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問題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7 20:38: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就業問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城鎮居民就業和再就業問題調研報告
就業為民生之本。人民群眾所盼、所期,也是各級黨政組織民生工程所為的重中之中。人人有事做,個個有班上,大家有收入,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才有保障,社會才能安全。
近幾年來,××區各級黨政組織非常重視人民群眾的就業和再就業。作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來建設。據的關部門介紹:20*-20*年,全區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5271人,下崗職工再就業8141人,其中困難群體“4050”人員再就業154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今年1-4月份,城鎮新增就業3240人,零就業家庭基本上不存在。從以上數字表明,××區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但是,我們還應該清醒地看到,就業和再就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就業和再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工作任務依然繁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總量性就業壓力劇增,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據分析,全區勞動力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格局短時間內難以改變。據有關部門數字顯示,20*年底,全區仍有7000人未就業或不穩定就業。同時,每一年有5000人以上的新增勞動力,還有因城市建設失地農民需要的再就業和從外來的務工人員要占用一定的就業崗位,返鄉農民工、大中院校畢業生增多,導致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隨著市場經濟的確定,企業技能型用工需求逐漸增加,由于大部份勞動者就業技能缺乏,勞動者素質與崗位需求不相適應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這一部份的勞動者難就業,不穩定就業的現象非常普遍。
二是我區目前經濟總量小,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少,受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有些企業在減員,有些企業怕擴大規模等,導致就業崗位滿足不了日益增多的就業勞動者的需求,與此同時,全球性經濟增速的減緩,對就業拉動的能力在減弱。
三是就業困難群體不斷增加,導致就業不充分的問題突出。低素質、高年齡以及就業期望值高的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弱,就業困難群體的數量增加趨勢主要為“4050”人員,無技能和低技能勞動者、下崗女職工群體、肢體不全人員,高學歷就業期望值高的大中院校畢業生等。
四是政府調控能力、就業服務機構體系建設以及工作機制和資金投入與擴大就業工作需要還不相適應。
城鎮居民就業和再就業問題調研思考
就業為民生之本。人民群眾所盼、所期,也是各級黨政組織民生工程所為的重中之中。人人有事做,個個有班上,大家有收入,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才有保障,社會才能安全。
近幾年來,××區各級黨政組織非常重視人民群眾的就業和再就業。作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來建設。據的關部門介紹:2007-2008年,全區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5271人,下崗職工再就業8141人,其中困難群體“4050”人員再就業154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今年1-4月份,城鎮新增就業3240人,零就業家庭基本上不存在。