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認識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13:37: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認識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歷史認識論

歷史認識論研究論文

從主要關心和研究歷史問題,轉移到在關心和研究歷史問題的同時,也關心和研究史學自身的問題,這是本世紀以來史學研究的一大變化和特點。歷史認識論的研究,就是在這種變化中產生的一個新領域。

有關當前歷史認識論的研究任務,筆者同意趙吉惠先生的觀點:反省和重建(趙吉惠先生在《歷史研究》(1993年第4期)上發表的論文題目,就是《當代歷史認識論的反省和重建》),即考察和反省西方歷史認識論的一些主要論點,重建科學的歷史認識論。反省是為了重建,重建必須要有認真切實的反省。否則,科學的歷史認識論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空招牌。

歷史認識論是一門反思性的研究,而其自身也須時時反思和反省。唯有這樣才能少走彎路,避免重蹈前人的失誤。本著這樣的認識,筆者寫成此文,承接趙吉惠先生《當代歷史認識論的反省與重建》一文中提出的問題,作進一步的探討。同時,也對西方歷史認識論的兩個主要流派:客觀主義歷史認識論(本文所謂的客觀主義歷史認識論,僅指蘭克學派的歷史認識論思想)和主觀唯心主義、相對主義歷史認識論在這些問題上的論點作一番考察和反省。

與“一般的以現實存在的事物為對象的認識活動不同,歷史認識的對象是既往的事物,它既不能直接觀察、也不能通過任何實驗的方法來復制、再現。面對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認識對象,歷史認識者常常會發問:歷史事實在哪里?作為認識對象的事實在哪里?這是自然科學家和大多數以現存事實為對象的研究者無須關心的問題,而在歷史學科中,它不僅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而且在認識上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

歷史事實在哪里?或者簡單地說,歷史在哪里?這是19世紀客觀主義歷史認識論和當代主觀唯心主義、相對主義歷史認識論討論較多、分歧也較大的一個問題。趙吉惠先生在《當代歷史認識論的反省和重建》一文(以下簡稱趙文)中,從另一個角度——究竟是有一種歷史事實,還是有兩種歷史事實——討論了這個問題。歷史事實究竟在哪里呢?或者說,究竟是一種歷史事實,還是有兩種歷史事實呢?首先,我們來考察一下客觀主義歷史認識論和主觀唯心主義、相對主義歷史認識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查看全文

歷史認識論研究論文

從主要關心和研究歷史問題,轉移到在關心和研究歷史問題的同時,也關心和研究史學自身的問題,這是本世紀以來史學研究的一大變化和特點。歷史認識論的研究,就是在這種變化中產生的一個新領域。

有關當前歷史認識論的研究任務,筆者同意趙吉惠先生的觀點:反省和重建(趙吉惠先生在《歷史研究》(1993年第4期)上發表的論文題目,就是《當代歷史認識論的反省和重建》),即考察和反省西方歷史認識論的一些主要論點,重建科學的歷史認識論。反省是為了重建,重建必須要有認真切實的反省。否則,科學的歷史認識論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空招牌。

歷史認識論是一門反思性的研究,而其自身也須時時反思和反省。唯有這樣才能少走彎路,避免重蹈前人的失誤。本著這樣的認識,筆者寫成此文,承接趙吉惠先生《當代歷史認識論的反省與重建》一文中提出的問題,作進一步的探討。同時,也對西方歷史認識論的兩個主要流派:客觀主義歷史認識論(本文所謂的客觀主義歷史認識論,僅指蘭克學派的歷史認識論思想)和主觀唯心主義、相對主義歷史認識論在這些問題上的論點作一番考察和反省。

與“一般的以現實存在的事物為對象的認識活動不同,歷史認識的對象是既往的事物,它既不能直接觀察、也不能通過任何實驗的方法來復制、再現。面對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認識對象,歷史認識者常常會發問:歷史事實在哪里?作為認識對象的事實在哪里?這是自然科學家和大多數以現存事實為對象的研究者無須關心的問題,而在歷史學科中,它不僅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而且在認識上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

