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心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7 20:49: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就業心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職生就業心理狀態調查與心理輔導策略
面對日趨嚴峻和復雜的就業形勢,高校就業心理輔導工作需要與時俱進,及時把握學生的就業心理動態,探索新的內容和方式,向系統化、個性化、全程化、實效化的指導模式發展,以提高畢業生的心理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為此,筆者在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在校生就業心理問題調查,在此基礎上對就業心理輔導的改進展開探討。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調查對象: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某專業一至三年級300名學生。
調查內容:對大學生的基本情況、家庭背景、自我認知與評價、就業形勢認識、擇業意愿、擇業方式、就業心理傾向、就業心理素質、就業心態及擇業過程中的影響因素等進行調查。調查的重點是各年級學生就業心理。
調查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相結合。將自行設計的調查表隨機發放給接受調查的學生,采用無記名方式填寫,當場收回問卷。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268份,心得體會回收率89.3%。
訪談法采用約談的形式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學生30名,進行溝通對話,比較全面地了解學生學習、家庭背景、職業興趣、職業規劃、心理狀況以及人生發展設想等方面情況。
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研究
一、地方高校轉型背景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明確提出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隨后,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提出在辦好現有專科層次高等職業(專科)學校的基礎上,發展應用技術型高校,培養本科層次職業人才;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地方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順利完成向應用型轉變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普及化的必然趨勢。近兩年,我國諸多地方高校已經在學校管理,尤其是人才培養與就業管理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變化。例如,南通大學轉型后,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優勢,貼近區域企業需求,以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將護理學專業轉型對接健康養老、大健康等生產性服務業,拓寬了護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面;濟南護理職業學院緊緊圍繞全市“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的中心任務,積極對接“三年行動綱要”,以立德樹人、健康發展為根本,以促進學生就業為導向,以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核心,確立了“愛與健康”發展主題,提出了“內涵發展、二次創業”的戰略部署,大大增強了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創業熱情。
二、地方高校轉型對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產生的主要影響
地方高校轉型是近年來高校轉型發展的一個熱點問題。在地方高校轉型過程中,地方高校在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與教育評價等諸多方面會發生變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就護理專業學生而言,地方高校轉型對他們的就業心理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地方高校轉型主要是由學術型教育轉為應用型教育,這決定了學校轉型后要將教育重心放在應用型專業教育上。護理專業作為一門應用型專業,是轉型的重點。在轉型期間,許多地方高校的護理專業會擴招,但社會對護理專業學生的需求是有限的,這導致護理專業學生人數大大超過社會需求。對此,很多護理專業學生對畢業后能否在就業大軍中脫穎而出、順利就業產生焦慮與擔憂心理。另外,當前我國社會對應用型教育認識不足,認為應用型教育在地位上要遠遠低于學術型教育。在轉型前,地方高校偏向學術型教育,但轉型后偏向應用型教育,這不得不引發護理專業學生產生“社會企業更加看輕我們”“我們的社會地位變得更低”等想法,從而引發心理焦慮與擔憂。部分護理專業學生在焦慮與擔憂的同時,看到身邊同學都找到了穩定的工作,于是就隨便找個單位落腳,或跟著大部隊跑來跑去,沒有主見,導致就業從眾、盲目心理。