從以上數字表明,××區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但是,我們還應該清醒地看到,就業和再就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就業和再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工作任務依然繁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總量性就業壓力劇增,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據分析,全區勞動力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格局短時間內難以改變。據有關部門數字顯示,2007年底,全區仍有7000人未就業或不穩定就業。同時,每一年有5000人以上的新增勞動力,還有因城市建設失地農民需要的再就業和從外來的務工人員要占用一定的就業崗位,返鄉農民工、大中院校畢業生增多,導致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隨著市場經濟的確定,企業技能型用工需求逐漸增加,由于大部份勞動者就業技能缺乏,勞動者素質與崗位需求不相適應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這一部份的勞動者難就業,不穩定就業的現象非常普遍。
二是我區目前經濟總量小,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少,受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有些企業在減員,有些企業怕擴大規模等,導致就業崗位滿足不了日益增多的就業勞動者的需求,與此同時,全球性經濟增速的減緩,對就業拉動的能力在減弱。
三是就業困難群體不斷增加,導致就業不充分的問題突出。低素質、高年齡以及就業期望值高的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弱,就業困難群體的數量增加趨勢主要為“4050”人員,無技能和低技能勞動者、下崗女職工群體、肢體不全人員,高學歷就業期望值高的大中院校畢業生等。
四是政府調控能力、就業服務機構體系建設以及工作機制和資金投入與擴大就業工作需要還不相適應。
城鎮居民就業和再就業問題思考
就業為民生之本。人民群眾所盼、所期,也是各級黨政組織民生工程所為的重中之中。人人有事做,個個有班上,大家有收入,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才有保障,社會才能安全。
近幾年來,××區各級黨政組織非常重視人民群眾的就業和再就業。作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來建設。據的關部門介紹:2007-2008年,全區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5271人,下崗職工再就業8141人,其中困難群體“4050”人員再就業154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今年1-4月份,城鎮新增就業3240人,零就業家庭基本上不存在。從以上數字表明,××區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但是,我們還應該清醒地看到,就業和再就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就業和再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工作任務依然繁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總量性就業壓力劇增,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據分析,全區勞動力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格局短時間內難以改變。據有關部門數字顯示,2007年底,全區仍有7000人未就業或不穩定就業。同時,每一年有5000人以上的新增勞動力,還有因城市建設失地農民需要的再就業和從外來的務工人員要占用一定的就業崗位,返鄉農民工、大中院校畢業生增多,導致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隨著市場經濟的確定,企業技能型用工需求逐漸增加,由于大部份勞動者就業技能缺乏,勞動者素質與崗位需求不相適應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這一部份的勞動者難就業,不穩定就業的現象非常普遍。
二是我區目前經濟總量小,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少,受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有些企業在減員,有些企業怕擴大規模等,導致就業崗位滿足不了日益增多的就業勞動者的需求,與此同時,全球性經濟增速的減緩,對就業拉動的能力在減弱。
三是就業困難群體不斷增加,導致就業不充分的問題突出。低素質、高年齡以及就業期望值高的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弱,就業困難群體的數量增加趨勢主要為“4050”人員,無技能和低技能勞動者、下崗女職工群體、肢體不全人員,高學歷就業期望值高的大中院校畢業生等。
