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問答特點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2 10:30:00

導語:高考歷史問答特點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考歷史問答特點分析論文

一、歷史基礎理論思維能力要求不斷強化

中學歷史教學要培養學生歷史基礎理論思維能力,即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運用這些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盡管《中學歷史教學大綱》早已有明確規定,但長期以來,在高考歷史試卷中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于是,國家考試中心針對這一情況于1992年推出歷史科考試的十條能力要求,明確提出了要考查學生“通過歷史現象初步理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如原因和結果(包括互為因果)、共性和個性、形式和內容、現象和本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繼承和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辈⒃诋斈旮呖細v史試卷中首次推出“材料分析評論問答題”,要求學生就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唐女禍》中說:“開元之治,兒于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以敗之。”結合對唐朝由盛轉衰原因認識,分析評論趙翼的這一觀點。這一題實際上考查了學生能否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透過歷史現象看本質,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1993年高考歷史試題,無論是傳統組,還是新科目組的問答題,都從不同角度考查了學生歷史基礎理論思維能力。1994年的《考試說明》中“能力要求”部分之二,在“通過歷史現象初步理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概念或觀點”之后,加上了“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一層含義。這就進一步強化了歷史基礎理論思維能力的考查。1994年高考歷史新科目組命題者,正是依據這一精神,在三道歷史問答題命題時都緊扣《中學歷史教學大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任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生產力又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在階級社會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集中地體現為階級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之一”這一具體原理,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的基礎上,分析生產力的發展對階級結構、意識形態、革命前途等方面產生的決定性影響。

然而,只要我們認真研究近年高考學生的歷史試卷,就不難發現,學生的歷史基礎理論思維能力是很差的。造成這一后果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我們中學歷史教師平時教學忽視歷史基礎理論教學的結果。因此,提高中學生歷史基礎理論思維能力,一是中學歷史教師要從自己做起,加強歷史基礎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徹底更新教學觀念,高度重視歷史基礎理論教學。二是從高一起,就必須嚴格要求,有意識、有計劃地結合每章節教學具體內容,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分析、解決歷史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歷史復習,既要高度重視歷史知識的網絡化和系統化,又要在乎時按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組織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具體實例將歷史基礎理論體系作一深入淺出的系統介紹和訓練,在有限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提高歷史基礎理論思維能力。

二、緊扣現實命題,強化思想品德教育

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既是歷史學科的重要功能,也是《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規定的三大任務之一。近三年高考歷史問答題都是緊扣當今社會現實命題,很好地突出了歷史學科思想品德教育功能?,F逐一分析如下:1992年第49題,它通過對比分析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后到前夕為維護民主共和而斗爭的事跡和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誕生后直到中共“八大”召開前夕為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所作的努力產生的不同結果,向學生進行了一次生動的國情教育和社會主義救中國的教育。

1993年高考題,無論是傳統科目組,還是新科目組的歷史問答題,進一步突出了思想品德教育這一主題。傳統科目組第42題要求考生在答題中理解并客觀地貫徹民族關系史上的若干思想觀點:如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間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民族間有戰爭,有和平,和平是歷史的主流,和平更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漢族人民和少數民族一道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尤其是對邊疆地區的開發作出了貢獻;體現了中華文明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思想。第43題啟發和引導考生獨立思考,分析對比近代中國各階級的思想觀點以及它們不同的結果,從分析比較中使考生深刻認識到:只有以為代表的革命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締造了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指出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武裝奪取政權和建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等主張。思想是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運用這一思想,終于贏得了新中國的正確歷史結論。新科目組的第51題,通過對“八股取士”危害的分析,向考生進行了一次深刻的解放思想,求實創新和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教育;第52題旨在引導認識帝國主義的本質,從而正確認識當今國際帝國主義國家種種行徑的實質;第53題則在于啟發學生認識團結一切力量,打擊世界上最兇惡最反動勢力的重要意義。

1994年更進一步突出了思想品德教育。傳統科目組第45題,考生通過就蘇聯經濟政策對中國的影響及我國后來經濟政策的變化分析,從而認識到學習外國經驗,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切忌形而上學,照搬他國經驗。并進一步深刻領會黨的+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根據中國的國情,黨中央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意義,傳統組第43題和新科目組第41題在動蕩的國際形勢下,強調了墨子“非攻”思想;傳統組第44題和新科目組第42題,通過中國維新思想與法國啟蒙思想的比較,讓考生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