歷史事實在哪里?或者簡單地說,歷史在哪里?這是19世紀客觀主義歷史認識論和當代主觀唯心主義、相對主義歷史認識論討論較多、分歧也較大的一個問題。趙吉惠先生在《當代歷史認識論的反省和重建》一文(以下簡稱趙文)中,從另一個角度——究竟是有一種歷史事實,還是有兩種歷史事實——討論了這個問題。歷史事實究竟在哪里呢?或者說,究竟是一種歷史事實,還是有兩種歷史事實呢?首先,我們來考察一下客觀主義歷史認識論和主觀唯心主義、相對主義歷史認識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查看全文

歷史認識論分析論文

與“一般的以現實存在的事物為對象的認識活動不同,歷史認識的對象是既往的事物,它既不能直接觀察、也不能通過任何實驗的方法來復制、再現。面對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認識對象,歷史認識者常常會發問:歷史事實在哪里?作為認識對象的事實在哪里?這是自然科學家和大多數以現存事實為對象的研究者無須關心的問題,而在歷史學科中,它不僅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關注,而且在認識上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

歷史事實在哪里?或者簡單地說,歷史在哪里?這是19世紀客觀主義歷史認識論和當代主觀唯心主義、相對主義歷史認識論討論較多、分歧也較大的一個問題。趙吉惠先生在《當代歷史認識論的反省和重建》一文(以下簡稱趙文)中,從另一個角度——究竟是有一種歷史事實,還是有兩種歷史事實——討論了這個問題。歷史事實究竟在哪里呢?或者說,究竟是一種歷史事實,還是有兩種歷史事實呢?首先,我們來考察一下客觀主義歷史認識論和主觀唯心主義、相對主義歷史認識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客觀主義歷史認識論認為.,歷史事實是客觀的,它存在于歷史認識主體之外并不受其影響。歷史事實以直接的方式“封存”在史料之中,尤其是原始資料之中。歷史認識主體只要按照——定的規則和程序(統稱為史料的外部批判和內部批判),就可以獲得它們,將它們移入自己的歷史著作中。“歷史學家從第一手資料提取歷史事實后,即可‘直接’把它搬到自己的史學著作中去,既不用改變它在歷史鏈條上的位置,也不用涉及它在這個鏈條上的作用和意義”(巴爾格:《歷史學的范疇和方法》,華夏出版社1989年3月版,第146—l47頁)。對歷史認識真實性的威脅主要來自歷史認識主體。因此,歷史學家應該、而且可以做到排除“自我”、消滅“自我”,他應該是一件工具、一面鏡子、一架傳遞歷史聲音的機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如實地說明歷史”,做到“不是我在說話,而是歷史在借我的口說話”(巴勒克拉夫:《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2月版,第12頁。)。他們相信事實本身就會說話,能讓歷史事實自己來說話的歷史學家才是最好的歷史學家。

主觀唯心主義、相對主義歷史認識論不同意客觀主義歷史認識論對“歷史事實”的解釋。他們認為,把歷史事實看成是“硬邦邦的”、“冷冰冰的”、“像磚頭和木塊那樣具有一定形狀和明顯固定輪廓的東西”是荒謬可笑的,“相信歷史事實的硬核客觀地、獨立地存在于歷史學家的解釋之外,這是一種可笑的謬論,然而這也是一種不易根除的謬論”(卡爾:《歷史是什么?》,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頁。)。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歷史學家不可能與它打交道,“這些已經消失了的客觀事實被關于它們的暗淡的反映和模糊的印象或觀念所代替,而且這些觸摸不到的、暗淡模糊的反映和印象都是發生過的真實事件所留下的全部東西”(貝克爾:《什么是歷史事實》,載于《現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230頁)。卡爾·貝克爾解釋說:“我們承認有兩種歷史:一種是一度發生過的實實在在的一系列事件,另一種是我們所肯定的并且保持在記憶中的意識上一系列事件。第一種是絕對的和不變的,不管我們對它怎樣做法和說法,它是什么便是什么;第二種是相對的,老是跟著知識的增加或精煉而變化的。這兩系列事件或多或少是相應的,我們的目的便是求這兩種相應盡量確切;但是事實的實在的一系列,在我們看來,只存在于我們所肯定并且保持在記憶中的那意識上的一系列之中。這便是為什么我不得不把歷史和歷史知識等同起來。為了一切實用的宗旨,對我們和對目前的一時來說,歷史便是我所知道的歷史”(貝克爾:《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現代西方史學流派文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259—260頁)。

