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特點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13:44: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特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歷史概括能力特點論文
一、概括兩類型及特點
對于歷史長河中浩如煙海的史料、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來說,中學歷史教科書已作了高度概括。它重點突出,觀點明確,以綱帶目,脈絡清晰。而歷史高考中,為了有效考查學生的能力,增強主觀性試題的效度,也為了減少評分誤差,無論是材料解析題還是問答題,其答案的組織都強調突出重點,簡潔精練、清楚明了。因此歷史概括的外部表現是對語言文字的概括。高考主觀試題考查概括能力必然包含對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考查。但語言文字的概括總是體現著人類思維的特征。歷史概括的內部實質當為對人類歷史的概括性思維——這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能力。
人們使用概括一詞,習慣上有兩種情況。一是與分散、分析相對而言的總括歸納。二是與詳盡、具體相對而言的簡單扼要。由于概括的內涵不同,則概括的外延也有所不同。歷史概括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四種類型。
從總括歸納方面說,歷史概括可分為歸納式概括和點睛式概括兩種類型。
(一)所謂歸納式概括,就是抽取歷史事物(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共同屬性、共同特點。它運用的是歸納思維形式。屬于此種概括的如1996年高考47題:“概括指出并結合史實簡要說明唐朝文化燦爛輝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點和歷史地位”。1997年高考48題:“概括指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協約國列強的相互關系并舉例說明”。1998年高考47題第一問“戰后日本教育,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各有什么特點?”等等。由上可知,近幾年來高考試題中考查歸納式概括的概率很大??疾榈膬热莘秶饕婕啊疤攸c”(特征)、“歷史地位”、“相互關系”等歷史要素。此類試題的一個主要的特點是要求考生從紛繁復雜的歷史事物中提取共同的因素,從個性中歸納共性,從一系列具體的歷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結論。下面以1997年高考48題為例具體闡述此類概括的主要特點。
首先考生必須對有關“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協約國列強的相互關系的具體的也是分散的史實能熟練地聯想起來。對這一步要求大多考生能達到。其次,需要考生對聯想到的那些具體史實加以分類,并從中抽象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結論。而這一步要求許多考生無法達到甚至想都沒想到。許多考生只羅列出:巴黎和會上英國根據它的“勢力均衡”政策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互相爭吵,甚至互以退會相威脅,經過五個月談判才簽訂《凡爾賽和約》;巴黎和會后,英國拒絕法國的結盟提議;一戰前后日本在東亞的擴張,破壞了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引起美國的不滿,導致1921年華盛頓會議的召開,并在該會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等等,洋洋百言。如此羅列,決不符合歸納式概括的主要特點。必須對上述賦有個性的史實加以分析從中提煉出它們的共同屬性:為分贓和稱霸世界而互相爭奪。同樣,以“巴黎和會上協約國共同策劃對蘇進行經濟封鎖和武裝干涉,巴黎和會成為反蘇戰爭的司令部;協約國為了共同宰割中國簽訂了《九國公約》”等史實抽象出它們的共同屬性: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結。而且上述兩個方面的關系是不可分的,相互交織的即在勾結中有爭奪,在爭奪中也有勾結。
延安歷史文化特點與保護
摘要:延安的歷史文化遺產特色優勢顯明,種類較多,時代跨越較大,上至年代距今約3.5~5萬年的黃龍人,下至明清,各個時期都有人類在此活動。文物資源不可再生,保護文物人人有責,只有提高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大家共管齊下,才能有效地保護文化遺產,才能真正實現文化遺產傳承,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重任。
關鍵詞:延安;文化;特點;物館建設
