員進行TB/T1500.6無聯鎖接發列車對標演練,然后由他們指導車站職工開展對標學習和培訓,有效地促進了一線管理者應急處理能力和現場卡控、把握重點能力的提高。
分工種對規對標。各崗位一班工作標準和一次(批)作業標準的對規對標。車站管理者開展日常崗位跟班對規對標,在對標過程中車站管理人員根據職工素質狀況,具體、深入到作業標準中對操作要點、程序、工作用語、突發問題進行點評指導,做到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扣分情況納入班組評比考核中。
長時間堅持對規對標,加強職工按章作業的意識,避免職工違章蠻干的情況發生。對規對標的進一步深化、細化,使其在提高職工業務技能方面短、平、快的效果逐步凸現出來。一是對規對標有理、有據,內容針對性強,為中間站提高職工業務學習效果指明了方向。二是將職工業務素質、技能水平、業務考試、崗位業績等緊密結合納入一體化分配考核,對促進對規對標的落實起到了較好的激勵作用。三是對職能部門和兼職教師履職能力提出了挑戰,有力促進干部作風的轉變和素質的提高。
三、培訓考核與使用待遇的有機結合,發揮出一體化機制的作用
以提高培訓質量為基礎,以嚴格對規對標為考核手段,使職工的素質和能力差異充分暴露出來,并與使用、待遇緊密掛鉤考核,逐步實現人盡其才,強化基礎,加強基層管理,提高職工基本功水平。
(一)考核結果與人員崗位掛鉤
在實施一體化工作進程中,對規對標這一平臺為實施職工競爭上崗、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創造條件,車站對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不能滿足崗位要求的職工予以調整,把技術好、素質高的職工選拔到班組長崗位上;選定條件較好的車站實行競爭上崗,將業務素質作為競爭上崗的主要條件之一,不達標者調整工作崗位或待崗培訓,逐步形成“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通過對規對標素質考核,使用與待遇緊密掛鉤,增強職工危機感和緊迫感,增強職工責任心,提高工作質量。
(二)考核結果與待遇掛鉤
篇7
“醫教結合、綜合康復”是今后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根據2007年的調查,我國現有22所本專大學設立了特殊教育專業,培養學士、碩士學位的特殊教育師資。這遠遠滿足不了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需要,與俄羅斯、美國、英國等國家相比差距也很明顯。另外,我國特殊教育師資醫教結合培訓多以短訓班的形式進行,課程內容缺乏針對性、操作性,國內特殊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缺乏特色雷同于其他師范教育,尤其醫學實訓環節薄弱。
一、問題的提出
2011-2013年教育部都把“特殊教育‘醫教結合’改革實驗和試點”作為年度特殊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1-3],對推動特殊教育“醫教結合”工作和實踐探索發揮了積極影響。特殊教育“醫教結合”一般泛指與特殊兒童相關的醫學領域和特殊教育的全面結合。其中相關醫學領域包括:兒科、其他臨床科、康復科、保健科、護理科等學科,這些學科的內容涉及特殊兒童的篩查、診斷、臨床醫療、康復治療、護理保健、建檔、轉介、綜合干預等工作。而特殊兒童的教育教學只有與這些工作良好銜接,才能共同構成完整的特殊教育服務體系[4],比如,在聾兒構音時許多發音不清晰,主要是舌沒有把握正確的發音部位導致口腔內氣流不通暢所致,這時必要的醫學知識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借助簡單的醫療器械將聽障兒童的舌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不斷地發音刺激并強化便可習得不同字母的發音。這需要每位教師比較系統地了解聽障兒童的生理、心理病因及表現癥狀,還要學習相關的康復教育方法對策及必要的醫學知識。改變“康復與教育”二元分離模式的“醫教結合”實踐探索是目前我國特殊教育改革的一條可行途徑,但這對特殊教育師資隊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年來,我們做了一些師資培養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是局限在特殊教育的專業理論和教學手段的學習和運用上,專業的范疇比較廣、培訓內容比較寬泛、形式比較少,更沒有形成醫教結合的研究氛圍,其理論研究更為匱乏。為了促進牡丹江地區特殊教育“醫教結合、綜合康復”實踐工作,我們課題組對牡丹江地區特殊教育師資醫教結合培訓實踐工作進行了調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牡丹江地區公立特殊教育學校六所及牡丹江市兒童福利院
2.研究工具及過程。本研究采用自編《牡丹江地區特殊教育師資醫教結合培訓實踐狀況調查表》,其內容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教師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培訓情況調查包括特殊教育師資醫教結合培訓形式、內容、考核、科研、態度等,共發放問卷212份,回收200份,回收率94%本研究采用spass16.0對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三、結果分析