從表面上看,客觀主義歷史認識論和主觀唯心主義、相對主義歷史認識論的看法是彼此對立的,但兩者的結論卻有共同之處。客觀的歷史事實,就是史料中記載的歷史事實,就是歷史學家在他的著作中陳述的事實,這是客觀主義歷史認識論的觀點。主觀唯心主義、相對主義歷史認識論雖然曾講到有兩種歷史事實,但是最后仍然只承認有一種歷史事實,因為在他們看來,“歷史事實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不然就不存在于任何地方”(貝克爾:《什么是歷史事實?》第231頁)。一個把客觀的歷史事實等同于史料中的歷史事實,等同于認識觀念中的歷史認識;一個用主體觀念中的歷史事實取代了客觀的歷史事實,“歷史便是我所知道的歷史”。兩者殊途同歸,都把客觀的歷史事實等同于觀念中的歷史事實,都認為只有一種歷史事實。

查看全文

歷史理論與歷史教改論文

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歷史考試越來越重視歷史理論的考查,這給整個中學歷史教學帶來了強有力的沖擊,使許多老師從“沉睡”中驚醒,而又茫然不知所措。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主要是“在歷史教育、歷史教學的過程中缺乏歷史理論的建設”,“對教學大綱和教材中的歷史理論、歷史概念,在教學中沒有予以充分的注重,使之成為教學中極為薄弱的環節。”有鑒于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歷史理論的內涵作一初步探索,以供同仁們斧正。

歷史分為本體和認識兩個方面,歷史本體是唯一的、永恒的、客觀存在的事物,它一經產生,就無可更改,是不為人的意志和行為所左右;而歷史的認識則是豐富多彩的,是主觀的,歷史只存在于人的記憶和思考之中,歷史怎樣,取決于人們對它的記憶和思考,同樣的歷史,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乃至不同的人對其會有截然不同甚至對立的看法。與歷史的兩個方面相對應,歷史理論也分為兩大塊,即關于歷史本體的理論和關于歷史認識的理論,而目前困擾歷史教學的又主要是歷史認識的理論。

所以,歷史理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歷史認識論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方法論。具體地講,包括歷史研究的對象、歷史發展的動力、形式及規律的探討,涉及到人民群眾的作用、歷史人物的評價以及民族的形成等一系列指導歷史研究的重要理論觀點;另外還有歷史研究所采用的各種不同的方法,從傳統考據法、考古法,到現在所采用的階級分析法、歷史比較法、心理分析法等等。歷史認識論和歷史方法論構成了歷史理論的主干。

當然,歷史理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而變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會有不同的理論,甚至在同一時代、同一社會也會有不同的歷史理論,歸根到底,它是時代和社會現實的產物。

查看全文

西方哲學研究邏輯演變思索

西方歷史哲學在“體系的時代”中形成了一種思辨的歷史哲學,在“分析的時代”中形成了一種批判的歷史哲學,又在后現代思潮影響下發展為一種“歷史的詩學”。雖然西方歷史哲學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歷史問題,但其不同形態的發展,展示了一個歷史思維不斷躍遷的邏輯過程。從歷史學到歷史哲學的“本質主義”追求從歷史認識的實際發生過程來看,人們對歷史的認識總是從對歷史現象的描述開始的。無論是一般的歷史認識主體(歷史中的人),還是特殊的歷史認識主體(歷史學家),往往都是通過對過去發生事件的描述來滿足我們對歷史的訴求。然而隨著歷史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歷史的哲學家們卻要求在歷史學家的純粹現象描述之外另辟蹊徑。究竟是何原因使這些哲學家們另辟蹊徑?

