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康步伐思考
時間:2022-09-29 10:46:00
導語:農村小康步伐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幾年,我們始終堅持“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把加強村級組織建設與發展農村經濟緊密結合在一起,著力尋找黨建工作與小康建設的最佳結合點。**年以來,我們先后在全市農村組織開展了以爭創富民先進黨支部、爭當“雙帶”優秀村支書、爭做先富幫貧好黨員為內容的“三爭”活動和以爭創黨建工作先進村、小康建設先行村為主題的“雙先村”爭創活動。通過三年多的努力,廣大農村黨員干部消除了怕富、不敢帶頭致富的思想顧慮,大膽地從過去的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積極走向市場,帶頭興辦實業。一批“雙帶型”村干部脫穎而出,全市有46%的村支部書記、40%的村“兩委”成員、11%的農村黨員成為致富能手。經調查,在50個“雙先村”中,預計到今年底,經濟總收入在5000萬元以上的村有41個,其中超過2億元的有7個村;村集體純收入在50萬元以上的有15個村,其中超過100萬元的有3個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有33個村,其中達8000元的有3個村。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農村黨員干部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創業熱情競相迸發,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但在具體實踐中,還存在著一些制約小康村建設的瓶頸問題:一是發展機制不活、動力不足。部分村集體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帶動農民增收、集體創收的機制不活,思路不寬,辦法不多,農民收入水平偏低,部分村集體可支配收入不多;二是部分村干部“雙帶”能力欠缺。有的村干部年齡偏大、文化偏低,發展經濟的本領有待進一步增強。目前還沒有一個村干部興辦的致富項目能進入市列統企業行列。農村優秀人才外流現象嚴重,村級班子后繼乏人現象也較突出;三是村級黨組織設置模式與農村經濟發展不相適應。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四是農村社會事業與經濟發展不夠協調。規劃起點不高、前瞻性不強,村莊布局不合理,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環境臟亂差等問題還比較突出。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小康村建設進程,需要我們在機制創新、政策激勵和組織保障等方面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雙先村”建設力度,發揮示范、引導和帶動作用,全面推進我市農村小康建設進程。
一、在發展機制上求突破,為“雙先村”建設提供強大動力
1、科學制定農村發展規劃。要根據“十一五”規劃,對農村小康村建設進行總體規劃,重點圍繞一二三產業功能分布,詳細制定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環境保護等相關規劃,促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堅持“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的原則,合理規劃農民居住區。要以搞好村莊規劃布局為龍頭,節約公共資源,不斷提高村容村貌、村莊美化程度,進一步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努力建設經濟繁榮、環境優美、政治民主、社會和諧的新農村。
2、大膽探索土地入股流轉形式。最近,廣東省出臺了《廣東省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辦法》,從今年10月1日起,廣東省農民手中的農村集體土地,將以與公有土地同樣的身份——同地、同價、同權,進入統一的土地交易市場。此舉被稱為新中國歷史上的第四次土地流轉改革。據統計,珠三角地區通過流轉的方式使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已超過建設用地的50%。近幾年來,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化和非農產業的發展,農村土地經營規模偏小、科技含量偏少、比較效益偏低的問題日益明顯。從我市的實際出發,為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首先要從鄉鎮所在地村和工業項目集中區所在村,先行一步,積極探索土地流轉形式。在區域優勢好、具備一定條件、積聚一批項目的村,要從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土地收益出發,加快土地流轉的步伐,探索解決農村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中土地資源緊張的問題。
3、加快推進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大膽探索多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形式,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為方向,以提高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為目的,積極興辦種、養、加、運輸等各類專業協會和專業經濟合作社等新型農村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生產流通的市場化程度。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把我市茶葉、風鵝、草席、雨花石等傳統產業做強做大,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在運行模式上,可以科技示范園、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龍頭企業帶動、經濟能人帶動等形式鼓勵農民入股,積極參與。要本著從實際出發,從發展生產的需要和農民的意愿出發,成熟一個、組建一個、發展一個,促進形式多樣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蓬勃發展。