1.表1數據顯示,特殊教育一線教師參見“醫教結合”培訓比例為41%,其中教育方面內容較多為78%;醫學方面為22%,多為病理生理學知識,可操作性不強。
四、討論
1.科研情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困惑,這是每位教師成長和專業化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如何搬掉這些絆腳石,教學科研提供了解決問題的鑰匙。科學研究可以促進學校師資水平的提升,但調查顯示特殊教育教師科研能力不足,缺乏系統科研訓練及科研理念。馮建新[5]等通過調查,對陜西省特殊教育教師的科研能力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特殊教育教師科研意識淡薄其內在原因是教師內部科研動機不強烈,45.9%教師認為發表文章的動力源于評職稱的需要或學校的要求,50%的教師不贊同教師參與科研;其外部原因是學校獎勵機制存在問題,不能有效地推動教師參與科研,不能有效促進良好科研氛圍形成。調查學校一線教師教學任務重,職業倦怠感也是制約科研工作的重要原因,醫教結合方面課題僅有一項。
2.培訓情況。全國特殊教育教師接受特教專業培訓的平均比例為55.63%可見我地區接收培訓比例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另外其培訓的理論基礎偏重于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等方面,教師普遍缺少醫學康復技能。包括聽覺功能康復技能、言語功能康復技能等,培訓模式以校本培訓模式、交互式培訓模式、短期培訓模式為主,無法滿足一線教師的工作需求,培訓考核單一或缺失,使培訓效果無法考量,也缺少對培訓內容的反饋。
五、建議
1.醫教結合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醫教結合”作為特殊教育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雖然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但是大多數教師受傳統的教學觀念影響,認為學校就是學生受教育的場所,又不是醫院,我們又不是醫生,怎么搞醫教結合?不能充分認識到教育、醫療與康復訓練相結合的重要性。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對醫教結合的重要意義、基本理念、路徑方法等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的思想,轉變教育觀念。
2.加強培訓保障體系建設,確保培訓效果。組建專業化的培訓隊伍,聘請醫院的康復專家講座,開發系統、科學、規范的培訓教材,合理安排培訓課程;提供設施完備、配置有現代化教學、康復設備的培訓場地。做好組織與制度保障;采用“建立區縣特殊教育聯席會議制度、醫教結合專項工作制度;成立特教專職康復教師隊伍、專兼職的特教保健教師、專兼職的巡回教師隊伍;多渠道開展培訓,提高特殊教育教師、參與醫教結合工作的醫生的專業化水平”[6]。
3.加強培訓的針對性、層次性和實用性。特殊學校教師的學歷水平不同,專業知識結構不同,所處地位不一樣,所以培訓的要求也應有區別,實施主題培訓、分模塊培訓等,這樣才能加強培訓的針對性、層次性、實用性,同時,在采用培訓的模式時也應因人而異,使培訓真正地達到預期效果。豐富原有培訓模式,研究型培訓模式能針對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進行并總結經驗,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法,實效性強,可以在教師的教學和科研間建立起良好互動,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能力;遠程教育培訓模式是特殊教育相對滯后的學校提高在職特殊教育教師醫教結合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加強專業化的重要方式[7]。因此,切實推進醫教結合工作離不開專家,醫生一線教師的深入互動,需要搭建跨部門的長效工作機制,全面保障培訓的持續、深化、有效。
4.建立特殊教育師資醫教結合培訓評價體系。對于每種培訓而言,考核不僅是對每位教師培訓效果的檢驗,更是對整個培訓模式的檢驗。貫穿始終的培訓考核不僅有利于及時了解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靠有效地實現培訓計劃,更有利于受訓老師在培訓過程中進行培訓內容實時反饋,根據自身特點隨時對受訓內做出調整,從而達到最為理想的培訓效果。