從歷史哲學產生的思想前提中,我們大概可以發現這個原因。因為在習慣于從整體出發的哲學家看來,作為描述經驗順序的歷史學不能揭示出歷史的整體格局,不能發現歷史之后的“隱秘”,即歷史發展的原因、目的與意義所在。在歷史進入人們研究視界之初,歷史總被認為是從屬于經驗研究的現象界所要討論的問題,而并不是哲學界要討論的問題至少在奧古斯丁以前一直如此。當歷史被要求放入整體性視角下來理解的時候,作為現象描述的歷史學就顯得乏力了。黑格爾特別表達了對歷史的哲學訴求:“我們目前所研究的這種歷史,就是思想自己發現自己的歷史;而思想的情形是這樣,即:它只能于產生自己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也可以說,只有當它發現它自己時,它才存在并且才是真實的。”①總而言之,歷史決不僅僅是一部娓娓動聽的敘事,它也應該成為思想的對象。因而,隨著歷史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歷史哲學研究應運而生。就“歷史”這一概念來說,在很多語言中,它都基本包含兩種含義,其一是指歷史過程本身,即過去發生的事情;其二是指對過去發生事情的撰述。由于“歷史”一詞的雙重含義,人們對歷史的理解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考維度,歷史研究者的偏好和視角也有所差異。一類歷史研究者對歷史故事感興趣,他們關心歷史故事里的特殊人物和活動細節,并渴望使歷史人物在過去的場景中真實再現;另外一類歷史研究者的興趣則落到歷史本身上,他們主張以整體的視角看待過去發生的事情,認為只有在整體的視角下,歷史才具有全貌,它的玄機才有可能被覺察到。這種研究路數形成了最初意義上的歷史哲學。這種要求從整體上對歷史的發展作出解釋的歷史哲學,聲稱能夠發現歷史發展的進程、動力、模式以及歷史的目的與意義等。如果按照卡爾?洛維特的理解方式,歷史哲學可以理解為是以普遍的原則使歷史事件獲得可理解的一種方案。那么我們就可以發現,符合這種原則的歷史研究方式就僅限于思辨的歷史哲學。但隨著批判性的歷史研究發展,這種思辨意義上的歷史哲學由于其本身的超驗性被遺棄。其后,“分析的時代”中產生了歷史哲學的“認識論轉向”,在后現代語境里又產生了歷史哲學的“語言學轉向”。

西方歷史哲學范式轉換的內在矛盾與歷史思維從歷史思維的躍遷過程來看,思辨的歷史哲學,尤其是黑格爾的歷史哲學,通過揭示“歷史理性的二律背反”等矛盾,顯示其辯證法的思維方式,從而使機械論的歷史觀念相形見絀。但遺憾的是,思辨的歷史哲學由于其本身的弱點而只停留在對歷史的思想考察上,最終只能向我們提供一種先驗形式。在思辨的歷史觀念中,我們甚至不用考慮歷史的過去與未來,而可以從思想自身推演出歷史的發展模式。在歷史的思辨觀念中,歷史中的人僅僅是作為一種犧牲品而存在,在不見人影的歷史運動中,思辨的歷史哲學剝奪了歷史的屬人本質。不過,思辨的歷史哲學從誕生的那刻起就被認為是一個悖論。這是因為歷史哲學本身存在著一個邏輯上的問題:人類的歷史還沒有結束,我們如何得知歷史,尤其是我們的未來,必定要服從思辨的歷史哲學聲稱的統一原則?因而,思辨的歷史哲學的種種原則對實際的歷史來說就是獨斷的、片面的。于是,在二十世紀“分析的時代”下,歷史研究就發生了認識論轉向。從歷史認識論的角度出發,在我們謀求認識歷史本身之前,勢必要弄清我們是怎樣認識歷史的。如果缺乏對認識主體與認識對象之間關系的考察基礎,缺乏對歷史認識主體的認識結構、認識能力的審查,那么歷史研究就是盲目的。因此,在批判哲學的啟發下,歷史研究要求對歷史認識進行認識論上的考察。沃爾什據此認為:“‘歷史哲學’實際上是兩組哲學問題的名稱,它既有思辨的部分,又有分析的部分。”

