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歷史文化特點與保護
時間:2022-02-28 08:25:12
導語:延安歷史文化特點與保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延安的歷史文化遺產特色優勢顯明,種類較多,時代跨越較大,上至年代距今約3.5~5萬年的黃龍人,下至明清,各個時期都有人類在此活動。文物資源不可再生,保護文物人人有責,只有提高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大家共管齊下,才能有效地保護文化遺產,才能真正實現文化遺產傳承,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重任。
關鍵詞:延安;文化;特點;物館建設
延安是著名的中華民族圣地和中國革命圣地,是全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黃帝部落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在這里交融匯聚。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物遺跡,其品位和存量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延安又是聞名遐邇的中國革命圣地,中共中央在這里生活戰斗了13年之久,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彌足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黨中央2015年兩次來陜西,高度評價陜西文物資源的歷史文化價值和重要作用,他說“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秦嶺、華山等是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陜西是“天然歷史博物館”,文物點密度大、數量多、等級高,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民族文化風格和傳統風貌,并對文物安全工作提出了“嚴格制度、嚴格把關、嚴加防范、嚴厲打擊”的要求。因此,我們要有更高的責任感、使命感大力宣傳,保護好歷史文物,讓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文物資源不可再生,保護文物人人有責,只有提高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大家共管齊下,才能有效地保護文化遺產,才能真正實現文化遺產傳承,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重任。延安歷史文化深厚,經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全市13個縣區共普查登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點8545處。其中有古遺址4900處,古墓葬960處,古建筑769處,石窟寺及石刻335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其中革命文物點445處)及近現代代表性建筑1502處,其他文物點79處。可移動文物62008件,其中等級藏品15814件,一級品231件,二級品2988件,三級品12595件。延安歷史文化資源的特色優勢明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延安是“黃龍人”的故鄉和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鄉,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20世紀40年代,在陜甘高原北端發現了“河套人”及其文化。70年代,又在陜北高原南端發現了“黃龍人”化石。其年代距今約3.5~5萬年。近年來,在壺口瀑布附近發現的龍王辿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群,出土2000余件石制品和動物骨骼,發現石磨盤和有使用痕跡的石鏟,與黃龍人的年代一脈相承,距今1.5~2萬年,處在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階段,填補了陜北原始社會進化中的一個缺環,對研究黃土高原東南部邊緣地帶細石器文化的譜系、黃河中游地區古人類的生存形態和自然環境變遷及他們之間的互動演進關系、中國北方旱地農業起源等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延安還是中華民族共同祖先黃帝的故鄉,延河、無定河、洛河兩岸星羅棋布的舊石器、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2000多處,平均每24平方公里就有一處,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尤其是大批的仰韶、龍山文化遺址以及豐富多彩的彩繪變形鳥紋、堆塑鳥紋的裝飾形式,使得黃帝部落在延安的活動蹤跡更加清晰、詳實可靠,被認為是黃帝時代的文化遺存。位于延安寶塔區李渠鎮的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20世紀80、90年代,在這個水土流失、破壞十分嚴重的遺址內,陸續出土了幾十件只有當時部落首領們才可能擁有并使用的玉刀、玉琮、玉璧等大型祭祀所用玉器。其玉材經過有關專家檢測,有的來自江南的良渚文化(浙江杭州余杭,良渚文化存續之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屬于新石器時代),有的來自青藏高原。這些精美“高貴”的玉器是否和黃帝部族有關?黃帝部落聯盟北逐獫狁,沿黃河向東發展,融合了蚩尤、炎帝等部落集團,地域也由陜北高原發展到河南、河北、山西、山東一帶,從而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對黃帝文化的研究和華夏文明的起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二、延安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的交匯之地,戎風狄韻,民族融合,是其顯著特色
