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2 20:17: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股份制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股份制理論

馬克思的股份制理論研究

【正文】

中圖分類號:FO—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730(2000)02—0010—18

馬克思在《資本論》等經典著作中,對股份制進行了深入考察和研究,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馬克思的股份制理論,對于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探索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研究股份制的理論前提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股份制時,股份企業制度還處于雛形,馬克思對有關股份企業制度的一些結論只是通過理論分析得出,并未經過實踐檢驗,這就意味著這些結論的確立必須依賴若干前提條件,搞清楚這些前提條件,對于我們正確認識馬克思的股份制理論極為重要。

1.人力資本零增長假設。馬克思所描述的股份制度之所以與后來實際發展狀況有所偏離,與他抽象掉人力資本有關。在馬克思看來,股份企業中主要涉及兩種類型的人——擁有資本所有權的資本家和出賣勞動的勞動者(廣義上說也包括經理),這兩種人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即資本家無償占有勞動者的剩余勞動。由于資本家不勞而獲,所以,馬克思稱之為“多余的人”。資本家即股東之所以成為多余的人,是相對于他們對剩余價值沒有任何貢獻而言的。事實上,在股份企業的實際運行過程中,股東的“用腳投票”和“舉手投票”行為不僅影響企業利潤水平,且一部分股東的確付出了一定的決策勞動,有時股東的決策勞動是一種復雜勞動。如果承認勞動力是人力資本,那么勞動者對其人力資本的所有權就和資本家對其物質資本的所有權至少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工作越復雜,崗位越重要,對人力資本的要求就越高,勞動者就越有發言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育與完善,分工、協作水平的不斷提高,資本家對勞動者的人力資本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強。顯然,資本家只有讓渡相應的財產和企業利潤,才能取得勞動者的合作。所以,我們看到現代股份企業常常出現勞動者參與分配企業財產權或企業利潤的現象,這與現代社會人力資本迅速增長,其重要性日趨顯露有直接的關系。從人力資本的角度看,經理在企業經營管理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知識,形成人力資本的積聚,并據此參與企業收入分配。總之,馬克思的分析,抽象掉了股東和經理的人力資本因素,并假定述勞動者的勞動力是靜態的,沒有考慮教育等因素引起的人力資本積累方面的問題。

查看全文

馬克思股份制理論研究論文

【英文標題】ResearchonMarx’sTheoryofStockSystem

【內容提要】單個資本數量有限與生產資本最低額不斷提高的矛盾是股份制產生的直接原因。股份制為經濟發展迅速籌集大量資本,有利于吸收和培養優秀經理人才,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也具有產生食利者階層,助長投機欺詐活動等消極作用。

【英文摘要】Thedirectcauseoftheappearanceofthestocksystemisthecontradictionbetweenlimitedamountofsinglecapitalandthecontinuousincreaseofthelowestsumofproductioncapital.Stocksystemhasproducedalargeamountofcapitalfortherapideconomicdevelopmentandacceleratedthedevelopmentofsocialproductiveforce,butithasalsonegativeeffectsonproducinganewclasslivingoninterests,assistingtheprofiteeringandswindlingactivities,etc.

【關鍵詞】馬克思/股份制理論/資本集中

Marx/stocksystemtheory/capitalconcentration

【正文】

查看全文

馬克思和現代西方學者股份制理論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現代西方學者;股份制;資本主義;企業