沃爾什稱前者為“思辨的歷史哲學”,稱后者為“批判的歷史哲學”。批判的歷史哲學專注于對歷史的認識論考察,其關注的重心不是事件本身的實際順序,而是以歷史為對象的認識機制,也就是說,批判的歷史哲學所關注的已經不再是歷史本身,而是歷史知識何以可能的問題。批判歷史哲學的產生與發展顯示了歷史思維的成熟與深化,歷史認識論的批判在歷史研究領域中掀起了一系列“哥白尼式”的革命,作為“客觀”的歷史知識消解了。歷史知識不單單是史料的編排技術,它也是歷史認識主體意識形態的產物。在這種“哥白尼式”的歷史批判思維以及“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的革命口號下,傳統歷史思想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同批判哲學一樣,在批判的歷史哲學中,“歷史的哥白尼”帶來的是“歷史的物自體”,真實的歷史隱退在一去不復返的黑暗之中,而成為一個“不可簡約的和無法抹掉的剩余物”。

因而歷史認識論的批判不僅未能確立歷史知識的合法性,反而使其陷入了更為嚴重的歷史認識危機之中,這個結果顯然有悖于批判的歷史哲學的初衷。當現代歷史研究遭遇空前危機之時,思考歷史的新思維要求另辟蹊徑。在結構主義與語言哲學的影響下,歷史哲學的“語言學轉向”發生了。這種“語言學轉向”的歷史研究以海登?懷特的新敘事主義思想為典型代表,新敘事主義要求重新審視歷史敘事的性質,把歷史敘事不僅應當作文本,當作語言修辭與編纂形式,而且還應當上升到方法論與認識論的角度來理解,即我們的歷史觀念取決于歷史敘述的語言形式。歷史思維解放的尺度:“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從思維的歷史性方面看,西方歷史哲學要么從非歷史的概念中構筑一種先驗的歷史體系,要么以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歷史,要么僅僅把歷史當作一種語言的虛構與修辭技巧。雖然其一再聲稱要擺脫現代社會中別無選擇的生存現狀與技術理性的邏輯,但其批判力度并沒有聲稱的那樣徹底。西方歷史哲學至此已經喪失了自身的開放性而走向了反面。在時代呼喚歷史理解的新思維之時,一種“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進入了歷史理解的視野,這就是馬克思開創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念。歷史唯物主義以不同于思辨性歷史哲學的方式探討了思辨的歷史哲學所研究的問題,即它探討了現實的人及其活動所形成的歷史規律、模式、進程以及歷史意義等問題,但歷史唯物主義所使用的不是思辨的歷史哲學的方法,它是以“通過人,并且為了人”的方式來研究歷史,從而使歷史唯物主義把思辨的哲學顛倒的歷史觀重新顛倒過來。“實踐觀念的思維方式”把歷史研究的兩個維度(即歷史本體論和歷史認識論)同時歸入了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的實踐體系中。從本體論上說,歷史的發展實現了客觀規律性和歷史主體的創造性的統一,使歷史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成為可能;從認識論的角度上來說,“實踐觀念的思維方式”把歷史認識的真理看作是在歷史主體的活動過程中來實現的,而不是僅僅限于在歷史學主體的活動過程中來認識歷史。歷史中的人既是“劇作者”又是“劇中人”,因此不存在一個抽象的、絕對的“歷史事實”與其“摹本”的對立,這也就消除了歷史認識論中不可思議的“歷史的物自體”。

