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調研報告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1 20:42: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勞動調研報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勞動調研報告

勞動就業調研報告

省勞動保障廳:

按照省廳《關于開展城市化與勞動保障事業發展專題調研的通知》(×勞社辦函號)文件精神,我們十分重視這項工作,抽調專門人員,對我市目前推進城市化和勞動就業事業的現狀、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綜合分析,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現報告如下:

一、“****”全市就業工作基本情況

“****”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明顯改善,初步形成了市場化就業機制,構建了就業再就業的政策框架體系,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資料顯示,到××年底,全市總人口為×××萬人,其中勞動力資源總數為萬人,占總人口的?!痢聊辍痢聊?,全市累計新增就業再就業萬人,困難群體再就業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控制在以內。

(一)把發展經濟作為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五年來,我市把就業再就業工作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在加快經濟發展中,努力拓寬就業渠道,積極開發就業崗位。首先,進一步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大投入,繼續實施了雙“三”工程,對骨干企業進行重點扶持,促進其迅速擴張,不斷開發新的就業崗位,同時搞好企業內部挖潛,穩定和擴大就業。其次,大力招商引資,積極發展園區經濟,努力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增長點。第三,積極扶持發展勞動密集型、資源綜合利用型、社區服務型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把民營經濟接納下崗失業人員作為享受優惠政策的重要內容,使第三產業、民營經濟等成為就業的主要渠道。第四,認真落實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扶持政策,減免相應的稅費,鼓勵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領辦創辦企業。

(二)領導高度重視,責任落實到位。各級黨委、政府對城鎮新增就業再就業、困難群體再就業、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等工作一直高度重視,市及區縣成立了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目標責任制,簽訂了目標責任書,明確了區縣、部門及有關單位的職責和任務,并制定了檢查考核辦法,落實了獎勵約束機制和監督考核機制,調動了方方面面做好再就業工作的積極性。

查看全文

勞動就業調研報告

進入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歷史階段。根據黨的十六大報告精神,在本世紀頭20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斗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積極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任務,是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2010年是本世紀頭20年中承前啟后的重要的五年,**規劃的實施將為后10年經濟社會建設目標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就當前**社會保障體系和勞動就業的現狀與今后五年的發展前景做如下探討,供政府參考。

一、積極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任務,是黨和政府執政能力的具體體現。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要求和歷史任務。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的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必然要求”。這是由我們黨今天所承擔的歷史任務所決定的。在成為執政黨以前,中國共產黨是以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目標,領導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買辦資本主義,建立人民民主專政。成為執政黨后,中國共產黨承擔的主要任務是領導人民把理想目標分階段的變為現實。當前,就是進一步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建設更加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而奮斗。這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努力作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把構建和諧社會放在首要位置。

(二)社會保障和勞動就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高度概括了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的六個基本特征,為消除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各種不和諧因素指出了正確的方向和途徑。

查看全文

企業和諧勞動調研報告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著力推動下,我市民營經濟獲得了快速健康發展。截至**年3月,全市私營個體企業戶數達到了93100戶,其中私營企業16137戶;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吸納就業人員達35萬人。**年第一季度,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67.92億元,占GDP比重達到52.5%;實現稅收8.17億元,占全市稅收總額的54.5%。民營企業已成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必將成為我市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作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要“發展和諧勞動關系”要求,民營企業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為了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情況,我們對我市民營企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和困難進行了調查并形成了我們的建議。

Ò»¡¢民營企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取得了一定成績

(一)民營企業為解決就業問題作出了積極貢獻

就業是和諧社會的民生之本,實現就業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前提。**年3月底,我市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吸納就業人員達35萬人。**年抽樣調查了112家私營企業,**年底,112家企業雇傭員工29544人,較開業初的9083人凈增加了3.25倍;其中下崗工人和農民工約占50%。表明私營企業對用工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吸納就業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同時,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企改制,吸納了大量的原國企職工,幫助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化解了原國企中勞動關系的矛盾,為全市勞動關系的穩定、和諧作出了積極貢獻。

