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01:09: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

農村經濟和農村政策

一、當前的農村經濟平穩發展

由于播種面積減少4.3%和自然災害比較嚴重等原因,糧食總產量為8613億斤,比上年減少528億斤,減產的幅度約為5.8%。鄉鎮企業繼續發展,增加值約為36600億元,比上年

增長13%。農村勞動力離鄉外出就業的人數繼續增加,總數約為9900萬人,比上年增加了500萬人。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2622元,比上年增加146元,扣除價格因素后的實際增長幅度為4.3%??偟目矗辏r業和農村生產結構的調整在繼續穩步推進,農村稅費改革的覆蓋面已穩步擴大到全國所有的省市自治區,農林牧漁業和鄉鎮企業的生產,以及農民外出務工就業等,都繼續穩步發展,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在繼續穩步增加。應該說,在年,農業和農村經濟克服了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沖擊和多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嚴重影響,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很不容易的。二、當前農村經濟中的突出問題是農民增收困難。

在年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也存在著不少值得高度重視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農民增收困難。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了4.3%,增幅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非典”疫情的影響,使二季度農民收入出現了負增長。但總的看,自1997年以來,農民的收入增長一直比較困難。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是農民收入持續低速增長。從1997年到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幅已連續7年沒有一年超過5%,最高的年份增長4.8%,最低的只增長2.1%,年均增長4%,僅相當于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年均增長幅度的一半。

二是與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繼續擴大。1997年農民的人均純收入為2090元,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160元,兩者的收入差距為1:2.47;年農民的人均收入為2622元,城鎮居民為8500元,差距已擴大為1:3.24。

查看全文

農村改革及農村城鎮化

一、農業的重要性及改革現狀

(一)農業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農業在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些都形象地說明了每個人都必須消耗糧食來維持自己的生命。然而從目前來看,糧食也只能從農業耕種而收獲。千百年來,農民躬耕于田地,為世界的億萬人口的生存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貢獻。同時,農產品不僅僅只作為糧食來維持生命,還可以為工業提供生產資料,農村、農民還是輸出勞動力與工業品消費的巨大市場,著名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經這樣評論農業:“可以恰當地說,城市的全部財富和生活資料都是從鄉村獲得的?!?/p>

可是僅僅有農民、農業還不足以滿足世界的發展、還不足以滿足人類的多方面的綜合需求。于是重工業、輕工業、服務業也就相繼產生并且迅猛發展。由于分工的不同、工種的不同、價值的差異、效益的區別,人們的經濟收入自然也產生了一定的差距,城鄉之間生活水平相應地也具有了一定的差距。

隨著工業的發展,隨著服務業的興旺,隨著知識、信息產業、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這種城鄉差距、貧富差距也隨之越來越大,同時,這差距相應地也反映出農業的局限性、農村的落后、農民的貧窮。

(二)農村改革的現狀

查看全文

農村農業投資

一、政府對農村農業的投資

國家財政用于農村農業的支出從1978年的150.66億元增長到2004年的2357.89億元,年均增長11.16%。其中增長最快的是支農支出,年均增長12.63%。但是,用于農業的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到2003年只有7.12%,2004年才有所恢復,為8.28%。同期,農業務稅增長速度快于國家財政用于農業支出的增長速度,年均增長14.23%,因而用于農業支出與農業各稅的比值呈下降趨勢,1996、1997兩年小于2,2003也只有2.01,2004年有所恢復,為2.61。

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2006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要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p>

與這一要求相一致,我國財政也正在逐步向公共財政轉變,但農村公共產品總量不足、結構失衡、渠道分散等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據表1,1990~2004年我國農業各稅為國家財政累計增加收入5961.06億元。但由于公共產品供給上的城鄉差別政策,農村公共產品主要靠農民白籌解決,國家僅給予少量補助,造成城鄉公共產品供給水平的巨大差異。據統計,目前占全國總人口近60%的農村居民僅享用了20%左右的醫療衛生資源,農村每千人擁有的病床數僅為城市的32.9%;農村中學生享受到的國家中學教育經費僅占38%;