5.改革特殊教育師資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高素質、高質量的特教師資隊伍是保證特教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不竭動力來源,同時也是醫教結合康復教學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加強特教師資隊伍建設意義深遠而重大。改革師范院校特殊教育師資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包括師范院校與醫學院校合作培養特殊教育人才;大幅提高特殊教育中醫學類課程比例,加強學習生理學等醫學類知識,使特殊教育師資更加符合市場需求。我校秉承高職高專教育理念,學生在校三年時間調整為“2+1”模式,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與市內多家醫院兒童康復中心及本地區特教學校緊密合作。同時積極探索課程改革,特殊教育教師培養課程以模塊化、彈性化和個性化為發展趨勢。以課程模塊和加大選修、實行學分制等體制改革相結合的方式,增加課程的靈活性和選擇性,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發展。
篇8
1.加強領導,統籌安排全民急救知識培訓。建議政府把開展全民急救知識普及教育,列入科普工作計劃,將提高自救互助能力的普及率作為工作重點來抓。政府有關部門明確職責,科技部門制定詳細方案,教育部門把急救知識編入教材,衛生部門提供師資力量和組織培訓,新聞媒體負責宣傳報道,財政部門安排資金等。通過各部門通力合作,共同推進急救知識普及教育。
2.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提高急救意識。充分利用政府網站和電視、報紙等媒體,對社會公眾開展廣泛的急救常識宣傳,指導群眾以科學態度對待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和日常疾病中的緊急情況,提高民眾的自我急救意識和能力。
3.統籌協調,發揮部門合力,實現規模化培訓。利用鄉、社區急救資源,發揮醫藥人員的優勢,在全省范圍內實施急救知識“進機關、進社區、進鄉村”活動,通過廣泛開展群眾性急救知R宣傳培訓工作,使廣大群眾了解急救基本知識、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能及時實施急救行動,營造“人人關心急救、人人懂得急救、人人參與急救”的新局面。建議教育、住建、交通、文化、衛生、旅游、電力、礦山等相關部門,將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列入職業培訓內容,并將此項工作作為相關部門目標考核內容之一,提高對應急救護工作的思想認識。
4.建立和培養熱心于急救知識和技能普及工作的志愿者隊伍。確定重點培訓對象警察、列車員、船員、消防員、教師、出租車司機、民航賓館服務人員等。由于上述人員遇到突發危重傷病員的機會較多,所以對此人群重點實施基礎救護培訓。同時以社區為依托,建立“第一救助人”培訓制度,把普及和宣傳急救常識作為社區的一項日常工作。依據國際公認的基本培訓綱要和2005年最新國際指南,著重普及群眾性自救互救知識與現場急救基本技能,徒手心肺復蘇的ABC操作方法、外傷現場急救四大基本技術,以及家庭常見急癥的應急處理等。
5.學校開設急救課。加強對大、中小學生進行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根據青少年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能力和法律行為能力,建立和完善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課程體系,課程的內容主要涉及急救常識、簡單傷口處理、校園急癥救護、校園意外傷害救護、創傷救護、心肺復蘇和災害與突發事件逃生避險等。
6.加大應急救護培訓經費投入力度。建議政府將群眾性應急救護培訓的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納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范圍,以支持和保障應急救護培訓的可持續發展。
篇9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檸民彥”為你整理了這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群眾意見建議整改情況報告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群眾意見建議整改情況報告
2020年以來,市人社局根據《賀州市督查考評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印發<賀州市2019年度自治區績效考評群眾意見建議整改方案>的通知》(賀督考發〔2020〕2號)文件要求,認真對照本單位所承擔的群眾意見建議整改內容,堅持統籌謀劃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確保整改工作取得實效,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現將我局群眾意見建議整改情況報告如下:
一、整改事項
意見建議編號175,整改內容“希望對賀州市鐘山縣公安鎮這里的學員培訓了之后能夠安排就業。”
二、制定整改方案
市人社局按照全市統一部署要求,制定了《賀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2019年度自治區績效考評群眾意見建議整改方案》,針對該條群眾意見建議確定了整改內容、整改目標、整改步驟、整改措施及期限、分管領導、責任科室(單位)和責任人,進一步明確了工作職責。提出具體整改目標如下:加強培訓學員就業服務,加大就業信息宣傳力度,積極開展就業崗位推薦工作。
