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藝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0 02:52: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剪紙藝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剪紙藝術

剪紙藝術淵源探索

剪紙藝術作為一種原始而古樸的藝術形態,在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演變和發展后,更具有了獨特的面貌。它手法簡練概括、題材廣泛、形象生動、燦爛絢麗、富有裝飾性。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它融入各個藝術領域,更加彰顯其藝術魅力。縱觀剪紙藝術的發展,它的藝術表現方式、語言、創造精神無不受到中國各個時期藝術的影響。從源頭說起它得益于古代美術。古代美術給了它豐足的養料,是它的起源與母體。古代美術對它的影響是至深、至廣的。

一、古代美術提供了創造思維的方式,使剪紙藝術具有審美的意象性原始時期,從先民的生存欲望與生存方式中演化出來的原始藝術,代表了初始狀態的名副其實的民間藝術,是至今發展繁榮民間藝術的源頭。在現代的民間藝術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從原始藝術所繼承下來的思想觀念、情感傾向、審美心理、藝術標準以及具體的圖式和藝術語匯。那么剪紙藝術也在這樣的繼承中得以發展。在古代的典籍中,關于剪紙的起源論述較少。司馬遷的《史記》里曾有“桐葉封弟”,《搜神記》里有以光投影召喚亡靈之說,這些被視為剪紙的原初之說。馮驥才曾在《民間剪紙》中論述:“從石器時代我國古代先民就從勞動生活中,逐漸培養和產生了鏤空、黑白對比、線條造型等美感。”有考古證明我國古代剪刀的發明要早于造紙術。古代剪刀的用途,由最初的剪樹皮、樹葉及獸皮到后來的剪絲織品、布帛等,這些都為剪紙藝術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獲取了審美經驗和技術條件。剪紙的孕育期由此而始。

雖說“漢代是剪紙產生的時代”,但原始時期先民無意識的藝術積累則萌生了剪紙藝術的雛形,使其具有意象的審美品質。古代美術為剪紙提供了充足的養料,而剪紙藝術可謂民族藝術精神的典型。它蘊涵了民眾的奇妙想象,是人民創意的民間美術的代表,使觀者能夠在意象的世界里暢游。在剪紙藝術創作中,藝術家往往富有自由的、靈性的想象。這種想象,充滿了天真爛漫的遐思和激情。其中顯現出來的視覺形象藝術語言,可以感染人們的心緒和情懷,啟迪藝術的創造靈感,并且由此獲取無盡的藝術趣味。其中所蘊涵的精神,則充滿了現代藝術的哲理。這種藝術的創作活動持續地保留和滲透了人類意識深處的奇思妙想,所產生的美妙的視覺感知,給剪紙藝術作品帶來無限的生機與無窮的回味。這種極其可貴的創造性思維,是民眾通過生活經驗的積累而生發的,并能與時俱進,使審美的意象性得以發展、蔓延。意象是情感的抒發與表達,是思維過程的升華和轉化。剪紙藝術不追求寫實,甚至不關注比例,將審美的意象發揮到極致,以期達到“立象以盡意,得意而忘象”。

二、古代美術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使剪紙藝術具有題材的延續性剪紙藝術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是勞動人民藝術創造的結晶。剪紙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題材廣泛,造型別具一格,風格豪放。它與民間習俗密不可分,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它又是為了滿足勞動人民的多種需求而產生的,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在幾千年的民族文化發展過程中,民間剪紙始終融匯在民族藝術的長河中,剪紙中的物象造型則傳承了具有原始文化信息的藝術圖式。在原始藝術彩陶上的動物紋、舞蹈紋、幾何紋以及巖畫藝術的眾多題材無疑給剪紙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使得剪紙藝術的題材更具有延續性。“民間剪紙,是中國民間美術中最常見、最具民族特色的一個門類。剪紙的起源同其他民間美術一樣是為了實用而不是審美的需要。”從河姆渡文化的“雙鳳朝陽”、“雙頭鳳”到仰韶文化的鹿、魚、蛙、鳥和蚌殼擺塑的龍虎,這些都為剪紙藝術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及藝術精神。在至今剪紙中的魚、蛙、鳥、鹿仍是四大主題紋樣,廣泛用于婚嫁的喜慶活動之中,其寓意都和生殖繁衍有關。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有“鸛魚石斧圖”,一只白鸛銜著一尾鰱魚,旁邊豎立一把石斧。專家認為石斧是物質生產的象征,鳥魚是人口生產的象征,鳥銜魚是象征男女結合,生殖繁衍,它們體現了原始先民生存、生殖的兩大功利目的。民間喜花中還有“雞銜魚”、“鷺鷥銜魚”的剪紙紋樣,這種紋樣與原始先民繪制的“鳥啄魚”一脈相承。