第二,地方高校轉型的重要目的就是培養更多、更優秀的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近年來,隨著健康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社會大眾對健康、養生、醫療保健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環境總體較好,這為護理專業學生就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但與此同時,隨著地方高校轉型后護理專業學生招生人數逐年遞增,以及護理專業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社會對護理專業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诖?,地方高校轉型后,會極力加強護理人才培養力度。就目前來講,我國很多地方高校會通過校地、校企合作等方式為成績優異的護理專業學生創造就業、創業的機會與平臺,并且在資金方面給他們提供幫助;而對于成績不理想的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創業,學校一般不會提供幫助。這種做法對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產生的影響有兩方面:其一,對于成績優異的護理專業學生,高校給他們提供各種幫助很容易讓他們產生驕傲、攀比心理。例如,一些護理專業學生在學校的幫助下進入知名企業就業后就到處炫耀自己的工資、福利待遇等,而一旦知道那些與自己成績相當甚至不如自己的學生,其工資、福利待遇比自己好時,就產生妒忌、氣憤、憎恨等不良心理。其二,對于成績不理想的護理專業學生,高校對他們就業和管理的淡化、忽視,容易讓他們在就業時更加茫然失措,看不到方向,極易出現自卑、膽怯等心理。
三、地方高校轉型期間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干預策略
基于地方高校轉型期間護理專業學生復雜的就業心理問題,地方高校應當積極應對。在客觀分析本校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的基礎上,結合政府對地方高校轉型期間護理專業教育的政策、社會公眾對護理專業學生的認知程度等,從多個角度探索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心理干預策略。筆者認為,地方高校轉型期間對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干預的策略有以下幾種:1.建立護理專業學生心理檔案,為學校組織、實施干預提供理論依據。地方高校應當從學生選擇護理專業那一天起,就為他們建立心理檔案。一般情況下,心理檔案內容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學生心理發展的動態資料、心理健康狀況綜合評定材料、心理健康測試問卷等。當然,地方高校還應當根據護理專業特點,在學生心理檔案中增加與護理專業密切聯系的內容,交流平臺110如學生對護理專業擇業與就業的認知程度等。建立護理專業學生心理檔案,有利于學校及時發現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進而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同時,心理檔案可以為學校對護理專業學生展開就業心理輔導、咨詢與指導提供依據和支持,從而提高就業心理干預工作的實效性。2.定期組織就業心理交流學習活動。地方高校可以邀請政府有關部門的專家來校開展護理專業就業形勢分析或就業心理指導的報告;邀請知名醫院、護理主任解析當前護理人才觀與發展觀;邀請優秀校友返?,F身說法,講解個人的擇業觀、奮斗史,交流就業經驗,讓學生接受具體、生動的就業教育,做好就業心理準備。在活動具體實施過程中,講解員應當給學生安排一定的學習任務,并明確任務完成時間。待學生完成任務后,再根據每個學生的任務質量,分析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心理干預。這種方法屬于團體心理咨詢方式。在具體實施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溝通,將各自心中對護理專業就業的疑惑表述出來,這樣有利于學生之間形成共鳴,建立信任關系。教師應當對那些不善于表達的學生給予關懷與鼓勵,幫助他們在團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讓所有學生參與到咨詢活動中來。3.構建良好的就業心理教育機制。首先,地方高校應當結合本校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設計與開發專門的就業心理輔導資料,從理論(教材或教輔)上明確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干預的重要性。其次,地方高校應當積極借鑒國外高校在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教育上的優秀經驗與先進技術,創新、改革現有的就業心理教育方法。再次,地方高校應當與本地區醫院、相關科研機構保持合作,通過建設護理專業學生實習基地、安排護理專業學生醫院實習等途徑,從實踐層面挖掘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進而多方商討,制定解決對策。最后,地方高校應對已就業的護理專業學生進行跟蹤研究,主要研究學生就業前后的心理變化,該研究內容可以作為學校對現在實施與將要實施的就業心理教育進行修正與改革的重要依據。另外,地方高校應當積極利用校園網、廣播站、宣傳欄、宣傳畫、電子顯示屏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宣傳舒緩心理壓力的方法;還可以邀請校外著名的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對護理專業學生的擇業、就業進行就業心理測量,幫助他們更加客觀地認識就業形勢,擺正就業心態。4.解答護理專業學生的常見就業心理疑惑。就目前來講,護理專業學生常見的就業心理疑惑有兩個:一是認為全國護理專業畢業生人數太多,擔心畢業后找不到工作;二是認為畢業后只能在醫院當護士,沒有太多的職業選擇。