“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的歷史性的思維既是對傳統歷史思維的繼承又是對其的超越。它確立了歷史認識的客觀性,恢復了歷史學和歷史本身的尊嚴。在“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下,歷史唯物主義不僅有能力揚棄傳統歷史觀念中的非歷史的思維,也能去除自身思維的非歷史性,從而推動歷史思維的不斷躍遷,使一種非歷史的觀念被另一種新生的、開放的觀念所更替,使形形色色非歷史的歷史思維得以終結,從而表明了真正的歷史觀念與真正的歷史思維的發生乃是同一個過程。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認識

本章闡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以實踐的觀點為首要的基本觀點,把辯證法應用于考察認識過程,科學地揭示了認識的基礎、本質和發展規律。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區別于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貫穿本章始終的中心線索是堅持實踐觀點并在此基礎上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的高度統一,以及實踐和認識的辯證統一,并劃清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同舊哲學認識論的原則界限。因此,本章首先闡明認識的本質——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以此為基礎闡明認識的辯證運動,認識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認識在觀念范圍內的任務是把握真理,因此進一步闡明認識的真理性和檢驗真理的標準,真理和價值的關系,最后說明認識和黨的思想路線及其意義。認識主體是社會的人,認識的基礎是社會實踐,認識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并對社會實踐具有能動作用。人的認識本身就屬于社會精神現象。因此,理解和把握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又必須以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 學習本章,必須堅持科學的實踐觀,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的高度統一,才能完整、科學地理解本章闡明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比如,要在實踐基礎上理解和把握認識主體和客體的辯證關系,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真理的相對性和絕對性的辯證關系等等。同時,唯物論和唯心論、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也表現在認識過程中。因此,在復習時,首先要從總體上劃清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同唯心論、不可知論、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原則界限。其次,還要劃清一些具體的理論界限。如在認識過程問題上劃清它同唯理論、經驗論的界限,在真理觀上劃清它同唯心主義真理論以及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界限等等。這有助于完整、科學地理解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

本章復習的重點是: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假象;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認識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統一;真理絕對性和相對性的關系;實踐標準;真理和價值,黨的思想路線及意義。

本章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有三個:一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關系。二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滲透,特別是感性認識要有理性認識的指導的原理,在當前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一切歪理邪說的一個重復特點就是夸大感性,拒絕理性。三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

本章與當前實際聯系緊密,如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反對脫離實際的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等,都是歷年來哲學命題的重要內容。如2000年理科多項選擇題第17、18題,辨析題第30題,2001年文、理科論述題第34題,2002年理科第2、16、31題,2003年選擇題第3題,2004年分析題第34題,全部考的認識論的內容。從近幾年試卷來看,這部分常考的題型有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辨析題和論述題。特別是關于本章的論述題,五年中,理科考過三次,即1998年第27題,1999年第33題,2001年第34題,文科考過一次,即2001年的第34題。

本章2005年大綱新增知識點: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與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本章2005年大綱新調整知識點:把“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改為“辯證思維的主要方法”。

查看全文

科學社會研究的兩種進路透析

摘要:科學的社會研究目前有兩種主要的研究進路:新一代科學社會學和哲學認識論中社會認識論。陳詞認識論是被認為是社會認識論中迄今為止最富有成效的研究領域和最為流行的視角。