(二)民營企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社會責任意識增強

**年抽樣調查了112家私營企業,選擇“誠實守信,關愛員工,保護環境,熱心公益事業就是盡社會責任”的企業達100%;將工會和職工代表大會納入完善企業內部管理機制的分別達到62.5%和43.8%,分別較**年提高了24.6和18個百分點。表明了我市已有相當多的私營企業已經意識到了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員工,關愛員工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調查中,被認為是協調勞動關系較好辦法的依次是“隨著企業效益提高而提高員工工資福利待遇”、“善待員工,尊重員工人格”、“通過企業文化建設,加強企業凝聚力”,表明相當多的私營企業對勞動關系的和諧問題已經有了較深的認識,并懂得如何通過勞動關系的改善來增強企業的凝聚力。近年來,市委統戰部、總工會、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稅務局、工商聯等我市相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團體組織開展的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雙關愛、雙愛雙評”、“兩爭一樹”、“建設企業和諧勞動關系”等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受到了民營企業和廣大職工的積極響應,涌現了一批受到國家、省市表彰的先進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和員工。

查看全文

電力新型勞動調研報告

在近幾年供電企業的改革中,經常提及如何置換全民職工身份,建立新型勞動關系的話題。這一破一立的背后,引人深思,耐人尋味,值得研究。為此,筆者結合工作實際,談一些認識。

一、供電企業勞動關系的變革

在計劃經濟的年代,供電企業同所有的國有企業用工制度一樣計劃色彩很濃,用人單位根據需要提供用工申請,由計劃部門下達用工指標,報勞動人事部門審批核準后,招用的勞動者就成為全民所有制的正式職工。那時,進了供電企業的門,國家就包攬了職工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職工在生產工作過程中結成的勞動關系是“大鍋飯”關系。這種關系隨著改革的深入,弊病日益顯現:如經營者能上不能下、職工能進不能出、干好干壞一個樣等等,因此企業職工消極怠工,生產效率低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家用土地承包責任制打破了農村“大鍋飯”的勞動關系,農民得到極大實惠,這一新型勞動關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農民與全民制職工的距離,現在國家將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引向了國有企業。由于受思想觀念的束縛,加上供電企業的多樣性、關聯性、復雜性以及電力產品的特殊性,導致這一改革效果不大。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全國推行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供電企業的勞動關系再次受到沖擊與挑戰,用工制度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原來的全民制固定工增加了全民制合同工,用工的自主權逐步得到擴大,出現了一些喜人的局面,但真正得到全面貫徹落實的還是不多、不廣。這種落后的用工制度導致供電企業因缺乏激勵約束機制活力不強,特別是有些供電多經企業逐漸衰弱,等到發不出工資揭不開鍋的時候,才真正領悟到原有的機制確實不好。但是,也有一些供電企業,他們在多經企業中率先用置換全民制職工身份方法解除原來的勞動關系,重新簽訂勞動合同,建立新型的勞動關系,原來的人員包袱變為人才優勢,由此而帶來了生機,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二、建立新型的勞動關系是供電企業的必然選擇

新型勞動關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經之路,也是供電企業的必然選擇。從供電企業勞動關系的變革可以看出,勞動關系的背后,實質就是生產關系,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勞動關系為代表的社會生產關系也在逐漸調整、改變,這是社會生產發展之必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企業(包括供電企業)是國民經濟最活躍的細胞,供電企業通過自身的努力,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其目的是實現利潤最大化;而要實現利潤最大化,必然要求有先進的用人制度,必須形成經營者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收入能低能高的優勝劣汰機制。市場經濟的最大特點就是通過市場對資源進行有效的優化配置;同理,作為人力資源也要通過市場配置,以形成勞動資源的合理流動。這就要求供電企業必須打破目前的職工身份界限,和社會其他的勞動者一樣站在社會自然人這條起跑線,在企業與勞動者之間形成擇優錄用,雙向選擇的用工制度,才能使供電企業真正輕裝上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超常規的發展。

查看全文

保護非公企業勞動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從調查情況看,我市非公企業職工生存和發展環境趨于好轉,勞動權利和經濟權利基本得到保障,職工勞動環境、勞動條件不斷得到完善。

(一)法律法規日益健全完善。近年,全國人大、國務院及有關部門相繼出臺和修訂了一系列與職工勞動權益保障有關的法律法規,如《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等,為非公企業職工勞動權益的保護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法律保障,使各類侵犯非公企業女職工合法勞動權益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時法律法規的日益完善和貫徹宣傳,也增強了非公企業經營者的法律意識和廣大職工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二)政府監管力度不斷加強。由于政府公共管理職能的逐步加強和企業轉型規范化運作的需要,當前,勞動和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對非公企業職工勞動保護問題的管理及監督力度逐年加強。