論文摘要:馬克思和現代西方學者都對股份制企業的由來、發展和運行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理論觀點。兩者既有共同點又有差異。馬克思是將股份制企業的存在放在一個資本主義總圖景中來分析,探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聯系。西方學者則是在否認企業本質的基礎上側重于企業各種表象的分析,更多地從企業本身的角度議論問題。所以,在階級本質和科學體系上,馬克思和現代西方學者是不一樣的。但在研究單個企業如何演進到股份制企業等方面,馬克思和現代西方學者的理論又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補性。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中國人民大學“211工程”建設項目《中國經濟學的建設與發展》子項目《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比較》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韓玉玲,女,山東鄒平人,山東教育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馬克思和現代西方學者都對股份制企業的由來、發展和運行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理論觀點。馬克思是將股份制企業的存在放在一個資本主義總圖景中來分析,探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聯系。從整體上看,馬克思是在確認企業表象的基礎上側重于企業本質狀況的分析,并更多地著眼于資本主義總體經濟關系的分析和經濟關系的演變。西方學者則是在否認企業本質的基礎上側重于企業各種表象的分析,更多地從企業本身的角度議論問題。所以,在階級本質和科學體系上,馬克思和現代西方學者是不一致的。但是,在研究單個企業如何演進到股份制企業等方面,馬克思和現代西方學者的理論又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互補性。具體講,兩者的共同點和差異可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馬克思與現代西方學者對股份制理論研究的共同點

查看全文

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管理論文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我國原有的經濟體制也隨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本文就是通過對國有企業在股份制改制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及其中幾個常見的問題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股份有限公司

一、概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經營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但是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面臨的困難與問題也十分突出,主要是國有經濟布局不合理,結構性矛盾突出;管理體制還沒有理順,法人治理結構的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思想觀念轉變滯后,思想和工作不能順應企業改革和企業發展的需要;行政干預過大過重,產權界定不明不清;部分企業經營機制不活,管理體制多頭化,技術進步遲緩,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致使企業經營艱難,效益下滑,一些職工生活困難。因而,對國有企業進行多種形式的股份改革,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途徑。現在我就國有企業改革中改建股份有限公司的幾個法律問題做一探討。

二、國有企業改建的目的

以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為方向,是國企改建的真正目的。

查看全文

教育領域股份制辦學思考論文

[摘要]我國教育領域實行股份制辦學在實踐與理論上已有探討,但仍有兩個基本問題應該做深入探析卻未受到重視:一是將股份制從經濟領域“借鑒”到教育領域,如何保證教育本質不變“質”?二是股份制辦學能否在教育領域推廣,是否是今后我國教育改革的主流問題?妥善解決這兩個基本問題,才能促進教育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關鍵詞]股份制;教育股份制;教育本質;教育改革

一、股份制及其特點

股份制作為一種資本的組織形式或企業的組織形式,早在十七世紀初,就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已經出現了,二十世紀初股份制成為了資本主義企業的主要形式,二十世紀后期開始引入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制資本等參與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這一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和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的極大豐富和發展。

所謂股份制,從廣義上說,凡是通過各種不同份額資本(股份資本)的集中組織法人企業(公司)而進行聯合生產與經營,并按投入資本的份額參與管理與分配的形式,都可稱為股份制[1]。一般認為,股份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實行兩權分離、法人治理。股份制公司中,實行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股東擁有所有權,而經營權交給具有專門技能和經驗的經理人員,從而有利于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并解決了資本所有權的分布與經營能力不對稱的矛盾。并且,股東財產一經投入公司,就成為股東自身不能取回和直接支配的法人財產,股東作為所有者可以任意處置其所擁有的股票,但無權處置公司資產,也絲毫不能破壞公司法人財產權的完整性和穩定性,確保了公司的“永續生命”。

查看全文

教育領域股份制思考論文

[摘要]我國教育領域實行股份制辦學在實踐與理論上已有探討,但仍有兩個基本問題應該做深入探析卻未受到重視:一是將股份制從經濟領域“借鑒”到教育領域,如何保證教育本質不變“質”?二是股份制辦學能否在教育領域推廣,是否是今后我國教育改革的主流問題?妥善解決這兩個基本問題,才能促進教育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關鍵詞]股份制;教育股份制;教育本質;教育改革

一、股份制及其特點

股份制作為一種資本的組織形式或企業的組織形式,早在十七世紀初,就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已經出現了,二十世紀初股份制成為了資本主義企業的主要形式,二十世紀后期開始引入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制資本等參與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這一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和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的極大豐富和發展。