民間觀念中雞(鳥)屬陽屬天,魚屬陰屬地,雞銜魚則象征天地相交、男女相合,子孫繁衍不絕。這與專家分析原始文化中的“鳥啄魚”結論是一致的。陜北是剪紙藝術保留較好的地區之一,其中有“鹿銜草”,同陰山原始巖畫中的鹿造型極為相似。陜西關中稱蛙為蟾蛙,陜北稱蛙為“蜍蟆”。民間剪紙中,蛙是月亮的象征,喻陰喻女。民諺中有“蛤蟆變娃娃,一變一糊塌”,蛙因多子而受到人類的崇拜,常用蛙表現多子的寓意。在關中,蛙也是護生送子的神靈。剪紙中有三足蛙的形象,人們稱它為神蛙。在剪紙藝術題材中不光是動物和人物,還有具有裝飾性的花邊剪紙,原始藝術彩陶上的紋樣提供了典范。廟底溝文化類型彩陶盆上的紋樣多為兩端相交的弧線組成的新月形、葉形、花瓣形紋的二方連續紋樣,黑白(底子與紋樣)各自成形,有陰陽雙關、虛實相生之妙。這些藝術題材和形式在剪紙藝術中也經常被用到。在庫淑蘭的剪紙藝術《剪花姑娘》中,彩色的底子和紋樣也起到這樣的效果,花邊的效果更加增添了剪紙作品的藝術魅力。魯迅先生曾說“民間美術是生產者的藝術”,它起初并不是為了審美,而是為了實用。剪紙正是在實用基礎上的升華,才使題材能夠得以延續。

查看全文

藝術設計民間剪紙藝術研究

〔摘要〕民間剪紙藝術具有鮮明的審美特征,其通過多維寫意的方式演繹出了時空美學,又通過多元的表達呈現出民間技藝美學。隨著當代社會發展,民間剪紙藝術亦開始了現代轉型,其融合當代藝術,實現了題材和內容的轉型;進一步創新表現形式,通過多元構成呈現出更加生動的畫面。在現代藝術設計中,民間剪紙藝術已廣泛應用于圖標設計、廣告設計、室內設計等領域,通過融合傳統與現代,這門傳統工藝美術在新時代綻放出全新的光彩。

〔關鍵詞〕民間工藝美術;剪紙藝術;藝術設計

剪紙是中華傳統設計藝術的瑰寶,也是在我國流傳深遠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形式。早在遠古時期,洞穴中的壁畫、彩陶等實物中就出現了“剪紙藝術”的雛形。春秋戰國之后,隨著冶金、紡織、造紙術等技藝的不斷發展,“剪紙藝術”得到極大發展。唐代開始,剪紙已經成為民間節慶的一種重要裝飾藝術,至今仍能在大眾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顏色選擇、圖案勾勒、位置擺放,剪紙能夠成為講述故事、表達祈愿的實物載體;剪紙以紙作為基本的創作材料,具有輕便、透光等特點,具有極強的實用性。

一、民間剪紙藝術的審美特征

第一,民間剪紙藝術將不同事物納入同一時空展開創作,以寫意的形式呈現事物形象,其美學基礎源于道家的混沌學說——即萬事萬物皆來自自然,藝術要呈現的是自然、自由、隨意的審美觀念。這種樸素的時空美學思想極大地激發了剪紙的創造力。以“非遺”傳承人高金愛的剪紙作品《艾虎》為例,圓潤的“大老虎”輪廓內部剪出若干只“小老虎”。大老虎具有俏皮可愛的特征,其頭部和尾部輪廓均以平滑曲線呈現,內部則是一些有棱角的小老虎,作品通過圓與方、大與小、動與靜、實與虛的結合,將多只虎的特征、動態呈現于統一時空,其與傳統的陰陽學說理念有一致之處,兩者都追求和諧、多元、互補的意蘊。第二,在長期的剪紙藝術實踐中,為使表意更加精準,創作者往往會將意象進行概括和抽象處理,激發受眾合理的想象,表達獨特的文化寓意,已形成一種“圖形契約”,即許多圖形都有其約定俗成的寓意或象征意義。如大頭娃娃往往代表著聰慧、長壽,牡丹剪紙代表富貴,幾何花瓣傳達出生機與活力,仙鶴剪紙寓意長壽,蘆代表福祿,鯉魚蓮花代表連年有余等等。第三,多元化的剪紙技藝,賦予剪紙作品多樣化的藝術樣態。如“對剪”,是將紙面對折之后進行剪裁的表現手法,其能夠呈現出對稱的圖案效果;“折剪”,是進一步對折,產生更多的圖案重復;“隨形造型法”是根據創作者的個人思路,按照特定的形狀進行創作的技法。不同的技法能夠呈現出不同的效果,其主要是為提升整個畫面的生動性、多樣性,賦予剪紙作品多樣化的藝術樣態。以著名藝術家呂勝中所創作的《小紅人》作品為例,該作品以整體對稱的形式將小紅人置于中部,兩端則以虛化的線條為主,線條中間又夾雜著眾多縮小版的小紅人,由此產生獨特的重復效果。從線條的流動性特征來看,作者通過自由的隨形手法,將斑點式的圖案連接,左右兩邊呈現出不對稱卻格調統一的特征——在保持畫面和線條連續的同時,增加了藝術表現得多樣性。這種將多種技法結合起來的創作技藝,大大提升畫面的美感,給人以多重想象空間。

二、民間剪紙藝術的現代轉型

查看全文

皖北剪紙藝術特色分析

摘要:剪紙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與傳統節日文化相交融,是重要的民間風俗活動之一。皖北地處中原,位于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上,皖北剪紙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地理因素的影響,形成了粗中有細、剛柔并濟、融匯南北的藝術特色,并在與其他文化相交融的過程中,形成自身的地域特色。皖北剪紙用一種直觀的表現形式,抒發勞動人民對于現實生活的熱愛之情,表達普通大眾對于未來的美好愿景。分析皖北剪紙的發展現狀、歷史成因、藝術風格、題材內容、表現形式等方面呈現不一樣的地域特色,總結出其具有融匯南北、虛實結合、兼容并蓄、選材多樣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皖北剪紙;藝術風格;表現形式;題材內容