三、整改措施
(一)安排專人對接。認真做好公安鎮已參加職業技能培訓158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的就業服務跟蹤回訪工作,賀州市人力資源市場、鐘山縣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分別于6月、8月、11月安排專人電話聯系,充分摸清培訓學員基本情況及就業意愿,結合務工需求和就業經歷進行崗位推薦、就業指導,全力幫扶學員實現就業,暢通求職渠道。
(二)強化就業指導。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賀州電臺等線上渠道開展多種形式的信息宣傳,并開辟就業扶貧崗位信息、外出務工崗位信息、扶貧車間崗位信息等專欄進行推送。加強“一對一”精準服務,以培訓學員需求為導向,整合廚師、保潔等各類崗位信息,根據培訓學員意向開展針對性推薦。目前,共就業扶貧崗位信息21期及鐘山崗位合輯1期,提供就業崗位6300多個。
(三)加強政策宣傳。通過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加強就業政策宣傳,及時就業創業、技能培訓等優惠政策和信息,并轉發人社部門推出的對促進勞動者多渠道就業、支持創新創業帶動就業等方面政策進行全面解讀的就業政策微課堂,鼓勵引導培訓學員積極參與,主動就業創業,不斷提升穩定就業的能力。
四、整改完成情況
截至2020年11月,公安鎮已參加職業技能培訓158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中已就業124人;未就業34人(其中:上學或參軍5人;因身體原因或照顧家未就業23人;父母及幫扶人均無法聯系1人)。
篇10
一、調研課目及分工
(一)新形勢下加強公務員及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量化考核工作的幾點思考
調研重點:地區公務員隊伍現狀,完善地區公務員制度的意見,加強地區公務員能力素質和作風建設的意見,落實地區公務員及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量化考核實施意見情況,并提出對策和建議。
調研提綱:①單位公務員隊伍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學歷、專業、性別等各方面的結構情況。②單位超編、混崗、超職數配備的情況,并提出解決該問題的辦法。③單位落實地區兩個考核辦法的情況,是否召開了動員會,是否成立了考核機構,是否制定考核細則和量化標準等。④科級以下干部年度考核存在的問題、原因分析和對策。
*
負責科室:公務員管理科牽頭,各科室配合。
(二)事業單位人事制度崗位設置進展情況、存在主要問題,加強意見和建議方面的調研
調研重點: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重點就加強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公開招聘、聘后管理等問題進行調研,提出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對策建議。
調研提綱:①本單位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工作進展及基本情況。②崗位設置管理的人員實施范圍如何界定才符合本行業事業單位的實際情況?是否嚴格在核定事業編制范圍內實施崗位設置管理(或崗位總量應該以什么為依據)。③為確保崗位設置管理的基礎性作用,人事部門應制定哪些相應的配套人事管理政策?④結合本行業事業單位的特點,對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工作的其他意見和建議。
*
負責科室:公務員管理科牽頭,各科室配合。
(三)新形勢下如何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的思考
調研重點:地區高校畢業就業狀況,完善大學生就業政策的意見和建議,建立統一規范的地區人力資源市場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并結合地區部分企業招不上工作人員,而地區高校畢業生又找不到工作的實際,提出對策和建議。
調研提綱:①目前研究生、本科生、大專生分專業就業情況(包括已簽約人數、比例;準備升學人數、比例;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人數、比例;下一步畢業生就業意向方式分化情況)。②目前畢業生的思想狀況和就業心態;面對金融危機給畢業生和就業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③目前為止,尤其是“就業指導月”期間,縣(市)開展就業指導工作情況:活動方式,數量,效果評價,特色活動。就業困難學生情況:類型、人數和所占比例,開展幫扶工作情況。④高校畢業生就業有哪些愿望?⑤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⑥政府促進就業做了哪些工作?⑦促進就業有哪些困難?