針對第一個疑惑,就國內來說,護理專業學生近年來就業率非常高。2015年6月10日,《就業藍皮書: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與2013屆相比,2015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比例增加較多的行業類包括“醫療和社會護理服務業”(增加2.8%);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比例增加較多的行業類也包括“醫療和社會護理服務業”(增加2.0%)。另外,《報告》顯示,2015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最高的專業類是護理學類(95.5%)。教師應讓學生認清當前護理專業的就業情況,增加學生的就業信心。針對第二個疑惑,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白,護理專業的就業面很廣。護理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不只是可以在醫院當護士,還可以從事臨床護理、預防保健、護理管理、護理教學和護理科研等工作。另外,學生不必在畢業后一定要前往醫院工作,家庭育嬰師、私人家庭護理師與敬老院護理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可以持相關證書出國做護理師。5.監測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對重點人群加強心理干預。地方高校應建立健全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監測、預警、疏導機制,及時發現、疏導不良就業心理,防范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風險。例如,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某些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人員不夠尊重的現象,緊張的醫患關系經常危及護理人員的人身安全,這已成為護理專業學生產生不良就業心理的重要誘因。地方高校應當建立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監測系統,在學生對上述事件出現焦慮、膽怯或仇恨心理時,可以快速啟動調查,幫助出現不良心理問題的學生客觀認清事態發展,認識就業現狀,舒緩焦慮、膽怯、仇恨等情緒。對那些有較嚴重就業心理問題的護理專業學生,地方高校要將其列為心理干預的重點對象,對他們實施更加細化、嚴格的心理監測。在具體實踐中,還可以通過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心理咨詢與輔導、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就業心理服務、就業心理管理等,輔助就業心理監測。需要說明的是,地方高校在對學生就業心理進行監測時,不能妨礙或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與娛樂。另外,監測過程中應多強調監測者的人際溝通能力,力求使監測活動變得輕松、自由與快樂。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校組織的監測活動中來,才能將自己真實的就業心理表述出來。6.增強護理專業學生的自我認知。不同護理專業學生,由于知識儲備、技能水平、興趣愛好、個人素質等不同,其就業心理存在較大的差異。例如,有的學生雖然護理技能水平非常高,成績考核也非常優異,但因其個性靦腆、不善言辭,在擇業時不敢到大醫院應聘,只敢去小鄉村醫院就業;而有的學生恰好相反,他們護理技能水平較弱,成績中等,但他們志向遠大,勇于證明自己、表現自己,因此在擇業時敢于去大醫院或科研單位應聘,希望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實現人生目標。如此種種,充分說明了學生學會自我認知對順利就業的重要性。為此,地方高校應當重視護理專業學生自我認知能力的培養,教會他們自我認知與自我評價的方法,使他們清楚“我喜歡做什么”“我能夠做什么”“我最看重什么”“我的個性特征是什么”。在實踐中,學??梢酝ㄟ^職業測評(標準化評估)和自我探索(非標準化評估)兩個方法培養護理專業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7.開展就業情景模擬訓練,糾正護理專業學生不良就業心理。結合當前我國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問題,地方高校應為護理專業學生安排就業情景模擬訓練,將社會適應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培養引入護理專業學生就業心理教育體系中。在實施過程中,就業情景模擬訓練的內容應當是社會中護理人員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訓練的方法應當以角色扮演為主,并注重學生角色扮演后的經驗總結與心理素質的提升;可以模擬的情景如病房接待患者入院、日常查房、與患者探討病情、送患者出院等;模擬訓練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接受護理就業新理念,增強就業的心理適應能力與承受能力,促進健康就業心理的形成。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學生對待就業情景訓練的態度是不同的,以至于訓練的自主性與積極性有很大差異,所以教師有必要向學生重點闡述就業情景模擬訓練對就業的重要意義,使他們接受當前護理就業的新理念,科學、合理地制定護理職業生涯規劃。
醫學生就業心理分析論文
[摘要]分析醫學生面臨嚴峻就業形勢論文的心理問題,探究其解決對策。對目前就業形勢進行全面分析,對醫學生的就業觀念、自我評價、個人定位、價值取向等問題進行分析研究。解決醫學生就業心理問題,應從他們的心理認知、心理情緒和社會諸因素分析,加強教育,轉變觀念,調整心態,提供積極的就業指導,積極進行自我調適。