剪紙是一種用剪子、刻刀等尖銳的器物在紙上剪刻花式紋樣,用以裝飾生活的民間藝術。剪紙藝術歷史悠久,在紙未發明前,民間婦女就在金箔、皮革、樹葉等片狀事物上剪刻紋飾圖樣,這可以視作剪紙藝術的前身。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剪紙藝術由此出現。由于剪紙藝術制作成本低廉、材料可塑性強,從而受到農村婦女的青睞,豐富了民眾的閑暇時光。剪紙多創作于普通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與禮俗活動關系密切。其間蘊含了人民群眾對于物質生活的向往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在藝術審美的基礎上,兼具實用價值,是民間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中國幅員遼闊,地區風俗習慣豐富多樣,也使得剪紙有了不同的地域特色流派。皖北位于中原地區,東臨江蘇,北接河南、山東,轄區下包含蚌埠、淮南、阜陽、淮北等六市。獨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文化,造就了皖北剪紙融匯南北、剛柔并濟、和諧包容的藝術特色。如阜陽剪紙中葛庭友的《祝壽圖》,兼具南方剪紙與北方剪紙的特點,粗中有細,虛實結合,粗獷中帶著婉約。田浩、李強在《試析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特色》一文中對中國剪紙區域文化特色、藝術表現形式進行分析,做出了中國剪紙藝術特色與地區風俗習慣、居民性格相關聯的論述。[1]于超在《淺析皖北民間剪紙藝術特征及發展嬗變》中從皖北剪紙的形成影響因素分析,得出了皖北剪紙的發展必然要適應當代人的審美需求,符合時代價值取向的結論[2]。當下對皖北剪紙藝術特色的研究主要以淺析皖北地區剪紙的分類、歷史成因等內容為主。基于此,本文從皖北剪紙的影響因素、藝術風格、題材內容等方面著手,分析總結皖北剪紙的藝術特色,研究皖北剪紙的產業開發對于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為皖北傳統民間藝術的發展提供參考。

一皖北剪紙藝術特色的歷史成因

皖北剪紙發展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從最初的內容紋飾簡單到現在的題材繁雜多樣,它的發展離不開皖北地區特有的地域文化的影響。皖北地區地理位置獨特,多種文化在此地產生發展、碰撞融合,如老莊文化、楚漢文化。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造就了皖北剪紙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藝術特色,也使得皖北剪紙能夠順應時代的變遷,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皖北地處淮河流域,南北文化、楚漢文化、老莊文化等各種不同的文化碰撞交融,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皖北文化。這對皖北剪紙的藝術特色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一)南北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國剪紙主要分為三大派,即北方派、南方派和江浙派。北方派與地區內淳樸、粗獷的民風相聯系,以樸素、簡練風格為主,例如山西剪紙、陜西剪紙。南方派則更為精細巧妙,例如福建剪紙、佛山剪紙,更注重細節的把控。江浙派則宛若纖細柔美的南方女子,精細中帶著婉約、例如揚州剪紙、浙江剪紙。皖北位于南北交界之處,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條件造就了皖北剪紙博采眾長,兼具南北藝術特色,粗獷樸素中又包含著婉約精致的藝術特色。(二)農耕文明的盛行。皖北地處江淮平原,地勢平坦,農耕文明盛行,農耕文化不僅影響了皖北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民眾性格,也影響了地區民俗的藝術特色。皖北剪紙產生于勞動人民的耕作之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人們對于土地、勞動的熱愛與期望。皖北剪紙作品中很多都與農業勞動有關,如與勞動生活密切相關的“豐衣足食”,與勞作天氣相聯系的“風調雨順”等題材,都在一定程度上帶有著農耕文化的影子。(三)楚漢文化的影響。皖北地區在先秦時期隸屬于楚國地界,地域內受楚文化的影響很深,楚文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灑脫,且善于對線條的運用。皖北剪紙很好的繼承了楚文化的這一特點,多以點線的結合來勾畫圖案,且造型多樣、灑脫、不拘一格。皖北位于中原地區,毗鄰河南,河南又是漢文化的發源地,漢文化中保守樸素的思想也對皖北剪紙的藝術特色形成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皖北剪紙同時結合了楚漢文化的發展特點,形成了淳樸中帶著灑脫的藝術特色。(四)儒道文化的滲透。儒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正統傳承千年,對于中國的影響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含了剪紙藝術。同時,皖北地區又是道祖老子的故鄉,還有著莊子、陳摶等道學大家,是道學的發源地,道家所講求的自然、樸素,也同樣體現在皖北剪紙的藝術特色之中。剪紙藝術中的“陰陽”“有無”也與道學的思想相一致,而包容、和諧的特點則符合了儒家學派的思想特征,因此,皖北剪紙也是儒道文化互相滲透融合的體現。(五)人口的遷徙。淮河流域在歷史上由于洪水多次泛濫,導致人口遷徙頻繁,不同地域民族的人們在遷徙定居的基礎上所帶來的不同文化在此地交融,在融合碰撞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新的獨立于其他體系的淮河流域文化。[3]皖北地處淮河流域,受到人口遷徙的影響,皖北剪紙藝術在發展傳承的過程中,融合了不同地域民族的思維方式和創作方法,獨具地方特色。皖北剪紙結合了南北文化、農耕文化、儒道文化、楚漢文化等一批優秀的傳統文化,博采眾長。在不同文化交融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衍變,形成了皖北剪紙獨具南北、和諧包容、風格鮮明的藝術特色。