特別是新科目組第43題,要求考生依據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評論歷史唯物主義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言論,含意深刻,滲透著尊重歷史發展規律、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教育。此題告訴考生,不能僵化教條主義地看待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不同時期產生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必然打上哪個時代的烙印,有哪個時代的局限性。馬克思主義在歷史進程中不斷地修正、豐富、完善,世世不變的教條,不但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而且只能使馬克思主義停滯和消亡。此題要求考生以發展的觀點看待馬克思主義,正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馬克思主義所需要的。

運用歷史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歷來被中學歷史教師看作是軟任務,隨意性很大,難以落實到實處。而近年高考歷史問題緊扣社會現實命題,突出了歷史思想品德教育功能。這就啟示我們,中學歷史教學應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教學的同時,要抓住當今時代脈膊,借方鑒今。尤其是高三文科班歷史復習課時,教師要有意識,有計劃地緊扣當前社會上的重大問題和國際上的風云變幻大勢,擬定一些問答題,讓學生去分析,它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充分發揮歷史思想品德教育功能,從而為學生參加高考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比較題的份量輕重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比較是鑒別事物異同關系的思維過程,它往往是從分析、綜合到抽象、概括的橋梁;它是揭示事物矛盾,把握事物內在聯系,從而認識事物本質的有效方法。綜觀近三年高考問答題,比較性問答題的份量很重,占整個問答題1/3至2/3。1992年高考三道歷史問答題中,第49題和第50題,都是比較性問答題。前者要求考生比較孫中山為維護民主共和進行斗爭的結果和中共“八大”前中國共產黨為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作出努力的結果,說明導致兩種結果的原因,從而認識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后者則要求考生比較印度歷次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解放斗爭,歸納出各次斗爭的特點。1993年高考歷史問答題中,傳統組和新科目組部有一道比較性問答題。傳統科目組第43題是要考生比較說明民主革命時期魏源、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的基礎思想及其實踐效果。新科目組第51題,實質上是要求考生對比分析明朝“八股取士”和秦朝“焚書坑儒”,評論顧炎武“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限度地提高歷史基礎理論思維能力。

四、緊扣現實命題,強化思想品德教育

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既是歷史學科的重要功能,也是《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規定的三大任務之一。近三年高考歷史問答題都是緊扣當今社會現實命題,很好地突出了歷史學科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現逐一分析如下:1992年第49題,它通過對比分析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后到前夕為維護民主共和而斗爭的事跡和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誕生后直到中共“八大”召開前夕為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所作的努力產生的不同結果,向學生進行了一次生動的國情教育和社會主義救中國的教育。

1993年高考題,無論是傳統科目組,還是新科目組的歷史問答題,進一步突出了思想品德教育這一主題。傳統科目組第42題要求考生在答題中理解并客觀地貫徹民族關系史上的若干思想觀點:如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間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民族間有戰爭,有和平,和平是歷史的主流,和平更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漢族人民和少數民族一道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尤其是對邊疆地區的開發作出了貢獻;體現了中華文明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思想。第43題啟發和引導考生獨立思考,分析對比近代中國各階級的思想觀點以及它們不同的結果,從分析比較中使考生深刻認識到:只有以為代表的革命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締造了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指出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武裝奪取政權和建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等主張。思想是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運用這一思想,終于贏得了新中國的正確歷史結論。新科目組的第51題,通過對“八股取士”危害的分析,向考生進行了一次深刻的解放思想,求實創新和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教育;第52題旨在引導認識帝國主義的本質,從而正確認識當今國際帝國主義國家種種行徑的實質;第53題則在于啟發學生認識團結一切力量,打擊世界上最兇惡最反動勢力的重要意義。

1994年更進一步突出了思想品德教育。傳統科目組第45題,考生通過就蘇聯經濟政策對中國的影響及我國后來經濟政策的變化分析,從而認識到學習外國經驗,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切忌形而上學,照搬他國經驗。并進一步深刻領會黨的+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根據中國的國情,黨中央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意義,傳統組第43題和新科目組第41題在動蕩的國際形勢下,強調了墨子“非攻”思想;傳統組第44題和新科目組第42題,通過中國維新思想與法國啟蒙思想的比較,讓考生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

特別是新科目組第43題,要求考生依據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評論歷史唯物主義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言論,含意深刻,滲透著尊重歷史發展規律、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教育。此題告訴考生,不能僵化教條主義地看待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不同時期產生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必然打上哪個時代的烙印,有哪個時代的局限性。馬克思主義在歷史進程中不斷地修正、豐富、完善,此題要求考生以發展的觀點看待馬克思主義,正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馬克思主義所需要的。