[關鍵詞]醫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對策
隨著高校畢業生擇業制度的深化改革和畢業生就業市場體制的逐步確立,畢業生在就業擇業上擁有了更多的機遇和更廣闊的市場,同時,也面對愈來愈激烈的社會競爭。學生的就業心理對其就業行為有重要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可使大學生在擇業期間,保持良好的心態,適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促進順利就業,而且可使大學生在擇業后順利地適應職業及環境,盡快發揮自己的才能。
一、對醫學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分析
醫學生招生人數以每年10%~50%的速度增加,這必將極大地增加醫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盡管我國醫療衛生專業人員還嚴重不足,但由于地區分布、隊伍結構、用人機制等問題,現有醫療機構人員數量趨于飽和。然而中小醫院、偏遠地區醫院對醫學本科生有很強烈的需求,但由于條件相對較差,很多醫學生不愿意去。民營醫院大多采取人才租賃形式,為辦出特色,盡快顯出效益,愿意聘用大批離退休專家或向大醫院租借,對培養大學生不感興趣。
二、對醫學生就業心理的分析
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大學生就業的“雙向選擇”制度論文,既給廣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擇業機會,又使他們面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的擇業過程必然會出現焦慮等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因此,大學生就業心理指導工作已成為高校工作的必要組成部分,而且是高校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心理;對策;教育
一、大學生擇業時常見的心理誤區與障礙
1.大學生擇業時常見的心理誤區
(1)急功近利。這是大學生擇業時最為常見、最難避免的一個心理誤區。它是指大學生在擇業時一味地追求那些經濟收入豐厚、社會聲望較高的職業和向往經濟發達、生活環境優越地區的心理傾向。大學生擇業的這一心理傾向,也為近年來諸多關于大學生擇業行為的調查報告所證實。調查表明,大學生擇業時選擇的單位性質依次為外資企業(28.27%)、合資企業(13.84%)、事業單位(13.72%)、國有企業(13.6%)、黨政機關(6.34%);大學生選擇單位所在的地區依次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廣州(6.85%)、大連(5.01%)。
首先,這些被大學生首選的地區的職業崗位畢竟有限,不可能滿足大學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學生的自身條件也各有差異。這些為大學生普遍向往的職業,卻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業的最佳選擇。
高職就業心理因素影響論文
[摘要]影響高職畢業生就業的因素很多,其中高職畢業生自身的心理因素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畏懼自卑心理、過分依賴心理、盲目從眾心理是影響高職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心理因素。要調整好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心態,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制定對策:一是實現教育機制創新,把職業教育的理念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提高畢業生參與市場就業競爭的信心和能力;二是完善市場就業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宏觀調控職能,為高職畢業生就業創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三是加強對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為高職畢業生就業提供暢通的渠道和正確的擇業方向。
[關鍵詞]高職院校畢業生心理因素學生就業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迅猛的發展,高職教育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十分突出,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比較復雜,社會各界對此有諸多探討和分析。本文從高職畢業生就業這個角度,著重分析了心理因素對高職學生就業的影響。
一、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的現狀
據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高職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初次就業率普遍偏低,2002至2005年全國高職高專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分別為64.7%、55.7%、61%和62.1%,較全國同期高校畢業生平均初次就業率65%、70%、73%和72.6%,呈明顯的下降趨勢。對于2007年全國就業率的預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人力資源專家康小明的回答也并不樂觀:“排除統計誤差,到2007年7月達到60%已經很不錯了。”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一方面與用人單位不切實際的追求高學歷,對高職畢業生存在理論知識薄弱、學歷低的偏見有關,另一方面與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不能適應市場對實用型人才的需求有關,還與不健全的市場就業機制有關;就高職畢業生自身來講,不健康的就業心理,是導致就業難,甚至畢業即失業的重要原因。