延安是著名的中華民族圣地和中國革命圣地,是全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黃帝部落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在這里交融匯聚。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物遺跡,其品位和存量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延安又是聞名遐邇的中國革命圣地,中共中央在這里生活戰斗了13年之久,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彌足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黨中央2015年兩次來陜西,高度評價陜西文物資源的歷史文化價值和重要作用,他說“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秦嶺、華山等是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陜西是“天然歷史博物館”,文物點密度大、數量多、等級高,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民族文化風格和傳統風貌,并對文物安全工作提出了“嚴格制度、嚴格把關、嚴加防范、嚴厲打擊”的要求。因此,我們要有更高的責任感、使命感大力宣傳,保護好歷史文物,讓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文物資源不可再生,保護文物人人有責,只有提高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大家共管齊下,才能有效地保護文化遺產,才能真正實現文化遺產傳承,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重任。延安歷史文化深厚,經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全市13個縣區共普查登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點8545處。其中有古遺址4900處,古墓葬960處,古建筑769處,石窟寺及石刻335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其中革命文物點445處)及近現代代表性建筑1502處,其他文物點79處。可移動文物62008件,其中等級藏品15814件,一級品231件,二級品2988件,三級品12595件。延安歷史文化資源的特色優勢明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延安是“黃龍人”的故鄉和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鄉,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20世紀40年代,在陜甘高原北端發現了“河套人”及其文化。70年代,又在陜北高原南端發現了“黃龍人”化石。其年代距今約3.5~5萬年。近年來,在壺口瀑布附近發現的龍王辿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群,出土2000余件石制品和動物骨骼,發現石磨盤和有使用痕跡的石鏟,與黃龍人的年代一脈相承,距今1.5~2萬年,處在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填補了陜北原始社會進化中的一個缺環,對研究黃土高原東南部邊緣地帶細石器文化的譜系、黃河中游地區古人類的生存形態和自然環境變遷及他們之間的互動演進關系、中國北方旱地農業起源等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延安還是中華民族共同祖先黃帝的故鄉,延河、無定河、洛河兩岸星羅棋布的舊石器、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2000多處,平均每24平方公里就有一處,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尤其是大批的仰韶、龍山文化遺址以及豐富多彩的彩繪變形鳥紋、堆塑鳥紋的裝飾形式,使得黃帝部落在延安的活動蹤跡更加清晰、詳實可靠,被認為是黃帝時代的文化遺存。位于延安寶塔區李渠鎮的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20世紀80、90年代,在這個水土流失、破壞十分嚴重的遺址內,陸續出土了幾十件只有當時部落首領們才可能擁有并使用的玉刀、玉琮、玉璧等大型祭祀所用玉器。其玉材經過有關專家檢測,有的來自江南的良渚文化(浙江杭州余杭,良渚文化存續之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屬于新石器時代),有的來自青藏高原。這些精美“高貴”的玉器是否和黃帝部族有關?黃帝部落聯盟北逐獫狁,沿黃河向東發展,融合了蚩尤、炎帝等部落集團,地域也由陜北高原發展到河南、河北、山西、山東一帶,從而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對黃帝文化的研究和華夏文明的起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二、延安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的交匯之地,戎風狄韻,民族融合,是其顯著特色
歷史教材特點和改革論文
人教版新編歷史教材(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科書)已使用幾年了,由于新教材的內容和編寫方法變動較大,故至今仍有不少教師未能適應新教材的教學。應該說,新教材的操作問題,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新、舊版中學歷史教材的對比
為了更方便理解歷史新教材的結構和特色,我們不妨先把新舊版教材進行對比。版別舊版教材新版教材項目內容份量約13萬字,內容較膚淺、較約42萬字,內容較豐富、(總字數)空洞、單調、枯燥較生動有趣圖畫共112幅,所反映內容單調
,涉及面窄共314幅,內容涉及面廣地圖共32幅共84幅教材性質封閉型(強調教而把學生置于開拓型(把教和學結合起來
被動狀態),把學生置于主動地位)能力培養培養能力的內容較少通過課文、練習、插圖、提
示語、導言等培養學生的能
高考歷史問答特點分析論文
一、歷史基礎理論思維能力要求不斷強化