四是政府調控能力、就業服務機構體系建設以及工作機制和資金投入與擴大就業工作需要還不相適應。
農民工就業問題
近日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深入萬州區對農民工外出、就業和企業用工等情況開展了專題調查,結果表明:2010年農民工就業形勢良好,務工呈現五大亮點,但仍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應引起重視。
一、農民工就業的五大亮點
(一)農民轉移務工總量呈持續增勢。一方面受到各級政府出臺的穩定農民工就業的各項措施的積極影響;另一方面新一代農民工具有一定知識和技能,外出務工、創業打拼、技能謀職的意識也較強烈,務工人數呈持續上漲態勢。通過12個村120戶農民家庭的抽樣調查顯示,調查農戶共有人口419人,整半勞動力325人,轉移務工的有161人,較2009年最多時期的第二季度159人增1.26%。
(二)重慶市內就業的農民工快速增多。重慶的企業和工業園區為農民工實現就近就業提供了現實平臺,現有企業擴產和更多入駐企業建成投產提供了更多的農民工可選崗位,農民工家門口就業前景廣闊。天城鎮茅谷村和雙河口街道石梁村由于緊鄰工業園區,村里有85%的農民工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2月21日萬州區人力資源市場舉辦的“送崗位,返鄉民工專場招聘會”中,周家壩工業園區、盧家壩工業園區、雙河口工業園區96家企業定向招聘春節期間由區外回來的農民工,為15000名本地農民工提供了相應的就業崗位。120戶農戶調查顯示,161個農民工中有38個在鄉鎮域內就業,占23.6%;有32個在鄉外區內就業,占19.9%;有16個在區外市內就業,占9.9%。即在市內就業人員已占農民工總數的53.4%,較上年提高了9.4個百分點。
(三)農民工就業崗位首選震災恢復重建項目、國投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白羊鎮紫金村和高峰鎮大寨村等反映,現在越來越多的建筑農民工輾轉成都方向的震災恢復重建項目和中西部的大型道路、橋梁隧道、城建等國債投資項目,這些建設工程普遍工期長、打工效益高,是農民工目前的首選。調查中進入震災恢復重建項目、國投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建筑農民工增加了三成以上。
(四)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區也漸成農民工外出熱點。分水鎮郎家村、九池鄉九池村和高梁鎮大碑村三村調查反映,新年后村里農民工前往就業環境較好、工資待遇較高的上海、北京、山東方向的農民工增多,目前已有570人前往上述省市務工就業,比上年增加43人,增長8.4%。
農民工就業問題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民工就業;金融危機;職業中介機構
論文摘要:文章簡要評析了在美國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農民工就業形勢所受到的影響。肯定了目前政府所取得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從農民工技能水平、職業中介機構服務水平等諸多就業影響因素角度,提出了農民工就業難題解決的創新性建議。
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在我國沿海地區的出口導向型企業,部分出現了農民工的就業難題,按農業部統計,約有2000萬人失去工作崗位,提前返鄉。
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已采取了減輕企業負擔、加大返鄉農民工培訓力度、強化就業中介服務等系列措施穩定就業局勢。
從勞動經濟學觀點看,這些措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好的,但應該看到,由于牽涉到的農民工群體人數眾多,地域廣大,又由于戶籍政策的靈活性欠缺,中央和地方財權事權不一等問題,在實際運轉中一些措施可能存在執行的偏差。
本文意圖在這些措施基礎上,提出進一步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的政策設想。
略論體育專業學生就業問題
[摘要]當今,大學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全民健身熱雖推動了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但體育專業特長與生理機能密切相關,體育專業女大學生就業難現象仍普遍存在。文章從社會轉軌和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換代的大環境出發,結合體育專業特點和女性生理特點,探析體育專業女生就業難的現象,并提出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體育專業女大學生就業