運用歷史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歷來被中學歷史教師看作是軟任務,隨意性很大,難以落實到實處。而近年高考歷史問題緊扣社會現實命題,突出了歷史思想品德教育功能。這就啟示我們,中學歷史教學應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教學的同時,要抓住當今時代脈膊,借方鑒今。尤其是高三文科班歷史復習課時,教師要有意識,有計劃地緊扣當前社會上的重大問題和國際上的風云變幻大勢,擬定一些問答題,讓學生去分析,它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充分發揮歷史思想品德教育功能,從而為學生參加高考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比較題的份量重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

比較是鑒別事物異同關系的思維過程,它往往是從分析、綜合到抽象、概括的橋梁;它是揭示事物矛盾,把握事物內在聯系,從而認識事物本質的有效方法。

綜觀近三年高考問答題,比較性問答題的份量很重,占整個問答題1/3至2/3。

1992年高考三道歷史問答題中,第49題和第50題,都是比較性問答題。前者要求考生比較孫中山為維護民主共和進行斗爭的結果和中共“八大”前中國共產黨為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作出努力的結果,說明導致兩種結果的原因,從而認識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后者則要求考生比較印度歷次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解放斗爭,歸納出各次斗爭的特點。1993年高考歷史問答題中,傳統組和新科目組部有一道比較性問答題。傳統科目組第43題是要考生比較說明民主革命時期魏源、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的基礎思想及其實踐效果。新科目組第51題,實質上是要求考生對比分析明朝“八股取士”和秦朝“焚書坑儒”,評論顧炎武“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這一觀點的正誤。1994年高考歷史問答題,比較性問答題在傳統科目組中都增加到二題。其中傳統科目組的第44題和新科目組的第42題是同一題,要求考生比較中國的維新變法思想與法國啟蒙思想在促進社會變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第43題,實際上是要求考生在比較、明確恩格斯在1848年和1895年兩種不同觀點的基礎上,只有比較分析19世紀50、60年代歐洲大陸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原因和性質,才能判斷恩格斯的結論是否正確,才能推斷出恩格斯觀察歷史主要著眼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傳統科目組第45題,是要求考生比較說明兩次世界大戰蘇美兩國經濟政策的重大變化及其原因,并分別指出美蘇經濟政策對戰后西方世界經濟政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政策的影響。

由于近三年高考歷史問答題中,比較性的問答題所占份量很重。因此,我們教師在平時歷史教學,特別是高三歷史復習時,要加強學生比較能力的培養,既要引導學生進行縱向比較,即從時間上對不同的國家的不同時期的歷史進行比較研究,“求常求變”;又要啟發學生進行橫向比較,即從地域上對不同國家或民族的歷史進行比較研究,“求同求異”。通過縱橫比較,在“?!迸c“同”中把握共性,認識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于“變”與“異”中把握個性,認識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同時,教師在進行歷史比較教學時,既要重視歷史上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重大方面的縱橫比較和整體比較,又要重視單個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細小方面的縱橫比較。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歷史比較能力,才能有效地高質量地完成高考歷史比較性問答題。

六、舊題翻新,難度增加

高考歷史試卷不出已考試題的知識點,曾成為我們高三歷史教師指導學生復習應考的重要指導思想。但綜觀近三年的歷史問答題這種經驗認識是不完全正確的,應該予以修正。實際上,近三年高考歷史問答題是“重復”了以前的列舉和問答題的有關歷史知識內容的,1992年問答“從中華民國成立到前,孫中山為維護民主共和進行了哪些斗爭?結果如何?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中共‘八大’前,中國共產黨為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作出了哪些方面的努力?結果如何?說明導致上述兩種結果的根源?”它重復了1979年問答中“舉出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重要革命活動”的一些內容。1993年新科目組問答第51題,實際上是1985年副卷中“列舉秦、西漢、明、清加強思想統治的重要措施”秦、明加強思想統治措施的深化。

高考歷史問答題舊題翻新,難度加大客觀事實告訴我們,首先我們不應該忽視業已考過的內容。否則,我們在高考歷史中就會吃虧;其次,復習已考的問答題的歷史知識內容時,不要炒回鍋肉,而要變換角度,深入發掘,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對這些歷史知識進行理論分析,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基礎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我們的考生在未來的高考歷史中,就會立于不敗之地,取得優異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