中學歷史教學要培養學生歷史基礎理論思維能力,即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運用這些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盡管《中學歷史教學大綱》早已有明確規定,但長期以來,在高考歷史試卷中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于是,國家考試中心針對這一情況于1992年推出歷史科考試的十條能力要求,明確提出了要考查學生“通過歷史現象初步理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如原因和結果(包括互為因果)、共性和個性、形式和內容、現象和本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繼承和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辈⒃诋斈旮呖細v史試卷中首次推出“材料分析評論問答題”,要求學生就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唐女禍》中說:“開元之治,兒于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以敗之?!苯Y合對唐朝由盛轉衰原因認識,分析評論趙翼的這一觀點。這一題實際上考查了學生能否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1993年高考歷史試題,無論是傳統組,還是新科目組的問答題,都從不同角度考查了學生歷史基礎理論思維能力。1994年的《考試說明》中“能力要求”部分之二,在“通過歷史現象初步理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概念或觀點”之后,加上了“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一層含義。這就進一步強化了歷史基礎理論思維能力的考查。1994年高考歷史新科目組命題者,正是依據這一精神,在三道歷史問答題命題時都緊扣《中學歷史教學大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任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生產力又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在階級社會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集中地體現為階級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之一”這一具體原理,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的基礎上,分析生產力的發展對階級結構、意識形態、革命前途等方面產生的決定性影響。
然而,只要我們認真研究近年高考學生的歷史試卷,就不難發現,學生的歷史基礎理論思維能力是很差的。造成這一后果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我們中學歷史教師平時教學忽視歷史基礎理論教學的結果。因此,提高中學生歷史基礎理論思維能力,一是中學歷史教師要從自己做起,加強歷史基礎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徹底更新教學觀念,高度重視歷史基礎理論教學。二是從高一起,就必須嚴格要求,有意識、有計劃地結合每章節教學具體內容,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分析、解決歷史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歷史復習,既要高度重視歷史知識的網絡化和系統化,又要在乎時按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組織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具體實例將歷史基礎理論體系作一深入淺出的系統介紹和訓練,在有限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提高歷史基礎理論思維能力。
二、緊扣現實命題,強化思想品德教育
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既是歷史學科的重要功能,也是《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規定的三大任務之一。近三年高考歷史問答題都是緊扣當今社會現實命題,很好地突出了歷史學科思想品德教育功能?,F逐一分析如下:1992年第49題,它通過對比分析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后到前夕為維護民主共和而斗爭的事跡和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誕生后直到中共“八大”召開前夕為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所作的努力產生的不同結果,向學生進行了一次生動的國情教育和社會主義救中國的教育。