1、勞動保護網絡日益健全。形成了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為專門機關,人大、政協、工會、婦聯為監督機關,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及人民法院為爭議解決機構等一整套的職工勞動保護網絡。

2、檢查活動日益正?;C磕辏瑒趧雍蜕鐣U喜块T會同人大、政協、工會、婦聯、共青團等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地對非公使用童工、侵犯職工勞動權益現象進行執法檢查,并進行集中整治。對一些突出問題及時通過新聞媒體討個說法,促進非公企業的規范化經營。

查看全文

農村勞動力流動調研報告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開始出縣跨省謀求新的發展,尋求更多的掙錢機會,這種被稱之為打工經濟的新型經濟為發達地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也給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從當前全縣發展的現狀來看,打工經濟已經成為全縣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改善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由于多種原因,也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因此,解決好這些問題,促進打工經濟的良性發展,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必須解決的問題。如何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研究和探討:

一、農村勞動力為什么要外出打工

打工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勞動力市場客觀需求。近幾年來,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呈逐年上升趨勢,僅河口鄉每年就以百人以上的速度遞增,到2008年竟達3491人,占全鄉總勞力人口9790人的35.35%。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們大規模外出打工呢?

原因之一:地方經濟發展不夠是造成農民外出打工的根本原因。

就河口鄉的情況來看,由于地處偏遠,自然條件較差,農村經濟發展一直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況,雖然近幾年結構調整有了一定的起色,但由于尚未形成氣候,效益不明顯,農民收入依然還比較低下,尤其是現金收入很少,遠遠滿足不了農民生產生活和自身發展的需要。為了掙取更多貨幣收入,很多農民便不得不出去賺點副業錢,正所謂“呆在家里坐,不如出去磨”。經濟發展比較落后,這是導致農民大量外出打工的根本所在。

原因之二:本地就業需求有限是造成農民外出打工的客觀因素。

查看全文

鄉村勞動力現狀調研報告

鄉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和轉移,是完成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定趨向,是加速城鎮化歷程和強大縣域經濟的需要前提,是提高農民收入、促進鄉村小康建立的主要路子。依據我州第二次農業普查和鄉村住戶抽樣查詢等計算材料,現就我州鄉村勞動力近況及轉移問題,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剖析,并提出對策及建議。

一、我州鄉村勞動力近況

(一)鄉村勞動力資本近況

鄉村勞動力資本是指村莊總人口中具有勞動才能的那局部人口,不論其參與勞動與否。即:男16—60周歲,女16—55周歲,還具有勞動才能的人均計算為村莊勞動力。按國家計算局制訂的《勞動力計算方案》規則,在村莊人口中雖然超越勞動年齡,但仍具有勞動才能并常常參與勞動的人,也要計算為勞動力。我州鄉村勞動力資本豐厚,據第二次農業普查材料顯示,2歲終全州村莊總戶數58.24萬戶,鄉村勞動力資本數為147.79萬人,占全州村莊總人口的52.64%。從性別構造上看,男勞動力76.19萬人,占51.55%;女勞動力71.60萬人,占48.45%。從年齡構造上看,20歲以下占14.30%;21—50歲占63.54%;51歲以上占22.16%。從文明構造上看,文盲占15.45%;小學文明水平占47.75%;初中文明水平,占31.54%;高中文明水平,占4.30%;大專及以上文明水平占0.96%。鄉村勞動力從業人員為136.92萬人。按分行業看,鄉村從業人員中從事第一財產的鄉村勞動力占91.74%,比1996歲終第一次農業普查時下降3.81個百分點;從事第二財產的鄉村勞動力占2.16%,比第一次農業普查時上升0.78個百分點;從事第三財產的鄉村勞動力占6.10%,比第一次農業普查時上升3.03個百分點。

(二)鄉村勞動力應用情況

鄉村剩余勞動力是指在現有的生產前提下,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總量與農業生產實踐需求量之差額。當時,全州鄉村勞動力的應用近況如何?鄉村勞動力究竟剩余幾多?面臨58.24萬戶農戶和農業生產渙散功課的特點,要精確核算出鄉村剩余勞動力的數據,難度很大,只要經過各類查詢加予綜合剖析,找出一個比擬接近實踐的量或比例。

查看全文

勞動就業實踐調研報告

一、促進就業的主要實踐

(一)在建設完善的社會保障基礎上,必須高舉就業優先旗幟始終堅持把促進就業放到完善社會保障的大格局中,對不同階段下勞動力市場中特殊群體均采取"就業先導+保障托底"的解決思路。