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31萬人,比2009年增長了20萬人。其中高等學校女生比例已達44%,基本上撐起了校園的“半邊天”。體育專業因其獨特的專業特點,男女大學生的比例約為3∶1。在整體求職難的大背景下,體育專業女大學生就業崗位多以靈活就業的形式,集中在健身俱樂部,隨機性和不穩定因素較大。因此,體育專業女大學生應該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全面客觀地進行自我定位,不斷積累就業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克服自身的劣勢,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贏得挑戰。
一、體育專業女大學生就業現狀
對河北省體育專業女性畢業生求職行為進行調查顯示,體育專業女生一次就業率僅為63.4%,比男生低8.7個百分點。體育專業女大學生平均投出10份簡歷,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試或筆試機會;平均投出38份簡歷,才有可能得到一個意向協議;79%的女大學生感受到用人單位的性別偏見。部分中小學招聘體育教師,招聘對象僅限男性,甚至有單位在就業協議中要求女性“在三年內不許結婚、生育”。體育專業女大學生在求職路上的被動,容易引發一些不正常的社會思潮。尤其在體育藝術專業體現的比較明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跑招聘會不如跑婚介所”的說法屢屢出現,“畢婚”族增多,“尋有房有車無貸男友”從一句玩笑變成了婚介網站上貼出的征婚信息,這些由女大學生找工作難引發的現象值得深思。
職業能力調查顯示,專業方向為健美操、體育舞蹈和小球類的女性畢業生相比于其他專項就業優勢明顯。體育專業女大學生肢體語言豐富、口頭表達更好,但是,相比于男生在身體素質上明顯處于弱勢,因此,體育專業女生在學習上普遍比男生更加努力刻苦,綜合考試成績往往優于男生,在校期間獎學金獲得者女生比例為72%,女大學生考研比例高于男生21%,許多女生借考研來逃避找工作,結果一路考到博士,卻未對就業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大學學生就業問題考究
在就業的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社會,他們還是有認清形勢、看清現狀的能力的!有10人選擇“形勢較好,就業容易”占5%,可見個別同學對現在社會的就業狀況認識不清,就業困難估計不足。當然,也有可能是這些同學的專業熱門,社會明顯供小于求,但這畢竟是少數的現象。還有20人“不了解”占10%。這也體現出現還有一些大學生對就業問題不夠重視。就業關系到大家的前途和命運,所以大多數同學還是給予了足夠的關注,所以填寫“不清楚”選項的不占多數。對于“你認為現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的回答,有90名同學的選擇是“缺乏工作經驗”占到了所有人的45%,這體現出大學生充分認識到了工作經驗對于就業的重要性。確實,在社會上許多的企業招聘的重點要求就是有相應的工作經驗。還有60個人選擇了“所學專業不熱門”占了30%的比重。熱門的專業相對來說在就業的時候確實是更有優勢的。還有30個同學認為是“大批高校的專業盲目擴招,但社會需求并沒有相應增加”造成了大學生就業困難,隨著高校辦學的擴大,確實有許多的高校在招生的時候存在盲目擴招的嫌疑,有許多本沒有資格進入大學的同學也因為趕上了擴招的班車而進入高校學習,這就帶來了畢業時就業競爭的加劇,給許多的應屆畢業生帶來了就業困難。
對于工資的要求,比較集中的是2000元左右,有140個同學給出了這樣的選擇,占到了總數的70%。工資問題一直是大學生就業的時候比較看中的一個問題,大多數的學生的答案還是比較理性和客觀的,2000元反映了他們內心的真實的數目和期待,這也許是他們綜合考慮了自己的專業技能,工作經驗,個人能力等反面的因素后給出的比較能接受的數目。還有50名同學的選擇是1500元左右,占到總數的25%,每個人對自己內心的工資數目都有自己的定位,選擇1500元的同學同樣也是考慮了諸多因素的結果,另外,還有10名同學選擇的是3000元,也反映了他對自己覺得合理工資的定位。在對就業品質的調查中,有70人選擇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占了總體的35%。有80人選擇了“個人能力”占總數的40%。另外“個人信譽”有20人選擇,占了10%的比例,“工作經驗”,“應變能力”,“專業素養”各有10人選擇,各占5%。可見大學生們對于個人能力的重要性還是有理性認識的,另外他們也能認識到吃苦精神,實干精神的重要性,比起之前有些媒體報道的的懶惰散漫現象還是有了很大改觀的。另外誠信社會要求大學生們在工作的時候也秉著誠信的態度和精神,這點顯然被同學們意識到了。