注:從1998年開始,“農業基本建設支出”包括增發國債安排的支出。

查看全文

農村火災預防探索

近年來,隨著城鄉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雨后春筍般興起,農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的同時,用火、用油、用電、用氣量也隨之明顯增加,導致農村火災的嚴峻形勢,農村消防工作實屬不容樂觀。一些農村火災的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觸目驚心。農村消防工作是社會消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它直接關系著廣大農村社會治安穩定和經濟建設的健康發展。由此,做好農村消防工作已刻不容緩,有著現實和長遠的積極意義。本文僅就農村火災發生的原因、農村火災發生的特點和預防農村火災的對策,談談個人一些粗淺的見解。

一、農村火災發生的原因

目前,農村火災的發生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也是農村經濟發展長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的必然產物,眾多的火災隱患直接威脅著人們生活和財產安全,也為農村消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諸多的問題,這不僅僅是消防問題,更是沉重的農村社會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

(一)消防安全責任缺乏落實?,F階段,個別鄉鎮黨委、政府沒有把消防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對消防工作重視力度不夠,對本轄區內存在的較多火災隱患不聞不問,基層消防組織和各項安全規章制度、職責沒有建立健全,責任沒有明確,部署落實沒有到位。同時由于多種原因,農村消防工作一直處于停滯不前,部分村干部由于受經濟和文化水平的限制,消防安全責任意識淡薄,安全責任追究制度缺乏,造成農村防火工作基本無人抓,僅靠村民的自我意識進行防護,安全工作形同虛設。特別是一些邊遠山區農村,消防工作幾乎被人遺忘,有的地方農村消防安全工作責任制的落實和消防安全管理機制一片空白。

(二)農民缺乏消防安全意識。盡管近幾年來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強了消防宣傳工作,人民群眾的消防意識得到了一定的增強,但是,由于廣大農村地處偏遠,居住分散,群眾受教育程度不高,外加基層消防管理滯后,宣傳工作無人管,無人抓等原因,致使消防宣傳活動難以落到實處,一些邊遠山區農村,消防宣傳教育工作往往成了被遺忘的角落,缺乏安全用火用電常識,固守舊的風俗習慣,柴草亂堆亂放,誘發火災因素多。一是農民違規用電。由于一些農村家用電線亂拉亂接、老化、破損,家用電器長時間通電等原因而引發房屋火災。二是農民違規用油?,F在一些富裕的農民已購買了拖拉機、摩托車等,由于農村交通不便等各種因素,有些農民就將日常使用的汽油、柴油和煤油,買回后存放在自家以便日常使用,也極易引發火災。三是農民違規用氣。一些農民家庭做飯用上了液化石油氣灶,但因未按正常的安全程序去操作使用,往往由于忘關閥門漏氣等原因,遇明火容易發生爆炸、燃燒。四是農民違規用火。農民生活常常因用火管理不慎,如兒童玩火、燃放鞭炮、放火、亂扔煙頭等原因引起火災。

(三)鄉鎮嚴重缺乏消防規劃。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農村消防基礎設施建設仍滯后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步伐,農村集鎮的改造工作仍遲緩,大部分鄉鎮消防規劃實施不到位,房屋以木板房和土房為主,前后間相連,毗鄰成網狀,在消防間距、消防車通道、消防設施、電器線路敷設等多方面均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發生火災時極易蔓延擴大,易導致成片房屋毀于一旦。

查看全文

農村養老難題研討

摘要:養老直接關系到農村秩序的穩定與農業的可持續,由于固有的道德體系的崩潰和農村商品的發展,通過構建和不斷完善農村養老體系來規范農村養老已是大勢所趨,“以家庭養老為主導,強化養老保險、引進商業養老保險,建立多種形式并存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價值定位既符合中國農村的實際,又有利于操作和實施。

關鍵詞:養老;農村養老;家庭養老;養老保險;

人總是要老的,這是一種客觀的不可逆轉的趨勢。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獲得生存條件的各種能力逐漸喪失,那么,曾經為這個社會做出過貢獻的老人們在其獲得生存的能力逐漸失去時,誰應該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為其提供物質和精神的幫助呢?這就是養老問題。隨著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的實施,擁有中國大多數老年人口的農村地區將迅速出現家庭小型化的傾向。同時,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農村年輕一代道德觀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傳統的家庭養老形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不難想象,在新的世紀,農村養老問題將是我國最大的社會問題之一。農村養老這個被我們回避了半個世紀的課題,在人權制度逐漸完善、社會物質文化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我們已經沒有了回避理由。