(二)堅持通過構筑服務平臺,形成市場化的運作機制運用市場化的運作模式,運用市場機制調動各方的積極性,讓社會各方共同參與,實現"多贏"的格局。

一是構筑管理服務平臺,大力發展非正規就業到年底,非正規勞動組織已達1.69萬家,從業人員20萬余人。

二是構筑開業服務平臺,推行"五人運作"體系即項目開發運作鏈條上的設計人、招標人、出資人、執行人和評估監理人全部依靠社會資源,使政府從過去的直接提供就業崗位、直接管理轉變為組織、服務和協調。到年底,本市共累計啟動"4050"項目1521個,幫助5萬多名"4050"人員實現就業。

三是構建網絡服務平臺,購買社會培訓成果讓社會上400多家培訓機構進入平臺,目前已覆蓋職業(工種)近600個。由中標的培訓機構實施培訓,政府購買其培訓成果,避免了培訓與市場需求脫節的盲目性。

查看全文

勞動合同情況調研報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合同法》)由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8次會議審議通過,于今年1月1日起實施。根據區人大常委會年度工作要點和市人大常委會上下聯動的工作要求,從4月中旬至9月,財經工委會同內務司法工委對我區貫徹實施《勞動合同法》的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前期,區人大常委會主要領導帶隊到區勞動保障局調研,聽取了區勞動保障局、區司法局、區法院、區總工會等6個部門負責人的情況匯報。4月中旬,聽取了區勞動保障局關于我區貫徹實施《勞動合同法》情況的匯報和區總工會關于學習貫徹《勞動合同法》、推進工資集體協商等工作情況的介紹。6月上旬,分別召開了部分企業相關負責人和工會負責人,以及區人大代表座談會,征求了部分律師事務所對《勞動合同法》實施的想法建議。6月16日,區人大常委會第50次主任會議聽取了調研情況匯報。6月26日,區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本區貫徹實施《勞動合同法》情況。在前期工作基礎上,調研組繼續跟蹤關注,進一步了解法律實施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本區貫徹實施《勞動合同法》的情況

《勞動合同法》是一部規范勞動關系、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法律,社會關注度較高。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區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堅持以人為本,認真履行職責,在促進新法的貫徹實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勞動合同法》的宣傳普及情況。

新法頒布后,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了宣傳普及工作。一是職能部門領導帶隊,主動深入基層宣傳,引導用人單位和職工努力正確全面地理解法的內容,增強依法規范自身行為和運用法律保護合法權益的意識;二是有關部門加強合作,針對用人單位的需求,開展有獎知識競賽系列活動和大型現場咨詢活動,結合區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及區勞動協會誠信單位的評選,樹立典型,交流經驗,以點帶面,進一步增強區域內企業的法制意識和責任意識;三是通過勞動協會等工作平臺,組織區域單位分條塊開展學習研討,制定“勞動合同簽訂須知”等文本,釋疑解惑,便于規范操作指導;四是將宣傳工作融入行政執法過程,在勞動監察和勞動仲裁等日常工作中強化宣傳。據統計,《勞動合同法》頒布實施以來,區政府相關部門共舉辦相關宣傳講座和咨詢活動160余場,受教育對象超過8000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大部分企業尤其是規模較大、經營規范的企業對于新法都持肯定態度,認為《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進行傾斜保護是題中應有之義,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更容易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促進勞動關系和諧、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實現雙贏。

(二)《勞動合同法》實施后的基本情況。

查看全文

勞動力就業轉移調研報告

一、“春惠工程”。一是統籌做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各縣市區、市屬各開發區在規劃開發區、工業園區建設,安排政府投資,確定重大投資項目時,要把吸納本地農村勞動力就業作為重要內容統籌考慮,努力擴大就業。二是集中開展就業崗位信息專項調查活動。切實摸清本地各類企業和新開工項目的用工需求,掌握本地返鄉農民工和待轉移農村勞動力數量、年齡、技能水平、求職意向等情況,按國家有關規定,落實崗位補貼、稅費減免等優惠措施,鼓勵企業使用返鄉農民工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崗位信息與農村人力資源信息的有效對接。三是實施走出去戰略,安排專人到本地農村勞動力主要輸出地進行走訪,建立走訪臺帳,了解當地用工需求,及早簽訂勞務合同及協議,努力提高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組織化程度。