回答“你的專業素養如何”的時候,15個人選擇了“一般”,占了75%的比例,這樣的回答說明他們對于自己的專業素養的估計肯能不夠自信,當然,也許他們認為這樣的回答比較穩妥,自己學的也確實是不好不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說沒有認真學習自己也確確實實課都上了,作業都完成了,說認真學習了自己也沒有讀很多專業書籍,也沒有過多的拓展訓練,那就算是一般吧!”當然,也有4個同學填寫的是“很好”的選項,一是他們對自己的專業素養足夠自信,另外可能他們也確實下了大力氣學習了。此外還有一個同學的答案是“較弱”,一方面大家都是按實際情況填寫,真正是學的不好,專業素養不夠扎實筆者也無可厚非,但是對于專業素養的培養還是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和關注的。對于理想就業地區的選擇,有130人選擇了東部沿海地區,占到了總數的65%,有50人選擇了中部發展中城市占了總數的25%,還有20人選擇了其他,值得思考的是居然沒有一個同學愿意選擇去西部欠發達地區工作。這其中的原因“生活條件好”和“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是主要的考量,各有80人選擇了,各占總數的40%。
由此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沒有學生愿意去西部欠發達地區就業了,首先西部的生活環境比較艱苦,生活條件相對較差,另外西部工作的行業比較單一,發展空間不能滿足對于要求有較大發展空間人的需要,所以沒有人愿意去那里從事工作。另外“醫療教育水平高”,“看中創業環境”,“消費水平低”各有10人選擇,說明同學們對于就業環境的選擇是基于多方面思量的結果。如果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有140個同學選擇了“先在不那么滿意的企業工作,以后再說”占到總人數的70%,可見大家的擇業觀還是比較理性的,沒有在一棵樹上吊死的打算。還有20個同學選擇了“回老家自主創業”,這部分的同學有靈活的就業觀念,看到自己打工不行就有了新思路想要自主創業當老板,不過還是要警惕風險。另外隨著網絡世界的蓬勃興起,網上購物成了新風尚,所以也有10名同學選擇了自己開網店,這也消費潮流的體現。關于最理想的行業,“傳媒業”有60人選擇,占到了30%,如今的娛樂市場火爆,大家多多少少有當明星的愿望,這也是就業選擇多元化的體現,大家不再像以往那樣想往傳統的錢多活輕的“鐵飯碗”行業里面擠,而是有了不同的選擇和期待。金融業有50人選擇,可見當前重視經濟發展的大局確實左右了大家對金融的興趣和向往。這其中有150人的行業選擇依照“自己的興趣”,占到總數的75%。可見現在的大學生們仍舊保有真性情,愿意按照自身愛好和興趣來選擇職業,這不僅是他們個性的體現,也是他們今后對工作充滿熱忱和激情的必要條件。覺得“工資有保障”的有40個,說明同學們在選擇職業的時候還是適當的考慮了經濟利益,工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養活自己,給自己帶來收益。還有10個同學選擇的原因是與自己的專業對口,這也就是說他們希望可以把自己在大學里面所學到的知識和專業的技能運用到工作中去,這也是值得肯定的。總之,我國的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進入“大眾教育”時代,大學生的就業難題日趨突出并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探索他們的就業問題,將是我國高校擴招后,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而了解他們的就業期待將是實現探索的第一步也是關鍵。
作者:賀淑媛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小議日本國民的就業問題
日本在泡沫經濟崩潰之后,經濟長期處于低迷狀態,直至2002年后期才有所好轉。但是很多的日本國民對于景氣的狀態能否就此持續下去仍持懷疑態度。尤其對今后就業問題更不容樂觀。本文通過對近年來日本國民就業情況的分析,試圖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情的解決我國就業難的困境。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舊的經營體系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式需要,諸多公司在不景氣下紛紛破產倒閉
日本經濟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陷入了稱之為“被拋棄的十年”的長期低迷狀態。雖然其問曾有過兩次復蘇的跡象,但最終沒能持續下去。原因是日本式的經營體系已經不能適應高度發展的信息化、全球化經濟發展的需要。日本在二戰后通過“信息共同化和相關人士之間的相互協調”達到共同富裕,實現了國富民強,使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但只是有關人士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是遠遠不夠的,它已經不能適應信息全球化的要求,無法保證成本的降低,致使一些公司紛紛破產、倒閉。其中金融業以1997年北海道拓殖銀行、山一證券和1998年日本長期信用銀行、日本債券信用銀行等在戰后一直支持著日本經濟的巨大金融機關的相繼破產為代表,打破了日本原有的世界金融經濟的神話;百貨業以三越、東京、西武等名店經營狀況紛紛惡化為代表,2000年SOGOU等的破產使日本經濟再度陷入不景氣狀態。公司的破產造成大批公司職員失業,失業率最高時曾超過了美國經濟危機時的失業比率,達到了5.3%(一個國家的失業比率如果超過5%,將有出現通貨膨脹的危險)。