一、中國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的基礎

養兒防老是中國農村幾千年的傳統養老方式,這種以家庭作為最基本的養老模式得以長期存在的基礎是什么?對這個問題的深層次將成為我們設計今天的農村養老制度的重要依據。

(一)家庭養老的客觀條件分析

查看全文

農村包袱思考

農村基層組織和基層干部是黨和政府聯系農村基層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各項方針、政策在農村順利貫徹和落實的組織者,是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工作的核心。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各個歷史時期,農村基層組織和基層干部都為推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基層組織與基層干部作為農村改革開放政策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具體實踐者,在農村改革開放政策的落實和推廣方面做了大量具體工作,不僅使農村勞動力得到了全面解放,而且使廣大農民很快便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徹底解決了溫飽問題,逐步向小康社會邁進。然而,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的社會結構及經濟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不僅是以集體經濟為主的生產方式轉變成了以個體經濟為主的生產方式,而且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解放,農民就業渠道的不斷拓展,原來農村穩定的社會結構被徹底打破,跨縣、跨區、跨省,甚至跨國的勞動力流動越來越頻繁。在這種巨大的變革面前,許多農村基層組織與基層干部因自身觀念及水平的限制,開始變得迷茫,失去了明確的工作方向,以至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基層組織與基層干部的工作內容嚴重縮水。他們除了收費、征稅及計劃生育外,不知道還能做些什么。農村實行稅費改革后,收費、征稅的內容也基本上沒有了,而且隨著廣大群眾生育觀念的改變,計劃生育的壓力也越來越小了,農村基層組織更加渙散了,農村基層干部顯得更加無所事事了。

農村基層組織與基層干部的這種渙散現狀是十分危險的,直接影響到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與政權的穩定。黨和國家下決心、下力氣、下投入要改變農業、農村、農民的現狀,并制定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和建設標準,那就是加快農村建設的步伐,使我國廣大農村盡快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因為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各地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不可能有一個統一、標準的模式來指導新農村建設的實際工作,只能在黨和國家總體發展的目標和原則指導下,充分挖掘地區優勢,采取不同的發展方式以達到新農村建設的共同目標。這就對基層組織與基層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工作內容和工作難度不是減少和降低,而是增大與加強。那些到目前為止還找不到工作干的農村基層組織與基層干部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而是要積極地檢討自己,是你自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已經不能適應社會及經濟的發展了,你們是不稱職的基層組織與基層干部,如果你不能立即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工作能力,那你的出路只能是一個,那就是“讓賢”。

在新目標、新要求、新形勢下,農村基層組織與基層干部到底該如何開展工作,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1.要真正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使政策和民意得以有效溝通。

農村基層組織與基層干部仍要做好橋梁和紐帶,一要為黨和政府負責,使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能夠全方位、無折扣的落實;二要為廣大農民負責,對農民的想法、意愿及實際的生產、生活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研究,并在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的指導下合理的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各種問題,對其中有規律和有價值的內容整理上報,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復”,真正成為黨和政府與基層群眾之間溝通的橋梁和紐帶。

2.引導農民改變觀念,使其更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查看全文

農村會議講話

同志們:

市委今天召開這個會議,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全省組織“十百千萬”干部下基層駐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回顧總結我市第一批、部署第二批“十百千萬”干部下基層駐農村工作。剛才,兩位同志從不同側面介紹了他們下基層駐農村的做法、成效和體會;會議表彰了第一批先進駐村工作組和優秀駐村干部。在此,我代表市委向你們表示祝賀!并向所有參與這項工作的單位和個人表示感謝!