二皖北剪紙的藝術風格

查看全文

剪紙藝術與教學思索

1剪紙藝術在中國民間源遠流長

剪紙藝術在中國民間源遠流長,千百年來以神奇的刀剪之功留黑布白、陰陽相間、反映大千,展示著中華傳統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吉祥、喜慶、富貴、安康的內容使之成為一株散發濃郁民族文化氣息的奇葩。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是以中華各族勞動人民為主體而創造的一種富有生命力的藝術,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剪紙藝術是一種在極薄的平面上剪、刻紋樣的美術,它的起源應該說是從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算起,與美術的起源一致,它與早期歷史上的石器、陶器以及骨玉、鏤金等的工藝有一定的傳承關系。剪紙的出現源于距今兩千多年的漢代造紙術發明。現存我國出土的最早剪紙作品是公元541年的“對馬”與“團花”,可見我國民間剪紙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已有相當的水平。這些剪紙出土于“絲綢之路”古道邊即在高昌一帶,證明當時剪紙的流行,經過中原到了邊塞并說明這些民間剪紙向來與民俗的關系密切。我國剪紙藝術構思巧妙,大膽夸張,妙趣橫生,惹人喜愛,在國際文化交流中享有很高聲譽,被人們視為藝術珍品收藏。詩人郭沫若對剪紙藝術贊嘆不已并熱情賦詩贊道:“今見南方之剪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奪神功,美在民間永不朽。”剪紙又稱剪花、窗花、刻紙,早在漢代司馬遷《史記》中就記載了“剪桐封弟”的故事,記述周成王姬誦用梧桐葉剪成玉圭圖像贈給他的弟弟姬虞。民間剪紙來源于生活之中,常采用象征手法和變形夸張手法,表現人民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具有濃烈的裝飾效果。

2感受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魅力

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歷史悠久并積淀下了豐富的內涵。自20世紀初開始逐漸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原生性的剪紙;一種是近代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美術愛好者的作品,他們或是美術家或是美術老師,還有一部分專職的剪刻工人。其作品在傳承民間剪紙傳統的基礎上做了具有時代新意的開拓。在當代隨著藝術及設計家的參與和開拓,又拓展成為獨立的藝術創作。民間剪紙質樸剛健,現代剪紙新穎別致,它們各自都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時代感。

(1)剪紙藝術表現特點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二度平面性:民間剪紙作為一種視覺藝術門類,體現了一種特有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式,它提煉概括的是一種最簡潔的平面造型語言。它通常將形象夸張變形,大膽取舍,從而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

查看全文

民間剪紙藝術造型的運用

一、民間剪紙藝術的歷史流變

剪紙藝術一直以來在民間流傳甚廣。它起源于商周時期,于魏晉南北朝基本成型,經過唐宋時期的發展,在明清時期達到成熟,清中期以后剪紙藝術達到鼎盛。其實,在商周至漢初植物纖維紙張還未出現的這一段時間,就有了商代的“金箔”、西周的“剪桐”、戰國的“鳳紋鏤空銅鏡”等鏤空藝術原型,到了漢代又有了“巧剪梧桐照窗紗”的美麗傳說,這些都為剪紙藝術的出現提供了條件,直到漢代紙張的發現和普及,剪紙藝術才真正出現了。剪紙藝術并非只為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更是一種實際需要。在古代,人們迫于生存要同自然抗爭,為了消除對自然力量的恐懼,人們將消災祈福的愿望寄予了剪紙藝術。剪紙最初常見于宗教祭祀活動,后經發展被廣泛應用到了造型、裝飾等藝術領域。據史料記載,唐代時幡勝就作為御贈在佳節春日賜給群臣,意在為來年國泰民安祈福,足見剪紙藝術的實用價值;到了宋代,剪紙更被廣泛地運用到彩燈裝扮、飾物點綴以及門楹、窗戶的裝飾上,起到了美化生活的作用;明代的剪紙圖形被夾在紗燈的紗中,燭光映襯下的剪紙造型更為生動活潑;清代的剪紙造型種類更加多樣,至今荷包花、枕頭花等紋樣仍廣泛流傳;明清之后,民間剪紙逐漸滲透到了門箋、刺繡、喜花等多種藝術形式中;到了近現代,剪紙藝術以更加多姿多彩的形式裝點著人們的生活。由此可見,民間剪紙藝術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流變,積淀了厚重的文化印記。剪紙藝術不但融合了剔、雕、鏤、刻等多種制作技法,還將紙張、樹葉、布帛、皮革、金屬箔片等多種材質作為創作載體,通過各種技法的運用將薄紙制作成各式各樣的平面造型圖案。同時,工具使用的局限性恰好將剪紙藝術的形式特色完好地展現了出來,這種二度空間的創作思維成為了平面造型的基礎。此外,民間剪紙在風格上可分為南北兩派,南派細致柔美,北派豪放不羈。上千年來,剪紙藝術憑借其清新、純凈的特征,表現出了極強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二、民間剪紙的造型方式及其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運用