所謂股份制,從廣義上說,凡是通過各種不同份額資本(股份資本)的集中組織法人企業(公司)而進行聯合生產與經營,并按投入資本的份額參與管理與分配的形式,都可稱為股份制[1]。一般認為,股份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實行兩權分離、法人治理。股份制公司中,實行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股東擁有所有權,而經營權交給具有專門技能和經驗的經理人員,從而有利于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并解決了資本所有權的分布與經營能力不對稱的矛盾。并且,股東財產一經投入公司,就成為股東自身不能取回和直接支配的法人財產,股東作為所有者可以任意處置其所擁有的股票,但無權處置公司資產,也絲毫不能破壞公司法人財產權的完整性和穩定性,確保了公司的“永續生命”。

查看全文

股份制改革與公有制主體地位研究論文

摘要:所有制改革被認為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三十年來我們圍繞著所有制改革的問題進行了不斷的理論探索,而最終我們選擇了股份制作為中國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實踐證明股份制極大地改善了國有企業的效率,有效地實現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從馬克思主義關于股份制的觀點出發來重新審視中國所進行的股份制改革,說明“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主要實現形式”的合理性以及股份制對中國社會主義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鞏固。

關鍵詞:股份制;公有制;主體地位

一、引言

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此后股份制就成為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主攻方向,股份制改革迅速在全國鋪開。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重大決定》中更進一步明確指出“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主要實現形式”,從根本上肯定了股份制的地位和對于公有制的作用。然而,在同時,也有人對股份制改革提出質疑,認為股份制是資本主義的產物,股份制就是私有化,在中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當中存在嚴重的國有資產流失,存在著“賤賣國有資產”的現象,股份制改革是把公有資本私有化了,股份制威脅到了中國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鞏固,甚至威脅到中國社會主義性質。那么到底怎么看待股份制?股份制改革與公有制之間的關系如何?

二、從馬克思關于股份制的論述談起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于股份制的問題曾有過經典的論述。在《資本論》第3卷第27章對股份制有這樣的論述:“那種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基礎上并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里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即那些直接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并且它的企業也表現為社會企業而與私人企業相對立。這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這句話告訴我們,股份制資本,是與私人資本相對立的“社會資本”,而股份制企業是與私人企業相對立的“社會企業”。那么這種形式的“社會資本”和“社會企業”能否就理解成為公有資本和公有企業呢?回答是否定的,因為馬克思同時還指出這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所謂“揚棄”顯然就不是完全否定或消除,而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因而馬克思這里講的股份制仍然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它僅僅是一種私人資本的聯合,但同時又“取得了社會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不能把股份制直接等同于社會主義公有制。但是,也并不能認為股份制與社會主義所有制毫無關系。因為馬克思也曾指出資本主義的股份制企業,“應該被看做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為聯合的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520頁),它“表現為通往一種新的生產形式的單純的過渡點”(同上,518頁)。“資本主義生產極度發展的結果,是資本再轉化為生產者的財產所必須的過渡點,不過這種財產不再是各個相互分離的生產者的私有財產,而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財產,即直接的社會財產。”我們知道在馬克思本人的話語中,這種“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財產,即直接的社會財產”指的就是“社會所有制”,即我們現在講的公有制。

查看全文

農村合作社制度發展論文

內容摘要:不同的經濟、社會制度導致不同的合作社模式。在現代市場經濟的制度背景下,合作制與股份制必然產生融合,股份合作制是合作社制度變遷的必然結果,是合作制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主流形式,股份合作制企業是一種現代的合作社制度。

關鍵詞:制度背景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制度創新

“新農村建設”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黨的建設五個方面,“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是對新農村生動形象的描述,其重點工作是“發展生產”。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任務。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不斷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實力和競爭力,才能為農村社會全面進步和農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農村經濟組織制度建設與創新,作為農業微觀載體,是建立農業和農村發展長效機制的基礎條件,是農村經濟建設,也是新農村建設中的“軟件”。我們必須以創新的思維來對待中國農村經濟改革中出現的合作社制度的演變,不斷創新合作社制度。

一、合作制是我國農村主流的經濟組織制度

1、股份制與合作制是市場經濟條件自運行的兩個輪子

無論是股份制,還是合作制,都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經濟組織制度,股份制與合作制是市場經濟條件自運行的兩個輪子,股份制企業與合作制企業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兩大主體,是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的兩大力量。