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思路
一、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情況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在校人數不斷增加。據統計,2002年我國畢業大學生人數只有212萬人?!?】2012年底國家教育部《關于做好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中指出,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99萬人,比2012年增加19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復雜嚴峻。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就業藍皮書《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從總體就業去向分布來看,2011屆大學畢業生中,有82.1%的人畢業半年后受雇全職或半職工作。但仍有近57萬人處于失業狀態,10多萬人選擇“啃老”。【2】由于國際經濟低迷,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國內經濟進行結構調整,對大學生的需求有所減少。在社會提供的就業機會增長不明顯的同時,需要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卻在大規模增長。用人單位在對人才招聘的質量把控上更加嚴格,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同時,由于我國高校專業設置和社會需求之間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不可能完全得到緩解,再加上隨著我國高校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短期內大學畢業生的人數還會有所增加,因此從較長的一段時期來看,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并不容樂觀。
二、當代大學生常見的就業心理問題
(一)焦慮和失望心理
由于就業人數眾多,所學專業與社會的需求相互脫節,自身的能力相對不足,對就業的期望值太高等原因,當代大學生普遍感到就業壓力很大?!?】當他們真正面對社會的時候,會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特別是當求職屢屢受挫的時候,或者是看到別的同學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而自己的工作卻沒有著落的時候,那種焦慮和失望心理就更加嚴重。很多人出現不同程度的恐懼、焦慮、煩躁不安、失眠、茶飯不思、情緒低落等現象。有的大學生雖然找到了工作,但離自身的期望值較遠,因此也容易產生一種失望心理。
(二)依賴和等待心理
護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時心理狀態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時的心理狀態,分析對其進行就業指導和心理輔導的方法。方法:選取近幾年在我院實習的180例護理專業畢業生作為研究對象。使用自制的調查問卷調查這些研究對象期望的就業途徑、影響其就業的因素、就業的意向、對就業指導的滿意度、期望獲得的就業指導及存在的心理壓力。結果:經調查,護理專業畢業生更期望能在實習單位就業,認為社會關系是影響就業的關鍵因素,更傾向于在國有綜合醫院就業,對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的評價一般,更期望得到專業操作方面的就業指導,大部分護理專業的畢業生認為自己有就業壓力。結論:護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壓力較大。相關院校應對護理專業畢業生進行合適的心理輔導,為其制定就業指導方案,幫助其樹立明確的就業目標,提高其自身的就業競爭力,有效地解決其就業的問題。
關鍵詞:護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心理狀態
隨著近年來各大醫學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護理專業畢業生的人數持續增多。同時,醫院護理人員的編制有限。這使得當今護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專業畢業生的心理狀態和思想觀念是影響其就業的重要因素[1-3]。為探討護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時的心理狀態,分析對其進行就業指導和心理輔導的方法,筆者對近幾年在我院實習的180例護理專業畢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3年至2015年期間在我院實習的180例護理專業畢業生。在這些研究對象中,有175名女生,有5名男生;其年齡為19~22歲,平均年齡為(20.15±1.12)歲。
大學生就業心理調研匯報
即將踏入大四,面臨即將實習找工作問題的我們,對大學生就業知之甚少。
而專家認為“將有六成應屆畢業生面臨崗位缺口?!蹦敲次覀兙蜆I究竟面臨哪些問題呢?利用寒假時間就大學生就業問題,做了個小調查。