*
負責科室:人才中心
(四)著力地區干部隊伍建設現狀,加強培訓工作
調研重點:主要就當前地區干部隊伍現狀,加強培訓工作的措施、方法、途徑進行調研,提出對策和建議。
調研提綱:①如何評價地區近年來的干部培訓工作?您認為地區干部培訓工作存在哪些主要問題,有何改進對策?②在改進干部培訓方式,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方面,您有何建議?③請聯系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干部隊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談談在培訓內容方面,你們有什么需求?④請您談談未來五年內,在對本系統的干部(包括專業技術人員)培訓方面有何設想?⑤為了有效解決干部培訓中經常出現的“工學矛盾”,有必要改革和完善干部培訓管理制度,在這方面您有何建議?⑥在與地委黨校合作開展干部培訓方面,您有何建議?
*
負責科室:培訓科、考試中心
(五)圍繞科學發展的要求,積極推進“智力引進”工作
調研重點:主要就配合組織實施“長三角地區海外人才新疆行”活動,推進“智力引進”工作,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養。
調研提綱:①20*年以來所執行引智項目(包括聘請外國專家項目和出國培訓項目)的成效。②選派鄉鎮干部赴港培訓后作用發揮情況。③選派農村實用人才參加設施農業培訓后作用發揮情況。④在引智工作方面需要地區支持的領域和項目。⑤縣(市)、各單位在引智工作方面的經費配套情況、做法和經驗。⑥通過引智部門選派的非教育系統出國留學人員和中長期出國培訓人員作用發揮情況。⑦“智力引進”一批適合我地區的內地省市成熟的品種、技術等引智成果進行推廣應用情況。⑧當前地區引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困難及對地區引智工作的意見、建議。
*
負責科室:引智辦、辦公室
二、調研方式
調研方式主要采取下縣市對口調研,充分利用已經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和召開座談會的形式認真分析研究,找準問題,提出對策。
三、調研時間安排
調研時間從3月31日開始到4月30日結束。具體實踐要求為:
1、3月31日至4月10日為下縣市調研時間,4月15日召開座談會。
2、4月13日至4月24日為撰寫調研報告時間。調研結束后,各調研組,要認真分析和總結,剖析有關問題,按時形成有針對性和決策參考價值的調研報告。
3、4月28日,召開會議,交流調研成果。
4、4月30日前,將調研報告交地區學習實踐活動領導小組。
四、調研要求
(一)各科室要充分認識這次調研活動的重要意義,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調研活動,找準和梳理出影響和制約人事人才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為下一步的檢查分析和整改落實打下基礎。
(二)各調研專題的負責部門負責本專題調研報告的起草工作,并負責專題調研方案的制定和協調聯絡工作。2009年4月20日前完成專題調研報告的初稿。
- 上一篇:科技創新平臺管理辦法
- 下一篇:醫療基金監管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