查看全文

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

1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的理論及政策綜述

從國外經驗來看,當企業陷入債務危機時,通常可以采取兩種辦法解決:一種辦法是消極的辦法,即通過資本市場變賣企業資產,或訴諸法律,破產清算,以抵償債務,企業從此宣告結束。另一種辦法是積極的辦法,即通過企業改組、股份制改造等,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尋找新的發展機遇,企業獲得一次再生的機會。

陳元燮等學者認為,由于我國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普遍較高,而陷入債務困境的企業不在少數,如果都采取第一種辦法,則大批企業關停,工人失業,影響安定團結,社會無法承受。應該采取第二種辦法,即進行債務重組,它可以有不同途徑,而債權轉股權是其中較好的一種辦法。而要進行債權轉股權,企業需要進行股份制改革與改造。

王玨等學者認為,國有企業之所以要進行股份制改革,就是要將傳統計劃經濟的基礎——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改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以混合所有制經濟為主的、股份制形式的民有經濟。當前深化國企股份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股權結構合理化和治理結構規范化,混合所有制是更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公有制。國企改革的最終走向是要發展到勞動者股份所有制。

進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企業改革的方向。近幾年來,全國各地貫徹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按照黨的十五大提出的用三年左右時間,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全面把握“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突出國有大中型企業這一重點和難點,推進企業的股份制改革。并結合多種企業改制形式,結合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使企業的財產組織形式和治理結構發生了積極變化,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框架。依照黨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屆三中全會對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肯定,提出“積極推行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2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的現狀

查看全文

股份制在中國經濟的價值

一、引言

股份制的形成和發展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是現代企業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發展要求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從廣義上說,它是指通過各種不同份額資本的集中而進行聯合生產的經濟組織形式。從狹義上說,它是指通過發行股票、組建股份公司以籌集資本并進行生產與經營的一種企業組織形式。股份制在取得規模效益的同時可以分散風險,提高企業經營收益,使得單個企業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同時,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也需要股份制。從股份制自身制度性質來看,它比其他企業所有制形式能更好地適應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股份制企業自17世紀產生以后,在經濟增長中所起的作用愈來愈大。股份制的發展可以提高資本配置效率,驅使資本在各產業部門和企業之間高效流動,使資源配置到效率高、效益好且有較高成長的部門企業中去,提高資本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率,改善產業結構,進而促進經濟的增長。雖然股份制企業在數量上并不占優勢,但是,它已成為當代占統治地位的企業形式,已成為商品經濟社會中最為完善的企業制度,并依然保持著非凡的活力。為了檢驗股份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本文采用內生機制模型,利用1999~2010年我國GDP、上市公司股票以及股份制企業的相關數據,對股份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