關鍵詞:科學的社會研究科學知識社會學社會認識論陳詞認識論

一、對科學知識的不同的解讀

科學知識社會學和科學哲學的分歧起源于對知識的不同解讀。什么是知識?或者說在怎樣使用“知識”一詞上存在著重大的分歧。大致可以劃分為二類用法:寬泛用法和嚴格用法。所謂的“寬泛”的用法指的是一種引申的用法,這種用法巳偏離了標準的和日常的含義。所謂的“嚴格”用法,指的是在日常英語中符合某種標準和術語規范的日常含義的用法。這也是在詞典中常見的用法。據此,可以在文獻中區分“知識”術語的3種用法:(1)知識=信念(belief)。(2)知識:制度化的信念(in—stitutionalizedeblief)。(3)知識=獲得辯護的真實信念(iustifiedtrueeblief)。(1)和(2)的用法是“知識”的寬泛含義,這也是知識社會學學者和許多其他研究者(例如,認知科學研究者)所采用的用法。(3)的用法是“知識”的嚴格含義,也是經典哲學認識論的視角下的知識概念,同時也是“知識”一詞的標準的和日常的含義。

在含義(1)下,“知識”將適用于任何種類的信念,而不去考慮其真或假,理性或非理性,得到辯護或未得到辯護的問題。在含義(1)下的個人知識整體就是他的信念的總體,并且,一個社會或團體的知識的整體就是該社會或團體的成員所相信的東西的總體,或他們所贊成的東西的總體。知識社會學、科學論、文化人類學、知識史和其他許多學術領域都是典型地研究這種含義的知識,這種研究通過聚焦于社會或文化過程來研究信念的產生或轉換。這些領域里的研究當然地撇開或忽略所研究的信念的真或假、理性或非理性的問題。

如果知識是在含義(1)下的信念,那么對知識的研究就是對信念的研究,這也意味著對信念的原因的研究。如果知識僅僅是信念,并且,如果對知識的研究是對各種信念原因的研究,那么也應當存在著一部分與社會無關的研究。例如,對大腦中生物地具有的諸如感覺機制、記憶機制、計數機制和基本的推理機制的研究。使用這些先天的能力,嬰兒構成了關于非社會刺激的感覺信念,例如,關于物體的形狀和位置的信念。對這些信念的解釋似乎并不需要訴諸社會因素。所以,解釋為對信念原因的研究不應當僅僅研究信念的社會原因,它也將會去研究信念的非社會原因。

查看全文

科學哲學中自然主義流派評析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把當代自然主義分為三派:以奎因、吉爾和撒加德為代表的科學自然主義。由于他們把認識論問題還原為科學問題,看作是科學的一部分,用科學替代哲學,這在某種程度上取消了認識論的地位。以勞丹為代表的規范自然主義把認識論同價值論聯系在一起,把自然主義倫理學融入到科學哲學之中,描述性和規范性也融合在一起。第三派認為認識論不但要自然化,還應該社會化、歷史化。該派著眼于認識的社會文化性,認為不但要研究個體的認識,還應著重研究群體的社會認識。代表人物是瓦托夫斯基、富勒以及唐斯等人。本文試圖對各派觀點加以評析。

【關鍵詞】自然主義/認識論

【正文】

自然主義(naturalism)是一個意義模糊的概念,它貫穿于歐洲哲學發展的全過程。縱觀西方哲學史,我們可以把自然主義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古希臘萌芽時期;十七——十九世紀的自然主義;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美國興起的自然主義以及當代西方(特別是美國)科學哲學中的自然主義。本文擬就當代的自然主義進行考查。

一、科學派的自然主義

在后現代哲學文化的大背景中,在心理主義的復歸和計算科學與認知科學的迅速發展的前提下,特別是在科學實在論和反實在論的懸而未決的爭論之后,自然主義的科學哲學思潮出現了。這一思潮的首倡者是奎因(W.V.O.Quine)。

查看全文

馬克思哲學歷史本體論分析論文

【英文標題】ThehistoricitythatMarxadvocatedinthesenseofphilosophicalontologyisnotequaltohistoricism,thereforeMarxistsmustrejectthephronesisofKantianepistemology,andconstructthehistoricalontologyofMarx''''sphilosophy,andsoastoshowthefulltruthofMarxistsocialandhistoricaltheory.TheprimacypossibilityofontologyinthephilosophyofMarxisthehistoricalontology.HistoryistheOntowiththeindexicalwordofhistoricityandwiththetranscendentinterpretationofmodeofproduction.Whilethemodeofproductionisbeing,itembodiesthe“absencecause”ofhistory,soitispresenceinthewayofabsence.Oururgenttaskatpresentisnottotalkthegeneralontologydirectly,buttorereadthehistoricalontologyinthephilosophyofMarxandillustratetherelationbetweenitandthemethodologyofthephilosophyofMarx.