二、“創惠工程”。一是加大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力度,各縣市區、市屬各開發區要制定具體的創業培訓計劃和實施方案,對返鄉農民工有創業愿望的,可以參加創業培訓,按每人1200元標準給予創業培訓補貼。二是加大對返鄉創業相關政策的宣傳力度。挖掘一批返鄉農民工創業典型進行集中宣傳報道,以增加返鄉農民工創業的信心。三是盡快創建一批農民工創業項目庫向創業者推介。對具有創業愿望的返鄉農民工和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免費創業培訓、項目開發、開業指導、小額貼息貸款、稅費減免、政策咨詢等服務。

三、“培惠工程”。一是繼續開展“訂單式”、“預約式”、“委托式”培訓。積極走訪需求農民工較多的企業,根據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與用人單位簽訂培訓協議,實現培訓與就業無縫隙對接,提升培訓后的就業率。二是大力實施在崗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對吸納農民工較多、開工率相對不足的企業,要聯合企業開展在崗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積極落實在崗農民工培訓補貼政策,提升在崗農民工的技能水平,增強他們的抗失業能力。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確保培訓專項資金及時到位。全市2009年培訓農村勞動力和農民工5.5萬人,其中中心城區1.5萬人。市財政對中心城區每名培訓對象的補貼標準為每人300元,其它縣市及市屬開發區可參照此標準對培訓對象給予補貼。

四、“綠惠工程”。一是全面落實《就業促進法》,建立健全城鄉勞動者公平就業制度,消除各種針對農村和外來勞動者的就業限制,建立城鄉一體化的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城鄉統一的就業服務平臺,實行城鄉統一就業管理制度,確保城鄉勞動者享有公平的就業機會。二是建立企業用工數據庫,實行統一的備案和就業登記制度,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企業招用本地和外來城鄉勞動者實行動態管理。要加大積極就業政策的普惠力度,降低政策門檻,落實好職業介紹補貼、職業培訓補貼、技能鑒定補貼等各項補貼和小額擔保貸款政策向農村勞動者的延伸。三是鼓勵和引導農村勞動力、農民工帶技術、帶資金創業,在資金、土地、稅費減免、培訓和管理服務等方面進行扶持,為農民工提供服務的窗口要設立專線咨詢電話,對以職介為名的欺騙活動、非法職業中介和違法違規行為要進行嚴厲查處,并給予曝光。五、“普惠工程”。一是加強農村社區化建設,重點做好農村社區勞動保障事務所建設,解決好人員、經費、場地、制度和工作方面的問題,實現勞動保障所制度化、規范化建設,不斷提升統籌城鄉就業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全面建立勞動保障協理員制度,確保每村一名勞動保障協理員,協理員經費由縣市區和鎮、街道兩級財政共同解決。要明確勞動保障協理員崗位職責,制定出臺管理辦法,做到有職責、有任務、有考核,切實發揮農村勞動保障協理員在農村勞動力資源管理、就業崗位信息、資源信息臺帳和基礎資料填報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加強信息網絡化建設,將信息網絡延伸到鄉鎮(街道)、村,科學整合市、縣市區、街道(鄉鎮)和社區平臺的服務功能,建立以縣市區人力資源市場為龍頭,鄉鎮(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為主體、社區勞動保障事務所為支撐、村級勞動保障協理員為基點的四級服務網絡,形成連通城鄉、信息互通、服務便捷、規范有序的就業管理服務體系和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絡體系。

六、“安惠工程”。一是依托街道(鄉鎮)、社區(村)基層就業服務平臺,全面準確地掌握農村就業困難群體和“零轉移就業家庭”總量。各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要建立返鄉農民工基礎臺帳,實現信息化管理,并要指定專人負責,跟蹤服務,及時了解就業情況,實行動態管理。二是開展就業政策“進鄉鎮、進社區”宣傳活動,將最新就業政策免費發放到每一位援助對象手中,與就業困難人員結對子,開展“一幫一”援助。針對援助對象在求職就業、享受再就業扶持政策和其他勞動保障方面的不同需求,要實行分類指導,綜合運用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就業培訓、公益性崗位和其他勞動保障相關服務措施,對每一類人員量身提供一套針對性強的服務方案,并依托農村勞動保障工作平臺,制定具體幫扶計劃,建立動態管理制度,跟蹤各項服務措施的落實,使每一位援助對象切實得到再就業援助,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三是加強“農村零轉移就業貧困家庭”援助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建立“農村零轉移就業貧困家庭”援助動態消零長效機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