二、股份制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文獻綜述

20世紀50~60年代,許多學者在經濟增長因素分析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E.F.Denision)。丹尼森將經濟增長因素分成兩個類別:一類是生產要素投入量的變化,包括勞動、資本和土地投入。由于土地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資源,因此,主要考慮勞動與資本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生產要素投入量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就業人數及年齡與性別構成、就業人員的教育年限、包括非全日工作的工人在內的工時數、資本存量的大小。前三個方面屬于勞動要素,后一個屬于資本要素。而另一類是要素生產率的變化,即產量與投入量之比,又稱為全要素生產率。具體包括:資源配置(主要是指低效率使用勞動力比重的減少)、以市場的擴大來衡量的規模經濟、知識進展(包括技術知識和管理知識的進展)。經濟增長因素分析法中最主流、傳統的方法是新古典增長理論的代表人物索洛提出的索洛法。該方法將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資本和勞動引入到生產函數中,進而估計資本和勞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并將結果中不能由勞動投入和資本投入進行解釋的部分稱為“索洛剩余”,認為,“索洛剩余”是技術進步的結果(索洛,1957)。而新古典經濟學則重視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制度因素視為已知的、既定的或將制度因素作為“外生變量”,經濟增長主要是通過各種物質生產要素的變化。新古典增長理論家的基本思想是:當經濟中不存在技術進步時,經濟最終將陷入停滯狀態;只有當外生的技術存在時,特別是當外生技術進步采取哈羅德中性的形式時,經濟才能沿著一條平衡增長軌道移動。新制度經濟學派認為,制度因素是經濟增長更深層次的原因,制度變遷可以促使影響經濟增長的三個直接原因發揮作用。他們認為,制度的最基本的功能是節約,讓一個或更多的經濟人在增進自身的福利的同時而不減少其他人的福利,或讓經濟人在同樣的預算約束下達到更高的目標水平,因此,制度是至關重要的,對經濟增長起決定性作用。理查德•納爾森在《經濟增長的源泉》一書中論證了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首要力量,實物投資及人力投資主要是作為技術進步的伴隨物對經濟增長發揮作用。并且,技術進步需要理解為一個進化的過程,技術進步依賴于事后選擇和學習的程度要大大地高于技術進步依賴于事先計算的程度;他還認為,一個恰當的經濟增長理論必須明確地與組織制度變遷結合起來。經濟學家諾思以新制度經濟學為基礎,提出了全新的經濟增長理論,即“制度決定論”。他認為,資本積累、教育、規模經濟、創新等各種因素都不是經濟增長的原因,它們只是由制度創新引起的表現而已,對經濟增長起到決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他指出,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一個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在歐洲的發展正是西方興起的原因所在。從宏觀層面的理論來說,諾思以制度的視角來考察經濟史,發現制度與經濟績效的關聯性,但在制度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解釋集中于產權結構的效率,至于有效的產權結構如何導致經濟增長問題沒有詳細說明。青木昌彥的比較制度分析提供一個分析框架,強調制度自我實施性和一項制度效果受制于它與其他制度的互補性和人力資本的可支撐性。肖特的制度演化理論致力于解釋制度變遷,用博弈分析法構建制度演化理論。而微觀層面的理論致力于分析企業與市場的關系以及解析不同權益結構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在我國國內相關研究中,楊宇、沈坤榮(2010)運用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研究了社會資本、制度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其研究表明,制度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制度水平不同,社會資本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也不同,社會資本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隨著“豬肚水平”的遞減而逐漸增強。郭建萬認為,制度是經濟長期增長的決定因素,制度(尤其是產權制度)通過激勵影響對物質和人力資本、技術和生產組織的投資。而彭美玉,陸建超運用超邊際分析方法,把政治市場、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納入到一個一般均衡模型中進行分析,論證了有效的制度安排對經濟增長十分重要的假說。其模型表明,一個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將降低交易費用,提高交易效率,交易效率的提高促進分工,分工和專業化帶來經濟增長,這才是制度決定經濟增長的傳導機制。楊友才則通過將制度引入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從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出發構建了一個包含資本、勞動和制度的經濟增長模型,分析了制度質量對經濟增長過程中均衡點的存在性影響。模型的結論是良好的制度質量可以使得經濟中存在正的均衡點,可以提高人均產出增長率和總體經濟增長率,加快經濟增長,從而可以解釋后發優勢現象;反之,不好的制度使得經濟系統中無法肯定地得到正的均衡點,使得人均產出增長率和總體經濟增長率出現負增長。從制度的起源、構成和功能來看,制度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制度本身也有其局限與不足,制度需要變遷和創新,但在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的關系問題上,諾思主張“制度決定論”,他認為,是制度創新決定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而言,起決定作用的是制度創新。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而有效率的組織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確立所有權。因此,制度對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股份制作為一種制度因素,與經濟增長之間必然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以往未納入研究的股份制的影響加入到生產函數分析中,估計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三、股份制影響經濟增長的內在機理分析