【內容提要】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意義上倡言的歷史性不等于歷史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放棄康德式近代認識論的思路,打造出一種歷史本體論來,方可盡顯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理論的真義。本體論在馬克思哲學中的首要可能性就是歷史本體論,歷史作為本體,其指示詞就是歷史性,并以生產方式作為其對存在的超越性解釋,而生產方式作為存在則體現為歷史的一種“缺席的原因”,因此是以不在場的方式現身的。我們的當務之急是重新解讀出馬克思哲學中的歷史本體論,并說明其與馬克思哲學方法論的關系,而不是直接去奢談一般哲學本體論。

【關鍵詞】歷史/本體論/認識論/馬克思/history/ontology/epistemolog/Marx

【正文】

自盧卡奇提出“社會存在本體論”問題以來,歷史能否作為本體而存在就成了馬克思主義者的一個懸案:“常駐不變中的連續性,作為動態復合體中的存在原則,證明了歷史性的本體論趨勢,是存在自身的原則”(P700);“對馬克思來說,通常對恩格斯來說也是一樣,歷史性是物質運動的一種不能被進一步還原的本體論性質。”(P734)馬克思哲學中的歷史本體論似乎已昭然若揭了。然而,由于“歷史主義”(尤指自狄爾泰以降的諸歷史主義嘗試)與近代認識論的奇特結盟,“歷史主義”一直都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兩難處境”(PP.148-150),因而這一問始終沒能被包括盧卡奇在內的馬克思哲學研究者們明確問出。緣此,本文試圖問出這一問,以求在當代哲學語境下,重新解讀出馬克思哲學的歷史本體論:本體論在馬克思哲學中的首要可能性就是歷史本體論,歷史作為本體,其指示詞就是歷史性,并以生產方式作為其對存在的超越性解釋,而生產方式作為存在則體現為歷史的一種“缺席的原因”(PP.148-150),因此是以不在場的方式現身的。

查看全文

我國哲學歷程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各個國家在各個時代的哲學歷程,既是對這個國家在該時代的歷史進程的理論表征,又是對這個國家的人民在該時代的心靈歷程的理論表征。因此,在世紀之交反思當代中國的哲學歷程及其所蘊含的哲學邏輯和它所預示的哲學未來,應當是中國哲學界的一項歷史使命。從總體上看,當代中國的哲學歷程可以概括為從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到開放性地理解哲學再到創造性地重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哲學歷程正是以理論形態表征當代中國的歷史進程和當代中國人的心靈歷程。

【關鍵詞】哲學歷程/實踐唯物主義/哲學觀

【正文】

世紀之交,在對當代中國哲學的回顧與展望中,我們需要追問:當代中國究竟走過了怎樣的哲學歷程?這個哲學歷程究竟蘊含了怎樣的哲學邏輯?這個哲學歷程及其所蘊含的哲學邏輯究竟孕育了怎樣的哲學未來?這個哲學歷程及其所蘊含的哲學邏輯和它所預示的哲學未來,怎樣理論地表征了當代中國的歷史進程和當代中國人的心靈歷程?這應當是在搜集、整理和概括當代中國哲學史料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論問題。

一、歷史與邏輯的統一:當代中國的哲學歷程

近年來出版的有關當代中國哲學的著作,均以建國50年來的哲學為研究對象。本文則把改革開放前30年的哲學作為理論背景,集中地探索改革開放以來的當代中國的哲學歷程。本文關于研究對象的確認,主要是基于兩點理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