歷史悠久的剪紙藝術是始于民間的一種通俗藝術形式。伴隨著當代藝術的發展和各門類設計師的探索、開拓,民間剪紙逐漸成為了獨立的藝術創作源泉。步入現代的民間剪紙造型沿承了其質樸剛健的特色,又增添了別致新穎的時代感,這些對于現代平面設計非常具有借鑒意義。下面筆者就將詳細分析民間剪紙的造型方式及其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具有運用。

(一)陰陽觀的造型方式及其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運用

民間剪紙的陰陽觀造型方式不僅體現在其外部形式的空實相對上,還表現在其內在精神與傳統文化上。有形有神的民間剪紙造型以觀念、意識、信仰、思維、情趣等不具象的精神文化為依托,使傳統的文化觀念借助具象的剪紙造型得以延伸。古代道教的本源圖形——太極八卦圖就對日后剪紙造型的陰陽觀的確立起到了啟蒙作用。太極圖表達的黑白兩面互成犄角,相互依存的外在形式傳達了萬物相生相克的寓意,構成了剪紙陰陽觀的原始思維。在利用民間剪紙造型的這種虛實相生的陰陽觀進行現代平面設計時,設計者要利用虛、實之間的互動,提高畫面傳遞信息的能力,同時還要做到畫面視覺感受的陰陽平衡和虛實互補。在平面設計實踐中,可以通過留白或色系對比等方式構造這種陰陽觀,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查看全文

幼兒園傳承剪紙藝術實踐思考

剪紙作為中國民間藝術之一,它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底蘊,折射出民族的精神風貌和生活趣味,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藝術。在幼兒園開展剪紙教育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幼兒對民間藝術的審美情趣和能力,也有助于幼兒全腦開發和創造力的提升。

一、營造藝術氛圍,創設以美育人環境

為了讓幼兒感受、理解剪紙作品中的美,我們為幼兒營造藝術氛圍,建立起與教育目標之間的聯系,承載課程的內容,展現課程進程,呈現課程的結果,加強幼兒對美的視覺感受,培養幼兒對美的敏感性,引發幼兒對美的向往。在園內隨處可見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剪影和幼兒富有童趣的作品。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是我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在一樓通道墻壁上,貼上裝飾日常生活中各種標志的剪紙作品。二樓樓道墻壁上,貼上教師、幼兒的各種卡通折紙作品。三樓樓道墻壁裝飾非常具有我們農村幼兒園的鄉土特色,是孩子們把收集到的農村中使用的扇子與自己的剪紙相結合創作的作品。班級環境創設體現了教師們專業素養與技能,他們把剪紙藝術特色融入班級環境創設中,讓充滿藝術的環境對幼兒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二、兼收并蓄,架構剪紙課程體系

1.以課程建設為依托,創造幼兒剪紙教育廣闊平臺(1)構建符合幼兒興趣的課程內容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幼兒學習的一種內在驅動力。在選擇剪紙內容時,教師注意捕捉幼兒的興趣點與關注點,認真思考“孩子們對這個內容感興趣嗎?”“它能調動與激勵幼兒參與和不斷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嗎?”等問題,將幼兒的興趣作為選擇剪紙內容時首先考慮的要素。(2)選擇與幼兒緊密聯系的課程內容剪紙藝術的發展具有歷史性特征,有隨時展變化的特點。引入幼兒園教育中的內容我們應選擇具有時代特點、貼近幼兒生活經驗的內容。現在,我們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融入了剪紙元素的設計作品。引導幼兒觀察生活中的美,可以把馬路上的汽車、公園里的動植物等,都作為我們剪紙活動的內容。(3)選擇適合幼兒的經典作為課程內容中國的剪紙藝術博大精深、豐富多樣,而幼兒階段的剪紙活動是啟蒙性教育,所以我們要選的剪紙是適合幼兒的經典。在開展剪紙活動的過程中,遵循參與、愉悅、融合的原則,把剪紙藝術形式巧妙地融入課程,使之成為藝術化、審美的教育。2.以優化教學模式為手段,激發幼兒剪紙興趣過去一年,我園不斷豐富改進剪紙課程教學,形成了富有實效的“三個一”的教學活動模式。(1)一次賞析在幼兒剪紙前的賞析主要是教師結合民間的作品和主題活動通過講故事、游戲、表演等多種方式引導幼兒,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幫助他們通過剪紙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對于剪紙主題不明確、內容單一的小班幼兒最有效的方法是“剪前說話”,在師幼互動、幼幼互動“說話”中,引導幼兒去欣賞去感受。(2)一次創作重點是解決幼兒的剪紙技能和創造思維,鼓勵和引導幼兒朝著大膽、開放、創新的目標進行創作。我們在幼兒的剪紙過程中,設計了“剪一剪、想一想、添一添”三部曲激發孩子的創作興趣,幼兒在教師引導、幫助下不斷的改進、豐富、完善作品。(3)一次拓展有效的剪后講述能鞏固幼兒對剪紙活動的興趣,增強幼兒對剪紙藝術的領悟,提高幼兒園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師幼互動、幼幼互動中,幼兒相互學習各自剪紙的優點,開闊思維。3.以豐富的民間藝術為依托,展現剪紙課程的魅力(1)走近藝人,學習民間剪紙藝術中華民族悠悠數千年的歷史,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民間藝術資源。義烏是中國農民畫之鄉,全國文化先進地區,積淀了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學期都會邀請當地的民間剪紙藝術家來我園培訓指導,并給孩子們做現場剪紙藝術展示,使師生們充分感受到剪紙藝術課程的魅力。(2)走向社會,欣賞民間剪紙藝術隨著社會對民間傳統文化的認同,很多民間藝術教育元素正慢慢滲透到社會中。因此,我們幼兒園結合本土特色資源,讓孩子走進社會,通過對民間用品商店、民間藝術館、民間藝術團體等地的實地調查、參觀來進一步了解民間剪紙藝術。(3)走進家庭,挖掘身邊藝術教育資源家庭中蘊含著不為我們所知的民間藝術教育內容。一方面,我們通過家訪走進幼兒的家庭,挖掘幼兒家庭中民間藝術教育資源;另一方面,我們通過發放民間藝術教育調查表,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統計等方法建立民間藝術教育資源庫,挖掘家庭中的民間藝術教育資源。