股份制的基本特征是生產要素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在保持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把分散的使用權轉化為集中的使用權。馬克思早在一個半世紀以前就指出,“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馬克思側重于從資本集中的角度考察股份制對經濟增長的巨大作用。另外,當經濟增長到一定程度時,由于信用制度的完善、股份制的發展和社會化大生產的擴張,會導致股票市場的形成。從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發展到現代經濟增長理論,都強調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眾多的經濟增長模型都包含著資本這個變量,都從不同角度論述了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內在的相互關系。股份制是與經濟市場化相聯系的經濟范疇,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股份制這樣一個集中分散的生產要素的經濟組織形式就是經濟市場化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股份制的發展程度反映了市場化的程度,股份制可以作為反映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指標。而經濟市場化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股份制的發展。市場化的良好發展能夠使得股份制以更開放的方式發展,更有利于社會經濟的進步。在現代,股份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股票市場完成的。股票市場的形成是憑借其自身具有成本優勢,并存在著“門檻效應”,利用股票市場的收益超過了股票市場的參與成本,股票市場內在產生并發展起來,成為現代市場經濟的主要成分,成為國民經濟運行的主要基礎。股份制以及隨之發展而產生的股票市場會由于股份公司市場實際價值的提高,其股東的財富水平的增加,進而增加他們的消費需求,社會總需求也會隨之上升,根據凱恩斯的需求決定理論,總需求決定總供給,因此,股份制以及股票市場將對經濟增長產生直接的影響。股份制以及隨之產生的股票市場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市場,由于需求的存在,供給必然出現,從而為經濟的增長帶來新的動力。對于經濟增長的源泉,可以通過增長核算的方法來認識。在宏觀經濟學中,有個著名的增長核算關鍵公式:產出增加=(勞動份額×勞動增長)+(資本份額×資本增長)+技術進步。在競爭性的市場上,對要素需求量的使用,使要素的邊際產量等于其實際價格成為了廠商使用生產要素的原則。因此,勞動收益是勞動的邊際產量乘以投入的勞動量,而勞動份額是指勞動收益在產出中所占的份額;資本收益是資本的邊際產量乘以投入的資本量,而資本份額是指資本收益在產出中所占的份額。由增長核算公式可知,政府可以影響決定經濟增長的三個因素,即技術進步、資本形成和勞動投入。而提出促進經濟增長的三種政策,即鼓勵技術進步、鼓勵資本形成和增加勞動供給。技術進步、資本與勞動供給都對社會的經濟增長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然而,增長核算公式并未涉及到制度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但對經濟增長的分析需要加入制度以及股份制因素。股份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的檢驗可以在內生增長模型中進行,具體是在內生增長理論框架中納入股份制的作用。根據Pagano(1993)和Murinde(1996)在內生增長理論框架中納入股票市場作用所得簡單模型:g=As-δ。其中,g是經濟增長率;A是資本的邊際社會生產率;是總儲蓄中轉化為投資的比例;s是居民儲蓄率;δ是資本折舊率。在此之上由股份制替代股票市場納入到該模型中,進而得到股份制促進經濟增長的三個作用機制:(1)股份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主要表現在:優化資源配置;改善公司治理;促進創新活動;提供風險分擔;提供信息搜集;(2)股份制促進儲蓄轉化為投資,股份制的發展擴大了儲蓄和投資的規模,推進長期經濟增長;(3)股份制及股票市場的發展改變國民儲蓄率影響經濟增長。我們可以從股份制對這三個促進經濟增長政策的影響方面進行分析。在鼓勵技術進步方面,由于股份制可以積聚社會上的大量資金,從而使得企業更容易達到規模經濟,也能憑借這些優勢在技術方面進行研究,從而促進技術進步,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在鼓勵資本形成方面,由于股份制有方便快速積聚大量社會資金的優勢,促進投資的增加,而大資本的形成又比較容易獲得高的回報,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儲蓄的增加,儲蓄和投資推動資本存量的增長,根據增長核算公式,資本存量的上升會促進經濟增長;在增加勞動供給方面,所得稅的提高減少了工人的工作所得從而降低工作積極性,與之相反,所得稅減免則是加強激勵,促進人們努力工作的一個途徑,而股份制企業稅收已成為推動我國稅收收入快速增長的最重要動力,這方面稅收的增加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政府降低工人所得稅的征收,進而引起經濟增長。

查看全文