商周以至春秋戰國的兩千年間,獫狁、鬼方、土方、戎狄等西北游牧民族部落,先后活躍在陜北高原。他們和中央王朝之間既有征伐爭戰,也有文化上的交流影響。延長、延川、宜川等黃河沿岸及縱深地區,既發現商周的青銅器,也發現一批草原游牧文化的鄂爾多斯式的青銅器。延長縣華家原出土的一把銅壺,刻有“史子鬼”三字銘文,被認為是鬼方文化的遺物,陜西省延安市文物研究所藏品中的羊首匕、臥驢紋帶鉤等都是鄂爾多斯式的青銅器,帶有濃郁的草原文化氣息,充分反映了各民族互相融合的歷史信息。
三、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文物遺跡等級較高
延安境內現存的魏長城、秦長城等,都反映了當時戰爭頻繁。延安境內的長城主要有早期長城和明長城。早期長城分別位于黃龍、黃陵、富縣、吳旗和志丹;其中黃龍段全長約8公里,黃陵段全長約7公里,富縣段全長約30公里,吳起、志丹段全長約235公里。明長城位于陜北北部吳起縣,全長約18.18公里,幾段長城總長約298.18公里。秦統一六國后,為了抗擊匈奴,專門修筑了通往長城的軍事大通道——秦直道,延安境內長約385公里,路基一般寬20~60米,堪稱古代的“高速公路”。就目前掌握的考古資料反映出,延安境內的秦直道是全境保存最好的路段,秦直道富縣樺樹溝遺址考古項目獲得了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也是陜北地區首次獲得此項殊榮。這些遺跡2001年已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甘泉、富縣發現了古城址和大型宮殿建筑遺址,又為探索雕陰古城所在地之謎提供了新的重要線索。
四、佛教文化遺跡較為富集
延安現存大量的南北朝、隋唐、宋等時期石窟、造像、造像碑、寺院、古塔等,都證實了延安是佛教東傳的必經之地。同時,延安也成為全國石窟寺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據初步統計:陜北石窟有600多處,而延安就占據一半。具有代表性的“富縣石泓寺石窟、黃陵萬安禪院石窟、清涼山萬佛寺石窟、子長鐘山石窟”被稱為陜北四大石窟,都為國保單位。而安塞縣大佛寺新發現的西魏石窟,是我省時代最早、保存最好的石窟;黃陵縣寺灣北朝摩崖石窟造像,形制奇特,國內所罕見。富縣的開元寺塔、福嚴院塔、柏山寺塔,洛川的萬鳳塔、延安的嶺山寺塔等都是佛教在延安盛行的見證。
五、與戰爭有關的文物較多,全面反映了延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延安保存了大量古城址,延安的三山五城、保安軍城、豐林古城、三川古城、塞門古城、金明寨、狄青古寨、吳起鐵邊城、白豹城、寧塞堡、把都河堡等古堡、古城遺跡默默記錄著歷史戰爭的硝煙,范仲淹、沈括、劉光世、韓世忠、李顯忠等歷史名人、名將遺留的著作,以及全市庫藏大量的弩機、劍、戈等兵器文物都證實延安各代經歷的頻繁戰火。
六、宋金畫像磚成為延安庫藏文物的一大優勢特色
幾千年的戰爭廝殺與聯姻混血,形成了陜北民俗文化的多元性特征,生產生活、衣食住行、人生儀禮、民間信仰、民間文化藝術等方面的文物資料,也可謂豐富多彩。特別是近些年,在甘泉、安塞、寶塔區、子長、富縣、洛川等縣區陸續發現的宋金畫像磚墓葬,其中出土的各種圖像反映了宋金時期軍事、文化、腰鼓、秧歌、戲曲、宗教、民俗、花卉等內容的畫像磚,陜西省延安市文物研究所收藏量最多,有680塊,全市目前共收藏畫像磚1000多塊。給我們展現出這個時期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畫卷,畫像磚墓葬在河南、山西晉南、甘肅隴東、四川有所分布,而在延安市已經發現此類墓葬近百座,志丹縣在2010年成功地將一座保存完整、規格較高的金代畫像磚墓進行了整體搬遷保護。可以說是延安文物中的又一個優勢特色。不論數量之多,還是類型、內容之豐富,都是其他地方沒有的,或者說是無法比擬的。
七、結語
從遠古時代直到新中國成立,數千年的歷史變遷為延安留下了燦爛奪目的文化遺產資源。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現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延安的歷史文化遺產生存、保護、發展遇到了很多新的問題,形勢十分嚴峻。近年來,雖然地方政府在保護開發利用歷史文化遺產方面已經做了許多工作,但現狀仍不容樂觀,保護和開發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從延安地區歷史文化遺產的擁有量和其保護開發狀況看,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國現在對于文化遺產,強調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并實施分級保護制度,即將國家級和省、市、縣各級文化遺產代表記入名錄體系,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對其普查摸底,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因此各級地方政府應將文化保護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議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整體規劃,納入文化發展綱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建設。
作者:張華 單位:陜西省延安市文物研究所
- 上一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 下一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戰略與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