三、探索特色教學藝術,促進幼兒能力發展

查看全文

東北剪紙藝術審美意象

民間藝術與生存環境密切相關。以東北民間剪紙為例,居住在黑龍江一帶的蒙族、滿族、索倫族以及漢族,在紙還未普及以前,就已經開始用金屬薄片、絹帛、魚獸皮、樺樹皮等鏤空剪刻各種圖紋和圖案,貼或縫在衣服、枕頭等物件上。東北的民間剪紙,主要是以吉林和黑龍江兩省為代表,特別是吉林省長白山地區的滿族剪紙藝術獨領風騷。這主要是由于長白山地區是滿族的發祥地,滿族的傳統文化和民間剪紙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滿族人信奉的薩滿教是一種原始的多神教,不僅對天對地頂禮膜拜,對與自己有密切關系的動植物也奉為神靈,諸如天神、地神、祖先神、家神、動物神等等,總計約有170多個。東北民間剪紙藝術涉及面相當廣,諸如婚喪嫁娶、衣食住行、人鬼神獸等等。在滿族剪紙中,最常見的題材有人參、龜、蛙等,剪紙人物越來越人神化,并且帶有極為鮮明的地域文化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一、東北民間剪紙藝術的審美意象

東北民間的剪紙袒露著黑土地上的獷悍而又坦直的關東人的情懷,散發出“自發的、未鑿的、沖破正統文化大網無拘無束的野性的美”(王肯《土野的美學》)。這其中涌動著強盛的生命活力,喚起了人們對生命的關注與熱愛。這是一筆財富,值得生活在這片黑土地的人們珍視。正是這種帶有明顯“自賞自用”特點的民間藝術,使人們沉醉在一種美的創造和藝術享受之中。審美意象在中國古典美學中居核心地位,即藝術的本體。葉朗先生在《現代美學體系》中認為,藝術是藝術家借助于某種感情媒介物進行構形,從而創造出一個新的意象世界的活動。藝術不是任何一種自然情感的自發流溢,而是將情感納入一個明確的藝術結構,從而把它符號化為一個“意象”。在審美活動中,我們的直覺對象不是“物”,而是“象”,因為物質實在是不變的,山就是山,月就是月,但在不同時候、不同人面前,它的“象”卻在變化。人們能從山、月的“象”中看出不同的意蘊。東北剪紙就具有這種意蘊,如娃娃、葫蘆、蓮花等象征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瓜果魚則象征祥和幸福,企盼豐收。如在東北的農村,人們就特別喜歡用各種剪紙布置環境,每當逢年過節,人們就喜歡在窗上貼上窗花,門楣上貼上門簽,元宵節夜晚的燈籠上貼上燈花。操辦喜事時,人們又習慣用喜字布置新房,張貼在室內、家具和器物上。東北的民間剪紙藝術,就是通過這種獨有的表現方式把這個內視化的意象描述出來,變成可讀可解的文本。這些民間剪紙是意象的物化,是把心中創造的意象用物質材料傳達給人們,它使審美意象得以呈現。藝術是一種營養,是一個健全的人生所不可或缺的一種高級的精神營養,它可以使人愉悅、陶醉,可以讓人充實,并有所啟迪。欣賞東北民間剪紙藝術,通過創作者的鬼斧神工,使它灌注著豐富的歷史內容的審美意象,這個升華了的境界之所以給我們一種神秘感,就是賴以存在的這個作品或審美意象,已經從與人無關的實物轉化為我們體驗到的生命存在了。人們把自己的理想、需要、心意和情感投入其中,總讓人看到有一種樂于與此同類同樂而厭避險惡人生的“復雜后的單純”,使人產生各自不同的聯想和美感,給人不竭的美感想像,從中領悟到不同的情思意蘊。

二、東北民間剪紙藝術的價值傳播

創作是一種主體情志的外化,這個外化是以對象的存在為前提的,它是創作所以成為現實的最終前提。東北民間剪紙藝術對于創作者來說,就是一種自我情感、思想、愿望在某種特定的情境里的欲動勃發,是由此形成的潛在的心理能量的驟然間爆發、釋放的水泵,這個爆發、釋放的消耗過程就是創造的過程,這個過程始終伴隨著一種自我實現的美感。自我的情感、思想、愿望的驟然燃燒,定將產生強大的熱能,鍛煉著創作者的生活體驗、實踐積累,鑄成蘊蓄著創作者的心意、情意、意向、意志的意象。東北民間剪紙藝術是一種精神生產,具有精神價值。阮青在《價值哲學》中說:“精神價值是指客體與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之間的效用關系,具體表現為客體以其精神內容豐富主體的精神世界,提高主體的精神品味,拓展主體的精神境界,活躍主體的精神生活。”從形態上看,精神價值相對物質價值而言,它不是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而是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從價值實現形式上看,物質價值隨著人們需要的滿足會有耗費或消耗掉,而精神存在于物質的載體———民間剪紙中,在人們滿足精神需要的過程中,精神價值被人們“吸收”、“消費”了,而精神價值的物質載體依然存在。從價值的創造上看,物質價值的創造需要耗費物質資源,精神價值的創造主要是一種精神活動。民間剪紙藝術的價值屬于精神價值,它既是精神活動的結果———對藝術的創造和鑒賞享受有所感悟,同時,也是滿足社會實踐主體精神需要的精神產品。通過東北民間剪紙藝術,我們一步步接近或走進東北民間剪紙,就是進入了人們營造的藝術境界。