1993年高考題,無論是傳統科目組,還是新科目組的歷史問答題,進一步突出了思想品德教育這一主題。傳統科目組第42題要求考生在答題中理解并客觀地貫徹民族關系史上的若干思想觀點:如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間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民族間有戰爭,有和平,和平是歷史的主流,和平更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漢族人民和少數民族一道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尤其是對邊疆地區的開發作出了貢獻;體現了中華文明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思想。第43題啟發和引導考生獨立思考,分析對比近代中國各階級的思想觀點以及它們不同的結果,從分析比較中使考生深刻認識到:只有以為代表的革命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締造了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指出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武裝奪取政權和建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等主張。思想是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運用這一思想,終于贏得了新中國的正確歷史結論。新科目組的第51題,通過對“八股取士”危害的分析,向考生進行了一次深刻的解放思想,求實創新和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教育;第52題旨在引導認識帝國主義的本質,從而正確認識當今國際帝國主義國家種種行徑的實質;第53題則在于啟發學生認識團結一切力量,打擊世界上最兇惡最反動勢力的重要意義。
高中歷史學習特點論文
高中學生應處于青年早期,其年齡特點、情感價值觀特點、認知特點等決定了他們在歷史學習中的特點,以下就此進行論述,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從高中生的年齡特點看
從年齡特征看,青年期是個體身心兩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是中學期間學習負擔最重的時期,也是青年體質增強的時期,學校在保證學生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責任。在青年期,基本完成人的社會化,并將取得公民的資格,準備投入社會生活,成為社會的正式成員。此時大多數青年對世界、事業、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要對自己的未來做出重要的選擇。重視友誼,逐漸關注社會,思考自己和社會的關系,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并形成了相對系統和穩定的見解。
這些特點決定了高中學生(相對于初中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同樣不應該有過重的負擔,歷史課程要充實現代史學研究的成果,刪除陳舊的內容,仍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趣味性也不能簡單地滿足于故事式的歷史情節,高中生需要在歷史學習中進行思考,體味思維帶來的快樂,具有較強實用性和現實性的歷史才更能激發他們的興趣。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學在注意趣味性的同時,更要重視歷史知識的邏輯性、規律性,同時要求歷史學習能與現實相結合。
(二)從高中生的情感和價值觀特點看
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國傳統的價值取向有三個明顯的方面需要改變,即在認知上具有重傳統與權威的取向。由此導致我國許多學生在思想上具有自信不足,主動性、獨立性、自覺性和進取性不足的弱點,存在著“從眾”心理。而這些不足是現時代非常需要的品質)。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反映在教育質量觀上,就是把能否培養出少數尖子生、以及考取高等院校人數的多少看作是教育質量高低的標準)。這種觀念在現代的消極影響是,片面強調智育,而忽視德、美、體等諸方面的全面發展;在智育中,片面強調書本知識,忽視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忽視興趣、情感、意志、個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片面強調少數尖子生的培養,而忽視面向全體學生與教育質量的普遍提高。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影響著學生觀的形成。在多數的教師和家長的眼中,順從、聽話、老實,一直被看成是好學生的重要標志。而那些有自己的獨立見解,敢于發表反對意見的學生,往往被視為不好的學生)。幫助青年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這是使學生學會對今后人生道路作出正確選擇的重要條件。為此,要解決認識問題和價值問題。這是高中階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個特殊任務。
國內思想研究的歷史進程及其特點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257-2826(2000)07-0057-06
思想有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有不同的發展階段。與此相適應,思想的研究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和不同的發展階段。就國內思想研究的歷史進程來看,自40年代開始的半個多世紀里,大致可分為四個歷史時期,其順序及大體起迄時間是:1941-1949年,思想研究的初始時期;1950-1965年,思想研究的發展時期;1966-1978年,思想研究的受挫時期;1979年至今,思想研究的成熟時期。以下就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研究狀況及其特點,作一概略介紹。
一、思想研究的初始時期(1941-1949)
一般而言,一種思想、理論產生之后,對這種思想、理論的研究將相伴而生。隨著思想的萌芽和形成,相應的研究也就逐漸開始了。