二、在政策激勵上求突破,為“雙先村”建設提供正確導向
1、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圍繞我市汽車、紡織、船舶、化工、高新技術、農村經濟等經濟板塊,鼓勵和支持農村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發展高效農業、優勢工業和新興的三產服務業,積極開展招商引資、項目推介,并可通過“打包”形式委托有關部門和單位聯合招商,不斷加快工業項目區建設。由村牽頭招引的項目,可在市經濟開發區、鄉鎮工業集中區和市內其他村級項目區落戶,其產生的留歸地方的稅費按有關政策返還到村。村集體或農戶新辦企業,上繳稅收地方留成部分提高結算比例,返還到村。市鄉財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用于支持農村經濟發展,重點用于項目區基礎設施投入。
2、全面推進農村產業升級。要搶抓國家對農業加大投入的有利契機,大力發展儀征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產業升級。對村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形成一定規模的項目,或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高新技術開發項目,市有關部門要積極幫助村里包裝項目,向上推介,爭取國家和省級專項資金補助。同時,市財政要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鼓勵和支持村級組織創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并在立項、審批、用地、信貸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積極推動一批農業企業內涵式技術改造和產業鏈的延伸,重點培育一批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對年銷售收入達到一定規模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時予以獎勵。
3、積極鼓勵和支持農民創業。鼓勵農村私營業主進行“二次創業”和外出能人“鳳還巢”回鄉創業,鼓勵千家萬戶發展家庭手工業。對私營業主“二次創業”和返鄉人員在鄉鎮工業集中區、村級項目區或市經濟開發區新辦企業的,要給予享受招商引資稅收優惠政策,并在基礎設施配套費上給予優惠待遇。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創建物流配送、標準廠房建設、交通運輸、商貿餐飲等現代服務業,積極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進行有序流動和勞務輸出,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繼續對農村“三爭”活動進行必要的資金扶持,在已有150萬元發展扶持基金的基礎上,逐年給予增加,力爭達到300萬元的規模,擴大扶持面,并向有發展潛力、初具一定規模的扶持對象進行重點傾斜。
三、在組織建設上求突破,為“雙先村”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1、創新黨組織設置模式。近年來,我市農村先后涌現了80多個農民專業協會,涉及茶葉、草席、菜鵝、花卉苗木等十多個行業,入會會員達6000多人。要突破按行政區域設置黨組織的傳統模式,積極探索村級黨組織設置方式,構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村級組織新框架。一方面,具備條件的村,可由支部建制升格為總支建制,按一、二、三產分別建立黨支部,便于黨員參加組織生活;另一方面,可按照地域相鄰、行業相近、優勢互補、便于管理的原則,依托產業鏈、行業協會和黨群共富聯合體,建立黨支部,進一步促進農村各種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同時,創新黨小組劃分形式,打破過去單純按村民小組或黨員居住地設置黨小組的傳統模式,積極探索按照產業發展需要和發揮黨員特長相結合的辦法,靈活設置黨小組。
2、進一步選好配強村級班子。全面推行公推直選,把“帶頭致富能力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強”的黨員能人選拔進村黨組織班子,推選為黨組織書記,全力打造一支善謀發展、善帶民富、善待百姓的村干部隊伍。鼓勵作風正、能力強、善于帶領群眾致富農村黨員能人參與競爭,進入村級班子。通過努力,使全市村級班子成為“雙帶”型的班子、村黨組織書記成為“雙帶”型的書記。要高度重視“雙先村”特別是項目區所在村和經濟總量超億元村班子的配備,對主要負責人的素質要求,視同鄉鎮黨政班子的要求對待,高看一眼,重視有加。同時,要打破身份、行業和地域界限,公開選拔一批具有大專以上文化、年齡較輕、熱愛農村工作、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優秀人才到村工作,作為鄉村領導班子的后備力量。
3、努力加快農村能人隊伍建設。發揮各級黨校、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農村黨員干部實用技術培訓基地等主陣地作用,采取集中辦班、現場觀摩、參觀學習、交流掛職等多種形式,抓好村干部的政治理論、農村政策、法律法規和管理知識、市場營銷和實用技術知識的培訓,切實提高他們謀劃發展、駕馭全局和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把村干部培養成為農村能人隊伍的主體,成為農村小康建設的中堅力量。加快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110計劃”,優先為每個村培養1名具有大專學歷和10名具有中專學歷的農村實用應急人才。大力實施科技進村入戶工程,著力培植1000個科技示范戶,建立一支農村科技能人隊伍。
4、建立“雙先村”建設考評機制。要切實把“雙先村”建設作為當前及今后農村工作的一項主要任務,納入鄉鎮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并將其列入鄉鎮和村兩級文明單位考核內容,實行村干部報酬與“雙先村”建設、集體經濟發展水平掛鉤。對工作力度不大、措施不力、成效不明顯的,不得參加評選評優;對“雙先村”建設中成績突出的村干部,要在生活上給予照顧、經濟上給予獎勵、政治給予出路,對特別優秀的,及時予以提拔使用。
- 上一篇:干部培養模式實踐思考
- 下一篇:干部教育培訓機制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