藝術的根在民間,民間藝術是一個極其豐富的礦藏,從這些毫無書卷酸晦之氣、毫無矯揉造作之態的東北剪紙作品中可以看出,它那野生的、帶有原發性的藝術神態,透射出鄉里民間百姓的精神歲月,而積淀于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的美學觀念正灌注其中,若隱若現。他們是民間美術家,他們的根在民間。他們是工人、農民、干部,是閑賦在家的老人,他們飛針走線,捉刀弄剪,本意在自賞自用,然而他們的作品卻通過各種途徑傳播著,并令越來越多的人所欣賞,這正是民間剪紙藝術的強大魅力。剪出來的圖案,貼在窗上、箱柜上、墻上,美化了環境,為大家欣賞,但在剪的過程中,創作者帶有很大的自娛性,即“自賞自用”,同時,也沉醉在一種美的創造和藝術享受之中。他們托物寄性,祈禱吉祥,一刀一剪,帶著對未來的希望,帶著對生活的信念,表現著內心的情思。這其中涌動著強盛的生命活力,撞擊人們的胸膛,喚起人們對生命的關注和熱愛。東北的剪紙作品不僅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生活,一種文化,一種標志。這是一筆值得在這片黑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珍視的貴重家底。藝術的發展創新離不開它,日趨現代化的生活需要它。

查看全文

剪紙藝術在現代藝術設計的作用

摘要:剪紙藝術是我國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具有吉祥的寓意,它的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剪紙藝術也逐漸融入到了現代藝術的設計中。本文概述了傳統剪紙藝術文化的背景及發展,簡單分析了我國傳統剪紙藝術的表達方式及其表現的文化內涵,我國傳統剪紙藝術所呈現的藝術美間接地運用在現代藝術設計中,最后論述了剪紙藝術與現代藝術設計融合的方式并簡單舉例,闡明了現代藝術的文化內涵推動傳統剪紙藝術發展的過程。

關鍵詞:剪紙藝術;現代藝術設計;文化內涵

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6世紀,那時便已經出現了剪紙的圖案。在我國唐代時期,剪紙藝術盛行,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風格,表達著不同的風俗習慣,但同樣都承載著我國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擁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韻味十足。現如今,在我國農村地區,這種剪紙藝術仍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場合,剪紙藝術也被賦予了新的歷史內涵。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中國早已走向全世界,我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國際友人的喜愛。但隨著中國社會的進步,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面臨嚴重的問題,一些傳統文化早已失傳,一些文化處于失傳的邊緣,沒有得到有效的傳承與保護,剪紙藝術屬于后者。在弘揚中國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想下,保護傳統文化藝術已成為現代藝術的重責。傳統剪紙藝術與現代藝術結合不僅有利于傳統剪紙藝術的發展,同時也賦予了現代藝術新的文化底蘊,體現出了民族特色。

1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1研究剪紙藝術的目的。通過研究傳統剪紙藝術,使人們更加科學、全面地掌握剪紙藝術,了解剪紙藝術的內容、種類、色彩以及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精神,從而使其與現代藝術實現完美的結合,提升現代藝術的品位,為現代藝術的設計提供靈感,賦予現代藝術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同時也使現代藝術為傳統剪紙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使得剪紙藝術走向大眾、走向世界,得到良好的傳承與發揚,而不是僅僅被保護起來。1.2研究剪紙藝術的意義。近幾年,剪紙藝術漸漸被融入各個行業,比如室內設計、服裝設計和景觀設計等,它們形態豐富,多種多樣,但大部分只注重外部形態,引起美觀效果,卻忽略了內涵的發展和精神文化的傳承,剪紙藝術經歷了歲月的沉淀,歷史悠久,富有很強的文化精神,之所以研究剪紙藝術,是為了使剪紙藝術在現代藝術設計中得到更好的運用,從而豐富現代藝術,并在這一過程中使我國傳統的剪紙藝術得到很好的繼承,傳承我國傳統剪紙藝術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力量。

2剪紙藝術概述

查看全文

剪紙藝術在包裝設計中的作用

摘要:剪紙藝術極具中國特色和文化內涵。現代包裝設計旨在提高產品質感及美觀度,滿足消費者的審美繡球。在包裝設計中應用剪紙藝術,有助于實現產品推廣,提升其競爭力,并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和文化品牌,保障產品的整體格調和內涵。本文對剪紙藝術的特點和美學價值進行分析,并具體論述其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剪紙藝術;包裝設計;應用