30年代后半期,有關的生平傳記問世,以口述、斯諾整理的《自傳》和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傳略》最有影響。這些傳記文字,在介紹生平事跡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附帶論及的思想,或介紹或評論。當然,這種介紹、評論是零碎的而非系統的,個別的而非普遍的,更不是在“研究”思想的名義下自覺進行的。
歷史教學與形象思維特點論文
在當前的歷史教學中,不少教師比較重視歷史的知識性,卻忽視了歷史的趣味性;比較重視歷史的邏輯性,卻忽視了歷史的形象性;他們習慣于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繹歷史,卻不懂得用優美生動的語言再現歷史。于是,在教學過程中,豐富多彩的歷史長卷便成了年代、數字、概念和規律的堆砌,傳道者頭頭是道,受業者卻索然無味。這一現象的產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忽視了形象思維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有感于此,本文擬就形象思維的特點和作用作一些初步論述,并進而探討在當前的歷史教學中,發展形象思維的途徑與方法。
一、歷史形象思維的特點
所謂形象思維,是指用形象去反映和把握客觀事物,因而具有直觀性、具體性、情感性和生動性等基本特征。但是,形象思維又不同于感性認識,它并不只是直觀地反映客觀對象,而是能動地去表現客觀對象,它包含了人們對于思維對象的基本觀點和感情色彩,是在感性認識基礎上的進一步概括。但是,這種概括與邏輯思維有所不同。邏輯思維運用的工具是分析、判斷和推理,其結果是形成概念、原理及其理論體系。而形象思維所運用的工具是色彩、線條和形狀,其結果是形成典型化和概括化了的歷史畫面。因此,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并不是認識過程中的兩個不同階段,而是都導源于感性認識并沿著不同方向提升的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前者是用典型化了的歷史形象去反映歷史,后者是用其理論體系來揭示歷史。
由于學科特點的不同,歷史形象思維又不同于文學藝術等學科的形象思維。第一,后者可以直觀地觀察和認識思維客體,并且直接從現實生活中選擇和攝取創作素材;而前者只能間接地從各類文字材料、歷史文物、考古遺跡和口頭傳述中去把握思維客體,思維主體和思維客體始終存在著時空上的間隔。第二,后者追求的是藝術的真實,其思維形象可以拼湊和塑造。如《水滸》中的李逵、《阿Q正傳》中的阿Q、《祝?!分械南榱稚ⅰ稄突睢分械默斀z洛娃等,這些文學形象源于生活,貼近生活,是現實生活中各種人物形象的概括、集中與融合,但卻不一定需要有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為依托。而前者追求的是歷史的真實,其思維形象不允許有任何虛構并力求與客觀實際相一致,是歷史形象的再造。當然,再造歷史形象并不等于復原歷史的全部過程和全部細節,這既不可能亦無必要。所謂再造實際上仍然是一種“藝術加工”,在加工中有所取舍,有所概括,有所集中。但這是對歷史真實的加工而不是虛構,加工的目的是為了更形象、更生動、更深刻地再現歷史。
二、形象思維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由于歷史的過去性和不可逆轉性,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只是文字記載的歷史而不是歷史的本體。它只能被我們所認識卻無法直接體知,只能被我們所理解卻無法重復驗證。這與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與青年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產生了較大的矛盾。因此,形象思維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便顯得更為重要了。
探析歷史教師的語言特點論文
摘要: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歷史教學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為歷史教師而言,應該具備精湛的專業知識、和諧的師生關系、扎實的基本功,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的能力等綜合素質。下面僅就歷史教師的教學語言談一下自己的淺顯示觀點。
教材的語言是書面語言,教師講課是口頭語言,二者不盡一致。歷史教師不是語言大師,不必過分追求語言的遣詞造句,口頭語可以隨便一些,允許適當重復;聲調要有節奏,仰揚頓挫;吐字要清晰,明白流暢;盡可能通俗化,深入淺出等等。但總體來說,說和寫還是應該統一起來的。為此,這里我想著重談一談歷史教師口頭語言的特點。
第一,要求嚴謹,做到遣詞造句既合乎語法,又合乎歷史邏輯。
口頭表達雖不可能出口成章,但大致上,要符合遣詞造句的一般章法。如果講課起話來,成分殘缺,語序不當,前言不搭后語,上下難相連貫,那是不行的。然而,嚴謹還應有進一層的意思,那就是合乎歷史的思維規律。如“《九章算術》奠定了中國古代數學的體系”,這句話不能說不合乎文法,也不能說它不確切,但不嚴謹。若在“古代數學”之后加上“以計算機為中心的”字樣就嚴謹了。因為《九章算術》的主要內容是綜述計算方法即“算術”,如分數四則運算,正負數加減法,一、二次方程解法等。又如“是一次青年愛國運動”這句話,也不能說它不確切,只是不嚴謹。因為“五四”運動不單指5月4日的學生游行運動,它包括“六三”后由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共同參加的全國范圍的愛國斗爭,并且無產階級成為運動的主力。所以確切地應說成“是一次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就更確切一些。