從此次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略微了解大學生的就業心理。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藝術類專業的大學生對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類、經濟類、理工類和醫學類的大學生對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間,管理類的學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間,同時也是藝術類的學生對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為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對較大、經濟類、管理類次之。
對于產生這個方面的原因。我們可以綜合比較其他相關問題及因素得出,產生這方面的原因是由于專業本身的原因,藝術生的精神取向相對自由,他們更是側重于自身的自由,藝術工作相對比較特殊。對于理工類,文法類和醫學類在薪酬取向集中在1500-2499。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這個是當代大學生一般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心理價位。低于則不符合其多年學習的知識積累。高于此價位又又不符合當今就業壓力越來越緊張的社會現實。
就業學生心理契約與離職關系
論文摘要:本文從新就業大學生個體感知角度出發,探討新就業大學生心理契約構成維度及其與工作滿意度和離職傾向的關系。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新就業大學生的心理契約包括交易型心理契約、關系型心理契約和發展型心理契約三個維度,并且新就業大學生感知到的發展型心理契約履約程度和工作滿意度存在顯著相關關系,新就業大學生的工作滿意度又與離職傾向顯著相關。
論文關鍵詞:新就業大學生;心理契約;離職傾向;工作滿意度
近年來,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但另一方面,新就業大學生的離職率也居高不下。2007年12月前程無憂公司了<2007中國企業員工離職率調查報告》,這個報告收集了我國26個城市的200萬個樣本,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企業員工離職率最高的是工作2—3年的人,離職率達到了36%;其次是工作不滿2年的人,其離職率為28%,其中大多數是年齡25歲左右的新就業大學生。組織行為學研究的成果表明,員工的心理契約和員工的態度、行為密切相關。為了降低新就業大學生的離職率,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了解新就業大學生心理契約的內容及其行為的關系,并以此為基礎來加強對新就業大學生的管理,降低離職率。為此,本文試圖從新就業大學生個體感知角度出發,探討新就業大學生的心理契約的構成維度及其與工作滿意度、離職傾向的關系,并從企業和新就業大學生兩方面提出建議。
一、文獻回顧
1.心理契約的內容、結構及對員工態度和行為影響的研究
心理契約是一種不同于法律約定、內隱于雇傭雙方心中、對雇傭關系中彼此對對方應付出什么同時又應得到什么的一種主觀心理約定…。一直以來都是組織行為學者們的研究熱點。心理契約反映的是組織與員工彼此間對于對方所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心理期望。它一方面反映了組織成員加入組織的動機與目的,如期望在組織中獲得回報、提升、自我實現等;另一方面又反映了組織對員工的一種期望,如希望員工對組織忠誠、盡職、奉獻等。盡管心理契約是內隱的,但它確實存在,而且它是影響企業與員工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員工期望與其績效表現之間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并為實現企業的有效管理提供很大幫助。
大學生的就業心理調查匯報
即將踏入大四,面臨即將實習找工作問題的我們,對大學生就業知之甚少。
而專家認為“將有六成應屆畢業生面臨崗位缺口?!蹦敲次覀兙蜆I究竟面臨哪些問題呢?利用寒假時間就大學生就業問題,做了個小調查。
從此次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略微了解大學生的就業心理。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藝術類專業的大學生對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類、經濟類、理工類和醫學類的大學生對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間,管理類的學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間,同時也是藝術類的學生對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為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對較大、經濟類、管理類次之。
對于產生這個方面的原因。我們可以綜合比較其他相關問題及因素得出,產生這方面的原因是由于專業本身的原因,藝術生的精神取向相對自由,他們更是側重于自身的自由,藝術工作相對比較特殊。對于理工類,文法類和醫學類在薪酬取向集中在1500-2499。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這個是當代大學生一般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心理價位。低于則不符合其多年學習的知識積累。高于此價位又又不符合當今就業壓力越來越緊張的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