二、大公司因經營不善面臨著重組改制等嚴峻問題
日本多家著名的大型企業最近因為經營管理等原因紛紛出現財政赤字,各家企業為了盡快擺脫虧損,重新樹立自己的品牌,大都選擇了重組改制。重組改制意味著企業將對公司原有的經營戰略、工資制度、雇傭制度等各方面進行改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三菱汽車公司、KANEBOU化妝品公司和UF金融股份公司等幾家大型企業在公司經營事務和財政出現巨大赤字的情況下均選擇了重組改制。其中:三菱汽車制造公司制造的大型貨車由于頻頻出事,被政府強行對其質量進行檢測,發現以前公司的事故檢驗報告中有虛假成份存在,沒有客觀地反映情況,致使消費者在購買后使用過程中頻頻出現意外事故,造成了極其嚴重的人身財產損失。對此,政府對當時經營公司的20多名相關人員做出了懲罰。隨著真相的曝光使得該公司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這個擁有百年汽車歷史的大型企業為了使三菱汽車公司重振旗鼓,重新博得人們的信賴,對1996年以后銷售出去的車輛實行無償的召回制度,同時對公司進行重大的機構改革,由50名年輕的中堅職員組成特別小組制定公司今后的經營戰略。公司將借鑒日產汽車公司重建時卡爾洛斯社長的改革方法,擬將現有的經營計劃部門解體,力圖克服諸如連續發生大型車輛質量問題時公司內部出現的豎向主義和決策遲疑的弊端。預計在今后的三年里將職員從原來的4.4萬人中裁減掉1萬人,并且將公司的本部從現在的東京和品川遷移到生產發動機的基地京都,首都圈本部只留100人,這次裁減的對象主要是間接生產部門,預計本部將裁員15%。大型企業KANEBOU在財政出現赤字的情況下,將業務從食品等事業中撤離出來改為主要生產經營日用品和藥品,預計在今后的三年里將原有的4800名員工縮減到3000名。重組的公司為了盡快改善公司的經營狀況,只能通過減少產量或者集中資本進行有選擇的項目經營,這必然導致大量裁員,以此來降低企業成本,實現短期利潤。
三、全球化經濟下。制造業海外訂貨的現象逐漸普及
蒙語授課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
一、影響蒙語授課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
(一)蒙語授課大學生自身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差距
蒙語授課的大學生,其自身綜合素質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差距,主要表現在蒙語授課大學生在漢語交流、文字書寫、英語和計算機技能操作、專業知識的儲備等方面處于劣勢地位。蒙語授課大學生,特別是來自農牧區的學生,在上大學以前,基本都是用蒙語學習交流。一般小學三年級開始有漢語文課,其任課教師大多數是蒙語授課的教師,其漢語水平都不高,也有不懂蒙語的漢族或其他民族教師給蒙語授課學生教授漢語,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而且蒙語授課學校中,課上課下師生間都是用蒙語交流,缺乏學習漢語的語言氛圍,造成學生在上大學前的漢語水平很低。上大學后,雖然教師用蒙語授課,但是蒙語授課學生的教材多數是漢文的,學生很難理解,雖很想把漢語學好,但他們既需要學習專業課,又需要學習一門外語,用于漢語學習的時間非常有限,即使到了大四,有些人對于漢語的掌握也是一知半解,說漢話不標準、寫文章不成形的現象也不在少數,這嚴重影響蒙語授課畢業生的才華展示和擇業。外語和計算機能力低也是蒙語授課學生就業過程的一大障礙。大多數蒙語授課的大學生,學習外語和計算機基本上是升入大學以后才開始系統學習的。因此,蒙語授課大學生的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操作技能普遍較低。以內蒙古某高校為例,蒙語授課大學生,公共外語四級、六級與國家計算機二級考試的通過率遠遠低于漢語授課學生。而用人單位往往又將其視為招聘要件,這就使得蒙語授課大學生在求職中失去就業機會,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蒙語授課大學生,專業知識儲備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劣勢。蒙語授課大學生,由于民族的先天優勢,大多數學生能歌善舞,熱情奔放,在高校的各種文體活動中往往都能嶄露頭角。但也有一部分學生上課不認真聽,學習不努力,抱有“60分萬歲”的思想,滿足于一知半解;職業生涯規劃方面,既沒有長遠目標,也沒有近期打算,有時間不是打游戲,就是找哥們聚一聚,要么整天呆在宿舍里閑聊。導致一些蒙語授課大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儲備明顯不足。