剪紙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因材料價格低廉,花樣繁多,剪裁簡單,受到了人民大眾的廣泛認可,被作為裝飾材料流傳至今。剪紙即借助虛實相間的手法,剪裁出各類形狀,以表現具體事物或創作者內心的想法。剪紙藝術極具可開拓性和創造性。將其應用于包裝設計中,能夠增強產品的美感,使其更具民族特色。

一、剪紙藝術的特點和美學價值

1、剪紙藝術的特點

剪紙藝術屬于我國民間藝術,具備豐富的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特性。創作者借助鏤空方法,通過陰陽紋路剪裁,剪出各式圖案或造型。剪紙過程中,要使線條之間保持流暢和連貫。它主要以二維形式存在,缺乏空間立體感。采用變形、夸張等手法,使各類藝術形象更加豐富,節奏感明確。剪紙的色彩,多簡單明快,審美樣式簡潔。在產品包裝設計中應用剪紙藝術,既可選用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也可創作花鳥蟲魚等,實現我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包裝設計的融合,提升產品的整體藝術格調,為其贏取更加廣泛的受眾基礎。

查看全文

剪紙藝術在產品設計的運用

1剪紙藝術與產品設計

剪紙藝術是中國傳統的民間文化藝術之一,剪紙藝術具有鮮明的地域風俗特色以及豐富的藝術內涵和文化歷史。現在許多的設計學者在設計具有傳統民間特性的產品時會遇到各種問題和疑惑,傳統藝術的特色產品如何發展,如何將傳統剪紙藝術與現代的電子科技產品、文化產品等相互結合與運用,是我們需要學習與了解,研究與探索的話題。剪紙藝術的創作主體與生活,科技,現代文化息息相關,將剪紙元素應用于產品既可以突出產品的文化內涵,又可以以一種獨特的形態存在于產品行類中。而剪紙文化應用于產品設計當中也自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在不斷地改進和探索中慢慢的發展起來的。產品的外觀設計中應用剪紙文化元素是初期的一種藝術設計表現形式,在具有商品屬性的文化類產品中廣泛的應用。剪紙也是非常接近并反應人民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剪紙藝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形式題材。因此將有如此深厚內涵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的產品設計相結合,呈現出傳統與現代共同體現的一種藝術形式。從傳統到現代,剪紙藝術一直以一種勻速的狀態穩步前行,在現代技術與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把傳統的藝術把握運用好,將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發揮的淋漓盡致。產品設計所涉獵的應用范圍與領域較為廣泛,不僅僅要在造型,外觀,結構等方面進行研究設計,更要注重并融合文化內涵,使消費者有應用觀念的同時也具有文化藝術的概念。好的產品不僅有功能性的應用觀念,更加應該具有一定的文藝內涵,因此將中國傳統的剪紙文化與現代的產品設計相互融合,則是在傳統與現代的相互學習與借鑒中構建起一座便捷的橋梁。

2剪紙運用到產品設計中的原因

將剪紙文化運用到產品設計中,不僅是因為剪紙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化藝術形式應該在現代設計創作中學習應用。更是因為剪紙藝術的形式多種多樣,許多傳統的技藝手法是值得我們去借鑒學習并且加以運用的。舊時的婦女所制作的刺繡工藝品紋樣大多來源于剪紙,剪紙的題材甚為廣泛,所象征的寓意也各為不同,刺繡產品的花飾都有剪紙紋飾的體現。而在現代的手工藝產品中,剪紙一類的紋飾花案也有所應用,所呈現不同的是,現代的手工藝產品在原有的傳統文化元素基礎上又融入了現代社會的新鮮元素,在剪紙藝術的基礎上融入不同的材質元素,工藝元素,紋案元素等,形成新式的手工藝產品,不僅有剪紙文化的元素體現,也有符合現代人們使用需求的文化元素與內涵。對于剪紙文化,它具有鮮明的、濃厚的風格特色,在文化歷史的長河中,我們要將這些源遠流長的文化藝術傳承下去并更好的應用。使剪紙文化在傳統的基礎上也能夠融入新鮮血液,嘗試新的跨界與結合,在傳統中尋找新鮮的元素,在現代文化中融入傳統的的藝術內涵。

3剪紙如何應用于產品設計中

在現代的產品設計中愈來愈多的運用到傳統的文化元素,而剪紙作為中國傳統的文化元素之一也在產品設計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代的剪紙在原有平面的基礎上融入立體元素,立體式剪紙可以作為一種造型基礎形成產品的輪框,加以設計創造。而立體剪紙不僅可以運用到文化產品中,在其它的產品中也可以廣泛使用。音響產品、杯具產品、文創用品等方面都可以加以運用。剪紙在紀念產品的適用范圍也非常廣闊。現在的旅游產業發展非常迅速,而旅游紀念產品也是熱門的營銷產品,在我國的各個地區都有剪紙文化自身的地域特色與習俗,將當地的剪紙文化與旅游產品相互融合,形成一種新式的旅游紀念產品形式。剪紙文化應用產品設計中,所涉獵的范圍極其的廣泛,所應用的產品屬性也是多種多樣的。剪紙的元素可以應用到手機殼,設計為剪紙系列的手機殼圖案背景。剪紙文化也可以應用到裝飾品設計中,耳飾,頸飾,頭飾等各個方面。在布藝產品中剪紙元素也有所呈現,手工藝圍巾,披肩等,生活中的毛巾浴巾毛毯等,都有剪紙元素的設計理念呈現。諸如此類,剪紙文化元素應用在產品設計中的形式和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在生活,學習各個方面都有所涉獵和體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