市委對實施“十百千萬”干部下基層駐農村工作高度重視。市委書記萬慶良同志多次召開會議聽取匯報、研究部署,并下基層調研、指導。市委常委、黨員副市長多次分赴掛鉤聯系縣(市、區)、鄉鎮(街道)、村(居)指導工作,解決問題。近日,省委召開了“十百千萬”干部下基層駐農村工作會議,總結第一批、部署第二批“十百千萬”干部下基層駐農村工作。會上,省委副書記劉玉浦,省委常委、組織部長胡澤君兩位領導分別作了重要講話。下面,我根據省委會議精神,結合我市實際,講三點意見。

一、我市第一批“十百千萬”干部下基層駐農村工作情況

去年以來,我市各級黨委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的部署,圍繞“三查兩建一發展”的工作主題,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周密部署,扎實推進干部下基層駐農村工作,使駐點村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受到了基層干部群眾的高度稱贊。

(一)基層班子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各級掛點領導和駐村干部把加強村“兩委”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緊緊抓住今年上半年我市村級組織換屆選舉這個重要契機,積極主動地協助選好干部、配強班子,進一步優化班子的年齡、文化等結構。同時,還積極協助做好發展新黨員工作,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和后備干部,一年來,共幫助駐點村培養入黨積極分子5230人,發展黨員2076人,有效改善農村黨員隊伍年齡老化、能力弱化等問題,為農村基層黨組織注入了新鮮血液。

查看全文

農村小康步伐思考

近幾年,我們始終堅持“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把加強村級組織建設與發展農村經濟緊密結合在一起,著力尋找黨建工作與小康建設的最佳結合點。**年以來,我們先后在全市農村組織開展了以爭創富民先進黨支部、爭當“雙帶”優秀村支書、爭做先富幫貧好黨員為內容的“三爭”活動和以爭創黨建工作先進村、小康建設先行村為主題的“雙先村”爭創活動。通過三年多的努力,廣大農村黨員干部消除了怕富、不敢帶頭致富的思想顧慮,大膽地從過去的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積極走向市場,帶頭興辦實業。一批“雙帶型”村干部脫穎而出,全市有46%的村支部書記、40%的村“兩委”成員、11%的農村黨員成為致富能手。經調查,在50個“雙先村”中,預計到今年底,經濟總收入在5000萬元以上的村有41個,其中超過2億元的有7個村;村集體純收入在50萬元以上的有15個村,其中超過100萬元的有3個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有33個村,其中達8000元的有3個村。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農村黨員干部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創業熱情競相迸發,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但在具體實踐中,還存在著一些制約小康村建設的瓶頸問題:一是發展機制不活、動力不足。部分村集體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帶動農民增收、集體創收的機制不活,思路不寬,辦法不多,農民收入水平偏低,部分村集體可支配收入不多;二是部分村干部“雙帶”能力欠缺。有的村干部年齡偏大、文化偏低,發展經濟的本領有待進一步增強。目前還沒有一個村干部興辦的致富項目能進入市列統企業行列。農村優秀人才外流現象嚴重,村級班子后繼乏人現象也較突出;三是村級黨組織設置模式與農村經濟發展不相適應。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四是農村社會事業與經濟發展不夠協調。規劃起點不高、前瞻性不強,村莊布局不合理,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環境臟亂差等問題還比較突出。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小康村建設進程,需要我們在機制創新、政策激勵和組織保障等方面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雙先村”建設力度,發揮示范、引導和帶動作用,全面推進我市農村小康建設進程。

一、在發展機制上求突破,為“雙先村”建設提供強大動力

1、科學制定農村發展規劃。要根據“十一五”規劃,對農村小康村建設進行總體規劃,重點圍繞一二三產業功能分布,詳細制定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環境保護等相關規劃,促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堅持“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的原則,合理規劃農民居住區。要以搞好村莊規劃布局為龍頭,節約公共資源,不斷提高村容村貌、村莊美化程度,進一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努力建設經濟繁榮、環境優美、政治民主、社會和諧的新農村。

2、大膽探索土地入股流轉形式。最近,廣東省出臺了《廣東省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辦法》,從今年10月1日起,廣東省農民手中的農村集體土地,將以與公有土地同樣的身份——同地、同價、同權,進入統一的土地交易市場。此舉被稱為新中國歷史上的第四次土地流轉改革。據統計,珠三角地區通過流轉的方式使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已超過建設用地的50%。近幾年來,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化和非農產業的發展,農村土地經營規模偏小、科技含量偏少、比較效益偏低的問題日益明顯。從我市的實際出發,為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首先要從鄉鎮所在地村和工業項目集中區所在村,先行一步,積極探索土地流轉形式。在區域優勢好、具備一定條件、積聚一批項目的村,要從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土地收益出發,加快土地流轉的步伐,探索解決農村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中土地資源緊張的問題。