(二)蒙語授課大學生自身就業理念與社會現實相脫節
一些蒙語授課大學生就業理念滯后,受社會各種價值取向的影響,存在一些誤區:一是期望值過高。很多蒙語授課的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希望工作環境好、待遇高。工作地區優先考慮省會或二、三線城市,至少是旗縣,對于鄉鎮蘇木、嘎查以及偏遠地區則視而不見。工資待遇要求在三千元以上等。這些高期望值與現實存在嚴重脫節。二是要求工作穩定,單位有編制。根據目前的就業政策,行政事業單位錄用工作人員都要通過筆試和面試等環節,這使得就業準備不足的蒙語授課畢業生明顯處于劣勢地位;三是有“創業不如就業”的思想。近年來政府鼓勵大學生創業并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在許多方面為大學生創業創造了有利條件,而多數大學生感到創業艱難,缺少充足的勇氣和決心。只有少數大學生認為就業找飯碗不如創業謀發展,勇于從誤區中走出來。
(三)各路就業大軍對蒙語授課大學生就業產生沖擊
法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思索
一、問題的提出
大學生,向來被譽為“天之驕子”,曾幾何時,大學生就業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然而近年來隨著各高校自主招生、連年擴招,畢業生的人數也連年增長,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橫亙在學校、家長和大學生面前的又一座大山。曾經不愁工作的法學院的畢業生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而且尤為嚴重。麥可思研究院(My-COSInstitute)獨家撰寫的《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調查的數據顯示,2009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最低的專業大類是法學(82.3%);高職高專就業率最低的是法律大類(73.2%)。法學本科專業,因失業量較大,就業率持續走低,被列為高失業風險型專業且被亮紅牌。2009年中國法治藍皮書《中國法治發展報告》披露,截至2008年11月,全國共設立法學院系634所,法學本科在校生30萬人左右,法律專科在校生達22萬人。而且由于前幾年法學的熱門,現在的法學在校生只多不少,這意味著法學學生就業在最近幾年將更加困難。即使政府已經在盡可能多的給大學生提供崗位,創造就業機會,但就業難這一問題仍然不好解決。
二、問題的分析
造成法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既有國家、社會的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
(一)從制度層面看首先,我國法學高等教育本身存在一定的問題。大學教育向來被人們稱為是精英教育,而法學在國外學生通常是在結束了本科階段的學習之后,才開始進入法學院學習的。我國的法學教育是本科教育,而且同時還有很多的法學專科。《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主撰稿人王伯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現在的狀況是什么?法學專業畢業生一本在培養,二本在培養,三本也在培養,甚至高職也在培養。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能從事法律工作,一個很顯著的證明就是對于很多不合格的法學專業畢業生來講,通過司法考試比高考還難。”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許章潤外地講學時,發現了一個令他感到不可思議的現象:“一些系統獨立設置的特殊類型的院校也開設了法學專業。如某鐵道醫學院開設了法學專業,對外宣稱注重培養學生‘解決鐵道醫院的醫患糾紛’。
但是教學質量令人生疑,因為它屬于鐵道系統的一部分,學生往往還是能夠分配到相對不錯的工作。”這種不符合資質的院校大量招生,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的政法名校畢業生的就業,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這樣就進一步擠壓了優秀法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空間。其次,近幾年高校擴招也導致了就業難問題的進一步加劇。近年來,各大高校在大肆擴招時都把法學專業作為主要擴招專業之一。傳統的法學院校擴招法學學生;而相比起理工科來,法學專業的建立無需實驗設備,專業師資要求也偏低,大多學校建立法學專業作為邁向綜合性大學的第一步。這就導致法學學生短期內供大于求,畢業生的就業難也就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