可見,講述不嚴謹,會造成歧義之說,影響教學效果。
第二,要求確切,做到既能突出時代,又無妄加虛飾。
水權制度歷史特點研究論文
在中國歷史上,水資源大體歸國家所有.并沒有完整的水權制度。因為完整的水權制度不僅應該包括水資源的所有權,還應包括水資源的占有權、使用權和支配權。但是,一些閃光的歷史文獻,卻吸引我們對中國水權制度的歷史特點進行研究,并獲得了有益的啟示。
一、國家是水資源的所有者
在我國歷史上,水資源所有權一直歸國家所有。歷代中央集權國家,創設了較為系統的水資源管理體制,為水資源國家所有權的實施提供了渠道,起到了保障作用。
相傳,早在舜的時候,就令伯禹作司空,專門負責水利?!吨芏Y》對先秦的水利官川衡和澤虞的設置及其職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管子·度地篇》詳細記載了當時水官的具體職責,施工組織形式和分工等等.、從我國歷史的開篇,對水資源實行國家統一管理的思想就非常明確。在這一時期,春秋末期楚國修建的“芍陂”水利工程,規模非常大;吳國開鑿的邗溝,是我國最早的人工運河。秦、漢是我國中央集權國家形成和鞏固的時期,對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是當時強化中央集權的一個方面。秦漢中央國家機構均設有都水長丞,“掌諸池沼,后政為使者”。漢武帝曾經非常重視國家對水資源的管理.在繼承秦制的基礎上,中央政府專門配備了水衡都尉,掌管上林苑。到了東漢的時候,都水長丞被改為河堤謁者,并設、“司空,公一人,掌水土事?!睆膬蓵x十六國到南北朝,都基本上沿用了這種官制的設置,只是名稱略有變動。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漢集權性的水資源管理體制,表現了國家對水資源的所有權。當時著名的秦渠、漢渠、靈渠、白渠的修建,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對航運及灌溉均發生著很大的作用。
隋唐以后,我國中央集權國家進一步發展、壯大。隋統一全國,考察了前代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沿革,創新隋制。隋初在中央國家機構中設水部侍郎,屬土部領導。隋煬帝執政后,改水部侍郎為水部郎,屬工部領導。唐從隋制,自此至清,基本上沿用隋制,較少變動。
可見,在我國歷史上,通過中央國家機構對水資源進行統一管理,實現了水資源的國家所有權。水資源的國家所有,有利于形成水資源開發利用上的全局觀念,有利于對水資源實行全國統一、有序的管理,有利于充分調動人力和物力,修建全國范圍內大規模的水利工程.我國歷史上水權制度的主要特點,便是水資源管理大體停留在表達國家所有權這個層面,而且,水資源國家所有之路,一直延伸到了今天。新《水法》的重大變化之一,就是實行單一國家所有制,明確規定“水資源屬于國家所有。水資源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確立了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原則。國家是水資源的所有者,也是借鑒了國外的先進立法經驗,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明確規定水資源為公共所有,把水資源產權界定為國家或集體所有,加強政府的管理和控制。目前,我們完善水權制度、發展水權市場,其前提仍然是確立水資源國家所有,讓公有權力對水權進行初始分jIz,然后才退出水資源分配活動。也就是說,水權的分配,總是要先進行水權的初始分配,然后才進入初始分配之后的再分配。并且,人們總是強烈希望擁有公共水權(如航運),由于這部分水權無法在市場上競爭,公共部門在初始水權的分配中,或者購買這部分水權,或者直接保留下來。因此,以水資源國家所有為基礎的初始配置還是必須的。
中職旅游專業歷史文化教學特點探討
摘要:新世紀我國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之一。中等職業教育旅游專業歷史文化課程具有很獨特的教學特點,其中,聯系現實的教學方法通過聯系現實的方式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人文功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是一種適合中職旅游專業學生的歷史教學方法。本文詳細分析了中職旅游專業歷史文化教學過程中的聯系現實特點,并指出教學特點的前提條件,介紹了歷史聯系現實教學特點的具體實施方式。
關鍵詞:中職學校;旅游專業;歷史文化教學;特點;分析
歷史學科是中職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學科具有良好的德育功能,但歷史事件及現象具有久遠性和陌生性,給中職學生造成認識上的障礙、理解上的困難,必須采取適當的方法,使歷史教學聯系現實,緊密結合社會生活,激發學生積極的態度體驗,激活學生的思維,吸引學生主動理解知識。
1中職學校旅游專業歷史教學聯系現實的前提
1.1高考改革引發對中職當前歷史教學現狀的思考
素質教育的今天,新高考歷史越來越注重考與現實聯系的重大歷史問題,越來越注重歷史的發展與規律。高考模式改革成綜合科目能力評價體系,學生要拿到更高分數,就要以能力立意,運用新材料,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感悟現實需求。職業教育強調文化與專業能力的培養,中職旅游專業歷史文化課教學更應注重與當下現實。當前一些中學校急功近利,忽略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甚至砍掉所有的文化課程,這種極端實用主義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中職歷史教學的聯系現實特點,打破傳統的模式,創新實施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具有很好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