3、加快推進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大膽探索多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形式,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為方向,以提高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為目的,積極興辦種、養、加、運輸等各類專業協會和專業經濟合作社等新型農村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生產流通的市場化程度。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把我市茶葉、風鵝、草席、雨花石等傳統產業做強做大,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在運行模式上,可以科技示范園、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龍頭企業帶動、經濟能人帶動等形式鼓勵農民入股,積極參與。要本著從實際出發,從發展生產的需要和農民的意愿出發,成熟一個、組建一個、發展一個,促進形式多樣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蓬勃發展。

查看全文

活躍農村流通

國務院40號文件指出:供銷合作社是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對于活躍農村流通,完善商品流通體系,建設現代農業,拉動農村需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活躍農村流通是一項戰略舉措,對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幫助工業企業和流通企業走出困境,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都十分重要。但如何有效地活躍農村流通?這是擺在我們面前必須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從襄樊的實際和農民的消費水平看,我認為,在從多方面、多層次、多環節開展工作的同時,必須努力抓好五個結合。

一、把活躍農村流通與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緊密結合起來。增加農民收入是活躍農村流通的基礎,農民沒有有效的購買力,活躍農村流通是一句空話。當前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堅持引導農民大力發展多種經營。關鍵是要在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同時,強化對經營項目的管理,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產量和品質,增加比較效益。同時發揮千家萬戶的積極性充分挖掘庭院經濟的潛力,為農民脫貧致富開拓新的途徑,使多種經營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二是大力發展鄉鎮、村組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引導農民進入流通領域。鼓勵更多農戶開展各類農副產品的運銷活動,從而使千家萬戶的農民同千變萬化的市場緊密聯系起來。要有序地組織勞務輸出。把農民剩余勞動力從躬耕中解放出來,組織到經濟發達地區務工創收。三是認真落實農村政策,特別要抓好農副產品收購工作。對糧食、棉花等主要農副產品,堅持做到不拒收、不限收、不壓級壓價,堅持戶賣戶結,隨賣隨結,不打白條,為農民創收增收創造條件。同時要堅持做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堅決制止一切不符合規定的增加農民負擔行為,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保證農民能多渠道創收增收,為增強農民購買力奠定物質基礎。

二、把活躍農村流通與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農業產業化是發展農村商品經濟的重要途徑,活躍農村流通又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了多種環節的服務。這正是活躍農村流通深層次意義所在。為此,供銷社要圍繞資源優勢和生產優勢,積極創建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的經濟組織,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并以有經濟實力的工商企業為龍頭,以商品基地為基礎,實現生產、加工、流通諸環節的有機結合,走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新路子,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在形式上,可以大力發展購銷服務型一體化、技物綜合型一體化、集團承包型一體化和骨干農副產品深度開發利用的產業主導型一體化。同農民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共同開發生產,把優資源勢和生產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

三、把活躍農村流通與加快農村市場建設步伐緊密結合起來。市場是商品流通的載體。市場發育滯后直接影響農村市場的活躍,最終阻礙經濟的發展。實踐證明,市場興則流通旺、經濟活。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和重視流通對生產的帶動作用,注重發展市場和培育完善市場體系。要善于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依靠大家的力量辦市場。在發展規模上,應當注意結合本地資源、產業結構、交通條件、消費特點等,統籌安排,網點布局要合理,各類市場要配套。在發展重點上,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專業市場、舊貨市場和區域性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經濟較為發達的鄉鎮還要建設好工業品市場。通過市場硬件建設來推動市場的活躍和經濟的繁榮。

四、把活躍農村流通與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緊密結合起來。政府和涉農部門要充分發揮好職能作用,緊緊圍繞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和滿足農民多樣化消費需求,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要以供銷社為基礎,盡快培育和發展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流通組織,從根本上解決好農村經濟中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商務部門的流通企業要把經營活動同承諾服務結合起來,為農民、農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切實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以良好的信譽和優質服務刺激消費,促進銷售。公務員之家:

五、把活躍農村流通與引導農民消費觀念更新緊密結合起來。生產滿足消費,消費引導生產,消費促進市場活躍?,F在農村消費的傳統方式還比較流行。要通過多種方式,在消費方面對農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生產的宣傳、教育、引導,鼓勵他們進行合理消費、適度消費,把錢花在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對生產技術的投入,對教育的投入以及社會公益事業的投入,對生活水平的改善的投入等方面。與此同時,各有關部門應攜手聯動,共同參與,各流通企業和工業企業應抓住機遇,在大力組織適應農村消費特點的工業品下鄉的同時,大作宣傳廣告,把商品信息、價格信息傳遞到千家萬戶,引導農民消費,努力為活躍農村流通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查看全文

農村黨建思考

隨著農村各項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的不斷加大,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健康的發展,農民的整體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選擇什么樣的載體,如何做好新形勢下農村黨建工作,成為擺在基層組工干部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當前農村黨建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

1、村級組織建設面臨兩大難題。一是稅費改革造成村級收入明顯減少,特別是村級財務缺口大,加之村級債務負擔較重,少則幾千、多則上萬、數十萬,使農村基層行政遇到難題,影響了干部隊伍的穩定,也使村級組織為群眾興辦公益事業遇到困難。如我縣烏云鎮烏云村和舊城村,是我縣建村歷史較長、村型較大的兩個村,人口均在兩千人以上,稅費改革前,村級收入近20萬元。稅費改革后,村級收入僅為4萬多元。這兩個村在**年稅費改革前分別開發了辦公綜合樓,稅費改革后,兩個村的村級收入僅夠維持村干部報酬,辦公綜合樓建成后,外欠大量工程款,成為村里的一大負擔,其中舊城村的辦公樓至今沒有封頂。二是村屯規劃調整使管理范圍增大,我縣撤鄉并村過程中,共合并了24個行政村,由于沒有遷村,形式上村黨支部、村委會合并了,但在人口居住上仍按原來地域居住,實際上還是分別獨立的村,一些合并村距離較遠,人口居住分散,造成工作量增加,黨員教育管理難度加大。同時,并村后,原來的富村不愿替窮村背債務,合并后的村財務債務還各自獨立,過起日子來還是分心眼,從而造成部分村黨支部缺乏凝聚力。

2、農村黨員隊伍存在“三多”的問題。即年齡大的多、文化低的多、缺少致富技能的多,半數以上的村黨員平均年齡45歲以上,年齡最大的91歲,個別村黨員中只有一名是高中文化,其余都是初中和小學文化,一些土地較少的村屯,貧困黨員也占一定數量。雖然近年來開展了發展青年農民黨員三年工程和三年素質升級工程,但就全縣農民黨員總體來看,35歲以下的農民黨員僅占38.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22.8%。而且入黨積極分子隊伍出現了后繼乏人的趨勢,很多農村學生初中畢業就不再上學了,個別高中畢業生也不安心在農村當農民,來到城里尋找職業,高中以上文化的青年農民在農村已很難找到。同時,由于受文化教育程度的影響,一部分農民的思想觀念陳舊,小農意識、小富即安、老守田園的心理根深蒂固。這些,都給新形勢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

3、村級黨組織班子建設出現四個不適應。一是村干部的思想觀念與農村工作的新形勢不適應。一方面表現在思想保守,觀念陳舊,缺乏開拓進取精神,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另一方面表現在畏難情緒嚴重,工作主動性差,面對當前農村工作中出現的矛盾和困難,有的基層干部感到“回天無術”,思想上產生動搖。二是村干部帶領群眾的致富能力與群眾快速致富的愿望不適應。有的基層干部無一技之長,發展經濟的能力還不如一般群眾;有的雖有能力,但缺乏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思想,只顧自己,不管他人,這樣的干部,群眾不信服,不擁護,說話沒有號召力,安排工作難開展。三是村“兩委”班子之間的矛盾與增強村級組織凝聚力的要求不適應。2002年村委會換屆選舉之后,我縣73個行政村中,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一肩挑的僅16個,個別村的村委會主任與村黨支部書記仍然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四是村級后備干部的選拔培養與班子新老交替的迫切要求不適應,一些村在選拔村干部時,后繼無人,無人可選,只好輪流坐莊,矬子拔大個。以上存在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有些村黨支部發展經濟無思路、致富群眾無門路,成為說話無人聽、辦事無人跟的軟班子、窮班子。

二、加強農村黨建工作的幾點思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